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農產品出口國外,應該怎麼做
一、商業洽談
出口雙方經洽談有出口意向,中方出口企業首先向客戶郵寄貨物小樣,由客戶進行全面的檢測,當檢測合格後,可以進一步簽訂正式合同。
二、准備貨物
因國際市場需求各不相同,但單一品種需求量會較大,所以中方出口應提前准備好貨物,並且保證貨物的品質穩定一致。為了保障貨物的質量,可以申請國內權威技術檢測單位做檢測,以確保產品符合出口標准。
三、申請許可證
中方企業如果是生產加工型企業,長期從事進出口貿易,並有獨立的進出口權,可以到當地商檢局進行備案,直接向國內大型外貿公司申領進出口許可證同。時可以依客戶要求申請FORM—A(普惠制產地證)。FORM—A可以在當地商檢局辦理。
四、報檢
中方出口企業應該完成報檢工作。企業依客戶要求提供材料(包括國內權威技術檢測單位的檢測報告),申請中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局完成各項檢測。如果農產品出口企業在當地商檢局有備案,可以直接申請當地商檢局進行商檢,商檢放行即可出口。
五、報關
同時中方出口企業應該完成報關工作。報關需要向有關部門提供進出口許可證、報關委託書、核銷單、報關單、發票、箱單等。
六、定艙
當完成上述申報和檢測工作後,中方出口企業就可以向貨運公司發出海運或空運定艙委託定艙。
七、提單確認
由合同雙方確認提單各細節,以確保提單無任何遺漏。
八、貨物投保
如果貨值比較高,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向保險公司投保險。
九、貨物出運
針對客戶需要,採用海運或空運,茶商向貨運公司發出貨物。
十、裝船電通知
在貨物出運後,通知客戶貨物已經出運。同時,將提貨單郵寄給客戶。
十一、交單結算
一般採用銀行交單,買賣雙方完成收匯(銀行水單)、付貨款(增值稅票認證)、付運費等過程。同時,涉及到外匯交易的可以向國家外匯管理局進行外匯申報。
⑵ 國際貿易簡答題。。。試分析中國產品遇阻"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並提出相應對策及建議.
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我國己經具備相當的農產品競爭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產品、水產品、茶葉等方面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後,良好的制度條件為我國擴大出口、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並非陽光燦爛,作為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農產品出口首當其沖,頻頻受挫。近年來雖然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額一年比一年高,但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一直低於出口總增長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低以外,農產品出口屢遭國外綠色貿易壁壘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
自1996年8月起,歐盟成員國相繼停止從我國進口禽肉和部分水產。我國有關部門和企業按歐盟法規進行了全面整改,並於1997年接受了歐盟獸醫代表團的考察。代表團考察報告對我國的相關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歐盟只做出了恢復從我國3家工廠進口兔肉的決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歐盟獸醫代表團先後三次來華考察。2000年5月,歐方公布決議,認可我國山東、上海可以對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國加工廠注冊。2001年歐方專家來華考察我國動物及動物源性產品殘留物質監控體系,隨後向歐委會提交了一份關於我國殘留監控體系的片面的、不切實際的考察報告,導致我國凍雞出口下降了41%,保鮮蔬菜和暫時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別下降了20%和29%.
近年來,許多進口國更是加大了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檢測、檢疫力度,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難度。2002年日本對我國青島的肉雞產品檢疫項目增加了10個指標,對蔬菜農葯殘留化驗檢測項目,由入世前的4項增加到46項;韓國對我國出口蔬菜的檢測僅農葯殘留的檢測指標最高時就達200多項;歐盟對我國茶葉的檢測項目從過去的6種農葯殘留檢測增加到62種;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美國以擔心輸入病蟲害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進口中國的人造聖誕樹等人工木製裝飾品,僅此一項禁令將會影響中國對美國上億美元的出口。
2、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分析
使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異常嚴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同時由於各種衛生、農葯標准也因耕作方式不當而常常不合格,從而使中國成為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大國。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國內原因分析
①我國環保意識淡薄,缺乏綠色經濟觀念。我國在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進程中,盡管農作物的產量不斷提高,但由於我國環保意識淡薄,沒有及時採取有效的環保措施,致使農業的污染也日趨嚴重。工農業造成的19各種污染,通過周圍的環境(土壤、水等)作用於農作物,使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問題蔬菜、問題糧食」的產生。此外,由於食品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設施落後,導致食品後續污染問題嚴重,造成食品生產前期污染未消除,後續污染依然存在的狀況。然而,目前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環境標志制度,國際標准化組織也推出ISO14000標准認證,其環境管理體系成為世界各國企業跨越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跳板,但我國企業並沒有作出積極的反應 .
②我國環境標准過低,農業生產企業認證能力薄弱。環境標準是有關控制污染、保護環境的各種標準的總稱。在我國已有的國家標准中,採用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不足50%,高新技術標准嚴重缺乏。此外,國外標准在產品研發階段就已開始制定,而我國的標准制定卻相對滯後,周期也長,沒有嚴格的標准制約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要進入國外市場,就需要獲得國際上公認的和特定進口國家的綠色認證,一些企業擔心認證會降低價格競爭能力,造成認證不積極,普遍存在僥幸的心理 .如在綠色標志認證方面,我國外貿企業要獲取國外認可的綠色標志,不僅要支付大量的檢驗、測試、評估等費用,還要支付不菲的認證申請費和標志的使用年費,使一些企業望而生畏。
③農產品檢疫系統不健全。從中國近年來發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園劣質月餅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蘇丹紅一號」等事件,「蘇丹紅一號」在十年前就已經被禁了,為什麼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於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國家關注食品安全之際,我國的衛生檢疫系統卻還形同虛設,更為可氣的是,還有一部分官員在開綠燈,使中國農產品生產者對其產品本身的質量要求不高而導致農產品受阻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因此中國的檢疫系統建設勢在必行。
④環保法律規范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正是由於我國法律中有關農產品各種標準的規范不健全,才使發達國家常常鑽我國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國引進外資、進口等環節中的環境條款還不完善,對國外進口產品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嚴,對外國產品和污染密集型企業的進入管制較為寬松。且在事實上,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2)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國際原因分析
①國際社會對保護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關注日益強烈。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態價值觀被廣泛接受,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和衛生食品安全日益關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識也越來越強,對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嚴格,「綠色」成為了一種時尚,一種健康的代言。這促使發達國家政府通過立法滿足國內居民的綠色需求,保護本國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為此,發達國家政府便在國內推行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和綠色消費,實施綠色管理,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與政策,約束和限制國外未達到本國或國際環境標準的農產品進入本國市場。
②將同一標准使用在處於經濟與科技發展不同階段的國家。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較高,處於技術壟斷地位,同時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它們制定了眾多的環保技術標准和環境標志,是想利用生產和銷售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科技和相關服務,控制未來的世界市場。而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極為迫切的經濟增長甚至是溫飽問題,在環保領域的缺口較大,它們既無雄厚的資金,又無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環保水平尚處於初始階段,在短期內缺乏實施同一環境標準的能力。而在兩個發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階段適用同一標准,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在環保上始終處於被動局面,導致發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之外,極大的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環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國應對農產品出口中的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1、強化國民綠色經濟意識,完善國內環保法規
(1)加大傳媒宣傳環保的力度。21世紀經濟的主旋律將是綠色經濟,政府應呼籲提高國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開展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環境意識化為公眾自覺的環境行為,因而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作用,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事業,使其知曉我國經濟的「綠化」是一項公益事業,受益的應是整個國家和每一個公民。同時,政府要注重發揮職能指導作用,提倡綠色生活方式,把綠色貿易、綠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們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過程,這既可從根本上沖破綠色貿易壁壘,又可保持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之適應全球一體化浪潮,並與國際貿易體系接軌 .
(2)制定和完善國內相應的環保法規。在國內立法方面,應加快我國環境保護法律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縮小與發達國加環保水平的距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社會在處理貿易與環境爭端案件時,與貿易有關的國際環境法和國內環境法往往倍受重視。從已處理的貿易與環境爭端的一些案例的裁決來看,只要引用的國內環保法律規定準確、有權威性,維護環境利益的一方往往勝訴,而對環境保護不利的一方則往往敗訴。因此,必須加速與貿易有關的環境立法。
2、改善我國農產品生產的外部環境
(1)整治農業環境,治理農業污染。主要是加強對農業環境、漁業水域、草原牧區、特別是土壤環境的監測。一是要定點、定期對主要農(畜)產品污染情況開展例行監測;二是開展對大中城市郊區、工礦企業周圍等重點區域土壤環境例行監測;三是定期對重要水源進行常規性監測。及時掌握農業環境受污染損失狀況,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調整產業結構(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種植花草等),進行植物修復。
(2)控制農業水源污染,解決湖泊、大中型水庫的富營養化問題。首先要糾正或扭轉偏施、重施氮肥的習慣,推廣節氮施肥技術。調整肥料結構,實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發展多元高效肥,推廣專用復合肥,積極推行有機無機肥配套施肥體系,同時應加強改善生態環境的新技術的研究。其次,要推進有機肥工程,以減少化肥的用量,採用多種形式使秸稈還田,集中處理加工畜禽養殖基地的雞糞、豬糞等使之成為商品有機肥料。結合疏浚河道開發利用豐富的河泥資源,大力開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時實施河湖岸植樹,減少水土流失 .
(3)加強對農業環境科學的研究。政府應增加農業環保科技的投入加強農業保護宣傳培訓,提高各級農業管理與技術人員及廣大農民群眾的農業環境保護意識,增加科技投入,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環境保護技術模式,引導農業結構合理化,逐步建立起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農業結構體系,努力做到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農業產品無害化。
3、實施扶持綠色產業的政策措施
(1)制定綠色產業傾斜政策。一是要在稅收上給予優惠,在一定時期內,對綠色產業企業可以減征或免徵增值稅,對企業新開發的綠色產品也可以緩征所得稅。二是要對綠色產業企業在貸款利率、貸款額度上實行優惠,鼓勵其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三是要在工商注冊上對綠色產業企業給予照顧,並賦予一些規模較大的綠色產業企業以出口經營自主權。
(2)建立農產品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大量事實表明,綠色貿易壁壘之所以能起到限制與障礙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對進口國的技術法規、標准和合格評定程序不了解。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組成專門的機構,收集研究我國主要出口農產品可能在哪些國家遇到什麼樣的綠色壁壘,提出需要採取的應對措施,形成預警機制,以改變目前這種遇到壁壘就無所適從的狀況 .
4、積極推行IS014000標准
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IS014000系列國際標准己於1996年正式公布。該標准以改善全球環境、促進國際貿易為目標,涉及從原材料的開發生產到產品製造使用及報廢處理的所有環節和活動。對於任何不符合該標準的產品,任何國家都可以拒絕進口。因此,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對出口產品環保標準的要求,我國應制定和實施與IS0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准配套的國內法律法規以及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標志法律法規,通過立法程序把IS0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准轉化為國家標准,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
5、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食品
面對綠色貿易壁壘,開發綠色農業、發展綠色食品將有益於我國農產品出口、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具體方法:
(1)實行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目前,我國出口的部分綠色農產品多為農戶零星生產,這種小規模分散經營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改進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難以降低產品成本,參與國際競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採取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是必然選擇。只有企業聯合起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強實力、實現規模效益,從而擴大經營范圍,提高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應考慮扶持一批綠色農產品出口企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和企業集團化效益。可採取「公司+農戶」的組織形式或者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公司+農場」,實現綠色農產品出口生產的規模化經營。
(2)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我國具有生產綠色農產品的自然條件、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可以建立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利用科技成果優勢,實現綠色農業加工增值。
6、積極推行農業標准化工作、推廣綠色技術
農業標准化工作就是以農業科技和實踐經驗為基礎,按照簡化、統一、協調、選優的原則,把先進科技成果和綠色技術轉化為標准,並加以監測、實施,使業生產、加工、管理和服務實現標准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活動。實施農業標准化,既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我國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又可以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國要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而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企業自主研究和引進先進的環保技術、生態技術,並將其大力推廣,使綠色技術上升為「農業標准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國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准,並使農產品品質標准與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准相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准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 .從而為我國農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⑶ 如何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加入世貿之後,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為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促進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此,需要全面理解影響
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因素,研究我國目前的差距,採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五大因素影響國際競爭力
影響和制約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因素種種。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大方面
。
1、政策和體制因素。(l)在補貼和稅費政策方面,發達國家與我國的情況形
成鮮明對比:一方面,發達國家均給予農民以各種支持和補貼,另一方面,我國不
僅給予農民的支持較少,還向農民徵收高額的各種農業稅費。例如,世貿組織中共
有25個成員可以對某些農產品出口進行補貼,共有30個成員使用的黃箱政策支出超
出微量允許范圍。根據承諾,歐盟每年可以使用的黃箱政策支出最大,超過600億
美元,日本超過300億美元,美國為190億美元。此外,這些國家均有巨額的綠箱政
策支出。歐盟還有不受削減限制的藍箱政策補貼。據有關方面資料,有關國家農民
享受到的農業補貼如果按照耕地面積計算的話,每公頃土地為:美國為100—150美
元。歐盟為300—350美元,日本約為600美元。如果按產品計算,目前美國對小麥
的補貼約為每噸25美元,摺合每噸約200多元人民幣。而在我國,不僅沒有如此高
額的補貼,還向農民徵收稅費。(2)我國各個地區之間的各種體制性障礙也非常
突出。地區壟斷和地區封鎖時有發生,例如有的地方為了使得屠宰稅不外流,嚴格
禁止生豬銷往地區外部,或者重復徵收稅費。(3)在國內運費方面,存在著壟斷
定價和壟斷性收費,例如鐵路運費和鐵路建設基金的徵收。在公路方面,硬體建設
發展得很快,但是各種關卡林立,頻繁的檢查和高額的收費使得許多農產品尤其是
鮮活農產品的流通受到嚴重的不利影響。(4)在國際運費方面,我國的壟斷性貨
運航空運費遠遠高於其他國家,這對花卉等鮮活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是非常不利
的。(5)在糧食方面,我國主產區仍然在實行計劃性很強的流通政策,是影響我
國糧食國際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因素。保護價收購和順價銷售政策,使得主產區的糧
食經營缺乏競爭力。
2、政府公共服務因素。盡管我國近年來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政府機構改革,但
是,政府的職能轉變遠遠沒有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遠遠沒有得到發揮。尤其
是在以下幾個方面:(1)科技研究、推廣與培訓。(2)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發達
國家均對農產品的市場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了各種各樣的補貼和支持,包括對批
發市場建設、農民合作社的農產品加工設備、儲藏和運輸設施建設等等。(3)市
場規范管理與市場信息服務。農產品的衛生檢疫、市場信息服務等等,均是屬於公
共服務的范疇。目前公共投入很少,因此,造成了衛生檢疫體系的不健全,市場信
息的高質量和無償服務更是缺乏,也無法建立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機制,無
法建立起市場信息的可靠基矗。
3、生產結構因素。我國農業的生產規模很小,全國平均為0.5公頃左右,大體
上相當於歐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國的四百分之一。(1)規模小的經濟意義是每個
農業勞動力所配備的資源少,因此使得勞動生產率也較低。即便是我國農業勞動生
產率最高的地方,與國外相比也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
也存在明顯差距。(2)規模小也使得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受到一定的約束
。(3)規模小使得營銷組織較為不利。生產的品種較為混雜,從千家萬戶小農收
購不同質量的產品的收購成本很高。
4、農民生產者本身因素。農民生產的素質對競爭力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
用,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技術和政策,無論是提高質量還是轉變生產結構,最終都
需要通過農民生產者來實現。我國農民具有一些很優良的素質,如勤奮、吃苦、耐
勞等,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弱點,包括受文化教育水平低、市場意識較差、農
民合作組織缺乏,等等。
5、農產品加工業因素。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起步晚,規模小,水平不高,
也是制約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加工業的發展水平不僅對一些原
料性產品如棉花、油料、糖料的競爭力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而且對水果和蔬菜等,
也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畜產品方面,也是如此。
國際競爭力如何提高
第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和我國加入世貿的承諾,我
國對農業支持的可能空間很大。就黃箱政策而言,我國有3000億元左右的支持空間
,而目前使用的僅僅為300億元左右。因此,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國的農
業支持財政支出基本上是不會受到世貿組織新老規則限制的。
第二,加大對綠箱政策的投入。重點加大以下各項:(1)加強農業科研和推
廣。(2)加強對農民和涉農企業的培訓。(3)加強對動植物疫病防治方面的投入
。(4)加強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標准體系、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和農業市場信息
服務體系的建設。(5)此外,綠箱政策中還有一些項目,不適合我國的情況,不
能在我國採用,如對農民提前退休的補貼等。
第三,改革和調整黃箱政策支出。調整和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財政支出的使用效
率:(1)減少乃至於停止對糧棉流通企業的補貼,將國有糧食流通企業推向市場
,從而大大提高國有糧食流通企業的經營效率,減少乃至全部取消國家的巨額財政
補貼。(2)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3)增加對農業投入品尤其是種子
的補貼。(4)對一些特殊產品如新疆棉花提供運費補貼等,對所有農產品的鐵路
運輸取消鐵路建設基金的徵收,建立全國的農產品綠色通道,對農產品的公路運輸
取消所有收費關卡。(5)增加對農產品營銷設施建設的補貼,包括農產品加工、
儲藏和運輸。尤其是對新發展起來的各種農業合作組織,借鑒國外許多國家的經驗
,國家對這些方面的投資給予補貼資助。(6)黃箱政策的一個特例是藍箱政策。
由於藍箱政策的操作復雜,在我國的具體條件下是無法實行的。
第四,減輕農民負擔,在稅費改革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稅費的減免。農業
稅費是直接制約我國農產品價格競爭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我國對農民進行
直接補貼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減免農業稅費。
第五,加快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我國目前的農業宏觀管理體制,存在著管理機
構繁多,職能高度分散,部門分割嚴重等諸多問題,造成了生產、流通、加工和貿
易的嚴重脫節,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開放經濟的需要,不利於政府職能的合理有效
發揮。在農業投資方向、農業科研管理、農產品質量控制、農產品產銷包括內貿外
貿協調等等方面,都有一些突出表現。
⑷ 農產品進口國原因
(一) 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會成為常態
盡管從2004年到2006年我國農產品逆差額趨於
收斂, 但農產品逆差可能成為常態。一方面, 國內農
產品需求存在缺口, 特別是土地密集型糧食產品缺口
較大, 這必然會使糧食類農產品的進口增加; 另一方
面, 中國農產品出口仍遭遇各種非關稅壁壘, 致使出
口增長乏力。例如,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實施半
年以來, 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增速明顯下降。加拿
大、墨西哥、匈牙利、美國等國均對我國農產品採取
了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 這使得中國農產品出口成本
增加; 再次, 人民幣升值也不利於農產品出口, 而會
使農產品進口增加, 特別是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勞動
力成本上升, 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的優勢不斷降低,
這會使得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
綜合上面各種因素, 中國未來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成
為常態。
(二) 土地密集型產品進口持續增加
我國耕地面積1915億畝, 人均佔有耕地115畝,
而且還有進一步減少的趨勢, 在我國目前的農業資源
稟賦條件下, 發展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缺乏優勢, 這就
決定了中國會進口一些土地密集型產品來彌補需求缺
口, 近年農產品進口狀況也反映了這一規律, 中國土
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進口量逐漸增長。中國大豆的進口
量從2005年的2659萬噸增加到2006年的2827萬噸,
同期比增長613%; 棉花的進口量也呈上升趨勢,
2001年進口量只有11130 萬噸, 但到2005 年時進口
量就達到25712 萬噸, 再進一步擴大到2006 年的
36413萬噸, 同期比增長4116%; 玉米進口量由2005
年的014 萬噸劇增到2006 年的615 萬噸。稻穀和大
米由2005年的5212萬噸上升到2006年的7310萬噸,
同期增長39%; 棕櫚油由2005 年的28318 萬噸上升
到2006年的41919 萬噸, 同期增長28%。從以上數
據可以看出, 隨著中國農產品貿易配額擴大和貿易自
由化的不斷深化, 中國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量持續
增加。從長遠趨勢來看, 糧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產
品的進口是必然的, 中國土地資源缺乏, 生產糧食、
棉花等並無比較優勢, 通過國際市場進口來彌補國內
需求缺口是必然趨勢。
(三) 從亞洲地區的進口比重會進一步增加
目前, 亞洲是中國農產品進口的第二大來源市
場。中國與貿易夥伴國之間的運輸成本是阻礙兩國貿
易發展的主要因素。由於中國地處亞洲的區位優勢,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從亞洲地區進口會比從其他
更遠地區進口農產品具有更低的成本優勢(史朝興、
顧海英, 2006) 。
中國已在2002 年底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
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 2003 年與泰國簽署並實施了
蔬菜和水果零關稅協議, 該協議允許其它東盟成員加
入, 目前新加坡已經加入, 形成中新泰三方零關稅安
排。2005年中國從東盟進口農產品36182 億美元,
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1219%。隨著中國———東盟自
115
由貿易區優惠貿易安排政策的不斷落實, 以及更多的
國家加入早期收獲計劃, 中國從東盟地區的進口會進
一步增加。
因此, 無論從地緣優勢、運輸成本及優惠的貿易
安排政策來看, 中國從亞洲地區的農產品進口會持續
增加, 其占農產品進口總額的份額也會增加。
(四) 貿易方式向多樣化發展
中國農產品的生產主要依靠種植和養殖, 因此一
般貿易是中國農產品進口的主要貿易方式, 但貿易方
式向多樣化趨勢已經顯現。通過一般貿易方式的農產
品貿易額占進口總額比重呈現下降的趨勢; 通過加工
貿易方式的比重保持穩定, 其中仍以進料加工為主;
其他貿易方式的比重明顯呈現上升態勢, 其中以保稅
倉庫轉口貨物比重最大, 其占總進口額的比重從
2004年的511%上升到2006年的818% , 並有進一步
上升的趨勢。另外, 以保稅倉庫進出境方式進口的農
產品也呈明顯增加態勢。
(五) 貿易主體性質會進一步調整
長期以來中國的農產品進口處於國家壟斷之下,
國有企業是進口的主體, 加入WTO後, 隨著中國農
產品進口配額的進一步削減, 以及其他企業經營范圍
的擴大, 國有企業在農產品進口中的地位會進一步下
降。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居於主導地位,
其在農產品進口中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 未來可能會
佔有半壁江山。中國加入WTO後政策的調整使得集
體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進口能力激發出
來, 而私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參加者, 其在農
產品進口中的地位也會進一步提升。中國農產品進口
經營主體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
成為進口的主體。
望採納!!
⑸ 怎麼把中國的農產品通過網路賣到世界
謝謝網友的邀請!
農民要把自己的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有以下四個途徑實現。
第一,網路銷售。隨著高科技的興起,互聯網的出現,給商品流通領域帶來新的契機,產生新的流通模式。農民只要在互聯網上發一個帖子或一個小廣告,就有需要產品的人過來訪問,就可以介紹自己的產品,雙方達成共識,產品就會銷售出去。你在網上接單,真實保質保量交付訂單,銷售就完成了。你在網上做生意,銷售自己的產品,一定要講求信譽,你必須做公平交易,做良心買賣,迎得客戶信任,把生意做大做好。
第二,中間商銷售。這種形式是傳統方式。是把你的產品提供給專業銷售公司或個體銷售商人,讓他們自己早以形成涌有的銷售渠道或銷售網路進行銷售你的產品。這種方法,只要貨真價實,講求信譽,銷售面廣,銷售量大,但獲利比其它方法要少點。
第三,人脈關系銷售。你的親戚多,朋友多,還有同學或過去的同事,通過他們樂意在各地給你找銷路,你的產品也不用愁無處可銷。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總要交些知心朋友,親戚老鄉,子女的同學同事,或者朋友,親戚老鄉的人脈關系,都是你銷售自己產品的有利銷售資源,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好。
第四,產供銷一體化組織。農村形成了很多農業合作社。這些組織大部分是政府牽頭組建,有的對接過去農村供銷合作社組織,重組新的機構,你加入該組織後,按合同提供自己的農產品,只管生活,不管銷售。也是很好的辦法,可把你的農產品銷到全國各地。
第五,在各大媒體上登廣告銷售。這種方法就要事先花去一定的廣告費用,利用廣告效應給你宣傳產品,銷售產品。這種方式,作為農民來說,農副產品利潤很低,花去大量廣告費,得不償失,不利於農副產品銷售。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文化作者旭日東升付先。
⑹ 農產品什麼時候可以進入國際市場
如果某種農產品具備了以下條件中的一個或幾個,你就可以考慮進入國際市場了。
(1)具備比競爭者更好的產品或更低價格的產品。你就可以考慮打入競爭者的國內市場,以削弱其競爭能力。
(2)國外市場的機會利潤高於國內市場。
(3)國內市場已經或即將萎縮。
(4)擬擴大銷售量實現規模經濟時。
(5)需要以降低對某個或某些市場的依賴來降低經營風險。
當然,即使農產品選擇的機會是成熟的,進入國際市場的風險依然存在。
⑺ 農產品可以通過什麼方式進入國際市場
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主要有兩大渠道:一是出口,二是國外生產。在兩大渠道之下又有若干進入國際市場的具體方式。
(1)出口。即產品在國內生產,然後出口,包括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
所謂間接出口,是指企業將產品生產出來之後賣給國內的中間商,然後由中間商再分售給國外的顧客。
所謂直接出口,是指企業生產出產品後,不經過中間商,直接賣給國外顧客(可以是最終用戶,也可以是中間機構)。
(2)國外生產。在某些情況下,企業必須或者應該到國外直接進行生產,其方式主要有合同製造、裝配、許可證貿易,開辦合營企業或獨資企業等。
⑻ 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現狀及化解對策研究的論文
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和問題的分析
一、今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分析
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1999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連續兩年滑坡,由1997年151億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136億美元。200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創1995年來的最高記錄,達到1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95年的9.9%下降到2000年的6.3%。但農產品貿易一直保持貿易順差。
今年截止到7月份,我國農產品出口出現負增長,出口額為88.5億美元,同比下降0.77%。農產品出口總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下降到6%。
(一)6、7月份,我國農產品月度出口額同比連續滑坡,導致累計出口額同比出現負增長幅度
從我國農產品月度出口額增長情況來看,前5個月我國農產品出口情況比較穩定,累計出口額呈正增長。但是5月份以後出口速度開始放慢,5、6月份當月出口額與上月相比分別下降10%和0.3%,6月份當月出口額比上年同期下降14%,由此上半年累計出口額出現了0.09%的負增長。7月份當月出口額又比上年同期下降5%,使累計出口額同比負增長幅度擴大到0.77%。
(二)農產品出口結構開始轉變,穀物、棉花出口額下降,水產品、蔬菜和其他農產品出口形勢較好,畜產品和食用油出口變化不大
今年1-7月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同比共減少0.69億美元,其中減額最大的是穀物和棉花,分別減少3.23億美元和1.84億美元。然而水產品、蔬菜和其他農產品出口額增幅較大,分別增加了1.52億美元、1.21億美元和1.22億美元。
穀物出口除小麥出口增加外,大米、玉米出口均大幅度下降。穀物出口511萬噸,同比下降32%。其中,大米出口109萬噸,同比下降41%;玉米出口364萬噸,同比下降33%;小麥出口大幅度增加,達到27萬噸,同比增長145%;
棉花、食糖出口也大幅度下降,進口則大幅度增長。棉花出口4.9萬噸,同比下降80%,食糖出口4.8萬噸,同比下降78%。
食用植物油出口量增長50%,達到7.2萬噸。其中菜油、豆油出口量分別為3.2萬噸和3.1萬噸,增長幅度分別達到76%和54%。
蔬菜、水果出口繼續保持良好增勢。蔬菜出口218萬噸,同比增長22%;水果出口74萬噸,同比增長2%。
畜產品出口額持平略增,出口額為16.6億美元,同比增長1%
⑼ 中國農產品受國外貿易限制的主要原因
我找到一篇,你看看,對你應該有幫助
未來中國的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向
中國在入世談判中,已作出一些承諾,未來的農業必將是開放的農業。入世必將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給中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入世後的挑戰,中國的農業和農產品貿易體制也必須在近期內作出較大的改革調整,才能發揮優勢,揚長避短。
未來中國農產品貿易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市場化的中國農產品貿易體制,逐步推進貿易自由化,但是對糧食、野生動植物資源等戰略性農產品加以適當控制是必要的。
一、關於一般農產品自由貿易
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從根本上講有利於中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改善中國農村人口的經濟狀況,從整體上提高人口素質具有戰略性意義。
首先,貿易自由化可為中國農產品出口提供更好的貿易環境,將大大促進中國優勢產品的出口。
貿易自由化,並不只是意味著中國要更大地開放國內市場,也意味著中國農產品可以更便利地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據海關統計,1998年中國農產品(包括關貿總協定口徑及漁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順差55億美元。農產品貿易總值佔中國進出口貿易總值的6.8%,出口約佔中國出口總值的7.5%。這說明,中國有些農產品在國際市場是有相當競爭力的。貿易自由化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創造一個更加良好的市場環境,在擴大進口的同時也促進出口,並且中國在出口方面可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因為中國在多數農產品(主要是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中具有價格優勢,如肉類方面,除雞肉外,豬肉、羊肉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低50%還要多,牛肉價格要低80%以上,水果價格則普遍比國際市場價格低40%—70%,而蔬菜價格更低。所以,只要這些產品質量過關,就會有較大的價格競爭優勢。也就是說,開放中國農產品市場,外國農產品在中國市場上所佔的份額會擴大,但中國得到的國際市場份額可能更大。
其次,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也會刺激中國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來引導農業生產、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帶動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中國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應是如何把大量(上億)個體的、分散的農業生產者與市場緊密地聯系起來,用充分、准確的市場信號引導農業生產者生產優質、適銷產品,用市場化的價格機制鼓勵生產者採用各種農業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從而提高生產者的經濟效益。過多的政府介入,短期內可能會給生產者帶來利益,但長期來說則只能損害生產者利益,因為政府行為往往會扭曲市場機制,過多的保護也增加了舊的生產體系的惰性,使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而且由於政府財力的局限,不可能長期保護下去,一旦原有的保護體系崩潰,農業生產者又不可能馬上適應市場進行生產轉軌,必然受到更大的傷害。從這個意義上說,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貿易自由化,無論對於政府、生產者,還是經營者、消費者,都是有益的。
市場化的農產品貿易體制包括市場管理體系(市場准入、關稅配額、檢驗檢疫、內外銷售)、政策法律體系(國內政策法律與國際規則相適應)、市場經營主體等。
(1)從市場管理體系來講,首先把農產品的生產與貿易結合起來。中國目前存在著行業部門分離,生產和貿易相互脫節的問題。管生產的不了解市場,管貿易的又控制不了生產,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發展和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在當今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其弊端也越來越突出。實行農產品生產貿易一體化管理,將大大完善競爭秩序,增強農產品對外競爭實力,在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的同時,擴大農業出口。其次是一般農產品進出口放開,對一些戰略性的農產品規定市場准入量。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玉米、小麥等穀物將成為中國的主要進口農產品,進口量將有較大增長。出於對中國糧食安全的考慮,為了達以糧食基本自給的目標,應對進口糧食(主要是玉米和小麥)的市場准入量作出適當規定。在制定市場准入量時,應考慮到世貿組織其他成員國的可接受程度。
(2)從政策法律體系來講,一是要適應世貿組織規則,改變過去對農業補貼的方式,建立新的農業生產補貼和支持政策。發達國家一直對農業採取補貼支持的政策,而中國則一直採取農業支持工業發展的產業政策,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讓農業支撐工業發展,影響了農業競爭力的提高。目前中國包括基礎建設、糧食價格、貧困地區的扶持、自然災害救濟、生產資料補貼等支農資金加起來,每年不足300億元。按WTO的框架要求,允許中國對農業生產每年補貼485億元,還有近200億元的上調空間。而且中國對農業的補貼是一種投入補貼,主要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導致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扭曲,降低了農業生產資料的分配效率。今後中國應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把補貼方向集中於農產品上,以農產品的保護價格為手段,最終確立以生產補貼為主體的農業補貼支持方式。二是盡快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在重視農業技術市場的發育、加速引進技術的同時,還應注意知識產權體制的完善和發展,這是保護農業科技投資的有效手段,也是農業科技投資能夠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保證。三是健全和完善現有的貿易和進出口貨物檢驗檢疫法規。
(3)從經營主體來講,應鼓勵私人企業從事進出口經營業務,實現貿易主體多元化。自由企業制度意味著國家減少對外貿企業注冊登記的限制,具體的進出口業務包括進出口時間、數量、交易方式、價格選擇由企業根據市場情況來確定。
二、關於糧食自由貿易
長期以來,中國實行以農促工的工業化道路,把發展工業作為中國的優先戰略,因此對農業實行歧視性政策,反映在糧食貿易政策上,就是糧食進出口權由國家掌握,每年進出口的糧食數量由國家計委根據國內糧食生產、供求情況來確定,然後分配給各省市,再由有糧食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對外簽約履行合同。
這種糧食進出口貿易體制由於決策時滯長,導致效率低下,並不能很好地起到調節國內糧食供求的作用,而且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腳步的加快,中國亟需建立起順應全球化步伐的糧食進出口貿易體制,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進行國際糧食貿易。
當前有人主張全面放開農產品市場包括糧食市場,要求糧食自由貿易。其主要理由是:(1)中國歷來對糧食市場實行的計劃控制已經使中國經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2)政府的財政包袱越來越重,對糧食的巨額補貼已經使財政負重難行;(3)硬性的購銷、收儲、種植計劃,不利於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經濟增長;(4)當前國內已經出現糧食過剩,農民期望在市場上自由買賣,提高收益;(5)糧食不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外部性,長期形成的「泛政治化」傾向是對糧食認識的一個誤區,阻礙了糧食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但無論怎麼說,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品,在中國糧食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糧食的安全市場化是基於這樣兩個假設:(1)世界范圍內存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完備的市場體系;(2)糧食貿易是一個國家的純粹經濟活動。事實上這樣兩個假設都是不成立的,就前一個假設來看,一個多邊的統一的國際糧食市場遠未形成,貿易常常受國家意識形態和國與國之間政治分歧的影響;就後一個假設來看,盡管貿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糧食禁運的可能性,但糧食被某些大國用作外交手段來干預他國內政的事情也是存在的。隨著貿易依存度的提高,糧食不安全程度也隨之提高。中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在制定農產品貿易政策時,首先要從安全出發,對主要農產品採取必要的調控,對關系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的糧食建立一個有效的風險防範機制。這里還要強調的是:中國是一個農民佔70%的人口大國,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處於弱勢,且農民又是政權存在的支持力量。一旦開放過快,對農業和農民形成沖擊的後果是無法預測的,因為開放之後,進口什麼、出口什麼,進出口的比例,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還是引起國民經濟衰退,不是可以由某個能人政府任意控制就控製得了的。過多地進口糧食,會造成短期內城市消費價格降低,但是從長遠看,如果糧農的收入得不到保證,糧食生產就會受到打擊,影響到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整個社會的利益。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省這些農業人口占人口比重很小的國家和地區,多年來不惜以高補貼維持糧食的高成本和高價格,以平衡城鄉收入水平。擁有8億農民、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中國,更應該注意城鄉之間的利益協調。經濟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除了為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提供充分的機會外,還使自由流動的資本更具投機性,所可能造成的恐慌更大,給國內糧食市場秩序帶來的不安全性成倍增長。一旦發生大面積的糧荒,危及的不只是農業,而可能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受影響的也不只是農民,而可能是整個國家。適當的糧食保護是有益的。市場開放是一個趨勢,但必須控制開放的速度。推行有松有緊的開放,並做好前期准備,逐步減少開放後的負面影響才是積極明智之舉。
三、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的配套問題
1.政府定位
政府定位原則上逐步由微觀管理轉向宏觀指導,在總量控制的同時,放寬流通方面某些具體環節。
2.改革的重點是理順體制
在宏觀管理方面,目前中國實行生產、流通、出口、財政補貼分業管理,未能形成覆蓋整個農業領域的宏觀政策。而WTO框架下的「農產品協議」規則牽涉到整個農業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生產與市場脫節、消費與貿易脫節、國內與國際市場脫節的調控體系。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重點應是建立國內國外市場一體化的農業領域的流通格局。具體地說就是要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業資本配置、農業生產、農產品國內銷售和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三個一體化」。
3.選准切入點,逐步放開糧食流通領域
允許符合條件的生產加工貿易企業通過在產區的種植、加工、倉儲、合同定購方式進入產區直接收購糧食,通過市場競爭的客觀效力,保證農民收入的不斷增長。
現在外貿進出口經營權已全部放開,在放開進出口經營權的同時,是不是可以適度放開國內糧油市場。國營專業糧食進出口企業多年來一直只能作為各省市糧食購銷企業的出口代理,不能從收儲環節直接拿糧,不但生產環節與銷售環節被截斷,難以及時反饋市場信息,而且增加了中間環節,增加了費用,使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競爭能力,而且跨地區、跨部門的協調運營費時費力。
此外,糧食收購儲存運輸等環節有許多出口加工企業不能進入的地方,這樣在整體運營上就要依賴內銷部門,無法自主決定進口或者出口時機,限制了出口企業的經營廣度和深度。由於沒有跨區域的糧食收購權,難以形成與供應鏈條的對接關系,有些地區農戶缺乏最終用戶或加工企業的有效指導,盲目地不顧當地條件發展某些優質農產品,結果導致高質低價。在這些方面,國外的糧食企業基本上是國內國外上下游、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如美國的卡吉爾、法國的路易達浮等。
適應流通體制的改革進一步調整農業政策和農業貿易政策,中心是通過提供農業補貼來調動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建立以農產品價格支持尤其是糧食價格支持為核心的政策體系。在支持方式上應該是由投入補貼轉向產出補貼。
⑽ 加入WTO後,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與對策
提供幾篇,供你參考
第一篇: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一、 加入WTO對我國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1.對玉米的影響。入世後,國外質優價廉的玉米將對我國玉米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將有所下降。但另一方面,隨著世界主要玉米生產國取消對玉米的出口補貼,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將有所回升,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可能進一步提高。
2.對小麥的影響。加入WTO後,我國承諾將降低小麥的進口關稅,增加小麥的進口量。這樣,我國小麥的競爭力將進一步被削弱。與此同時,世界小麥麥主生產國也承諾削減小麥的出口補貼,這樣我國小麥的競爭劣勢將有所扭轉。但總的說來,由於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對糧食城求的壓力,我國在今後的若干年內仍將是世界小麥主要進口國。
3.對大米的影響。目前,我國大米的競爭力雖然有所下降,但大米仍然具有比較優勢。在WTO農業框架下,世界市場大米價格將呈上升趨勢,因而我國大米的競爭力將有所回升。此外,隨著日、韓承諾削減其對大米的支持與保護水平,我國大米的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大米出口將進一步擴大。
4.對棉花的影響。加入WTO後,隨著我國減少對棉花貿易的保護,我國棉花的競爭力將被進一步削弱。由於世界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我國棉花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拉大,未來幾年我國仍交寺加進口棉花的數量。
5.對水果的影響。加入WTO後,適度引進國際競爭,將有利於我國加快提高果品質量,增強我國水果的國際競爭能力,擴大國際市場佔有份額。
6.對水產品的影響。我國水產品在價格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加入WTO後,有利於擴大我國水產品的出口市場,改變出口布局,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關稅下調顯然會削弱對蝦的國際競爭力。
7.對肉類的影響。我國是世界上肉類生產大國。在價格上,除禽肉和牛肉外,我國肉類價格優勢明顯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加入WTO後,我國肉類生產和貿易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
二、 WTO框架下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政策選擇:
1.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
2.積極主動地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加快市場化步伐。
3.充分利用WTO的「綠色」政策,加強對我國農業的適度保護。
4.按國際標准經營農產品進出口業務,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
5.改革現行的農業管理體制。對農業管理部門的管理目標和運作機制要重新定位,通過行政機構的精減和重組,從中央到地方成立一個有權威的綜合性農業管理部門,協調各方面關系。同時政府管理部門要實現向宏觀管理、信息服務的職能轉變,盡快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貿易的信息資料庫,並與國際信息網路聯接,為農民及時提供准確的國內外農產品生產、供給、需求、價格變動趨勢的市場信息,為從事進出口業務的經營企業提供有關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法規及有關的要求,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爭取主動。
第二篇: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和對策中國加入WTO,勢必會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這種影響小至每個消費者、生產者的切身利益,大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既有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筆者試就此作一分析,並就此提出一些相應對策。
1 《WTO農業協議》的主要內容及我國的承諾
《WTO農業協議》就是1995年1月1日生效的原關貿總協定第8輪談判即烏拉圭回合談判所達成的農業協議。其主要內容有:
1.1 市場准入規則
《WTO農業協議》要求各國必須遵守WTO的市場准入規則,開放本國市場。具體地說,第1,實行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即各成員國的各種非關稅措施都要按照規定的換算方法轉換成「等量關稅」。第2,在非關稅措施關稅化的基礎上實行關稅減讓。減讓要以各國1986-1988年的平均關稅為基數,發達國家在6年內(即1995-2000年)要將平均關稅削減36%;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即1995-2005年)要削減24%。對每一單項稅目,發達國家削減幅度不得少於15%,發展中國家不得少於10%。第3,各國要保證最低市場准入機會。如果一個國家的進口量不足國內消費量的3%,要在《協議》實施第一年將進口量提高到1986-1988年國內平均消費量的3%,到《協議》實施期結束時擴大到本國消費量的5%。第4,實行關稅配額。即配額准入量內的進口農產品享受低關稅,超過配額准入量的進口農產品要繳納較高的關稅。第5,實行特殊保障措施。如果一國某種農產品進口量猛增或國內價格猛跌,則該國可採取徵收進口附加稅等形式加以限制,但須事先通知WTO農業委員會和受此政策影響的國家。依據以上原則,中國在與美國達成《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和《中美關於中國WTO的協議》時還作出如下承諾:到2004年1月1日,農產品簡單平均關稅稅率將從目前的22%降低到17.5%,對美國優惠產品的稅率將從目前的31%降至14%。具體承諾是:第1,棉花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棉花進口初始配額為74.3萬t,配額內關稅稅率為1%,配額外為76%。進口配額將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89.4萬t,配額外關稅稅率降至40%。國有貿易實體和非國有貿易實體各佔33%和67%的進口配額。第2,對奶製品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撤銷與WTO規定不符的一切非關稅措施。第3,降低魚類進口關稅稅率,從目前的25.3%逐步調整到2005年1月1日的10.6%。第4,穀物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中國承諾在配額內進口徵收低關稅(穀物的關稅率為1%,穀物加工品不高於10%),配額外進口徵收76%的關稅,到2004年,配額外進口關稅稅率降至65%。第5,肉類進口實行單一關稅管理制度,同時削減肉類關稅,到2004年完成減讓。第6,油籽和大豆油。首先,我國承諾到2006年實現大豆油的貿易自由化。在過渡期內,對大豆油的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初始配額為17.18萬t,配額內關稅稅率為9%,配額外為74%,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為50%;到2005年,配額將逐步增加到32.61萬t,配額外關稅稅率降到20%,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增加到配額製取消前的90%。從2006年起,取消大豆油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進口只徵收9%的關稅。其次,對大豆的進口不建立配額制,關稅稅率限定在目前的3%(1998年大豆進口量超過300萬t),同時把大豆粉的關稅稅率限定在5%。再次,中國答應取消棉籽、向日葵籽、紅花籽、花生仁、玉米油的配額制,代之以10%的關稅稅率。同時,對這些菜籽和大豆油進口徵收的關稅稅率不高於其他植物油。第7,對專業農作物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並逐步降低關稅。第8,我國將削減木材及木材製品的關稅稅率,從目前的10.6%降至2004年1月1日的3.8%。同時,如果中國在加入WTO談判中為其他國家提供更為優惠的關稅減讓方案,則這一更優惠的方案同樣適用於美國。
1.2 國內支持規則
WTO農業協議規定,各締約國都要削減國內支持總量(AMS)。發達國家在6年內要削減AMS20%,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要削減13.37%。但WTO農業協議對國內支持措施作了區分:凡屬「綠箱政策」的補貼是允許的,可不作削減;凡屬「黃箱政策」的補貼則是不允許的,必須要作削減。「綠箱政策」是指那些既不會產生貿易扭曲,又能提高農業效率的政策,具體包括如下主要方面:第1,由公共基金或財政開支提供的一般性農業生產服務,如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培訓、病蟲害防治、檢疫檢驗、培訓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信息咨詢等服務;第2,為保障糧食安全而提供的貯存補貼;第3,糧食援助補貼;第4,自然災害補貼;第5,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性投資補貼;第6,地區發展補貼。「黃箱政策」是指那些容易產生貿易扭曲的政策,主要包括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補貼、某些有補貼的貸款等。
1.3 出口補貼規則
WTO農業協議要求,各締約國必須逐步削減出口補貼,包括削減對農產品出口的直接支付、出口獎勵和為降低營銷成本而提供的補貼等。規定發達國家在6年內將出口補貼的預算開支削減36%,將有補貼的出口量削減21%;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分別削減24%和14%。中國承諾在加入WTO後對所有農產品均不給予補貼。
1.4 動植物檢疫檢驗規則
WTO農業協議允許各個成員國採取正常的以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長為目的的措施,但這些措施不應構成不公正的岐視,從而造成隱蔽性的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限制。所採用的檢驗措施和依據原則應以國際標准、准則和建議為基礎,並在充分透明的情況下實施。另外,中國還作出如下承諾。第1,撤消對美國柑橘和美國太平洋西北部7個州的小麥進口禁令。第2,承諾將分3年逐步授予所有貿易實體貿易權,實現所有的貿易實體均有把除特定產品清單中的商品(包括小麥、玉米、大米和棉花)外的大多數商品進口到中國各地的權利。同時在3年內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產品的分銷業務,並允許其提供與分銷相關的一系列服務。第3,允許美國在中國「入世」後15年內對中國產品仍適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准,在中國人世後12年內可以針對中國出口引起或可能引起市場混亂的特定產品實施保障措施。第4,中美同意加強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鼓勵研究機構和農業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究、開發與合作。
2 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有利影響
2.1 加入WTO是我國加速市場經濟建設、爭取WTO成員資格,享受WTO成員國權利的先決條件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及《WTO農業協議》主張以市場作為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手段。以市場為取向,這與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完全一致。執行《協議》就意味著向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體制靠攏,使中國的經貿體制融合在世界經濟結構的大框架中,這將有利於加快引進國外市場機制,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由於農業一直是中國加入WTO談判中爭議最大的部門之一,作為加入WTO的承諾,《協議》的簽署就為中國「入世」掃清了重大障礙,它有利於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特別是農產品出口創造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通過WTO的多邊談判機制,中國與其他貿易國的農產品貿易糾紛可以得到較為公正的解決;通過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國的合法利益得到體現,擺脫「別人制定規則,中國被動參與」的不利局面;加入WTO中國可以享受多邊的永久性的最惠國待遇,使主要貿易大國將不得不取消對中國實施的不同程度的貿易歧視政策。
2.2 加入WTO可使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主體多元化多元主體的互動關系,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體制的改革、運作提供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減少在現有農產品貿易體制下的「尋租」行為,保持農產品貿易體制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穩定的法律環境。《WTO農業協議》及《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還通過保證私有貿易實體的貿易份額,結束進口壟斷狀態,極大地激發國有貿易實體的主動性和經營活力,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提高國有農產品貿易實體的競爭力。
2.3 加入WTO可以擴大農產品貿易的內容
中國加入WTO有一個3年的實施過渡期,在此期間內,中國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農產品的分銷業務,允許其提供與分銷有關的一系列服務。目前,在中國,這些與農產品分銷相關的服務業務發展較為緩慢。正如中國在80年代初引進加工業促進中國加工業的發展一樣,允許引進農產品貿易的服務內容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業發展提供一些可行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業的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4 加入WTO有利於我國在發揮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同時,以較低的價格取得國內消費者所需的農產品
隨著人口增長、工業進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農產品尤其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同時中國農業資源相對短缺,投資不足,生產方式落後,直接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和產品供給能力的提高,造成了糧食實際成本的迅速上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尤其糧食價格通過20年的不斷上調,已接近甚至超過國際市場水平。開放農產品市場,中國就可以按比較優勢的原則,放棄部分產品的生產,盡可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利用相對廉價的進口糧,彌補中國日益擴大的糧食供求缺口。
2.5 加入WTO將有利於我國加強對外農業技術合作與科學交流
加強合作與交流有利於提高我國農業生物工程技術運用水平,優化園藝產品、水產品、畜產品質量,增強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這些產品的出口。中國園藝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出口具相當優勢。中國園藝產品出口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3%以上,水產品和畜產品居於主要位置。但三者在出口農產品中的比重在1995年到1998年間有所下降,園藝產品在1995年高達40.46%,1998年僅為33.11%;水產品和畜產品在出口中的地位分別由1995年的第2、第3位下降到1998年的第3、第4位。除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外,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產品的質量問題。因而加強同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的農業技術合作,提高中國園藝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應用水平,改善產品質量,必將推動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促進和擴大農產品的出口。
3 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不利影響
在簽署《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中美兩國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中,中國就開放農產品市場做出了一系列承諾,這些承諾可能在中短期內給中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帶來一些挑戰和沖擊。
3.1 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取消某些產品配額制,有可能造成短期內農產品(尤其是穀物)進口的增加,從而使農產品自給率相對降低。同時,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我國農民的收入將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如《協議》撤消了對美國牛肉、柑橘和東北部7個州小麥的進口禁令。據估計,禁令的撤消、關稅的降低將使我國對美國小麥的進口從1998年的200萬t增加到500萬t,進口的增加將使中國麥農損失54.6億美元。此外,美國的玉米、柑橘、肉類的大量進口將進一步擠掉中國農產品一部分市場,使原本就存在的農產品「賣難」問題更加突出,農民增收更加困難。這對啟動和發育農村市場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3.2 中國加入WTO後將不對農產品進口進行補貼,停止增加並減少扭曲貿易的國內支持。這將使農產品特別是玉米、大米和棉花等因失去獲得補貼的機會而處於不利的地位中國從&拻*年開始取消了出口補貼,並曾承諾不再恢復採取出口補貼措施。但近些年來,農產品成本迅猛上升,價格迅速提高,農產品低價的優勢已漸消失,在發達國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出口補貼來提高其農產品出口競爭能力的情況下,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挑戰。
3.3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規定對中國出口農產品運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准和「特殊」的特定產品保障措施。這將使中國農產品在規定的相應年限內(分別為15年和12年)易受美國反傾銷措施和保障措施的影響
美國《199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規定,「非市場經濟國家」主要指計劃經濟及一些市場經濟不發達國家。對來自這類國家的傾銷產品的「正常價格」的確定,美國採取替代計演算法,即由美國商務部選定一個與該非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相似的市場經濟國家作為替代國,以該替代國的國內市場價格作為確定「正常價格」的基礎。由於替代國事先不確定,中國某些農產品特別是魚類、蔬菜、堅果等對美國的出口是否構成傾銷及傾銷的幅度如何,事先都無從預料,因而該制度帶有明顯的歧視性。中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可能成為美國農業保護主義的犧牲品。
《協議》規定,美國可以對中國出口造成或可能造成市場混亂的特定農產品實施保障措施,這是一種「選擇性保障條款」。據烏拉圭回合談判《保障措施協定》第2條第2款規定:「各項保障措施應對正在進口的產品適用而不問其來源(imespective of its Source)」。「不問其來源」實際上就是非歧視性原則或最惠國待遇原則在保障措施方面的具體化。因而相對於烏拉圭回合談判精神而言,這種選擇性條款帶有一定的歧視性,違反了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據《保障措施協定》第11條第1款(乙)規定,保障措施主要有自願出口限制、有秩序銷售安排、出口節制、出口價格或進口價格調控機制、出口或進口監督等等。由於這些措施不受WTO的法律約束,其實施前後無需通知WTO或其他成員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因而,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在加入WTO12年內可能受這些「灰色區域措施」的影響。
3.4 加入WTO還可能影響我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結構,使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市場為北美地區,1995-1998年占農產品進口的30.5%以上,但有下降的趨勢,1998年比1995年的38.8%下降4個百分點。其次是亞洲地區,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20%以上,由於受金融危機、貨幣貶值的影響,該地區對中國出口份額由1995年的21.5%上升到1998年22.6%。拉美和大洋洲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也較為強勁,拉美一般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14%以上,大洋洲佔10.5%以上。歐洲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波動較大,其比重1996年比1995年的12.8%下降了6個百分點,但近年又表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1998年比1996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因而,近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有多元化的趨勢。《協議》實施後,由於中國承諾對美國許多大宗農產品撤消進口禁令或大幅度降低關稅(而這些在中國進口農產品中佔有重要比重),中國從該地區的進口將增加,使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有所「收斂」,而中國農產品進口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重新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進口市場的集中將使糧食安全問題更為突出。
4 對策與建議
4.1 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所有農產品都應按比較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即適當讓出部分產品的國內市場,把不具備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如糧食)的生產減少到最低安全水準,同時將用這些產品生產的資源轉向適銷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生產上來,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有限農業資源的最佳合理配置,提高農產品生產者的收入水平。
4.2 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優化農產品質量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競爭激烈,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產品質量不高。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發展「高產、高效、高質」的「三高」農業,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4.3 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小規模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其市場交易效率低,信息成本高,農業資本利用率低,最終造成農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因而,適當改變經營方式,降低成本,成為必然的需要。這就必須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節約資本投入,擴大規模,取得規模報酬,達到降低農產品總成本,提高競爭力的目的。
4.4 進一步增加「綠箱」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
《WTO農業協議》對於不引起貿易扭曲的國內農業政策,即「綠箱政策」不加限制。在諸多「綠箱政策」中,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和環境規則支持對目前中國農業生產尤為有益。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有利於農業科研水平及農業抗災害能力的提高;增加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給農產品生產者適度的生活保障,有利於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環境規劃支持,有利於保護農業生產力的源泉。
4.5 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和保險體系
農業生產周期長,自然風險大。為增強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維護生產者的利益,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勢在必行。在發達國家,農業保險已受廣泛重視,成為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以美國為例,政府為參加保險的所有農作物提供30%的保險費補貼,投保農民的作物減產35%以上,可以取得聯邦保險公司很高的賠償金額。這種通過農作物保險保證生產者收入的穩定,取代災害救濟和價格補貼的做法,即不違背WTO規則,又能起到保護農業的作用,是值得我國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