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企業如何開拓世界市場,2000字左右
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之探討(供你參考)
「入世」將加速我國經濟向全球經濟轉變的進程,國內各行各業勢必受到巨大的壓力和沖擊,當務之急是如何做好自我調整,抓住機遇,主動迎接挑戰。
隨著我國自營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向登記制的放開,已有一部分中小企業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國經營的道路。其中不少企業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存在某些諸如信息、資金、人才、技術等共性難題。就中小企業如何開拓國際市場的難題和對策問題進行分析探究。
另隨著我國自營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向登記制的放開,已有部分中小企業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國經營的道路。通過長期與我國中小企業的接觸,發現盡管中小企業由於所處的市場環境及自身的經營狀況不同,但各個企業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大體相似。這些問題如果不徹底解決,中小企業將很難走出國門,而獲得較多的貿易利益。因此,如何克服現存的難題,把國際貿易做大做強,已成為當代企業家思考的重要問題。
1 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面臨的主要難題
1.1 對國際貿易環境的認識不夠
古人雲: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分析國際市場營銷環境,了解環境威脅,把握市場機會,是任何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開展國際市場營銷活動的前提。尤其對於規模小、資源有限及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更顯重要。
一個從事國際貿易經營的中小企業,需要對貿易夥伴國的商務法律、貿易政策、政府幹預措施、經濟和人文等各個方面,藉助國際商務咨詢公司的力量,進行細致入微的全面了解。然後制定本企業的對策,即市場前景良好則開拓,否則主動放棄。令人遺憾的是,我國不少中小企業對貿易夥伴國現任政府的經濟發展政策以及對某行業國際貿易的態度關注不夠,給國家和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的事例不勝枚舉。
1.2 外貿信息渠道不暢
當今我國中小企業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主動獨立與國外客戶聯系的能力較弱,往往被動地等待外商或代理商上門聯系。雖然大部分中小企業具備了上網條件,理論上具備了拓展全球業務的條件,但是對於如何能夠在浩如煙海的網路資源中快速尋找到本企業所需要的有效的客戶信息,還存在很大的盲區。因為企業獨立開展國際貿易的時間較短,業務信息網路資源缺乏,在與外商的聯繫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及時掌握對方的需求,也就不能做出相應的回應。
1.3 企業自身資源有限
不少中小企業受自身資源條件的限制,在從事國際貿易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主要體現在:①企業管理體制不合理。大多中小企業都是家族式的民營管理模式,缺少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市場運行機制效率低能,生產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反應不靈,對環境風險承受能力較差;②缺乏國際貿易法規與國際貿易慣例方面的專門知識和經驗。在國際貿易合同的簽訂及履行中,不懂得如何利用貿易規則和國際慣例,如何選擇和使用國際結算方式,出現貿易糾紛後如何合理保障自身的權利,如何正確選擇糾紛的解決渠道等,其結果經常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1.4 缺少專業外貿人才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開展國際貿易最缺乏的還是人才。我們知道要想做好外貿業務,往往需要大量相關人員的配合,比如報關員、翻譯、外貿談判人員、涉外法律、財會等,這些人員在外貿活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對於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講,要配備上述人員顯然力不從心,畢竟企業要考慮經營成本的問題。現實的狀況是,企業聘用專門負責進出口貿易的人員,希望你既是翻譯又是報關員,同時也是談判人員和法律方面的能手,當然了,首先你一定是一名出色的營銷專家。但一項商務活動不是個人單獨所能完成了的,況且一名外貿人員,又不可能全面掌握上述業務內容。因此,往往會因准備不足出現一些不可預見的情況發生。
1.5 出口產品結構雷同
我國中小企業出口的產品多為檔次低、品種單一雷同的產品,並受資金、技術等因素影響質量常常不穩定,加上出口市場狹窄,各企業為了推銷其產品,竟相壓價,造成了出口市場的混亂,有時甚至不惜低價傾銷,招致國外對中國出口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繼而進一步惡化中國出口貿易的國際市場環境。
另外,目前部分中小企業對保護知識產權還不是很重視,看到同行生產的產品性能款式等優於自身,就會馬上組織力量去研究,進行技術嫁接改進,模仿生產加工,毫無申請專利保護市場的意識。可以想像,一個沒有專利權的成品,極有可能使外商陷入法律糾紛,外商也很難感興趣。這也是我國中小企業很難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原因。
1.6 缺少和國際大客戶的交往
一般來說,在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消費呈現個性化和多元化。大企業在追求規模經濟效益時,對小批量、多品種產品不願顧及或由於種種原因無法涉足,相對留下了一些市場空隙,這就為中小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提供了基本條件。譬如,我國的民族工藝品和中國菜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已走出國門,在美國、東歐等國紛紛落戶。但遺憾的是很多中小企業老總,想獲得客戶又不想投入過多,他們總是喊著資金回報率,擔心過多投入沒有高回報,影響業務的開拓。譬如,企業在搜狐網站作了一周的旗幟廣告,當你的顧客第一次瀏覽了你的廣告後,他會自然的繼續尋找其他同類產品進行比較,當這個過程結束後,他決定購買你的產品,但他再次來到搜狐網站時,卻發現你的產品不見了,原因是你的廣告投入期已經結束。你投入了但沒有收獲,反而使你的競爭對手的產品得到了推廣。所以,很多的企業因資金投入不足,白白浪費了金錢,也就失去了讓顧客了解公司的機會,當然也就缺少與國際大客戶的交往。
2 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的對策建議
2.1 樹立全球化經營發展戰略是中小企業走出國門的第一步
培養全球化思維方式是中小企業走出國門的第一步。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企業跨國經營未必需要龐大的規模,只要在價值鏈條的某些環節擁有相對優勢,都可能成為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我國中小企業應逐漸培養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維方式,為自身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2.2 依託專業進出口公司的力量,開展間接出口
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雖已獲得外貿經營權,但由於自身不熟悉國際市場或無力直接經營進出口業務等原因,開展國際貿易困難重重,必須尋求大型外貿企業的幫助,或加入由外貿公司牽頭若干個中小企業組建的大型綜合商社。
專業外貿公司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國際貿易知識、經驗和信息,具有開展國際貿易業務的優勢,可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信息及各種商業支持,減少貿易風險;而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可為專業外貿公司提供更多的商業機會,形成新的業務增長點。在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小企業與外貿公司之間只有建立一種共生的長期合作關系,才能構築國際競爭優勢。
2.3 藉助海外華人的經營網路
海外華人的跨國經營網路是中國開展跨國經營的獨特資源。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有限,不可能在許多地區都設置駐外機構,即便設有駐外機構,人手不足及人員素質較差都是很突出的問題。海外華人團體不但可以彌補企業駐外機構之不足,而且遍布海外各地的華商團體更可發揮地域性優越、社會關系廣等優點,可以協助我國中小企業掌握商機以順利進行市場開發。
2.4 利用電子商務尋求商機
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給廣大中小企業帶來了極其難得的機遇。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活動,對於中小企業有較強的適用性:①網上貿易可使中小企業獲得與大企業平等競爭的機會;②可使中小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減少出口貿易環節,節約交易時間,顯著提高經營效率;③網上貿易可以為中小企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中小企業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活動時應特別注意信息和交易安全問題,通常利用加密技術、數字鑒名和身份驗證等方法加強防範。另外,還應注意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的法律問題。電子商務是一種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法律環境還很不健全,許多發生在電子商務領域里的糾紛沒有法律來規范,同時難度也很大,特別是涉及國際電子商務領域問題就更加突出,各國對於電子商務的規范有所不同。這需要中小企業進行國際電子商務時格外重視買賣雙方身份的認證,電子合同的有效性和電子證據的認定等環節。
面對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國內化以及國內市場國際化的嚴峻形勢,中小企業應從企業的內部信息化做起,充分利用現有的網路平台,抓住WTO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勇敢地走向國際市場。
2.5 政府融資扶持必不可少
中小企業要發展,就必須對現有的工藝設備進行改造,實現更高層次的經營管理,因此急需社會的支持,尤其是資金的支持。但目前金融部門怕承擔風險,對中小企業大都很漠視,政府及其他部門協調力度不夠,致使中小企業感到舉步維艱。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這方面的措施經驗值得借鑒。
德國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成立了儲蓄銀行、復興銀行、信貸銀行等,政府以低息資金通過這些銀行為中小企業發放長期貸款,貸款的利息通常比市場利息低2%~2.5%;設立了「中小企業裝備信貸局」來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有5家銀行設有專門處理中小企業貸款的事項。英國通過政府向銀行擔保,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而且把公司稅從原來的30%下降到20%。由此,我們也可以嘗試創辦中小銀行來處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或者採用歐美國家的初級股票市場的模式,開闢地方債市,為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打開一個方便之門。
當然,為積極促進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我國應盡快建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中介組織等共同組成的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支持體系。國家應建立鼓勵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政策和專項預算,同時,改善外貿發展基金、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及各項政策性資金的使用方式;地方各級政府及外經貿管理部門要優化貿易環境,簡化各種審批手續,為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做好協調和服務。中介組織應為中小企業能夠便捷地獲取各類國際市場有效信息,提供外貿業務培訓,培育企業家精神。
❷ 我們在國際貿易關系方面我們也要提高我們在這些方面的一個()的一些話語權
摘要 部分與會人員建議盡快提升國際經貿規則參與制定的能力,輸出「中國標准」,提升我國在國家貿易中的話語權。
❸ 當前國際形式如何
一、國際經貿形勢
國際貿易從總體上來說,呈現緩慢回升的勢頭。美國人經歷這次金融危機之後,改變了寅吃卯糧的生活方式,開始省錢儲蓄,美國的儲蓄率現在已達到6.9%。此前世界的格局是亞洲生產,美國消費。2008年美國3億多人消費了10萬億美元,亞洲(除日本外)所有國家才消費了5萬億美元。現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大幅度減少了消費,因此給世界出口貿易帶來了影響,盡管走出了金融危機,但回升勢頭仍然緩慢。
二、我國對外貿易的挑戰與機遇
我國對外貿易經過3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優勢,但也有很大的壓力,挑戰與機遇並存。
國際需求深度調整,還沒有完全恢復。一季度雖然增長較快,但不能斷定經濟已經復甦,危機已經過去。
挑戰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消費占國民收入80%以上,美國一個國家的消費佔世界的30%。資源富集國家從中獲得了巨大利益。我國傳統產業轉型,低成本優勢弱化,我國人均資源低,勞動力優勢逐漸消失。美國對我國匯率施壓,人民面臨升值壓力,匯率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中國經濟已經佔世界經濟總量的7.3%。2009年有22個國家向我國發起了166起貿易調查案件,佔全球貿易案件的43%,今後的貿易摩擦會不斷增加。
機遇主要表現在:一是國內市場巨大,擴大內需政策不斷出台;二是國際分工,為我們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我國的製造業在很多領域佔全球首位;三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三,貿易總額世界第二,出口貿易世界第一。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增強,為我國參與制定經貿規則提供了機遇。四是國際社會對我國的倚重增強,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
三、發展對外貿易的思考
外貿戰略要突出科學發展,體現前瞻性,要適應變化了的新形勢。
(一)要研究外貿定位。我國外貿的定位是:促進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和諧,提高國際地位。外貿是「三駕馬車」之一,外貿企業直接安置的就業人員達1個億,一個國家的強大,並且為世界所認知,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有品牌的商品和服務輸出,品牌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和科技水平。
(二)要研究發展目標。我們對外貿易已經實現了由小到大的跨越,我國貿易總額達到2.2萬億,出口達到1.2萬億,但我們僅是外貿大國而不是外貿強國,今後20要由大向強轉變;我國外貿以貨物貿易為主,服務貿易較少,今後要由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轉變;在空間布局上,現在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貿易總額占我國對外貿易的80%以上,今後要改變空間布局,重點發展周邊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實現空間布局多元化轉變;我國外貿目前主要依靠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比較薄弱,今後要注重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對外貿易;以往我們主要是被動地接受貿易規劃,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被動,比如,美國人調查我們的傾銷案件是以哪個國家的成本最低,就以哪個國家進行測算,來認定是否傾銷,對我們很不公平。今後我們要參與貿易規劃的制定,增加我們的話語權;以前我們對出口貿易、貨物貿易、引進外資研究較多,而對進口貿易、服務貿易、資本輸出研究不夠,今後要加長短板。
(三)要研究發展模式。具體來說需要「四個優化」:一是優化主體結構,在培育外貿大公司的同時,要扶持中小外貿企業的發展;二是優化商品結構,要由低附加值商品向高附加值商品轉變;三是優化市場結構,著力培育周邊國家市場;四是優化貿易結構,在擴大出口的同時,要注重進口國外的高新技術,促進我國企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做好「六個協調」:一是做好進口與出口的協調;二是做好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協調;三是做好外貿與外資的協調;四是做好外貿與內貿的協調,五是做好國企與民企的協調;六是做好東部與西部的協調。
(四)發展外貿的主要舉措:一是加快外貿平台建設,擬建設1000個出口基地,同時要建設會展平台,國外平台;二是要提高商品質量,在貿易摩擦頻繁發生的形勢下,我們更應當做好自身的工作,不讓別人挑出我們外貿商品的質量問題。三是出台相關政策,優化外貿環境,支持外貿發展;四是培養外貿人才,提供組織保障。
❹ wto貿易自由與貿易保護
一、WTO是 GATT的繼承和發展世貿組織繼承了關貿總協定所有談判達成的協議與協定,保留了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和原則。但世貿組織又不同於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繼承和發展關貿總協定後,發生了三大轉變:1. 關貿是一個臨時性生效的政府多邊貿易協定,而世貿是一個具有國際法人資格的永久性國際組織。2. 關貿的職責范圍局限於有形的貨物貿易,而世貿的職責范圍從貨物貿易延伸到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和知識產權在內的無形貿易; 3. 世貿組織機構、運行機制、成員相互的約束能力均強於關貿,其權威性大大高於關貿,從協調關稅到非關稅的邊境措施,逐漸轉向到成員國內的立法和政策方面。世貿組織作為正式的國際貿易組織,在法律上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處於平等地位。它的職責范圍除了關貿總協定原有的組織實施多邊貿易協議以及提供多邊貿易談判場所和作為一個論壇外,還負責定期審議其成員的貿易政策和統一處理成員之間產生的貿易爭端,並負責加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作,以實現全球經濟決策的一致性。 二、WTO的宗旨與性質WTO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大幅度和穩定地增加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最優運用世界資源,保護環境,並以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強採取各種相應的措施;積極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需要相稱的份額。WTO的性質:WTO不是自由貿易組織,而是一個為各國進行貿易自由化提供重要的談判場所和規范自由化方式的基本原則。核心:建立多邊貿易體系原則:推進貿易逐步自由化三、WTO的目標與途徑WTO的具體目標是:建立一個完整的、更具活力和永久性的多邊貿易體制,以鞏固原來的關貿總協定為貿易自由化所作的努力和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所有成果。為實現這些目標,各成員應通過互惠互利的安排,切實降低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中消除歧視性待遇。概括起來,就是實現貿易自由化。根本目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物流、人力流、資金流(投資自由化)、技術流(知識產權)四大流動。為了有效地實現上述宗旨與目標,WTO規定各成員應通過達成的互惠互利的安排,大幅度削減關稅和貿易壁壘,消除歧視性待遇,堅持非歧視貿易原則,對發展中國家給予特殊和差別待遇,擴大市場准入程序,提高貿易政策和法規的透明度,實施審議制度和爭端解決機制,從而協調各成員間的貿易政策,共同管理全球貿易。WTO通過下列途徑實現其目標:1、貿易管理規則2、組織多邊貿易談判3、解決貿易爭端4、審議各成員國貿易政策5、通過技術援助和培訓項目幫助發展中國家制定貿易政策6、與其他國際經濟組織合作四、WTO的地位WTO的地位是:WTO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與其前身關貿總協定相比,WTO在調解成員間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和有效性。WTO作為"經濟聯合國"與聯合國共同成為支撐和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秩序的兩大支柱。這一點,已被當今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所證實。1.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化,在國與國的關繫上,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已經逐步讓位於經濟與科學技術,經濟外交已逐步成為國與國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各國主要以經濟利益的權衡為主導,大力推進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所以,一些國家領導人把WTO看作是建立冷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主要支柱。2.隨著世界經濟相互依存的進一步提高,經濟全球化與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當前發達國家正藉助世貿組織加速"國內問題國際化"發展趨勢。例如,國際社會目前要求把環保、勞工標准、商業腐敗(包括洗錢)、投資權和發展權以及自然資源共享權(發展中國家堅持對自然資源享有永久權)等內容納入世貿組織管轄的呼聲日高。與此相對應的則是聯合國經濟職能大大弱化,其主要作用已轉向安全、維和、裁軍、婦幼、人口、人權等領域。由此可見,聯合國經濟職能弱化的同時,世貿組織作為"經濟聯合國"已經形成。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共同構成了調節世界經濟、貿易、金融的三大支柱,但世貿組織的作用和影響超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3.伴隨著國際貿易的深入發展,國際投資的加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糾紛、貿易摩擦也急劇上升。如何制訂一套被國際上廣泛接受、客觀公正、權威規范的爭端解決法律程序,已成為當今國際經濟社會的一項課題。世貿組織具有的一整套解決貿易糾紛與爭端的法律程序,正好適應了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 五、WTO的范圍世貿組織的管理范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性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可以說是無所不包。 具體包括:有關貨物的多邊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及附件、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貿易爭端解決程序與規則的諒解和貿易政策審議機制。1.WTO成員享有的基本權利以我國加入WTO後享有的權利為例 (1)享有多邊的、無條件的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能使我國的產品和服務及知識產權在其他143個成員中享受無條件、多邊、永久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以及國民待遇,這將使我國產品在最大范圍內享受有利的競爭條件,從而促進出口的發展。(2)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使我國對大多數發達國家出口的工業品及半製成品享受普惠制待遇。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十八條規定,發展中國家為建立某一特定工業可以實行關稅保護,為了國際收支目的可實施數量限制。但該條款的實際實施程序十分繁瑣,必須向其他締約方提供繁雜的資料和進行磋商,經全體締約方批准後方能實行。總協定第四部分是專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和發展增補的。該部分主要規定發達締約方優先降低或取消對發展中締約各方出口利益特別有關的產品的貿易壁壘;不能希望得到互惠。關貿總協定在「東京回合」談判中通過了特別授權條款。這項條款規定,締約方可能給予發展中國家差別的和更為優惠的待遇,不須按照最惠國待遇原則將這種待遇給予其他締約方,也無須得到世貿組織批准。授權的范圍有:普遍優惠制;在非關稅措施方面的差別和更加優惠的待遇;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優惠關稅安排及對最不發達國家的特殊待遇等。(3)享受發展中國家成員的大多數優惠或過渡期安排。(4)享受其他世貿組織成員開放或擴大貨物、服務市場准入的利益;(5)利用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公平、客觀、合理地解決與其他國家的經貿摩擦,營造良好的經貿發展環境,維護中國的貿易利益。(6)獲得在多邊貿易體制中「參政議政」的權利,獲得參加多邊貿易體制的活動獲得國際經貿規則的決策權;(7)享受世貿組織成員利用各項規則、採取例外、保護措施等促進本國經貿發展的權利。2.WTO成員應履行相應的義務(1)在貨物、服務、知識產權等方面,依世貿組織規定,給予其他成員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2)依世貿組織相關協議規定,擴大貨物、服務的市場准入程度,即具體要求降低關稅和規范非關稅措施,逐步擴大服務貿易市場開放;(3)按《知識產權協定)規定進一步規范知識產權保護;(4)按爭端解決機制與其他成員公正地解決貿易摩擦,不能搞單邊報復;(5)增加貿易政策、法規的透明度;(6)規范貨物貿易中對外資的投資措施;(7)按在世界出口中所佔比例繳納一定會費。具體義務包括:削減關稅、逐步取消非關稅措施、取消配額和許可證、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補貼、開放服務業市場(包括銀行、保險、運輸、建築、旅遊、通訊、法律、會計、咨詢、商業批發、零售等行業)、擴大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放寬和完善外資政策、增加貿易政策的透明度等。
❺ 目前我國對外開放面臨著哪些問題和挑戰
在對外開放遇到新挑戰和新問題的形勢下,我們不僅不能動搖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而且還應當堅定信念,通過擴大開放來尋求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辦法。
首先,退回去和停下來都是沒有出路的。我國在30多年的對外開放中,通過向世界學習、擴大國際經貿交往以及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贏得了開放型經濟的空前發展和繁榮。實踐已經證明,對外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當前遇到的挑戰和問題是前進中必然要出現的,一帆風順只是幻想。如果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那就不僅否定了我們自己30多年的成功實踐,而且否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如果停下來,對外開放就此打住,不僅解決不了現在面臨的新問題,而且還將導致已經開創的開放型經濟新局面出現倒退,最終導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遭到損害。
其次,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我們仍然處於有利於對外開放的戰略機遇期。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貿易量和國際資本流動量都會出現一個時期的下降,但這種流量的起伏變化在長期發展中屬於正常的波動。最重要的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基本機制沒有改變,這就是: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程度並沒有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而稍有減弱,反而有所加強;國際經濟的對話與協調機制以及各種多邊和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也在增強。雖然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但貿易自由化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主要潮流。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國公司的公司內貿易占國際貿易1/3以上,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貿易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55%以上。對貿易夥伴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既損人也不利己;中國經濟可能因此而受損,但對世界經濟更為不利。因此,貿易保護主義需要認真對付,但它成不了大氣候,不必過度擔心。
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了國際壟斷資本之間的矛盾,加劇了國際金融寡頭與各國人民的矛盾,但這種矛盾還不足以引起世界性戰爭,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改革國際經濟秩序以及談判與相互妥協等和平方式,仍是解決這些矛盾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因此,我們仍然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決不能因放棄對外開放而喪失戰略機遇期。只有繼續堅持對外開放並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才能緊緊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
再次,只有繼續擴大開放,才能把握化解矛盾的新機遇,並提高駕馭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能力。當前,面對外部需求下降以及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流量下降的困難局面,如果停止對外開放,關起門來,那就將真正束手無策;如果繼續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我們就可能在其中找到新機遇和新途徑,從而走出困境。例如,針對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下降,可以通過實行出口市場多元化、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國際貿易融資合作、繼續推動企業「走出去」等各種努力,化解困難,緩解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針對外資流入下降,可以通過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擴大內地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以及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等措施,吸引外商投資。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規模與國際直接投資流量並不存在完全的正相關關系。國際直接投資流量連續3年下降,而我國吸收外商投資規模卻連續3年上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4.9%、12.5%和1.4%。這說明,國際投資總流量下降並不排除某個經濟體流量增長和份額上升的現象,關鍵要看我們的出口商品和投資環境是否具有競爭力。
對於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我們只有在擴大開放的實踐中才能逐漸認識和把握其客觀規律,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而如果不敢實踐,就永遠無知。這當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沒有代價的成功是不存在的。針對我國國際性資產的安全保障問題,我們不僅提出了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訴求,而且採取了貨幣互換、區域金融合作、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等實際措施,推動國際金融合作。這些初級的合作形式雖然不可能根本解決主權貨幣與國際儲備貨幣之間的內在矛盾,但有助於緩解世界主要貨幣匯率波動造成的交易風險,是通向成功道路的鋪路石。我們只有一步步地不斷邁開對外開放的實際步伐,經過長期努力,才能在發展開放型經濟中贏得更多主動權。
❻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對於加強什麼各國的經貿聯系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意味著我國對外開放實現戰略轉變。這一構想已經引起了國內和相關國家、地區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強烈共鳴。之所以產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於這一宏偉構想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意義。 首先,「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眾所周知,一9漆吧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一9漆9年開始,我們先後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個經濟特區,開放和開發了一四個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東新區,相繼開放了一三個沿邊、陸個沿江和一吧個內陸省會城市,建立了眾多的特殊政策園區。但顯然,前期的對外開放重點在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成為了「領頭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始終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東、中、西部的區域失衡。「一帶一路」尤其是「一帶」起始於西部,也主要經過西部通向西亞和歐洲,這必將使得我國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由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者承擔著開發與振興占國土面積三分之二廣大區域的重任,與東部地區一起承擔著中國走出去的重任。同時,東部地區正在通過連片式的「自由貿易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需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因此,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有數據顯示,一9漆9至二0一二年,中國共引進外商投資項目漆陸三二漆吧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到一二漆陸一.0吧億美元。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於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盡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我們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據統計,二0一四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已經突破了千億美元,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第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早期,以歐、美、日等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有著資本、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而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中國就恰好成為他們最大的投資樂園。所以,中國早期的對外開放可以說主要針對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今,中國的經濟面臨著全面轉型升級的重任。長期建設形成的一些產能需要出路,而世界上仍然有許多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卻面臨著當初中國同樣的難題。因此,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如道路、橋梁、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一些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家電、甚至汽車製造、鋼鐵、電力等,提高他們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產能力,就順應了中國產業技術升級的需要。 第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國際經貿合作與經貿機制轉型的需要。二00一年,中國加入了WTO,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中國「入世」對我國經濟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WTO這一被大多數成員國一致遵守國家經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少數國家對中國經濟的封鎖。但是,國際經貿機制又在發生深刻變化並有新的動向。「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是緊密聯系的。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在建自貿區,涉及三二個國家和地區。在建的自由貿易區中,大部分是處於「一帶一路」沿線上。因此,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戰略必將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而得到落實和發展
❼ 金融危機下我國如何開展國際貿易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如何利用WTO平台推進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的對貿易應做好三件事。
第一,積極推動wto發展,構建和諧國際經貿新秩序。
「多哈」終止,使wto的發展站在十字路口,面臨新的選擇,中國應當以此為契機,積極倡導和諧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wto體制是發達國家倡導的,對發展中國家帶有很多歧視性,尤其我國在加入wto時的三大不利條款」就是證明。我們應當團結和依託廣大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為核心,構建新的對話機制。拿出誠意,做出表率,展大國風范,與發達國家積極進行溝通和對話,化解矛盾,共同構建平等、公平、和諧和互利的國際經貿新秩序,推動wto在世紀之初煥發出昂然生機。
自gatt成立60年來,世界經貿的繁榮,印證了多邊貿易體制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加入wto使中國受惠,更使整個世界受惠,因為中國加入wto,極大的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實力和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都要求中國在構建和諧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中,擔當「領路人」角色。
在國際經濟關系中,國家之間只有形成適當而勻稱的互動,發展和平與合作的關系,和諧的國際經濟秩序才能形成。
和諧的含義,從理論上講,是指一種「配合得適當而勻稱」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和合」的概念除了有和諧、團結的意思外,還有向內、聚攏的意思,它能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性。「和合」文化作為一種傳統,體現了中國人最根深蒂固的一個願望——和諧。在中國最早的文獻中,就有關於和諧的思想。《書》中就有「協和萬邦」的詞句。對中國人來說,不論就自我修養還是就一般世事而言,和諧都是關鍵。所以,和諧反映了中國的一種文化,一種思維傳統。這種傳統作為中國的一種戰略文化,對中國處理國際經濟關系,一直有著深刻影響。
因此,和諧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提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發揚。
所謂和諧的國際經濟秩序,是指在國際經濟關系中,國家之間如能夠形成適當而勻稱的互動,發展和平與合作的關系。其一方面是通過構建以規則為導向的多邊的法制體系,反對強權政治和單邊主義,為國際商業活動提供一個安全和可預見的環境,促進全球經濟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就是要確保規則的公正,並在規則制定過程中,確保公平和廣泛的參與,解決發展中國家遇到的實際困難,使他們能夠像發達國家一樣,也能夠從參與多邊貿易體系中獲得利益,最終實現全球共同發展。
當前,發展問題仍是建立和諧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障礙。
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從全球發展趨勢看,最不發達國家與最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擴大,最貧困人口與最富有人口的差距也在擴大。一個貧富嚴重兩極分化的世界,是談不上和諧的。因此,和諧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建立,就是促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進步,對反映舊國際經濟秩序的現行國際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和改變。
第二,積極利用fta方式,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
通過雙邊安排、或自由貿易區形式進行的區域經濟合作,在全球發展迅速。對於這種區域經濟合作,是wto協定所允許的,但其對wto本身發展所帶來的利弊,是一直存在爭議的。近期wto官員指出:區域經濟合作,已經使wto談判的進程延緩。
目前,美國和日本都在積極尋求通過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對外貿易。這種合作,是在投資、貿易和對外承包等領域的優先安排,事實上排擠了其他wto成員的權利。這對我國來說,尤其是發達國家間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構成了重要挑戰,增加了對我國的非關稅壁壘,使中國的對外貿易環境面臨嚴峻形勢。
面對國內外新形勢,我們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制定出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總體戰略。
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一是可以充分利用wto協定所允許的區域合作,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減少我國「入世」三大不利條款帶來的歧視性待遇;二是可以減少其他國家的區域合作帶來的貿易轉移效應及政治效應;三是可以大大減少我國遭遇各種貿易摩擦。
我國在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時,應考慮或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設立專門機構,推進區域經濟合作。
發達國家一般都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處理區域合作工作。如日本2002年底成立了自由貿易貿易區總部,並在經濟司內,增設了自由貿易區及經濟夥伴關系處,具體負責雙邊fta或epa的談判和規劃;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設有專門的雙邊談判機構。我國也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在商務部設立專門負責區域經濟合作工作的機構,這樣更有利於區域經濟合作工作展開。
其次,區域經濟合作應優先選擇周邊國家。
從經濟上看,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總額,已經達到我國外貿總額的60%以上,周邊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的投資,達我國外資利用的70%以上;
從政治上看,我國和周邊國家及地區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和經濟是相互促進的,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優先發展周邊經貿關系,可更好地促進政治關系,有利於我國周邊穩定和安全。
首先,應當進一步全面推進「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深度和廣度。我國和東盟已達成《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就貨物貿易中的降稅模式、敏感產品、爭端解決機制等重大問題,達成一致。但在投資和服務貿易等多個領域的合作,還沒有展開。我們應利用現有合作平台,加強全面合作。
其次,大力推進中日韓區域一體化合作,力爭在近中期形成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並努力不斷提升合作水平,促進「10+3」自由貿易區乃至關稅同盟的形成。
再次,推動與巴基斯坦和印度雙邊或三邊自由貿易區的形成。
中國與這一地區的關系近年發展很快,特別是與印度的關系。印度也想與中國進一步發展關系,特別是經貿關系。同時,中國與這一地區的巴基斯坦,一直保持很好的關系,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後,推動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的合作。
在中國與東盟簽訂的10+1自由貿易區的協議框架中,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與東盟的5個國家相關,而且實現這一地區的發展,也可以使中國實現西南大通道的構想。
再次,除亞洲外,應當在多個地區確定重點合作夥伴,建立區域經濟合作。
我國正在與美洲、太平洋地區、中東和非洲等國家談判fta,但應當目標明確,優先考慮對我國有重要意義的國家。
在中東可優先考慮阿聯酋。
阿聯酋是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國,而且阿聯酋具有把中國商品,出口到中東地區其它國家中轉站的轉口貿易功能。
在南美洲可優先考慮智利。
我國與智利在2005年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智利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而且中智兩國將從2006年7月1日開始,全面啟動貨物貿易的關稅減讓進程。中智建立自貿區,將給兩國帶來雙贏結果,為兩國發展全面合作夥伴關系,提供新契機,智利可能成為中國與拉美國家開展經貿合作的橋梁。
在大洋洲優可先考慮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近年來多次表示,要加強與中國的經貿關系,特別是在區域合作方面,表現出很大的熱情,曾多次提出有關區域經濟合作的建議,這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重點雙邊合作。
在非洲可優先考慮南非。
非洲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後,但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巨大。同時,非洲的區域經濟發展也較快。因此,我們應首先著手與非洲最發達的南非,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為未來佔有更大的市場做好准備。
上述國家一般是較為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與我國傳統的貿易摩擦,已達到貿易摩擦總數的60%以上,通過與這些國家進行區域經濟合作,有利於減少貿易摩擦。
最後,通過apec推動區域經濟合作。
apec主要是政治合作和對話,我國應當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並積極聯合其他國家,推動在apec內部的經濟合作。
具體來說,即我國可進一步參與apec的活動,爭取在制定有關規則中有更多發言權,以充分維護中國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
我國還應繼續推動上海經濟合作組織框架下的經貿合作,優化貿易和投資環境,實現降低商品、資本和服務流動成本的目的,為今後實現這一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創造條件。
第三,積極發展國內貿易,促進國內消費需求。
事實證明,一個完全外向型的國家,經濟上發展是不穩定的,政治上也將受制於人。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保持經濟上的適當獨立性,才能在政治上真正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應當首先把國內經貿發展好,這樣才能增強經濟安全和減少貿易摩擦。
首先,對於國內貿易發展的促進,應作好如下工作:
一是國內投資政策調整。
應當繼續嚴格控制土地和信貸,抑制投資的過快增長,對於投資的產業應加強政策引導。
我國的國內投資,應當緊密配合我國的工業化調整。我國經濟當前正處於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階段,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任務十分繁重。而工業化的實質是推進結構調整。目前三次產業的分布結構,比較粗放和落後,各類產業整體素質較低,技術落後,設備老化,產業趨同性、產品雷同性、功能單一性問題非常突出,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脫節程度越來越大,一般產品生產能力過剩,但高水平加工能力和新產品開發能力嚴重不足。我國的國內投資,應當把支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為一項重大使命,全面落實「十一五」規劃對投資和產業變革的要求。
二是產業政策調整。
我國產業政策調整的核心,就是要在對核心技術的掌握有所突破的基礎上,以產業合理化為政策內涵,營造公平競爭的產業發展環境,建立符合gaatt/wto規則的產業保護機制,實現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過程中,政府應在以下方面發揮調節作用:努力創造一個供求平衡的市場環境;深化體制改革,努力創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主要包括完善市場體系、消除壟斷、培養獨立的市場主體等;科學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應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將產業政策具體化,即按照一定標准,科學地選擇戰略產業、確定「瓶頸」產業,在此基礎上安排好產業發展序列,進而合理確定產業發展重點。
就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實際看,應把高新技術產業、如電子信息產業等作為戰略產業,把農業、能源、第三產業作為「瓶頸」產業,將這些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加快其發展。
三是通過建立更加具有彈性的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建立更加完善的 養老保險和 醫療保險制度。
其次,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收入政策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促進國內需求。
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們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階段,國民儲蓄率較高,國內市場潛力巨大,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也有條件主要依靠國內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在促進國內需求的措施時,應作好如下工作: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要通過改革,完善教育、衛生、養老等一些社會保險制度,促使一些消費者把遠期需求,轉化為近期需求,並擴大近期需求;切實增加居民收入,首要是增加廣大農民的收入,著力解決職工最低工資制度上存在的不合理的問題,逐步擴大中產階層的人數和收入水平;加快推進消費信貸,適度增加消費信貸范圍;鼓勵節能產品的推廣使用,營造綠色消費文化;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消費 ;通過轉移支付體系,減輕農民消費負擔,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經濟是基礎,經濟決定政治,這是至今不褪色的真理。我們應當國際國內兩手抓,首先立足於國內經濟的發展,並且發展好,這樣在國際政治活動中才有話語權。只有把上述工作做好,我們才能在國際經貿大浪中披荊斬棘。
❽ 結合國際貿易理論,論述國際貿易保護趨勢加強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以及中國出口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 新貿易保護特點:①主要保護手段由關稅轉到非關稅措施 。這些措施靈活、隱蔽、限制性強,世界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受到各種非關稅限制。②保護政策對產品的針對性越來越強。③實行保護政策所針對的國家和地區的區分加強了。一般地說一國總是針對自己直接、強勁的競爭對手加強保護主義政策,而對其他國家則適當放鬆。 新貿易保護主義主要的壁壘形式包括:1. 綠色壁壘。綠色包裝。環境成本。2.技術壁壘。市場准入。認證、認可制度。 3.貿易管理及其他。新貿易保護主義盡管其歷史不長,但因其形式的多樣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術法規的合理性而為各國政府所青睞。
------影響:中國正處於這場新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風口浪尖。世貿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全球約35%的反傾銷、71%的反補貼涉及中國,中國所遭受的貿易保護主義案件佔全球案件的比重遠遠高於中國出口佔全球出口的比重。中國已成為貿易保護最大的受害者。
中國今後可能會遭受越來越密集的貿易保護。這種擔憂似乎正在變為現實。國際上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也在增加。一、世界主要國家要求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對中國外貿恢復發展構成壓力 。一些國家為了恢復或繼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導權與話語權,以及達到自身經濟的快速復甦,要求中國通過降低出口或增加進口來解決巨額貿易順差問題,但中國經濟對外貿出口的依賴性又會進一步加強,導致中國外貿產生更大的壓力。二、金融危機後各國經濟政策的若干調整不利於中國外貿穩定增長。一是主要貿易國家對製造業等實體經濟部門的保護傾向將對中國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貿易方式形成壓力。意味著中國以往積極承接全球製造業跨國轉移的國際市場環境在今後一段時期內會大大惡化,中國製造業出口的增長也將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重點關注的對象。二各國對國際資本流動的保護重點將從限制外資流入轉向限制內資外流,不利於中國繼續擴大吸引外資。三是各國為奪取海外市場的進攻性貿易保護不斷出現,導致各國可能在國際市場上展開出口鼓勵政策的競爭,意味著中國支持出口的貿易政策在國際上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競爭。三、多邊貿易體制權威性不斷下降,中國外貿制度性障礙被進一步濫用。面對恢復前景不明的世界經濟,已然初現的「失信競爭」將可能長期侵蝕既有的多邊貿易規則。中國在入世之初曾被迫接受多項特殊條款,並導致中國在後來的貿易爭端中由於這些制度障礙而經常處於被動地位。隨著目前多邊貿易體制權威性的下降,中國外貿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礙已經出現了被濫用的趨勢。中國企業未來面臨兩反調查的情況將可能有增無減。四、環境保護將對中國外貿提出更大挑戰。這點在技術性貿易壁壘領域尤其需要關注。
貿易是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關鍵引擎。有關國家做出對中國商品設限的決定背離了世貿組織倡導的貿易自由化的基本精神。貿易爭端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國家之間經貿博弈的重要砝碼,濫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給雙邊經貿關系蒙上陰影,並有將經濟問題「泛政治化」的傾向。一些國家將商品進口與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等捆綁在一起,而忽視了與中國更大范圍的合作與交流。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連鎖反應,報復大戰已有愈演愈烈之勢。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長難免面臨萎縮,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就是殺手鐧。沿著更加開放的道路繼續走下去是眼下國際社會明智的抉擇。否則世界經濟多年來一體化和繁榮昌盛局面將被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秩序極端的混亂無序所代替,大大拖延世界經濟復甦的進程。
------對策:中國支持全球貿易的自由化與便利化,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入世後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程度的加深,全球製造業中心逐步轉移到中國。作為WTO新加入的成員國,中國對於如何利用世貿規則、掌握國際貿易的知識和經驗還很有限,在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背景下,中國的應對思路與策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防止貿易保護干擾中國經濟發展。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全球製造業中心轉移到中國是客觀趨勢,中國將來會有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但同時這個轉移過程也是期限的,因為在勞動力方面比中國更有優勢的國家目前正在奮起追趕,只是現階段其他條件還比較落後,應抓住這個時期積極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依靠產品競爭力提升中國外貿抗風險能力爭,取上一個新台階。
2.以務實外交為指導思想,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和協調,爭取西方國家盡快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解決貿易爭端的方法一般有三種:磋商解決;向WTO提起訴訟;打貿易戰。而真正的貿易戰很難發生,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也缺乏效力,所以國家之間貿易糾紛和摩擦主要靠雙邊磋商和談判來解決。通過交流和談判,努力打破區域貿易壁壘,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
3.積極推進東盟自由貿易區、APEC等區域經濟組織的一體化進程,調整我國貿易方向,避免貿易進出口過分集中於某個國家的現象,重視區域經濟合作。在世界貿易自由化進程受阻,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加強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的合作,有助於創造一個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
4.在貿易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企業主體、行業協會應積極學習國際貿易知識,掌握國際貿易規則,加強國內貿易立法如制定《反傾銷法》等。同時抓住時機中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商品的技術水平,增強商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5.、維護並推動多邊貿易體制建設,提升中國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作為WTO成員,中國應積極參與正在進行的WTO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規則的制訂和修改,利用有效的多邊貿易規則約束和抵制新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逐步推進貿易自由化,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貿易環境。
6、把握好貿易保護中的「度」。適度保護貿易政策,開放是前提,貿易保護是在開放基礎上的保護。隨著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的深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強。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國家參與世界經濟的程度和范圍,成為衡量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要想發展自己的經濟,就必須逐步開放市場,把中國的市場納入到整個世界市場經濟體系中去,而不能獨立於這個體系之外。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國內幼稚產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採取動態的保護措施,對在國外具有比較優勢的、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和產品,實施鼓勵出口措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提高競爭力。
❾ 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關稅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首先是對進口國消費者的影響,它提高了進口商品的價格,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量不得不因價格上漲而減少;另一方面消費者即使不用較高價格購買進口商品,也要以較高價格購買本國同類產品。
其次,關稅可以增加進口國政府的稅收收入,這些收入是進口國政府提高關稅的直接動力,但這些收入完全由本國消費者負擔。
再次,關稅保護了進口國國內與進口商品競爭的部門。關稅所帶來的高價格,必然會使一部分消費者放棄進口商品轉而選擇國內同類商品,這將促進本國同類商品的銷售。
最後,徵收關稅會引起進口國內的再分配效應。在其他條件相對不變的情況下,從理論上分析,徵收關稅必然使消費者的收入轉移至生產者,徵收關稅後,生產者與政府的收入都增加了,消費者的收入反而減少,而且消費者的損失要比本國生產者與政府所獲得的收入還要多,這部分損失是沒有任何人能夠獲得的。因此降低關稅,雖然生產者與政府的收入會減少,但對消費者而言是福音 ------非關稅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非關稅壁壘名目繁多,涉及面廣,所以,它對國際貿易和有關的進出口國家的影響較難估計,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
非關稅壁壘對國際貿易發展起著很大的阻礙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世界性的非關稅壁壘加強的程度與國際貿易增長的速度成反比關系。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年代到70年代初,關稅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同時,各發達國家還大幅度地放寬和取消進口數量限制等非關稅措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從1950年到1973年間,世界貿易量平均增長率達到7.2%。相反,在 70年代中期後,許多國家採取了形形式式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影響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從1973年到1979年,世界貿易量年均增長為4.5%,1980年到1985年,更降為3%左右。
對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影響
非關稅壁壘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變比。二戰後,受非關稅壁壘影響的產品的總趨勢是:農產品貿易受影響的程度超過工業品,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受影響的程度超過技術密集型產品,而受影響國家則是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比發達國家要多,程度也更嚴重。這些現象,都嚴重影響著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與地理方向的變化,使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受到重大損害。
對進口國的影響
關稅壁壘對進口國來說,可以限制進口,保護本國的市場和生產,但也會引起進口國國內市場價格上漲。例如,如果進口國採取直接的進口數量限制措施,則不論國外的價格上升或下降,也不論國內的需求多大,都不增加進口,這就會引起國內外之間的價格差異拉大,使進口國內價格上漲,從而保護了進口國同類產品的生產,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起到保護和促進本國有關產品的生產和發展的作用。
但是,非關稅壁壘的加強會使進口國消費者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他們要付出更多的金錢去購買所需的商品,國內出口商品的成本與出口價格也會由於價格的上漲而提高,削弱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為了增加出口,政府只有採取出口補貼等措施,從而增加了國家預算支出和加重人民的稅收負擔。
對出口國的影響
進口國加強非關稅壁壘措施,特別是實行直接的進口數量限制,固定了進口數量,將使出口國的商品出口數量和價格受到嚴重影響,造成出口商品增長率或出口數量的減少和出口價格下跌。一般來說,如果出口國的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較大,則這些商品的價格受進口國的非關稅壁壘影響而引起的價格下跌將較小;反之,如果出口國的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較小,則這些商品的價格受進口國的非關稅壁壘影響而引起的價格下跌將較大。由於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供給彈性較小,所以,世界性非關稅壁壘的加強使發展中國家受到嚴重的損害。
非關稅壁壘的發展趨勢
一、非關稅壁壘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WTO組織不懈地努力及各個國家通過雙邊和多邊貿易談判下,傳統的非關稅壁壘如配額、進口許可證等已大為減少,但以此同時,非關稅壁壘領域呈現了新的發展趨勢,這突出表現在:
(一)反傾銷措施不斷增強
反傾銷的最初目的在於抵制國際貿易中的不公平行為,消除價格歧視。然而一些國家卻把它作為一種戰略競爭的手段,藉此打擊競爭對手和防止對手強大的武器來使用,從而給其帶上了濃重的貿易保護色彩。從其發展趨勢看,它將成為21世紀國際貿易壁壘的主導。如就反傾銷的實施情況來看,中國仍然是最大的受害國,據統計2004年1~6月的101起反傾銷新立案中,有30起是針對中國產品,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18起。
(二)貿易技術壁壘(TBT)迅速發展
由於WTO有關技術壁壘的協議並不否認TBT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允許各國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與別國不同的技術標准,這使得發達國家利用此法律依據制定了多種技術法規、技術標准、質量認證等手段來限制其它國家的進口。隨著科學的進步、技術創新的深入,新的技術標准會不斷涌現,並被不斷地納入新的技術法規。技術創新使檢測設備、手段、方法也更加先進,一些WTO發達成員國運用TBT的水平也逐漸提高,對進口產品的標准規定越來越細,要求也越來越高。例如:日本對中國大米的農葯殘留量,從原來的65項檢測指標增加到104項;歐盟對中國茶葉的檢測指標從原來的72項增加到現在的134項。此外,從涉及領域看,TBT從生產領域開始,逐漸擴張至貿易領域,從有形商品擴張到金融、信息等服務以及投資、知識產權的各個領域。
(三)數量保障實施使用頻繁
數量保障措施的形式主要有進口配額、自願出口限額和進口禁止。數量保障措施對出口限製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點。因此,許多西方國家針對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特點,作為攻擊他國出口商品的「數量激增」手段。其中,最具威脅力的是專門針對中國指制定的「特保條款」。如2005年6月23日,巴西政府將對原產於中國的產品採取特別保障措施,從而暫時保護巴西國內工業,這兩部法令一部針對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實施配額和附加稅,另一部針對中國的其他特定產品。另外,近年來歐盟、美國等我國主要的出口國還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即當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實施技術貿易壁壘和反傾銷措施時,就會轉求助於特保條款。
(四)綠色壁壘名目激增
貿易與環境問題正日益得到國際社會、各國政府及人民的關注,成為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焦點問題之一。因此,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綠色浪潮席捲全球與世界綠色經濟興起的趨勢,打著以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旗幟,制定一系列復雜苛刻的環保制度和標准,對來自別國或地區的產品及其服務設置屏障。如北歐四國的「白天鵝制度」,歐盟的「EU制度」,日本的「生態標志制度」等。
(五)灰色區域措施的使用
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和政府采購政策等灰色措施仍然游離於WTO多邊約束規則之外,從而,被大多數成員國作為貿易保護手段廣泛運用。由於原產地規則和政府采購政策背後都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各個國家政府通過制定各類的法律法規來限制其它國家產品的進口,以達到保護本國生產商利益的目的。
(六)勞工標准和動物福利的興起
勞工標准和動物福利這兩項措施雖然還未被納入國際貿易制度中,但是發達國家為了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比較優勢,一直力圖使其正式成為世貿的制度,而且目前已經逐步開始使用該措施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在動物福利方面,如2002年烏克蘭曾經有一批生豬經過6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運抵法國卻被法國有關部門拒收,理由是運輸過程沒有考慮到豬的福利,中途未按規定時間休息。在勞工標准方面,如據美國商會組織調查,目前有50%的跨國公司和外貿企業表示,如果SA8000標准實施,將重新與中國企業簽訂新的采購合同。而由於我國的產品結構屬於勞動密集型居多,而SA8000主要是針對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這無疑將對我國的外貿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二、面對非關稅壁壘我國應對的對策
毋庸置疑,非關稅壁壘在國際貿易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的非關稅壁壘將不斷出現。為應對國外非關稅壁壘的影響,筆者認為應採取以下對策。
(一)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
企業要以應對非關稅壁壘為契機,依靠科技進步調整出口商品結構,促使產業升級,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層次。一是加強技術研發特別是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發,不斷開發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新配方、新方法,推出新產品,從而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促使產品結構向高新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轉型;二是通過提高產品的深加工程度,把中間體生產為成品,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利潤,同時還可以避開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
(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單打獨乾的營銷方式並不適合加入世貿組織後參與國際產品市場競爭的需要。可以通過行業協會這條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紐帶,幫助生產者協調出口價格,使我國產品壓價競爭、自相殘殺的情況減少,還可以在對外宣傳、談判、銷售等提供服務,承擔大量產前、產後的工作。此外,還可以通過跟蹤外國非關稅壁壘措施的變化動向,使企業及時掌握國外市場貿易壁壘信息。
(三)加快制定和完善技術標注和法規
應對技術壁壘,我國應亟待完善技術標准和技術法規體系。一是要逐步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法規和標准認證體系,要根據WTO 有關協議,大力推動原產地標記認證制度,積極實施ISO19000、ISO14000 標志和SA8000標準的認證, 加快與國際環境標准接軌的步伐;二是加大企業的技術與標准化法制意識,適應國際貿易對技術標准方面的特殊要求。通過積極採用國際標准,及時掌握國際生產信息和生產技術水平,吸收先進成果,組織力量進行技術攻關,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強我國產品的競爭力。
(四)制定和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
市場多元化戰略就是要使我們的產品在市場分布上應更加均衡,不要什麼都一窩蜂地湧向某一個市場。因此,從政府到企業都要努力調整自己的出口市場戰略。具體實施時要本著「鞏固老市場、開拓新市場、出口份額過於集中的要適當分流」的原則,使我們的產品能出口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這不但可以避免某些產品的出口過於集中,容易授人以柄,從而限制我國的出口,而且如果發生貿易戰時,我國可以通過貿易轉移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五)建立非關稅壁壘預警體系
1.政府要促使外貿企業系統收集各國(地區)關於進口、外國投資及其他與外經貿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准,建立相應的資料庫,及時了解所在市場對某種商品採取什麼措施和政策,以及當地制定的各種標准,和這些標准在實施中所遇到的問題等。
2.選擇可信賴的國外產品代理公司,它們不僅對當地市場了如指掌,對所在行業的最新動態以及消費者的最新需求也應充分把握。
3.應把信息及時的向政府部門、行業和企業進行擴散,從而確保在每一起非關稅壁壘案件發生之前,都能事先得到消息,為及時調整出口策略,減少被非關稅壁壘影響的概率和迅速組織企業應對創造重要條件。
總之,從目前來看,國家間完全消除非關稅壁壘是不可能的,非關稅壁壘還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為了國家的經濟和技術安全,保護人類健康,保護環境,合理有效地保護我國的主導產業和幼稚產業,我們應認真研究世貿組織的有關條款,學習借鑒別國的實踐經驗,靈活利用國際慣例、國際規則和 WTO 規則,並參照國際規范建立起自己的非關稅壁壘保護體系,從而提高 企業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