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會議記者怎麼做

國際會議記者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2-09-25 07:15:34

Ⅰ 怎樣當記者

膽子大,感覺敏銳,臉皮厚,還要有基本文字功底,這些基本條件

另==============
當一名記者,尤其是當一名好記者,除了在學校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以外,還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美國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梅爾文?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說:記者的素質包括:「堅持不懈;公正;知識面廣;進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隨後,他又解釋道:「記者生活於一個混亂無序、紛繁復雜的世界裡。然而,他們努力地通過進取心、機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實的真相,把他們的認識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語言和形式表達出來。」「記者會犯錯誤。但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到東西,而不要泄氣。雖然錯誤會讓人尷尬和丟臉,但是它們是不可避免的。不要為犯錯誤而提心吊膽,那會限制你的發揮空間。」
美國田納西大學新聞學教授、傳播學院榮休院長凱利?萊特爾在《全能記者必備》一書中說:「對一個記者來說,最重要的素質——除了寫作的慾望和能力外,也許就是永不滿足的好奇心、靈活及隨和的個性、善於總結經驗的本領、在截稿期限壓力下工作的氣質和接受客觀事實的寬容心。記者還必須胸懷大志、生氣勃勃、意志堅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約束自我。」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總編輯理查德?J?卡塔尼(Richard?J?Cattani)總結了職業新聞記者應當具備的素質,包括:「獨立、高產、細致、願作榜樣、通才、權威性、進取心、樂於助人、視野開闊、敏感、深思熟慮、自信、有個性、直覺感強、可教、無私、責任感強、活躍、有條不紊。最後,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睜眼就開始寫作,那就試試干點別的吧!』」
《圖森公民報》總編輯保羅?麥卡利在美國報紙基金會出版的一本擇業指南中,對申請加入新聞事業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聰明智慧、興趣廣泛、進取心強、技能高超、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適應截稿壓力、文筆優美。」
美國老一輩新聞教育名家利昂?納爾遜?弗林特在《報紙的良知》一書中,對新聞記者及報紙所應具備的美德歸納了十三條。其中包括:獨立精神和勇氣、公正、公平、正義、誠懇、誠實、責任、值得信賴、樂觀、進步、溫和、均衡、審慎、無私、服務大眾、遵守專業內部規則等。
中國老報人王芸生在《報魂》一書中說道:「新聞記者這種職業,就現在的情形看來,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幹得盡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能克盡職守的新聞記者,他須有堅貞的人格,強勁的毅力,豐富的學識;對於人類,對於國家,對於自己的職業,要有熱情,要有烈愛;然後以明敏的頭腦,熱烈的心腸,冰霜的操守,發揮『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業業地為人類,為國家盡職服務。」
新華社老社長郭超人在《在寫作技巧的背後》一書中說:「什麼樣的人當不了記者,什麼樣的人能當記者,什麼樣的人才能當好記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數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當不了記者。大多數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當記者,但不一定是個好記者。惟有大多數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麼你就能當一個好記者。這幾句話可能不太科學,但它們概括了我從事記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經驗教訓。」
老報人范敬宜在《如果有來世,還是做記者》的文章中說:「我認為有五種人不可以做記者:不熱愛新聞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風險的不可以,慕浮華的不可以,無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熱愛新聞工作你才能心甘情願地去吃苦。」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梁衡說:「有四種人做不得新聞。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說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選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愛偷懶,不吃苦,不深入采訪,不認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質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賣弄,喜粉飾,為文總要喧賓奪主。」
上面這些中外的新聞界前輩的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論述了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對這些前輩們的話進行梳理,並結合我本人多年新聞工作的實踐,我以為,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不斷學習的習慣;追求真相的執著;客觀公正的態度;准確朴實的文風;甘於吃苦的精神;豐富廣博的學識;寬容善良的情懷;尚儉守德的品格。
記者的素質絕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經過培養的,一個成功的記者所必備的素質大都是後天獲得的,而並非遺傳。從我們以上所說到的記者素質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遺傳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過後天的培養與訓練才能做到的。
當然,這種培養與訓練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實際工作的實踐中訓練是最好的方法,應該怎樣進行具體的培養和訓練呢?在這里我暫時提出三條。
第一條:就是堅持每天寫作,至少寫1000字,寫什麼內容在這里並不重要,關鍵是不要停筆的寫。無論大家在哪家媒體工作,不管是電視台,還是報社,文字寫作能力都是對一個記者最最基本的要求。作為職業記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夠很容易地將你採集到的新聞和你對新聞的思考,用文字順暢地表達出來,傳達給受眾。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這個記者是做不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的積累不可能有質的飛躍。寫作是記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領,必須要不間斷地練習才行。其實,具體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是必須強迫自己不停地寫,以此訓練自己的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即使今天沒有采訪任務,也沒有什麼稿件需要交,那麼,也不要讓自己的筆停下來,你可以抄一段書,可以給朋友寫一段話,可以將自己的一些感受記下來,等等。
著名作家契訶夫死後,他的夫人發現他的一摞筆記本中記了很多一段一段的話,其中不僅有契訶夫平日里看到、聽到的事物,還有他所感悟和思考的東西,其中有一些已經寫入到他的作品中,而更多的並沒有寫入作品。於是,他夫人將這些筆記整理出版,就是有名的《契訶夫手記》這本書。我從書里隨便摘幾句:「兄弟倆不開收條就從銀箱里拿走了錢。從父親那裡要錢很難為情,從銀箱里拿走倒不要緊。」「N的父親是個有名氣的人物,他也是個很出色的人物,但是他無論做了什麼事,人家總是說:『好是好,可是比他老子差多了。』有一次,他在一個藝術晚會上朗誦,和他一起參加表演的人都獲得了成功,可是對於他,人家還是這樣說:『好是好,可是還是比不上他老子。』他回家後躺在床上,瞪著他父親的像片,晃著拳頭。」這些東西准確地說,都是一些片斷,都是契訶夫在平日里隨手記下的東西,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些手記對契訶夫的寫作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我國宋代有一位著名詩人梅堯臣,凡外出遊玩或訪親會友時,總是隨身帶著一個號稱「詩袋」的布袋,看到什麼新鮮的事或美麗的風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詩,立即用筆在紙上記下,把它投入袋中。長此以往,梅堯臣的詩作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這些都是前人的經歷,對我們想要從事文字寫作的人來說,這些經歷是完全可以借鑒運用的。
如果你是在校就讀新聞的學生寫什麼呢?我在這里提個建議,你們可以試著觀察一位同學的言行,從中找到特點,然後把它寫出來,再叫同學來讀,如果同學通過你寫的東西能猜出你寫得是誰,證明你這個特點抓得准,表述得清楚。如果同學猜不出來,那就說明你還要繼續努力。還有,如果和同學聚會、討論,你可以把聚會的經過、討論的內容記錄下來,這可能在今後的若干年後,成為你和你的同學之間一份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第二條:堅持每天看新聞,至少細看十條。將每天的你認為重大的新聞事件記下來。而後,對一些持續發展的新聞事件跟蹤看下去,既看事件的進展,也看媒體對事件報道的方法和步驟,從中體會新聞寫作的一些規律。
記者工作離不開信息採集,在平日里就應該讓自己始終不脫離新聞信息的海洋,現在有了互聯網,可以說新聞信息獲取已經變得很容易了。世界上每天發生的大事,幾乎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圖文並茂報道。比如最近有關禽流感的新聞,有關薩達姆受審的新聞。大家通過查閱相關新聞報道和評論,就可以了解到禽流感在整個國際上是什麼樣的,各國都是怎樣處理這種事件的,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為從事新聞傳播的職業記者,在看新聞的時候,最好不要只看熱鬧,而要動用自己的大腦,對一些新聞進行思考,從自己學過的知識中尋找解釋。比如,前一段時間的「超級女聲」,作為一個地方電視台,湖南衛視為什麼能把這樣一個節目搞成全國性的熱點?這當中有哪些可以從傳播學理論中找到註解?再如,我國混和男足連得兩個冠軍,這說明什麼?是男足的水平高了,還是朱氏訓練方法有效果了?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如果有同學對經濟感興趣,還可以想,今年西安連著舉辦了多次國際性會議,這種現象從會展經濟角度分析說明什麼?這些會議的舉行除了提升西安的國際影響外,對西安經濟有什麼樣的作用?等等。
第三條:堅持對同源新聞進行對比,從中總結新聞采寫的規律性的東西。
經常作同源新聞的比較分析,對我們提高新聞采寫水平是十分有利的,這要從兩個層面來說。
一個是從記者個人修煉的層面來說,通過同源新聞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記者對同一新聞題材的不同處理手法,包括角度的選擇、材料的取捨、行文的組織等方面的不同,繼而從中發現哪一點是自己采訪中所遺漏的,哪一點是自己所沒有想到的,哪一點是自己今後可以借用的。這是一個不斷的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善於對新聞事件、新聞報道做比較,並通過經常性的、有意識的比較去發現其中的不同,從中培養自己比較分析、吸取營養的能力。
如果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采訪中,時時留意事件之間、新聞作品之間的不同,甄別其優劣,當然這里的優劣是個人的判斷,然後根據判斷結果取優汰劣,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對自己的發展就是一種幫助,對自己的修煉就是一種積累。
另一個是從新聞競爭需要的層面來說,現在新聞競爭十分激烈,這種競爭更多的表現為對新聞資源的爭奪,現在,不同媒體組成的信息網縱橫交錯,新聞熱線鋪天蓋地,籠罩了所有能發生新聞的時空,「獨家發現」新聞在競爭激烈的媒介環境中越來越難,信息資源共享的局面日益普遍,新聞的同源化現象開始蔓延。往往是一件新聞事件總會吸引眾多媒體的記者,新聞越是重大,吸引的記者越是眾多,新聞越是重大,越沒有獨家發現的獨家新聞。在現代傳播活動面前,新聞媒介之間的新聞競爭,更多是面對同源的新聞事件,寫出別人沒有寫出的獨特角度、獨特見解、獨特思考、深刻解讀和全面剖析。
在做同源新聞對比時,要不斷地問自己三個問題:記者為什麼要寫這條新聞?記者在這條新聞中寫了什麼?記者是按什麼結構和順序寫這條新聞的?
「為什麼要寫」解決的是確定新聞主題,新聞是報道客觀事實的,但絕不是有聞必錄,這里邊有一個記者對所報道的事件和內容的選擇,即使記者對所報道的事實不加一句評論,但面對形形色色的事件,為什麼報道此事而不報道彼事,這個為什麼當中就隱含著主題。劉勰在《文心雕龍》第二十六卷「神思」中說到,文章的立意構思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一書的「立主腦」篇中說:「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明末清初的哲學家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也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研究為什麼要寫,就是研究、發現新聞的主題立意,從中汲取對自己有幫助的養份。
「寫什麼」解決的是材料的選擇和舍棄的問題,寫新聞並不是簡單地把事件的過程平鋪直敘地說出來,而是應該選擇其主要的一點或幾點突出放大,所謂「詳略得當」,「疏密有致」,書畫理論在談到章法布局時有一著名的美學觀念:「密處不使透風,疏處可以走馬」,套用在新聞寫作上,可以說是「詳處細致入微,略處一筆帶過」。比如瓊瑤的電視劇《婉君》,情節很細,有的地方讓人感到拖沓,但卻出現過「三年以後」這樣的快速過渡,有時一天的事情可以拉成兩三集,有時幾年的事卻只是一個蒙太奇。這種手法在新聞寫作中也是可用的,那就是該詳則詳,該略就略,該取則取,該舍則舍,但何處該詳,何處該略,取什麼,舍什麼,這就是記者自己的判斷和把握了。
「怎麼寫」解決的是敘事框架和敘事方式的問題。這里所說的敘事框架不是新聞的結構,而是在新聞寫作過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的環節、范疇,包括不能逾越的事實邊界。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要遵從「全面、客觀、公正」的理念,這些都是大家瞭然於心的概念。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概念、理念落實到一次具體的新聞采訪過程中,落實到具體的寫作環節上。
面對一個具體的新聞事件,在動筆之前,記者必須搭建這條新聞的敘事框架,這個框架包括新聞價值的基本因素、報紙(媒體)的定位、讀者(受眾)的需求和喜好、新聞紀律的規范等,比如,要確定是突出時效,還是突出重要,還是突出顯要;是從法律層面介入,還是從社會道德層面來表述;如何適應報紙的定位;讀者的關注點在哪裡;有沒有違背新聞紀律的事實及觀點。然後再根據這些因素設計適當的敘事方式,這里就包括確定體裁,安排結構,組織語言等。
1896年接掌《紐約時報》並由此創造了該報輝煌的阿道夫?奧科斯,經常講給他的下屬們一個關於「三個石匠」的故事:中世紀的一個行吟詩人在路上先後遇到了三個石匠。他分別問他們:「嘿,干什麼呢?」第一個說:「在鑿石頭呢。」第二個答曰:「我在雕刻一塊基石。」惟有第三人的回應令人振奮:「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奧科斯深諳新聞寫作之道。在他心目中,三個石匠的活計代表了新聞寫作的三個階段(境界)。第一階段:新聞記者正在對手頭的事實材料進行「打量」,好比石匠在打量那塊石坯,看它能派什麼用場。第二階段:新聞記者已經考慮好要將手中的材料寫成一篇報道,而正在將它打磨成新聞素材,好比石匠已經決定用毛坯材料蓋房子(消息或通訊),正在將它打造成奠基石。第三階段:新聞記者認定了手中掌握的是一塊難得的良材,他正在著手寫一篇有力度的大報道,如同第三個建築師,已經投入了一座大教堂的建構。
記者在報道新聞時,不是被動地反映事實,從選擇事件、確定角度到安排結構、組織文字,每一個環節都有記者的主觀判斷,為什麼會出現同源新聞的不同報道,就是因為不同的記者有著不同的綜合素質,不同的文化素養,不同的思維習慣,不同經歷閱歷。
我們做同源新聞的對比,就是要從上面這些點入手,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常此以往,就一定會有所收獲。胡適老先生曾說:「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唐捐」意思是白費力,相信我們只要付出努力,就絕對不會空手而歸。

Ⅱ 好奇在那麼大型的會議上,那些記者是咋做記錄的,不會遺漏問題么

除了出色的個人能力很關鍵,必不可少的當然還有輔助工具錄音筆的幫助。一款好的錄音筆是能極大的提高記錄效率的。比如aigo的筆形錄音筆,外觀很好看,像是特工用的神器,攜帶方便,而且隨錄隨記、能夠提高在會議上的記錄效率,不僅支持錄音降噪、意外斷電也可以自動保存,提供很大幫助。

Ⅲ 怎麼成為國際會議的記者

首先你要英語很好吧,其次你要獲得與會資格(這個的話要看主辦方和個人渠道),但是不一定參加了都能現場提問,有可能就是寫個現場報道之類的

Ⅳ 怎樣做記者

美國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梅爾文?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說:記者的素質包括:「堅持不懈;公正;知識面廣;進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隨後,他又解釋道:「記者生活於一個混亂無序、紛繁復雜的世界裡。然而,他們努力地通過進取心、機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實的真相,把他們的認識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語言和形式表達出來。」「記者會犯錯誤。但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到東西,而不要泄氣。雖然錯誤會讓人尷尬和丟臉,但是它們是不可避免的。不要為犯錯誤而提心吊膽,那會限制你的發揮空間。」
美國田納西大學新聞學教授、傳播學院榮休院長凱利?萊特爾在《全能記者必備》一書中說:「對一個記者來說,最重要的素質——除了寫作的慾望和能力外,也許就是永不滿足的好奇心、靈活及隨和的個性、善於總結經驗的本領、在截稿期限壓力下工作的氣質和接受客觀事實的寬容心。記者還必須胸懷大志、生氣勃勃、意志堅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約束自我。」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總編輯理查德?J?卡塔尼(Richard?J?Cattani)總結了職業新聞記者應當具備的素質,包括:「獨立、高產、細致、願作榜樣、通才、權威性、進取心、樂於助人、視野開闊、敏感、深思熟慮、自信、有個性、直覺感強、可教、無私、責任感強、活躍、有條不紊。最後,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睜眼就開始寫作,那就試試干點別的吧!』」
《圖森公民報》總編輯保羅?麥卡利在美國報紙基金會出版的一本擇業指南中,對申請加入新聞事業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聰明智慧、興趣廣泛、進取心強、技能高超、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適應截稿壓力、文筆優美。」
美國老一輩新聞教育名家利昂?納爾遜?弗林特在《報紙的良知》一書中,對新聞記者及報紙所應具備的美德歸納了十三條。其中包括:獨立精神和勇氣、公正、公平、正義、誠懇、誠實、責任、值得信賴、樂觀、進步、溫和、均衡、審慎、無私、服務大眾、遵守專業內部規則等。
中國老報人王芸生在《報魂》一書中說道:「新聞記者這種職業,就現在的情形看來,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幹得盡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能克盡職守的新聞記者,他須有堅貞的人格,強勁的毅力,豐富的學識;對於人類,對於國家,對於自己的職業,要有熱情,要有烈愛;然後以明敏的頭腦,熱烈的心腸,冰霜的操守,發揮『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業業地為人類,為國家盡職服務。」
新華社老社長郭超人在《在寫作技巧的背後》一書中說:「什麼樣的人當不了記者,什麼樣的人能當記者,什麼樣的人才能當好記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數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當不了記者。大多數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當記者,但不一定是個好記者。惟有大多數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麼你就能當一個好記者。這幾句話可能不太科學,但它們概括了我從事記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經驗教訓。」
老報人范敬宜在《如果有來世,還是做記者》的文章中說:「我認為有五種人不可以做記者:不熱愛新聞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風險的不可以,慕浮華的不可以,無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熱愛新聞工作你才能心甘情願地去吃苦。」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梁衡說:「有四種人做不得新聞。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說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選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愛偷懶,不吃苦,不深入采訪,不認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質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賣弄,喜粉飾,為文總要喧賓奪主。」
上面這些中外的新聞界前輩的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論述了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對這些前輩們的話進行梳理,並結合我本人多年新聞工作的實踐,我以為,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不斷學習的習慣;追求真相的執著;客觀公正的態度;准確朴實的文風;甘於吃苦的精神;豐富廣博的學識;寬容善良的情懷;尚儉守德的品格。
記者的素質絕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經過培養的,一個成功的記者所必備的素質大都是後天獲得的,而並非遺傳。從我們以上所說到的記者素質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遺傳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過後天的培養與訓練才能做到的。
當然,這種培養與訓練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實際工作的實踐中訓練是最好的方法,應該怎樣進行具體的培養和訓練呢?在這里我暫時提出三條。
第一條:就是堅持每天寫作,至少寫1000字,寫什麼內容在這里並不重要,關鍵是不要停筆的寫。無論大家在哪家媒體工作,不管是電視台,還是報社,文字寫作能力都是對一個記者最最基本的要求。作為職業記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夠很容易地將你採集到的新聞和你對新聞的思考,用文字順暢地表達出來,傳達給受眾。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這個記者是做不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的積累不可能有質的飛躍。寫作是記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領,必須要不間斷地練習才行。其實,具體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是必須強迫自己不停地寫,以此訓練自己的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即使今天沒有采訪任務,也沒有什麼稿件需要交,那麼,也不要讓自己的筆停下來,你可以抄一段書,可以給朋友寫一段話,可以將自己的一些感受記下來,等等。
著名作家契訶夫死後,他的夫人發現他的一摞筆記本中記了很多一段一段的話,其中不僅有契訶夫平日里看到、聽到的事物,還有他所感悟和思考的東西,其中有一些已經寫入到他的作品中,而更多的並沒有寫入作品。於是,他夫人將這些筆記整理出版,就是有名的《契訶夫手記》這本書。我從書里隨便摘幾句:「兄弟倆不開收條就從銀箱里拿走了錢。從父親那裡要錢很難為情,從銀箱里拿走倒不要緊。」「N的父親是個有名氣的人物,他也是個很出色的人物,但是他無論做了什麼事,人家總是說:『好是好,可是比他老子差多了。』有一次,他在一個藝術晚會上朗誦,和他一起參加表演的人都獲得了成功,可是對於他,人家還是這樣說:『好是好,可是還是比不上他老子。』他回家後躺在床上,瞪著他父親的像片,晃著拳頭。」這些東西准確地說,都是一些片斷,都是契訶夫在平日里隨手記下的東西,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些手記對契訶夫的寫作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我國宋代有一位著名詩人梅堯臣,凡外出遊玩或訪親會友時,總是隨身帶著一個號稱「詩袋」的布袋,看到什麼新鮮的事或美麗的風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詩,立即用筆在紙上記下,把它投入袋中。長此以往,梅堯臣的詩作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這些都是前人的經歷,對我們想要從事文字寫作的人來說,這些經歷是完全可以借鑒運用的。
如果你是在校就讀新聞的學生寫什麼呢?我在這里提個建議,你們可以試著觀察一位同學的言行,從中找到特點,然後把它寫出來,再叫同學來讀,如果同學通過你寫的東西能猜出你寫得是誰,證明你這個特點抓得准,表述得清楚。如果同學猜不出來,那就說明你還要繼續努力。還有,如果和同學聚會、討論,你可以把聚會的經過、討論的內容記錄下來,這可能在今後的若干年後,成為你和你的同學之間一份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第二條:堅持每天看新聞,至少細看十條。將每天的你認為重大的新聞事件記下來。而後,對一些持續發展的新聞事件跟蹤看下去,既看事件的進展,也看媒體對事件報道的方法和步驟,從中體會新聞寫作的一些規律。
記者工作離不開信息採集,在平日里就應該讓自己始終不脫離新聞信息的海洋,現在有了互聯網,可以說新聞信息獲取已經變得很容易了。世界上每天發生的大事,幾乎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圖文並茂報道。比如最近有關禽流感的新聞,有關薩達姆受審的新聞。大家通過查閱相關新聞報道和評論,就可以了解到禽流感在整個國際上是什麼樣的,各國都是怎樣處理這種事件的,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為從事新聞傳播的職業記者,在看新聞的時候,最好不要只看熱鬧,而要動用自己的大腦,對一些新聞進行思考,從自己學過的知識中尋找解釋。比如,前一段時間的「超級女聲」,作為一個地方電視台,湖南衛視為什麼能把這樣一個節目搞成全國性的熱點?這當中有哪些可以從傳播學理論中找到註解?再如,我國混和男足連得兩個冠軍,這說明什麼?是男足的水平高了,還是朱氏訓練方法有效果了?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如果有同學對經濟感興趣,還可以想,今年西安連著舉辦了多次國際性會議,這種現象從會展經濟角度分析說明什麼?這些會議的舉行除了提升西安的國際影響外,對西安經濟有什麼樣的作用?等等。
第三條:堅持對同源新聞進行對比,從中總結新聞采寫的規律性的東西。
經常作同源新聞的比較分析,對我們提高新聞采寫水平是十分有利的,這要從兩個層面來說。
一個是從記者個人修煉的層面來說,通過同源新聞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記者對同一新聞題材的不同處理手法,包括角度的選擇、材料的取捨、行文的組織等方面的不同,繼而從中發現哪一點是自己采訪中所遺漏的,哪一點是自己所沒有想到的,哪一點是自己今後可以借用的。這是一個不斷的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善於對新聞事件、新聞報道做比較,並通過經常性的、有意識的比較去發現其中的不同,從中培養自己比較分析、吸取營養的能力。
如果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采訪中,時時留意事件之間、新聞作品之間的不同,甄別其優劣,當然這里的優劣是個人的判斷,然後根據判斷結果取優汰劣,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對自己的發展就是一種幫助,對自己的修煉就是一種積累。
另一個是從新聞競爭需要的層面來說,現在新聞競爭十分激烈,這種競爭更多的表現為對新聞資源的爭奪,現在,不同媒體組成的信息網縱橫交錯,新聞熱線鋪天蓋地,籠罩了所有能發生新聞的時空,「獨家發現」新聞在競爭激烈的媒介環境中越來越難,信息資源共享的局面日益普遍,新聞的同源化現象開始蔓延。往往是一件新聞事件總會吸引眾多媒體的記者,新聞越是重大,吸引的記者越是眾多,新聞越是重大,越沒有獨家發現的獨家新聞。在現代傳播活動面前,新聞媒介之間的新聞競爭,更多是面對同源的新聞事件,寫出別人沒有寫出的獨特角度、獨特見解、獨特思考、深刻解讀和全面剖析。
在做同源新聞對比時,要不斷地問自己三個問題:記者為什麼要寫這條新聞?記者在這條新聞中寫了什麼?記者是按什麼結構和順序寫這條新聞的?
「為什麼要寫」解決的是確定新聞主題,新聞是報道客觀事實的,但絕不是有聞必錄,這里邊有一個記者對所報道的事件和內容的選擇,即使記者對所報道的事實不加一句評論,但面對形形色色的事件,為什麼報道此事而不報道彼事,這個為什麼當中就隱含著主題。劉勰在《文心雕龍》第二十六卷「神思」中說到,文章的立意構思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一書的「立主腦」篇中說:「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明末清初的哲學家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也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研究為什麼要寫,就是研究、發現新聞的主題立意,從中汲取對自己有幫助的養份。
「寫什麼」解決的是材料的選擇和舍棄的問題,寫新聞並不是簡單地把事件的過程平鋪直敘地說出來,而是應該選擇其主要的一點或幾點突出放大,所謂「詳略得當」,「疏密有致」,書畫理論在談到章法布局時有一著名的美學觀念:「密處不使透風,疏處可以走馬」,套用在新聞寫作上,可以說是「詳處細致入微,略處一筆帶過」。比如瓊瑤的電視劇《婉君》,情節很細,有的地方讓人感到拖沓,但卻出現過「三年以後」這樣的快速過渡,有時一天的事情可以拉成兩三集,有時幾年的事卻只是一個蒙太奇。這種手法在新聞寫作中也是可用的,那就是該詳則詳,該略就略,該取則取,該舍則舍,但何處該詳,何處該略,取什麼,舍什麼,這就是記者自己的判斷和把握了。
「怎麼寫」解決的是敘事框架和敘事方式的問題。這里所說的敘事框架不是新聞的結構,而是在新聞寫作過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的環節、范疇,包括不能逾越的事實邊界。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要遵從「全面、客觀、公正」的理念,這些都是大家瞭然於心的概念。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概念、理念落實到一次具體的新聞采訪過程中,落實到具體的寫作環節上。
面對一個具體的新聞事件,在動筆之前,記者必須搭建這條新聞的敘事框架,這個框架包括新聞價值的基本因素、報紙(媒體)的定位、讀者(受眾)的需求和喜好、新聞紀律的規范等,比如,要確定是突出時效,還是突出重要,還是突出顯要;是從法律層面介入,還是從社會道德層面來表述;如何適應報紙的定位;讀者的關注點在哪裡;有沒有違背新聞紀律的事實及觀點。然後再根據這些因素設計適當的敘事方式,這里就包括確定體裁,安排結構,組織語言等。
1896年接掌《紐約時報》並由此創造了該報輝煌的阿道夫?奧科斯,經常講給他的下屬們一個關於「三個石匠」的故事:中世紀的一個行吟詩人在路上先後遇到了三個石匠。他分別問他們:「嘿,干什麼呢?」第一個說:「在鑿石頭呢。」第二個答曰:「我在雕刻一塊基石。」惟有第三人的回應令人振奮:「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奧科斯深諳新聞寫作之道。在他心目中,三個石匠的活計代表了新聞寫作的三個階段(境界)。第一階段:新聞記者正在對手頭的事實材料進行「打量」,好比石匠在打量那塊石坯,看它能派什麼用場。第二階段:新聞記者已經考慮好要將手中的材料寫成一篇報道,而正在將它打磨成新聞素材,好比石匠已經決定用毛坯材料蓋房子(消息或通訊),正在將它打造成奠基石。第三階段:新聞記者認定了手中掌握的是一塊難得的良材,他正在著手寫一篇有力度的大報道,如同第三個建築師,已經投入了一座大教堂的建構。
記者在報道新聞時,不是被動地反映事實,從選擇事件、確定角度到安排結構、組織文字,每一個環節都有記者的主觀判斷,為什麼會出現同源新聞的不同報道,就是因為不同的記者有著不同的綜合素質,不同的文化素養,不同的思維習慣,不同經歷閱歷。
我們做同源新聞的對比,就是要從上面這些點入手,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常此以往,就一定會有所收獲。胡適老先生曾說:「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唐捐」意思是白費力,相信我們只要付出努力,就絕對不會空手而歸

Ⅳ 我想做記者,需要達到什麼要求

第一,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第二,要有溝通的能力,能聽懂別人說什麼,還能讓別人願意和你說話;
第三,要對文字有感覺。
另外,還有一句話,可選擇用之:什麼叫好記者,能迅速掌握情況的就是好記者。而且能互通有無,有協作精神。
許多記者是天生的,就是好奇心,一種發自內心的興趣,幾乎是著魔一般,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刨根問底;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揭露錯誤行為,此外,偉大的記者還對平衡和公正有興趣;還有寫作能力,很難獲得,一旦擁有就會變成本性的一部分。好記者就像台好相機。
許多人都想了解《紐約時報》的傳統,這個工作的挑戰首先來自於尋找合適的采訪對象。若要說這份報紙在20世紀的故事,沒人比亞瑟.格布(Ar thur Gelb)更合適,該報發行人也這么認為,所以請他寫了本回憶錄——— 《本地新聞部》(City Room),記錄了他在《紐約時報》從送稿員開始,工作45年做到副主編的豐富見聞。1999年退休後,他仍在報社保有辦公室,這是身為報社傳奇人物得到的禮遇之一。
當地時間5月21日上午,格布在紐約家裡接聽我的電話,講述他在《紐約時報》的故事。跟想像中年近八旬的老人不同,他的聲音清晰有力,思路也有條不紊,開場白有點出人意料:「下星期就到我加入《紐約時報》60周年紀念日,我是1944年5月下旬開始工作的,現在已經2004年,5月也快結束,所以就是60年!」
好記者是天生的
《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你在《紐約時報》工作了一輩子,誰是你認識的最有意思的編輯,為什麼?
亞瑟.格布(以下簡稱格布):最有意思的編輯當然是艾比.羅森塔爾(A.M. Rosenthal),起先是個了不起的記者,生來就有報道的本能,他最早是駐紐約城市學院的學生記者。那是所免費學校,主要為歐洲移民的孩子設立。歐洲移民的家境貧寒,希望孩子受教育而有更好的前途。要進這所學校並不容易,高中成績一定要非常非常出色。羅森塔爾就上了這所學校,還是校報主編,於是《紐約時報》請他擔任學生記者——當時我們報社在各大學院都有學生記者,負責報道自己學校的新聞。羅森塔爾做得特別好,結果畢業前幾個星期就得到報社的正式職位,而他立即就接受了,也就永遠沒能畢業!他比我大兩歲,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才華。不久二戰結束,聯合國成立,他開始報道聯合國的新聞,做得比其他人都好,後來他被派到海外,先是印度,再去波蘭,他的報道獲得了普利策獎,之後去了日本,接著就被迫不及待的高級編輯們急召回國任編輯,主管本地新聞部。我作為副手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他的天才。事實上,他可能是我在報社大樓認識的最有才華的記者和編輯,給我巨大的影響。我差不多是跟隨他的步伐一步步晉升,只不過方向不太一樣,做記者時,他喜歡國際新聞,而我偏愛文化新聞,所以我成了首席文化記者,再變成文化編輯。然後他讓我加入他的本地新聞部做副手。我們的合作非常密切,晉升路徑也一樣,他總比我早一步。

Ⅵ 記者采訪程序

港澳媒體常駐內地記者采訪申請程序及注意事項

29日公布的《香港、澳門新聞機構在內地設立常駐記者站及派遣常駐記者須知》中,對有關常駐記者在內地的采訪活動如何申請,進行了詳細規定,有關采訪申請程序如下:

一、采訪國家領導人、軍隊有關部門,須向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提出書面申請。

二、采訪中國領導人外訪和外國領導人來訪的活動,須向外交部提出書面申請;采訪國際會議或中國承辦的國際活動,須向大會設立的新聞中心或活動主辦單位的新聞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

三、采訪中央政府部門、人民團體、全國性社團及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須向該機構的新聞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

四、赴開放地區采訪,須向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和采訪計劃,經批准後方可前往。非開放地區原則上不接受采訪。

五、常駐記者在內地進行的所有采訪,均須經主管部門和被采訪對象同意後持《港澳新聞機構常駐記者證》進行。

六、常駐記者只能以其在中國記協注冊的身份從事新聞采訪工作,不得從事與其注冊業身份不符的其它活動。

七、非常駐內地記者及沒有在內地設立常駐記者站的媒體的記者,來內地采訪須向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提出申請,獲內地有關部門審批同意後,方可來內地進行采訪。

港澳媒體常駐內地記者站使用通信設備需要批准

中國記協在29日公布的《香港、澳門新聞機構在內地設立常駐記者站及派遣常駐記者須知》中,對有關記者使用通信設備和進口采訪器材等進行了明確規定。

《須知》規定,港澳媒體常駐記者站安裝、架設無線收發和衛星通信設備,或者使用對講機及類似通訊設備等,須經當地電信主管部門批准。

對於常駐記者站進口采訪器材及辦公用品須辦理的手續,《須知》規定,常駐記者站如需進口辦公、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采訪器材等,須持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同意其設立記者站的批准通知書,依照內地有關法規向常駐地進口口岸的海關申報,並按規定辦理有關手續。

港澳新聞機構可設內地常駐記者站派常駐記者

中國記協主席邵華澤29日在會見香港新聞界高層訪京團時稱,香港、澳門新聞機構可在內地設立常駐記者站及派遣常駐記者。

邵華澤說,香港、澳門回歸後,同內地的聯系日趨密切,港澳新聞機構記者赴內地采訪的人數逐年增加。為了進一步方便港澳媒體對內地的采訪和報道,增進香港、澳門與內地的交流和了解,經中央主管部門研究決定,允許香港、澳門新聞機構在內地設立常駐記者站及派遣常駐記者。

邵華澤表示,凡在香港、澳門依法注冊或經香港、澳門政府核准出版、發行、經營的新聞機構均可向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或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提出申請,獲國務院港澳辦批准後,到中國記協辦理注冊登記手續。

邵華澤表示,長期以來,為港澳來內地采訪的新聞媒體和記者提供服務是中國記協的一項重要工作。此次受國務院港澳辦的委託,中國記協將一如既往地為港澳新聞機構常駐記者站及常駐記者提供服務與幫助。

據了解,有關准備工作已經就緒,國慶節後開始受理港澳新聞機構的申請。

中國網綜合中國新聞社消息 2001年9月30日

Ⅶ 怎樣當一名記者

一、知識豐富。記者所寫的新聞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須對各方面的知識都要有所了解,可以通過閱讀書籍和報刊、聽廣播、看電視、收集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小記者對各方面知識不求專與深,但一定要了解,以免在寫稿中出現知識性錯誤。

二、吃苦耐勞。當記者也是非常辛苦的,一分辛苦,才能有一分收獲。因為好新聞不會自己送上門來,而需要小記者自己去挖掘。開封市參加采訪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兩位小記者,白天采訪會議代表,晚上寫稿至深夜,非常辛苦,但他們都圓滿地完成了采訪任務。

三、廣交朋友。記者要廣交朋友,因為朋友越多,新聞窗口就越多。這些朋友有你的同學、小夥伴,也有老師、家長,還有大記者。有許多新聞線索,朋友會及時、主動提供給你的,缺少朋友是當不好小記者的。

四、勤奮寫作。面對同一新聞事實,不同的記者寫出的報道有很大的差別,這是由於寫作基本功不一樣所造成的。記者要勤奮學習,堅持寫作,學習別人好的寫作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7)國際會議記者怎麼做擴展閱讀:

記者是一種職業,也是一種行業。主要從事新聞紀錄,新聞報道等。記者要持證采訪,也就是記者證。

記者是在媒體中從事新聞采訪和報道工作的某者。在中國早期的新聞機構中,編輯和記者沒有嚴格的分工,編輯 、采訪合一。1872年,《申報》創刊後開始設立訪員,專門采訪本地新聞。之後,《申報》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寧波、揚州等26個城市聘有「報事人」或「訪員」。1899年《清議報》第7期上出現「記者」一詞。

2017年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年末匯總數據顯示,全球至少81名記者在2017年殉職,250名記者受到拘禁或關押,針對媒體從業人員的暴力和騷擾大幅增加。

Ⅷ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駐外記者

除了新華社、央社之外,還有人民日報、中新社、環球時報、國際廣播電台(CRI)這些地方有駐外記者。其它一些媒體也有一些駐外記者,比如體壇周報啊之類的,不過這些「駐外記者」里很多都是聘請的在國外的留學生兼職的。只有一些熱門的國家才會派駐一些自己的記者過去。
這其中覆蓋面最全的應該是新華社,如果你能進入新華社做記者,尤其是國際部的記者,不想駐外都不太容易,呵呵。不過提醒你,做駐外記者可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好,如果你有有駐外經歷的朋友,多向他們打聽一下吧。

Ⅸ 做記者需要做哪幾方面的事

三聯生活周刊的苗老師,提了好記者的三個條件.其實平常做人,也一樣.

第一,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第二,要有溝通的能力,能聽懂別人說什麼,還能讓別人願意和你說話;
第三,要對文字有感覺。

另外,還有一句話,可選擇用之:什麼叫好記者,能迅速掌握情況的就是好記者。而且能互通有無,有協作精神。
許多記者是天生的,就是好奇心,一種發自內心的興趣,幾乎是著魔一般,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刨根問底;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揭露錯誤行為,此外,偉大的記者還對平衡和公正有興趣;還有寫作能力,很難獲得,一旦擁有就會變成本性的一部分。好記者就像台好相機。

許多人都想了解《紐約時報》的傳統,這個工作的挑戰首先來自於尋找合適的采訪對象。若要說這份報紙在20世紀的故事,沒人比亞瑟.格布(Ar thur Gelb)更合適,該報發行人也這么認為,所以請他寫了本回憶錄——— 《本地新聞部》(City Room),記錄了他在《紐約時報》從送稿員開始,工作45年做到副主編的豐富見聞。1999年退休後,他仍在報社保有辦公室,這是身為報社傳奇人物得到的禮遇之一。

當地時間5月21日上午,格布在紐約家裡接聽我的電話,講述他在《紐約時報》的故事。跟想像中年近八旬的老人不同,他的聲音清晰有力,思路也有條不紊,開場白有點出人意料:「下星期就到我加入《紐約時報》60周年紀念日,我是1944年5月下旬開始工作的,現在已經2004年,5月也快結束,所以就是60年!」

好記者是天生的

《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你在《紐約時報》工作了一輩子,誰是你認識的最有意思的編輯,為什麼?
亞瑟.格布(以下簡稱格布):最有意思的編輯當然是艾比.羅森塔爾(A.M. Rosenthal),起先是個了不起的記者,生來就有報道的本能,他最早是駐紐約城市學院的學生記者。那是所免費學校,主要為歐洲移民的孩子設立。歐洲移民的家境貧寒,希望孩子受教育而有更好的前途。要進這所學校並不容易,高中成績一定要非常非常出色。羅森塔爾就上了這所學校,還是校報主編,於是《紐約時報》請他擔任學生記者——當時我們報社在各大學院都有學生記者,負責報道自己學校的新聞。羅森塔爾做得特別好,結果畢業前幾個星期就得到報社的正式職位,而他立即就接受了,也就永遠沒能畢業!他比我大兩歲,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才華。不久二戰結束,聯合國成立,他開始報道聯合國的新聞,做得比其他人都好,後來他被派到海外,先是印度,再去波蘭,他的報道獲得了普利策獎,之後去了日本,接著就被迫不及待的高級編輯們急召回國任編輯,主管本地新聞部。我作為副手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他的天才。事實上,他可能是我在報社大樓認識的最有才華的記者和編輯,給我巨大的影響。我差不多是跟隨他的步伐一步步晉升,只不過方向不太一樣,做記者時,他喜歡國際新聞,而我偏愛文化新聞,所以我成了首席文化記者,再變成文化編輯。然後他讓我加入他的本地新聞部做副手。我們的合作非常密切,晉升路徑也一樣,他總比我早一步。

《21世紀》:你提到報道的本能,這個東西能從應聘者身上看出來嗎?

格布:一定能從他文章看出來,包括報道和采訪。不過我總覺得許多記者是天生的,就是好奇心,一種發自內心的興趣,幾乎是著魔一般,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刨根問底。只要有了這種本能,他們就會具備一個偉大記者的重要條件,這就是竭力獲得更多信息,完整而徹底地撰寫一篇報道,以及追求精確的慾望。
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揭露錯誤行為,這在我認識的許多富有才華的記者看來是很重要的。此外,偉大的記者還對平衡和公正有興趣,他們想解讀事實,但也知道一定要盡量平衡和公正。偉大的報道體現所有這些特點。
還有寫作能力,很難獲得,一旦擁有就會變成本性的一部分。偉大的記者能讓讀者彷彿親眼目睹他報道的火災、罪行或戰地情況。好記者就像台好相機。只要回顧照相機和電視普及之前的報道,就會發現,偉大的美國記者對南北戰爭這樣事件的文字報道是如此生動,你馬上就能精確看見戰場的每個細節,好像真的到了那個地方,跟記者站在一起。

《21世紀》:如你所說,那是照相機和電視普及以前的事,現在技術如此發達,講究文字報道的報紙會受什麼影響,比如說它能跟電視競爭么?

格布:一般報紙不行,但了不起的報紙一定可以,因為最好的電視節目確實可以在報道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們無法長年累月記錄世界正在發生的各種事情,進行分析,展現我們希望了解的某件具體事情的各個方面。電視只是浮光掠影,而且通常偏愛有動作的新聞。比如說戰爭或災難,電視當然無人能敵,他們能從現場發送連續的畫面,報紙就做不到——也不是沒有例外,比如《生活》雜志從諾曼底登陸現場發回的照片主要出自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之手,可以說他的照片在某種程度上壓倒了報道登陸情況的紀錄片,因為你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士兵的面孔和照片的出色構圖。一張照片可以擁有超過紀錄片的震撼力,一份偉大的報紙也有能力報道當天發生的全部幾百條各種重要新聞並作深入詳盡的描述,電視就做不到。電視主要取悅另一個受眾群體,跟像《紐約時報》的受眾群體相比,他們的層次稍低一點。

《21世紀》:你是不是覺得要做個好編輯就非得有當記者做報道的經驗?

格布:當然,毫無疑問!我不相信你能跳過記者這關而照樣做個好編輯,若說做個一般編輯大概沒問題。你必須有能力了解記者面臨的挑戰在哪裡、怎樣克服這些挑戰、截稿限期的壓力可能造成什麼寫作問題、怎樣解決如何迅速獲得事實的問題、怎樣從不同渠道獲得事實,阻力常常出在收集事實和寫出一篇漂亮而沒有錯誤的報道這兩方面。這是記者每天的經歷,年復一年,只有做過記者才能理解。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可以沒做過記者或編輯就教新聞學,也不相信有人可以不做記者而照樣成為好編輯。在我當家那會兒絕對不會允許發生這種事。

《21世紀》:你對學校教育有什麼看法,學校可以教我們怎樣做個好記者或好編輯么?
格布:從我剛進報社到現在,我認為美國記者當中最偉大也最有文採的寫手是梅爾.伯格(Meyer Burger)。他很窮,有很多兄弟姐妹,12歲就要打工幫忙養家,從沒受過任何正式教育,但他喜歡看書。他妻子是個教師,幫忙教他。他成了美國報紙最好的寫手。所以說不必接受正式教育也可自學成記者。但如果你打算報道特定領域,比如科學或建築,那就要受這方面的教育。若說綜合新聞就不必,但你應該聰明且喜歡看書,有學習的慾望,能自學。如果你喜歡閱讀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看莎士比亞和其他偉大作家、歷史學家和詩人的著作,同時通過《紐約客》等報刊了解時事,並且具有天生的吸取信息和漂亮表達自己想法的本事,你就一定可以勝任記者的工作。 編輯一定要寬容

《21世紀》:你在書中還提到許多偉大記者的故事,看上去他們似乎很難相處,你作為編輯怎麼跟他們打交道,讓他們成為一個合作的團隊?

格布:所有富有才華的人都是不好相處的!我就從沒見過富有才華甚至是天才的寫手是好相處的。因為他們總是焦慮不安,渴望得到認可,不喜歡人們告訴自己應該怎麼寫文章。我也是寫手,所以我知道怎樣跟他們打交道。就是要對他們好!跟他們聊天、吃午飯,聽他們抱怨,努力解決他們的問題,結識他們的妻子或丈夫,保持關注的態度,賞識他們的才華。我喜歡這樣的人,一個富有才華的人總能對別人產生影響。編輯不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必須寬容,這倒不是說編輯不能嚴格要求並確定高標准。

《21世紀》:看來編輯跟記者的區別之一就是編輯更加寬容。

格布:是的,編輯可能覺得一個富有才華的記者選錯了報道的方向,但他必須非常寬容,設法了解怎樣才能把對方拉回正確的軌道。不是所有編輯都是好編輯,確實存在二流編輯。一個偉大的編輯必須擁有豐富的報道經驗,同時具備寬容、耐心、理解、願意傾聽和一定的敏感性。他還必須抱有理解和同情,願意扶植和傾聽對方,只有這樣記者才會覺得編輯是支持自己的,也就開始尊重編輯的才華和人格,願意接受編輯要求的改變。

《21世紀》:可你作為日報編輯,面對似乎總是轉眼就到的截稿限期,怎麼可以在這種壓力下保持耐心?

格布:當然了,有時你確實失去耐心。有個例子,當時離截稿期只有幾分鍾,我本來應該先把稿子簽了,下期再做完善,但我太想全面報道這個新聞,以至於提出一個不可能的要求———讓記者改寫整個報道。結果他在報社寫到一半就昏倒了。這就是因為有追求盡善盡美的壓力,以至於我們常常忘了自己都是凡人。

《21世紀》: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還能團結起來應付壓力也很不簡單,能不能說這份報紙的成功秘密之一在於它和諧友好的氣氛?

格布:這份報紙的成功源於報社多年以來一直堅持聘請最優秀者的事實。一旦有許多富有才華的人一起工作,就有了鼓舞人心的環境,激勵大家全力以赴做到最好。9.11事件爆發時,我們把所有富有才華的記者派到各地進行報道,結果為報紙贏得7個普利策獎,這是大新聞發生的做法。我們有那麼多人員儲備,只要有大事發生,都能找到最合適的人。才華激發才華。一旦發現自己置身一個富有才華的環境,你總會設法展現自己的本事。這就是《紐約時報》可以維持自己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報紙的原因。它也會漏新聞,在這里或那裡摔跤,但它偉大之處在於總是力求完美。 報紙隨觀念而變

《21世紀》:能不能說說你們報社的文化,主編又是怎樣確保繼任者了解這種文化並繼承下去的?

格布:我接受培訓的方式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工作那會兒你一次只能走一步,從記者開始,或者像我這樣先是做送稿員,然後變成跑治安新聞的記者,了解警察和罪犯都在做什麼,從中學習收集必要事實的全部技巧,知道怎樣搶在警察前面到達案件現場或從官員嘴裡引出真相。治安新聞能讓你迅速掌握這些技巧,然後大概可以去跑綜合新聞,坐在報社新聞部等編輯給分配任務,什麼題目都有可能;下一步你可能得到專門的一條線,比如市政廳線或我跑過的醫院線。就這樣一步步走上去,直到完全了解這份報紙,它代表的理念成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等你成為編輯,你不僅走過這個過程,了解報道的各個環節,還從與前輩記者的交談當中學到很多技巧,從他們那裡將報社的傳統———公正、平衡和精確———繼承下來,你就能給記者分配任務,編輯他們的報道,一天比一天做得好,直到你自信可以確定報紙的方向。

《21世紀》:60年來,報紙和新聞行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你覺得《紐約時報》在適應這些變化方面做得怎麼樣?

格布:這得從頭說起。你必須記住《紐約時報》1851年就已經存在。18 96年,田納西州一個不知名的報紙發行人阿道夫.奧克斯(AdolphOchs)聽說《紐約時報》可能破產,就把它買下了,奧克斯是個有理想的報紙發行人,他想改造《紐約時報》成為一份偉大的報紙。比方說他堅定地認為要想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要了解世界的變化。所以他把國際新聞放在僅次於頭版的位置。這跟當時絕大多數報紙的做法都相反。他還確定了一些具體原則,比如聘請最出色的國際新聞記者,還有最出色的文化評論員,一心創造一份偉大的報紙。這份報紙已經走過100多年的發展歷程,其基礎是如此堅實,以至於如果發生什麼變化,只要速度不太快,讀者總能跟上和接受。他們可能不喜歡報紙出現的某些新東西,比如新的版塊和專欄,但只要做新聞的基本方法沒變,就不會有問題。所有這些努力目標都是為了延續早期發行人們奠定的基礎。出現變化是因為世界發生變化,報紙要跟著改變。有時可能在某個方向走得太遠,但最終報紙會在變化之後穩定下來,我們也會發現它還是原來那份偉大的報紙。

《21世紀》:提到發行人,你在書里還說你們的發行人從不依賴民意調查確定讀者究竟需要什麼,那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改變?

格布:我說世界在變的意思是指我們的標准在變。我們今天對性的描寫要比25年前多一些,還有同性戀和類似艾滋病那樣的新疾病。今天顯得重要的事以前未必得到重視,比如25年前我們就沒寫過同性戀,也不太重視女性這個群體的變化。我加入報社那會兒還沒黑人記者,女記者也屈指可數,以前猶太人不方便出國……總之世界變了,觀念變了,報紙也跟著變了。有時報紙甚至引發改變,比如報紙對越南戰爭和水門事件的報道,以及今天我們報道布希政府的方式,就在美國引起震動和改變。有時報紙確實可以通過集中報道某個領域而引發改變。

《21世紀》:你會不會擔心報紙或媒體可能變得太強大?

格布:不會,在一個民主社會就不會,因為一份報紙永遠不可能變得太強大。讓社會保持自由的關鍵就是報紙,就是信息。如果你不能得到所有信息,就很難維護自己的自由,因為媒體是保障自由的僅有渠道。必須永遠存在一份像《紐約時報》這樣的報紙,讓記者盡力挖掘盡可能多的信息。有時很難得到這些信息,但報紙應該盡力使用最好的記者。這么做永遠不可能使報紙變得太強大,報紙就跟國會或總統一樣重要,我們稱為「第四權力」,我不知道如果沒有報紙我們會怎樣,可能非常危險。

Ⅹ 當一名記者應具有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當一名記者應具有精華知識敏銳的觀察力,能捕捉到社會上一些端倪,進行專題寫作的能力;同時也要有信息整理的較好的文筆,寫出來的文字能打動人心,不顯利枯燥;第三,還有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能與別人進行順利的溝通,在采訪過程中,不至於引起別人的反感。

合格記者的三大條件:
1. 勤奮。勤奮是我考核我們自己記者的最直接或者說最簡單的判斷。但是,作為一個合格記者或者說優秀記者,出色記者,勤奮是最基礎的條件之一。所謂「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就是最好的表達。如果想當一名合格的記者,甚至說想做的更好,勤奮就是必須要堅持的。比如在網路界,徐志斌同志就是一個很值得大家學習的榜樣。

2.敬業。勤奮和敬業不是一回事。敬業對於記者而言,就是對這個行業的熱愛,是對這個行業職業道德的認可,比如遵守事實等。即便沒有很高的薪水,即便是沒日沒夜的加班,即便是各種管制扼殺你的新聞理想,你都不應該對這個職業失去信心。其實,記者這個行業有很多可以讓自己提高的地方,比如你可以和很多優秀的人溝通,比如你可以接觸各種有意思的東西,比如技術,產品,應用等等,總之完全可以不斷提升你的知識,你的素養並培養和發展你的價值觀,讓自己成為一個豐富的人。典型例子,光明日報藺大姐就是表率。

3.多寫多問。文字功底是記者的基本素質,沒有很出色的文筆可以,但必須辭達而以已,要表達清楚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當然,文筆這東西,必須不斷的去練,才能越寫越好,其實項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天天都寫,自嘆不如。但的確寫的越多,文筆自然越好,其實寫博客就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手法,可以讓很多人幫你看。為了能寫好,不被別人罵,你就得仔細寫,琢磨寫。不但能練文筆,而且能練就好的邏輯能力和分析能力。寫的同時,要好問,不好問,你就寫不出東西來,這一點,計算機世界的小毛同志就是一個值得大家學習的人。

優秀記者的四大條件:
4.溝通。善於溝通是一個優秀記者必須具備的條件。現在很多記者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上網找資料上,很少去和新聞當事人或者各類人士去溝通。除了不勤奮和敬業外,欠缺溝通是最主要的環節。當然,溝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通過溝通,提高自己對所報道事件的含金量,才能寫出優秀的報道來。其實經濟觀察報和二十一世紀的幾個朋友就做的非常好。

5.交友。溝通的下一個境界就是交友。我一直給我們的記者強調一個事情,就是任何一個受訪人,你必須在幾分鍾之內讓他感覺你們是朋友般的關系,彼此聊天沒有絲毫的障礙。只有彼此當作朋友般的溝通,才能真正的挖掘出有價值的東西來,寫出來的東西才能有血有肉。當然,對任何一個受訪者要真誠,這是交朋友的第一要素。要把每一個接受采訪的人當作長期交往的朋友來對待,沒事也要多聯系,才能豐富你自己的資源。

6.學習。不學習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記者的,當然這年月任何一個職業都講究學習。但是對於記者而言,學習的范圍和學習方法就非常重要。比如通信領域的記者,所要學習的東西就非常多。尤其是一些專業領域的知識非常廣泛,對於很多非通信專業的記者就非常的痛苦。因此,必須要學會怎樣去學習,要多問,多聽,多看。這就需要多交往一些行業專家,遇到事情除了自己解決外,有很多專家幫你答疑解惑就非常重要。

7.外語。外語其實只是一個工具,他的核心思想是必須把眼光從中國放到到世界,如果僅僅就中國看中國,就不符合今天的世界發展趨勢。只有以世界的眼光去看待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寫出來的報道才有可讀性,才有深度。因此,掌握好的外語能力是一個優秀記者的必備要素。我在這方面就很不合格,異常慚愧。

出色記者的三大條件:
8. 判斷力。所謂判斷力最簡單的理解其實就是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看上去很簡單,其實不然。比如你要去判斷一個論據或者說法,什麼是符合社會進步的,什麼是代表正義的,什麼是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什麼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什麼是科學合理的,什麼是值得宣揚的等等。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很多記者很容易上當,或者說自己很容易判斷錯。因此,一個出色的記者必須要有很強的判斷力,去判斷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去作出一個正確的判斷,並加以報道。

9. 分析力。分析能力其實是目前國內記者比較欠缺的,其實也是記者和分析師的結合,這就需要記者有豐富的知識,很強的判斷能力,對產業的高度認識,通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調查,分析,得出對產業發展有借鑒意義的東西來。這是資深記者的必備能力。

10. 媒體人。不僅僅是一個記者,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媒體人去對待。比如要去研究媒體發展的歷史,媒體發展的趨勢,媒體在社會進步中所起的作用。媒體的包裝,媒體的經營,包括媒體記者的培養,從一個媒體人的角度去看,如何做適合當代媒體發展的記者,這是記者最高境界的體現。

閱讀全文

與國際會議記者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