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開展國際市場營銷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1、開展國際營銷從宏觀和微觀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們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通過出口創匯,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可加快本國的經濟發展;(2)通過擴大銷售,擴大企業生產規模,降低產品單位成本,獲得規模效益;(3)通過國際營銷,可更大范圍地捕捉市場機會,規避經營風險;(4)通過國際市場競爭可磨練企業,加速企業成長。
⑵ 企業為什麼要開展國際市場營銷這會給它帶來哪些好處這個是我的國際市場營銷管理書上的一個問題,求解答
你好!
不是很清楚你問題的具體含義。
現在擬定理解如下「為什麼要在全球進行營銷推廣,宣傳」
在營銷范疇上你先不要把國家當做一個整體,直接把全球當做一個整體。這樣你就比較好理解了。
首先開拓國際市場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的,很多國外企業在中國前幾年基本都是不掙錢的,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和經驗積累,前期會大量燒錢,這些錢基本上是用來搞市場宣傳的。一定時間後便開始產生作用,利益增減的同時宣傳費用也在逐步的減少,從而在一定周期內達到平衡甚至收益!
這樣一來另外一個市場便起來了,企業盈利的同時又給企業帶來了質的提升,從一個國內品牌轉向一個國際品牌的變化,對於國內以及未來要開拓的市場在經驗上,知名度上都有很好的幫助。
企業會進行跨國運營的前提有如下幾點:
1、在本土有足夠的成功運營經驗
2、資金儲備足夠,在未來市場開拓上不會形成資金斷鏈
3、品牌定位塑造趨向穩定,有一定的市場運作能力
4、該品牌或則產品符合在將要開拓的市場的需求
帶來的好處有很多,但是有時候是為了競爭而進行的戰略選擇,如果當地的市場容量已趨向飽和,那麼你為了避開競爭轉向另外一個市場,從而獲得新的市場。有時候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而進行的市場拓展等等
總而言之你可以從競爭和獲利兩個方向去思考,為了避開競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如KFC麥當勞)為了提高獲利空間(如阿里巴巴)。
⑶ 為什麼要開拓國際市場
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簡稱市場開拓資金,是指中央財政用於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各項活動的政府性基金,資金主要來源於中央外貿發展基金,專項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努力開拓國際市場是民營企業迎接企業全球化競爭的必然選擇?開拓國際市場影響因素 市場開拓能力包括對新市場的開拓和佔領以及市場營銷手段的創新?由於民營企業涉足對外貿易時間不長,在具體開拓國際市場時,難免遇到各種問題和障礙,這些影響因素主要涉及企業自身和產品競爭力方面: 1。缺乏營銷積累及國際經驗 營銷網路是企業進行經營活動的基本依託?民營企業目前仍有不少處在其發展的初期,無論是其自身的規模還是業務涉及的區域都還比較小?由於開拓國際市場的歷史較短,尚無法建立起比較完整擁有可靠?通暢?高效的海外營銷網路以及不斷開拓這一營銷網路的能力?而一張完善有效的營銷網路是要靠時間的積累才能建立的,因為沒有多年經營所積累的客戶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而且,民營企業不甚了解目標市場的風土人情?法律法規等經營理念和規則,缺乏與國際接軌的經驗? 2。缺乏專業人才 由於發展起點和發展歷程的特殊性,民營企業創始人大都文化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經營技能和管理理念?企業從業人員整體受教育程度較低,普遍缺乏熟悉法律?精通業務?懂管理?會外語的復合型人才?涉外經營人才的匱乏已是制約其海外拓展,提高出口競爭力的一大瓶頸?努力吸引和培養一大批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面向國際?面向未來?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懂得世貿規則和國際慣例?熟悉各國法律?熟悉操作流程的外經貿專業人才隊伍已是當務之急? 3。缺乏較高的商業信用度?品牌知名度和服務信譽度 目前,民營企業出口的產品中,90%是OEM,只有10%是自有品牌?一個好的品牌可對產品發揮擴散效應,對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發揮放大效應,對顧客的注意力和忠誠度發揮磁場效應,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拓展效應?然而,我們企業對產品品牌的意識很淡薄,沒有意識到品牌對消費者具有極大的誘惑性,可以提高市場的開拓能力,使企業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最終帶來巨額利潤? 4。手段?策略落後 由於國際市場變化莫測,開拓國際市場的手段和策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成敗?我們大多數民營企不太重視營銷策劃工作?營銷的手段和策略落後,已成為制約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因素?首先,開拓手段比較單一?如大多從事一般貿易,而勞務輸出?承包工程?引進外資?到海外直接投資等開拓的形式較少;在一般商品中,間接出口的多,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營銷少;在與國外企業聯合上,單獨經營的多,與國外企業參股?控股合作的少?其次,銷售渠道不廣?民營企業由於開拓國際市場的歷史較短,普遍存在銷售渠道不廣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第三,缺乏對國際市場定位(如市場容量?市場佔有率?市場潛力等)及消費者行為(如消費者需求?層次需求?心理預期等)作深入調查研究及市場細分的分析(如消費者行為細分?消費者層次細分等)?第四,缺乏與國外公司緊密合作的能力?他們往往單打獨斗,孤軍奮戰,很少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的品牌優勢?經銷網路優勢?熟悉當地經濟情況等優勢? 5。出口商品結構問題 如果說企業是開拓國際市場的主體,那麼,產品就是開拓市場能力的重要方面?目前,民營企業的出口產品還是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出口增長仍停留在低價格的數量規模的擴張階段,出口商品結構還是以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體現在產品結構上的三多三少:粗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低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一般產品多,名優產品少?自主出口品牌匱乏,低價競銷惡性競爭等現象依然存在?這種狀況的根本改變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成本和價格優勢還將是民營企業出口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出口商品結構限制了市場開拓能力的提高,成為開拓市場的瓶頸? 不是很清楚你問題的具體含義。 在營銷范疇上你先不要把國家當做一個整體,直接把全球當做一個整體。這樣你就比較好理解了。 首先開拓國際市場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的,很多國外企業在中國前幾年基本都是不掙錢的,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和經驗積累,前期會大量燒錢,這些錢基本上是用來搞市場宣傳的。一定時間後便開始產生作用,利益增減的同時宣傳費用也在逐步的減少,從而在一定周期內達到平衡甚至收益! 這樣一來另外一個市場便起來了,企業盈利的同時又給企業帶來了質的提升,從一個國內品牌轉向一個國際品牌的變化,對於國內以及未來要開拓的市場在經驗上,知名度上都有很好的幫助。 企業會進行跨國運營的前提有如下幾點: 1、在本土有足夠的成功運營經驗 2、資金儲備足夠,在未來市場開拓上不會形成資金斷鏈 3、品牌定位塑造趨向穩定,有一定的市場運作能力 4、該品牌或則產品符合在將要開拓的市場的需求 帶來的好處有很多,但是有時候是為了競爭而進行的戰略選擇,如果當地的市場容量已趨向飽和,那麼你為了避開競爭轉向另外一個市場,從而獲得新的市場。有時候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而進行的市場拓展等等
⑷ 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動因有哪些
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動因主要有:國內市場過於狹小,不能滿足企業不斷擴張的需求;產品生產過剩,在國內市場產生積壓,要求繼續開拓國外市場;貨幣升值、出口困難而造成企業將部分加工過程外移;工資和土地成本上升,使企業不得不出於降低成本考慮而開拓成本更低廉的國外市場;環保意識日漸深入人心,很多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以減少其對本國環境的污染;規避貿易障礙,通過海外設廠繞過貿易壁壘,可有效解決貿易爭端,降低成本。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1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⑸ 幣安當時為什麼開拓國際市場
因為國內用戶因為國內監管會越來越少,早點開拓國際市場就能更早的站穩這個市場,那時候全球都有部分聲音地址虛擬huobi,所以眼光放的比較長遠。並且國際市場受限比較少。
⑹ 企業為什麼要走向全球化
1、擴大出口,開拓海外市場。過去20多年來,開拓國際市場始終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首要動機。近年來,我國企業充分利用各國市場進一步開放和加工貿易大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海外投資辦廠,帶動我們的技術、設備、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改變了我們以往主要依賴產品貿易出口的模式。我國已有不少企業在東歐、東南亞、拉美和非洲設廠生產紡織品和服裝。隨著對外投資的增加,特別是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產能轉移規模更大。
2、促進產能轉移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近年來,我國企業通過海外投資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當地需要的成熟技術,轉移部分產能,既解決了國外市場的需要,又提升了我國和東道國產業結構,實現雙贏。例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按照「立足國內,發展海外,實施國際化經營」的戰略目標,積極參與海外石油資源的開發,初步形成了中東及北非、中亞及俄羅斯、南美三大戰略區,這其中我國的技術和設備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3、加強境外資源能源開發合作,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取得新進展。我已與30多個國家建立資源能源長期合作關系,與俄羅斯、哈薩克、沙特、蘇丹、澳大利亞、印尼等國的大項目和中長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歐、北非、南美、東南亞、中亞-俄羅斯等海外戰略區域建立了年產百萬噸以上的原油生產基地;鐵、銅、鋁、鉻、鋅等礦種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能力。另外,我企業在境外開展森林資源合作開發、漁業合作也取得較好成效。
4、加快形成中國的跨國公司,增強國際競爭力。近年來通過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日益顯現,全球競爭、銷售網路正在構建。中海油成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者之一,海爾、聯想、華為、中興、TCL、海信、萬向等研發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高端產業領域的製造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逐步形成了國際品牌,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品牌影響力和品牌價值。
5、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6、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取得新進展。目前巴基斯坦海爾家電經貿合作區及尚比亞中國經貿合作區兩個合作區已經揭牌運行,泰國羅勇經貿合作區等其他合作區正在積極推進之中。
7、追求互利共贏,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可持續發展。我企業在周邊、拉美、非洲以及南太一些國家的拓展,已成為新形勢下我鞏固和發展同這些地區國家的關系、尋求雙方利益交匯點的重要途徑。我與有關國家在重大項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為雙邊關系提供了重要支撐。
解決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需要加大企業國際化力度
未來我國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能源、資源、環境和土地等方面的嚴重製約。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關鍵靠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也需要加大推進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力度,更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更充分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參與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程度。
第一,緩解國內能源資源約束需要更加大開發海外資源的力度。我國是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如我國人均擁有石油、天然氣不到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種主要有色金屬資源中,我國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以來,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資源供給矛盾加劇,對國際市場依賴加深。未來,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特別是相當一段時間內重化工業的擴張,能源資源矛盾可能還將持續或加劇。需要推動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強海外資源的合作開始與利用。
第二,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推動產業升級的需要。我國新一輪經濟周期中,投資擴張加大了產能過剩,據估計目前製造業產能閑置率已經較高,需要加大參與全球產業重組和對外產業轉移的力度。同時,我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部分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在不斷加強,具有多元化的比較優勢,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是產業升級的需要。
第三,是緩解國際貿易摩擦的需要。我國已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未來,在我國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較長時間持續條件下,國內市場競爭還將不斷加劇,我國製造業特別是消費品對國外最終需求的依賴也將持續,企業迫切需要開拓國際市場,但卻遭到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束縛。而推進企業國際化經營、加大對外投資合作力度,有利於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做出積極貢獻,有利於緩解與有關國家的貿易不平衡,是化解貿易摩擦的重要途徑。
第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目前,發達國家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資源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芬蘭、瑞典等新經濟典範其自主創新也都是建立在企業國際化經營基礎上,如芬蘭只有500萬人口卻擁有一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跨國公司諾基亞。我國也必須走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之路,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通過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對外投資合作、設立產品設計和研發中心、開展海外並購等,提供利用外部智力和研發資源的水平,招攬國外高端人才,鍛煉培育自己的國際化人才隊伍。
第五,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要。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工廠,但總體上仍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非價格競爭力不強。要提高我國在國際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中的位置,關鍵是提高產業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一是可以學習借鑒國外企業的現代經營模式,在全面深化外部分工作基礎上優選培育有競爭優勢的主導業務環節,走上基於創新的差異化競爭之路;二是學習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實現業務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供應鏈管理體系,實現資源在國內國際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三是通過對外投資合作與並購,建立自己的海外營銷網路,既改變目前單純依賴國外中間商的局面,更為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開發設計和研發體系創造條件。
第六,穩步開展服務業國際化經營,加快服務業發展與升級。「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特別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今年出台的國務院7號文件對加快服務業發展與升級做了全面部署,並將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作為發展服務業的重要途徑。為了適應世界服務業信息化現代化全球化的新趨勢,我國在著力推動服務業引進來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走出去」。要逐步創造條件支持有實力的服務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在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引入國外服務供應商先進的管理系統、經營理念、軟硬體技術以及新的業態,提升服務業創新能力,加快服務業現代化。
第七,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在國際貿易、投資、研發、技術交流以及國際生產要素重組與產業轉移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國際知名品牌則是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我國要加快從經貿大國向強國的轉變,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全面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須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完善相應的戰略和政策,不斷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在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過程中提高跨國經營企業的實力、能力,孕育培育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國際知名品牌。
第八,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也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國近年來外匯儲備增長很快,到今年三季度末已超過140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而直接投資項目凈流入是外匯儲備增加的重要來源。我國目前已經進入直接投資項目凈流入減少的階段,已有能力和條件逐步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以企業為主體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和其他形式的投資,達到緩解國際收支失衡、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和流動性過剩的效果。
⑺ 中國企業為什麼要展開國際化
1、擴大出口,開拓海外市場。過去20多年來,開拓國際市場始終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首要動機。近年來,我國企業充分利用各國市場進一步開放和加工貿易大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海外投資辦廠,帶動我們的技術、設備、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改變了我們以往主要依賴產品貿易出口的模式。我國已有不少企業在東歐、東南亞、拉美和非洲設廠生產紡織品和服裝。隨著對外投資的增加,特別是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產能轉移規模更大。
2、促進產能轉移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近年來,我國企業通過海外投資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當地需要的成熟技術,轉移部分產能,既解決了國外市場的需要,又提升了我國和東道國產業結構,實現雙贏。例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按照「立足國內,發展海外,實施國際化經營」的戰略目標,積極參與海外石油資源的開發,初步形成了中東及北非、中亞及俄羅斯、南美三大戰略區,這其中我國的技術和設備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3、加強境外資源能源開發合作,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取得新進展。我已與30多個國家建立資源能源長期合作關系,與俄羅斯、哈薩克、沙特、蘇丹、澳大利亞、印尼等國的大項目和中長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歐、北非、南美、東南亞、中亞-俄羅斯等海外戰略區域建立了年產百萬噸以上的原油生產基地;鐵、銅、鋁、鉻、鋅等礦種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能力。另外,我企業在境外開展森林資源合作開發、漁業合作也取得較好成效。
4、加快形成中國的跨國公司,增強國際競爭力。近年來通過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日益顯現,全球競爭、銷售網路正在構建。中海油成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者之一,海爾、聯想、華為、中興、TCL、海信、萬向等研發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高端產業領域的製造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逐步形成了國際品牌,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品牌影響力和品牌價值。
5、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6、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取得新進展。目前巴基斯坦海爾家電經貿合作區及尚比亞中國經貿合作區兩個合作區已經揭牌運行,泰國羅勇經貿合作區等其他合作區正在積極推進之中。
7、追求互利共贏,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可持續發展。我企業在周邊、拉美、非洲以及南太一些國家的拓展,已成為新形勢下我鞏固和發展同這些地區國家的關系、尋求雙方利益交匯點的重要途徑。我與有關國家在重大項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為雙邊關系提供了重要支撐。
解決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需要加大企業國際化力度
未來我國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能源、資源、環境和土地等方面的嚴重製約。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關鍵靠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也需要加大推進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力度,更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更充分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參與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程度。
第一,緩解國內能源資源約束需要更加大開發海外資源的力度。我國是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如我國人均擁有石油、天然氣不到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種主要有色金屬資源中,我國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以來,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資源供給矛盾加劇,對國際市場依賴加深。未來,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特別是相當一段時間內重化工業的擴張,能源資源矛盾可能還將持續或加劇。需要推動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強海外資源的合作開始與利用。
第二,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推動產業升級的需要。我國新一輪經濟周期中,投資擴張加大了產能過剩,據估計目前製造業產能閑置率已經較高,需要加大參與全球產業重組和對外產業轉移的力度。同時,我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部分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在不斷加強,具有多元化的比較優勢,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是產業升級的需要。
第三,是緩解國際貿易摩擦的需要。我國已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未來,在我國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較長時間持續條件下,國內市場競爭還將不斷加劇,我國製造業特別是消費品對國外最終需求的依賴也將持續,企業迫切需要開拓國際市場,但卻遭到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束縛。而推進企業國際化經營、加大對外投資合作力度,有利於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做出積極貢獻,有利於緩解與有關國家的貿易不平衡,是化解貿易摩擦的重要途徑。
第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目前,發達國家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資源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芬蘭、瑞典等新經濟典範其自主創新也都是建立在企業國際化經營基礎上,如芬蘭只有500萬人口卻擁有一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跨國公司諾基亞。我國也必須走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之路,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通過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對外投資合作、設立產品設計和研發中心、開展海外並購等,提供利用外部智力和研發資源的水平,招攬國外高端人才,鍛煉培育自己的國際化人才隊伍。
第五,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要。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工廠,但總體上仍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非價格競爭力不強。要提高我國在國際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中的位置,關鍵是提高產業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一是可以學習借鑒國外企業的現代經營模式,在全面深化外部分工作基礎上優選培育有競爭優勢的主導業務環節,走上基於創新的差異化競爭之路;二是學習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實現業務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供應鏈管理體系,實現資源在國內國際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三是通過對外投資合作與並購,建立自己的海外營銷網路,既改變目前單純依賴國外中間商的局面,更為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開發設計和研發體系創造條件。
第六,穩步開展服務業國際化經營,加快服務業發展與升級。「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特別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今年出台的國務院7號文件對加快服務業發展與升級做了全面部署,並將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作為發展服務業的重要途徑。為了適應世界服務業信息化現代化全球化的新趨勢,我國在著力推動服務業引進來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走出去」。要逐步創造條件支持有實力的服務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在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引入國外服務供應商先進的管理系統、經營理念、軟硬體技術以及新的業態,提升服務業創新能力,加快服務業現代化。
第七,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在國際貿易、投資、研發、技術交流以及國際生產要素重組與產業轉移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國際知名品牌則是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我國要加快從經貿大國向強國的轉變,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全面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須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完善相應的戰略和政策,不斷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在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過程中提高跨國經營企業的實力、能力,孕育培育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國際知名品牌。
第八,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也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國近年來外匯儲備增長很快,到今年三季度末已超過140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而直接投資項目凈流入是外匯儲備增加的重要來源。我國目前已經進入直接投資項目凈流入減少的階段,已有能力和條件逐步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以企業為主體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和其他形式的投資,達到緩解國際收支失衡、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和流動性過剩的效果。
⑻ 為什麼企業國際化
企業國際化經營
什麼是企業國際化經營?
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是指企業為了尋求更大的市場、尋找更好的資源、追逐更高的利潤,而突破一個國家的界限,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從事生產、銷售、服務等活動。
企業國際化的動因
不同的企業走向國際化的具體原因千差萬別,出於各自不同的考慮,受到各種不同因素的驅使。但是,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從根本上說都是出於整體戰略的考慮,即為了尋求更大范圍的競爭優勢。企業國際化的動因包括三個:
(一)為現有的產品和服務尋找新的顧客。
企業從事國際化活動最直接的動因是開發海外市場,在國內市場趨於飽和時為現有的產品和服務尋找新的顧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在需求偏好和消費習慣上有趨同的傾向,這使得企業有可能將產品和服務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二)尋找低成本的資源。
企業在海外市場尋找更優質和更低廉的資源,以降低生產成本,獲得低成本優勢。可以帶來低成本優勢的資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勞動力和技術。
(三)打造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是企業比競爭對手更優秀的根本性的原因。企業將經營活動領域從單一的國內市場擴展到海外市場,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學習新的技術、管理經驗,積累對顧客需求的認識,由此打造出更強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國際化經營環境分析
企業國際化經營環境遠比國內環境更為復雜和多變。國際經營環境的復雜多變性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交織而成的,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所以,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必須對環境變數給予更加充分的重視,要在深入考察各環境變數的基礎上精心准備應對之策。
(一)政治法律因素。
國際化經營中涉及的政治法律因素主要包含:
1.政治制度;
2.國家安全;
3.商品檢驗法規;
4.勞工法案;
5.知識產品保護。
(二)經濟因素。
需要特別予以重視的經濟因素包括:
1.經濟體制;
2.經濟發展水平;
3.經濟穩定性;
4.匯率變化;
5.稅收政策;
6.通貨膨脹率。
(三)社會文化因素。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社會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居民共有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塑造了國民的行為方式和認知世界的方式。民族文化和企業文化哪一個對員工的影響更大?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對員工的影響大於企業文化對員工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必須深入地了解東道國當地的文化,並以尊重、包容的態度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在國際化進程中,企業面對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在不同國家的多樣化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制定並實施有效的國際化戰略。
國際化經營戰略選擇
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的選擇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本公司的國際化戰略;二是選擇適當的國際市場進入方式。
(一)國際化戰略。
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是公司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的發展規劃,是跨國公司為了把公司的成長納入有序軌道,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環境適應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決策的總稱。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國際化進程,決定企業國際化的未來發展態勢。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可以分為本國中心戰略、多國中心戰略和全球中心戰略三種。
1.本國中心戰略。在母公司的利益和價值判斷下做出的經營戰略,其目的在於以高度一體化的形象和實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獲得競爭優勢。這一戰略的特點是母公司集中進行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協調,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經營決策權由母公司控制。這種戰略的優點是集中管理可以節約大量的成本支出,缺點是產品對東道國當地市場的需求適應能力差。
2.多國中心戰略。在統一的經營原則和目標的指導下,按照各東道國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生產和經營。母公司主要承擔總體戰略的制定和經營目標分解,對海外子公司實施目標控制和財務監督;海外的子公司擁有較大的經營決策權,可以根據當地的市場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這種戰略的優點是對東道國當地市場的需求適應能力好,市場反應速度快,缺點是增加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的協調難度。
3.全球中心戰略。全球中心戰略是將全球視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在全世界的范圍內獲取最佳的資源並在全世界銷售產品。採用全球中心戰略的企業通過全球決策系統把各個子公司連接起來,通過全球商務網路實現資源獲取和產品銷售。這種戰略既考慮到東道國的具體需求差異,又可以顧及跨國公司的整體利益,已經成為企業國際化戰略的主要發展趨勢。但是這種戰略也有缺陷,對企業管理水平的要求高,管理資金投入大。
(二)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
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可以通過進出口商品、許可協議、並購、合資以及建立新的全資子公司。每一種方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選擇最合適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對於公司能否達成預定的國際化經營目標至關重要。
國際企業全球化戰略的種類
國際企業的全球化戰略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從初始階段到完全的國際化經營階段,國際企業的經營戰略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產品出口戰略;契約協議戰略;對外直接投資戰略;國際戰略聯盟。這四種戰略表現了國際企業的縱向成長軌跡,但四者又不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關系。
產品出口戰略
產品出口戰略不僅為試探國際市場行情的中小企業所廣為採用,對於大企業,這一戰略也是國際經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全球化戰略的起點,為更深層意義上的國際合作奠定了基礎。
對於大多數國際企業而言,通過出口直接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依然是一項重要的戰略。然而維持國內生產基地,大力推動出口的本質特徵已發生變化。比如從本土出口越來越少,而從建在其它國家的工廠的出口卻在增加。這證明在全球經濟市場中出口戰略的日趨復雜性以及這一戰略與其它戰略之間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優點
1、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降低了國內市場萎縮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2、通過將國內產品直銷海外,企業可保持對研究、設計和生產決策的很高程度的控制;而若生產設施分建在世界幾個地區,或企業與國外公司有某種形式的經營瓜葛,這種宏觀控制關系就不分有這樣牢固。維持對研究與生產決策的緊密控制,對企業至關重要。因為這有利於保護關鍵性技術,並促進產品快速更新換代。
3、 出口戰略使企業能夠保持國內生產規模,繼續利用國內生產資源。
缺點
1、企業必須對付外國市場的各種障礙,如關稅及各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等。
2、匯率方面的不定期波動也使得國內企業在出口貿易上面臨風險。
3、國外進口商保持成功的合作關系比較困難或代價高昂。
4、出口所需支付的各種名目的開支也會加重企業的負擔。
契約協議戰略
通過簽訂合作性契約協議這一貿易關系形式可以使企業無須在外國領土上進行大規模資金、技術投入也能在國際市場上分獲一杯羹,成為國際企業實施全球化戰略的又一選擇。這種戰略在用來避開外國政府設置的進口限制或投資障礙等方面成效卓然,同樣也是國際企業建立更高層次的戰略夥伴關系的前奏曲。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合作性契約協議主要有許可證貿易、特許經營和分包這三種形式。
1.許可證貿易
指通過簽訂許可合同(Licensing Contract),由享有專利產品、服務或技術的輸出方將一定限度的生產和銷售權出售給輸入方,輸入方支付給輸出方專利權使用費。
國際許可證貿易最初是在不同國家中的壟斷企業之間進行,互換許可證以避免二者在競爭中形成直接沖突。最近在高新技術企業中,許可證貿易成為彌補研發費用的有效途徑。
優點:
(1)不必耗費大量投資即可從現有的產品或技術中獲利。
(2)它是穿透國外市場障礙的有力武器。
缺點:
(1)控製程度低
(2)培育競爭對手
2.特許經營(Franchising)
是許可證貿易的一種變體,特許權轉讓方將整個經營系統或服務系統轉讓給獨立的經營者,後者則支付一定金額的特許費(Franchising fee)。
在美國,特許經營正成為增長最快的貿易形式。
優點:
(1)它是不需大規模資金投入即可打入國際市場的十分快捷的方法。
(2)通過出售一攬子特種經營權,提高了特許專業公司的知名度。
(3)特許經營使用費往往被記入到企業所收到的「預付款」中,可以說這是企業所獲得的一筆十分可觀的額外營業基金收入。
缺點:
(1)特許經營主要適用於那些服務行業,而對於高技術產業或一般製造業則不適宜,也很難推而廣之。
(2)與許可證貿易相似,一旦特許經營協議簽字生效後,管理上也易於出現失控現象,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由於政府幹預經濟或政局不穩等給監控當地經營活動帶來困難。再則,文化和語言障礙也有可能抑制特許經營在國外的有效發展。
3.分包(Sub-letting)
是指一家企業將一具體的生產任務或將企業某一經營部門承包給另一家公司。
優點:
(1)精悍主業
(2)降低成本
(3)獲得技術競爭優勢。
缺點:
(1)自身生產能力的弱化,以及引致辭的將來企業整體運營的靈活性和管理控制能力的下降。
(2)生產經營的空洞化。
對外直接投資戰略
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是指企業在國外進行的以控制企業經營管理權為核心,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的投資。其最大特點是投資者對所投資的企業擁有經營控制權,即投資者在所投資的國外企業中擁有控股權,能夠行使表決權,並在經營管理中享有發言權。
對外直接投資已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發動機。對外直接投資的蓬勃發展主要得益於世界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信息技術革命的日新月異,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斷推進,只要這一趨勢不變,國際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仍將作為全球化的引擎,推動世界經濟向前發展。
國際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進行擴張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採取新建(Greenfield)的辦法;另一是兼並和收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辦法。
1.新建企業(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
即獨資企業,其所有權全部屬於投資者,投資者提供全部資金,獨立經營,獲取全部利潤。
優點:
有效克服進口限制,比出口能更深入地打入目標國市場,營利機會要比使用許可證貿易更多。並且可以更深入地熟悉當地的銷售網路和經營方法。
缺點:
創建新企業耗資大、速度慢、周期長、不確定性大。
特別是在許多國家實施各種吸引外資政策的影響下,新建企業成為國際企業實施全球化戰略的一種重要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的日益顯現,新建企業在FDI中的主體地位已為另一種形式--合並與收購所取代。
2.跨國並購(M&A)
企業並購是企業兼並與收購的總稱,前者是指在競爭中占優勢的企業購買另一家企業的全部財產,合並組成一家企業的行為;後者是指一家企業通過公開收購另一家企業一定數量的股份而獲取該企業控制權和經營權的行為。
目前國際企業的跨國並購領域廣泛、規模巨大。這種空前的並購規模將有可能導致一個行業、一個區域甚至全球經濟模式的重大轉變。
優點:
(1)並購可以使企業迅速進入目標國市場。
(2)並購可以迅速擴大產品種類。
(3)並購與「當地化」戰略相輔相成。
(4)並購可以從被「吃」企業的資產價值低估中獲取好處。
缺點:
(1)並購過程中價值評估困難。
(2)各國企業在地理、傳統、文化、企業形象等方面存在差異,並購很難使兩個企業間的差異很快得到大的改善,並購後往往會出現貌合神離的局面,導致企業面臨經營控制不靈的風險。
(3)企業並購使企業出現兩極分化,會造成「太少的企業、太少的競爭和太高的價格」的格局,從而形成產品市場價格上漲,要素市場失業者眾多,而企業則會出現惰性滋生,創新動機減弱,以及因規模過大而產生效率低下等問題。
國際戰略聯盟
國際戰略聯盟是指某個企業的結盟對象超越了國界,在世界范圍內與自己發展有利的企業結成合作夥伴。這些企業的聯盟是為了資源共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實質上是以合作代替對抗,是更高形式的、更為激烈競爭的開始。
1897年通用電氣公司的創始人托馬斯愛迪生與科寧玻璃制業聯合建立了一個合作企業。東芝公司也早在1906年就開始熱衷於建立聯合企業。而締結國際戰略聯盟最早是在1979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與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結成第一家國際戰略聯盟。
1.國際戰略聯盟的形成條件
各自的比較優勢
相近的戰略目標
獨立的法人資格
長期的合作夥伴
聯盟的協同效應
面向全球的市場導向
2.國際戰略聯盟的類型
研究開發戰略聯盟
具有充分獨立性的兩個或多個國際企業,共同開發新技術和共同研製某種新產品,共同提供、共同分享開發所需資源、共擔風險,共享研製所產生的利益,但不組成經營實體。
製造生產戰略聯盟
國際企業間通過相互提供用作生產投入品的零部件及相關技術而進行合作的一種形式。這一聯盟將合作領域轉移到了中游--產品的製造生產。在生產製造戰略聯盟中,常見是產品品牌的聯盟。
聯合銷售戰略聯盟
國際企業間達成相互銷售對方產品(或合作生產的產品)的協議。這是聯盟合作領域進入下游所產生的狀態。
合資企業戰略聯盟
是指國際企業將各自不同的資產組合在一起,共同生產、共擔風險和共享收益。
3.優點
(1)提升競爭力。
(2)分擔風險並獲得規模和范圍經濟。
(3)擴張市場。
(4)防止競爭過度。
(5)挑戰「大企業病」
4.缺點
(1)合作難度大。
(2)利益平衡很難達到。
(3)合作開發的技術被濫用。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
(一)中國企業國際化進入新階段。
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前三季度全國出口總值達到10245.1億美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3.7%,其中出口5464.2億美元,增長31.3%,進口4780.8億美元,增長16.0%;累計貿易順差683.4億美元。對外貿易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5個百分點。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海外並購活動進入活躍期。
(二)中國企業國際化面臨的主要障礙。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雖然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國際化程度還不高,發展還不成熟,同全球著名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影響中國企業國際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礙包括以下方面:
1.資金障礙。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普遍面臨資金不足的障礙,導致發展速度低,投資規模小,生產經營不成規模,海外並購對象質量不高等情況長期存在。
2.人才障礙。國際化企業需要國際化的人才,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面臨國際化人才匱乏的突出問題。國內企業現有人才不能適應海外市場,這是目前最令企業頭疼的問題。由於缺乏具有國際化經營經驗的營銷人才、國際經營管理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嚴重限制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3.管理障礙。國際化經營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國企業普遍缺乏跨國管理的經驗,組織現有的管理能力很難適應企業國際化的需要。管理障礙突出表現在:一沒有全球化的組織架構;二缺乏跨文化整合能力;三不具備全球化思維模式。
4.品牌障礙。品牌價值是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如何讓自己的品牌得到海外消費者的認可,是幾乎所有中國企業必須跨越的障礙。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途徑
中國企業國際化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1.培養國際化經營人才。
2.建立全球組織架構。
3.進行跨文化整合。
4.從事國際品牌推廣。
5.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希望我提供的這份資料能對你有幫助。
⑼ 舉例說明企業為什麼要開展國際市場營銷能帶來哪些好處
你好!
不是很清楚你問題的具體含義。
現在擬定理解如下「為什麼要在全球進行營銷推廣,宣傳」
在營銷范疇上你先不要把國家當做一個整體,直接把全球當做一個整體。這樣你就比較好理解了。
首先開拓國際市場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的,很多國外企業在中國前幾年基本都是不掙錢的,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和經驗積累,前期會大量燒錢,這些錢基本上是用來搞市場宣傳的。一定時間後便開始產生作用,利益增減的同時宣傳費用也在逐步的減少,從而在一定周期內達到平衡甚至收益!
這樣一來另外一個市場便起來了,企業盈利的同時又給企業帶來了質的提升,從一個國內品牌轉向一個國際品牌的變化,對於國內以及未來要開拓的市場在經驗上,知名度上都有很好的幫助。
企業會進行跨國運營的前提有如下幾點:
1、在本土有足夠的成功運營經驗
2、資金儲備足夠,在未來市場開拓上不會形成資金斷鏈
3、品牌定位塑造趨向穩定,有一定的市場運作能力
4、該品牌或則產品符合在將要開拓的市場的需求
帶來的好處有很多,但是有時候是為了競爭而進行的戰略選擇,如果當地的市場容量已趨向飽和,那麼你為了避開競爭轉向另外一個市場,從而獲得新的市場。有時候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而進行的市場拓展等等
總而言之你可以從競爭和獲利兩個方向去思考,為了避開競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如KFC麥當勞)為了提高獲利空間(如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