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簡答題 1.簡述國際貨幣制度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國際貨幣制度的主要內容如下:
1、各國貨幣匯率的確定。包括確定的依據、波動的界限、調整的幅度、維持貨幣匯率所採取的措施;
2、各國貨幣的兌換性與國際支付採取的措施;
3、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以及儲備資產的供應方式;
4、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
5、國際結算的原則。
(1)國際貨幣體系如何銜接擴展閱讀: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1976年IMF通過《牙買加協定》,確認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浮動匯率的合法性,繼續維持全球多邊自由支付原則。
雖然美元的國際本位和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國際儲備貨幣職能仍得以延續,IMF原組織機構和職能也得以續存。
但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五個基本內容所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准則與規范卻支離破碎。因此現存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戲稱為「無體系的體系」,規則弱化導致重重矛盾。
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引發金融市場全球化趨勢在90年代進一步加強時,該體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現。
⑵ 如何理解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
一、如何理解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
國際上關於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案:
(一)回歸新金本位制
堅持回歸新金本位制的經濟學家認為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已經構成倒金字塔的結構,全球所有國家應該同時加入金本位制國家聯盟,來一致確定或同時變更其貨幣相對於黃金的穩定關系,這樣既保留了目前金融全球化可能帶來的全球福利增進又克服了資本積累和世界經濟的虛擬化。
(二)重建新布雷頓森林體系
這一改革方案是德國席勒研究所與高克斯國際勞工委員會在瑞斯頓通過的緊急呼籲書中提出來的。它們認為在目前全球金融投機泛濫和國際金融秩序混亂的情況下,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已不能穩定各國經濟,世界各個主權國家需要聯合採取行動,建立新的國際金融秩序,進行全球性債務重組和恢復固定貨幣匯率制度。而持有類似於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觀點的,還包括美國的Lyndon.Larouche、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的阿萊等,其中莫里斯·阿萊的改革方案被稱為「徹底改革方案」,方案有七個要點:
一是完全放棄浮動匯率制;
二是實行可確保國際收支平衡的匯率制;
三是禁止貨幣競相貶值的做法;
四是在國際上完全放棄以美元為結算貨幣、匯兌貨幣
和儲備貨幣的記帳單位;
五是將世界貿易組織(WTO)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合並為一個組織;
六是禁止各大銀行為了自身利益在匯兌、股票和衍生品方面從事投機活動;
七是通過適當的指數化在國際上逐步實行共同的記帳單位。
(三)改革國際金融機構
對於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埃及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提出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觀點,它認為應當將IMF轉變為擁有真實的世界貨幣發行權的世界中央銀行,把世界銀行變成一種基金,使它能夠從德國和日本等國吸收國際資本,並注入到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美國。同時重建聯合國體系,使之成為政治和經濟談判的場所,以便於把世界主要地區的金融活動和貨幣政策協調機制建立起來。
(四)建立單一世界貨幣及世界中央銀行
建立世界中央銀行並讓其發行統一貨幣的思想,最早源於哈耶克1937年出版的《貨幣的民族主義和國際穩定》一書。該觀點提議,各國至少將其國際儲備的一部分存入世界中央銀行,由世界中央銀行印發世界貨幣來作為控制世界貨幣供給的一種手段,各國都實行絕對的固定匯率制。如果貨幣長期地按固定匯率掛鉤在一起,
那麼走向共同貨幣就變得非常容易。其最終目標就是建立一個世界范圍的貨幣區。
(五)中國有關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觀點
1、創建超主權國際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出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基礎上創立「超主權儲備貨幣」的改革方案受到廣泛關注。指出應該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規避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而這種「超主權儲備貨幣」的改革方案與之前學者提出的建立世界中央銀行並讓其發行統一貨幣的思想是相似的。周小川認為超主權儲備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風險,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一個全球性機構管理的國際儲備貨幣將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這能極大地降低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
2、建立世界金融組織
中國學者陳志球、虞群娥認為牙買加體系是針對當時世界經濟現實做出的客觀選擇,已經不適應當前國際環境。發展中國家經濟在國際金融體制中的影響日益增強,
仍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現行貨幣體系不能適應這一變化。它們主張加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功能,進一步擴大其防範和支持當事國化解金融危機的能力,協調成員國的貨幣政策。建立一個諸如「世界金融組織」的機構,制定新的規則和宗旨,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以國際清算銀行為中心,建立國際金融風險預警系統,提高國際金融預防風險的能力。
二、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缺陷
總體上適應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但也存在許多缺陷:
1、以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是牙買加體系的根本缺陷。黃金非貨幣化後,信用貨幣充當本位貨幣,受儲備貨幣國的經濟影響大,基礎不穩固。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的地位雖有下降,但仍處於核心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走向虛擬化,國際收支長期大量逆差,「特里芬難題」引發的「美元悖論」開始顯現,這都給現行體系的運行機製造成沖擊。由於美元的發行沒有了黃金准備的約束,貨幣發行量完全取決於美聯儲的操縱,加上貨幣發行調控機制的缺失,美國貨幣超發導致了美元泛濫,加劇了現行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
2、匯率體系不穩定。現行體系下各國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匯率制度自由作出安排,多種匯率制度並存加劇了匯率體系運行的復雜性。匯率波動和匯率戰不斷爆發,助長了國際金融投機活動,金融危機風險大增。
3、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不健全,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不對稱,廣大發展中國家中的逆差國成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主要調節者,導致國際收支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4、還有缺乏有效的儲備貨幣發行調控機制和國際合作協調機制,國際金融組織話語權問題等。
三、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的建議
1、中國提出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即「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
2、重建具有穩定的定值基準並為各國所接受的新儲備貨幣,這一目標可能要長期內才能實現;但短期內,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至少應當承認並正視現行體制所造成的風險,對其不斷監測、評估並及時預警。
3、從SDR到「超主權儲備貨幣」
(1)建立起SDR與其他貨幣之間的清算關系。改變當前SDR只能用於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間國際結算的現狀,使其能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公認的支付手段。
(2)積極推動在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定價、投資和企業記賬中使用SDR計價。這不僅有利於加強SDR的作用,也能有效減少因使用主權儲備貨幣計價而造成的資產價格波動和相關風險。
(3)積極推動創立SDR計值的資產,增強其吸引力。IMF正在研究SDR計值的有價證券,如果推行將是一個好的開端。
(4)進一步完善SDR的定值和發行方式。SDR定值的籃子貨幣范圍應擴大到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也可將GDP作為權重考慮因素之一。此外,為進一步提升市場對其幣值的信心,SDR的發行也可從人為計算幣值向有以實際資產支持的方式轉變,可以考慮吸收各國現有的儲備貨幣以作為其發行准備。
4、建議IMF代管儲備
具體的操作方案是按市場化模式形成開放式基金,將成員國以現有儲備貨幣積累的儲備集中管理,設定以SDR計值的基金單位,允許各投資者使用現有儲備貨幣自由認購,需要時再贖回所需的儲備貨幣。
⑶ 金本位時國際間如何交易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Mint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三種形態。金幣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點是:金幣可以自由鑄造無限法償;輔幣和銀行券可按其面值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貨幣發行准備為黃金。金幣本位制是一種穩定的貨幣制度,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制度也逐漸開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
⑷ 國際貨幣體系的存在問題
影響貨幣價格的主要是宏觀的政治和經濟消息,它們同商品的生產成本、流通渠道和供需關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全球失衡並不是起源於貨幣或財政政策的失誤,而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給世界經濟帶來的結構性缺陷。就像蘋果脫手總要落地時的,只要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結構不變。
無論什麼樣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都無法防止失衡的反復出現。無論是持續增長的美國債務還是持續增長的中國外匯儲備,都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結構性缺陷帶來的必然後果。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不是調整匯率,而是改革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隨著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瓦解,改革國際貨幣制度成為舉世矚目的重大問題。1972年7月2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決議,成立一個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參加的國際貨幣制度和有關問題委員會,討論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問題。
但在如何制止由於美元泛濫而造成的國際貨幣動盪局勢,以及如何取代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等問題上,美國和西歐國家之間矛盾重重。西歐國家要求美國恢復美元兌換黃金,以清償美元債務;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具有世界中央銀行的地位和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際貨幣體系
⑸ 如何認識重新建立國際貨幣體系的問題
從第一產業看,農業比重下降主要是由食物需求收入彈性小和土地收益遞減規律造成的。食物需求收入彈性小於1使農業無法分享國民收入增長的利益而實現同步增長;土地收益遞減使同一地塊上的農業投資增大到一定程度後因收益下降必趨減少。這就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決定了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跌。 從第二產業看,工業比重先升後跌趨勢主要是由工業品的需求特徵決定的。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居民對工業消費品的需求滿足程度低,對工業消費品的需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迅速增長。在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這些需求的滿足程度比較高,不再隨收入水平的提高迅速增長,而呈現飽和、下降趨勢,造成工業消費品的產值比重先升後降。就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而言,生產量的增大和新的生產領域的開拓使社會對工業生產資料的需求增長。與科技發展和生產升級換代相伴的生產資料「軟化」,使生產資料科技含量增大,實物含量減少、物耗水平下降,生產發展更多地靠科技投入而非實物投入,於是社會對工業生產資料的需求相對減少。消費品和生產資料供求演變的合力,決定了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先升後降的趨勢。 從第三產業看,第三產業比重增長是在服務需求上升律與服務供給上升律的共同作用下實現的。服務需求上升為服務供給上升提供了必要性;第三產業的相對利益大,為服務供給上升提供了動力;第一、二產業的生產高效率,為服務供給上升提供了可能性。這三個經濟條件同時具備,就使服務供給上升律的存在具有了充分必要條件。服務供給上升律的作用,使第三產業的規模隨服務需求上升而現實地擴大,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當然趨於上升。 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一般都在2/3,美國高達70%, 像發達國家,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有和好的基礎,所以發展第三產業游刃有餘。而發展中國家沒有好的基礎,第三產業的發展會受到限制。 國是發展中國家是以國民生產總值。中國雖然總值很高,能進前十,但人均很低,仍處於發展中,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經濟還不完善,生活還不富裕。為什麼說 國當前屬於發展中國家? 1986年7月10日,中國政府關於恢復中國在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照會中,就明確提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期望得到與其他發展中締約國相同的待遇。」在以後漫長的談判中, 國一直堅持以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入世」的原則。這絕不是為了逃避責任,而是要按照權利和義務平衡的原則承擔與自己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義務。 無論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還是從國際通行和世貿組織確認的標准來看, 國當前仍屬於發展中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均將中國視為發展中國家。在世界銀行《1998/99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250美元以下的國家,確定為中低收入國家。世貿組織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000美元以下的成員,作為發展中國家。據初步統計,2001年 國國內生產總值完成96450億元,按照上面兩個標准計算,中國目前仍處在發展中國家之列。 而中國還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是以社會性質劃分的。 們的最高目標是社會主義,但由於在各方面還不健全,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 們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少100年。 們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改變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當然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聯系的,一切發展的一定程度,將沒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說,都將是一個共產主義整體。
⑹ 簡述什麼是國際貨幣體系主要內容有哪些
國際貨幣體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是指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規則和機構,以及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付所依據的一套安排和慣例。
主要內容有國際支付原則、國際收支調節方式、國際貨幣或儲備資產的確定。
⑺ 什麼是國際貨幣體系它的內容有哪些
國際貨幣制度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 國際儲備資產 的確定;② 匯率制度 的安排;③ 國際收支 的調節方式。 固定匯率制 主要表現為 釘住匯率制 。 它是指一國採取使本國貨幣同某外國貨幣或 一籃子貨幣 保持固定比價關系的做法。
一、什麼是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貨幣體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是指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規則和機構,以及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付所依據的一套安排和慣例。
二、主要內容有國際支付原則、國際收支調節方式、國際貨幣或儲備資產的確定。
1、國際支付原則 一國對外支付是否受到限制,一國貨幣可否自由兌換成支付貨幣,本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如何確定
2、國際收支調節方式 各國政府用什麼方式彌補國際收支缺口
3、國際貨幣或儲備資產的確定 用什麼貨幣作為支付貨幣,一國政府應持有何種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的資產作為儲備資產
具體內容:
1、確定世界及各國貨幣的匯率制度。 國際貨幣體系
2、確定有關國際貨幣金融事務的協調機制或建立有關協調和監督機構。
3、確定資金融通機制。
4、確定主導貨幣或國際儲備貨幣。
5、確定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及履約束機制。
四、國際貨幣體系的目標與作用
1、目標:保障國家貿易、世界經濟的穩定、有序地發展,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有效地開發利用。
國際貨幣體系相關猜想
2、作用:建立匯率機制,防止循環的惡性貶值;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提供有利手段和解決途徑;促進各國的經濟政策協調。
五、劃分標准:
1、貨幣本位
從貨幣本位看,國際貨幣體系可以分為純粹商品本位如金本位,純粹信用本位如不兌換紙幣本位,混合本位如金匯兌本位。
2、匯率制度
從匯率制度看,國際貨幣體系可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⑻ 國際貨幣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1.由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輸出和紙幣停止兌換黃金,國際金本位制受到嚴重削弱,之後雖改行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穩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國際金本位制終於瓦解,隨後,國際貨幣制度一片混亂,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
2.國際貨幣制度簡介:
亦稱「國際貨幣體系」。指國際間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世界各國為了解決國際貿易和國際結算中對於國際支付手段和國際儲備資產的需要,對涉及到國際貨幣流通的各個方面,包括各國貨幣的兌換性、匯率制度、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國際結算制度、國際儲備體系、國際貨幣關系及其他國際金融事務,在國際范圍內自發地或通過政府間協商安排而確立的一整套系統的原則、辦法、規章制度和機構。
3.有關制度:
固定匯率制主要表現為釘住匯率制。它是指一國採取使本國貨幣同某外國貨幣或一籃子貨幣保持固定比價關系的做法。這種釘住不同於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釘住美元的做法,因為那時美元是與黃金掛鉤的,而美元的金平價又是固定的。而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一些國家所釘住的貨幣本身的匯率卻是浮動的。因此固定匯率制本質上應該是浮動匯率制。
4.國際發展: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由44國參加的「聯合國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這個協定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是:(1)以黃金作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實行「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2)實行固定匯率制。(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預先安排的資金融通措施,保證向會員國提供輔助性儲備供應
⑼ 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的區別
後者含義更廣泛
國際貨幣體系的概念
國際貨幣體系就是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採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
[編輯本段]
國際貨幣體系的具體內容:
1、確定世界及各國貨幣的匯率制度。
2、確定有關國際貨幣金融事務的協調機制或建立有關協調和監督機構。
3、確定資金融通機制。
4、確定主導貨幣或國際儲備貨幣。
國際金融體系(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是指調節各國貨幣在國際支付、結算、匯兌與轉移等方面所確定的規則、慣例、政策、機制和組織機構安排的總稱。國際金融體系是國際貨幣關系的集中反映,它構成了國際金融活動的總體框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國之間的貨幣金融交往,都要受到國際金融體系的約束。
國際金融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體系,從廣義上講,其構成要素幾乎包括了整個國際金融領域,包括: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調等。但從狹義上講,國際金融體系主要指國際間的貨幣安排,具體包括: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調。
[編輯本段]
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成
國際金融體系是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不斷擴大而產生與發展的。由於各國之間商品勞務往來、資本轉移日趨頻繁,速度也日益加快,這些活動最終都要通過貨幣在國際間進行結算、支付,因此,就產生了在國際范圍內協調各國貨幣關系的要求。國際金融體系正是在協調眾多國家貨幣制度、法律制度及經濟制度這一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
[編輯本段]
國際金融體系的主要內容
國際收支及其調節機制
即有效地幫助與促進國際收支出現嚴重失衡的國家通過各種措施進行調節,使其在國際范圍能公平地承擔國際收支調節的責任和義務。
匯率制度的安排
由於匯率變動可直接地影響到各國之間經濟利益的再分配,因此,形成一種較為穩定的、為各國共同遵守的國際間匯率安排,成為國際金融體系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一國貨幣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如何決定與維持,一國貨幣能否成為自由兌換貨幣,是採取固定匯率制度,還是採取浮動匯率制度,或是採取其他匯率制度,等等,都是國際金融體系的主要內容。
國際儲備資產的選擇與確定
即採用什麼貨幣作為國際間的支付貨幣;在一個特定時期中心儲備貨幣如何確定,以維護整個儲備體系的運行;世界各國的儲備資產又如何選擇,以滿足各種經濟交易的要求。
國際間金融事務的協調與管理
各國實行的金融貨幣政策,會對相互交往的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產生影響,因此如何協調各國與國際金融活動有關的金融貨幣政策,通過國際金融機構制定若干為各成員國所認同與遵守的規則、慣例和制度,也構成了國際金融體系的重要內容。
[編輯本段]
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與作用
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現代國際金融體系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均有一定特點的主體金融體系。
第一階段是國際金本位制時期
從1816年英國實行金本位制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結束。
第二階段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起始於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終止於1973年。
第三階段是牙買加貨幣體系時期
始於1976年1月IMF臨時委員會的牙買加協議的正式簽訂日。
不同歷史時期的國際金融體系的背景和作用
不同歷史時期的國際金融體系,有它產生的背景,同時也有它重要的作用:
1.確定了國際收支調節機制與各國可遵守的調節政策,為各國糾正國際收支失衡狀況提供了基礎;
2.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匯率機制,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不公平的貨幣競爭性貶值;
3.創造了多元化的儲備資產,為國際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清償力,同時藉此抵禦區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機;
4.促進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在統一的國際金融體系框架內,各國都要遵守一定的共同准則,任何損人利己的行為都會遭到國際間的指責,因而各國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到協調與相互諒解。當然任何一個國際金融體系都有它的缺陷,因此,國際金融體系仍然需要改革,在此基礎上尋求發展。
5、確定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及履約束機制。
[編輯本段]
國際貨幣體系的目標和作用
國際貨幣體系的目標和作用
目標:保障國家貿易、世界經濟的穩定、有序地發展,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有效地開發利用。
作用:建立匯率機制,防止循環的惡性貶值;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提供有利手段和解決途徑;促進各國的經濟政策協調。
⑽ 國際貨幣體系是如何演變的
發展演變
1880至1914年,國際金本位制度 1918至1939年,國際金本位制度的恢復時期 1944至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 1973至1976年,向浮動匯率制度過渡時期 1976年至今,牙買加體系 金本位制度 (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黃金為本位貨幣的制度) 國際貨幣體系
歷史上第一個國際貨幣制度,是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相繼推行的貨幣制度。 條件: (1)自由鑄造 (2)自由兌換 (3)自由輸出入 特點: (1)黃金充當國際貨幣 (2)各國貨幣的匯率由其含金量決定 (3)國際收支由物價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 主要內容:(1)黃金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國境,是國際儲備資產和結算貨幣;(2)金鑄幣可以自由流通和儲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鑄造,各種金鑄幣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黃金。 優勢:是一種較為穩定的貨幣制度,表現為該體系下各國貨幣之間的比價、黃金以及其他代表黃金流通的鑄幣和銀行券之間的比價以及各國物價水平相對穩定。因而對匯率穩定、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和各國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劣勢以及制度的解體:該貨幣制度過於依賴黃金,而現實中黃金產量的增長遠遠無法滿足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對黃金的需求,簡言之,黃金不夠用了。再加上各國經濟實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黃金儲備分布的極端不平衡。於是銀行券的發行日益增多,黃金的兌換日益困難。一戰爆發,各國便中止黃金輸出,停止銀行券和黃金的自由兌換,國際金本位制度宣告解體。 虛金本位制度(又稱金匯兌本位制) 盛行於一戰結束到30年代經濟大蕭條開始。 是在1922年,義大利熱那亞召開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定的。 基本內容:(1)黃金依舊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各國紙幣仍規定有含金量,代替黃金執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職能。 (2)本國貨幣與黃金直接掛鉤或通過另一種同黃金掛鉤的貨幣與黃金間接掛鉤,與黃金直接或間接保持固定的比價。 (3)間接掛鉤的條件下,本國貨幣只能兌換外匯來獲取黃金,而不能直接兌換黃金。 (4)黃金只有在最後關頭才能充當支付手段,以維持匯率穩定。 優勢與劣勢:節約了黃金的使用,彌補了金本位中黃金量不足的劣勢。但是世界貿易的發展中對黃金的需求和黃金的產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匯率頻繁波動時用黃金干預外匯市場來維系固定比價顯得力不從心。 解體: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國際虛金本位制度瓦解。 混亂階段 從20世紀30年代到二戰前,國際貿易體系進入了長達十幾年的混亂時期,其間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國為中心的三個貨幣集團(英鎊集團、美元集團、法郎集團),三大集團以各自國家的貨幣作為儲備貨幣和國際清償力的主要來源,同時展開了世界范圍內爭奪國際貨幣金融主導權的斗爭,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 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貨幣體系 內容 「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並建立固定比價關系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雙掛鉤」的具體內容是: 1、確定了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美元與黃金掛鉤:①官價:35美元=1盎司黃金;②美國准許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隨時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③其它國家的貨幣不能兌換黃金。 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①各國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比價,通過黃金平價決定固定匯率;②各國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不得超過金平價的上下1%,否則各國政府必須進行干預。 國際貨幣體系相關內容
2、建立永久性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3、規定了美元的發行和兌換方式。 4、確定固定匯率制。 5、提出了資金融通方案。 優勢和劣勢 優勢:1、解決了國際儲備短缺的困難(黃金短缺)。2、固定匯率穩定了世界金融市場。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資金融通方案促進了國際金融合作。 劣勢:以一個強大經濟實體來穩固世界金融市場容易因為此經濟實體的起伏與衰盛導致世界金融市場的波動,而造成不穩定性。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 1、美國藉此成就了自身的世界金融霸權。 2、「特里芬難題」揭示了該體制存在無法解決的難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在美國經濟實力雄厚,國際收支保有大量順差,黃金外匯儲備比較充足,而其他國家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況下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轉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美國國際收支必須順差,美元對外價值才能穩定;2、美國的黃金儲備充足;3、黃金必須維持在官價水平。這三個條件實際上不可能同時具備。這說明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不可解脫的內在矛盾——「特里芬難題」(由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指出):如果美國國際收支保持順差,則國際儲備資產不敷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 國際貨幣體系
美元荒:二戰後,歐洲各國資金短缺、物資匱乏。而美國在戰爭中大發橫財,生產力大大提高,各國急需從美國進口商品。但購買美國商品必須用美元或黃金支付,而各國黃金數量有限,無力向美國出口換取美元,這使美國國際收支大量盈餘,其他國家大量需求美元,引起國際市場上美元匯率上漲,美元供不應求。到1949年,美國黃金儲備高達245億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國家則發生了美元荒。 如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則易引起美元貶值,發生美元危機,形成「美元災」。 國際貨幣體系
美元災:指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硬通貨的現象。1960年代初,美國國際收支逐漸惡化,主要原因是:(1)1948年開始,美國執行馬歇爾計劃,對外提供經濟援助,大量美元流入西歐各國,使西歐國家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其商品流入國際市場,獲得了較多的黃金和美元。(2)1950年起,美國推行對外擴張政策,軍費開支大增,大量美元流出國境,國際收支出現逆差。(3)美國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國內資金外流,美國逆差不斷擴大。這樣6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原來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現象變成了美元過剩,美元不斷貶值。其他國家為了迴避匯率風險,不願在國際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極度虛弱,經常成為被拋售對象。1960年10月爆發第一次美元危機,此後美元的國際地位不斷削弱,表現是各地金融市場紛紛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硬幣,美元匯率下跌。1968年3月,美國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機,半個多月中,美國的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1971年8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停止各國中央銀行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貶值7.89%,將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但這些措施並未能阻止美國國際收支危機和美元危機的繼續發展。1973年2月,由於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嚴重,美元信用猛降,國際金融市場又一次掀起了拋售美元,搶購原西德馬克和日圓、並 多元化貨幣體系
進而搶購黃金的風潮。僅2月9日一天,德國法蘭克福外匯市場就拋售了近20億美元,國際外匯市場不得不暫時關閉。在此局面下,美國政府於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貶值10%,黃金官價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的兩次貶值並未能阻止美元災,1973年3月,西歐又出現了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原西德馬克的風潮。倫敦黃金市場的黃金價格一度漲到96美元一盎司。最終導致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崩潰。 事實上,美國從1950年代起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國際市場上美元大量過剩,從60年代到70年代曾發生多次美元危機。 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從布雷頓森林體系70年代崩潰後沿用至今。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1976年IMF通過《牙買加協定》,確認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浮動匯率的合法性,繼續維持全球多邊自由支付原則。雖然美元的國際本位和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國際儲備貨幣職能仍得以延續,IMF原組織機構和職能也得以續存。但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五個基本內容所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准則與規范卻支離破碎。因此現存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戲稱為「無體系的體系」,規則弱化導致重重矛盾。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引發金融市場全球化趨勢在90年代進一步加強時,該體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現。 國際貨幣體系
具體內容 (1)黃金非貨幣化:黃金與各國貨幣徹底脫鉤,不再是匯價的基礎。 (2)國際儲備多元化:美元、歐元、英鎊、日元、黃金、特別提款權等。 (3)浮動匯率制合法化:單獨浮動、聯合浮動、盯住浮動制、管理浮動制。 (4)貨幣調解機制多樣化:匯率調節、利率調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干預和貸款調節。 優點 (1)國際儲備多元化:擺脫對單一貨幣依賴,貨幣供應和使用更加方便靈活,並解決了「特里芬難題」。 (2)浮動匯率制在靈敏反應各國經濟動態的基礎上是相對經濟的調節。 國際貨幣體系
(3)貨幣調解機制多樣化:各種調節機制相互補充,避免了布雷頓體系下調節失靈的尷尬。 缺點:(1)國際儲備多元化:國際貨幣格局不穩定、管理調節復雜性強、難度高。 (2)浮動匯率制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和體系的動盪和混亂,套匯、套利等短線投機活動大量泛濫,先後引發多次金融危機。匯率變化難以預測也不利於國際貿易和投資。 (3)調解機制多樣化不能根本上改變國際收支失衡的矛盾。亞洲金融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幾次干預失敗就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