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現狀和今後應採取的對策。
中國製造「聞名世界」現狀。由於國際產業分工及要素的全球流動,發達國家逐漸放棄在本國高成本的生產環節,把產品的中間環節全部或部分向中國轉移。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利用後發優勢、培育競爭優勢,我國走著商品國際貿易(一般與加工貿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承接國際產業鏈轉移和對外直接投資的道路,形成了以產業分工、產品分工、要素分工和生產流程分工等方式為主的參與國際分工模式。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貌似顯得中國很重要,但其競爭力與效益還差得很遠。
微笑曲線下的低利潤鏈現狀。目前國際化的產業鏈趨向更深層次的延伸,產品的產業鏈條跨越國界,除了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外,其它諸如標准化生產、銷售、售後服務等皆在國外進行。雖然國界之外的生產鏈條具有增值性,但生產關系決定了雙方在分工中的地位不同,發達國家主導著價值的創造與分配關系,發展中國家服從於發達國家標准化生產的指令,其生產與服務環節是附屬於主導國。
用微笑曲線表示的產業分工鏈則很形象地表達了明顯的層次關系及發展中國家所處的地位,笑臉下端窄小區域是所謂「世界工廠」的生產區域,在這個區域,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按照主導國要求做著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利用豐富的資源與低勞動力成本實現著產品的規模化運營,看似中國加入了全球化的分工格局中,並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此角色的份量又如此之輕,利益的空間又如此微薄。而微笑曲線上面的左右兩端則劍指創新設計與全球營銷,而其無限延伸的狀態也形象地表達了在分工中主導產業分工國家利潤的無窮大。
「中國加工廠」缺乏競爭力同時加工貿易比重依然很大。
你是寫論文吧!把課本讀懂,多看看新聞應該不會太難啊!
對策:(一)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
(二)從加工鏈的低端向上游轉移
(三)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移
(四)「 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
『貳』 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應堅持哪些原則
.
『叄』 國際分工有哪幾種類型中國企業如何參與國際分工(用要素稟賦理論說明)
貿易競爭力問題
這樣的問題作出准確的判斷,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一個國家的貿易競爭力的來源在哪裡?古典貿易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貿易競爭力是決定其絕對水平的生產成本;新古典貿易理論告訴我們,一國的貿易競爭力的相對成本,而且在所謂的「比較優勢」,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比較優勢可以被派生的結構變化在一個國家的養老,也可得出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前者可以被稱為的結構影響的養老,然後你就可以調用熊彼特式創新的影響,最後,當過程中,國際貿易,市場失靈,這可能會導致各種類型的租金(如租金所產生的規模經濟效益所產生的產業集聚所產生的市場壟斷租金租金),一個國家也可以通過政府的干預,以改善戰略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做一個簡要的分析,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的來源,我們可以輕易發現,中國的參與中的勞動要素的國際經濟分工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無可避免,但還了正確的事情,以改善中國的國際貿易競爭力。根據我們的結論源可以發現,從實際出發養老。捐贈:一個嚴重過剩勞動力因素,資本項目仍然供應不足,導致企業家資源高度匱乏的國家,在教育和科研的投資是非常不足的企業制度是相對落後的。所有這些情況表明,中國目前缺乏資本密集型的??元素和密集的知識要素行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而且,由於缺乏中國企業家的高度稀缺的資源,以及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導致企業在中國的競爭力是困難的,以處於壟斷地位,在國際市場,因此很難通過政府的戰略干預,以提高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這些股票稟賦約束,在國際貿易中顯然是最有競爭力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的元素。在這里,我們需要強調的是,正是由於資本供給不足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提請注意一個事實,即國民儲蓄不等於國內資金的供應,因為是否轉化為國民儲蓄的實際供應量的資本,但也一個國家的金融系統的有效性,而中國的目前的問題發生金融體系是非常不好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唯一的政府補助低效的國有企業作為一種工具,而不是稀缺的金融資源,有效配置市場),即使中國
競爭優勢是由要素稟賦的發展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的元素,也不得不採取引進大量的外
國家的資本和外國的商業行為來實現的。
增長的限制而造成的高度稀缺的天然資源,進一步考慮,我們也有去通過加工貿易發展的實現,提高中國在國際勞動分工和貿易
競爭力。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特別要感謝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假
經濟全球化,中國仍然堅持傳統的封閉的經濟政策外,然後,盡管中國有世界
社會最有競爭力的大超過中國勞工,也不可能實現或
在世界勞動要素密集的生產和貿易產生的競爭力。中國的對外貿易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通過使用大量的外國元素和進入和發展,來區分的企業在中國貿易增長中的不同元素的不同的所有者和不同國家的大小作出的貢獻是必要的,但頂多隻有貿易的分配問題,或只是一個經濟福利的問題,而不是競爭或弱。全球化中的元素可以流動,促使價格均等化的相同元素,但無法實現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由於各種要素的稀缺性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的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發達國家進行比較,並得??出結論,中國的貿易是沒有競爭力的,因為資本收益超過勞動收入,並清楚地犯了方法論的錯誤。至於中國在國際分工的勞動和貿易多的經濟利益,這是決定中國的稟賦結構中,為了以增加對中國經濟的福利的國際分工的勞工和貿易,我們的稟賦結構必須被改變,盡快盡可能。的稟賦結構的變化,中國的參與了國際分工的勞動力和貿易模式中還必須遵循以改變,如果在未來的股票人力資本和知識要素的增加顯著,屆時,中國人仍堅持等勞動力密集型要素的產業分工,它是沒有競爭力的。因此,我們的結論是,一個國家的貿易競爭力就在於沒有什麼它想要做的,但什麼是可以做的現有稟賦結構下,你首先需要改變,以改變在現有部門的勞動,該股票的養老結構,否則不僅會導致其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下降,但也可能導致巨大的福利損失。
「沒有行業出口」,可以成立嗎?
教授章憂聞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的評價,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加工貿易在中國出口貿易的比重過高,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但也可能導致出口無產業「的現象在中國經濟。
這個命題是你是否能成立,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以往的經驗,一個國家的地位的國際分工的勞動力一般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從一個靜態的角度來看,該國的國際分工的勞動,不取決於他們的良好願望,而是取決於其建立了要素稟賦結構上面,我們已經做了分析,就不再贅言;其次,從動態的角度看,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做到這一點,將取決於其現有的稟賦什麼方向演變。然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一些新的變化,因為每個國家的外部世界,促進要素的國際流動性改變的分工模式,如國家有豐富的勞動力因素,通過引進國際資本,打破既定的稟賦約束,更快地實現經濟結構的演變和提升國際分工的地位。但是,考慮到各種要素的國際流動性高,不對稱的事實,尤其是勞動要素的跨國流動,幾乎是不可能的和稀缺的如果自然要素的跨國流動非常昂貴的,每個國家的地位的國際分工的勞動力在最後的分析中仍然約束的捐贈,特別是那些元素的養老不??能流動,自由的國際約束條件。上述邏輯的建立,然後在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崛起是的不可避免的結果,中國的對外開放,這是因為:中國的開放外界一個大數量的國際資本進入中國的可能性,但是,過剩的勞動力是可以國際移民,再加上中國的自然資源十分稀缺,所以只能做加工貿易,利用外資不被淘汰,以達到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
然後需要討論的問題是,是否在中國加工貿易發展的「出口無產業現象呢?無論是國際經濟理論,或對現實世界的經驗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國際分工中,全球化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向行業和企業內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兩個新的國際分工勞動模型,所以,當今世界幾乎所有重要產品已迅速演變成的「國家」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的國家參與的國際分工的勞工和貿易都涉及2新的國際分工勞動的垂直的差異造成的只在於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分工做什麼只。此外,正如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反復強調,每個國家做什麼分工,不依賴於自己的主觀意願,而是取決於個人的稟賦特徵。這種垂直的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一般規律:高端知識要素富裕的國家,人力資本豐富的國家做到底,做低端勞動力豐富的國家的元素。由於在一個垂直的國際分工,任何國家都不能完成生產的產品,然後做加工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的勞動力和出口貿易為無行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種推理的基礎上,即使是那些國家,高端和中端,只要他們參與國際垂直分工,他們最終將成為一個工業大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其他各國。
最後,如果我們說這是因為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產業控制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但由於控制在手中的外國人在中國的產業現象,這一命題仍然是不成立,那麼中國因為加工貿易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造成的「出口產業」,這個問題是不是中國沒有什麼工業,但在中國沒有業務。要解決的,但是,沒有任何公司或企業的發展極其落後的關鍵顯然在於企業制度的改革,而不是加工貿易的是,中國真的想要它。因此,我們的觀點是,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發展並不意味著,中國有沒有哪個行業,中國的工業控制在誰的手裡就在於在企業系統改革,因此,我們並不贊成那種滯後的因中國的企業制度改革出現的問題歸咎於加工貿易有沒有做這種基本的方法。如果我們不盡快而徹底的企業制度改革,但對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發泄自己的憤怒,那麼我們將有內部改革,開放完全關繫到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反。
第三,中國在國際勞動分工和貿易的國家利益是什麼?
章憂聞教授在文章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即中國的大規模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在國際勞動分工和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主要的原因是:發達國家通過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擴散帶來積極的外部溢出效應的技術要素參與勞動的國際分工和貿易在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通過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元素參加勞動的國際分工和貿易的行業可能給世界帶來就業方案的負面溢出效應,因此,只要中國繼續堅持現有的要素,對產業發展的勞動密集型參與國際分工,勢必受到影響世界貿易制裁。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確實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它呢?
首先,在這篇文章中反復強調,中國的勞工和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的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因此,中國的國家利益的元素。此外,考慮到的養老元素,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的失業人口參加的國際分工的勞工和貿易,通過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是也極為重要保證,中國的經濟增長,社會公平。因為失業會導致貧困,社會能夠實現充分就業時,唯一的問題是,多少的收入分配,而不是一個貧困社會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政府有能力的國家通過一系列不傷害經濟增長,公平的收入分配或再分配政策來消除這種差距,以避免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不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其次,從國際角度來看,中國作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時候,那麼勞動要素密集型產業失去競爭力,通過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國家應重建他們的競爭力,而且一旦他們選擇的調整路徑,其經濟增長和經濟福利,因為這種調整將大大改善,而不是相反。例如,當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領先的國家,在美國英國它已經逐漸演變成一個專門的金融服務,為世界各國,日本取代美國作為世界的製造功率,美國的IT行業的革命和重建,在國際經濟中的競爭力和領導地位。鑒於此,我們不妨作為一個過渡性的現象,在中國勞動力密集型要素,對產業的發展引起國際貿易摩擦,因為經濟規律最終會發揮作用,這將迫使所有國家重新在國際分工中找到自己的競爭力的國際分工地位。自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以來,該部門的勞動力結構和經濟增長對整個世界是如此的演變。貿易戰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這種結構,只是暫時現象,歸根到底是調整的過渡時期。
因此,得出的結論是明確的,從長期的角度來看,中國現在參與國際分工的勞動和貿易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要素的基礎上,不僅有利於中國人自己的,但也對全世界有利。中國能否實現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社會穩定,世界可以得到進一步通過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勢頭。如果我們放棄既定的分工,因為恐懼的調整過渡期貿易摩擦,不僅是犧牲了中國自身的國家利益,而且對整個世界的長遠利益為代價的。
『肆』 如何看待中國參與國際分工
中國不應該參與國際分工,國際分工是小國家受國土面積和人口限制的無奈之舉,但對於中國這么大的國家來說,人口這么多,國民又這么勤勞和聰明,應該把中國勞動力都參與到全球分工生產中,這樣我們就能把全世界的活都給幹完,而且每一樣都乾的比其他國家好。這已經不是比較優勢的事情了,而是全能優勢。
『伍』 應該怎樣開展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系,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從一國國內向國際延伸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國際分工可以有效壓低生產成本。因為各國都有不同的礦產資源,天氣也不同,加上交通條件等
造成同樣的東西,交給不同的國家來生產,成本有高低。
各國的教育水平也不同,工程師多的就能從事高科技行業,文盲多的就只能做些體力活。
說白了,就是依各國自身的條件,發揮所長的意思。
『陸』 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應堅持哪些原則為什麼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
實行對外開放要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我們始終要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立足點,這是我國革命與建設的基本經驗和重要原則.當今世界,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科技創新不斷涌現的重要時期,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建設創新型國家,對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極其重要的.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閉關自守盲目排外.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對外開放是相輔相成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實行對外開放的基礎,只有增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國際上獲得較高的榮譽,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對外開放是為了增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積極利用外國的投資、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取得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可以加快本國經濟發展,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積極實行對外開放,都是為了更好更快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柒』 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如何才能獲得最大利益
國際大分工的意義
國際大分工作為生產力發展的內容和結果,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因為它有力的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首先它有利於在世界范圍內按照各國不同的歷史條件、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的特點合理的配置社會資源,使各國得以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互補互促,節約社會勞動,取得更好的成果。
其次,它能最大限度地實行專業化生產,使資源、勞動力和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得以最有效的利用,能夠更合理的組織社會生產,加強分工基礎上的合作,因而能夠有力的提高勞動效率。
第三,它能把每個角落(包括封閉或半封閉狀態的落後地區)的積極因素都動員到世界性經濟發展的大洪流中來,推動社會進步。
第四,國際大分工是世界市場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際大分工越是深入和擴大,世界市場的基礎越牢固,世界經濟的發展越有堅實的基礎。
第五,世界已經進入了高科技的信息時代,高技術將以無比的威力去推動世界生產力的飛躍發展。
『捌』 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現況,與今後該採取的措施。
中國的產業在國際貿易中處於產業低端,附加價值低,盈利空間小。出口行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服裝,玩具……是一種外延經濟增長的方式,即粗放式發展模式。而中國又是國際大宗物品的進口國,卻常常因沒有定價權而處於弱勢地位(不得不接受較高的價格)
措施:1.產業升級,從粗放式發展轉為內涵經濟增長,從第二產業轉向第三行業(金融服務業)
2.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大力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國民素質。
3.完善法律法規(最好自己引進英美的陪審制度,避免利用制度缺陷漁利),促進金融穩步改革(包括國企貪污,銀行壞賬,企業報表作假……)
4※※以金融為經濟的核心,掌握資本的定價權。
(總之,最重要的是確定游戲規則靠法律,發展生產靠科技,分配財富靠金融(尤其是國際現貨市場物品定價權))
『玖』 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應該堅持哪些原則
我國經貿理論界一直推崇大衛·李嘉圖的關於國際分工與貿易展開的原因及其利益所在的比較優勢理論 .然而 ,關於國際分工與貿易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才是具有普遍規律性的 .絕對優勢論不僅可以解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間貿易 ,也可以解釋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 .由於絕對優勢論在國際貿易中的普遍規律性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 ,參與國際貿易重要的不是獲取靜態的貿易利益 ,而是動態的貿易利益 :即通過國際貿易 ,引進資本和技術 ,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貿易結構的調整 ,以促進經濟增長 (如果 你想了解的更多。。。去查查大衛·李嘉圖和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
『拾』 我國如何更好的參與國際分工
一、當前的國際分工格局及中國所處的不利地位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經濟全球化作為生產的社會化和分工高度發展的產物,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並最終實現全球資源的最優配置。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分工格局大致發生了以下兩方面的變化:一是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由工業經濟時代的水平國際分工逐漸轉變為信息經濟時代的垂直國際分工;二是發達國家把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是把這些產業(也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上述兩方面的變化產生了垂直專業化的國際分工格局,這種垂直專業化具有如下特點:(1)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分為一系列連續的階段;(2)兩個或多個國家參與上述生產過程,其中每個國家從事一個或一個以上專業化階段的生產,而不是從事所有專業化階段的生產;(3)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至少有一個生產階段跨越國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這種國際分工格局大致呈金字塔型:美國處於這個金字塔的最頂端,其他各個發達國家構成了金字塔塔身的頂部,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處於金字塔的底部。其實質是由美國等發達國家組成創新中心和設計中心,主要從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生產,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組成了製造中心,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生產。以耐克運動鞋的生產過程為例,其產品的研發與設計階段主要集中於美國,鞋品元件的製造在中國台灣省和韓國,鞋品的組合在中國台灣省、中國大陸省、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至於最後的營銷和配送,則以北美和西歐為主。
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看,發達國家(創新中心和設計中心)處於價值鏈的高端,可以獲得大部分的附加值,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製造中心)則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只能獲得少量的附加值。大部分附加值流入發達國家以後,會形成強大的購買力,進而促使其成為消費中心,並成為對其國內經濟增長的持久推動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由於獲得的附加值甚少,不利於其國內需求的穩定增長,使其國內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二、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中的主體地位使中國所處的地位更加不利
當前,跨國公司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行為主體,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02年,全世界共有64000家跨國公司,它們擁有87萬家海外子公司,僱傭了5300萬海外員工,海外子公司實現增加值3.4 萬億美元,約佔世界GDP 的十分之一。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行為主體,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利益分配過程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已經成為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代言人」。它們從提升全球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往往把決定競爭優勢的核心技術研發留在母國,而把生產和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東道國。這種技術依賴使得東道國只能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和生產環節,並且整個國家的經濟受跨國公司行為的影響程度逐漸加大。目前,跨國公司大都以發達國家為母國,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缺乏自己的「代言人」,這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分工格局的不平等程度,使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其中所處的地位更加不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越來越呈現出生產國際化、經營多元化、交易內部化和決策全球化的特點,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其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資源,形成全球性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體系。其中交易內部化的特點使公司內部交易成為跨國公司總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全球跨國公司內部交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已達33%。而轉移定價是跨國公司內部交易的最大特點,它是跨國公司以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優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這種轉移定價會對東道國造成稅收流失、資本外逃等後果,在大多數情況下對發展中國家不利。
目前,我國境內的跨國公司普遍採取轉移定價策略,其突出表現就是我國外資企業在普遍「虧損」的情況下堅持生產經營,甚至不斷增資擴產。中國冰淇淋市場第一品牌擁有者和路雪(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路雪」)的財務報表顯示,和路雪自成立以來年年都是巨額虧損,9年來累計虧損1.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2億左右。對此,人們不禁產生了質疑:這還是那個在市面上賣瘋了的和路雪嗎?對此,中央財經大學劉桓教授分析指出,和路雪的連年虧損,是外資企業充分利用中國稅收優惠政策的典型。和露雪之所以能在連年巨虧的情況下持續經營,就是因為它採取的是轉移定價策略,這種做法雖然犧牲了自己的賬面利潤,卻為其母公司的全球戰略做出了很大貢獻。和路雪的連年巨虧,只是我國跨國公司轉移定價行為的冰山一角。根據劉桓的研究,國內跨國公司60%~70%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轉移定價行為。據國家稅務總局官員估計,目前我國40萬家外企中有60%虧損,年虧損額達1200億人民幣之巨。根據劉桓等的調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境內有30%的外資企業像和路雪一樣從來沒有繳納過所得稅。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宋泓副研究員估算,僅此原因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稅收流失達500億元左右。
三、當前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策略
第一,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全球生產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具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從事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的比較優勢。必須指出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一定就是技術落後產業,隨著實用技術,如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應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含量也大大提高。同時,在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包括高新技術產業)中,也存在著大量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因此,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把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我國,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實際就業水平,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代表著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主導力量。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具有後發優勢,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即縮短由工業化向信息化過渡的時間,甚至有可能同時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我們跟發達國家基本上處於同一起跑線上,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信息產業是新科技革命成果產業化的重要體現,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成為我國融入全球新興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內容,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
第三,加強對跨國公司在我國市場行為的監管。加強對外國跨國公司市場行為的監督管理,應協調會計制度與稅制,使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參照國際會計准則有關規定,在會計制度中增加內部交易的計價方法。同時,應披露內部交易定價方法及其與一般交易定價方法的差異。
第四,加快培育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國要想在國際分工中分享更多的利益,就必須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首先,必須著力解決困擾中國企業的根本問題——產權問題,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其次,要促使企業切實提高研發、生產、營銷等生產經營環節的水平,向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