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比較優勢有哪些
優勢產業是指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是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綜合體現。
一、我國比較優勢產業存在剛性及其危害性的實證分析
從出口產品結構看我國比較優勢產業剛性2003年以來,我國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實現快速增長,增幅達26.4%,鞋類、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也實現了長足增長。並且2003年前三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達1564.4億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長41.4%。其增量佔全國總出口增量的61%。
2.從外商對華投資流向看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剛性目前絕大多數外資在華投資的產業是第二產業中的製造行業,行業的協議投資金額達到了全部協議金額的70%左右,在這一行業中勞動密集型投資多於技術密集型投資.其結果使得我國製造業成為外商轉移過時設備和過時技術的接收者,抑制了我國在機械製造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
二、我國產生比較優勢產業剛性的理論探索
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局限性。所謂「比較優勢產業剛性」是指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長期一成不變地依賴傳統的比較優勢產業來發展對外經濟.忽視應有的產業升級.並最終導致該國在國際貿易中雖然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合理,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從而落入「比較利益陷阱」。
實現我國比較優勢產業轉型的理論選擇。對於如何實現一國產業的轉型、升級,許多經濟學家在理論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較有影響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於20世紀0年代提出的國際競爭優勢理論。
Ⅱ 中國進行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是什麼
中國對外貿貿易的優勢首先是相較歐美發達國家,我們的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的優勢。產品的產業鏈覆蓋范圍廣,這樣也是極大的方便外貿企業進行原材料的采購備貨。相對於東南亞市場,我們的勞動力綜合素質要高,生產的品質和交期都很有保障 。出口產品層次豐富,符合各國人的口味。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中國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提高了13億多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使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促進了發展 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於世界各國和地區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
我國外貿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出口增長主要依靠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和環境的投入和消耗,科技投入不足,管理創新,外貿發展與資源能源供給和環境承載能力矛盾日益突出;企業在研發方面的競爭力D、設計、營銷和服務不強,自有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出口產品比例不大;外貿發展對三大產業的貢獻不均衡;中西部地區外貿規模和水平還比較落後;外貿增長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採取積極措施,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實現外貿可持續發展。
拓展資料:
1、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仍在顯現,世界經濟復甦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更加突出,全球經濟結構和貿易格局面臨深刻調整。 我國外貿也將進行新的調整,努力實現從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從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向增強綜合競爭優勢,從貿易強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2、我國外貿發展仍受諸多不確定因素制約,將面臨新的困難和壓力。 「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發展創新,努力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全方位國際合作,融入世界。 經濟規模更大、領域更廣、水平更高。 中國願與貿易夥伴一道,共同應對世界經貿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促進外貿更加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與貿易夥伴共享繁榮,實現互利共贏。
Ⅲ 我國國際局勢存在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
我國優勢在世界是最大的製造國,
最大的消費國,
現在國家推行創新科技創新經濟,
沒有劣勢,
如果有劣勢都是暫時的,
以我們強大的祖國一定能化解。
Ⅳ 我國製造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有哪些
中國製造面臨的新困境與新挑戰
中國三十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世人矚目,中國製造也登上了歷史舞台,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不過,正如其他工業化國家所經歷的發展歷程一樣,中國製造目前也面臨著比較優勢減弱、生產過剩和轉型升級乏力等困境以及全球新工業革命浪潮的全新挑戰。
1。中國製造「低成本優勢」逐步衰減
由於中國「人口紅利」高峰期將過,中國的勞動力供求關系進一步逆轉將帶來工資的進一步上漲。盡管勞動力成本在一些行業中占據的比例相對較低,但快速收窄的工資差距使其成為一個重要因素。根據我們的測算,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工資預計每年將增長15%-20%,這將超過中國的生產率增速。以中美兩國做對比,在考慮美國的生產率後,中國沿海地區與美國部分低成本州之間曾經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差距,預計將縮減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
如果說,成本差距還只是中長期因素影響,那麼決定中美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則是更直接的因素。
本世紀以來,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要素和產業價值鏈縱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細分化,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並存,推動了新一輪產業在國家間的轉移。產業鏈縱向的高度分工化,即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占據研發、品牌銷售渠道等高端環節,而把加工、組裝、製造等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產業環節轉移到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比如,作為北美後花園的「墨西哥」正在通過北美自貿區和自身的後發優勢成為美國新的產業基地。
毋庸置疑,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製造業佔全球比重上升到19.8%,但製造業研發投入僅佔世界製造業研發投入的3%還低。且整體看,中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還比較低,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較弱,工業勞動生產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還較大,工業企業平均規模還較小,可持續發展能力還較差,許多傳統產業還存在著「貧困化」增長的現象。
比如,2008年到2010年,中國的年均GDP增速為9.9%,但經濟增長總量中2/3以上為資本積累的貢獻。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帶來的卻是資本效率的下降。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資本產出率為3.79,到了2000年至2007年已增加到4.25,再到2008年至2009年則上升到4.89,資本的擴大對生產率增長產生了「擠出」效應。
據測算,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較低,只相當於美國的4.38%、德國的5.56%。中國製造業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能力相差巨大。反觀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企業通過縮短工時壓縮用工投入,從而削減勞工成本,勞動生產率得以持續提高。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國非農業部門勞動力產出按年率計算環比增加4.2%,勞動生產率按年率計算環比上升2.9%,大大超出預期。
2。中國製造面臨新一輪全球技術和產業革命沖擊
迄今為止,中國製造業發展趨勢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一般規律基本吻合,同時也表現出追趕國家的一些特點。從已經出現的行業峰值時點看,與國際經驗吻合度較高。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帶來國際貿易利益分配失衡等問題,對中國製造業的升級提出了諸多挑戰。
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興起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既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更是價值鏈革命。互聯網+、物聯網、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3D列印、新型材料等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將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一個後大規模生產的世界正在來臨。這場革命不僅將影響到如何製造產品,還將影響到在哪裡製造產品,將重新塑造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現在,美歐等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促進製造業迴流,信息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對中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沖擊,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前堵後追」的雙重擠壓。
3。製造業後發優勢與創新投入嚴重不足
根據OECD資料庫數據計算,2014年,美國研發支出達460億美元。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支出自1998年起增長了3倍,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從2006年的1.32%,提高至2012年的1.98%。2013年中國製造業研發強度低於發達國家在2008-2009年的研發強度。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基地,2013年中國的製造業研發強度只有0.88%,而2008年美國已經達到3.3%,德國為2.4%。
在所有產業中,高技術:主要發達國家的高技術製造業的研發強度最高,2007年美國達到16.9%,日本在2008年為10.5%,相對比2013年我國為1.75%;中等技術:美國研發強度最高,達到7.5%;英國為5.1%,日本為5.9%;低技術:這幾個國家的中低或低技術製造業的研發強度都很低,基本都是低於1%。
相比之下,中國高技術企業研發強度仍顯滯後。《科技經費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R&D經費支出2034.3億元,占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為25.6%;R&D經費投入強度為1.75%,比規模以上製造業平均水平高0.87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的研發強度最高為6.12%。具體深入到細分行業這種差距更為顯著。
Ⅳ 中國對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按照聯合國的標准來說,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擁有聯合國所列舉的所有工業類別,世界上任何一樣產品中國都有能力生產出來,只不過不是各種都是最頂尖的。
美國其次,工業的完整度可以達到80%左右。
如果以60%的具備基本的完整度來說,那麼工業體系較為完善的還有:日本、德國、印度、法國、俄羅斯、英國、義大利、韓國以及巴西,當然如果整個歐盟聯合起來的話,應該也是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Ⅵ 中國服務貿易的主要競爭優勢有哪些
2014年,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服務貿易總額為5686億美元,同比增長近6%;其中出口1853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0%;服務貿易進口38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約15%;逆差累計1980億美元。①我國服務貿易是短板,服務貿易逆差年年攀升,國際競爭力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服務貿易逆差連年增長,表明我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處於劣勢。從具體行業看,我國服務貿易優勢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而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資本密集型服務、環境資源密集型服務,以及與貨物貿易緊密相關的服務貿易均呈現逆差,這是當前我國服務貿易領域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客觀反映。
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中國服務貿易的優勢領域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行業,2013年這一領域的服務貿易順差達到466億美元,2014年由於統計口徑調整,商務服務差額由正轉負,使得這一類服務貿易順差減少至152億美元。
建築業是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這是我國當前的優勢領域,隨著我國周邊基礎設施開發計劃、「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我國對外工程承包帶動的建築服務和勞務輸出服務的快速增長趨勢是可以期待的,建築服務的貿易順差還將進一步增長。2014年建築服務增長近40%,貿易順差1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億美元。
信息和計算機服務屬於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但對於我國的信息和計算機服務出口而言,更多地是利用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尤其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離岸服務外包,更屬於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離岸服務外包作為一種服務業新型國際分工方式,未來的市場前景可觀。隨著2015年初《國務院關於促進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的實施,作為信息技術服務外包佔主導的我國離岸服務外包,在未來5年將保持不低於20%的速度增長。因此,信息和計算機服務仍是我國的優勢領域。2014年信息和計算機服務貿易增長25.6%,貿易順差26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億美元。
咨詢服務也是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我國擁有大量相對較低成本的高素質勞動力,因此,有發展咨詢服務的優勢。同時,咨詢服務貿易收支也會受到國內外金融環境的影響,不排除各類企業通過咨詢服務貿易收支轉移資本的可能。從短期看,隨著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美元會有升值預期,加之人民幣進入適度寬松周期,國際資本通過咨詢服務收支流入我國境內的動能將逐步減弱。因此,咨詢服務貿易順差會有所減少,貿易總額將會保持適度增長。
技術知識、資本、環境密集型服務是競爭劣勢領域。技術知識版權密集型服務、資本密集型服務、環境資源密集型服務總體競爭力不足。2013年貿易逆差分別達到190億美元、5億美元、769億美元,2014年逆差分別變化至219億美元、9億美元、1136億美元。
專有權和特許權的轉讓與許可貿易是技術貿易的一種形式。由於我國對發達國家的技術追趕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總體上,我國這類服務逆差還會持續一段時期。但隨著我國技術實力的增強,技術引進的增長速度會放慢,而技術出口會有所加快。
廣告、影視等文化服務屬於知識密集型和版權密集型產業。在這方面,我國要素稟賦優勢決定了相關產業的競爭力不會太強。但是,隨著國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會逐步加快,這一競爭劣勢會逐步得到緩解。
金融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雖然我國是金融大國、外匯儲備全球首屈一指,但是,金融業開放度低,體制機制、管理和經營模式、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與先進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
旅遊服務是對良好的自然風景、歷史文化遺產及良好的生活休閑服務的一種消費。然而,我國目前景區因旅遊環境、大氣污染等客觀因素,加之受國際經濟增速回落影響,國外遊客消費能力收縮,使得我國入境游市場發展慘淡。同時我國國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國內旅遊社等機構仍然熱衷做出境游。目前,我國與其他國家簽證制度逐漸便利,總體上旅遊服務貿易會保持持續快速增長態勢,但入境游將長期滯後於出境游,服務貿易逆差擴大趨勢和國際競爭力不足的現實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扭轉。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旅遊服務貿易包括了教育、醫療等服務,數據有虛高成分。2014年旅遊服務貿易增長近20%,貿易逆差為1136億美元,為第一大逆差來源領域,逆差比上年增長367億美元。
與貨物貿易緊密相關服務的競爭優勢遠未發揮出來。運輸和保險這兩類服務與貨物貿易緊密相關。雖然我國擁有每年超過4萬億美元貨物進出口規模,但是相關的國際運輸和國際保險服務卻並不掌握在我們手中。這兩類服務的競爭力仍然較差,這直接體現在貿易差額上。2014年運輸服務和保險服務貿易逆差共758億美元,僅比上年增長10億美元。但隨著我國貨物貿易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話語權的提升,將逐步掌握跨境運輸和國際保險的權利,這會使我國運輸和保險服務貿易逆差迅速擴大的趨勢有所緩解。
中國服務貿易的優勢和劣勢領域在短期內很難改變,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高企的態勢短期內也難以扭轉。但是,未來一個時期,為實現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支撐中國製造升級換代的目標,就必須大力提升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既要彌補競爭劣勢部門的短板,又要鞏固優勢領域的長處,全面實現我國服務業競爭力的躍升,這是實現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目標的關鍵。
培育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應遵循參與國際分工的客觀規律
服務貿易是服務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具體體現。國際分工的基本原理與合理內核仍然適用於服務產業的國際分工。其中,相對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優勢理論等所包涵的生產要素分工思想,以及生產要素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互動,對於籌劃服務貿易發展戰略與政策顯得尤其重要。
我國生產要素優勢的動態變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生產要素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隨著經濟成長而帶來的生產要素尤其部分中高級生產要素的積累,使得我國生產要素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勞動力絕對優勢在逐步消彌,而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優勢正在形成。隨著用工成本的上升,我國勞動力不再是「無限供給」模式,中國人口結構出現老齡化趨勢,農村富餘勞動力減少,「人口紅利」正在消失。然而,我國受過較好教育和職業訓練的勞動力佔比正在上升,目前新增就業中受到高等教育的數量超過一般勞動人口。因此,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正面臨從利用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向利用勞動力的高效率轉變。勞動力優勢內涵的轉變,也給我國發展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業創造了條件。
其次,資本要素已經由稀缺轉變為相對豐裕。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約4萬億美元,高居世界榜首。我國已經由資本凈流入國轉變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其中對外直接投資也已超過千億美元,在未來幾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也有望超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資本要素的相對豐裕,也為我國發展金融、保險、運輸、電信等資金需求大的基礎設施服務業創造了條件。但是,要把要素優勢轉變產業競爭優勢,還需要諸多其他條件。
再次,在技術和知識要素方面,我國仍相對稀缺,體現為我國技術貿易主要以技術引進為主,專有權利轉讓費和使用費總體處於較大逆差狀態,製造業領域的核心零部件、關鍵設備仍主要依賴進口。我國80%晶元都要靠進口,而在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有2/3的設備投資依靠進口。技術和知識要素的短缺,是制約我國大文化行業、技術服務以及自主、高端的信息和計算機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最後,自然資源要素在我國也處於嚴重短缺狀態。不僅石油、礦產等資源需要大量進口,而且由於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我國旅遊資源在國際范圍內的開發利用和消費也受到影響。這對我國發展旅遊服務極為不利。
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亟待轉化為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首先,服務貿易對生產要素優勢的開發利用遠不足貨物貿易。雖然生產要素優勢作為客觀既定的現實,反映在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力表現則有較大不同。根據我們的研究,在貨物貿易中,勞動密集型商品貿易仍是貨物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商品貿易也是貿易順差來源之一,僅有自然資源密集型商品是貿易逆差。這與服務貿易的要素密集度結構有較大差別。這表現為,雖然生產要素優勢的動態變遷是培育競爭優勢的基礎,但是,貨物貿易對要素優勢的開發利用更加充分,相關政策支持手段更加完善,甚至可以將部分劣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在培育服務貿易競爭中應加以借鑒。
其次,應在開放型經濟體系中尋找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雖然競爭優勢來源於要素稟賦及由其決定的比較優勢,但現實中的國家競爭優勢更具多樣性、豐富性,如大國優勢、制度優勢、加工製造產業優勢、外匯儲備優勢、中華文化優勢等,如何將這些豐富的或是局部的優勢轉化為我國參與國際服務產業競爭與合作的優勢,需要在戰略和政策上加以引導。
從貨物貿易看,我國貨物貿易優勢還未轉化成為自主運輸服務、保險服務優勢,生產製造加工優勢還未轉化成為技術優勢、知識產權優勢和品牌優勢。從服務業開放看,服務業開放度低,國際競爭力較弱,貿易逆差大,貨物貿易優勢還未轉化成為相關的國際運輸和保險等服務貿易優勢,中華文化優勢還未轉化為文化貿易和版權貿易優勢,服務貿易中的人才優勢還未顯現出來。從吸收外資看,利用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現更高水平引進目標,實現從引資向引技、引智、引制的轉變,外資企業在促進服務貿易發展中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出來。從對外投資合作看,我國資本和外匯儲備優勢還未轉化為更大規模服務業「走出去」的優勢。從國家戰略與政策看,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還未完全轉化為參與對外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政策優勢,尤其是體現在服務業開放、服務貿易發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性問題仍然突出。
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的思考與建議
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必須立足當前我國生產要素比較優勢動態變遷,在開放型經濟大格局下不斷拓展服務貿易競爭優勢來源渠道,推進服務貿易發展模式與促進政策的創新與完善。
服務貿易發展的重點領域應與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總體格局相適應。當前,我國部分高級生產要素優勢正在局部形成,新型生產要素正在加速積累。如勞動力優勢正逐步向勞動力資源、人力資本優勢轉化,資本優勢正逐步傳導到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知識產權、標准等高級生產要素優勢的積累中。因此,我國在確定服務貿易發展重點領域時,應充分考慮我國的比較優勢現狀。
一是大力發展人力資源、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這類服務貿易主要包括建築服務、信息和計算機服務、咨詢服務、商務服務,以及離岸服務外包等。中國應充分利用高素質勞動力資源豐富及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大力發展此類服務,在相關領域培育一批在世界知名的服務產品和服務型跨國公司,如高鐵、橋梁、電站等建築服務品牌,以及軟體外包、信息技術服務、呼叫中心等服務產品。
二是推動將開放型經濟大國優勢轉化為服務貿易競爭優勢。如利用貨物貿易優勢,逐步發展運輸服務和保險服務;大力發展海洋運輸服務,包括轉口服務貿易;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培育我國歐亞鐵路運輸服務優勢。
三是積極發展跨界服務,利用中國優勢服務彌補中國服務短板。如充分利用我國中醫葯優勢,積極發展健康旅遊服務產業,吸收國際遊客消費中國的中醫葯、保健和養生服務,帶動我國入境游市場。
充分發揮雙向投資大國優勢,積極培育服務業國際投資新優勢。服務業國際投資是服務貿易四種提供模式之一。雖然我國雙向投資規模均超千億美元,其中服務業雙向投資均超過製造業,但服務業投資質量有待提升,服務業雙向投資優勢還不夠突出。應充分發揮我國雙向投資大國優勢,培育服務業國際投資和服務貿易新優勢。
一是充分發揮外資企業在發展服務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我國服務產業的外向化程度。要加大服務產業招商引資力度,把外資企業逐步打造成為提升我國服務業競爭力、增強我國服務業出口能力的一支重要力量。重點引進一批面向國際市場的外資項目,積極鼓勵外資企業發展服務出口業務。
二是積極推動服務業「走出去」,不斷增強我國服務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一方面,「中國服務」可以支撐我國能源資源、製造業「走出去」,另一方面,也可帶動國內服務更加貼近國際市場。2013年,雖然我國對外投資中近70%都是服務業投資,但很多投在香港地區,而且集中在商貿批發、商務服務等領域。服務業海外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不高。中國製造業、礦產資源等領域的海外投資需要大量的「中國服務」跟進,除了與投資直接有關的投資咨詢調查、會計律師、金融、保險、物流等服務外,還有生活性服務,都需要中國本土服務企業跟隨「走出去」。同時,隨著製造業服務化的深化發展,「中國服務」升級「中國製造」已成必然趨勢。必須培育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雙重優勢。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日本,其高水平的製造業都有高水平的高度國際化的服務業支撐,製造業的國際化必然伴隨著服務業的國際化。
深入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合作,逐步形成我國服務貿易多元化國際市場新優勢。目前,我國服務貿易國際市場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體,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佔比較小。今後,要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引導下,加強與沿線國家服務產業合作,推進服務貿易國際市場的多元化布局。
一是以服務貿易引領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合作。「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每一方面都與服務貿易緊密相關。傳統上,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尤其是俄羅斯、中亞、西亞等國家的合作重點在於貨物貿易和製造業領域。然而,服務貿易是更高層次的合作,是人心相通的關鍵,要在技術、建築、運輸、旅遊、文化、商務咨詢、品牌管理、跨境電子商務等方面,提升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層次,擴大對沿線國家服務貿易規模,提升在我國服務貿易中的比重。
二是加強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合作。積極配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的建設,有針對性地加大對東盟各國開展服務業貿易投資合作的力度。重點加強與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國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提高我國在東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公共設施建設與運營、旅遊、文化、醫療保健、技術和知識產權、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領域的商務存在規模。
發揮制度高效靈活與政策創新優勢,逐步形成與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與政策優勢。一是體制機制。服務業作為三大產業中最大的產業,其在經濟增長、就業中的貢獻最大,也是決定中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地位的關鍵。建議強化服務業綜合統籌協調機制,如建立國家服務業委員會或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協調機制,在此機制下,制定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年度推進計劃,解決制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體制機制、發展規劃和其他重大政策問題。
二是財稅政策。我國財稅政策是按照製造業的模式來設計的,相關財稅優惠政策也主要是針對製造業和貨物貿易的。出口退稅、對出口的財政政策支持等也主要是針對貨物貿易來設計,而對於服務貿易出口,還沒有統一的財稅支持政策。下一步應逐步將製造業時代的財稅政策過渡到服務經濟時代的財稅政策,逐步建立一套適應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財稅政策體系。
三是金融體制。與財稅政策類似,我國的金融財政也主要是針對製造業和貨物貿易而設計的。然而,服務業由於輕實物資產,沒有像製造業那樣的大型廠房、機器設備、不動產等可以抵押,因此,服務業的融資更難。對於針對服務貿易出口的信用保險、貿易融資等政策也不完善,支持力度遠不及貨物貿易。因此,建議要加大針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特點的金融產品,利用無形資產和公共融資平台等方式加大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金融支持。
四是招商引資政策。貨物貿易發展的經驗之一就是特別重視招商引資,尤其是充分利用外資的外向化程度高的優勢,把招商引資作為促進各地經濟增長和促進出口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各地的招商引資仍然更青睞製造業項目,對於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較小。應像過去抓製造業招商引資那樣來抓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領域的招商引資工作,制定相關的招商規劃、投入足夠的招商資源、制定相應的招商激勵措施等,這是將國家鼓勵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落地的關鍵舉措。
五是服務貿易方式政策。發展一般服務貿易、離岸服務外包、邊境服務貿易和境外分支機構服務銷售,不斷創新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方式。在繼續建立和完善一般服務貿易、離岸服務貿易和境外分支機構服務銷售政策的同時,重點加大創新邊境服務貿易政策力度。邊境地區適合自然人流動,也有利於境外消費服務貿易提供模式的發展,應針對邊境地區毗鄰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優勢,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服務貿易,利用邊境特殊經濟區,在旅遊、分銷、醫療保健、娛樂等領域發展「飛地型」服務貿易,在服務市場准入、人員出入境管理、服務提供人員資質互認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與邊境服務貿易相配套的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體系。
六是統計制度。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統計制度極不完善,存在大量的漏統、統計不準確等情況,低估了我國服務經濟發展程度,這直接導致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資源投入不足。服務業統計應改變按社會管理來分類的模式,引入國際通行的服務業分類標准,細化服務業分類,增加對近年來新興的服務產業的統計分類。對於服務貿易統計,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BOP統計,將教育、醫療等服務貿易從旅遊項下剝離出來,增加環境等服務貿易分類,細化旅遊、咨詢、商務服務等服務貿易分類,增加國別雙邊服務貿易統計以及企業所有制性質的服務貿易統計方式;另一方面,推進實施境外分支機構銷售統計,並擇機發布相關數據,完善行業管理部門的服務貿易業務統計。
歡迎登錄長風網獲取最新物流資訊。
Ⅶ 中國的世界領先優勢有哪些
中國的世界領先優勢有哪些? (這個絕對領先)
2017年6月19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公布,中國「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第三次攜手奪得前兩名,美國20年來首次無緣前三。
對於一些國人來說,「美國」這個詞似乎就意味著「世界第一」:世界排名第一的GDP總量、超一流的教育水平和強大的高新技術產業等,都彰顯著「霸主」地位,於是他們盲目崇拜美國、迷信美國。但是,中國在多個領域的快速發展,已經使這種長期存在於人們腦海中的固定印象,悄然發生改變了。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貝爾法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主任格雷厄姆·阿利森稱,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國家像中國那樣,在如此多的領域同時取得如此快速的發展。
在經濟領域,中國的整體發展速度穩中有進。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3814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9%,二季度增長6.9%。格雷厄姆·阿利森表示,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1981年就任美國總統時,中國的經濟規模還僅僅是美國的十分之一;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追平了美國;而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是美國的115%(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目前的情況是,雖然中國經濟在減速,美國的經濟在復甦,可實際情況卻是,中國經濟增速仍然是美國的三倍以上。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到2023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美國的1.5倍。而到了2040年,中國經濟將是美國的4倍。
對此,美國網友Phatboy評論稱,讓人感到頗為諷刺的是,當中國人逐漸放棄重工業、采礦業,全力推進工程、科學、醫療、農業研究和高科技創新的時候,我們的領導人卻在強調振興煤炭、鋼鐵和傳統製造業,我們在自然科學、醫療技術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卻在國防開支上毫不吝惜,我們的國防支出佔GDP的比例已經嚴重失調。
在教育領域,中國高等院校的競爭力優勢也在不斷擴大。《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布的2017全球最佳大學排名顯示,在全球最佳1000所大學排行榜上,中國共有87所大學上榜,超過德國、英國和法國,在世界高校榜上排名第二。不僅如此,中國大學還在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數學、生物和生物化學及計算機科學6個專業上表現亮眼。其中,材料科學專業有68所院校上榜,工程學專業有57所院校上榜,化學有48所院校上榜,數學有28所院校上榜,生物和生物化學有27所院校上榜,計算機科學有27所院校上榜。此外,在為驅動當代經濟提供核心動力的STEM領域(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是美國的4倍多(中國為130萬,美國為30萬)。
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超級計算機自從2009年問世以來,不斷刷新著我國科技創新的水平。2009年,一台命名為「天河一號」的中國超級計算機以每秒鍾1206萬億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萬億次的Linpack實測性能,位居同日公布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前100強之首,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2010年,經過技術升級,「天河一號」二期系統性能實現飛躍,與當時的全球最快計算機——美國「美洲虎」超級計算機相比,「天河一號」二期系統的實測性能是它的1.425倍。而2017年6月19日公布的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顯示,中國「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第三次攜手奪得前兩名,而美國20年來首次無緣前三。
(參見:《格雷厄姆·阿利森:美國第二?是的,而且中國的領先優勢還在擴大》等)
望採納
Ⅷ 我國有哪些比較優勢在對外貿易的戰略選擇中,我國如何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
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中國人工成本低、資源價格低、交通運輸成本低(基礎設施良好),尤其是人工成本,長期以來被視為主要的比較優勢。但目前人工不斷上漲,這種優勢正在減小,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改進經濟發展模式,以期獲得持續發展。在對外貿易中,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產業鏈齊全是最大的優勢,這導致了我們的外貿競爭優勢。
拓展資料:
1.長期以來,國際貿易理論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原理基礎上的。按照比較成本理論,不同國家生產不同產品存在著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或成本差異,各國應生產各自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這樣,各國間分工從事專業化生產的產品產量就會增加,通過國際貿易,雙方都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好獲得比較利益。比較優勢理論對發展我國對外貿易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這一理論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適用程度和適用范圍是有界限的。因為,它主要是從靜態的角度來分析、說明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而從動態角度看,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教育的進步,各國的比較優勢是在變化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也不斷變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一味地單純以自己的成本和資源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貿易結構,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比較利益陷阱」。
2.其原因:一是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交換的貿易條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越來越趨於惡化;二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性加強。同時,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國際貿易中,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出口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導致自身貿易條件惡化和對發達國家依附性加強。
3.發展中國家應該在現有的比較優勢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來源於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要在對外貿易中真正獲得更大的比較利益,必須致力於調整昨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規模。為此,要著重解決以下問題:一是擴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人力資本和技術投入,提高其知識、技術密集度;二是在市場選擇上,國家要通過技術引進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徑有重點地培植一批技術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產業部門,增強其國際競爭力;三是對外資進入我國要逐步提高其技術含量壁壘,鼓勵高技術產業進入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