Ⅰ 簡述未來國際戰略格局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未來國際戰略格局的發展趨勢是多極化。
多極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過程並不是在前蘇聯解體後開始的,在冷戰期間兩極格局的狀態下就開始了多極化的潮流,並在冷戰結束後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當前,世界戰略格局總的趨勢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特點
①世界多極化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趨勢。
②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將是一個漫長曲折的充滿復雜斗爭的演變過程。
③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21世紀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
Ⅱ 當代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Ⅲ 未來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有哪些
未來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有一邊倒,一個新的反美聯盟的崛起,中等力量的擴張。
當前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國際戰略形勢是指國際社會中戰略力量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對穩定的力量對比結構及基本態勢。國際戰略形勢是世界各國安全,生存和發展所處的條件和態勢,它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影響因素:
1、力量對比的變化決定著世界格局的變化。
2、世界格局是建立在各國實力的基礎上的。
3、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格局崩潰的根源。
4、世界格局是一種不穩定的、內部充滿矛盾斗爭的國際關系狀態。
Ⅳ 進入21世紀,什麼是當今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發展的基本態勢
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關系進入新世紀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正在繼續,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
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影響繼續顯現,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突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
未來國際經濟格局十大變化趨勢
一、全球經濟將處於低速增長期
二、全球經濟格局多極化將更加明顯
三、新技術革命推動的生產方式變革將重塑全球產業分工格局
四、國際貿易將呈現數字化、服務化、區塊化發展
五、跨境投資規則制定出現新趨勢,全球跨境投資將在波動中上升
六、全球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中國家中等收入群體將超越發達國家
七、綠色發展將成為各國制定發展戰略的重要取向
八、全球能源結構與格局將深刻變化
九、全球糧食安全總體狀況將有所改善
十、國際金融中心將多元化
Ⅳ 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是:
一、世界格局「東升西降」,「西強東弱」態勢依舊
百年變局中,最關鍵的變數是主要國家間的力量對比,其中經濟實力是衡量國家力量最常用指標。當前,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發達經濟體的趕超進程仍在繼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同發達經濟體的「雙速增長」態勢依舊。
2021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21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6.4%,發達經濟體增長5.2%,前者高於後者1.2個百分點;2022年將仍延續2000年以來形成的雙速增長格局。這意味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還將進一步提升。
二、大國博弈向交往受限的「平行體系」演進
在全球產業鏈「客觀」斷裂和「主觀」斷裂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經濟在產業鏈領域可能逐漸形成兩套體系。以此為基礎,大國之間的分化組合將推動世界向涉及領域更加廣泛的平行體系邁進。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對外政策的「利益政治」特徵開始轉向兼顧「利益政治」和「原則政治」。
三、全球經濟向中低速增長回歸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走勢仍將直接影響全球經濟未來表現,特別是病毒頻繁變異增加了疫情防控和全球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如果發達經濟體與貧困國家在疫苗接種上繼續嚴重失衡,全球復甦將面臨更大阻力,並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總量在未來5年累計損失5.3萬億美元。
短期來看,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政策調整動向將是影響全球經濟走勢的最主要變數之一。如果主要發達經濟體應對通脹、維持復甦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失當,則會引發外圍國家資產價格動盪甚至暴跌,進一步沖擊經濟復甦,殃及全球經濟增長。
Ⅵ 當前國際局勢發展趨勢
「
西方主導了500年的國際大格局在二戰結束時開始發生變化。非西方力量經過70多年發展而逐步壯大,已經超越了臨界點。估計大約再過30年,非西方力量將與西方力量並駕齊驅,共同形成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國際大格局。但當前,世界經濟進入徘徊期,國際力量對比進入盤整期,國際機制建設進入爬坡期,困難和挑戰較前更多也更為嚴峻。因此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主要力量需要排除干擾,透過表象抓住本質,充分認識國際形勢的基本走勢,准確界定各自的和共同的戰略方位,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推進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建設。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上海國際問題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席楊潔勉,文章來源於《現代國際關系》2019年03期。
」
500年前的地理大發現和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軔催生了歐美(西方)主導的近代、現代國際大格局,這一狀況直到二戰結束後才開始發生變化。非西方力量經過70多年發展而逐步壯大,已經超越了臨界點。估計大約再過30年,非西方力量將與西方力量並駕齊驅,共同形成新的國際大格局。但是,當前正是充滿曲折、矛盾、競爭和斗爭的迂迴爬坡期。國際體系基礎發生變化,國際秩序面臨嚴峻挑戰,全球治理相對滯後,因此更需要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主要力量充分認識國際形勢的基本走勢,准確界定各自和共同的戰略方位,堅持多邊主義和反對單邊主義,爭取建立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國際大格局,進而推進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建設。
1
當前國際大格局的基本特點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大格局是國際體系和國際關系的基礎,也是我們觀察、分析和理解世界變化的重要切入點。
(一)國際格局的定義及時代意義。
國際格局指主要國際力量或主要國際行為體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乃至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力量對比態勢,一般指綜合實力的對比(即本文所述的「國際大格局」),但有時也可分為政治格局、經濟格局、安全軍事格局等。
當前國際社會對國際大格局的表述和定義尚未完全形成共識。美國較多採用「世界力量中心」或「世界力量對比」的說法。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早在1971年7月6日的一次演講中,就把美國、蘇聯、歐洲、日本和中國列為「世界五大中心」。當年認同尼克松「世界五大中心」之說的基辛格在近半個世紀後對世界主要力量有了新詮釋。他在《世界秩序》一書中把美國列為領導力量,歐洲、中國和亞洲列為重要力量,還從非國家的多種文明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看待世界的重要力量。歐盟認為,當今世界是歐、美、中三大力量並立的格局。俄羅斯和中國以「多極化」來概括當前國際格局,指出:「雙方相信,當前國際體系正在朝著多極化演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二)國際大格局具有相對穩定性。
國際格局一旦形成,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並發揮其影響。正確認識國際大格局的相對穩定性有利於堅持戰略方向,增強戰略定力。
第一,國際力量多極化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歷史進程。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國際力量對比開始從美蘇兩極向多極化發展,這一趨勢延續至今。冷戰結束近30年來,國際主要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正在走向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一方面,政治安全上的西強東弱和經濟科技上北強南弱的基本態勢尚未發生根本的轉變,西方在力量對比上仍處於相對優勢。另一方面,政治外交上的東升西降和經濟金融上的南上北下的國際力量對比趨勢也在繼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力量的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繼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崛起之後,非洲大陸崛起的勢頭也相當強勁,正在同亞洲崛起相互呼應,在氣勢上直逼美歐。而且,非西方力量的上升正在從經濟和政治領域迅速向科技、文化、教育、輿論等諸多領域迅速拓展。
第二,時代的主題和時代命題仍將長期保持不變。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領導人以傑出政治家的戰略遠見提出了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時代命題問題。數十年來,盡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和平發展依舊是時代主題和時代命題。從時代主題方面講,國際社會的主流要求不是戰爭和意識形態斗爭,而是謀和平、求發展、促合作。美國和俄羅斯在敘利亞有武裝對抗,美國和中國在經貿問題上有斗爭,但當今世界與爆發一戰、二戰和冷戰前夜的世界具有本質的不同。世界大戰或主要力量大規模武力對抗的可能性依舊很小,一些武裝、宗教和種族沖突仍在可控范圍之內。烏克蘭的艦艇在刻赤海峽遭到俄羅斯扣押,但美國的艦艇在大西洋航行不會遭到俄羅斯潛艇的攻擊。從時代命題方面講,天下遠非太平,國際社會面臨的戰爭、動亂、貧困、大規模疾病、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全球性挑戰正在以新的內涵和形式向縱深發展。而且,全球治理機制的赤字和滯後更是增加了時代命題的緊迫性和嚴峻性。
第三,科技進步和創新正在積聚巨大的促變能量。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時代」)之後,世界正在開啟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科技對經濟的促進和催化作用可望達到歷史的新高。正如中國領導人所指出的那樣:「當前,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抓緊制定新的科技發展戰略,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確實,當前的科技創新正在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新的消費和新的發展,其產生的促變能量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
(三)充分認識國際大格局變與不變的雙重特點。
國際大格局態勢和趨勢的相對穩定性說明,國際形勢發展具有自身發展的周期和規律,都需要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決定當代國際大格局的一些主要因素具有內在自動和外部互動的持續性,它們的存在和發展維護了轉型過渡期的相對穩定,避免了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崩盤,為新格局的形成和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前瞻和清醒地認識國際大格局,不僅能更加科學客觀地界定內政外交的戰略目標,而且還能為國際社會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促使國際社會在順應時代潮流中形成更多合作的正能量。而且,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國際大格局絕非任何一國之力所能單獨擔當,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建設。
需要指出的是,在國際關系中,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既要遵循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善用歷史機遇期。特別是在面臨重大變化時,更要與時俱進,從容和有效地應對,在變化中勝出。
2
國際大格局變化的動因
國際大格局的變與不變只是表象,我們需要透過表象認清其本質,並進而達到正確認識和有效應對的目的。正確認識國際大格局的態勢和趨勢是堅定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信心的基礎,准確把握這些態勢和趨勢又能堅定戰略定力和堅持戰略目標,從而在千變萬化的國際形勢中促進國際大格局朝著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方向繼續前進。
(一)世界經濟在曲折中發展。
物質是世界的第一屬性,經濟發展是國際社會穩定的壓艙石。近30年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既有增長的有利因素也有舉步維艱的困難。一方面,在上世紀90年代的信息革命、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顯現的國際合作意識和當前的科技創新等都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動力,在總體上避免了世界經濟的大衰退,並使美國、中國、印度等主要經濟體維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長。此外,國際社會雖然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功能和改革方面屢屢受挫,但創建了二十國集團峰會及有關機制以取代原有的西方七國集團而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台。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在其最具活力的亞洲發生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日本「失去的20年」,2008年爆發於美國的次貸危機終又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1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貿易投資等也深受影響。世界經濟有進有退,曲折前進。
(二)大國的動態平衡。
與二戰後和冷戰後相比,當前的大國力量對比的差距正在縮小。在政治方面,美國的領導力和主導力都在下降,歐洲的自主和自強意識在增強,俄羅斯力圖重振大國雄風,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在經濟實力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全球經濟體2018年排行榜前十名依次為:美國(20.412萬億美元)、中國(14.1萬億美元)、日本(5.167萬億美元)、德國(4.211萬億美元)、英國(2.936萬億美元)、法國(2.925萬億美元)、印度(2.848萬億美元)、義大利(2.181萬億美元)、巴西(2.138萬億美元)、加拿大(1.798萬億美元)。在國際機制方面,許多大國認識到相互的利益交匯和共處共生的客觀現實及需要,因而接受現有國際機制最低限度的約束,維持著國際政治、安全、經濟的基本秩序,注意發揮國際機制的作用,如維持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協議。
(三)社會思潮的正向動力和逆向阻力。
當前,一些國家朝野的思潮和動向都有新的表現和影響。美國民粹主義把特朗普送進白宮,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優先」的口號下,相繼(威脅)退出《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伊朗核協議和《中導條約》等,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沖擊了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也影響到許多國家和人民在世界范圍內合作共贏的思想和意願。英國的「脫歐」正在對戰後區域一體化領頭羊的歐洲形成強大的沖擊。此外,中東地區的極端主義導致暴恐主義的思想和行為有恃無恐,致使「伊斯蘭國」應運而生並為害世界。但是,我們仍需堅持兩點論。在美國特朗普政府「退群」中要看到國際社會對其舉動的批評和抑制,在英國「脫歐」中要看到英國國內的辯論和歐盟對地區主義的堅守,在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國」現象中要看到極端暴恐
Ⅶ 簡述國際戰略形勢現狀
當前國際戰略形勢現狀是什麼?發展趨如何? - : 一、關於國際形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
簡述未來國際戰略形勢有哪些發展趨勢 - : 1、一邊倒:由於世界處於美國主宰的下,一些反美國家和中立國家在缺乏其他國家的支持和援助時,在自身利益受到美國的限制時,在為了爭取美國的幫助時,將會有可能倒向親美的這一個方向. 2、一個新的反美聯盟的崛...
國際戰略形勢的現狀有那哪些 : 國際戰略形勢的現狀有:1、美國仍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2、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正在發展.美國「一超獨霸」的局面是兩極體制被打破後的一種過渡現象,在這個過渡期內,國際戰略格局呈現的基本態勢將是「一超多強」,又是一個終將被多極體制所取代的暫時歷史進程.3、新的各種安全結構正在建立和完善.各種國際和地區安全機制應運而生,相繼建立.世界將在地緣上分為歐洲、原蘇聯地區、亞太、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六大軍事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區軍事格局.4、經濟因素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上升.各國更加註重的經濟的發展,調整本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制定經濟發展計劃,突出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試述國際戰略格局的現狀 - : 在國際戰略格局中,擁有強大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事務中扮演著主要角色、起著主導作用,通常被稱為「極」或「力量中心」. 當前國際戰略格局的現狀和特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
當前國際戰略格局的現狀和特點是什麼 - : 一、國際戰略格局的現狀: 1、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發生了對人類歷史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巨大變化.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國際關系格局進入了一個轉型期.兩極世界劍拔弩張的對峙狀況的結束,給...
目前國際戰略格局的現狀是什麼 - : 當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徵. 首先,由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組成的既得利益集團,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實力,主導並利用現行各種國際規則,保護和擴大其既得利益.冷戰結束的客觀後果是,世界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如此廣闊的相對統一市場,出現...
當前國際戰略格局的現狀和特點是什麼 - : 它是國際戰略環境的總體框架,表現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組合和對比.在國際戰略格局中,擁有強大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事務中扮演著主要角色、起著主導作用,通常被稱為"極"或"力量中心".;1.美國一霸稱雄,但是其難阻止世界向多級化格局發展2,大國關系主導著世界事務,在國際戰略格局中處於支配的地位3,在和平與發展的大背景下,總體穩定.局部動盪是當今國際戰略格局的基本態勢4,為了在國際戰略格局占據重要地位,各主要國家普遍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新一輪軍備競賽全面展開
當前國際戰略形式的發展趨勢 - : 當前國際戰略形式的發展趨勢?國際戰略形勢是指國際社會中戰略力量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對穩定的力量對比結構及基本態勢.國際戰略形勢是世界各國安全,生存和發展所處的條件和態勢,它要...
當今國際形勢及戰略 - : 展開全部當前國際形勢的五大特點 特點一 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大國關系總體保持穩定 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世界的基本態勢將是一個超級大國與多種力量並存.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惟一超級大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
簡述當前國際戰略形式,簡答題 - : 當前國際戰略形勢:一是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趨向緩和二是經濟全球化使世界政治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三是世界格局多極化不可逆轉
Ⅷ 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趨勢
一、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增大
2018年下半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復甦動力減弱,增速出現放緩跡象。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下行風險加大,不排除硬著陸甚至局部地區爆發危機的可能。
首先,世界經濟增長前景不容樂觀。國際機構普遍下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7%,認為全球范圍內經貿摩擦驟然增多,政策風險重新上行,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制被削弱,在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升高的環境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明顯增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將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由此前預測的3.7%下調至3.5%,認為受貿易緊張局勢加劇、金融環境收緊以及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影響,全球經濟的強勁增長已經見頂,下行風險增加。
其次,全球貿易環境趨緊,局部金融風險增大。以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和英國「脫歐」為代表,美、歐貿易保護主義風險抬頭。世貿組織報告指出,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世貿組織成員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所覆蓋貿易總額同比擴大了7倍多;國際貿易環境正面臨系統性挑戰,呈現以單邊關稅政策取代各國協調制定的關稅政策的危險趨勢,全球貿易量面臨縮減的巨大可能性。局部地區特別是新興市場的金融風險明顯上升,美聯儲加息、美元升值引發國際資本大幅迴流美國,加之國際貿易摩擦加劇,造成土耳其、巴西、南非等新興市場金融動盪。
最後,主要經濟體均面臨嚴峻形勢。IMF指出,受國內政治、社會問題及外部貿易摩擦影響,2019年美國經濟增速或降至2.5%,並認為2020年美國情況將更為嚴峻。美國摩根大通、高盛等金融機構甚至預計,2019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逐季放緩,第三、四季度將降至2%以下。歐洲在穩定、制度和規則等方面仍然挑戰巨大,經濟面臨多重下行風險。目前英國「脫歐」前景不明,義大利與歐盟分歧凸顯,歐洲債務問題仍無妥善解決方案。歐洲央行預計2019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僅為1.7%。日本由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刺激的經濟增長動力漸失,市場普遍預計2019年日本經濟增速將降至1%以下。
二、大國戰略競爭恐將進一步升溫
2018年大國競爭重回國際政治舞台中央,2019年大國間的復雜矛盾將繼續發酵,激烈斗爭將繼續上演,大國戰略博弈恐將加劇,未來大國軍備競爭乃至局部地區發生直接軍事摩擦的風險明顯上升。
一是美國日益成為加劇大國競爭的主要「源頭」。美國國家戰略已將大國競爭作為首要關切,強調以「美國優先」重塑國際秩序與大國格局。對內,力圖重建經濟實力的長期性基礎,重點夯實製造業和國防工業基礎,宣布將全面加大對國防「再投資」。對外,加緊謀求單邊優勢,在經貿、氣候變化、伊朗核協議、軍費分擔問題上與歐日等主要盟友齟齷不斷,與俄羅斯在敘利亞、烏克蘭、核軍控、北約東擴等問題上針鋒相對,導致大國矛盾和戰略競爭全面升級。
二是中美戰略博弈或持續加劇。美新版國家安全戰略、「2019年國防授權法」等均將中國看成美國面臨的「首要挑戰」,公開提出「中國戰略目標是取代美國的全球優勢地位」,不斷炒作中國是國際秩序的「修正者和挑戰者」,渲染製造「中國威脅論」。近期中美雖就暫停經貿摩擦升級達成共識,但美國通過「極限施壓」迫使中國讓步的圖謀未變,其全面防範、壓制中國擴大影響力的戰略方針未變。未來一段時期兩國圍繞經貿爭端、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網路安全等熱點博弈還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