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如何認識和理解當前的國際秩序

如何認識和理解當前的國際秩序

發布時間:2022-09-04 13:24:06

① 國際秩序這個詞該怎樣理解

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家組織等。

② 當前國際秩序是怎樣的如何認識中國在國際秩序演變中的作用

摘要 中國在國際秩序的演變過程中,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紀至今,中國扮演在國際秩序演變中的作用,從被迫遵守者的角色,變成了秩序的參與者,再到秩序的重要參與者,發展到今天的新秩序的塑造者之一。

③ 當前國際秩序的主要特徵

主導價值觀、國際規范和制度安排是國際秩序的構成要素,本節將通過描述當前國際秩序的這三個要素的現狀來分析當前國際秩序的基本特徵。

1西方價值觀的主導地位

西方現代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民主是制定當前國際規范的主導性原則。冷戰時期共產主義價值觀曾與西方價值觀進行過抗衡,但冷戰結束後,西方價值觀在國際社會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雖然儒家文明、伊斯蘭文明、佛教文明等傳統價值觀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影響力大於西方文明,但它們對於國際規范制定的影響力都無法與西方現代價值觀相比。《聯合國憲章》被認為是當前國際秩序的基礎,而這個憲章體現的基本上是美國在二戰勝利時的價值觀,因為美國通過二戰獲得了最大的國際規則制定權。

近年來,西方價值觀開始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2003年,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從而使美國的國際戰略信譽大幅下降。2008年的金融危機,暴露出美國金融機構的欺騙行為和其政府對金融機構監管不力,這使得美國的經濟信譽下降。

與此同時,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快速上升,國際社會開始關注以什麼價值觀指導建設國際新秩序的問題。在肯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同時,中國政府還提出了互商互諒、多邊主義、共建共享、包容互惠、和而不同等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價值觀。不過這些新價值觀目前還未獲得國際主導地位。

2雙重標準的國際規范

當前國際規范的特點是西方中心主義的雙重標准。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是世界主導國,且都是霸權國,因此由它們制定的國際規范帶有雙重標准特點。這種雙重標准表現為對盟友採取道義原則,即以非武力的方式解

④ 如何認識當前的國際秩序極其發展變化

①多極化是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到目前為止,多極化並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當今世界實際情況來看,國際政治關系中存在美國、日本、西歐、中國、俄羅斯五個力量中心。五個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各個地區和許多國家。五個力量中心之間存在的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系,使軍事霸權主義受到更多的制約和限制,有利於世界的安全與穩定。但是多極化趨勢與美國單極霸權企圖之間的斗爭遠未結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極化中的任何一「極」或者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這兩者通常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了綜合國力的兩大方面。所以對多極化可以主要從經濟上實力的增強和政治上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兩個側面去理解;③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主要包括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趨勢,歐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態勢和中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的上升趨勢,具體表現為西歐、日本隨著經濟實力與美國的差距逐步縮小,在政治上對美國的離心傾向也在不斷加強;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壯大並走向聯合。

中國是未來世界上極具潛力的一極。我覺得未來超級大國的形成,非要有遼闊的國土和戰略縱深,礦產資源,以及一定數量上的人口。從這兩點來說,英國,法國等傳統大國在未來的地位是危險的,同時美國將繼續延續超級大國的地位。未來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有: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歐洲或許會繼續一體化,直到瓦解各個國家的主權形成類似前蘇聯(僅僅是國家組成形式並不是社會經濟摸式)的單一國家歐洲共和國,如果歐盟可以高度聯合到這一程度的話,他在國際上的地位還是很高的。而且這些潛在的超級大國在各地區分布較為均勻,各個大國的勢力范圍都不相同,重疊。中國將是未來西太平洋及東南亞的霸主。多極化給中國帶來的好處是可觀的。可以打破美國的封鎖,各個大國互相制恆,歐洲和印度都不希望受制與美國,於是與中國的交往是必須的~

⑤ 求分析當前國際秩序和中國在國際秩序演變中的定位的論文 1000字以上即可

【內容提要】國際秩序是大國之間權力分配、利益分配和觀念分配的結果;大國崛起必然觸及國際秩序建構,中國必須就如何建立國際秩序提出自己的見解;中國參與國際秩序的建設,應從區域秩序著手,同時強調以完善全球性國際制度的基本規則為著眼點,逐步加強在國際秩序建設的議程創設能力,成為積極的、建設性的和可預期的國際秩序塑造者。【關鍵詞】中國崛起國際秩序政策建議秩序建設是任何一個大國外交必須回答的問題,更是崛起大國必須嚴肅對待的重大議題。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如何看待現存的國際秩序,如何參與建構未來的國際秩序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重要問題,也成為世界各國看待中國崛起的一個標尺。19世紀中葉之前,中國一直處於東亞相對封閉的區域秩序之中,並長期承擔東亞區域秩序塑造者的角色。之後,中國被西方的堅船利炮強行納入世界體系,開始了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歷程。期間,中國的角色幾經變換,從身處邊緣、被動、消極參與到積極參與、主動建構,中國與國際秩序的互動構成了一幅縱橫交織、由淡至濃的畫卷。這個過程恰恰伴隨著中國走過百年艱辛、開始民族復興與崛起、走向現代化。同時,國際秩序也處於擴散、完善的過程之中,逐步呈現出世界性、全球性的特徵。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秩序進入新的轉型時期,各主要大國、國家集團紛紛就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設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且付諸實踐。概言之,中國的現代化進步、崛起與國際秩序的發展似乎相約而行,這既給中國的未來發展提出了重大挑戰,也為之提供了廣闊的全球空間。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中國崛起與國際秩序之間存在什麼互動關系?鑒於中國和世界秩序均處於轉型時期,中國如何參與國際秩序的建構與完善,以實現和平的戰略崛起?國際秩序的歷史變遷國際秩序(InternationalOrder)指的是國際行為的格局或布局,它追求的是國家社會基本、主要或普遍的目標,包括維持國際體系和國家社會本身的生存、維護國家的獨立或外部主權、維護和平等。①根據既有的理解,國際秩序包含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國際秩序是某一時段各主要行為體基於實力造就的格局,建立在各行為體尤其是主要國家力量對比基礎之上,即國際秩序是權力分配的結果。第二,國際秩序是某一時期國際社會各行為體在利益基礎之上相互作用、相互斗爭而確立的國際行為規則和保障機制。也就是說,國際秩序是國家間尤其是大國之間利益分配的結果。第三,一定時期的國際秩序是否穩定,往往取決於主要大國在核心觀念上能否達成和保持一致、默契或必要的妥協。換言之,國際體系內的觀念分配將是決定國際秩序能否建立、可否保持穩定的關鍵性變數。第四,國際秩序指的是國際社會中的主權國家、國家集團和國際組織等行為體按照某種原則、規范、目標和手段來處理彼此間的關系,以及所建立或維系的某種國際政治經濟運行機制和整體態勢。也就是說,國際機制是建構和維持國際秩序的決定性變數。綜上所述,國際秩序是國際社會中主要行為體尤其是大國權力分配、利益分配、觀念分配的結果,而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全球性國際機制的創立與運行。國際秩序由各主要行為體尤其是大國提供,又體現並導致了大國之間的合作與沖突。國際秩序之爭,實質上是權力、利益之爭,又主要表現為觀念之爭、國際機制之爭。鑒於大國實力的此消彼長是一種歷史規律,在實力基礎上的利益分配、觀念分配以及反映三種分配結構與進程(Process)的國際機制也將處於變動不居的狀態之中,變革性是其本質特徵之一。另一方面,權力結構、利益結構、觀念結構、國際機制又存在某種程度的穩定性,乃至滯後性。新舊秩序的轉換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5、16世紀始,歐洲列強篳路藍縷,開創了穩定的全球航海體系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規模的貿易體系,工業革命、運輸革命、通訊革命等相繼而來,體系內部聯系的緊密最終造就了一個全球性的國際經濟秩序。政治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署承認了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為日後所建立的國際政治秩序奠定了最原始的政治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國際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場和世界貨幣體系的出現、殖民體系的建立為主要標志,一個世界性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形成了。在這個體系中,歐洲列強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家,各自擁有了保護自己不受侵略威脅和對外進行殖民擴張的實力與強烈意願。大英帝國崛起為世界霸主,同時美國崛起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日本也通過明治維新成功崛起為亞洲強國。19世紀最為突出的現象就是,德國通過統一實現崛起,並成為這一體系的挑戰性力量。這些強國通過戰爭互動的結果就是第一個全球性國際秩序的出現。它以國際聯盟的建立為依託,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確立為標志。可以說,這一全球性國際秩序的確立是20世紀第一次新秩序的訴求。鑒於凡爾賽-華盛頓秩序的分贓性質及其內在的不平等性,該秩序的不穩定是必然的。隨著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的重新崛起和德、日、意法西斯主義思想的泛濫,沖擊該秩序的力量和意願已經磨刀霍霍,一場新的世界大戰不可避免。期間突出的現象是,美國具有了世界霸主的實力,卻拒絕承擔世界霸主的責任,而是伺機攫取世界性利益;社會主義蘇聯崛起成為列強縱橫捭闔、准備戰爭的最佳借口。二戰結束前後各大國建立國際秩序的努力代表了20世紀第二次新秩序的訴求。各大國遵循實力原則和利益原則,以劃分勢力范圍的形式,建立了具有強烈地緣政治色彩的雅爾塔秩序。這一國際秩序相比有了巨大的進步,凝聚著世界人民與法西斯極端統治浴血奮戰的成果,但該秩序確實沒有擺脫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陰影,因而被稱為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國際經濟舊秩序指的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剝削和掠奪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為特徵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包括以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秩序,以不平等交換為特徵的國際貿易秩序,以壟斷為基礎的國際金融秩序等。國際政治舊秩序指的是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特徵的國際政治秩序。在看到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缺陷的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其發生的內在變革。首先,構成國際秩序基礎的實力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的實力曾經起伏,但一直穩居綜合國力最強。其他西方國家的實力變化巨大,德國重新崛起並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其他歐洲傳統大國的實力不可避免地衰落,歐洲聯合進程逐步開啟與加速,成為區域主義加速發展的先鋒。日本也在冷戰的夾縫中重新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綜合國力一直在上升之中,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綜合國力提高為諸大國之最。①此外,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崛起為重要的政治力量,並提出了改革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要求。實力對比是利益、觀念和國際機制發生變化的先導。其次,隨著實力格局的變化,各國提出了相應的利益要求,利益格局也出現了巨大變革,這不僅體現在南北之間的利益沖突,也體現在北方國家內部,美日歐之間的利益矛盾更為深化了。其三,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復合相互依賴的加深,國際合作成為主導性國際行為,而全球治理等新觀念逐步深入人心,構成國際秩序的主導觀念也在悄然變更。其四,國際機制出現悄然變革。隨著權力分散化和國際治理思想影響的擴大,隨著的國家參與國際機制制定與完善,國際機制的公正屬性也在進一步體現。由於以上幾個方面的變化,國際秩序之爭趨於激烈。冷戰結束之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呼聲主要來自第三世界。冷戰結束導致了國際實力格局的本質性變化,發達國家再次作為20世紀國際新秩序第三次訴求的主角。發達國家對現存秩序的不滿是蘇聯解體之後實力的進一步強大導致的,美日歐國際新秩序的觀點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建立一個以維護西方大國利益為基礎的、由西方大國為領導的、以確立西方模式、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為目標的國際秩序,並均想在建立新秩序過程中佔有主導權。當前的國際秩序是一個新與舊、消極與積極並存的混雜物。從實力角度看,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權力進一步出現分散化,國家之外的其他國際行為體有了參與國際秩序的能力、機遇。這種變化必然體現在利益訴求的多元化,全球利益也會得到的關注。與此相適應,構成國際秩序的基本觀念也在變革之中,相互依賴觀念、國際治理觀念、國際合作理念、國際關系民主化理念等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從國際機制的角度看,盡管國際機制在趨向維護普遍性利益,但現有的國際機制體系是美國主導建立的,有著不公正、不平等、欠穩定等特點,這種局面形成的必然是局部全球化世界,而不是全球性秩序。②當前世界一定程度上的無序表明,完成秩序轉換將是一個艱難的過渡過程。回首20世紀的國際秩序建設,我們似乎可以說,在歷史的長河中,100年不過是一朵轉瞬即逝的浪花;而從國際秩序的視角看,20世紀卻樹立了不容置疑的豐碑,它既承載著仁人志士建立公正、合理國際秩序的願望,也體現著國際秩序建設的艱辛,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國際秩序走向進步的前景。中國與國際秩序:歷史的觀照19世紀之前,中國一直在東亞相對孤立的地緣政治環境中發展,與世界其他部分相對隔絕。19世紀中期,歐洲列強用堅船利炮將中國強行納入其主導的國際秩序,從此開始了中國與國際秩序曲折的互動歷程。中國參與國際秩序明顯表現為兩個特徵:從「中國之世界」向「世界之中國」的轉變,從「局外者」向「局內者」的轉變。二者相互交叉、相輔相成,導致中國在國際秩序中的角色幾經變換。歷史上,中國本來就是大國。中國科技曾千餘年領世界風氣之先,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19世紀初期仍雄居世界之冠。①中國擁有自成體系的悠久文明,在東亞地區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帝國體系。中國所設計的儒家社會政治秩序體現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下統一格局。②這種天下統一的格局構成所謂的華夷秩序和朝貢制度,「完成了同心圓式的分成等級的世界體制」。③我們可以視之為東亞區域秩序的雛形。這種秩序把中國文化看作規范現實存在的唯一法則,中國皇帝的恩德教化四海。朝貢秩序是中國國內政治統治關系即地方分權在對外關繫上的延續和應用,它強調「四夷順而中國寧」,「修文德服遠人」,「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而天下畏之」。中國對華夷的區分是從文化上來強調的,而不是從種族上來強調的。④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體系和國際秩序,其目的是獲得國內穩定和繁榮所需要的外部安全,通過予多取少的原則處理周邊關系,是一種柔性的霸權秩序。古代中國所建立的區域性國際秩序以朝貢制度為核心,固然有以中國為中心的不平等之嫌,但以文化和經濟手段來維持和平互利的秩序則是可以批判繼承的。⑤傳統的中國社會故步自封,缺乏創新精神和擴張意識。相形之下,擺脫中世紀束縛的歐洲迅速崛起,並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17世紀,歐洲列強就把殖民觸角伸到中國東南沿海。19世紀,在運用外交手段與清帝國建立更廣泛、更直接聯系的努力接連受挫後,西方列強訴諸武力,發動一系列對華戰爭,用堅船利炮砸碎了中國天下一統的格局思想,將中國強行納入其主導的國際秩序。中國經歷了從天下一統格局向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轉變,即從「中國之世界」向「世界之中國」的轉變。由於被強迫納入國際秩序,中國長期受到列強的欺凌,領土被肆意瓜分,更談不上主權的維護了。進入20世紀,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姿態已經從以天朝上國自居變為爭取平等地位。①隨著國際秩序由區域性擴展到全球———其主要標志即國際聯盟的建立,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秩序的意願增加了。1916年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自近代以來第一次成為戰勝國。但是,在安排未來國際秩序的巴黎和會上,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不僅無權參與戰後的國際秩序安排,其自身利益也無法得到維護。加入國際聯盟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重要步驟。然而,日本於1931年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中國一度對國際聯盟的爭端解決機制寄予厚望。中國向國聯提出申訴,要求它主持正義,根據盟約規定製裁侵略。國聯雖然派出調查團並發表了調查報告,但該報告偏袒日本,拒絕宣布日本為侵略者,導致國聯歷史上第一次重大失敗。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才再度在一個從未有過的多極世界中現身。

⑥ 當前國際秩序是怎樣的

現在的國際秩序還是「以聯合國為核心,以國際協商為准則的雅爾塔體系」的延伸。
雅爾塔體系是1945年為了壓制德意日法西斯而建立的,至今已過去了七十年的時間。聯合國依然擔任著處理國際糾紛的作用,《聯合國憲章》依然是聯合國193個會員國都遵守的准則。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也仍然是維持戰後秩序的核心。這七十年裡,雖然有過冷戰,美蘇爭霸,蘇聯解體。後冷戰的「一超多強」格局。但是雅爾塔體系的根本並沒有被動搖。國際協商成為處理國際間矛盾的准則。雖然70年裡小仗不斷,但大國間都心懷某種默契,並沒有新的世界大戰。「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主流。
所以我們還是有理由認為,雅爾塔體系依然是當今國際秩序的主流。

⑦ 如何看待當前國際秩序之爭

一切爭斗都是利益之爭。
一切問題都是時間問題。
一切戰爭的政治的延續。
一切秩序都由強者創建。
一切規則都由弱者遵守。
當前國際秩序,主要還是受美國的影響,不過,中國、歐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未來世界的秩序將由中國美國歐盟共同制定。

⑧ 什麼是國際秩序

1、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的基本特徵與實質 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家組織等。國際舊秩序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處於無權地位的情況下,由少數大國按照發達國家的意願和利益建立起來的。戰後一直延續到現在還沒有根本改變。國際舊秩序以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剝削掠奪為基本特徵。它包括國際政治舊秩序和國際經濟舊秩序。國際政治舊秩序的具體表現是:在國際關系中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大國、強國依仗優勢的經濟軍事實力,推行「炮艦政策」,無視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干涉別國內政,踐踏他國主權,追求控制、支配其他國家的權力。它的實質是維護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具體表現是:國際生產體系中的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體系中的不等價交換;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不平等地位;以及技術轉讓中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等。它的實質是維護壟斷資本的國際剝削。 由於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使得發展中國家至今仍遭受發達國家的盤剝,嚴重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南北關系緊張的局面。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內容 我們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它的基本內容是: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3、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不同構想 (1)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主張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戰後,發展中國家最早提出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並為此進行了長期的斗爭。20世紀50年代,萬隆會議與會國提出建立和平合作的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1964年七十七國集團首先提出在世界范圍內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目標。同年10月,第二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宣布要「為建立新的和公正的經濟秩序貢獻力量」。1973年第四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第一次提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概念。80年代中期,中國明確地提出既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也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中國主張: ①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因為它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能夠接受和行之有效的原則;它反映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本質特徵。 ②國際新秩序主要是政治新秩序、經濟新秩序兩個方面。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內容有:各國有權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各國有權對本國資源及其開發實行有效控制;各國有權參與處理國際經濟事務;發達國家應尊重和照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時不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加強南北對話與合作,在商品、貿易、資金、債務、貨幣、金融等主要領域做出必要的調整和改革。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內容有: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應當作為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參與國際事務的討論與解決;各國有權根據各自的國情,獨立自主地選擇本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互相尊重國家領土完整和邊界不可侵犯的原則;國家之間發生爭端應當通過和平方式合理解決,在國際關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相輔相成,密切關聯,缺一不可。 ③應當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使其成為未來國際新秩序的有效的控制機構。 中國政府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贊賞,也受到一些發達國家人士的支持。因為它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秩序。 (2)美國主張的「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內容。第一,在全世界實現「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目標,確定美國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導地位。實質是實現美國在全世界的獨霸地位。第二,強調美國同盟國建立夥伴關系,「以公平地分擔責任和義務」。也應同其他國際力量相配合,同時注重利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為美國服務。第三,以美國價值觀和理想為基礎,並使其「在全世界盛行」,「開花結果」,以最終建立一個「完整而自由的世界」。實質是推進全球資本主義化。第四,建立以美國的軍事力量為保障的國際安全結構。 (3)日本、西歐關於國家新秩序的主張。第一,建立基於西方價值觀念以及民主、人權和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國際新秩序,同美國是一致的,目的是要建立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第二,反對美國獨霸的一極天下,要求在國際新秩序中分享領導權。 美國、日本、西歐主張的「國際新秩序」雖有所不同,但從本質上說都是國際舊秩序的修改版,是國際舊秩序的加強與延伸。 4、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建立國際新秩序必須以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和主權國家平等為前提,因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斗爭是長期的、復雜的,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動力。中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中應當而且也可以做出較大的貢獻。 http://ke.soso.com/v7709047.htm?pid=ke.box

⑨ 如何認識當前的國際秩序及其發展變化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識和理解當前的國際秩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