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哪幾個板塊(社區)居住人口最多
上海人口分布變化與人口布局導向戰略研究
上海人口分布變化與人口布局導向戰略研究
發布日期:2003-04-07 16:35:35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 高級工程師湯志平
一、上海市(市區及郊區)人口分布的現狀及變化
1、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①人口的分布及密度現狀
——人口密度自中心區向遠郊區呈遞減且級差明顯
根據對市域內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這三個地域層次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半年以上)人口資料分析,中心區人口密度是近郊區的7.6倍,是遠郊區的26.4倍。從人口密度可以看出,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的人口密度呈遞減狀態,且中心區的人口密度遠高於近郊區和遠郊區。
2、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人口的區內及區間變化
(1)中心區人口變化
·中心區戶籍人口不斷下降,外來流動人口成為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上海中心區的戶籍總人口由1995年的636.6萬人減少到2000年的628.24萬人。而"五普"資料顯示出中心區的常住人口規模高於戶籍統計人口,達到693.03萬人。這表明中心區的戶籍人口在不斷向外疏解,戶籍人口數量下降,外來流動人口增加成為中心區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中心區的核心區人口數量迅速下降
處於城市核心位置且區域面積較小的黃浦(含原南市)、盧灣、靜安區的戶籍人口數量下降了19.13萬人,年平均遞減率達到了25.7‰。而"五普"常住人口比同期戶籍統計人口又減少16.7萬人,其中減少最多的黃浦區達到8.73萬人。
· 中心區外圍區人口仍屬增長態勢
中心區內地域面積較大且處於外圍的區,其人口數量變化較緩慢,如長寧區等。1995-2000年間該四區的戶籍人口數量基本保持不變,年均增長率為0.46‰。"五普"常住人口比同期戶籍統計人口增加了52.8萬人。
(2)近郊區人口變化
· 近郊區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迅速提高
近郊區的戶籍總人口由1995年的320.1萬人增加到2000年的360.13萬人,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1810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2036人/平方公里。人口數量及人口密度增加的程度遠高於其它各區。"五普"統計近郊區常住人口為560.07萬人,人口密度為3167人/平方公里,其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指標均遠遠高於戶籍人口的統計指標。
· 近郊區內浦東新區、閔行、寶山區人口增長顯著,嘉定區人口變化甚微
對近郊區人口變化影響最大的是外來流動人口。僅以"五普"統計常住人口與同期戶籍統計人口的變化來看,近郊區"五普"統計常住人口比同期戶籍統計人口增加了199.94萬人,達到了戶籍統計人口的56%。其中浦東新區、閔行、寶山區分別增加了75.1萬人、56.3萬人和41.9萬人,而嘉定區則僅增加26.7萬人。
(3)遠郊區人口變化
· 遠郊區戶籍人口總體上呈現出向區外流動
遠郊區的戶籍總人口由1995年的344.9萬人減少到2000年的333.26萬人,年平均人口綜合增長率為-6.84‰,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805人/平方公里減少到2000年的778人/平方公里,相對於中心區和近郊區而言變化不大。總體上呈現出遠郊區戶籍人口向區外的流動。
· 對勞動力的需求導致外來流動人口的增加和總體上常住人口的增加
遠郊區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又導致了外來流動人口的注入。"五普"數據顯示外來流動人口的增加導致了遠郊區常住人口的增加,遠郊區"五普"常住人口達到387.67萬人,比同期戶籍統計人口增加了54.4萬人。
3、人口變化的流向特徵
(1)市域戶籍人口的流向特徵
· 中心區中黃浦、盧灣、靜安區是人口主要導出區
全市戶籍人口和"五普"人口數據的分析結果更加說明了中心區人口的外遷趨勢。全市平均人戶分離人口占戶籍人口比重為17.67%,而中心區靜安、黃浦、盧灣三區的比重均高於30%,說明這幾個區的人口流出情況最為明顯。
· 近郊區中浦東新區、閔行、寶山區和中心區中的楊浦、普陀、徐匯區是主要的人口導入區
從市域內人口流動的導入方向來看,近郊區中浦東新區、閔行、寶山區以及中心區的楊浦、普陀、徐匯區是市域內人口流入的主要區域,其中浦東新區的市域內流入人口達到近40萬人,其次為閔行區,達23萬人。
(2)市域外來流動人口的流向特徵
· 對外交通對外來流動人口的流入產生直接影響
上海市的西向是城市對外聯系的主要方向,因此,與江蘇、浙江的交通聯系通道也成為了外來流動人口進入的主要通道。市區的西南部成為外來流動人口導入的第一站。根據"五普"的統計,全市流動人口超過2萬人的57個街道和城鎮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位於市區西南部,其中流動人口數量最多的為七寶鎮(7萬人)、三林鎮(6.77萬人)和新涇鎮(6.13萬人)。
· 經濟發展和就業需求因素決定了外來流動人口的空間集聚
上海市的外來流動人口主要集聚在離市區較近、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如浦東新區。2000年浦東新區27個街道、鎮的外來流動人口均超過1萬人,其中17個街道、鎮超過2萬人;近郊區閔行、寶山、嘉定區和遠郊區松江和青浦區,外來流動人口主要集聚在離市區較近、經濟相對發達的街道和城鎮,如閔行區的七寶和莘庄鎮,寶山區的大場和楊行鎮,嘉定區的真新街道和南翔鎮,松江區的九亭和新橋鎮,青浦區的徐涇和趙鎮等
· 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呈環形集中分布在內外環線之間的區域
上海市的外來流動人口主要呈環形相對集中地分布在內外環線間的區域內。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的外來流動人口分別為130.7萬人、184.22萬人和72.83萬人,分別佔全市外來流動人口總量的33.6%、47.6%和18.8%。
(3)市域人口流動的總特徵
綜上所述,上海市各區人口密度的變化反映出人口流動的流向和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化。
中心區內的核心區域人口在向外遷移,其流向主要為近郊區以及中心區內的外圍區域。遠郊區的人口發展呈現兩種不同的流動方向。一種是跨區的人口流動,其人口呈現向區外的流動;另一種則較多地出現人口在區內的流動,即人口從農村向中心城鎮的流動。
從城市人口空間流動的特徵看,中心區人口的向外遷移主要表現為一種由內向外蔓延式的遷移方式。到目前為止,上海市人口的空間遷移變化還未出現跨區域的跳躍式空間流動,沿交通線的軸線式人口空間擴散現象也不明顯。
二、上海市人口分布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1、上海市人口分布變化與城市發展建設的相互關系
(1)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聯動
城市的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之間的聯動,是城市人口分布變化的直接誘導因素。隨著中心區的核心區(黃浦、盧灣、靜安區)舊區改造速度的明顯加快,舊房拆遷、土地批租、道路拓寬和市政動遷等項目不斷增加,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城市土地使用的退二進三,近郊區和中心區的邊緣區域(楊浦、虹口、閘北、普陀、長寧、徐匯區)住宅小區建設發展飛快,大批居民由中心區內核心區域的原居住地遷往近郊區和中心區邊緣區域的大規模新建居住小區。1995年至2000年間,中心區的核心區域戶籍人口的遞減以及居住地已遷移但戶籍仍在原地的人口共為63.7萬人,顯示出中心區的核心區人口在不斷向外疏解並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城市交通設施建設的影響
· 軌道交通對城市人口向外疏解的作用明顯
以上海的地鐵1號線為例,隨著地鐵1號線及其延伸段的建設、開通,地鐵沿線地區人口的集聚程度不斷提高。以"四普"和"五普"人口數據的比較,十年間該地區的人口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受到地鐵直接影響的莘庄鎮和梅隴鎮,分別從1990年的1.58萬人和2.84萬人增加到2000年的11.6萬人和9.63萬人,人口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22%和13%。
· 高速公路對人口集聚有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
高速公路的建設在對區域的產業發展產生巨大作用的同時,對人口導入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其影響作用更多集中在有高速公路下口的城鎮地區,對其它城鎮地區的影響則明顯減弱。比較"四普"和"五普"人口統計數據,1990-2000年間,滬寧高速公路沿線人口增幅最快的是江橋鎮,人口的年均增長率為8.2%,其它城鎮如華新鎮、安亭鎮的人口年均增長率則分別為4.2%和2.7%,沒有高速公路下口的沿線城鎮其人口增幅則更加緩慢。滬嘉高速公路沿線人口增幅最大的城鎮為擁有高速公路下口的馬陸鎮,1990-2000年間其人口年均增長率為3.5%。
由此可見,全封閉式的高速公路對城鎮人口導入的作用方式是跳躍式的,即只對有高速公路開口的城鎮具有較明顯作用,且其影響程度遠低於軌道交通。
2、近郊區人口增長的區域差異
近郊區由於其產業發展、交通區位條件以及發展政策等各方面的差異,其人口的集聚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具體表現在近郊區內浦東新區、閔行、寶山區的人口吸聚能力較強。而嘉定區由於不具備其它區所具有的獨特發展條件,如浦東新區發展的強有力的政策支撐、閔行區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條件以及寶山區強大的產業支撐在人口吸聚能力方面難有大的作為。
三、上海市人口布局戰略目標
1、上海人口規模規劃總目標
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所確定的城市人口發展目標,2020年,全市實際居住人口(包括戶籍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外來流動人口)1600萬左右,城市化水平達到85%。
2、現狀人口分布情況與國際城市的比較分析
將"五普"常住人口統計口徑統一到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則上海中心城(外環線以內)的現狀常住人口為915萬人,人口密度為1.4萬人/平方公里。
上海市現狀人口密度情況表
根據有關調查數據表明,一些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情況如下:
國際大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情況比較
由此可見,與世界其他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市中心區平均3.0萬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人過於稠密,尤其是浦西部分的舊區。
3、上海市人口分布規劃方案及控制目標
至2020年規劃期內,中心城將要向郊區疏解人口約115萬人。參照世界國際經濟中心城市標准,並結合上海市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試圖分解確定不同地域人口密度及人口流動方向的具體控制目標。
規劃人口疏解方向:上海市人口疏解的重點在舊區,向外疏解的方向一部分在內外環線之間,但重點是向中心城以外的郊區疏解。
人口疏解特徵轉變:突破"八五"、"九五"期間,城市人口由舊區向內外環線之間蔓延式發展的方式,逐步轉向和部分實現舊區人口向外環線以外的郊區城鎮跳躍式發展的方式。
上海市中心城人口疏解分地區控制目標(至2020年)
註:人口單位為萬人,人口密度單位為萬人/平方公里;
疏解人口數字為負數時,表示該地區增加人口數量
綜上所述,中心城規劃向郊區疏解約115萬人,其中舊區人口降至2萬人/平方公里,需疏解人口150萬,其中大部分疏解至郊區,小部分疏解至內外環線之間,除舊區外的中心城其他地區人口可適度增加,但要嚴格控制在一定的人口密度范圍內。
因此,如何突破"八五"、"九五"期間,城市人口由舊區向內外環線之間蔓延式發展的方式,逐步轉向和部分實現舊區人口向外環線以外的郊區城鎮跳躍式發展的方式,將是中心城人口疏解的關鍵。
四、實施上海人口布局戰略的主要對策
要實現中心城人口向郊區疏解的戰略目標,特別是逐步轉向由舊區向郊區跳躍式發展的疏解方式,如何從上海市域整體宏觀角度,加強整體規劃引導與控制力度,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
1、控制中心城住宅供應總量,降低舊城改造開發強度,實施舊區與郊區聯動發展的搭橋政策。
(1)市政府控制中心城住宅用地年度投放量,一方面可作為城市環境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的用地及備用地;另一方面也為城市未來功能發展留有餘地。同時,有利於提高中心城城市土地價值及房產價值,從而拉大中心城與郊區的土地及房產級差,促進郊區房地產吸引力的加大,吸引人口外遷。
(2)控制中心城居住建築容積率,一方面改善居住環境,減小中心城交通市政設施配套及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減少了住宅總量的提供,控制了中心城居住人口總量,人口密度將隨著舊城改造的推進而逐步減少,將從根本上提高中心城的整體環境質量。舊區內住宅開發凈容積率應控制在2.5以下,中心城其他地區住宅開發凈容積率應控制在1.5以下.
(3)推進中心區與郊區的聯動發展與搭橋開發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使中心城舊城改造與郊區新區開發形成互動的良性循環。
但是,按照目前就地平衡的開發模式,舊城改造要降低開發強度是十分困難的。採取重點人口導入區域與中心城人口導出區域的搭橋政策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途徑,這同時也是實現舊區人口向郊區城鎮跳躍式疏解的有效方法,以避免舊區人口的一再梯度疏解而造成的資源浪費。
2、實施中心城大型環城綠帶建設,控制中心城繼續蔓延式發展。
根據新一輪總體規劃確定,為避免城市進一步無限制蔓延所帶來的弊病,在外環線周圍劃定了5公里地區為建設敏感區,要求嚴格控制建設敏感區內的各項開發活動,保持原生態環境,不能形成新的集中成片的城市化地區。
3、加速郊區軌道交通建設,引導城市軸向組團式發展,政策聚焦重點城鎮。
(1)最有效支撐人口疏解的交通方式為軌道交通,這已為上海地鐵建設與沿線人口發展的事例所證明。以地鐵一號線為例,地鐵沿線區域的人口年平均增長率是其他地區的5倍左右。
(2)通過加速郊區快速大容量的軌道交通線的建設來引導城市按軸向發展,並形成城市發展軸,是大城市解決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戰略。
(3)在城市發展軸中選取重點城鎮,作為發展核,集中集聚集約發展,避免帶狀無序發展給城市基礎設施配置、環境保護、城市生態、城市景觀所產生的多種不良後果。
4、重點城鎮優先考慮產業發展用地選址,配合高速公路建設,增強郊區城鎮綜合實力。
(1)產業所帶來的就業崗位及商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特別是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和外來流動人口的聚集。新建大規模產業園區,應優先考慮重點城鎮作為新興產業的選址地點,使得城鎮獲得強有利的經濟實力的支撐。
(2)相對於軌道交通而言,高速公路對於人口吸引的力度是有限的,但對於物流及產業的支撐確實明顯的。高速公路線建設,應在重點城鎮處建設全互通立交出入口,在產業區增加高速公路出口,以此加快物流、促進產業區的發展與規模,從而帶動人口的發展。
(3)給重點城鎮以土地優先供應政策,變平均供應方式為集中重點供應,通過土地供給量的投放,控制非重點城鎮發展的局部惡性競爭,使重點城鎮在較短時間內有可能發展成為中等規模的城市、遠期成為大城市,形成與中心城特大城市相抗衡的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綜合功能城市。
5、提高郊區城鎮規劃與建設水平,加快住宅建設,提升城鎮生活環境整體水平,吸引中心城及農村人口落戶城鎮。
(1)加快郊區住宅建設,提高住宅建設質量
(2)加強城鎮環境景觀建設
(3)加強教育、醫療、文化、社區服務等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影響人口布局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相當復雜的。以上五大主要對策是針對上海市的具體情況提出的,市政府可以通過對上述政策的整合與聚焦,一方面控制中心城人口的動態發展,另一方面形成具有突破性和強大導向力的郊區城鎮發展軸線與重點,實現上海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
② 上海是世界第幾大城市
上海是世界第12大城市,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12名。
上海地處中國東部、長江入海口、東臨東中國海,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界於東經120°52′-122°12′,北緯30°40′-31°53′之間。
戰國時,上海是春申君的封邑,故別稱申。晉朝時,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稱為「扈瀆」,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
(2)上海中心城國際安全性怎麼樣擴展閱讀:
上海的經濟
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實現上海市生產總值(GDP)38155.32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88億元,下降5.0%;第二產業增加值10299.16億元,增長0.5%;第三產業增加值27752.28億元,增長8.2%。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2.7%,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上海市人均生產總值為15.73萬元。
在上海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8328.67億元,比上年增長6.1%;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9826.64億元,增長5.8%。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0%。
③ 上海治安好嗎
還好,因為上海屬於中國發達地區,居民整體素質較高。
上海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江南的吳越傳統文化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上海市已經成功舉辦了2010年世界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大型國際活動。[3-4]
上海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暖夏涼。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約4℃,通常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約28℃。
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交通、科技、工業、金融、會展和航運中心之一。作為遠東最大的都市之一,上海有「中國的商業櫥窗」之稱[3] ,其2014年GDP總量居中國城市第一,亞洲第二。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個良好的濱江濱海國際性港口。
④ 上海城市總體規劃亮點解讀
上海城市2040年總體規劃亮點解讀
據上海政府網22日消息,「開門做規劃」,在全過程公眾參與中,「以人民為中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以下簡稱「上海2040」)於8月22日面世。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上海城市2040年總體規劃亮點解讀,歡迎大家分享。
昨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局長庄少勤介紹了「上海2040」草案主要內容。其中提出上海將在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成為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態之城,並對人口、建設用地等指標進行進一步約束。規劃提出,堅守土地、人口、環境和安全四大底線。此前上海提出到202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以內,此次規劃進一步提出,到2040年,也要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
另外,上海的發展將與周邊區域實現融合發展。根據規劃草案,未來將構建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協同發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鍾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
1、到204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
「上海2040」提到,上海將以成為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城市為目標,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睿智發展的轉型路徑。探索超大城市「底線約束、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創新發展模式。
規劃將嚴格落實中央嚴控超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緩解人口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緊約束之間的矛盾,至202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至2040年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
2、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內
按照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負增長」要求,全市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內。
一是優化用地結構,確保生態用地(含綠化廣場用地)占市域陸域面積比例在60%以上,增加綠地、公共服務設施等用地的比例,堅持農村居民點用地優化與拆並並重,積極推進存量用地二次開發和低效工業用地減量。
二是實現廣域空間統籌,注重陸海統籌開發,積極開發低空空域,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構建陸海空開放型國土開發格局。
三是促進空間復合利用,探索商業、辦公、居住、公共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等用地的復合開發,推進軌道交通場站的綜合開發利用。
3、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條軌交線路直接服務
規劃提出,要完善「中央活動區-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的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強化城市副中心功能。包括9個主城副中心、5個新城中心和2個核心鎮中心。規劃還提到,至2040年,基本實現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全覆蓋。
提高中心城軌道交通服務水平,加密中心城北部、東部地區的軌道交通網路,在中環附近形成城市軌道環線,增強沿黃浦江等主要客運走廊的服務功能,確保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條軌道交通線路直接服務。
至2040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佔全出行方式比重的50%以上,綠色交通出行比重達到85%,軌道交通站點600米面積覆蓋率達到60%以上。
4、與江浙打造90分鍾都市圈
來上海將構建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協同發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鍾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有的飛機場和火車站基礎上,上海還將再新建一座機場和一個火車站。建成後,新建的上海東站將和已有的上海浦東機場一起成為繼虹橋樞紐外上海的的第二個交通樞紐。
通過15分鍾步行解決市民基本生活
「上海2040」指出,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和廣場,5分鍾步行可達率90%;包括社區公園、小廣場、街角綠地等,實現人均4平方米的規劃目標;生活性平均出行距離控制在2.5公里以內;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鍾可達覆蓋率達到100%。
打造15分鍾社區生活圈:一是通過15分鍾的步行距離,就能夠解決市民在社區里基本生活,乃至工作、休閑、學習等需求。二是傳統社區以生活為主,面向未來的社區把工作、休閑包括學習、創新需求都包括在裡面,意味著土地利用方式也要相應的轉變,是一個復合社區。三是未來這座城市人口結構或者說城市功能會發生改變,這個社區也是一個不斷成長或者說有機更新的社區。四是社區是一個開放的共享社區,不是封閉的`,空間是按照上海已有的優勢,構建一個小的公共空間,不僅服務社區居民也對市民開放,這樣使社區成為改善城市生活,提升這個城市競爭力的基本載體。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庄少勤指出:「15分鍾社區生活圈是這次規劃的亮點,社區是城市基本單元,可以說是城市的細胞,城市生活方式的改變乃至於城市發展方式的改變,都可以從這里開始。在互聯網背景下,社區作用不光是生活場景,也可以作為工作場所,這次規劃當中從改變社區開始對外來城市持續發展產生新的動力。」
5、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
在「上海2040」中,提出主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升城市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全市碳排放總量與人均碳排放於2025年達到峰值,至2040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減少15%左右。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提高水系連通性,市域河面率提高至10.5%左右,提高城市防汛除澇能力;增強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能力。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極端氣候影響。
按照「上海2040」的規劃,未來上海將顯著改善環境質量。力爭2040年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高度聚焦水環境改善,2030年前實現水功能區全面達標。
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
規劃提出構建「雙環、九廊、十區」多層次、成網路、功能復合的市域生態空間體系,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
至204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在生態空間格局上,郊區以10片生態保育區和9條生態廊道等生態戰略保障空間為基底,推進生態林屏障建設,保護濱江沿海生態岸線和灘塗,推進國家公園以及郊野公園建設;中心城周邊地區以外環綠帶、近郊綠環和16條生態間隔帶為錨固,防止主城區進一步蔓延;中心城內加快實施10片楔形綠地,結合重要轉型地區新增若干100公頃以上大型公園,加強13條濱河綠帶建設。
據悉,本次規劃將形成「1+3+1」的規劃成果,其中「1」是城市總體規劃報告,「3」是報告附件,包括專項規劃大綱、分區規劃指引和行動規劃大綱;同時,在「1+3」的基礎上精簡提煉形成了1份規劃文本圖集。按照《城鄉規劃法》、《上海市城鄉規劃條例》要求,此次公示內容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報告和規劃文本圖集全文,公示時間為一個月,從8月22日到9月21日。
;⑤ 上海中心城開國際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上海上海中心城開國際
別名:無錫上海中心城開國際
城市:上海
樓盤位置:濱湖區太湖大道1888號(太湖大道與隱秀路交界處)
開發商:上海城開(集團)無錫置業有限公司
產權年限:50年
建築類型:高層,板塔結合,
公交線路:公交:106蠡溪路站、以及67、53、98路;
規劃中地鐵4號線和5號線交接處
其他交通方式:濱湖區 濱湖區太湖大道1888號(太湖大道與隱秀路交界處)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240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0棟樓,停車位610個
周邊配套:周邊配套有新體育中心、蠡湖百米高噴、太湖能園度假區、1881半島酒店、湖濱飯店、蠡湖公園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⑥ 中國有哪幾個中心城市
中國有7個中心城市。分別是:
北京,中國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建設為世界城市。
天津中國直轄市之一,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北方國際物流中心。
上海中國直轄市之一,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
廣州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大都市。
重慶中國直轄市之一,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
成都四川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鄭州河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發改委支持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⑦ 上海給我們帶來什麼國際化都市的特徵是什麼
上海雖然從賽事本身難以贏利,至少在目前的投資期如此,加上F1嚴格的商業控制和壁壘,投資主辦賽事的企業要盈利太難。上海國際賽車場位於上海市區30公里外的嘉定區,車場是在一片草地和荒灘上建起來的,早先是一片水窪和沼澤,屬典型的軟土地基。為了抵抗不均勻沉降,保證路面的平整度和賽道的安全,賽道路面必須達到4米以內平整度最大誤差不超過3毫米的標准,可謂「豆腐渣上建賽道」。為此該賽道和設計也花費了更多銀子,設計是外國公司搞的,但施工和材料大多來源國內,相比巴林、馬來西亞等F1賽道建設完全依靠歐美國家技術和材料完全進口形成對比的是,據說這算節約了。至於「上」字車場投資超過26億元來看,造價高大概有幾個原因:賽場周圍的公路網,從上海A11方向(蘇州)出發到車場外交通管制區域,圍繞車場周圍修建了環繞車場的公路網,由立交和環線組成,同樣的地基上建起來,大概花了不少銀子;第二是15萬觀眾的看台,主看台周圍包括發車區、新聞中心,貴賓席、包廂,准備區等,修得非常好,後面還有車隊後備和生活區,一個個都是豪華獨立的單元,副看台(就是荷葉狀的H/K兩個區)大概能容納3萬人,其它區域的看台、草地看台都修得不錯,能容納15萬人,比起2008北京奧運主體育場或投資50億的國家大劇院,我認為應該相信上海國際賽車場投資的合理性。上海市政府專門說明,「上」字車場完全是市場化運作,政府沒有投資一分錢,政府主要的事就是服務和保障,從賽事運轉情況來看,的確不錯,為此在昨天的專門時段,上海的各個出入口都免過路收費一天,目的是促進消費和緩解交通壓力,15萬人在同一地點時段的聚會這在中國算頭一回,所以昨天感覺除了F1正式比賽後擁堵的幾個小時外,效率算高,感覺還不錯。
總投資近50億,除去賽場固定投資的26億外,賽事轉播權1億元(3年),申辦賽事資格11億(8年),也就是說,在2004年起的8年內,每年 F1的舉辦成本為7億元左右。關於申辦費用較高一事,我查了很多相關資料分析,因為全世界要求申辦F1的城市太多,包括美國在內(04賽季美國兩個城市申辦成功),亞洲日本鈴鹿、馬來西亞雪邦、巴林包括泰國韓國都在申辦,亞洲成為F1最主要發展的地區和市場,加之歐美,拉美等地申辦城市競爭很激烈,上海能超過F1組織評價的「摩洛哥站是F1最重要的一站,而上海顯然成為了第一」,無論起點、場地、預期都非常高。雖然個人認為F1在中國發展體現的是中國社會階層分化嚴重的具體實例,但F1「純商業」化後,上海能在這第一花錢運動爭辦到一席之地,無疑對上海經濟推動作用巨大。依個人看法來說:8年內收回成本或盈利是小事一樁,F1帶動整個上海或中國富人階層的消費潛力,指日可待。而每年一周的F1外,上汽車場可以舉辦其它賽事,雖然市場和盈利無法和F1相比,但依現有資源舉辦博覽會,車展等,相信國內汽車行業可以大有所為。
中國特色的「國際化」:
在上海觀看F1,主辦方和上海力圖實現「一切向國際化靠攏」的意願,所以到嘉定賽車場後,發現道路兩旁、停車場、賽場引導標志、賽車內標志、宣傳品、門票都是英文,只有少量中文,不過能很容易的找到具體位置。賽場周圍的移動專營店,F1專賣,食品,展示都是國際品牌,除了中國石化花費8000萬取得3年冠名權後的廣告外,還有CCTV等兩個國內品牌不起眼的廣告,幾乎見不到其它國內品牌,這體現了F1國際化的「門檻」,賽場中「松下」 「TOYOTA」等日本品牌的廣告最多。要在F1比賽期間在場地打上廣告,這需要獲得F1組織的認證,隨便一個贊助和廣告花費就達幾十萬美元,這和國內企業眼球經濟短期所需不太相符,所以場地內的廣告位國內企業暫時沒這個實力,不過2005年起,國內大概有6-7個企業會進入F1門檻,相信除了電信等部分外,國內企業大多國際化要求達不到,但如能通過F1邁向國際化跨國化經營的門檻,相信仍有作為。賽場內賓士,寶馬等汽車界大鱷的展示,朝日啤酒、美津濃運動服、松下數碼相機……全都搭起自己的帳篷和櫃台。肯德基,必勝客,從汽車到食品,外資企業的產品把F1上海站的外圍包得嚴嚴實實。上海國際賽車場外更像一個商販雲集的"嘉年華",鮮有中國企業的身影。盒飯是日資提供的,貴得離譜,30元一盒很難吃,最便宜的礦泉水也要10元一瓶,吃肯德基也要花平時數倍價格,且排隊就要一個多小時,吃是個大問題。
不過國內習慣和「國際化」相去甚遠,看台有上兩點感受:國外品牌和大企業居多,觀眾成分也大抵如此,從H看台最右面起,日本觀眾佔了很大一個位置,打出了太陽旗,瑞典,挪威…歐洲國家的車迷也打出他們的國旗。不過,場內最多的還是企業的標志,車迷都是臨時由企業組織,我們看台下面就是「555」 車隊的,他們統一服裝,打出旗幟,「555」車隊的巴頓奪得了第二名的成績,繞場一周時專門放慢車速向他們招手示意。看台上的車迷大多以不同企業劃分, 「賓士」「嘉士多」「殼牌」「萬寶路」「七星」「豐田」……等,都遣酷哥美女登場,具體作用,大抵和廣告作用相同,F1看台就是大秀場,商業甚過娛樂。
國際化是國際化了,大約外在重於實際,觀眾習慣明顯不同,懂得F1運動含義和比賽的並不多,差不多的國內觀眾在看台其實都在看熱鬧,連哪個車手領先也搞不清,法拉利車隊兩輛紅色賽車誰前誰後也並不清楚,其它車隊和車手就更說不清楚了,反正國外車迷叫好的時候,跟著大約也就明白了一二。觀眾習慣區別更大,我旁邊有四個瑞典車迷,其中的女車迷大約40多歲,專門用袋子裝食物或垃圾,他的男友拉開易拉罐啤酒的拉環,女的立即很自然雙手打開口袋讓他扔進去,同樣另一邊的幾個大連車迷看完比賽後坐位下留下了塑料袋、拉罐、方便拉麵等垃圾,一塌糊塗。此等「國際化」大約還停留在口頭,畢竟和國情習慣差異太大。
F1能對上海帶來什麼?
看了F1,感覺還是挺值的,不過依個人看法,利弊兩面明顯,對於這是初次由中國舉辦的15萬人在同時段,同地方的巨型「商業秀」,有如下看法:
1,F1的巨大商機,F1首次登陸中國,過程非常艱難,珠海國際賽車場建成當初就多次表示在積極申辦F1,但由於地域,硬體,關注度因素,投入產出比不成比例。沈陽老工業基地也曾經想搞F1,前期投入都是政府主導,花了不少錢,做了預算規劃在內的很多方案,不過由於好大喜功,根本拿不出錢來辦比賽,修場地,最後不了了之,無疾而終。看來沈陽市的領導想從F1從撈取「政績」一廂情願在市場面前泡了湯。相反上海政府明智得多,F1車場修在離市區30 公里外的嘉定,賽場建在荒灘塗上,資源有效利用,提高了嘉定區周邊的基礎建設和商業地位。完全市場化的運作,政府沒投入一分錢,至於有網友置疑政府在宣傳,媒體,疏導等方面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傾斜,我有理由相信這正是體現了現代行政良好的服務,為商業做後備保障一面,非常成功。這在下面分析。
2,關於上海政府對F1的態度。3天的F1比賽,吸引了國外大約4萬人,國外大企業近百家參與,26萬人同一時間湧入上海,8萬個客房一定而光,價格翻番,國內車迷企業大舉進入上海(即便此次主要在於考查),F1及其相關企業在上海的花費,新聞發布,他們視上海為最重要的發展區域,在新天地和市中心黃金商業地段展示和廣告,提升了上海商業層次,綜合起來,就F1極其相關產業在這幾天的帶動來說,上海應該是賺了錢。由此看,政府行為主要以「服務」為主,非常到位,並且應該加強。F1的上海企業主辦方由於未從票房和廣告等直接收入在第一年賺錢回來,但由於對整個上海間接經濟的拉動作用,貢獻非常巨大,由此上海政府除了在提供優質的服務保障外,應該在稅收,政策等方面採取傾斜措施,補償主辦方。當然如果隨後主辦方在8年內成功經營,對上海的貢獻會更大,由此政府在當中應該是一本萬利,毫無風險可言,對上海「國際化」進程和形象大有提高。
3,依個人看法,F1的上海企業主辦方雖並未從中賺錢,但初期基本建設投資26億,其它投資合計一共50億預計8年內收回,場地組織,表演等費用投入亦非常大,今年一年票房3億,冠名,廣告,等直接收入加起來不會超過4.5億元,但由於這是第一年投資期,要在第一年就收回平均每年7億的回報是不理智的。其實想像讓F1在中國賺錢並不是太困難的事:F1中,法拉利車隊舒馬赫一年車隊提供的工資收入3000萬美元,廣告和其它收入超過8000萬美元(《財富》雜志,舒馬赫超過伍茲榮登體育運動類第一),算起來他一年收入就到了10億人民幣,而一個車隊一年的運營成本需要1億歐元以上,即便如最低的索伯車隊一年也需要3000萬美元以上,賽事中的廣告,贊助達幾十億美元,F1掌門人個人資產就超過了40億歐元(英國財富榜第一),一個最小的廣告牌在 F1一個分站賽場就需要10萬美元。F1專賣產品和進入F1場地經營的產品都是天價,車隊的旗幟,標志,車迷的貼畫,車裝飾,紀念品都入場經營,一頂有法拉利車隊的專賣太陽帽就要400,T桖上衣一件就要600,一支有標志的普通筆就要100元,就上海車場里專賣的情況看,簡直可以用賣瘋了來形容,有的車迷一買就是幾十件,就跟不要錢一樣。市場非常廣闊。
4,上海站的比賽權獲得代價太大,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據「英國《F1商業》雜志最新刊登的數據,上海購買舉辦權費用每年高達3000萬美元,但與上海一樣在今年第一次舉辦F1的巴林卻只付出了1800萬美元。在亞洲舉行的其他兩站比賽中,日本鈴鹿站的舉辦權費用只有950萬美元,馬來西亞雪邦站的費用為 1500萬美元,都比上海低。歐美地區各個F1分站賽的舉辦權費用都只在1000萬美元左右,有的分站甚至不需要購買舉辦權,如摩納哥站和義大利蒙扎站。 」但由於F1競爭城市多,目前的市場情況不同往年,用不同年份的數據比較並不合理。但有值得指出的地方就是:上海主辦方在場地廣告權,收益,轉播費談判方面急於求成,的確喪失了大好利益,上海站在廣告費和其它收入方面的分成非常少,這和國內企業在投資國外經營情況一樣,缺乏對F1商業運作和市場容量的全面了解,對F1的談判規則,保護規則和壁壘了解不夠,市場運作方面,按照國內規則辦事,缺乏長遠的商業規劃和初期的市場深度挖掘,宣傳還停留在吸引眼球和低層次的炒作階段,沒有針對發展起來的中國富裕人群做針對性的前期培養和醞釀,高估了國外車迷和消費能力。按照F1「商業才是F1的靈魂」這樣理念,上海 F1主辦方還需要真正具有F1的商業意識,才能打造F1在中國的潛在巨大市場。
F1在中國的道德批判
F1在中國永遠屬於富人娛樂階層,早些年,大連一位老闆攜子游英國的一家F1賽車場,他的兒子提出開一圈F1戰車,車場老闆很生硬:想開,一圈3萬美元!大連人沖動拍出支票,開就開!他的兒子在陪教指導下,真的開上一圈,這里,有挑戰有自尊,但沒有平和及平等。
平均每張票價超過2000元。主看台分鑽石區、白金區、黃金區......價格從3100-3700元一張(三日套票)不等,副看台一般在 2000-2500元左右,到目前為止,主看台的黑市票價被炒到2萬元/張。賽車場周圍實施交通管制,近萬個車位數量有限,停車證已告售罄。停車證賣到 3000元一個的天價,加入中國石化富人賽事俱樂部吧,觀看第一天試車賽價格2萬元,觀看兩天比賽2.2萬元,觀看三天比賽2.9萬元,可以享受香檳、豪華西餐、VIP休息......在中國,看F1的上海人雖然很多,但不以上海本地人為主,至少可以這么說,F1的看台的大多數位置,尤其價格在2000元以上的,並不是以上海人為主。看F1的人大多也許並不需要花錢,70%以上的票已被大企業包辦,如今洋人也懂得在中國的公關策略了,F1由此也成為最好的 「禮尚往來」契機,賽場上,多的是達官顯貴,從北京,上海,天津,蘇州,廣州,成都,杭州......蜂擁而至。上海,成功的富人大狂歡吸引了眼球,4、 5星級酒店爆滿,房價高出平常一倍。
在不可否認的F1巨大商機背後,F1賽場在中國更本就沒有所謂「平民化特色」這么一說,完全以金錢和財富衡量成為F1的唯一標准。這為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集團「本土化」提供了一個「契機」,如何和官員溝通,如何採取中國特色的「公關」,乃至提供在上海支撐消費的腐敗孿生行為,伴隨F1巨大轟鳴的背後,真正自己花錢到現場看比賽的少數中國車迷成了真正的冤大頭,他們是其中的陪襯和花邊。
如今,這個世界最項昂貴的運動和人均較窮的最大發展中國家走到一起,F1正如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差異和特色——————「讓一部分人先玩兒起來」吧!
F1賽車尖嘯著駛過耗資26億元人民幣建造的上海國際賽車場,除了10多萬的各地觀眾以及紛至沓來的達官政要、社會名流之外——F1上海站的「輻射力」到底有多強
一名計程車司機評價F1說:
「F1比F4偉大。」盡管他並不清楚F1偉大在何處,但他知道F1是花了很多錢搞起來的,一定差不了。F1是否偉大暫且不論,但F1在上海留下的濃墨重彩,足以讓我們津津樂道好些天。世界上最燒錢的運動F1身上從此烙上的中國印,則可以讓不少人多了幾分自豪。
耗資26億元人民幣建造的上海國際賽車場在過去的3天里,儼然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舞台。20輛頂尖賽車、超過10萬人的各國觀眾,還有紛至沓來的達官政要、社會名流,這樣的壯觀場面,即便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也是難得一見。但在歌舞昇平、飛車狂飈的景象之下,我們也不會忘記上海主辦F1的初衷,那就是展現上海的國際形象,更好地發展上海乃至中國的經濟,以及促進中國的賽車運動發展,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等等。那麼,F1上海站真的能做到嗎?
遊客為上海帶來四五億美元
比賽剛一結束,記者便致電公務纏身的上賽場某權威人士(采訪對象要求匿名),這位官員告訴記者,根據已有的統計,這次因為F1而前來上海的境外遊客約有5 萬人,而原先估計的只在3萬人左右。遊客平均在上海逗留3天,在上海的酒店住宿、交通、餐飲、門票、商業等方面的總花費約在四五億美元,這是一個相當巨大的數字,而在F1馬來西亞站的相關收入是在2.6億到3億美元之間。這位官員解釋說,當然,我們接待的遊客數量也是馬來西亞站的兩倍左右。
這位官員還告訴記者,在F1上海站比賽期間,世界排名前500位的大企業中有120家公司在上海舉辦了各種推廣活動,或者把上海站的門票作為待客禮物,上海對大企業、大公司的影響和吸引力繼續擴大。這位官員也表示,正在打造上海汽車中心的嘉定也將因為F1比賽的進行進一步完善汽車城的設施,這對於上海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將十分有利。
在這位官員看來,F1上海站的成功舉辦,不管是對進一步提升上海的知名度、樹立國際化大都市形象,還是對上海經濟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F1落滬並非上海之福?
與世界盃足球賽、奧運會並稱世界三大運動的F1可以為上海提高知名度,招徠大批觀光遊客,對刺激上海的經濟發展有利。這樣的說法正在政府與民間廣泛流傳,但經濟學家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中國需要F1,並不代表上海需要F1,上海選擇F1並不利於上海經濟的發展,舉辦F1的現實結果並非是上海之福。
「大批遊客湧入上海,賓館、酒店生意興隆,房價高漲,但F1期間給上海帶來的高朋滿座不過是一個假日經濟現象。遊客改變的不過是時間流量上的組合,在旅遊方面的意義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樣大。」
談到城市知名度,張軍指出:「上海的知名度還不夠高嗎?花這么大的人力、物力再舉辦一個F1又能為本已光亮的上海形象再增色多少呢?」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市政府曾提出發展服務型的經濟,計劃到上世紀末要將服務業在上海GDP的比重提高到70%。但據上海市發改委今年6月公布的數字, 2003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8.4%,比2002年的51%下降了2.6個百分點。在2001~2003的3年中,上海服務業的發展速度不斷變慢。此外,與江蘇、浙江兩個周邊省份相比,上海引入外資的優勢也在不斷減弱,從製造業中心向服務業中心的轉變將是上海的必由出路。張軍指出: 「計劃經濟時代打造的上海是個製造業中心,但符合上海人力資本、適應上海生產力發展的應該是服務業,諸如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等行業,上海目前正處於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過程中,要打破計劃經濟時代30年的結構模式,重建上海的基本經濟結構,上海要付出巨大代價,此時弄來F1這樣一個一次性投入很大,利用率不是很高,需要社會去消化它的工程,會給上海增加一定負擔。」
但就F1來說,它應該能夠牽涉到旅遊等相關的產業,這難道不符合上海發展服務業的願望嗎?張軍認為,這還有一個投入產出的對比。
在現今的F1分站賽中,只有極少數國家是為F1專門興建賽道的,絕大多數賽道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賽道,都是利用現有的公園、城市道路,或是汽車公司的試車場。「毫無疑問,F1一定會帶來遊客,促進旅遊業。但我們的投入呢?26億元僅僅是第一期投資,根據官方的預計,上海站收回投資成本要10年到12年,我們一沒有賽車運動傳統,二沒有自己的品牌賽事,一旦F1賽事7年後離開上海(這並不是沒有可能),那麼誰能保證賺錢?到時候我們又該怎樣處理這個如同龐然大物的賽車場?」
上海當地媒體曾大幅報道過賽車場對周邊地產的提升作用,賽車場附近的地價據說上漲了10倍,但張軍認為對土地的過度開發於經濟有弊無利:「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會認為地價上漲是件好事,地價提升加重了商務成本,結果只能不斷開發新土地,但每個城市都是有邊界的,土地是有限的,上海一個區的區政府就曾經詢問我們,區里的土地都批完了,下一步的經濟靠什麼發展?」
張軍認為,F1落戶上海並非純粹的市場選擇,「F1是一個純商業化的賽事,它選擇中國我認為是必然的,但可能放在中小城市反倒更有積極作用」。
F1對中國汽車工業幾乎無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大學汽車工業研究專家告訴記者,F1對汽車工業的影響是顯著的,但要說到F1上海站的舉行對中國汽車工業有何推進作用,那就非常牽強了。
「除了像我這樣的F1車迷之外,高校研究汽車的專業人員或是中國汽車廠商的專業人員幾乎沒有人來上海看比賽。F1的特徵是高油耗、高污染,這是與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車藍�鄣摹!?
在汽車專家看來,F1既有的特質已經為先進的汽車工業所摒棄,「雖然F1的很多技術設計都被民間採用,不過,從汽車工業的發展大方向———低能耗和環保來看,F1已經失去它有利的一面」。
對整個汽車工業無利,對中國本地汽車工業就更沒有多少推動作用。「汽車工業實際上是第二產業中處於末端的行業,所以,不要以為汽車工業代表的是高新產業,汽車工業實際上是大工業、勞動密集產業。世界上很多大汽車公司設廠於中國,這是必然的。因為中國勞動成本低,技術人才也不匱乏。中國目前的年汽車產量已經突破400萬輛,未來幾年,隨著各大廠商不斷加大在華投入,中國的汽車產量還會大幅增加,這一趨勢顯然和F1落戶上海無關。」
當然,很多研發與技術中心也會落戶中國,不過代表汽車工業最先進的部分,如電動力、混合動力等汽車的研發仍然會留在發達國家,而這種先進技術目前還無法在F1身上看到。
汽車專家也指出,汽車運動在很多方面影響著汽車工業,許多尖端技術的應用最早都是從汽車運動開始的。但無論F1還能否代表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中國都有一個天生的缺陷,那就是沒有本地汽車商投身到F1中,無法利用F1為自己的汽車工業做試驗。如果說F1上海站對中國汽車工業有什麼積極影響,那應該就是F1 能更直觀地刺激中國觀眾,或許對中國的汽車銷售有利。
F1門票紅火的可持續性如何?
雖然上海賽車場內部分看台上仍有些許空座,但觀眾總數應該達到了組委會賽前公布的數字15萬人。然而,這裡面又有多少觀眾明年還會來呢?
由於今年是上海站的首度F1演出,F1門票也就成了熱門的公關道具,在賽場內最貴的主看台區,真正私人購票的除了台、港、澳人,以及國外的車迷外,國內觀眾持有的大多是贈票。記者的一位朋友在上海市某區體育局工作,單位給像他這樣的普通員工都發了價值超過3000元的主看台門票。他告訴記者,在主看台上一片片著裝統一的方陣中,多數都是像他這樣的,要麼是企業、單位買票當福利發給員工,要麼是公司大量購買後送給自己的客戶,有些單位則是直接接受上海賽車場的贈票。
按照國際汽聯的規定,F1各分站賽的門票收入都是上繳國際汽聯的(但據上海賽車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郁知非介紹,上海站門票收入均歸上海所有)。這一次,中國的不少企事業單位都為上海站3億元的門票收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今年的新鮮勁兒過去之後,明年門票銷售不知還能否如此紅火?
主看台上多數是看熱鬧的中國觀眾,而價錢最便宜的草地看台上卻集中了不少真正的中國車迷。烈日之下,這些車迷沒有太多的怨言,只是希望上海賽車場明年能夠開放宿營區。
把上海站當作中國的鈴木賽道?
當F1賽車尖嘯著在賽車場內高速疾馳時,這種刺激很可能將促使中國第一代親身感受過F1的車迷誕生。在中國汽聯主席石天曙看來,中國的賽車運動也將因此獲益。
石天曙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任何一個賽車運動發達的國家都離不開群眾基礎,「要有群眾基礎,就要培養群眾對賽車的興趣,F1如此強烈的刺激,一定會讓不少中國人,特別是來到現場的人,開始喜歡賽車運動」。
雖然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來賽場觀看的中國觀眾都是F1運動的門外漢,不少女觀眾更對賽車尖嘯的聲音很不習慣。不過,很多觀眾還是表達了對F1的極大興趣。在石天曙看來,國內的汽車運動已經具備了許多必需條件,比如大城市中家用汽車的普及、國內眾多級別的汽車賽事安排等,但中國賽車運動始終缺乏一種強力催化劑,F1的到來正好起到了這一作用。
賽車原本是歐美的傳統項目,但亞洲的日本也是世界賽車運動的強國,除了與本國發達的汽車工業有關外,石天曙認為,20年前F1在鈴木賽道的舉辦,為日本民間形成賽車熱潮起到了關鍵作用。從中國的賽車運動來說,石天曙希望上海站也能充當一回鈴木賽道的角色。
然而,不管各方的評價如何,F1已經在風馳電掣中完成了在上海站的處女秀,F1上海站的比賽也以其獨特的舞台吸引著世人的矚目。而且「演出」才剛剛開始,舞台還會不斷擴大,參與者還會不斷增加,機會也會不斷增多。如何在接下來的6年裡,不斷地完善自已,迎接挑戰,把握機會,對於正在蓬勃發展中的上海乃至全國都有重要的意義。
⑧ 上海市上海中心大廈上海之巔觀光廳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上海中心大廈上海之巔觀光廳是上海中心大廈的功能體驗區,在上海之巔360度全視角觀光廳,近看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身居足下,遠眺世博園區、城隍廟、八萬人體育場、虹橋機場盡收眼底,一覽蘇州河與黃浦江蜿蜒同奔長江共入東海。生長的天際線:展項位於地下1層的上海之巔展示廳的序廳。用100秒時長的實景還原動畫影片,濃縮演繹了自1840年上海開埠以來170餘年外灘、浦東陸家嘴天際線生長的發展史,以影像與聲音合成動態的形式,直觀展現了上海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高度被不斷刷新,直至上海中心成為了上海的新高度,新地標。上海的上海中心:分為上海的韻味、上海的高度、上海的上海中心三個主題,運用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展示方式,將動態影像穿插在靜態的照片中,從不同的視角向人們展示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海派建築,隨著時間的變遷,逐步地展示了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在發展的過程中的代表性建築。這些建築,既富有建築美感又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極富上海韻味的城市內涵,是傳承也是超越。摩天夢:運用目前國內首個運動自發光透明屏技術和透明水晶模型結合的模式,全方位地展示了摩天大樓的奧秘 。展現了從1885年開始,高度被不斷刷新的世界第一高樓的演變歷程,也展現了人類在不斷追尋的「摩天夢」。展示了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專業提供的截止2020年世界高樓排名情況,是縱覽世界高層建築的窗口。基因庫:基因庫揭示了上海中心這座垂直城市規劃、誕生、建設的整個過程。模擬展示了最高的空中花園、最大的阻尼器等10餘項世界之最的創舉,揭密了諸多大樓不為人知的基因構造。垂直城市:垂直城市展區運用世界最前沿的3D列印技術,以大樓1:350尼龍材料整體列印地模型,以主屏加分屏,聲、光、電一體的最新媒體技術展示方式,展示了上海中心的雨水收集器、雙層玻璃幕牆、BIM建造技術、上海少女、魚樂圖等各項綠色、智慧、人文的豐富內涵,表達出垂直城市的理念。空中郵局:位於118層的上海之巔空中郵局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郵局,每一張明信片都記載著上海之巔的美景,為自己或親朋好友挑選一張,唿應此刻的心情和意境,此處寄出的來自上海之巔的寄語,是最值得珍藏、永恆的禮物。許願樹:在上海之巔觀光廳,有一棵充滿生機和希望的綠色「許願樹」,它迎接東方的第一縷陽光,見證璀璨繁華它依託三柱合力之勢,托舉出一片申城之巔的綠陰,也寓意開創綠色、智慧、人文的未來生活,三人為眾、三木為森,期待更多的人們在上海之巔許下高高美美的心願,合力滋養更加綠色美好生活!在此寫下一張許願卡,用紅繩系在巔峰許願樹上,將會成為期許未來的記憶時刻。踏破天際:踏破天際互動項目,運用先進的AV裝置,感受多媒體與物理高度給予的超真實體驗。當您身處118層上海之巔,置身於地幕投影的陸家嘴摩天群樓真實場景,配合先進體感熱點控制系統,虛擬氛圍營造出踏破天際的「裂紋」,一場刺激心跳的巔峰挑戰即將開始。摩天攝影:天台攝影(Roof topping)以其氣勢震撼恢弘的視覺效果而風行全球,位於118層的「摩天攝影」透過專業的攝影技術、虛擬場景和頂級裝備,實現了讓觀光客在安全的室內環境中,自由發揮,盡情想像,並拍攝出高度逼真的巔峰影像。特別定製的巔峰工作角色,讓你身臨其境,真實還原上海中心這座世界地標建築的建造場景。上海之巔品牌店:上海之巔品牌店分別位於118層上海之巔觀光廳和B2層觀光出口,琳琅滿目、含有上海及上海中心元素的各式商品。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上海中心大廈上海之巔觀光廳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