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必修二知識點:當代國際社會
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對外活動的目的。接下來我為大家整理了高一政治學習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政治必修二知識點:當代國際社會
第八課 走進國際社會
一、國際社會的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
主權國家:
1、 當代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是最基本的成員,是國際關系主要參加者。
2、 三種類型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
3、 人口(基本)、領土(發展不可少的條件)、政權、主權是構成主權國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權。主權作為國家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權力,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4、 國家主權兩個特性:對內國家最高權力的至高無上;對外國家最高權力的獨立性。
5、 主權國家基本權利: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
義務:履行不侵犯別國,不幹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其國際爭端等義務。
國際組織
6、 國際組織:一些國家、地區或民間團體,處於各種特定目的,通過簽訂條約或協議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規章制度的團體。
7、 國際組織也使國際社會主要成員,主要機構、職權、活動程序以及成員單位的權利與義務,都已正式條約或協議為依據。
8、 國際組織的作用:促進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和合作;協調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調解國際爭端,緩解國家間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等等。
聯合國
9、 聯合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取得勝利的產物。191個成員國過,國際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10、 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①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② 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
③ 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於經濟、社會、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質的國際問題
④ 作為協調各國的活動中心。
11、 原則: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不得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集體協作,不幹涉任何國家內政,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
12、 作用:
① 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實行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② 有局限性。如何適應國際形勢發展的需求發揮更大的作用,聯合國面臨諸多挑戰,其改革任重道遠。
13、 中國與聯合國的關系:
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支持聯合國的改革,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在世界裁減、環境保護、保障人權和解決地區沖突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二、我國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
國際關系
1、 國際關系:國家之間(最主要)、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
2、 內容: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軍事關系等。
3、 形式:競爭、合作和沖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國家利益
4、 國家間出現分離聚合、親屬冷熱的復雜關系,主要是由各國的國家利益決定。
5、 含義:國家在獨立與生存、穩定與發展及國際參與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標。
6 、 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對外活動的目的。
7、 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國家間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相悖則是引起過漸漸摩擦或沖突的根源。
國家力量
8、 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
9、 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捍衛本國利益,實現國家目標和影響別國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的重要尺度。
堅定維護我國利益
10、 國家利益主要內容:安全、政治、經濟利益
第九課 維護世界和平 促進共同發展
一、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主題
和平問題
1、 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
2、 世界和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3、. 維護世界和平將給各國經濟發展和其它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創造必要的前提。
4、 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認識國際局勢發展的基本態勢。
5、 世界人民面臨著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的艱巨任務。
發展問題
6、 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
7、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
8、 全球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
9、 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10、和平是發展的前提條件。
11、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貧困和落後是國際局勢動盪不安的重要因素。
建立國際新秩序
12、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解決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
13、 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必要性:必須堅決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改變舊的國際秩序,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而且這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這對於每個國家來說,都是維系其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條件。
14、 內容:
1) 要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
2) 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
3) 保障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
4) 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
15、 各國應做到以下幾點:
1) 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2) 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進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3) 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4)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推進世界和平穩定;
5) 環境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辨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越快,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就越大
(1)、這個觀點是不科學的。
(2)、一個國家能否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對外政策,而一個國家對外政策是由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並不是由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決定的。
(3)、經濟繁榮,且致力於維護世界與發展,不稱霸的國家,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才更大。
(4)、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阻礙。這些國家,經濟發展越快,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威脅越大。
如何抑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應以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為基礎,有賴於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同時,還有賴於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和壯大。
二、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多極化
1、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是當今國際形勢一個突出特點。
2、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
3、 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軍,是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同盟軍。
4、 意義: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由於世界多極化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因而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和國際關系民主化。
5、 稱霸和反霸的斗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
國際競爭的實質
6、 國際競爭便現在各個領域,經濟、文化、軍備、人才、科技競爭等。
7、 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這最終決定本國在國際中的地位。
8、 世界多數國家都以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力圖在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9、 我國的應對:發展才是硬道理。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要著力於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積極才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三、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1、 外交政策是指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標及所採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我國外交政策
2、 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紀的和平與發展。
4、 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5、 基本立場:獨立自主。
6、 基本准則: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平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譜寫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7、 建國之際,毛澤東提出的三條外交原則: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8、 我國外交政策的實踐充分說明: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國際事務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隨著在國際舞台上肩負的責任日益重要,中國外交正譜寫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高一政治的4種學習方法
一、分層法
每一個知識點都有不同的層次,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層次。分層法就是把這些概念分成不同層次,進行層層講解,從而達到對概念全面深刻的理解。如「按勞分配」這一概念就可分成以下三個層次:(1)分配什麼:個人消費品;(2)分配標准:按提供給社會的勞動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來分配;(3)分配內容: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有勞動能力的人不勞不得。還有高二思想政治中的「規律概念也可概括為(1)本身固有的聯系;(2)本質的聯系;(3)必然的聯系這三個方面。其它諸如「農村產業結構」、「剩餘價值」等都可用分層來講解。
二、對比法
對比法就是把兩個相近相似的概念進行比較,從而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這一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把易混淆概念區分開來。例如在高一思想政治課中有「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概念,它們共同點在於都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經濟形式」,它們的不同點在於范圍和程度的不同,前者的范圍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而後者的范圍是「部分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又如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這三個概念也同樣可以從勞動對象、勞動手段、目的以及類四個方面來對比把握,找出其中的區別和聯系。另外第三產業與服務業,國民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積累與消費,量變和質變,內因和外因等均可用此法來講解。
三、關系法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和周圍事物沒有聯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有些思想政治課概念往往是從相互關系中來下定義的,因此掌握相互關系,就可比較完整准確地把握它們。例如「物質」和「意識」這兩個概念就是從物質和意識的相互關系中把握的,物質即「客觀實在」,這一「客觀實在」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而意識本質上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這一高度發達高度完善的物質的特有機能,是物質的反映。」當然我們還可以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中把握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概念,從是否承認事物的聯系、發展、矛盾來把握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概念,這樣既把握了關系,又從關系中把握概念,對學生來說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四、屬和種差法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方面各有差異,另一方面又與同類事物存在共同性,與同類事物沒有聯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政治概念同樣可以從屬和種差這兩個方面把握。又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屬於市場經濟,因而是以市場為基礎和主要手段的資源配置方式,但我們的市場經濟又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同,它是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它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諸如對外貿易、哲學、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等概念都可以從屬和種差來把握。
總之,概念是思想政治課中的最基本的知識,培養能力、適應高考能力要求的前提就是要完整准確地把握概念。概念講解是否得當是關繫到思想政治課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當然一個概念的講解並不一定局限於某種方法,也可以用多種方法多管齊下,這最主要的還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那麼就可讓學生掌握方法技能,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聯合國憲章倡導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有哪些
《聯合國憲章》倡導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包括:
第一,主權平等原則。主權國家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這一條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一種理想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
第二,和平共處,互不侵犯原則。這條理想主義原則,僅僅適用於各主要國家之間力量均衡時,才能實現。
第三,不幹涉內政原則。
第四,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原則。
第五,忠實履行國際義務原則等。
上述第三、第四、第五條,也是理想主義的思想。不幹涉別國內政、和平解決爭端的前提,還是實力的均衡。忠實履行國際義務,則是大國或強國,對弱國和小國,確立統治秩序的另一種說法。
3.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政府提出的處理國際關系的准則是什麼。
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在亞非會議上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緬聯合聲明中改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得到印方的贊同。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中國政府提出,並與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的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60年來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3)當代國際政治准則有哪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少數國家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損害犧牲別國發展權利的前提上,且這樣的發展模式被一套規則制度化,固化,這還是舊的國際關系。當前除了中國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也提出類似的共同發展倡議,這些有利於更多國家共同發展的政治經濟合作機制,代表著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發展共識。
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為發展新的國際關系理論提供了時代機遇。國際關系和外交理論的進步源於新的實踐。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轉型期,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國際格局加速演變,這恰恰也是國際關系思想理論新舊交替的時期。
4. 當代國際政治基本原則
尊重他國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5. 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是甚麼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具體有:
(1)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
中國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切身利益都決定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標。
首先,中國在近代歷史上是個遭受帝國主義欺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人民飽經戰亂和窮困之苦。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才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終於得以在和平的環境中建設自己的國家。中國人民從自己的悲慘遭遇中深刻體會到,和平是十分珍貴的。這樣的經歷和認識促使中國外交追求和平與發展的目標。
其次,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絕不會發動戰爭去侵略和奴役別國人民,也絕不願像過去那樣受別國維護的奴役促進和壓迫、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中國外交的宗旨和首要目標必須是和平與發展。
第三,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需要外部環境的不斷優化作為保證,和平是中國發展繁榮最根本的前提。這是中國外交把和平與發展作為宗旨和首要目標的重要原因。最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突出問題。從優化國際環境,維護中國的安全、領土完整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方面出發,也要把和平與發展作為中國外交的首要目標。
(2)獨立自主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
新中國建立以來,無論是在與蘇聯結盟時期,還是聯美抗蘇時期,中國都沒有放棄獨立自主原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賦予獨立自主以新的內容,實行真正不結盟政策,不同任何大國結盟或建立戰略關系,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對另一方,從而更好地維護了中國的獨立自主在冷戰後的新時期,中國與一些世界大國建立戰略夥伴關系,但這只是協作友好關系,不是結盟關系。不針對第三方,更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目的是加強與該國的合作和交往,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發展,有利於維護中國的獨立自主,也符合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有利於推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事業。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系的基本准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領導人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根據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在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來的。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第一次闡述了五項原則和平共處的設想。1954年6月,中印、中緬雙方總理先後在聯合聲明中正式倡議將五項原則作為指 導一般國際關系的原則。今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公認的處理國際關系的普遍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這五項內容是相互聯系的,其核心和主要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正確處理國家關系的最基本的國際關系准則,反映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本質特徵,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套完整的行為規范,比其他國際性、區域性的法律原則更全面、更合理,是國際社會普遍能夠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原則;它是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的要求,是由多極化趨勢和多樣化世界的現實所決定的,是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針鋒相對的,最能反映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最符合所有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國際關系的歷史和現實證明了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國際新秩序完全是可行的。
(4)中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中國政府主張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互相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6. 當今世界公認的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准則是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 C.舊的國際經濟秩序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中國政府提出,並與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的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半個世紀以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拓展資料: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發展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已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法原則,集中體現了主權、正義、民主、法治的價值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闢體現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本質特徵,是一個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適用於各種社會制度、發展水平、體量規模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當今世界一系列國際組織和國際文件所採納,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同和遵守。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力維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權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髓,就是所有國家主權一律平等,反對任何國家壟斷國際事務。這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捍衛國家主權和獨立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成為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聯合自強的旗幟,加深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相互理解和信任,促進了南南合作,也推動了南北關系改善和發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摒棄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壯大了反帝反殖力量,加速了殖民體系崩潰瓦解。在東西方冷戰對峙的大背景下,所謂「大家庭」、「集團政治」、「勢力范圍」等方式都沒有處理好國與國關系,反而帶來了矛盾、激化了局勢。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開辟了嶄新道路。
7. 處理國際關系的准則是什麼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於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954年6月28日、29日 周恩來在訪問印度、緬甸期間,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這五項原則是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得到中國、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7)當代國際政治准則有哪些擴展閱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後,獲得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國際關系史上的重大創舉,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這也表明中國確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
半個世紀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幾十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國際友好合作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國不僅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者,而且是其忠誠的奉行者。在這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與絕大多數鄰國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