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所謂海權指的是什麼中國要超越海權意識如何理解我國目前的海權如何
海權,西方社會普遍認為海權無非是控制海洋的權力。但在中國,有79%的受調查者認為海權就是中國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包括在領海以及專屬經濟區內航海、養殖、捕撈、開採油氣和礦產資源的排他性的權力,而僅有15.9%的受調查者認為海權是控制海洋的權力。
超越海權意識:
如今國家利益已經具有多層面、多維度的特點,有誰能保證以後對中國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太空?如果在西方《海權論》誕生兩百多年後我們仍然囿於所謂的海權意識,只能證明一點:我們仍然落後並將繼續落後於西方。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戰略上,目前中國都應該超越海權意識,打造更符合現代大國意識的軍隊,研究更符合未來全球性大國需要的國際戰略。
我國目前的海權如何:
在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近一半存在著爭議:海域被分割,島礁被侵佔,資源被掠奪的情況非常普遍。中國版圖上劃的海上傳統疆界『九段線』早已名存實亡。8個海洋鄰國均不同程度地對我海洋國土和權益提出了無理要求,這涉及1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按照50年的期限,在2020年9月前,如果中國不能控制這些島嶼的話,將意味著主動放棄對它們的主權。
因此,國家需要制定明確的海洋戰略建立強大的海軍和統一高效的准軍事力量,是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的最好方法。
中國維護合法的海洋權益固然需要發展強大的海軍,但提高海權意識、解決領海爭端並不意味著武力對抗,過於強調武力手段,將加劇地區安全困境。也有部分受調查者認為,除了發展海軍,維護海洋權益還需要制定明確的海洋戰略、加強海洋資源開發等綜合手段的運用。
② 如何看待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海權爭端
歷史上確實是中國首先發現的那些大海,按照國際法律確實應該是屬於中國,實際上東南亞一些國家在歷史上也還都是古代中國的附屬國,如緬甸就仿朝鮮例,等等。是中國當權派覺得這些附屬國離京太遠,怕沒有能力制約,而沒有納入中華版圖。二戰後,世界各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獨立自主運動,東南亞國家也不例外,再加上現在有一些新的國際法律,他們就拿起這些大棒回揮向中國,加上唯恐天下不亂的美國從中作梗,事情就更難辦。海權之爭,除了主權之爭外,還有很大的經濟利益在裡面。這就是海權之爭。
聲明:全是個人見解,希望解決一點問題。
③ 什麼是海權為何英國甘願將主宰權讓給美國維護
英國:通過建立大批海外殖民地來確立其世界海上霸權
在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迎合新航路的開辟,英國已經開始組織艦隊和海盜,與西班牙和葡萄牙爭奪海上霸權,不過受限於當時英國的軍力和經濟實力,英國一直處於下風。不過這已經為海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英國海權取得巨大的發展機遇是在16世紀後期。1588年,英國大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英國海權發展長期受制於西班牙,在無敵艦隊的覆滅之後,雄心勃勃的英國開始走上了殖民擴張道路。
17世紀,隨著英國的殖民擴張與海權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與當時控制著世界海上霸權和殖民霸權的荷蘭發生利益從沖突。爆發了「三次英荷戰爭」,英國擊敗荷蘭,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改名為紐約。之後,英國開始逐步取締荷蘭的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
18世紀,新興的殖民帝國法國嚴重威脅到英國海上霸權的地位,英法為爭奪海上霸權,發動了多次戰爭,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直到1756年~1763年「七年戰爭」,法國戰敗,英國奪取了法國在世界各地的大片海外殖民地,英國的海上霸權發展到了頂峰。
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英國海上霸權不斷的到鞏固,形成了日不落帝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
英國海權的結束:
兩次次世界大戰,沉重地沖擊了英國的世界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國力大損,經濟實力大不如前,再也無力經營和維護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
美國在二戰後成為了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取代了日益衰落的英國。與此同時,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民族解放獨立運動高漲,英國逐漸失去了在世界各地的各大殖民地,海上霸主地位不復存在。
美國:通過在當地建立扶持傀儡政權或控制當地經濟命脈等方式,以達到控制該地區的海權,在當地建立海軍基地,從而建立起縱橫全球的海上霸權。
美國的海權取得飛躍發展是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是之後,美國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國際上陷於孤立,根本無力阻擋美國的進攻。
美國取得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後,美國憑借其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潛力,分別向南美洲和亞洲擴張其勢力。
美國的海權確立方式不同於英國,英國是通過建立打量的海外殖民地來確立世界海上霸權,而美國則是通過在當地建立傀儡政權或控制該地區的經濟命脈的方式,以達到控制該地區的海權。
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逐步失去世界海上霸權的開始,同時也是美國掌握世界霸權的開始。一戰之後,美國在太平洋各大要沖建立起海軍基地(如中途島、菲律賓、珍珠港等),已然控制了太平洋的整個海權。
在南美州,各國成為了美國的附庸,美國的海軍基地遍布由加勒比海到麥哲倫海峽的整個西大西洋沿岸(美洲東海岸)。
二戰之後,英國的中心地位被美國所取代,世界進入了美蘇冷戰時期,美國打著維護資本主義遏制共產主義的旗號,展開了新一輪的海外戰略擴張政策,進一步發展和鞏固其海上霸權。
在大西洋地區,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美國的海軍基地遍布整個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區。在太平洋地區,美國在台灣扶蔣反共,派艦隊封鎖台灣海峽,在台灣、日本沖線島、韓國一線建立起海軍基地,南亞西亞的部分國家(如以色列、印尼等)也與美國建立起一層緊密的關系,美海軍在這些國家長期駐守。
美國的全球海權正式建立起來,一直維持到現在,雖然受到了不斷的沖擊,但美軍的海上霸權卻依然在全球各地所挺立,美軍還依然駐守在全球眾多海上戰略要沖。
④ 形勢政策題目:當前國際海權競爭有哪些新特點分析中國應當如何應對
海權,是擁有或享有對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權和利用權,
而且這種權力的范圍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
"海權"的概念一定要納入主權和國際法范疇來討論,
而不能僅僅納入「海上力量」范疇來討論,更不能與"海上力量"混同使用。
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控制問題,更重要的是用海洋來開拓一個新的舞台,一個新的時代。
「海權」概念是美國著名的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創立的,他認為,
海洋對瀕海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要擁有海權,
就必須發展強大的海軍。在馬漢眼中,「海權即憑借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
海權是大國興衰的「晴雨表」,實際上一百多個瀕臨海洋的國家,
而其中、國與國的地緣政治又以海洋、海權為最終代表,對於重要的深水良港、
關鍵的海上交通要道、戰略意義重大的海峽、海灣,哪個國家掌握了實際的控制權力,
哪個國家就掌握了發言的話語權,當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資本和政治身價,因此海洋的地緣戰略就決定了一個海權國家的政治力量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資的輸送、特別是重要的能源戰略物資的運輸,都要通過海洋來實現,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
海面以下的管網輸送等,都要牽扯海洋本身的資源佔有,要想經濟發展必須海洋發展,推動海洋的發展必然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因此海權的確立和爭奪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想經濟長遠發展,必須確保海權的掌握。制空權是制海權的基礎,制海權是陸地安全的基礎,
陸地安全才是國家安全的基礎!」這一句話深刻反映了海洋對於一個國家安全的構建是多麼重要的一個環節,
小的戰術戰役可以使制海權抗拒敵方的登陸,大的戰略制海權可以消除敵方的長期威脅和構建安全、和平、
穩定的外部環境,可以說制海權掌握多少、國家安全就會掌握多少。
中國是一面臨海、三面環陸的國家。由於三面陸上的安全壓力,使中國在長期的歷史中發展了強大的陸軍而非海軍力量。同樣,
這種地緣政治特點和中國「海權」的特點,又決定了中國的「海權」即使擁有與美英國家同樣的財力,
在實踐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權力。中國「海權」應是有限「海權」,
其特點是它基本不出主權和國際海洋法確定的中國海洋權利范圍,海軍發展不出自衛范圍。中國的海權問題,可分為南海問題和東海問題,
解決的性質可分軍事解決和政治、外交解決;解決的策略又可分為被動解決和主動解決等。東海問題,基本上只有日本問題。
而釣魚台是個關鍵的、具有很大象徵意義的島嶼。海軍是國家擴展「海權」的重要手段。從近中期看,中國面臨著統一祖國、
捍衛國家「海權」的嚴峻任務,這是中國政府必須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因此,中國加強海軍建設的意義無論怎麼估計都不會過高。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海權」擴展是無限的。同時,在維護海洋政治、經濟權利方面,中國「海權」及其實現力量,
即中國海軍的擴展又是有限的。這是因為在這些領域,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國際海洋法的框架下,經過多邊協商予以解決,
中國海軍的目標只是確保這些多邊協商結果的合法執行。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海軍的建設僅限於自衛性威懾范圍。
中國海軍建設的目標將永遠服務於中國以平等之地位獨立於世界的要求。
伴隨世界政治、經濟向縱深發展,國際海權競爭也出現新變化,獲取和運用海權對大國戰略競爭的影響日益凸顯。同時,
隨著國際海洋法公約等主要海洋機制的深入實施,也使國際海洋秩序的調整呈現加速態勢。各國紛紛從戰略高度謀劃、
參與海權競爭,海權在各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顯著提升,爭奪焦點向公海及國際海底區域拓展,國際海權競爭更趨激烈,
國際海洋規約體系嚴重缺失,成為激化競爭的誘因,各國在海洋問題上的合作、斗爭更趨復雜激烈,國際海洋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深,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倚重海洋。海洋不僅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依託,
也將大大拓展國家安全的內涵。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經濟、政治大國,
中國的海洋戰略不僅要為走向海洋、利用海洋提供理論支撐,還要體現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徵。從戰略高度認識海洋重要性,
加快構建新時期中國海洋戰略,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的現代海洋管理機制,推進海上國際合作,加大與國際海洋組織交流,
強化全民海洋意識,加強海洋資源利用,保障發展安全,充實海上力量,打造綜合防護體系。
⑤ 如何理解海權對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意義。要求1000字那樣
海權就是海域國土主權及國家海洋權益、維護藍色國土安全等權利的簡稱。海權問題,現在已經成為我國刻不容緩的大問題。中國從陸權到海權的過渡是歷史必然。
《二十一世紀看海權》文章就總結了歷史上海權國家的共性,海權的產生需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海外貿易經濟構成國家的主要經濟結構;二是國家經濟生存依賴於海洋通道,即「海上生命線」;三是海外投資、貿易區域必須具有使本國經濟活動得以開展的秩序;四是暴力維持秩序的社會法則使軍事成為維護上述前兩項條件的手段,也就是說,人類還沒有超越依賴於暴力的時代。
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當今國際環境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完全的脫離海洋而獨立於世界之上,即便內陸國家依然如此。海權緊密的聯系於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具體如下:
1政治方面:實際上一百多個瀕臨海洋的國家,而其中、國與國的地緣政治又以海洋、海權為最終代表,對於重要的深水良港、關鍵的海上交通要道、戰略意義重大的海峽、海灣,哪個國家掌握了實際的控制權力,哪個國家就掌握了發言的話語權,當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資本和政治身價,因此海洋的地緣戰略就決定了一個海權國家的政治力量。
2經濟方面: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資的輸送、特別是重要的能源戰略物資的運輸,都要通過海洋來實現,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網輸送等,都要牽扯海洋本身的資源佔有,要想經濟發展必須海洋發展,推動海洋的發展必然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因此海權的確立和爭奪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想經濟長遠發展,必須確保海權的掌握。
3安全方面:「制空權是制海權的基礎,制海權是陸地安全的基礎,陸地安全才是國家安全的基礎!」這一句話深刻反映了海洋對於一個國家安全的構建是多麼重要的一個環節,小的戰術戰役可以使制海權抗拒敵方的登陸,大的戰略制海權可以消除敵方的長期威脅和構建安全、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因此可以說制海權掌握多少、國家安全就會掌握多少。
海權,顧名思義就是擁有或享有對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權和利用權,但這種權力的范圍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控制問題,更重要的是用海洋來開拓一個新的舞台,一個新的時代。「海權」概念是美國著名的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創立的,他認為,海洋對瀕海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要擁有海權,就必須發展強大的海軍。在馬漢眼中,「海權即憑借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
在政治方面:海洋的地緣戰略就決定了一個海權國家的政治力量。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個瀕臨海洋的國家,其中、國與國的地緣政治又以海洋、海權為最終代表,對於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戰略意義重大的海峽、海灣,哪個國家掌握了實際的控制權力,哪個國家就掌握了發言的話語權,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資本和政治身價。西方國家及南亞部分國家對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南中國海問題的高度關注,中國在應對馬六甲困境問題中的努力正體現了海權問題的深刻影響。當前,中國強調利用國際戰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不斷強調「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海洋」,從而為捕捉和利用機遇推進中國海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海權問題在政治上的認可與重視必然實現中國海權的發展,中國海權得到發展,其國際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在經濟方面:海權的確立和爭奪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想經濟長遠發展,必須確保海權的掌握。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資的輸送、特別是重要的能源戰略物資的運輸,都要通過海洋來實現,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網輸送等,都要牽扯海洋本身的資源佔有,要想經濟發展必須海洋發展,推動海洋的發展必然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近代以來,海權發展與海洋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缺乏良性互動,一直是中國海洋事業發展乏力的固有弊端,並且對中國經略海洋的思維觀念造成消極影響。為適應現代海洋經濟發展要求,正確認識海權對經濟發展的意義,中國需要轉換思路,重點不應放在盤算減少本來已經非常低的海軍國防投入,而是尋找思路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提高它的綜合國力貢獻率,進而為海軍力量的發展提供動力,依靠強大的海軍力量確保海權問題的穩固。
中國海權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發展不應該是一個彼此割裂、存在先後順序的過程。無論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還是軍事國防角度,中國如何加強海洋經略都應該納入到中國的整體發展戰略中,並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國海權的發展不會走歷史上海洋霸權國家建設全球性海軍力量的老路,這自然決定了海權力量建設和投入的有限性,從而避免了美蘇爭奪包括海洋霸權在內的世界霸權、進而導致國家綜合國力衰微的歷史教訓。
在安全方面:制海權掌握多少、國家安全就會掌握多少。各種軍事報道和軍事評論中常會提到到「制空權是制海權的基礎,制海權是陸地安全的基礎,陸地安全才是國家安全的基礎!」,這一句話深刻反映了海洋對於一個國家安全的構建是多麼重要的一個環節,小的戰術戰役可以使制海權抗拒敵方的登陸,大的戰略制海權可以消除敵方的長期威脅和構建安全、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國家安全實現了,局勢穩定也將隨之實現,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國際事務影響力,另一方面為經濟的穩步發展提供了和諧的環境。因此,重視海權問題,實現海權的的強大對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發展是有重大戰略意義。
美國用事實告訴世界:海權維系著一個國家的命脈,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的命運!所以海權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政治以及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⑥ 海權和陸權分別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一、海權優勢:
1、海洋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而海洋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資源;
2、海洋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橋梁和紐帶,其廣闊的海面為各國進行海外貿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3、擁有海權意味著擁有無可匹敵的安全優勢,海洋作為一個國家的天然保護屏障,為國家安全帶來了優勢。
二、海權劣勢:
1、海權地形未經河川嚴重分割,大到難於防守。
2、海洋面積太大,而人口與資源不成比例的國家,防守密度低,會導致國家的危險性增高。
三、陸權優勢:
1、發展鐵路。中國西部深入歐亞大陸,美國連地理條件都不具備。
2、速度大大超過海運。
3、運量大。
4、運費便宜。中國目前最大的運力就是火車,遠超汽車和飛機。
5、鐵路運輸可惠及周邊,輻射區域遠超水運。
四、陸權劣勢:會受到地形的限制。
(6)國際海權是多少擴展閱讀:
海權(海上權利),顧名思義就是擁有或享有對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權和利用權,是「國家主權」概念自然延伸。但這種權力的范圍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控制問題,更重要的是用海洋來開拓一個新的舞台,一個新的時代。
海洋對瀕海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要擁有海權,就必須發展強大的海軍,海權即憑借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
「海權時代」其實是通過一次次對「陸權」的挑戰才確立的。而「海權」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勝利發生在拿破崙時代。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可能是當時世界的「陸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戰無異於海陸之戰。
這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爾加角海戰。霍雷肖·納爾遜將軍指揮的二十七艘英國戰艦在特拉法爾加角用一句「英國期望各人恪盡職守」擊敗了P.C.J.B.S.維爾納夫將軍指揮的由三十三艘戰艦組成的西法聯合艦隊。
馬漢先生用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概括了這場戰爭「在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的失敗者並非法國艦隊司令維爾納夫,而是拿破崙;獲勝的不單是納爾遜,而是被挽救的英國。」
不錯的,這句話背後是暗示以法國為代表的陸上霸權敗給以英國為代表的新興海上霸權。這標志著「海權時代」的發展和前進,也標志著「陸權時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權
⑦ 領海權有什麼用
領海隸屬於國家主權之下,屬國家領土組成部分,根據國家主權原則,國家對領海及其資源具有所有權並對其中的人、物、和事具有管轄權,即領海主權。
海權,一直是一個大國得以強大發展的重要保證。海權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它屬於權利政治的范疇。所謂「海權握,國則興;海權無,國則衰。」正是對海權在綜合實力上所有的作用的印證,也無疑適用在各個時代的國家發展中。
海洋是中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來,海洋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而海洋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資源;
二,海洋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橋梁和紐帶,其廣闊的海面為各國進行海外貿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三,擁有海權意味著擁有無可匹敵的安全優勢,海洋作為一個國家的天然保護屏障,為國家安全帶來了優勢。
當前,中國積極發展著「外向型經濟」,而國際海權競爭又出現了新的特點和新的趨勢——海權在各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顯著提升;面對當前呼喚海權的時代,中國積極構建體現時代特徵的中國海洋大戰略——從戰略高度認識海洋重要性,加快構建新時期中國海洋戰略;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的現代海洋管理機制;推進海上國際合作,加大與國際海洋組織交流;強化全民海洋意識,加強海洋資源利用,保障發展安全;充實海上力量,打造綜合防護體系。
從一定意義上講,海權就是國家安全,其物質基礎是海上力量,海上力量的核心是海軍。所以,中國要加大海軍隊伍建設加強本國的海上力量,維護好我國的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