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星微電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的簡介祖籍誰知道是那裡的啊
鄧中翰,全國青聯委員,「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研究員,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1997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學碩士、物理學碩士學位。
1999年應邀回國,創建中星微電子公司,擔任「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領導「星光」系列數字多媒體晶元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星光中國芯」工程實現七大核心技術突破,申請近400項國內外技術專利,並實現了研發成果的產品化和產業化,佔領世界計算機圖像輸入晶元市場份額60%以上,2005年3月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中國科技大學到伯克利,勤奮奠就「中國芯」
在進入大學以前,我只是一個精力旺盛、能玩會學的普通少年,但不甘人後是我性格中最大的特點。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大學,每每踏進一個新的學習環境都會激發我強烈的緊迫感和不斷追求的上進心,報考當時錄取分數線比清華還要高的中國科技大學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是我們一生中最好的系統接受教育的機會,也是我們打牢知識基礎、奠定研究方向的最佳時期。今天回想起我的科研之路,大學期間我對知識的孜孜以求造就了我未來事業的基礎。大二時,我對課本中的一個理論產生了置疑,經過反復試驗後,我向老師交上一份長達8頁的報告,並附上可以證明自己觀點的5種實驗方法設想。對於我這個「不怕虎」的「初生牛犢」,老師並沒有因為我所討論的問題的細小淺薄而忽視我,反而把我推薦給了相關問題的課題組組長黃培華教授,黃教授以考古為主業,學術跨了好幾個學科,對北京人頭蓋骨的斷代做出了國際公認的明確斷代,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第一批當選的教授。當我來到黃教授面前的時候,他看著我,沒有說什麼,只是把一大摞中英文重要文獻交給我,讓我好好看,一個月後和我討論相關問題。從這位年逾花甲、以書為牆的學界泰斗家裡退出來後,我突然心生感動,反復琢磨教授們給我提的意見,心裡的「科研」之火一下子被點燃了。從此以後,我更加刻苦。自習室、圖書館、實驗室是我最愛去的地方,也幾乎成了我大學時代記憶的全部。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中。可以說,大學生活給了我一個又一個解決自己關注的問題、一個又一個地發現新的問題的機會,大量的科學實驗培養了我從最簡單分子做起解決問題的科學精神,也逐漸使我明確了科研的方向。
用搞科研的方法讀本科,這條路最終讓我走通了。1990年、1991年,我分別在國際應用核物理學雜志及中國科學通報上發表3篇相關文章,並獲得了共青團中央及中國科協頒發的「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挑戰杯獎」。獲得「挑戰杯獎」是我人生的一個里程碑,不但讓我對學習和科研自發的興趣有了一個突變,更重要的是讓我意識到國家對知識創新的肯定,感到有千千萬萬同學在看著我的一言一行,我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了一種使命感。大學畢業後,我踏上了赴美國伯克利大學留學之路。
在伯克利的留學生涯中,我幾乎沒有一點時間娛樂,在我的日程表裡只有學習和工作。由於不受課本框架的限制,我的視野由物理學延伸到了電子工程學,繼而又拓展到經濟學的范疇,對別人來說是三種橫跨理、工、商的學科,但在我眼裡,卻有一些共同的東西在其間搭起橋梁。由於有了國際一流導師的指導和良好的實驗條件,我對時間抓得更緊了。多學科的知識背景使我的事業發展逐漸有了明確具體的指向。我意識到核心技術服務於核心產業時,所產生的競爭力無論對哪一個企業都是舉足輕重的。
在國外留學的親身經歷,我深刻認識到,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富裕,歸根到底取決於我們這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發展是硬道理,落後是註定要被動挨打的。當代大學生想要有所作為,不但要有愛祖國、愛人民的滿腔熱情,而且要有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真才實學。所以,要倍加珍惜大學的寶貴時光,把學習當作首要任務,勤於學習、善於求知,集中精力、只爭朝夕,把滿腔熱情化作奮發求知的強大動力。
從矽谷到中關村,報國成就「中國芯」
1997年,我一邊在伯克利求學,一邊加入了IBM公司進行實踐工作。不管在伯克利,還是IBM和後面加入的SUN公司,我都盡力做到極至。作為IBM的高級研究員,我負責超大規模CMOS集成電路設計研究,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還獲得了「IBM發明創造獎」。
1999年10月,我有幸受國務院之邀回國參加建國50周年國慶觀禮,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祖國的巨大變化和勃勃生機強烈地吸引著我,黨和各級政府的愛才、惜才之心深深地打動著我。就是在這一次慶典上,我下了回國創業的決心,想把所學的全部知識回報給我的祖國的念頭來得如此迅猛和強烈,渴求得讓人心悸,這是怎樣的一種激情啊!從此後,我踏上了報效祖國的正確道路。短短幾天後,我把事業的舞台從矽谷搬到了北京,借鑒矽谷模式成立了中星微電子公司。國家的支持,廣闊的市場前景,使中星微開始啟動。在五年的發展歷程中「星光中國芯」系列數字多媒體晶元不斷創新,持續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星光中國芯」已經被三星、飛利浦、惠普、富士通、聯想等國際知名企業大批量採用,覆蓋了歐美日韓等16個國家和地區,成功佔領了計算機圖像輸入晶元市場世界第一的市場份額,市場佔有率達60%以上。星光多媒體晶元不僅提升了我國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國際地位,而且對相關產業鏈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05年3月28日,「星光中國芯」獲得了2004年度國際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星光中國芯」工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們的團隊都是「海歸」,對為什麼回國創業私下裡我們發現至少有三點是共識,首先是愛國,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唱高調,那我勸勸他出國走一趟,最好是到美國,只有到了外國,你才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中國心」的內涵;其次是事業心,我和我的夥伴們都是有「野心」的,不甘心在矽谷、在別人的地盤上干一輩子;還有一點可能就是我們技術工作人員的「老毛病」了,追求將一流的技術轉化為一流的生產力,做自己的技術,做自己的企業,是最直截了當也最有挑戰性的工作。
在實施這一工程的過程中,我深切認識到,我們國家經濟、科技及各項事業的發展,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這是我國綜合國力增強的「黃金期」,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創新期」,是人力資本急劇增長的「積累期」。緊緊抓住並利用好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是我們每一位有志青年的崇高使命和歷史重任,也是大學生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的生動體現。
回首過去,我感到自己學習和工作的一切都貼上了「中國心」的標簽,愛國這個字眼永遠令我熱血沸騰。但有一點我很清楚,那就是,愛國的理想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要把愛國之志轉化為報國之力,關鍵在於珍惜學生時代的難得時光,發憤學習,積累知識,練就本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祖國和人民奉獻才智,才能真正做出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的業績。
② 250分!!!請告訴我幾家國際大企業的成功秘訣!
世界成功大企業的經營秘訣,向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有人認為是資本的優勢,有更多的人則認為是管理上的優勢……企業是追求經濟效益的經濟組織,在經濟組織中,財務管解決問題,財務管理是企業界獲得收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只有靠正確的財務政的目標是優化配置,有效運營資源,最大限度地使資本增值,財務管理的目標則是合理地籌集資金,有效投放和使用資金,提高資金的盈利能力,以求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保證企業在動態發展中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資本經營的目標和財務管理目標的一致性,決定了必須確立財務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2]
(二) 財務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我國企業和企業主管部門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了「財務管理中心論」,受到人們廣泛重視。1995年冶金工業部劉淇部長指出,應當把財務管理放到企業管理的中心地位上來。財務管理的中心地位不是人的主觀意志確定的,它是企業追求效益的宗旨決定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要求,是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抓好了財務管理,就是牽住了企業管理活動的「牛鼻子」,抓管理也就抓到實處了。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其核心地位的具體體現。
1 從財務管理的本質看其核心地位。
財務管理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中心地位。財務管理是一種價值管理,它是企業一切管理活動的基礎,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中心環節。財務管理的特點決定了它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與企業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的聯系。其目標的實現仍然依賴於具體而深入的其它管理工作的配合,在企業經營活動中,財務管理的觸角常常伸向企業經營的各個角落,使其落實到每個過程和每個環節。每個部門都會通過資金的使用權與財務部門發生聯系,都要在合理使用權用資金節約,資金支出方面受財務管理控制約束,以確保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2 從財務管理的職能看其核心地位
財務管理的職能是決策、計劃和控制,它實現管理的手段就是它通過對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各種經濟活動的過程式控制制,來決策對企業經營的決策所形成的全面的經營計劃得到相應的落實並得以實現。計劃是決策的結果,而控制則是計劃的執行過程,並以計劃作為控制的標准,所以財務決策、財務計劃及財務控制就形成了財務管理的循環,貫穿企業經營的全過程。通過各種財務手段發現生產、銷售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會發現企業的資本結構、投資狀況等方面是否合理,資金循環是否良性有機,從而較全面反映公司的生產、經營及財務狀況,直至反映企業的整體競爭實力。財務管理正是具備這種以特殊的方式來反映企業各個方面狀況的職能決定了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總之,企業管理貫穿企業經營全過程,覆蓋企業經營全方位,涉及企業經營各個方面。企業經營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管理水平,而企業管理水平的好壞,關鍵在財務管理。
(三) 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 盤活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資金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根本保證,所謂的資金管理就是掌握資金運動的過程,通過分析進行合理判斷,從而進行科學的預測和決策,爭取在籌資和投資中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進而在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通過財務分析及時掌握存在的問題,改善管理,在資金運動中求得效益。還可以通過財務管理,及時回收資金,合理分配資金,加快資金周轉,以提高經濟效益。
2 參與供銷管理,降低經營成本
在物資供應方面,企業管理的重點是控制采購成本,同時把好采購數量和質量關,減少虧損情況的發生。在銷售方面企業管理的重點是針對不同的客戶採取靈活多變的銷售政策,在增大市場佔有率的同時,加大資金的回收力度,實現資金的良性循環。同時配合生產和銷售部門做好產銷銜接工作,圍繞合同訂單測算每一批合同的最低銷售限價。建立市場制度,使其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擴大國內外市場的銷售份額。財務管理是一項需要全盤考慮,統一目標,協調一致的工作,以財務管理為中心,不能望文生義,而是要實現觀念的轉變。[3]由於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是通過財務關系處理和反映的,企業的經營成果最終也是通過各項財務聯結鏈,具有樞紐作用。抓好財務管理,等於抓住了管理活動的脈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有可能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強大,從而增進企業的經濟效益,保持良性循環。
二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特徵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對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突變,更是企業全面發展的一次機遇。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現代企業制度已為人們所熟知,即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和市場經濟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它確立了法人財產權與企業所有權的分離,企業擁有了經營自主權。企業發展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們觀念的變化。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財務管理要適應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戰略性調整與改組,形成比較合理的經濟布局和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經濟效益則明顯提高。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禦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工作。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是在傳統財務管理基礎上的揚棄發展,與封閉、事後、靜態為主要特徵的財務管理有很大差異,更強調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後分析,涉及企業管理各個方面,成為企業管理的中心。其主要特徵有:
(一) 價值管理綜合化
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以資產為紐帶,企業的經營方式在深度與廣度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擴展,即由一般企業以商品生產為主轉為以商品生產和資產經營並重,特別是企業資產處於總量失衡,營運效率低的情況下,通過改組、合並、兼並等方式,實現企業資本的有效流動,達到資本的保值、增值。企業財會工作正面臨著由只注重對經營活動的記錄、整理、核算、分析、檢查的會計管理向以綜合管理為基礎,注重企業資產合理配置、資本有效運用的財務管理新模式轉換。現代企業制度就要求我們在思想觀念上提高對新形式下財會工作的再認識,樹立資產經營的觀念,構築財務管理框架,規范管理行為,注重對新時期企業財務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分析與管理,增強管理力度,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綜合作用。
(二) 財務管理預算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必須克服過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極依賴心理,要根據多變的市場狀況,從企業的戰略目標出發,事前認真按資金需求動態編制資金預算,避免因事先無資金預算,急需用資金時匆忙籌資,增加企業的資金成本,導致企業資金管理的惡性循環狀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推行,給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理論和實踐都提出了許多新問題,也給財務管理工作創造了廣闊的前景。因此,一方面要注意適時的進行財務管理工作重心的轉移,同時要有步驟地開拓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新領域,提高企業資金營運的經濟效益,最終全面提高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
(三) 融資渠道多元化
加入WTO後,我國企業不僅能夠便捷的在有效的國內市場上籌集資金,而且能更便捷的在境外市場上籌集資金;同時還可以採取國際貿易信貸、國際租賃、國際補償貿易等方式籌集資金。2002年12月1日,我國QFII制度正式實施,合格的境外投資者可以在境內從事經營業務,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向國際化邁進了第一步,意味著我國企業在境內上市時不僅可以選擇境內券商從事融資業務,而且可以選擇境外券商從事證券承銷業務。[4]可以預見,不遠的將來我國將建立二板市場,這將為我國高科技企業開創又一新的融資渠道。
(四) 投資決策科學化
隨著我國企業的外部環境逐步接近於成熟市場國家,有效市場理論的假定就得以成立,因此西方財務管理的一系列技術和方法就可以在我國運用。例如,企業的資金成本率可以用CAPM的方法進行估算,並利用綜合資金成本率把長期投資未來產生的現金流量折成凈現值,計算長期投資是否可以為股東創造新的價值。
三 財務管理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企業中的財務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下面本文將針對國家和企業兩個方面提出若乾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 國家對企業的財務管理
我國國有企業的理財水平和財務信息系統的建設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確實存在著太大的差距。我國企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縮小這個差距,這是毋庸置疑的。從目前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現實情況看,存在著資產損失浪費嚴重,國家收入流失,整體管理水平滑坡等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財經紀律鬆弛,違法亂紀現象嚴重;資金管理失控,消費基金膨脹;盲目安排投資,資金效益低下;財務基礎工作薄弱,內部控制制度不嚴。
從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財務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1 財務制度忽視了各國經濟模式的差異,過分注重與國際接軌
眾所周知,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佔主導地位,這是國有企業根植的土壤和基礎。而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則以私有制經濟為主體,政府以宏觀調控的身份通過法律、制度來對其進行規范、引導。而我國的財務制度忽視了經濟模式的差異,只是簡單的嫁接,顯然有失現實。
2 對國有資本出資人管理許可權不明確,對企業法人財產權放得過大
根據西方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看,政府既是資本出資人,又是宏觀調控者,他管理國有企業是無法做到政企分開的,關鍵是要明確劃分政府與企業的職責與許可權。而我們雖然賦予了企業法人財產權,但將許多屬於出資者和所有者的職權也一並交給了企業,在缺乏有效監督的前提下,出現了企業濫用權力的現象。如對待攤及待處理項目和遞延資產項目缺少必要的控制,給企業人為調節利潤創造了條件;對外投資決策上,缺乏有效的約束和規范,造成盲目投資和損失浪費,對工資、福利、住房等消費性支出項目也缺乏有效的制約,使之擠佔了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另外,在對外捐贈上也給企業保留了較大的隨意性。[5]
3 沒有建立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形成並建立了比較齊備的財政經濟監督方面的法規,並分別有相應的部門在執行。如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審計法、稅收征管法、刑法、財務監管條例、財政部門的財政監督等,已初步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財稅監控體系,為完善法制建設,規范社會經濟秩序,保護國有權益打下了必要的基礎。但是,目前的這種監督體系總是力度不夠,對違法行為處理不嚴,監督部門過多過濫,而且職責、許可權和責任劃分不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二) 企業財務管理
1 原有的產權理論加劇了股東、經營者和員工之間的沖突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它使傳統的以廠房、機器、資本為主要內容的資源配置結構變為以知識資本為主的資源配置結構。而我們現有的產權理論和制度仍然維護「業主產權論」,忽視了人力資本對公司發揮的重大作用。事實上,在現有的市場經濟中,創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識技術的員工在企業財富的創造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傳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時期,現代企業已不再僅僅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問題,現代企業實際上是財務資本與知識資本這兩種資本及其所有權之間的「復合契約」,是「利益相關者」的產權合作。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權理論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資產和投入資本的配置,忽視知識資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資者享有企業的剩餘索取權,排斥智力勞動及其相關利益者對企業的剩餘分配權,從而,會加劇所有者(股東)、經營者和員工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另外,從我國企業的財務治理結構看,我們必須對財務管理的目標和內容進行創新。
2 財務管理環境發生變化
(1)入世後的變化。我國加入WTO後,企業既不需要經過層層審批,也不需要委託外貿公司,便可以直接與外國做生意,直接吸收外國投資和直接對外投資。我國現行會計制度與國際通行制度確實存在多方面的差異。例如,在固定資產折舊方面,國內大部分行業都採用直線法折舊方式,這是考慮到現階段國家財政能力。但這使我國固定資產回收期相對較長,不符合會計上的穩健性原則、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而且造成固定資產更新緩慢,加大企業經營風險。另外在產品成本核算方面,國際通行的做法傾向於變動成本法,而我國多採用完全成本法。會計核算方法的不同,也直接影響了產品的定價、關稅等,進而影響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6]我國加入WTO,國內企業由池塘「游入」海洋,面臨著更為廣闊的國際金融市場,短期、長期融資活動將更加活躍,企業適應不同匯率和利率的能力將經受嚴峻的考驗。按承諾期限,幾年後,我國銀行、證券、外匯、保險等市場全面開放,國際貨幣市場、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將甚於以往,中國企業不得不採取措施應對。
(2)風險理財已是財務管理中的重要問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面臨更多的風險。由於經濟活動的網路化,虛擬化,信息的傳播、處理和反饋速度將會大大加快,倘若企業對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時,或者企業不能及時有效的選擇利用內部和外部信息,會加大企業的決策風險;由於知識積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如果企業及其員工不能及時做出反應,那就不能適應環境的發展變化,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風險;高新技術的發展,使產品壽命周期不斷縮短,這不僅加大了存貨風險,而且加大了產品設計、開發風險;在追求高利益驅動下,企業將大量資金投放在高新技術產業和無形資產上,使投資風險進一步加大;由於「媒體空間」的無限擴展以及「網上銀行」和「電子貨幣」的運用,使得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加快,由此加劇了貨幣風險。
3 財務管理的視角和重點要轉變
在傳統體制下,產值、產量、利潤一直是企業考核的核心指標,是企業領導關注的重點,而且企業領導班子中,財務管理意識淡薄。在認識上至今存在不少誤區。如重生產、輕財務,重指標、輕分析,重利潤、輕資金等等,其中,以重利潤、輕資金的傾向表現最為突出。[7]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而資金是企業財產的貨幣表現,利潤與資金是兩個含義不同的經濟概念,一個存在於經營過程之前,是企業經營得以正常開展的先決條件;一個產生於企業經營過程之後,是經營效果的直接反映。經營利潤的產生往往伴隨著資金的良性循環與周轉,所以利潤與資金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經濟聯系。可是在企業經營的多數情況下,利潤的賬面數額與同期企業的資金周轉、回籠的實際情況並不一致,這是因為利潤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來計算的。例如,假如企業賬面有當期盈利100萬元,而同期銷售回籠的資金不是100萬元,甚至大大低於100萬元。也就是說,當期盈利的大小並不能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不能反映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需的資金保障。偏愛利潤,忽視對資金周轉狀況的分析與把握,必然導致短期經營行為的蔓延,最終將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這種情況要求企業領導高度關注理財,全面把握利潤與資金周轉的信息,並且將資金流信息作為視覺的首要關注點。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既有待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觀念更新。
4 企業內部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內部分配不合理。如生產環節費用少,管理環節費用多等弊端。有些企業對資金的分配沒有嚴格的計劃和合理的分配,沒有充分考慮生產經營的需要,沒有嚴格控制管理費用的開支,造成生產環節費用少,管理環節費用多,無法調動生產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造成生產效益低下。
(2)資金管理混亂,造成資金閑置或不足。有些企業認為現金越多越好,資金閑置時不及時進行再生產和再投資,浪費了資金的時間價值,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成本。還有些企業在資金使用上缺少計劃安排,過量購置不動產,當企業經營需要資金時卻無法支付,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
(3)存貨控制力薄弱,造成資金呆滯。很多企業月末存貨佔用資金往往超過其營業額的兩倍以上,造成資金周轉周期長,資金成本增高。[8]
5 財務管理手段落後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以快、准、全的信息為導向。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重要內涵包括在企業中實行信息管理現代化,具體說來就是企業的全部循環實現計算機軟體及網路化管理。目前在我國運用ERP的企業尚屬鳳毛麟角,運用財務軟體的也是少數,這種狀態有待轉變。因為這個環節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鏈條上的瓶頸,直接關繫到我國企業的整體運作水平。我國人均資源短缺,必須珍惜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合理使用,抓緊改變企業粗放經營、拼資源、拼環境的現狀,這關繫到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如何走下去的問題。必須改變企業財務信息的獲取和運用方式,用現代信息技術武裝企業的財務管理,使企業擁有從價值角度精確配置資源的能力。
6 理財人員水平偏低
在我國,財務人員的數量並不少,甚至達到超編的水平。然而,談及財務人員的素質則不為樂觀。這支隊伍的業務水平的提升既無外在的壓力也無內在的動力,與當今激烈的競爭環境不相匹配。其中思想素質高,既懂經營管理,又懂財務會計,懂財務管理軟體的人才尤為稀缺,這從根本上制約著我國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國目前企業財會人員中,受過大學專業教育的只有10%左右,雖然作為目前財會領域最高級別證書的CPA考試制度已經實施了不短時間,但全科通過考試的人員並不多。實施新制度後,原有的一些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沒有及時提升,不能適應新制度的要求,造成信息失真。
四 解決財務管理問題的對策
(一) 加強國家對企業財務的管理
1 建立出資者財務管理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特徵就是公司制。在現代公司制條件下,出資者財務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特別是伴隨著我國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造進程的加快,以及企業法人財產權的進一步明晰,如何正確的處理經營者與所有者的相互關系,如何在強調法人財產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保障所有者的權益等,已成為當前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加強企業財務管理,保障國有資產,在當前非常有必要建立出資者財務。
2 加強國家對財務的監督
對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骨幹企業或國有控股公司等,要由財政代表國家選派財務主管進行管理和監督。國有企業應實行會計委派制。上海市實行派出的財務總監,主要是慣徹國家財政經濟政策,加強財務收支和成本管理監督,保護國有權益不受侵犯。財務總監的工資福利等費用由財政部門負責開支,不從企業成本中列支。由財政、經貿委、銀行和主管部門派監事會,對企業重大生產經營活動、重大投資活動進行監督,並且與政府審計、稅務審計相配合,共同完成監督職責。
(二) 理財目標和理財內容要創新
1 新經濟下企業理財目標——資本配置最優化
經濟體制、企業組織形式、理財觀念的變化對企業財務目標能產生極大的影響。筆者認為,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財務目標應定位為資本配置最優化。理由如下:
(1)從財務本質來看,財務本質是一種對資本要素的配置。新經濟條件下,財務本質並未發生變化,相反,由於資本要素范圍的擴大,企業財務對資本要素的配置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追求各項資本的最優化配置,理所當然成為現代企業的財務目標。
(2)資本配置最優化財務目標順應了企業財務治理結構發展的需求。在新經濟下,以信息技術為主流的高科技高度發展,實時財務報告系統的建立,一方面為企業財務優化配置資本提供了技術基礎,另一方面將逐級消除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有利於企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加強對企業財務配置資本狀況的監督,這種「共同治理」的財務治理結構的形成,呼喚一個能充分體現企業契約各方利益的企業財務目標,而資本配置最優化,正集中體現了各相關人的利益。
(3)資本配置最優化財務目標更具有可操作性。資本的最優化配置,不僅包括資本總量的積聚,還包含了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比重調整、現有財務資本的有效利用。一般地說,可以從資本收益和資本結構兩個方面來量化考核。而且應在資本結構相對合理的前提下注重資本收益的提高。不顧資本結構而一味追求資本收益是一種短期行為,蘊涵著財務風險隱患;而長期不顧資本收益追求資本結構的平穩,是一種保守的理財觀。在知識型企業的架構過程中,企業家智力資本的介入,導致企業面臨著資本總量的重新認定和結構的重新調整,資本結構比資本收益的地位更為重要。基本結構的調整可能會降低資本收益,但並不意味著企業財務目標的失敗。
(4)從財務經營的角度看,資本配置最優化始終站在財務決策的高度,為新經濟下企業利用物質資本市場和智力資本市場展開有效的財務經營提供了有利的導向。[9]
2 財務管理內容的變化創新
財務分析是評價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診斷企業現在的財務狀況、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有效手段。隨著企業知識資本的增加,企業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和發展趨勢越來越受制於知識資本的作用,對知識資本的分析也因此構成財務分析的重要內容:評估知識資本價值,定期編制知識資本報告,披露企業在技術創新、人力資本、顧客忠誠等方面的變化和投資收益,使信息需要者了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情況。設立知識資本考核指標,一是創新指標,如知識資本創新力;二是效率指標,如知識資本利用率、知識資本利潤率;三是市場價值,如每股知識資本賬面價值、知識資本與每股盈餘比率;四是穩定指標,如知識資本增長率、知識資本損耗率等。設立知識資本與物質資本匹配指標和綜合指標。[10]財務管理內容的變化在投資和分配兩方面得到具體體現:
(1)投資。傳統的投資對象主要是實物資本及貨幣資本。投資目標主要考慮財務效益。知識經濟社會中,企業投資對象主要是知識資本。投資效益評價以企業人力資源質量,企業創新能力及持續發展能力的增長為標准。相應的將建立適應知識經濟的投資評價模型、投資評價指標和投資評價方法。
(2)分配。分配應體現「效率原則」,即綜合考慮有關利益各方,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積極性。在知識經濟社會里,由於知識資本對企業發展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貢獻」越來越大。為調動知識資本投入者的積極性,知識資本的投入者將得到企業全部利潤中越來越大的份額。例如:目前許多高層管理人員及高級技術人員的工資比例比歷史總體呈上升趨勢。
(三) 全方位更新企業財務管理觀念
面對全新的理財環境,我們應樹立全新的理財觀念。財務管理觀念是指導財務管理實踐的價值觀,是思考財務管理問題的出發點。面對嶄新的理財環境,企業若不全方位更新財務管理觀念,就很難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筆者認為,入市後企業應樹立以下觀念:
1 財務管理戰略國際化觀念
企業財務國際化是順應經營戰略國際化而產生的,企業置身於國際大環境中謀劃經營戰略,企業財務自然也應從國際化的角度來加以配合,譬如說,海外上市、跨國兼並、利用各種合法手段來規避稅負等。[11]
2 資本多元化觀念
入世後,資本市場開放,市場准入門檻降低,大批外資銀行和外國企業都將進駐中國,大量的外國資本將湧入中國市場。企業應抓住這一契機,積極尋求與外資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優化法人治理結構。
3 人本化財務管理觀念
重視人的發展是現代管理的基本趨勢,也是知識經濟的客觀要求。人是發展的主體和動力,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建立權責利相結合的財務運行機制,強化對人的約束和激勵,才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總之
③ 為什麼中國版的我的世界突變生物前置模組安進去不能玩
中國版的我的世界特變生物全是模組安裝不能玩,是可能你的設備配置不夠。
④ 華為管理模式是什麼
《2018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這是華為公司連續第十一年發布該報告。華為公布了聚焦數字包容、安全可信、綠色環保、和諧生態四大可持續發展戰略。
過去的一年,華為積極將自身行動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對標,與行業夥伴一起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生態圈,持續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落地。
華為公司董事長梁華在開場演講中表示,「通過技術創新,華為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消除數字鴻溝、滿足人類聯接需求,讓所有人享受到普遍的、無差異的數字服務,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4)國際服突變模式按鈕在哪裡擴展閱讀:
梁華認為,綠色環保也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未來通信網路的重要關注點之一就是能量效率,核心是用更少的能量傳遞更多的信息,以及在能量系統中通過信息技術來降低能耗。」
梁華表示,華為在5G產品研發與工程化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創新,通過晶元工藝設計、系統軟體、專業服務以及先進的硬體材料和散熱技術,整體上實現5G單站能耗比業界平均水平低20%。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能效更高。5G將更符合「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理念。
華為公司董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任陶景文表示:「為讓數字技術惠及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華為推出了全球數字包容計劃——TECH4ALL。2018年,僅華為RuralStar解決方案就已累計為4000萬農村人口提供了網路覆蓋。
「華為為全球30多億人提供通信服務,華為也一直信守在全球保障網路安全運行的承諾。例如,在2018年,印度尼西亞7.7級強烈地震發生後,華為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抵達地震現場的設備商。」
陶景文還發布了華為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新戰略主要有兩點變化:一是擴大「消除數字鴻溝」戰略的外延為「數字包容」,在聯接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應用和技能」。二是將「保障網路穩定安全運行和用戶隱私」戰略深化為「安全可信」。
華為基於可持續理念開展業務創新、進行價值創造和共享,倡導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正向循環。華為仍將不懈努力,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附錄1:華為2018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下載鏈接:www.huawei.com/cn/sustainability/sustainability-report
附錄2:報告概要
數字包容:科技不應高居象牙塔,而要普濟天下。但是,這個目標和理想依然任重而道遠,GSMA數據顯示,全球仍有66%的家庭沒有聯接網路,仍有近40億人無法接入互聯網,20多億人口沒有享受到良好的移動寬頻服務。華為深感責任重大,已推出全球數字包容計劃——TECH4ALL。
安全可信:在全球化的數字時代,安全可信已成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前提。華為把網路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作為公司最高綱領,計劃用5年時間投資20億美元提升軟體工程能力,以更好地應對行業共同面臨的網路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挑戰。
綠色環保:華為倡導清潔高效,低碳循環的綠色環保理念,致力於減少生產、運營等過程以及產品和服務全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創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促進各行業的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持續牽引產業鏈各方共建低碳社會。2018年華為使用了9.32 億千瓦時清潔能源電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5萬噸。
和諧生態:華為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與客戶、員工、當地社區、產業鏈夥伴等利益相關方攜手同行,共建和諧健康生態。2018年華為在全球開展了177個社區公益項目,支持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⑤ 國際象棋起源於哪個國家
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一共有以下幾種說法:
①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餘,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麼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源於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裡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②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根據他的研究,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專家學者的反駁文章。可以認為,切列夫考博士「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的觀點,在世界上已經站住了腳。
大約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公元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至遲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象戲進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戲」和「類象戲」進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圖朗茲」,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朗茲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實物根據是8世紀以後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關於「四色棋」的文字記載是公元九世紀的克什米爾史詩《拉特納卡爾》。「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木定型為今天的現代國際象棋。
「印度起源說」產生於英國人,最好也是由英國人來否定「印度起源說」。198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但是,2003年在英國出版《國際象棋中國學派》英文版時,在英國最大出版集團編輯撰寫的簡介中,一上來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要讓英國學者改變觀點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啊。
今天人們探討國際象棋的起源,是通過傳說、假說、考古和邏輯這四種方式,來作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假說指明考古論證之方向,傳說補充考古邏輯之不足。畢竟國際象棋產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歷史一樣,真實的再現要經過極為漫長的過程。不過,從整體方面看,關於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
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對此可以這樣來解釋:在現實世界中,時間是不可逆的。因此,時間可以創造歷史,時間也可以消滅歷史。從這種邏輯出發,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初的發明者」。只好無奈地滿足於「社會的產物,智慧的結晶。」實際上,從許多方面看,國際象棋更象電影。
③關於國際象棋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今天熟悉的國際象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里「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
本文來源於東方連珠論壇:http://www.orenju.com/
⑥ 吃雞國際服的礦場手指怎麼找
首先進入地圖後,在等載入的時候便會看到流星墜落,飛機途中點開小地圖,地圖上將上顯示堡壘和突變產生的位置(礦場周圍)。
這個模式主要是在海島地圖中,增加了一個礦場的突變地點作為基點,其中堡壘標識內有突變者Boss,擊敗Boss後會掉落大量物資,還有噴火器等裝備。
Boss的行動比較緩慢,注意走位的話不難打,甚至連掉血都不會。注意不要被壓制在密閉的空間內無法脫身即可。
⑦ 「中國模式最獨特的吸引力是什麼」寫一篇論文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果,讓整個世界為之稱奇。從越南到巴西,從莫斯科到布魯塞爾,從北美大陸到非洲草原,到處都在談論中國的富裕,驚嘆中國崛起的速度,感慨中國廣闊的發展前景。西方媒體驚呼,「西方國家在午餐後小酣的瞬間,中國就變成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並且「順便讓一半中國人擺脫了貧困」。西方媒體承認,在中國奇跡面前,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福山先生1989年在其《歷史的終結》一書中作出的「美國模式優於任何發展模式」的斷言,顯然不堪一擊。眾多西方學者指出,中國不僅在借鑒他國發展模式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而且提供了可被其他國家效仿的強國富民的途徑。德國社會學家韋爾策先生指出,中國模式甚至有可能成為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模式,而傲慢的西方模式已經讓時間停頓。
國際問題觀察家們認為,「中國模式」意味著政治穩定,而穩定的政治局勢對任何國家的政府和民眾來說,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韓國學者認為,中國的經驗值得借鑒。經濟發展要以政治穩定作保證,這樣的思路符合亞洲民眾的心理特徵。國外一家網站的一項調查表明,改革、開放、發展、漸進、試驗和穩定是最常用來描述「中國模式」的詞語。參與該項調查的網民表示,「中國模式」以強有力的政府主導、漸進式改革、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為特徵。日本媒體認為,對其他國家而言,「中國模式」中的一些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賞的關鍵因素,不僅適合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國情,而且對歐美發達國家來說,其價值也未必不是價值連城。
尋找經濟快速發展的秘訣,這恐怕是世人熱衷研究「中國模式」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模式」意味著經濟高速發展,誰不想在這一新型發展模式中找到可借鑒的秘方呢?新加坡《海峽時報》在一篇題為「中國模式的勝利」的文章中稱,中國的成功故事和經濟崛起,導致人們把「中國模式」贊譽為華盛頓共識的替 代物。中國經濟增長率之高令處於各個發展階段的所有國家羨慕。窮國希望在經濟上趕上富國和創造財富,而富國則想在競爭中繼續領先。它們都希望發現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秘訣。俄羅斯學者坦言,「中國模式」是俄羅斯領導層的政治靈感之源,增強了俄羅斯人再度崛起的信心。分析家們認為,世界各國的政治家們已經注意到一種「中國式的新的外交理念」在「中國模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在對外關繫上,不把經濟問題政治化,不搞虛張聲勢的威脅,不搞小圈子,不拉幫結伙,並盡可能考慮到對方國家民眾的感受。在習慣了冷戰思維的國際舞台上,中國冷靜、務實而又不乏儒家風范的外交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正如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主任霍爾斯拉格先生所言,中國外交有效地使其他國家認可中國發展,並確信中國的發展對世界並非挑戰,而是難得的機遇。
「中國模式」對世界充滿魅力,因為它的意義和影響已關繫到世界將以何種方式走向哪裡。德國學者貝特霍爾德先生早就說過,西方資本主義越來越暴露出其低效無能,已無法解決包括環境惡化在內的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世人熱衷「中國模式」的原因是否也在這里
關鍵詞:強國之路 改革開放 中國模式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巨大成就舉世矚目,影響深遠。近幾年關於「中國模式」(或曰「中國道路」、「北京共識」等)的議論頻頻見諸報端。其實,所謂「中國模式」只是國外對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解讀。
一、「中國模式」概念的崛起
近來,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似乎有了新的認知和比較確定的看法。一個新的概念正在各國政治人物和決策者中間流行起來。這個概念就是「中國模式」。在學術界,這個概念並不很新鮮,人們在鄧小平南巡以後就開始討論「中國模式」問題了。不過,最近各國政治人物的認同已經給這個概念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和新的生命。 確切地說,第三世界國家對中國的發展經驗早就開始重視了。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對本國經濟得不到發展,民生得不到改善一直憂心忡忡,苦於找不到好的模式。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世界歷來就主張向第三世界國家輸出民主政治模式。很多國家也的確在這方面做了諸多的嘗試,但大多以失敗告終。不僅民主制度建立不起來,反而導致政治失序,經濟落後,民生艱難。
中國是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國家,其一舉一動都會對第三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中國人自己現在認為,毛澤東式的發展模式是失敗的。但是,即使是毛澤東模式在當時也為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所青睞。
現在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中國迅速崛起。這種發展經驗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至少提供了一個有別於西方民主的發展模式。最近包括埃及在內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正式使用「中國模式」的概念。可以預見,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概念」會對這些國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同樣是第三世界一員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印度在近年來的出色經濟表現也已經對「中國模式」構成了相當的挑戰。對中國領導層來說,總結已有的經驗很重要,既有利於中國自己的未來,也有利於在國際舞台上追求軟力量。但更為重要的是虛心努力,著眼於「中國模式」的可持續性和不斷完善。
二、中國經濟模式獨一無二
作為一個規模龐大的經濟體 卻能在較長時期內強勁增長
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很多,但大家都會同意中國和印度的增長和發展,是使世界經濟改觀的首要因素,它們發展的規模和重要性之大,影響人口之多,都是空前的。
中國自1978年始,經濟快速發展,增長率不斷提高,成就非凡。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中國的市場經濟尚處於不斷發展和摸索的階段,卻能不斷回應和了解市場力量,這意味著中國正經歷異常復雜的轉變。
與北美
和歐洲等已發展經濟體不同的是,後者有某些經濟模型做政策決定的依據,反之,沒有簡單的經濟模型可作為中國經濟決策的依據。
中國自1978年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一直以驚人速度增長:到2001年,其實質人均GDP平均年增長率達8.1%。
擺脫貧窮 分享增長成果
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使中國貧窮人口大幅減少,這從中國基尼系數相對較高,且不斷上升可見一斑;然而,中國經濟加速發展,使百姓得以擺脫貧窮,「後富起來的人」得以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這點更為重要。
根據紐約證交所駐中國代表萊約翰搜集的數據顯示,1980至2001年間,新興市場以倍數增長,增幅達2.6倍——這不是百分比而是增長倍數!有不少曾經讓人寄予厚望的國家,尤其是一些南美洲國家,其增長速度實際上遠遜於新興國家的平均水平。
此外,中國和其他新興的亞洲國家的出口增長亦非常強勁,這從歐美出入口分類數據可見一斑,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地區出口不斷上升;同時,中國從亞洲其他國家的進口增長亦較從其他地區的進口要來得快,這反映了中國在過去25年間,已成為亞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要動力。
扭轉差距 增社會凝聚力
過去五年來,中國互聯網的滲透率高速增長,我相信實際數字要高於一般人的估計。最後我想再提幾個事實:中國由農村遷移至城市的人口,至2001年為止約占總人口的兩成,到今天絕不止此數。你可能認為,中國仍是農業國家,這兩成微不足道,但當你考慮到13億人口的兩成時,你就能理解到這是罕見的人口流動。
中國經濟改革開始時,城市收入遠高於農村,上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收入一度跌至約相當於農村收入的1.5倍,接著在這個水平停滯一段時間,後來中國製造業起飛,農村與城市收入差距有所拉開,但我認為中國政府將有能力扭轉這一狀況。
中國各個地區的收入增長不盡相同,但整體維持在7.3%~9.6%之間,由於所有人都受惠於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貧窮人口亦隨之減少。
重視教育 適應轉型挑戰
我想強調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是獨一無二的。
雖然許多亞洲國家過去亦曾經歷高速且持續的經濟增長,但我們從未見過像中國那樣規模龐大的經濟體,在一段時間內以如此強勁的步調增長。
工業革命源自英國,其年增長率在長達一個世紀期間,一直維持在1%的水平,這被認為是極快的了;按1%的年增長率計算,經濟規模大約每七十年擴張一倍,經濟發展過程雖會遇上一些特殊情況,但要經濟活動的組成部分在一代人的期間內徹底改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是,增長率若高達8%,由於行業的興衰更替,人們可能會經常轉換工作,在這種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要面對人口移動和就業轉型等重大挑戰。
這是教育對經濟發展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只有通過教育,我們才能夠學習新事物,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會被行業興衰更替嚇倒。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表現在:
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是在分配製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三是在宏觀調控上,由於公有制為主體,因而國家對市場的調控具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計劃與市場兩個手段的長處,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
三、民主化:政治發展的中國模式與道路
政治文明程度高低是政治發展狀況的綜合反映,人類政治文明演進的過程實際上是政治發展的過程,從傳政治文明向現代政治文明演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政治現代化的過程。政治文明建設要*推動政治發展特別是政治現代化來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需要走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發展既明顯不同於過去的傳統政治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更不同於西方的政治模式;相反,中國正在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政治模式,中國共產黨把這種政治模式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理想目標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
這種政治模式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通過增量改革來逐漸推進中國的民主治理,擴大公民的政治權益,因此,我把它稱為「增量民主」。我在這里提出的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有以下八個方面的主要特徵。換一個角度看,這八個方面也將是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主要趨勢。
其一,中國民主的發展將是一種「增量式」發展。中國的民主改革將以「存量」為基礎,即以已經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經驗為前提,具備充分的經濟和政治基礎;發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將與既定的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
按照增量民主的理論,旨在推進民主治理的重大改革,必須擁有現實的政治力量,取得大多數人民群眾和政治精英的支持,擁有最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這些改革應當最大限度地符合現存的政治法律框架,不能違背現有的憲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其二,中國的民主政治將在漸進發展中有所突破。中國的政治發展在過程上是漸進的和緩慢的,但將不時有突破性的變革。根據增量民主的邏輯,中國的政治發展從總體上看將是漸進式的。這種漸進改革或漸進民主形成一種「路徑依賴」,它不能離開先前的歷史軌道,是歷史發展的某種延伸。
中國未來的民主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設,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種新的增長,是對「存量」的增加。這種新的「增量」,不是對「存量」的簡單數量增長,而是性質上的突破。突破性的政治改革並不是一種休克式的政治突變,它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是長期積累性改革的結果,是一種厚積薄發。
其三,增量民主的實質,是在不損害人民群眾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新的政治利益。下一步的政治改革將著眼於調整社會的利益分配格局,縮小社會成員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差距。
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使更多的人,特別是基層的普通工人和農民及困難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帶來的好處,將是未來中國政治制度改革的重點所在。
其四,動態的政治穩定將逐漸取代靜態的政治穩定。所有政治改革都必須有利於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但增量民主所要達到的不再是一種傳統的以「堵」為主的「靜態穩定」,而是現代的以「疏」為主的「動態穩定」。
動態穩定的實質是它絕不是像「文革」時期那樣的無序狀態,而是使秩序由靜止的狀態變為一種過程的狀態,達到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
其五,政治改革將持續推動公民的政治參與,形成一種有序的民主。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人民的政治參與,人民的參與過程是實現民主的根本途徑。因此,積極鼓勵公民的政治參與,將是貫穿中國所有政治改革的一條主線。
但是,公民的政治參與必須是合法的、有組織的和有秩序的。發展增量民主的基本途徑,就是致力於「不斷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盡可能地將公民自發的、零散的、無組織的政治參與,納入到黨和政府主導的政治框架之內。
其六,推進民主與加強法治將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從鄧小平開始,中國領導人一直認為,民主與法治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法治,就沒有民主。要建立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首先就必須實現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
所以,對於中國來說,法治的實現程度,幾乎也就是民主的實現程度。中國民主政治的每一步發展,都將離不開法治的建設。中國共產黨的理想目標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發展民主與建設法治,將是中國未來政治發展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倡導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內容。
其七,培育公民社會,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讓民間組織更多地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政府更加主動積極地與民間組織合作,共同管理社會政治生活,擴大公民自我管理的范圍,提高社會自治的程度,是民主治理的方向。
因此,改革現行的包括社會保障體制、社會治安體制、戶籍制度和社區治理制度等在內的社會管理體制,扶持和培育公民社會組織,讓各種社會組織在市場經濟、民主政治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未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其八,通過三條途徑,全面推進增量民主。
在可見的將來,中國的民主政治將沿著以下三條路線圖穩步地向前推進:第一,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是當代中國的政治權力中心,擁有7000多萬黨員,聚集了廣大的社會政治精英。沒有黨內的民主,中國目前的民主就是一句空話。通過擴大黨內民主,推動全社會的民主,是推進中國民主的現實道路。
第二,逐漸由基層民主向高層民主推進。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長期中央集權傳統的大國推行民主,當然必須上下互動,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同時進行。但是,中國現階段民主政治的重點和突破口是基層民主,一些重大的民主改革將通過基層的試驗,逐步向上推進。
第三,由更少的競爭到更多的競爭。不論何種形式的民主,都離不開人民對政府領導及政府政策的自由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主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人民政治選擇的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是由更少的競爭性選擇到更多的競爭性選擇的過程。中國的民主之路也將遵循這一規律。
總之,努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推進增量民主,完全符合中國共產黨自身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價值,是中國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不可變移的直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