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要加快建設什麼,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制度優勢
要加快建設選拔創造型人才的通道吧應該是
⑵ 大學生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呢
以下三點可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1、學歷是自身知識結構有力的背書
不同的學歷通常代表了不同的知識結構,通常研究生的知識結構要比本科生豐富,而本科生的知識結構要比專科生豐富。另外,重點高校的畢業生往往在就業時會有一定的優勢,一方面重點高校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另一方面重點高校的畢業生往往有更強的學習能力。
對於本科高校不太滿意的學生可以通過考研走進重點大學的課堂,在當前產業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讀研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2、實踐能力是畢業生的另一個核心競爭力
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系統的過程。在學校期間參加各種級別的比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煉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還有一部分本科生會參加一些課題組,完成一些基礎的科研任務,這都能夠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目前實踐能力對於本科生的就業有比較直接的影響,所以目前很多普通高校也逐漸增加了實踐課程的授課比例。本科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來設計提升計劃,比如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應該盡早接觸各大電商平台(動手操作並深入研究各個平台的特點),同時要掌握一系列軟體工具的使用。
3、溝通交流能力
實際上在職場上很多問題都需要溝通才能解決,溝通能力強的職場人不僅能夠更容易獲得崗位升級,而且往往也會有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所以大學生一定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溝通交流能力,溝通交流同樣需要一個系統的學習和訓練過程。最後,當代大學生還應該掌握一系列管理知識,這對未來的職場發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⑶ 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管理制度
一、做好制度建設工作,夯實職能管理基礎。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部分,無論是制度的制定還是制度的執行,都涉及到企業的方方面面,關繫到每位員工的切身利益以及企業的長遠發展,必須以嚴謹的態度、細致的工作認真對待,從企業的管理層到每個員工,要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表率意識,嚴格遵從各項規章制度,提高執行制度的主動性、自覺性。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結合黃金企業特點及實際情況,加強對勞動人事、培訓發展、薪酬福利、績效激勵等制度的研究和建設,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不斷夯實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基礎,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做好企業培訓開發工作,提升團隊整體素質。組織的學習提升速度決定了企業的發展速度。黃金企業要進一步提高對人力資源培訓工作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增強學習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組織的整體素質。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把培訓工作從一般性的知識培訓、技能培訓轉變到人力資源開發的思想上來,把培訓工作當成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作是一種價值投入,是挖掘人才、增加效益、提高生產力的有效投入,使人力資源不斷補充新的知識,找到新的起點,創造新的方法,通過卓有成效的培訓工作,充分挖掘企業中每個員工的內在潛質,為增強企業的持續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提高人力資源的增值效率。
三、做好勞資管理工作,構建和諧企業文化。和諧穩定的用人環境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和保證,黃金企業要進一步加強用工管理,規范工作程序,避免非法用工現象,消除用工風險,防止勞動糾紛案件的發生,為企業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勞動用工環境。
⑷ 要加快建設什麼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優勢制度優勢
效率;
國際市場規矩規則和標準的共同和協議和維護和遵守;
人才培養常識和常規;
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制度優勢培養的好人們;
國法庄嚴
國法尊嚴
⑸ 如何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一、如何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培育競爭優勢,提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企業必須回答的一個迫切問題
企業國際競爭力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且又十分緊迫的問題。大家知道,我國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現在正在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努力奮斗。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企業之間開展競爭,通過競爭提高經濟效益,通過競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可以說,競爭是搞市場經濟題中應有之義。競爭是十分殘酷的,優勝劣汰,毫不含糊。為了能夠在競爭中求得生存、求得發展,企業就必須努力提高競爭力。而如果說過去還可以把競爭區分為國內競爭和國際競爭的話,現在就很難這樣來區分了。因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內外經濟已經緊密聯系在一起。經濟全球化的結果是競爭無國界,任何產業都不再是在一個穩定的國內競爭市場中運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所有企業都面對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競爭格局。對國內市場來講,即使我們的產品不出去,外國的產品也會進來,國內市場的競爭實際上也是國際競爭。雖然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是維護產業安全的有效手段,但這一保護手段是有限的,從長遠看,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即使受到保護,也不可能長久。因此,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所有企業都將直接或間接參與全球競爭。這樣,我國企業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如何培育競爭優勢,提升自己國際競爭力,尋求更好的生存和更大的發展。
二、企業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根基,國家的強盛歸根到底依靠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問題,不僅是企業自身的事情,而且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綜合實力。二十一世紀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就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而企業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根基。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國家的強盛歸根到底要依靠企業的發展壯大,依靠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現在,經濟學界正在爭論的一個熱門話題是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世界工廠。有的人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製造工廠」,有的則反對。在這個問題上之所以存在較大的分歧,是因為對世界工廠的含義理解不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我們說的世界工廠,同第一次產業革命時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時的內涵顯然是不同的。這種不同的關鍵在於國際競爭力的不同。英國當時作為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僅工業產品行銷世界,而且在技術上也領導世界,因此財源滾滾而來。而我國現在的情況顯然不能同當年的英國相比。有人概括了我國製造業的幾個特點:製造能力較強而技術能力卻相當弱,產業規模較大而附加值卻相當低,硬體規模較大而軟體規模卻很小,單機生產能力較強而系統集成能力卻很弱。這四個方面的反差和不對稱,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自己的名牌。所以我們與其說是世界工廠,毋寧說是在給世界打工。當然這對我們有好處,可以解決我們的就業問題,可以學習世界的先進經驗,可以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等。
三、增強國際競爭力,關鍵是要將現有的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技術創新優勢
今天我們的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主要的還是集中在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上,是擁有人力資源優勢。因為人多,勞動力供給充分,工資成本就低,而勞動力素質並不很低,而且勤勞敬業。特別是高素質的勞動力尤其低廉,聘請一個博士學歷的人員,在美國起薪需要每月5萬美元,而在中國找到一個月薪幾千元人民幣的崗位,就認為不錯了,國內外工資可以相差上百倍。同樣因為人多,市場空間就大,潛力無窮。雖然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比較低,但已經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盡管百分比不高,但絕對量很大,購買力不低。中國13億人口,5%就是六七千萬,可以頂上一個中等國家的總人口。所以外國資本紛紛來到中國。但是我國的這種人力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技術創新優勢。如果說中國是世界工廠的話,那是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製造業工廠,我們絕大部分工業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優勢。我們的產品主要佔領的還是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鏈高端和中端的市場掌握在別人手裡。他們靠賣標准賺錢,賣技術賺錢,賣品牌賺錢,獲取絕大部分的利潤。而我們出人力、物力,只能得個零頭。我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在世界的電腦、IT產業的產品中所佔的市場份額很大,但是賺的錢很少,就是這個原因。這種情況表明我們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也正因為這樣,我國企業競爭力的國際排名遠低於國家競爭力的排名,並且拖了國家競爭力的後腿。我們要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有利時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應當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詳細信息您瀏覽此網頁: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576718.htm
⑹ 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1、完善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宏觀基礎
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體制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基本任務,它也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宏觀基礎。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大量的。其中有5個內容比較緊迫。
(1)編制國家經濟法典。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經濟法規的完善和普及是法治經濟的重要基礎。編制國家經濟法典,是完善和普及經濟法規的重要措施。建立系統的經濟法典分類體系,清理1980年以來的經濟法規,編制國家經濟法典,並每年修訂一次;建立經濟法規公示制度和簡報制度,建立經濟法規和經濟政策評估制度,使經濟法典修訂制度化。
(2)制定國家經濟信息透明法(經濟陽光法)。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經濟信息的透明和可獲取是公平競爭的重要條件。經濟信息資源的封鎖、割裂和不平等獲取,極大地增加了中國經濟的運行成本和企業決策的機會成本,降低了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建議盡快制定經濟信息透明法(經濟陽光法),規定所有由國家經費支持產生的經濟信息、資源環境信息和科技信息等,除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外,都應及時公布和免費提供。
(3)成立國家經濟政策評估中心。國民經濟是由一系列經濟部門和地方經濟組成的,部門經濟和地方經濟利益都左右著經濟政策的走向,大的產業集團對經濟政策有很大影響力。如果沒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政策研究機構對各種經濟政策進行中立的評估,是難以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去判斷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建議組建國家經濟政策評估中心,按照國立科研機構的模式獨立運作和管理,具體負責組織編制國家經濟法典和經濟政策評估。
(4)成立國家小企業服務局。在國民經濟中,小企業是多數,大中企業是少數。小企業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國家稅收。但是在市場競爭中,小企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它們既沒有大中企業對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力,也沒有大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一般而言,小企業比較靈活,市場適應能力比較強;但信息不靈通、管理水平低、市場融資比較困難、新產品開發能力比較差、產品推銷能力有限等。如何幫助小企業,提高小企業競爭力,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議成立國家小企業服務局,為小企業提供管理培訓、技術和信息、融資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幫助。
(5)成立國家能源部。能源是工業經濟的血液。隨著中國工業化的推進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能源將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一個瓶頸。而且在國際能源市場上,單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競爭力都是有限的。即使在能源工業十分強大的美國,聯邦政府的能源部也是一個大部。在條件成熟時,組建國家能源部,統籌中國能源的國際競爭,無疑有戰略意義。
2、培育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微觀基礎
國際經濟競爭,既發生在國家層面,也發生在企業層面,而且更多發生在企業層面。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微觀基礎。眾所周知,目前中國企業的業務素質和競爭力都是有限的。僅靠企業自身的努力,尚不足以與國際大企業抗衡。培育國際經濟競爭的微觀基礎,是中國政府不能推卸的責任。有三方面的工作可以予以考慮。
(1)培育企業國際競爭力。選擇和扶持有能力和意願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特別是對中國經濟現代化運河戰略的十大產業的優秀企業,要重點扶持。
(2)提高企業家國際競爭力。要象培養國家公務員那樣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建議建立企業家培訓基金,每年培訓20萬左右的企業家,5年培訓100萬左右的企業家。
(3)加強國際經濟競爭的理論研究。國家有關的科研基金管理機構和國家科研單位,應加大國際經濟競爭的理論研究的支持力度,並快速傳播科研成果,使中國企業盡快了解國際經濟競爭的新理論、新觀念和新方法。
3、改善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環境
目前,中國企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國際經濟競爭環境的改善,既與中國企業的國際行為有關,更與中國政府的國際作為有關。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可以主動配合,積極爭取創造一個有利於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環境。中國可以加強與歐洲、美洲和亞洲鄰國的經濟合作,也應該加強與非洲和大洋洲的經濟合作。中國政府要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堅強後盾。
⑺ 如何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必須高度重視產業競爭力和國家比較優勢的升級,實現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一是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當中逐步提升地位,轉變在分工中處在極低端的狀態,由加工組裝型向精密製造型升級,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鼓勵發展國產品牌,鼓勵技術開發、設計等企業的發展。 二是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由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向原創型技術創新升級,增強產業的創新能力,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科技隊伍的建設,在國有企業改革、政府購買創新技術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優惠、研究開發資助、加速設備折舊等多個方面採取綜合措施,形成鼓勵創新的有效激勵。並促進利用信息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三是針對某些重要的戰略性產業(如集成電路、飛機製造)以及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關鍵高技術(如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等),建立國家重大創新工程,並積極吸收企業參與,甚至國外機構、企業的參與,形成產、學、研相結合、開放式的攻關體,力爭局部突破,逐步擺脫戰略產業受人控制的局面,在國際上有可能出現新一輪技術革命並使製造業呈現嶄新面貌的技術領域(如生物技術),採取整體跟進、局部突破的戰略。 四是進一步採取鼓勵性措施,吸引外資公司將研發中心進入甚至轉移到我國。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的情況不斷增多,但仍是初步階段,相當部分的在華研發機構主要從事產品的本地化改進。在「十一五」期間應在知識產權保護、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好的環境,促進更多的外資研發機構進入。 五是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實施裝備製造業振興戰略。為促進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應採取如下措施:實施「裝備製造業振興戰略」,制定鼓勵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政策和激勵措施,政策措施應集中在需求側,如利用設備加速折舊、提供國產裝備的買方信貸或賣方信貸、技術改造貼息等政策,促進國產裝備市場的形成和壯大;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裝備製造業,消除當前在很多裝備製造業領域對於民營經濟進入仍存在的許多障礙,例如在政府投資的重大工程中應予以民營企業公正的對待;清理和改變當前不利於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政策,例如進口國外整機裝備可免稅,而進口零部件卻要徵收關稅,這一政策對於那些進口關鍵零部件生產國產整機裝備的企業事實上是歧視性政策,降低了國產裝備的價格競爭力。 六是引導發展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將產業分工細化與降低交易成本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有助於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國際經驗以及浙江、廣東等地的實踐均證明,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產業往往伴隨著產業集群的發達。為此,應充分重視產業集群的發展,以產業集群的理念考慮產業的地區布局和引導地區經濟的發展,制定和實施產業集群倡導計劃。並根據產業的經濟特性,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相關企業在地域的相對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發展機制以及吸引要素集聚的機制,對現有集群應著力提高集群的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集群升級,還要加強集群中社會服務支撐體系的建設。 七是提高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要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高度,明確服務業的戰略定位,制定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規劃。要把握住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新機遇,將我國入世承諾開放服務貿易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加速器,把承接服務業轉移作為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內容,消除服務業當中仍大量存在的政策障礙和體制障礙,寬領域地開放服務業市場。要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積極發展非公有制服務企業,改變當前因事業單位改革滯後,而造成大量服務業「體制內」循環的現狀;改變當前服務業(尤其是知識型服務業)領域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工業的現狀,以提高行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⑻ 世界各國怎樣競爭人才
世界各國在競爭人才時主要採取以下手段。 第一,人才移民。世界各國普遍把人才移民作為非常關鍵的一個手段,很多國家都有移民局。紐西蘭稱,不能把移民當做一個補充人口的手段,而是要作為一個吸引人才的手段。歐洲一些國家都修改了移民入籍的法律制度,德國2000年實施了人才綠卡工程,英國、法國也在採用這些方面的人才政策。 第二,雙重國籍。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上有一種趨勢: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紛紛開放了雙重國籍。比如印度、菲律賓、巴西、墨西哥、韓國、越南、俄羅斯等,這樣的目的主要是吸引本土人才回國。採用雙重國籍能夠把人才流失轉為人才共享,實際上是不花一分錢,卻能夠帶來大量人才迴流的政策。 第三,放鬆簽證。很多國家都把臨時簽證作為吸引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比如美國就有三種人才專門入境計劃,還有一個針對高科技人才的入境計劃,在這些計劃的作用下,每年平均有20多萬人到美國。 第四,採取國家獵頭方式。在人才戰裡面,很多人才流動是靠獵頭公司完成的。比如二戰後美國就派出了著名的阿爾索斯突擊隊,專門獵取德國科學家加入美國籍。新加坡為吸引海外人才,在海外設了八個聯絡處,專門從事海外人才的招聘。 第五,建立海外人才統籌機構以及民間社團吸引人才回歸。除了獵頭,還應該建立協會、網路、商會、國際人才信息庫、人才交流市場等來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印度就有海外專家資料庫,缺哪方面的專家就定點去挖。 第六,設立研發機構。好多人出國不回來就是因為國內很多條件無法滿足他的研究需要,只要條件具備了,又有很好的學科帶頭人,利用學術領袖的向心力可以凝聚一大批人才。 (宣講人為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副會長。
⑼ 如何建立國際化人才管理機制
具體而言,中國企業在全球化初期,主要是從國內派出人才,因此,這個機制重點要解決人才「選得出」、「派得動」、「用得好」、「回得來」。從制度流程上保證外派的國際化人才「來去從容」。
「選得出」需要考慮三方面問題:
一是從業務需求看,企業需要制定短期和中期的人力資源布局規劃,即為保障國際化業務成功開展,需要什麼樣的崗位和技能要求,分布在哪些國家,數量是多少?
二是從成本結構看,用於外派人才的人工成本預算是多少,人工成本的回報率如何?
三是從人才儲備選拔看,如何未雨綢繆盡早建立國際化人才儲備體系?人才策略是立足於內部培養還是外部引進購買?如何衡量培養或引進的效果?
「派得動」是指在有足夠激勵力度的制度流程下,員工願意被外派。為此,從企業角度看:
一要充分考量派駐國僱傭合規風險,包括入境與居住、簽訂僱傭合同、安排勞動關系等。
二要設計完善、符合國內外市場慣例的薪酬福利制度,即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設計構建有吸引力的外派人員薪酬福利包,不僅要能夠有效平衡外派員工與國內員工薪酬福利水平差異,也要合理界定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外派員工之間的薪酬福利水平差異。
從員工角度看,要幫助員工理解外派對其職業發展的影響,明確公司如何從制度流程上保障他們在境外的安全、醫療保險、突發事件處置、財富養老以及子女教育、家屬隨遷等,讓他們安心外派、無後顧之憂。
「用得好」主要是指關注跟蹤外派員工的績效管理制度,以及他們是否能夠有效融入當地團隊的支持體系等。
「回得來」即回任管理。要事先明確外派人員歸國策略,有效延展、運用他們在海外工作所取得的經驗和技能,幫助其文化再適應,合理調整他們歸國後的薪酬福利水平,努力構建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避免他們回國後流失。
「引鳳先要築巢」,中國企業「走出去」成功的關鍵,不僅在於擁有多少國際化人才,更在於是否搭建了主動培養人才、讓人才脫穎而出、最大程度發揮他們作用的管理機制。這個機制才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