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特點是么
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 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1)第二國際舊式社會改良黨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不僅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
中共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終結了西方文明模式「元敘事」的論調,同時向世界提供了應對發展困局、破解治理難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尤其在政黨治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國共產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式和方案。
中國政黨治理的重要經驗,是不斷提高政黨的制度化、組織化程度,持續加強和改善執政黨的領導,以有權威的黨中央,推動國家走向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推行協商民主,避免過多的牽扯。
同時,在黨內積極推行民主集中制等改革,制度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開放和變革的姿態,不斷提高其執政能力。
無論是古代傳統治理經驗,還是西方現代治理經驗,凡是有利於執政黨治理國家,凡是有利於增進人民福祉,中國共產黨都積極接納吸收借鑒。這樣的開放性和謙遜姿態,在世界政黨中少見。
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持續保持強大自主性,不受任何利益集團羈絆、左右。對部分正面臨政黨治理難題的國家而言,如何與時俱進地發展並完善適合本國國情的政黨體制,是政黨治理成功的關鍵,在這方面,中國的政黨治理經驗提供了一種有益參考。
在西方選舉政治落入「民粹主義」泥潭、政黨政治陷入「否決政治」怪圈、西式民主面臨「治理無力」的困境時,中國實現了有效治理和良政善治,形成「風景這邊獨好」的政治局面。
2. 改良主義政黨是什麼
改良主義是一種試圖以非革命手段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潮。
3. 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主義是什麼
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是一種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開始浮現的政治意識形態,是從馬克思主義的支持者里分離出來的眾多分支之一。最初社會民主主義包含了主張革命路線的社會主義者如羅莎·盧森堡和列寧,和其他主張漸進式改革的如愛德華·伯恩斯坦(Eard Bernstein)、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和饒勒斯(Jean Jaures)。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後,「社會民主主義」成了非革命路線的社會主義者專有的稱呼。現代的社會民主主義強調透過立法過程以改革資本主義體制,使其更公平和人性化,至於原本理論上所追求的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要不是被徹底遺忘、便是被以資本主義的方式重新定義了。社會民主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思潮。列寧早就指出,社會民主黨是資產階級的政治隊伍,是資產階級在工人運動中的代理人,是資產階級的主要社會支柱。在任何時候,共產黨人必須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問題上同社會民主黨劃清界限,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和各國工人群眾中肅清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影響。毫無疑問,共產黨人應當爭取社會民主黨影響下的群眾,應當爭取社會民主黨內那些願意反對本國壟斷資本和外國帝國主義控制的左翼分子和中間分子,同他們在工人運動的日常斗爭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斗爭中,實現廣泛的聯合行動。
4. 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的區別
1、成立時間不同: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1889–1916)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領導創建,存在於1919~1943年。
2、成立地址不同:第一國際、第二國際成立地址是在巴黎。第三國際總部位於莫斯科。
3、成員不同:第三國際成員最多時包括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組織、400多萬黨員,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13次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第一國際成員是工人和各國無產階級。
(4)第二國際舊式社會改良黨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第一國際對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貢獻:
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密切相關的,世界無產階級與世界資產階級是密切相關的,甚至是同生共存的。因此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及其相互關系,就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演化中的基本命題。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野中,共產主義事業是國際性的或世界性的。這是因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經濟狀況是國際性的,面對的階級敵人是國際性的,解放條件是國際性的。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如果不就內容而就形式來說,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首先是一國范圍內的斗爭。
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還密切關注中國革命、俄國革命與歐洲革命甚至世界革命的互動特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國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國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國際
5. 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分別建立於何時,如何建立的,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何改動,意義是什麼
第一國際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成立,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參加該組織的工作,並逐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組織指導思想。由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簡稱為「國際」,歷史上即稱為「第一國際」。
1871年,第一國際法國支部參加並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組織也日漸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社會黨國際」,1889年在巴黎開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為工人斗爭的武器。歐戰時各國的國家社會主義派違背了「非戰」的決議,反而幫助資產階級去從事國際戰爭,於是第二國際幾同無形消失。及歐戰終了,各國社會黨會議,通過《擁護國際聯盟案》,並籌備恢復第二國際。1920年在日內瓦召開大會,第二國際才恢復起來。
第二國際並未正式宣布解散,只是停止活動,但列寧在1914年8月4日德國社民黨議員在德國國會投票通過軍事預算案消息後,宣布:「第二國際已死,第三國際萬歲!」
第三國際
* 第三國際成立於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當時俄國無產階級已經革命成功,建立蘇維埃政府。第三國際本名「共產國際」,以別於第二國際底本名「工人國際」。第三國際初成立時各國支部差不多皆為第二國際原有的支部分裂出來的,即第二國際中的革命派發展為第三國際,正式拋棄改良主義,而號召世界革命。
* 第三國際的領導是保加利亞人基米特洛夫,真正權力中心在斯大林。
*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為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並考慮各國斗爭情況的復雜,需要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面臨的問題,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個決定。同年6月10日,鑒於共產國際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反對協約國而創,而美國此時成為蘇聯拉攏以反對法西斯德國的非常重要對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第四國際
第四國際全稱為第四共產國際,由流亡海外的蘇俄領袖托洛茨基創建,與斯大林所控制的第三國際相抗衡,在托洛茨基遇刺身亡後,第四國際不斷分裂,今日的世界上有諸多國際托派組織繼續沿用這個稱號。
(望採納謝謝)
6. 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具體什麼意思
國際工人協會(英語: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縮寫為IWA),史稱第一國際(First International),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實際上的領袖。由於會名太長,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國際」,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
第二國際(英語:Second International),正式名稱是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是一個由世界各國工人政黨組成的國際聯合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成立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斗爭的武器。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
共產國際(俄語: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縮寫為Коминтерн),通稱第三國際(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1919年3月在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於蘇聯莫斯科。
第一國際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1848年革命後,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具有國際性質。與此同時,全世界勞動人民遭受的壓迫日益加劇,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加強。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實踐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敵人,而以往分散的斗爭常常使他們遭到同樣的失敗,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范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這種國際主義意識促進了國際工人協會的產生。
第二國際所作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制運動。1916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內部分裂,該組織陷於瓦解。一戰結束後,原第二國際左派組建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中派組建了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維也納國際、第二半國際),右派重組了社會主義國際(伯爾尼國際、黃色國際)。
第三國際為自己規定的任務是團結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推翻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確立世界范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第三國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成員最多時包括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組織、400多萬黨員,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13次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並於5月25日公開宣布《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聲言這是為了適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便於各國共產黨獨立處理問題。
參考自:第一國際-網路第二國際-網路第三國際-網路
7. 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的區別
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的區別:
一、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的定義不同:
第一國際:
1、「國際工人聯合會」,1864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成立,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參加該組織的工作,並逐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組織指導思想。由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簡稱為「國際」,歷史上即稱為「第一國際」。
第二國際:
1、「社會主義國際」「社會黨國際」,1889年在巴黎開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為工人斗爭的武器。
2、歐戰時各國的國家社會主義派違背了「非戰」的決議,反而幫助資產階級去從事國際戰爭,於是第二國際幾同無形消失。及歐戰終了,各國社會黨會議,通過《擁護國際聯盟案》,並籌備恢復第二國際。1920年在日內瓦召開大會,第二國際才恢復起來。
第三國際:
1、成立於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當時俄國無產階級已經革命成功,建立蘇維埃政府。第三國際本名「共產國際」,以別於第二國際底本名「工人國際」。
2、第三國際初成立時各國支部差不多皆為第二國際原有的支部分裂出來的,即第二國際中的革命派發展為第三國際,正式拋棄改良主義,而號召世界革命。
二、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的意義不同:
第一國際:
1、國際在歐美各國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提高了無產階級的思想水平和組織程度;它廣泛深入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取得統治地位作了准備,為各國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奠定了基礎。
2、在巴黎公社後形成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工人運動面臨的直接任務是在各個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建立群眾性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馬克思和恩格斯考慮到,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國際的組織形式已經過時,它的繼續存在會成為工人運動的一種桎梏。
3、讓國際這種組織形式退到後台去,而過渡到新的組織形式。國際於1876年在美國費城召開的代表會議上正式宣布解散。
4、第一國際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隨之而來的是世界各國工人運動無比壯大的時代,即工人運動廣泛發展的時代,各民族國家內相繼成立群眾性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的時代。
第二國際:
1、第二國際在國際工人運動歷史上起了重大作用,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使社會主義運動由西歐、北美擴展到東歐(20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90年代初更名為中東歐)、拉美和東亞。在1889年第二國際建立時,只有西歐、北美的16個社會主義工人黨。
2、到1914年,世界已有近30個社會黨,黨員總數達340萬人。在第二國際影響下各國建立大批工會組織和合作社組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工會會員達1000萬人以上,合作社社員達 700萬人以上。
3、各國黨在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合法斗爭、維護工人切身利益、反對內部「左」的和右的傾向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列寧指出:第二國際在自己存在的25年間「完成了廣泛傳播社會主義,預先地、初步地、極簡單地組織社會主義力量這樣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工作」。
第三國際:
1、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列寧領導創建的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破產,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客觀形勢要求建立新的國際組織。
2、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開了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有來自21個國家的35個政黨和團體的52名代表參加。大會通過了《告國際無產階級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等文件,宣告第三國際成立。
3、它的任務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團結世界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為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剝削制度而斗爭。
4、它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最高權力機關是代表大會,各國共產黨是它的支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代表大會選出的執行委員會負責向各國支部發布指示和監督他們的工作。總部設在莫斯科。
(7)第二國際舊式社會改良黨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第一國際主要活動:
1、協會的目的是聯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為反對壓迫者而斗爭。協會成立後,總委員會把對敵斗爭放在首要地位。總委員會在馬克思的領導下,把無產階級先進分子團結在自己周圍,率領各國工人群眾向資產階級和壓迫者進行堅決斗爭。
2、馬克思說:階級斗爭無論在何處、以何種形式、在何種條件下表現出來,自然總是由我們協會的會員站在最前列。
3、協會支持各國工人的罷工斗爭,聲援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保衛巴黎公社(1871.3~1871.5)和救援巴黎公社成員等等,突出地表明國際的無產階級性質和國際主義本質。通過領導西歐國際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和其他反動制度的斗爭,協會爭得歐洲「第七強國」的地位。
4、內部斗爭,在對外部敵人進行斗爭的同時和前提下,協會總委員會在內部對各種非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進行斗爭。
8. 什麼是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主義
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通過民主選舉參與政治,贏得政權。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1889–1916)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斗爭的武器。
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其後伯爾尼國際成立並作為實體運作。第二國際所作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制運動。今日世界最大的政黨組織「社會黨國際」實際上為其延續,在二戰後的1951年成立,成員均為原第二國際成員。
(8)第二國際舊式社會改良黨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第二國際產生的背景和歷史條件
第二國際是在資本主義相對穩定發展時期進行活動的。這時,歐美工人運動在向橫廣方面擴展,各國處於建立民族國家范圍內,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並開展以合法斗爭為主的時期。適應這個歷史時期的特點,第二國際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各國黨是獨立自主的。
它沒有發表過成立宣言或綱領性文獻,而是通過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黨指出行動方向。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常設領導機構和共同規章,沒有機關報。直到1900年巴黎大會上才決定成立常務委員會,名為社會黨國際局,1905年後改稱社會黨國際局執行委員會,由每個國家的黨選派代表一名(後增為兩名)組成。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社會黨國際」,1889年在巴黎開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為工人斗爭的武器。歐戰時各國的國家社會主義派違背了「非戰」的決議,反而幫助資產階級去從事國際戰爭,於是第二國際幾同無形消失。及歐戰終了,各國社會黨會議,通過《擁護國際聯盟案》,並籌備恢復第二國際。1920年在日內瓦召開大會,第二國際才恢復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國際
9. 第二國際中的無政府主義與改良主義的代表都分別有哪些人
第二國際從開始建立起,內部就有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3個派別。在前期活動中,馬克思主義派堅決同無政府主義派進行斗爭,在前3次代表大會上,批駁了無政府主義者否定議會斗爭和爭取社會改良、主張進行個人恐怖活動、用總罷工來反對戰爭等錯誤觀點。第二國際後期召開過5次代表大會。通過關於奪取政權、黨的統一、黨與工會的關系、黨與合作社的關系、反對殖民政策、反對軍國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等決議。尤其是巴塞爾大會的反戰宣言,對於歐美工人階級的斗爭起了很大的動員作用。
第二國際前期活動中,由於對改良主義派批判不力,以致這種思潮日益滋長,進而發展為從理論上系統修改馬克思主義革命原理的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內部,因對時代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認識分歧而形成3派 :右派,即修正主義派,以E.伯恩施坦為代表;左派,即堅決反對修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派,以V.I.列寧、R.盧森堡和K.李卜克內西為代表;中派,即對修正主義採取調和折衷態度的中間派,以K.考茨基為代表。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幾個主要政黨領導機構中日益占居上風。第二國際使社會主義運動由西歐、北美擴展到東歐、拉美和東亞。在第二國際中最強有力、最有影響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政府「保衛祖國」,促使各交戰國無產階級互相殘殺,從而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帶頭之下,第二國際大多數政黨紛紛表態支持本國帝國主義政府,這標志著第二國際瓦解。戰爭期間第二國際在組織上停止活動。戰後,1919年恢復活動的第二國際已經完全蛻變為主張改良主義並與革命的第三國際相對抗的組織。
10. 請問「社會黨」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社會黨和共產黨有什麼區別呢
共產黨是馬克思發起的第一國際倡導的黨,社會黨是恩格斯發起第二國際倡導的黨,它又叫社會民主黨,現存由第二國際而生的社會黨國際。
1903年,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布魯塞爾和倫敦舉行第二次黨的代表大會。列寧等政治流亡者和俄國地下組織的代表,以及社會民主黨人和較小組織的成員都參加了大會。代表大會原來的目的是要統一全俄馬克思主義組織,但實際上卻使它永遠分裂了。大會產生了兩個派別,分別自稱為「布爾什維克」(或多數派)和「孟什維克」(或少數派)。列寧是這次分裂的主要發起人,因而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奠基者,布爾什維克是看重第一國際的,看重共產黨的。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叫社會黨,《新青年》從第八卷第一號起,就成為了該組織的機關刊物。在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發表了陳獨秀的《對於時局之我見》一文。他在文中說:「昨天有兩個相信社會主義的青年,問我對於時局的意見」,「我以社會主義者的見地略述如下:『吾黨對於法律的態度,既不像法律家那樣迷信它,也不像無政府黨根本排斥它;我們希望……終久有社會黨的立法、勞動者的國家出現的一日』」。
共產黨重共產,社會黨重民主,它們有物權和人權的分別,其實,理想的社會應共權和共產都應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