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主要的國際組織
1、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舊金山簽訂生效的《聯合國憲章》,標志著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及實現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2、歐洲聯盟(德語:Europäische Union,法語: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創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該聯盟現擁有28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
3、世界貿易組織(WTO),1994年4月,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 擁有164個成員,有「經濟聯合國」之稱。
4、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縮寫APEC),簡稱亞太經合組織,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合作論壇,也是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制。
2001年10月,APEC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辦。這是APEC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行。2014年,APEC會議時隔13年再次來到中國。截至2014年9月,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正式成員和三個觀察員。
5、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是聯合國下屬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設置在瑞士日內瓦,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是國際上最大的政府間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獲得盡可能高水平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的主要職能包括:促進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准。
(1)什麼是歐佩克國際發展基金會貸款擴展閱讀
政府間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IGOs),指一般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通過宣言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而成立的國際組織, 例如,聯合國專門機構(Special Agencies of the United Nations)等。
非政府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指未經政府間協議而建立,由獨立機構、民間組織、志願協會等團體組成的國際組織,占國際組織總數80%以上。例如,國際紅十字會、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
全球性國際組織:這類國際組織的名稱一般以聯合國)、世界、全球、國際的英文字母縮寫開頭,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區域性國際組織:這類國際組織的名稱一般指明其所在地域,例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歐洲聯盟等。
政治性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是世界最大的政治性國際組織,獨立國家聯合體是蘇聯解體後有原多個加盟共和國組織的一個地區性組織。專業性國際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等。
② 什麼是"歐佩克"
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譯稱歐佩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產油國家為抵制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的控制、保衛石油資源、維護民族利益而組成的國際專業性組織。1960年9月成立,其主要機構有大會、理事會和秘書處。總部設在維也納。至1988年共有13個成員國。伊拉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內瑞拉等 5國為創始國。其他成員還有:卡達、阿爾及利亞、厄瓜多、加彭、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奈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這些國家的石油產權、開采、提煉和經營長期被外國壟斷資本所操縱。該組織旨在協調成員國的石油政策,採取集體行動,同國際石油壟斷公司進行談判,以維護自己的石油利益,在70年代,該組織為保護成員國的石油收益,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簽訂提高石油標價的協議,並單方面作出提高石油標價的決定,從而取得調節世界石油市場價格的支配權,一度使西方國家陷入石油危機,並為推動國際經濟舊秩序的改革起了積極作用。進入80年代後,由於世界石油市場需求量急劇下降,該組織先後採取「減產保價」和「減價保產」等措施,被迫不斷降低石油價格和限製成員國的產量,使該組織逐漸喪失調節石油價格的支配權。這一發展趨勢非短期所能扭轉。
除了上述13國石油輸出國組織外,還有地區性的國際石油組織。如1965年10月建立的拉丁美洲國家石油互助協會和1968年 1月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後者的成員國在1973年10月中東戰爭期間,以石油為武器,採取提價、減產、禁運、增股和國有化等措施,反對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對國際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該組織還於1976年設立國際發展基金,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和財政援助,有力地推動了南南合作。
③ 什麼是國際貸款
國際銀行貸款是指借款人為支持某一項目,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向外國銀行借入資金。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和其他國際性、地區性金融組織提供的貸款。你所說的國家金融組織貸款則指一個國家內的銀行貸款。比如在我國公司或家庭向工行。農行申請的貸款。�
政府貸款(Government Loan) 指一國政府利用自己的財政資金向另一國政府提供的優惠貸款.貸款期限長,利率低,帶有經濟援助的性質.政府貸款由我國對外經濟貿易部負責.政府貸款是以雙邊國家政府的名義提供和接受的貸款。 我國在借用國際銀團貸款時,首先應由金融主管部門從宏觀上控制貸款的總規模,其次應由每個借款單位努力抓好每筆國際銀團貸款的借、用、賺、還四個環節。具體程序為:
──提出借款申請。借款人向受託行提交委託書及有關的證明文件和審批文件,如合同、營業執照、政府批件。委託受託行代表借款人組織銀團貸款。
──接受委託借款申請。受託行向借款人遞交貸款承諾書,表示願意接受借款人委託,幫助組織銀團貸款,但需要借款人正式授權。
──授權。借款人向受託行正式提交授權書,授權其為牽頭行,負責組織銀團貸款,並起草有關法律文件。
──准備條件。牽頭行得到借款人的正式授權後,即可開始聘請律師,根據借款人提供的有關資料起草備忘錄、貸款條款結構、貸款協議和其他法律文件。
──組織銀團。貸款結構條款和資料備忘錄准備好後,牽頭行就可以向其選擇的參加行發出邀請。各銀行收到邀請後,或同意牽頭行的貸款結構,或提出自己報價。牽頭行接到各銀行的報價後,經過研究協商,歸納出一份正式的報價向借款人提交,並提出意見。
──談判。借款人接到牽頭行代表銀團提出的報價後,要對每項條款認真考慮。如果有異意,就與牽頭行進一步談判。一般為了使談判有迴旋餘地,在談判前應准備好幾個方案,根據談判的進展情況和對方的態度決定哪些條款可以讓步及讓多少,哪些條款必須堅持,直至借款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屆時,牽頭行即可委託律師正式起草貸款協議文本。
──簽字。貸款協議文本出來以後,借款雙方還要就協議文本逐條進行討論談判,直到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為止。然後雙方就貸款協議進行簽字。
──提款。貸款協議簽字以後,貸款的所有工作都由代理行來負責,借款人可在貸款協議規定的提款期內,根據工程進度和資金需求情況向代理行申請提款。
──還本付息。銀團貸款協議一般對貸款本金償還期限、次數、金額和方式都有具體規定,有些貸款可以到期一次歸還,有些則須在寬限期後分若干次償還,後一種方法使用更為普遍。貸款償還次數和每次還款的金額要根據項目的回收情況,由借貸雙方在談判時商定。
④ 世界銀行貸款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區別
兩個都是聯合國下屬組織 世界銀行主要業務針對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項目貸款,幫助建設周期長、利潤偏低的重要項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作用是穩定國際匯兌,通過提供短期貸款幫助成員國平衡國際收支。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簡稱IMF) 是****間國際金融組織。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開始工作,1947年11月15日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在經營上有其獨立性。總部設在華盛頓。截至2007年1月有成員185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基本宗旨和首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並通過提供短期貸款解決成員國國際收支暫時逆差的外匯資金需要。
IMF主要業務活動有:向成員提供貨款,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研究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有關問題,研究擴大基金組織的作用,提供技術援助和加強同其它國際機構的聯系。①促進國際貨幣的磋商與合作;②促進國際貿易的均衡發展;③促進各國匯率的穩定;④為經常性交易建立多邊支付和匯兌制度;⑤為會員國融通資金提供便利;⑥爭取減少各成員國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該組織的資金來源於各成員認繳的份額。該基金建立時共有資本88億美元,美國佔27%的份額;現在的基金總數達到1800億美元,美國佔20%,發達國家占份額60%以上。成員享有提款權,即按所繳份額的一定比例借用外匯。1969年又創設「特別提款權」的貨幣(記帳)單位,作為國際流通手段的一個補充,以緩解某些成員的國際收入逆差。成員有義務提供經濟資料,並在外匯政策和管理方面接受該組織的監督。
主要出版物有:《世界經濟展望》、《國際金融統計》(月刊)、《國際貨幣基金概覽》(周刊) 、《國際收支統計》(月刊) 、《****財政統計年鑒》。
中國是該組織創始國之一。1980年4月17日,該組織正式恢復中國的代表權。中國在該組織中的份額為33.852億特別提款權,占總份額的2.34%。中國共擁有3張選票,占總投票權的2.28%。
二、世界銀行
1、世界銀行的組織結構
世界銀行集團由五個緊密相關的機構組成。這些機構由其成員國所有,成員國對機構的所有事務有最終的決策權。如下面解釋的,每個機構在執行幫助發展中世界減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任務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世界銀行集團」包括所有這五個機構。 「世界銀行」具體指其中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
(1)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成立於1945 年,有184 個成員國
累計貸款額:3940 億美元
2004 財年的貸款額:110億美元,貸給33個國家中的87個新項目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旨在通過提供貸款、擔保和非貸款服務(包括分析和咨詢服務)來促進可持續的發展,以此減少中等收入國家和有信譽的較貧窮國家的貧困。利潤最大化不是其目標,但自1948 年以來,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每年都有凈收入。其利潤為一些發展活動提高資金,並可保證其資金實力,因此可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以較低的成本籌集資金,並為其借款客戶爭取到好的借款條件。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由成員國所有,其投票權與成員國的資本金認繳有關,但最終依據的是成員國的相對經濟實力。
(2)國際開發協會
成立於1960 年,有165 個成員國
累計貸款額:1510 億美元
2004財年的貸款額:90億美元,貸給62個國家中的158個新項目
對國際開發協會的捐款使得世界銀行每年可向世界上擁有25 億人口的最貧窮的81個國家提供60-90億美元的免息貸款。這種援助是十分關鍵的,因為這些國家幾乎沒有能力或沒有能力按市場條件借到資金。其中大多數國家的人均每天生活費不足2美元。國際開發協會幫助向這些國家提供較好的基本服務(如教育、醫療保健、清潔水和衛生設施),並幫助進行改革和投資,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和創造就業。
(3)國際金融公司
成立於1956年,有176個成員國
承諾的資產組合:235億美元(包括55億美元的辛迪加貸款)
2004財年的承諾額:48億美元,貸給65個國家的217個項目
國際金融公司的宗旨是通過私人部門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通過與商界夥伴合作,國際金融公司投資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的私人企業,提供長期貸款、擔保和風險管理,並向其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國際金融公司向私人投資不足的地區和部門投資,並尋求新的方式在一些市場上開發前景良好的機會,如果沒有國際金融公司的參與,商業投資者會認為這些市場的風險太高。
(4)多邊投資擔保機構
成立於1988年,有164 個成員國
累計擔保金額:135億美元(包括通過合作承保計劃提供的杠桿擔保額)
2004財年擔保金額:11億美元
多邊投資擔保機構通過向外國投資者提供擔保,使其免受因非商業風險(如徵收、貨幣不可兌換、轉移限制以及戰爭和內亂)造成的損失,以此鼓勵對發展中國家的外國投資。此外,多邊投資擔保機構還提供技術援助,幫助有關國家傳播關於其投資機會的信息。該機構還應要求提供投資糾紛調解。
(5)國際投資糾紛解決中心
成立於1966年,有140個成員國
登記案例總數:159
2004財年登記的案例:30
國際投資糾紛解決中心通過對投資糾紛提供國際調解和仲裁,鼓勵外國投資,以此增進各國與外國投資者之間的相互信任。許多國際投資協議都援引該中心的仲裁條款。該中心還在仲裁法和外國投資法領域進行研究和出版活動。
2、世界銀行的作用
世界銀行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援助機構之一。世界銀行利用其資金、高素質的人才和廣泛的知識基礎,幫助各發展中國家走一條穩定、可持續和平衡的發展之路。世界銀行主要著眼於幫助最貧困的人民和最貧窮的國家,而對於所有世界銀行借款國,世界銀行強調以下需要:
* 投資於人,特別是通過提供基本衛生和教育服務;
* 保護環境;
* 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發展;
* 加強****的能力,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 促進改革,創造一個有利於投資和長期規劃的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 注重社會發展、參與、良政和機構建設,將其視為實現減貧的關鍵要素。
世界銀行的宗旨:①對生產性投資提供便利,協助會員國開發;②通過保證或參與的方式促進私人對外投資;③鼓勵開發生產資源,促進國際貿易平衡發展;④與其他國際貸款機構相配合,提供貸款保證。
世界銀行也幫助世界各國鞏固和加強吸引和保持私人投資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各國****藉助於世界銀行的資金和咨詢服務推行全面的經濟改革,強化銀行體系,投資於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從而提高對私人投資的吸引力及其效益。通過世界銀行的融資擔保和多邊投資擔保機構的政治風險擔保,結合國際金融公司的股本投資,投資者就能把在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投資的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就會感到比較放心。
三、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異同
(1)根據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的決定,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45年12月27日同時成立。總部均設在華盛頓。兩家機構均屬於聯合國下屬專門機構。
(2)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相互補充。世界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對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項目貸款,幫助他們興建某些建設周期長、利潤率偏低的重要項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活動則是穩定國際匯兌,通過提供短期貸款,幫助成員****衡國際收支。
(3)1980年起,我國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
(4)2008年2月4日華盛頓時間世界銀行正式公布,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夫教授出任世界銀行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作為世行發言人,行長首席經濟顧問,並主管世行研究工作,推動非洲發展和南南經驗交流等。
⑤ 世界各大組織機構的名稱以及英文全稱和縮寫!
世界各大組織機構的名稱以及英文全稱和縮寫
UN ( the United Nations) 聯合國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UNESCO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CF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其前身是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DO (United Nations In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UNDP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聯合國環境署
UNCDF(United Nations Capital Development Fund)聯合國資本開發基金會
UNCTA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衛生組織
WMO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世界氣象組織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
GATT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關稅及貿易組織
WIPO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PC (World Peace Council) 世界和平理事會
ILO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國際勞工組織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OC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UPU (Universal Postal Union) 萬國郵政聯盟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國際電信聯盟
IFC(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國際金融公司
IMO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國際海事組織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國際標准化組織
ICAO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ID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國際開發協會
IFAD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
IO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Journalists) 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
ICC(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國際商會
UEA(Universal Esperanto Association)國際世界語協會
INTELSAT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ic)國際通信衛星機構
IRTO (International Radio and Television Organization)國際廣播電視組織
IAE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國際原子能機構
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輸出國組織
ACP Group of 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Region Countries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
ADB Asian Development Bank 亞洲開發銀行
ADB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非洲開發銀行
APEC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東南亞國家聯盟公約
AU African Union 非洲聯盟
BFA Boao Forum for Asia 博鰲亞洲論壇
BIE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 國際展覽局
BI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國際清算銀行
CAC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食品法典委員會
CDB Caribbean Development Bank 加勒比開發銀行
CFC Common Fund for Commodities 商品共同基金
CSD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
EBRD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歐洲復興發展銀行
ECLAC UN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
ECOSOC 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
ESCAP 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
ESCWA 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Western Asia 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
EU European Union 歐洲聯盟
G 8 Summit Summit Group of Eight Summit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G20 Group of Twenty 20國集團
G24 Group of Twenty Four 24國集團
IADB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美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
IATA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IBRD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
ICAO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國際民航組織
ICC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國際商會
ICO 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國際咖啡組織
ICSID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 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
ID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國際開發協會
IDB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美洲開發銀行
IDB Islamic Development Bank 伊斯蘭開發銀行
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國際能源機構
IEC International Electro Technical Commission 國際電工委員會
IFA International Franchise Association 國際特許經營加盟協會
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
IFAD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
IFC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國際金融公司
IGC International Grains Council 國際穀物理事會
ILO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國際勞工組織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C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mmittee 國際海事委員會
IMO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國際海事組織
INBAR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Bamboo and Rattan 國際竹藤組織
INRO International Natural Rubber Organization 國際天然橡膠組織
IOE 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 國際獸疫組織
IOOC International Olive Oil Council國際橄欖油理事會
ISDB Islamic Development Bank 伊斯蘭開發銀行
ISF International Shipping Federation 國際海運聯合會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 International Sugar Organization 國際糖組織
ITC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國際貿易中心
ITCB International Textiles and Clothing Bureau 國際紡織品與服裝局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國際電信聯盟
MIGA 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 多邊投資擔保機構
OAPEC 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IE 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OIM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Legal Metrology 國際法定度量衡組織
OPEC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石油輸出國組織
PBEC Pacific Basin Economic Council 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
PECC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 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
PIF Pacific Islands Forum 太平洋島國論壇
UN ( United Nations) 聯合國
UN General Assembly 聯合國大會簡稱聯大
UNSC(Security Council)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UNESCO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CF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其前身是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UNICEF》)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DO (United Nations In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UNDP(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聯合國環境署
UNCDF(United Nations Capital Development Fund)聯合國資本開發基金會
UNCTA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衛生組織
WMO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世界氣象組織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
GATT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關稅及貿易組織
WIPO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PC (World Peace Council) 世界和平理事會
ILO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國際勞工組織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OC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IPC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
UPU (Universal Postal Union) 萬國郵政聯盟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國際電信聯盟
IFC(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國際金融公司
IMO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國際海事組織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國際標准化組織
ICAO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ID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國際開發協會
IFAD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
IO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Journalists) 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
ICC(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國際商會
UEA(Universal Esperanto Association)國際世界語協會
INTELSAT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ic)國際通信衛星機構
IRTO (International Radio and Television Organization)國際廣播電視組織
IAE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國際原子能機構
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石油輸出國組織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CMEA(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
APEC (Asia and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
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東南亞國家聯盟
OAU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非洲統一組織
OIC (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 伊斯蘭會議組織
CIS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獨立國家聯合體
EU (European Union) 歐洲聯盟
IPU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各國議會聯盟
OSCE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EEC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ies) 歐洲經濟共同體
OEEC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NAM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不結盟運動
ANC (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非洲人民大會
PLO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ICRC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國航天太空總署
NMD(National Missile Defense)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WB (World Bank )世界銀行
ADB (Asian Development Bank) 亞洲開發銀行
EAC (East African Community) 東非共同體
SCO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上海合作組織
SEAFDEC Southeast Asian Fisheries Development Center 東南亞漁業開發中心
SWIFT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elecommunication 環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
UNCITRAL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
UNCTA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
UNDP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UNECA UN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 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
UNECE UN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
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IDO United Nations In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UNIDROIT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Unification of Private Law 國際統一私法協會
WAIPA World Association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
WASME Association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世界中小企業協會
WB World Bank 世界銀行
WCO 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世界海關組織
WEC World Energy Council 世界能源理事會
WFC World Food Council 世界糧食理事會
WFDSA World Federation of Direct Selling Associations 世界直銷協會聯盟
WFP World Food Program me 世界糧食計劃署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衛生組織
WIPO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 rganization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TCA World Trade Center Association 世界貿易中心協會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
WTO-OMT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世界旅遊組織
⑥ 金融貸款什麼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是由一些國家的政府共同投資組建並共同管理的國際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旨在幫助成員國開發資源、發展經濟和平衡國際收支。其貸款發放對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對發展中國家提供以發展基礎產業為主的中長期貸款,對低收入的貧困國家提供開發項目以及文教建設方面的長期貸款,對發展中國家的私人企業提供小額中長期貸款。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是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國際開發協會(IDA)、國際金融公司(IFC)、亞洲開發銀行(ADB)、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和其他國際性、地區性金融組織提供的貸款。
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特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特點有以下四點: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備用安排期限可以達到3年(普通貸款的備用安排期限一般不超過1年)。
2、貸款的條件較為苛刻,並具有鮮明的政策性。
3、會員國借款的額度受其所繳份額的限制,與其份額大小成正比,各種貸款一般都規定借用的最高限額。
4、貸款多為短期貸款。
拓展資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種類
第一:普通貸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基本的一種貸款,用於解決會員國一般國際收支逆差的短期資金需要。它規定,會員國取得普通貸款累積最高額度為其所繳份額的125%。貸款的期限為3~5年。
第二:中期貸款
1974年9月設立的一項專用貸款,比正常的普通貸款額度要大。用於解決較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以推行克服經濟困難的計劃。
第三:出口波動補償貸款
初級產品出口國家如果由於出口收入下降而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在原有的普通貸款外,可申請此項專用貸款。第四,緩沖庫存貸款,這是用於幫助初級產品國家穩定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價格的貸款。第五,信託基金,用基金組織持有黃金的1/6按市價4年出售,所獲利建立的「信託基金」,以優惠條件向較窮的發展中國家和各國的借款者提供貸款。第六,補充貸款,主要用於彌補普通貸款的不足,在會員國遇到嚴重國際收支不平衡,需要比普通貸款更大數額和更長期限的資金時,可以申請這種貸款。
第四:補償與應急貸款
其前身是出口波動補償貸款(CFF),設立於1963年。其目的是當會員國出口收入下降或穀物進口支出增大而發生臨時性國際收支困難時,可向IMF申請此項貸款。貸款額各為其份額的83%,兩者同時借取則不得超過份額的105%。1989年1月IMF以「補償與應急貸款」取代CFF,貸款最高額度為份額的122%。其中應急貸款和被償款各為40%,穀物進口成本被償貸款為17%,其餘25%由會員國任意選擇。貸款條件是出口收入下降或穀物進口支出增加應是暫時性的,而且是會員國本身無法控制的原因造成的,同時借款國必須同意與IMF合作執行國際收支的調整計劃。
第五:緩沖庫存貸款
1969年5月設立,目的是幫助初級產品出口國建立緩沖庫存以便穩定價格。IMF認定的用於緩沖庫存貸款的初級產品有錫、可可、糖、橡膠等。會員國可以使用這項貸款達其份額的45%,貸款期限為3-5年。
第六:補充貸款
設立於1977年8月,總計100億美元,其中石油輸出國提供48億,剩餘的七個國提供52億。IMF與這些國家簽訂借款協議,以借款資金配合IMF原有的融資計劃,加強對國際收支嚴重赤字的國家提供貸款。當會員國遇到嚴重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借款總額已達IMF普通貸款的高檔信用部分,而且仍需要更大數額和更長期限的資金時,可以申請補充貸款。貸款期限3-7年,每年償還一次,利率前三年相當於IMF付給資金提供國的利率加借款額可達會員國份額的140%。補充貸款提供完畢以後,定一年的貸款額度為份額的95%--115%。此後貸款限額又進一步降到一年為90%--110%,三年累計為270%--330%,累計最高限額為400%。
第七:臨時性信用貸款
IMF除設立固定的貸款項目以外,還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特別臨時性的貸款項目,其資金來源於IMF臨時借入。例如1974年至1976年間設置的石油貸款,用於解決石油價格上漲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石油貸款的資金來源是IMF向盈餘國家(主要是石油輸出國)借入,再轉借給赤字國家。貸款的最高額度,1974年規定為份額的75%,1975年提高到125%。貸款期限規定為3—7年,申請石油貸款也須提出中期的收支調整計劃。石油貸款於1976年5月屆滿,共有55個會員國利用這一項目獲69億SDRS的貸款資金。
第八:結構調整貸款
1983年3月設立,資金來自信託基金貸款償還的本息,貸款利率為1.5%,期限為5~10年。1987年底又設立了擴張結構調整貸款(ESAF),貸款最高額度為份額的250%。
⑧ 七十年代的美國經濟是什麼梗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經濟滯脹史
滯脹的成因
科技發展正處低潮、出口貿易份額下降、實體經濟缺乏增長點是根本原因。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處於轉型期的貨幣政策不但沒有刺激經濟增長,反而如「火上澆油」。
美元持續貶值、油價高企和糧食緊缺推動了本來就高企的通貨膨脹。
滯脹的影響
滯脹對私人投資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經濟增長停滯。
在整個滯脹期間美國股市經過了 6 輪調整,股市走熊先於經濟衰退,而股市起穩也先於經濟起穩。
在西方經濟體遭遇滯脹的同時,美國信貸擴張反而促成了欠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及世界貿易的擴張。
走出滯脹
經過里根政府的結構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美國於1983 年迎來經濟增長高峰,此輪滯脹歷時13 年。
經濟學上的「滯脹」是指生產停滯、失業率增加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經濟現象。生產停滯是經濟滯脹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由美國學者D.格林沃爾主編的《現代經濟詞典》把停滯解釋為:「實際產量或收入不變、下降或雖增長但大大慢於所能達到的增長速度」。因此,滯脹時期的生產停滯並不是僅僅指資本主義經濟周期中危機階段生產的下降和停滯,它是一種跨越經濟周期長期存在的現象。因此,上世紀1970 年到1982 年美國所經歷的經濟危機及經濟緩慢增長階段基本上屬於「滯脹」階段。市場上普遍認為美國當時的滯脹以及此後爆發的經濟危機主要是由能源價格上漲所致。如今,石油價格又再度高企,「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美國是否又會重新回到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並存的兩難境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本文就滯脹起因、滯脹對股市及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如何走出滯脹等話題展開討論,希望能給讀者以啟發。
1970-1982 年美國「滯脹」成因
在「滯脹」階段,美國共經歷了 4 次經濟危機(按照NBER 的統計資料,經濟谷底分別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這幾次經濟危機期間,在生產下降和失業率猛增的同時,物價不但沒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漲,成為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並存的獨特經濟現象。
這種現象在美國經濟發展史上較為罕見。二戰後至1970 年間美國共發生了四次經濟衰退(按照NBER 的統計資料,經濟谷底分別為1949 年10 月,1954 年5 月,1958年4 月,1961 年2 月)。經濟衰退發生時,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同時物價也會下降;危機過後,生產增長,就業增加,物價也會上漲。是什麼導致了高通脹率與高失業率、經濟不振同時存在?我們還應該從滯脹產生的原因說起。
缺乏增長點的實體經濟是「滯脹」的根本原因
美國經濟出現停滯始於 1969 年,當時的通貨膨脹率約在5%左右。美國經濟為什麼會出現「停滯」?原因在於:
其一,戰爭對美國消費和經濟增長的刺激正逐漸消失。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國工業高漲,得益於世界大戰積累起來的被抑制的對固定資產、住宅建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以及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刺激。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後已經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發展處於低潮。20 世紀40 年代末,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明與應用為先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來推動了美國工業的高速增長。但經過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後,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力已經明顯減弱。
直至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礎上,全世界范圍內以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術等尖端技術的應用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出口貿易額開始下降。自1960 年代開始,由於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的發展,商品和生產要素國際間流動的限制大大減少,世界市場競爭加劇。1947 美國出口額佔世界出口額的約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1美國從1971 年首次出現了13.03 億美元的對外貿易逆差,此後,除了1973、1975 年為小額順差外,其餘年份均為逆差。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處於轉型期的貨幣政策直接推動了通貨膨脹
擴大總需求的財政政策以及寬松的貨幣政策曾對 50 到60 年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失業率下降以及促使經濟危機程度減弱和時間縮短,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70 年代,擴張式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卻雙雙「失靈」了。
第一、財政政策為什麼「失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數屆政府皆奉行赤字財政政策,不斷擴大政府開支,藉以刺激經濟回升,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戰後至1981 年為止的36 個財政年度,有27 個財政年度有赤字。政府預算內的財政赤字在1976 年和1981 年分別創下了694 億美元和739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在1970 年至1979 年的10 年中,政府的財政赤字預算達5128 億美元。
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美國政府還發行了大量的國債。1970 年國債額為370 億美元,1975 年國債額為5332 億美元,1980 年國債發行額達到9077 億美元。人均負擔的國債額從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億美元。聯邦政府每年為國債付出的利息也從 1960 年的92 億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億美元;利息約占每年聯邦支出的10%左右。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緣何失效?歸根結底,是由於實體經濟缺乏增長點。擴張性財政政策沒有起到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澆油般推高了通貨膨脹。
第二、貨幣政策為何「失靈」?
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逐步由價格目標向數量目標過渡。但是,受到凱恩斯主義的影響,美聯儲在實際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體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轉變階段,貨幣政策不穩定,再加上,高通貨膨脹背景下,利率波動較大,最終導致了貨幣供應量過大。
具體而言,雖然1970 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後就宣布以貨幣總量為供給目標,但是實際上卻是以聯邦基金利率為最終目標。每隔六個星期,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就會重新制定各種貨幣總量的目標區間,以及與該目標區間所匹配的聯邦基金利率。如果聯邦基金利率高於或低於目標區間,就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的手法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標區間內。因此,貨幣供應量往往會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極不穩定。
另外,選擇利率作為調控目標,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雖然關於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響總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預期的長期真實利率。所謂預測的長期真實利率,就是市場參與者通過在名義利率減去預期通貨膨脹率來推測的真實利率。而恰恰在20 世紀70 年代,美國出現了比較高的通貨膨脹。在這樣高的通貨膨脹時期,名義長期利率和總需求之間的關系既不穩定,也不能預測。
因此,在滯脹期間,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沒有能夠幫助經濟增長,反而由於貨幣供應量過大,被認為是推高通貨膨脹的因素之一。
銀行信貸業務擴張也對通貨膨脹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使通貨膨脹直接上升至兩位數
世人常常把上世紀 70 年代的經濟「滯脹」歸因為石油價格上漲。我們的研究也發現,石油價格大幅上漲與其後的經濟衰退的確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於 1973-1974 年。十月戰爭爆發,歐佩克為制裁西方,聯手削減石油出口量。國際油價從每桶3 美元漲到12 美元。而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開始衰退。從1973 年到1975 年美國實際GDP 增長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於 1979-1980 年。伊朗爆發革命,隨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石油日產量銳減油價驟升,從每桶14 美元飛漲到近40 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1979 年到1980 年,美國實際GDP 下降了0.23%。第三次石油危機發生於 1990 年。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 月,美國對伊拉克開戰。三個月的時間,石油價格從每桶14 美元上漲至40 美元。從1990 年到1991 年,美國實際GDP 下降了0.17%。
為什麼油價上漲會引起經濟衰退的連鎖反應呢?首先,生產率與石油價格關系密切,石油價格上漲會導致生產率下降。美國工業部門在19 世紀70 年代對石油的使用量達到高峰,石油價格上漲直接影響了使用石油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產部門。
其次,石油價格的上漲直接推動了本來就高企的通貨膨脹率。石油以最終消費品和中間產品這兩種形式影響物價的走勢。
除此之外,不僅是油價格上漲,食品價格也由於糧食緊缺而大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貨膨脹壓力。1972 年,自然災害席捲全球,世界糧食總產量比上年減少2.9%,許多國家發生嚴重的飢荒。前蘇聯在這一年到處搶購,大量進口,造成戰後前所未有的糧食短缺。1974 年世界糧食再次減產,緊缺狀況進一步加劇。第二次石油危機出現之前的1978 年,再次出現世界糧食短缺。
由於糧食供應不足,糧食價格上漲幅度較大,1973 年和1974 年,美國食品和飲料價格上漲幅度分別達到13.2%和13.7%;1978 年和1979 年,上漲幅度分別達到9.7%和10.7%。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與美元貶值
石油價格的上漲從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機所引發,但實際上也與美元持續貶值不無關系。1975 年,美國與海灣國家相繼簽訂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只有一個:這些國家只用美元進行石油結算。石油價格由美元標注,這造成原油價格與美元匯率反向運動的邏輯關系。1970 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持續貶值,為油價上漲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滯脹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滯脹對美國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一方面,美國工業經歷了長時間的生產下降。1973 年發生的經濟危機使得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5.3%,持續時間為18 個月;1979年發生的經濟危機使得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11.8%,持續時間約44 個月。另一方面,大量企業破產,失業率上升到戰後歷次危機的最高值。1979 年發生的經濟危機造成了近1.5 萬家企業破產倒閉,失業率最高時達9.2%,失業人數約836 萬。在1979 年發生的經濟危機中,企業倒閉、銀行破產數和失業率都創出戰後最高紀錄。企業破產數量達25 300 家,失業率最高時達10.8%。此外,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降、物價嚴重上漲都嚴重影響了美國經濟發展。「滯脹」階段是美國「二戰」結束後最為艱難的一個階段。從 1969 年12 月爆發經濟危機,到1982 年12 月經濟復甦為止,美國約有13 年的時間停留在滯脹的陰影下。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實際GDP 平均增長速度只有2.9%,而其它時期的經濟增幅平均為3.87%至5.69%。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率前所未有地高漲,年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10.46%,而美國戰後各經濟階段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2.33%至3.54%。
「滯脹」時期美國各產業的表現
70 年代美國「滯脹」時期,各行業的表現不一。我們統計發現,大多數行業,特別是製造業表現較差;但是,具有定價權的上游資源行業和下游服務業,以及出現新的盈利模式的行業,增速明顯能超越CPI 的漲幅。70 年代,美國增長最強勁的行業分別是採掘業、農林牧漁、金融服務業、公用事業,平均年增速超過10%,遠遠超過CPI 的上漲。其中,採掘、農林牧漁的年增長幾次超過50%,主要是受益於石油價格暴漲和全球性糧食漲價。金融服務業的年增長也曾經接近20%,則是因為70 年代美國的銀行業了出現新的盈利模式——國際貸款業務的興起。中東「石油美元」最終又存回了美國的銀行,再加上美元持續貶值刺激不產油的欠發達國家貸款來支付其國際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國的銀行業處於信貸擴張、高杠桿、高盈利的豐厚時期,直至80 年代初債務危機爆發。
70 年代,美國溫和增長的行業,包括,信息服務業、教育醫療業、房地產、住宿食品服務業、文化娛樂業等行業,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後,基本實現正增長。信息服務業的增長主要是受到當時美國電信行業的壟斷格局被打破,行業競爭機制刺激了居民對通信的消費增長。
70 年代,美國增長呈現停滯狀態的行業涉及面較廣,包括,製造業、交運倉儲、建築業、零售業、批發貿易等,主要是受到經濟停滯、失業率高的影響。
滯脹翹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通貨膨脹導致了固定收益類資產貶值,經濟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漲,缺乏投資渠道的資金開始湧入大宗商品市場。黃金作為規避通貨膨脹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創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點。
滯脹對美國股市的影響
經濟的衰退通常伴隨著股市的下跌。我們分析了1942 年至1995 年股市的牛熊周期,發現這期間總共有8 次經濟衰退,每次都伴隨著股票市場走熊。股票市場走勢是經濟增長的領先指標,8 次經濟衰退前的股市有7 次已經提前下跌已經提前下跌,而經濟開始復甦前,股市一般會提前4 個月左右起穩。當然並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與經濟周期有關,14 次股市調整隻有8 次與經濟周期有關。信貸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時左右著股票市場的走勢。
整個滯脹時期,股票市場經過了 6 次調整,約有一半的時間處於熊市之中。也就是說,1946-1995 年美國股市的14 次調整有一半是發生在滯脹時期的。滯脹嚴重影響了美國股市的發展1973 年-1974 年的股市大調整中,美國S&P500 下跌了近43.3%,為歷次調整中最大跌幅。從個股的表現看,在70 年代股市調整時期,仍有部分行業的股票出現了一定的漲幅。比如,金融股、國防股、採掘股和服務類股。總體來說,板塊的走勢還是與當時的行業景氣度密切相關。
西方國家「滯脹」對全球影響——資金向欠發達國家巨額轉移
雖然 20 世紀70 年代,西方國家都陷入了滯脹的局面,但是,美國信貸規模的持續擴張,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發達國家的發展和世界貿易的擴張。國際貸款業務的興起至少可以追溯到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機,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一、資金。1973 年,加速的通貨膨脹與利率上調的不利影響無法支持美國銀行正常的融資活動,導致了銀行系統的演進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當時石油漲價帶來的巨額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向了產油國,這些石油美元最終又存回了美國銀行。缺乏正常融資渠道的銀行一下子擁有了巨額的資金。
其二、需求。借款需求的產生與70 年代寬松的貨幣政策、過低的實際利率相關。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貶值,負利率降低了還本付息的費用,也間接增強了借款國的信用度。下跌的實際利率、擴張的世界貿易、不斷提高的商品價格、再加上貶值的美元,這一切都鼓勵了債務國,並給與他們增加負債額的機會。國際上,不產油的欠發達國家需要貸款來支付其國際收支逆差,而產油國家則需要貸款來支持經濟擴張計劃。適逢東西方關系緩和,美國銀行成為信貸的源泉。
其三、利潤。當時,歐洲美元市場不受管制,美國銀行不必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債務保持最低的准備金。國際貸款的利潤相當的豐厚。
國際貸款業務成為整個銀行業務中發展最快的業務。加上各家銀行爭奪市場份額的競爭,對貸款條件的要求就相應寬松很多。借債國為獲得貸款而提供的必要資料少得可憐,一些貸款銀行甚至不知道貸款對象在其他地方的借款數額。就這樣整個國際信貸市場迅速的發展起來。1982 年,墨西哥債務危機爆發後,國際信貸市場的發展才算告一段落。20 世紀90年代開始,私人資本才開始顯著流入新興市場。
美國如何走出「滯脹」?
以往當發生經濟衰退時,在生產下降、失業率增加的同時,往往伴隨著物價水平的下跌,正是由此實際情況作後盾,以通貨膨脹率為代價換取失業率下降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時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滯脹時期,異常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同時發生,使得美國政府進退兩難。
漸進的經濟恢復政策
福特和卡特的兩任政府都實行了漸進的經濟恢復政策。1976 年1 月,失業率為7.9%,福特政府設置了一條將失業率壓制到1980 年時5.2%的經濟路徑。也就意味著在這段時間內,失業率每年需要下降0.6%。卡特總統在任職期間,也將這一目標路徑沿襲下來。其具體措施是:一是減稅以刺激經濟上升;二是撥款舉辦公共服務事業;以增加臨時工作位置。前一項措施雖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卻擴大了預算赤字,從而加劇了美國依然存在的通貨膨脹,以至於1978 年又出現「雙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後一項措施則因撥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通貨膨脹的上升導致卡特政府不得不將重點重新轉移到治理通貨膨脹上,採用緊縮的貨幣政策,聯邦基金利率在70 年代末甚至超過了10%。由於卡特政府在治理通貨膨脹和刺激經濟增長的問題上搖擺不定,貨幣政策時緊時松,也沒有執行前後一至的戰略。最終,卡特政府也在「滯脹」的陰影中下台。
穩定貨幣供給量和結構性財政政策
1979 年沃爾克就任美聯儲主席,強力提升美元利率。高息的強勢美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資本流入美國,將美國推入強勢美元時代。1981 年,里根入主白宮,里根政府認為,國家對經濟過度干預,限制了經濟活力,是造成經濟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為了對付"滯脹",里根政府改弦易轍,採用了四個措施:穩定貨幣供應量、減輕稅賦、縮減開支、減少政府幹預。最為有效的兩條是穩定貨幣供應量和減少政府幹預。
首先,里根政府以控制貨幣供應量為主要目標,即使利率過高觸發經濟危機,也不放棄從緊的貨幣政策。里根政府在期上任初期雖然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但是穩定的貨幣供應量抑制了通貨膨脹,使得通貨膨脹逐步下降。到1984 年已經降到3.8%。其次,里根對企業實行的加速折舊政策和原來的投資課稅扣除等優惠,使得企業手中的現金流量增加,對刺激傳統產業更新設備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於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低於前期,也鼓勵了企業投資。除此以外,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引起了油價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進口產品價格下降;工會為保證工人就業而放棄提高工資的要求等客觀原因也使得通貨膨漲出現了下降的態勢。經過里根政府的持續努力,美國終於1983 年迎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高峰,此輪經濟滯脹一共經歷了13 年的時間。
⑨ 誰教我啊!
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IMF)
成立日期: 1945年12月27日。
性質:政府間的、合作性的貨幣和金融機構。
由來:是根據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和聯盟國家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而建立起來的。
目的:是為了促進國際間的貨幣合作與匯率的穩定,鼓勵經濟發展,促進高度就業,同時提供國際收支的融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部設在華盛頓,由幾乎覆蓋全球的184個成員國進行管理,其宗旨是作為一個常設機構在國際金融問題上進行協商與協作,促進國際貨幣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和平衡發展;促進和保持成員國的就業,生產資源的發展和實際收入的高水平;促進國際匯兌的穩定,在成員國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價安排,防止競爭性的貨幣貶值;協助成員國在經常項目交易中建立多邊支付制定,使其糾正國際收支的失調,而不採取危害本國或國際繁榮的措施,縮短成員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時間,減輕不平衡的程度。
管理機構包括:理事會、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和執行董事會,執行董事會負責日常工作,行使理事會委託的一切權力。
業務活動有:向成員提供貨款,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研究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有關問題,研究擴大基金組織的作用,提供技術援助和加強同其它國際機構的聯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和世界銀行理事會一般每年開一次會,討論他們各自組織的工作。年會的時間一般都在9、10月間,習慣上在華盛頓連續開兩屆,第三屆安排在其他的會員國舉行。
(0)
回復
1樓2012-09-18 00:56舉報 |
火焰之燁
吧主9
2. 世界銀行(World Bank)
發展簡史:世界銀行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金融組織之一,該組織是根據1944年美國布雷頓森林會議上通過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成立的。世界銀行正式成立於1945年12月,當時的正式名稱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簡稱世界銀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又相繼於1956年7月成立了國際金融公司和1960年9月成立國際開發協會等機構,從而形成了現在通稱的「世界銀行集團」。
宗旨:是通過對生產事業的投資,資助成員國的復興和開發工作;通過對貸款的保證或參與貸款及其他和人投資的方式促進外國和人投資,當成員國不能在合理的條件下獲得私人資本時,則在適當條件下以銀行本身資金或籌集的資金及其它資金給予成員國直接貸款,來補充私人投資的不足;通過鼓勵國際投資,開發成員國的生產資源,提供技術咨詢和提高生產能力,以促進成員國國際貿易的均衡增長及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
主要業務活動:對發展中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對成員國政府或經政府擔保的私人企業提供貸款和技術援助,資助他們興建某些建設周期長,利潤率偏低,但又為該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建設項目。
組成:目前的世界銀行集團是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和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五個機構組成。性質:世界銀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銀行」,它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擁有184個成員國,這些國家對世行資金的籌措和使用共同負責。世界銀行正在與整個發展社會一道,將其工作的重點放在實現聯合國成員國於2000年達成的新千年發展目標和可持續的減貧工作上。世界銀行是按公司模式經營的,股東是成員國。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股份基本上是按其經濟規模確定的。美國是最大的單一股東,擁有16.41%的投票權;其次是日本(7.87%)、德國(4.49%)、英國(4.31%)和法國(4.31%)。其它成員國持有其餘股份。
3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
成立日期: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該組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目前已經擁有150個成員,成員的貿易量佔世界貿易的95%以上。世貿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並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制的「三大支柱」。
世貿組織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步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各個成員方應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並以符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成員需要的方式,加強採取各種相應的措施;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份額和利益。
部長級會議是世貿組織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其基本職能有:管理和執行共同構成世貿組織的多邊及諸邊貿易協定;作為多邊貿易談判的講壇;尋求解決貿易爭端;監督各成員貿易政策,並與其它同制訂全球經濟政策有關的國際機構進行合作。部長級會議一般兩年舉行一次,討論和決定涉及世貿組織職能的所有重要問題,並採取行動。1995年,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並於2001年11月加入該組織。
4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在二戰後美國協助西歐重建經濟的馬歇爾計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加拿大、美國及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國等共20個國家簽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1961年9月30日正式成立,總部設在巴黎。
經合組織現有30個成員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希臘、冰島、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日本、芬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墨西哥、捷克、匈牙利、波蘭、韓國、斯洛伐克。這30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產出的貨物和服務佔世界總產出的三分之二。 經合組織的宗旨是維護成員國的財政穩定,確保成員國經濟的高速持續增長,保證充分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成員國和非成員國經濟充分合理地發展,在多邊非歧視原則的基礎上,遵循國際貿易規則,拓寬世界貿易;鼓勵和協調成員國為援助發展中國家作出努力,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經濟狀況,促進非成員國的經濟發展。
經合組織既沒有超國家的法律權利,也沒有提供貸款或補貼的財政來源。作為其成員國家的「思想庫」和「智囊機構」,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各成員國提供一個探討、發展和完善經濟及社會政策的舞台,從而促進成員國政府之間的直接合作。這種合作,通常意味著各成員國需要盡力調整其國內政策,尤其是貿易和投資政策,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與其它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具體操作主要是通過在成員國之間進行政策的相互審議,或通過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來監督並鼓勵各成員國改進其現行政策。除此之外,各成員國政府在獨自進行立法或採取行政措施之前,經常也要在某些具體的政策領域相互汲取經驗。經合組織下設了眾多的專業委員會、工作組和專家組。理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而日常工作則由經合組織秘書處負責。1995年經合組織與中國建立對話合作關系。2002年中國成為該組織科學技術政策委員會的觀察員。
5 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
1962 年11 月6 日,歐佩克在聯合國秘書處備案,成為正式的國際組織。其後,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厄瓜多、加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陸續參加,迄今該組織共有十三個成員國。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所有歐佩克國家已探明的石油蘊藏量有600 多億噸,約佔世界蘊藏總量的69%,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0%;出口量佔世界市場的85%。 歐佩克旨在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通過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石油價格的穩定,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
歐佩克總部設在維也納,歐佩克大會是該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各成員國向大會派出以石油、礦產和能源部長(大臣)為首的代表團。大會每年召開兩次,如有需要還可召開特別會議。歐佩克理事會負責執行大會決議和指導該組織的管理;秘書處在理事會指導下主持日常事務工作。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為防止石油價格飈升,歐佩克可依據市場形勢增加其石油產量;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則可依據市場形勢減少其石油產量。
6 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 ADB)
性質: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區域性政府間國際金融機構,它不是聯合國下屬機構,但它是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聯合國亞太經社會)贊助建立的機構,同聯合國及其區域和專門機構有密切的聯系。
於1966年正式成立,首屆理事會於1966年11月在東京召開,12月19日開始營業。亞行總部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在全球設有26個代表處。
亞行的宗旨是通過向亞太區域的發展中國家(地區)提供項目貸款和技術援助,促進和加速本區域的經濟合作。
理事會是亞行的最高決策機構,執行董事會負責日常業務。亞行每年4至5月在總部或成員國輪流舉行年會。主要議題是探討亞太地區的經濟金融形勢、發展趨勢和面臨的挑戰,推動亞行作為地區性開發機構在促進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作用。同時會議還將對亞行年度業務進行審議,並通過亞行年度報告、財務報告、外部審計報告、凈收入分配報告、預算報告等。凡聯合國亞太經社會成員及准成員,以及是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成員的本地區其他國家和非本地區的發達國家,均可申請加入亞行,截至2006年,亞行共有66個成員。1986年3月10日,中國成為亞行第47個成員。2002年5月,亞行第35屆年會曾在上海舉行。亞行的股本和資金來源主要是各成員的認股,其次是向世界資本市場借款和履行債券。各成員認股額根據按人口數調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稅收和出口值等數據加權計算的公式確定
⑩ 國際各大組織的英文縮寫
UN ( the United Nations) 聯合國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UNESCO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CF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其前身是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DO (United Nations In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UNDP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聯合國環境署
UNCDF(United Nations Capital Development Fund)聯合國資本開發基金會
UNCTA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衛生組織
WMO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世界氣象組織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
GATT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關稅及貿易組織
WIPO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PC (World Peace Council) 世界和平理事會
ILO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國際勞工組織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OC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UPU (Universal Postal Union) 萬國郵政聯盟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國際電信聯盟
IFC(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國際金融公司
IMO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國際海事組織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國際標准化組織
ICAO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ID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國際開發協會
IFAD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
IO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Journalists) 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
ICC(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國際商會
UEA(Universal Esperanto Association)國際世界語協會
INTELSAT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ic)國際通信衛星機構
IRTO (International Radio and Television Organization)國際廣播電視組織
IAE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國際原子能機構
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石油輸出國組織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CMEA(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
APEC (Asia and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亞太經和組織
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東南亞國家聯盟
OAU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非洲統一組織
OIC (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 伊斯蘭會議組織
CIS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獨立國家聯合體
EU (European Union) 歐洲聯盟
IPU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各國議會聯盟
OSCE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EEC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ies) 歐洲經濟共同體
OEEC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NAM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不結盟運動
ANC (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非洲人民大會
PLO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ICRC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