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體系是怎樣演變的
分三個階段,布雷頓森林協定、史密森協定和牙買加協定
一、布雷頓森林協定(英語: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該協定對各國就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
1.歷史
該協定源自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稱為「布雷頓森林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
2.核心內容
* 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國際間就貨幣事務進行共同商議,為成員國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信貸支持;
* 美元與黃金掛鉤,成員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 取消經常賬戶交易的外匯管制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前者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目的為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後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甦.
3.美國作為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責任
基本責任有兩點:
* 美聯儲保證美元按照官價兌換黃金,維持協定成員國對美元的信心;
* 提供足夠的美元作為國際清償手段.
內在矛盾:美元供給過多則不能保證全部兌換黃金,供給不足則國際清償手段不足——此即「特里芬之謎」.
4.該體系的優點
* 建立了以美元和黃金掛鉤和固定匯率制度,結束了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為國際貿易的擴大和世界經濟增長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 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和國際清償手段,彌補了黃金的不足,提高全球的購買力,促進了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
5.該體系的缺陷
* 美元的清償能力和對美元的信心構成矛盾,表現為美元的國際貨幣儲備地位和國際清償力的矛盾、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之間政策協調的不對稱性以及固定匯率制下內外部目標之間的兩難選擇等;
* 匯率體制僵硬,無法通過匯率浮動自動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責任主要落在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一方,犧牲了它們的經濟發展目標.
6.該體系的結束
到20世紀60~70年代,爆發多次美元危機,其後以1971年12 月《史密森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為標志美元對黃金貶值,同時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制名存實亡;1973年2 月美元進一步貶值,世界各主要貨幣由於受投機商沖擊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但直至1976年國際社會間才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合法化、黃金的非貨幣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繼續存在至今,並發揮重要的國際作用.
二、史密森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指1971年12 月,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西方十國所達成的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的協定.由於會議在史密森尼學會召開而得名.
1.協定目的
企圖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調整美元價格,在相對寬松的情況下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准布雷頓森林體系.
2.協定出台背景
1971 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按照35美元每盎司的價格兌換非儲備貨幣國家的美元,以及其他經濟政策調整.這引發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3.協定的主要內容
(1. 美元對黃金貶值7.89%,每盎司黃金的官價由$35提高到$38;
(2. 調整匯率平價,美元平均貶值10%,其他歐美主要貨幣升值;
(3. 非儲備貨幣對美元的波動允許幅度由正負1%調整為正負2.25%;
(4. 美國政府取消10%的臨時進口附加稅.
4.協定的效果
* 並未消除對美元的信任危機
* 未能阻止美國國際收支繼續惡化
5.協定的結束
1973 年第八次美元危機爆發後,美元對黃金再次貶值,協定各國先後放棄該協定,採用浮動匯率制,該協定挽救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嘗試徹底失敗.
三、牙買加協定(Jamaica Agreement)指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史密森協定相繼崩潰之後,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的會議上達成的國際貨幣制度的新協定.1978年4月生效.
1.協定的主要內容
(1. 取消匯率平價和美元中心匯率,確認浮動匯率制,成員國自行選擇匯率制度;
(2. 取消黃金官價,黃金非貨幣化,按照市價自由交易,取消各成員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各方之間用黃金清算的義務;
(3. 增加成員國的基金繳納份額,由292億特別提款權提高到390億特別提款權,主要是指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
(4. 特別提款權可以在成員國之間自由交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賬戶資產一律用特別提款權表示.
2.協定的意義
* 法律性地認可了早已出現的黃金停止兌換、匯率自由浮動
❷ 用簡潔的話概括二戰的起因經過結果
1、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極為不公品,使得德國人對此產生了極大的報復心;另外也因為1927-1933世界大蕭條,各國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紛紛尋求辦法,如美國是羅斯福新政,而德國和義大利以及日本是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來擺脫自己的經濟危機。
2、經過: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9月,波蘭覆亡。 蘇聯趁德軍侵入波蘭之際,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4月9日攻擊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軍隊大部分撤入英國境內,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義大利也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6月 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命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 企圖迫使英國屈服。 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
1941年9月6日,德軍進攻莫斯科,蘇聯軍隊在斯大 林的 領 導 下 奮 力 抵 抗 ,粉碎了德國軍隊迅速佔領莫斯科的企圖。1942年初,蘇軍展開反擊,殲滅德國軍隊50萬人,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1年10月,就在希特勒侵略歐洲之際,日本法西斯進一步向東南亞擴 展,企圖建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權。
日本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英兩國的利益,美國不得不做出反應,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增加對中國的援助,英國等國也同樣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對戰略物資依賴進口的日本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日本軍部決定趁美國戰爭尚未准備就緒,發動突然襲擊,取得戰爭主動權。
1941年11月,德國軍隊已經佔領蘇聯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控制了蘇聯大約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業區。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同時,日軍還在東南亞各地對英美兩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直到第二年春天,日軍侵佔了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
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升到最大規模。
3、結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投降詔書。28日,盟軍開始在東京附近和其他地區登陸,實現對日本的佔領。9月2日,日本代表在駐泊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代表在南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即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制度的創建,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聯合國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在戰後初期新建立起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成為戰後國際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現代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關於告發及懲處歐洲各軸心國家主要戰犯」的倫敦協定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從1945年開始對法西斯德國主要戰犯進行了國際審判。
而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由中、蘇、美、英等11國代表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從1946年開始在日本東京對日本法西斯戰犯進行了審判。《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及其司法實踐,對戰爭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國際法院於1946年在海牙設立。
❸ 二戰後,調節世界貿易與金融的三大支柱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組織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
❹ 二戰期間簽訂哪些條約
二戰中的條約比較多,只能揀幾個影響大的說:
1.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8月2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所秘密簽訂的一份協議。條約也稱為蘇德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
2. 《蘇日中立條約》:1941年4月1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日本在莫斯科簽訂的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條約是在蘇聯為了避免東西兩線作戰、日本減少北方壓力而實施南進戰略的背景下,以犧牲中國的國家利益為前提簽訂的。
3. 《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簽署。宣布兩國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造成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恢復被暴力剝奪的各國人民的主權,各國在貿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國家在經濟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毀納粹暴政後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國必須放棄武力削減軍備,解除侵略國家的武裝。
4. 《開羅宣言》:1943年11月27日,由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開羅發表,並在1943年12月1日以新聞公報形式發表的對日作戰宣言。
5. 《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協定》:1941年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結束時發表的,規定盟國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實行「霸王戰役」計劃,發動「諾曼底登陸」的時間。確定在各戰場配合這一行動的作戰計劃。宣言的發表,對於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各國間的團結與合作,徹底擊敗德國,加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起了重要作用。
6. 《雅爾塔協議》:1945年2月4日-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中簽訂的協議。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會議的某些協議未經有關國家同意,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和綏靖政策的傾向,嚴重損害了中國等國的主權、利益和領土行政完整。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稱為雅爾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
7.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8.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代錶王世傑和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簽訂。包括《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議》、《關於大連之協議》、《關於旅順口之協議》、《關於中蘇此次共同對日作戰蘇聯軍隊進入東三省後蘇聯軍總司令與中國行政當局關系之協議》等附件,並互換了關於外蒙古問題的照會等。協同雙方在對日作戰的協作,蘇聯取得了在東北地區的一系列特權,並迫使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的獨立。
❺ 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是什麼
解題關鍵:理解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力量對比變化的趨勢。
思路引領:①各國經濟變化②美國戰後的意圖③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過程
答案要點:二戰後,西歐國家普遍衰落,而美國經濟實力膨脹,美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主要經過了如下步驟:
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戰時盟國的代表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美國憑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確定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其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兩大支柱。
②1947年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從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成為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礎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❻ 二戰後簽訂了哪些和平條約
二戰後簽訂的條約主要有:
1、《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8月2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所秘密簽訂的一份協議。條約也稱為蘇德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
2、《蘇日中立條約》:1941年4月1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日本在莫斯科簽訂的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條約是在蘇聯為了避免東西兩線作戰、日本減少北方壓力而實施南進戰略的背景下,以犧牲中國的國家利益為前提簽訂的。
3、《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簽署。
4、《開羅宣言》:1943年11月27日,由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開羅發表,並在1943年12月1日以新聞公報形式發表的對日作戰宣言。
5、《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包括《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議》、《關於大連之協議》、《關於旅順口之協議》、《關於中蘇此次共同對日作戰蘇聯軍隊進入東三省後蘇聯軍總司令與中國行政當局關系之協議》等附件,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代錶王世傑和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簽訂。
6、 《雅爾塔協議》:1945年2月4日-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中簽訂的協議。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7、《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❼ 二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確立的標志是拜託各位了 3Q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也就是A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❽ 為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戰後初期哪一國際貿易組織誕生
①世界銀行 ②關貿總協定 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1)原因:
①經濟的混亂會加重危機;
②經濟的交流與合作是政治穩定的基礎;
③貿易保護主義嚴重阻礙貿易的發展;
④世界經濟全球化是必然趨勢。
(2)過程:
①1944年,美國等44國召開布雷頓森林會議,決定建立國際貨幣、金融、貿易體系的國際組織。
②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立,規定固定匯率制、加強國際貨幣合作,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形成布雷頓森林體系。
③1947年,關貿總協定簽署,確立國際自由貿易體制,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④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支撐了戰後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三大支柱)。
(3)影響:
①在三大支柱中,美國擁有特殊地位;
②它們的出現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向著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標志和影響:
1、標志: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與貿易的三大支柱,標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2、影響:
(1)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使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
(2)在三大支柱中,美國擁有特殊地位,有利於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❾ 二戰後,1947年簽署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標志著以什麼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建立我不會啊!麻煩告訴我
布雷頓森林體系
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即關貿總協定。
❿ 二戰後美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關系
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保持了數十年的世界貿易老大地位,在高科技金融方面具有絕對競爭優勢。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是二戰後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美國通過其中擁有的特殊地位。以此為基礎在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後已經控制了世界貿易。
但它們的出現,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反映了「二戰」後世界經濟向著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