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電報聯盟中國什麼時候加入

國際電報聯盟中國什麼時候加入

發布時間:2022-09-28 18:51:14

⑴ 新中國什麼時候加入國聯

1920年6月29日,中國參加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於1920年1月正式創立,以凡爾賽和約簽字國為主體,先後有63個國家參加,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中國派王正廷、顧維鈞等為委員。
中文名
中國加入國際聯盟
時間
1920年6月29日
聯盟正式創立
1920年1月
總部
瑞士的日內瓦
1920年6月29日 中國加入國際聯盟
1920年6月29日,中國參加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於1920年1月正式創立,以凡爾賽和約簽字國為主體,先後有63個國家參加,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中國派王正廷、顧維鈞等為委員。
1920年6月29日,中國參加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於1920年1月正式創立,以凡爾賽和約簽字國為主體,先後有63個國家參加,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中國派王正廷、顧維鈞等為委員

⑵ 電報的傳入中國

中國的電報是西方國家入侵時帶來的,為了在亞洲第一大國擴展勢力,他們相繼在我國開辦電信業務,而電報則是其中的一項。
早在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擅自把設在長崎(日本)至上海間海底電纜接至吳淞口外的大山島,並與上海英租界的電報局相連,收發國際電報。從此,英美等國電信公司之海線也進入中國。
上述種種入侵行為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視,認識到外商於我國開設電報業務這一問題的嚴重性。1877年,在津滬間試設同城電報,並相繼建成上海行轅至製造局電報線及天津督轅至機器局電報線,這是我國自辦電報業務的開端。1879年5月,國內首條軍用電報線在天津至大沽及北塘亦宣告建成。1884年,清政府設內城電報局專事收發官電,外城電報局收發商民電報,並把自行創建的第一條電報干線延伸經京郊通州引入京城。從此,北京才始通電報,當時用的也是進口的莫爾斯人工電報機。到1899年,國內先後建成數條電報線路,基本構成了我國干線電報網。
20世紀初,國內繁忙的線路開始廣泛使用進口的莫爾斯自動電報機,以提高其通信速度和質量。民國時期,時局較為混亂,電報這一通信手段發展極為緩慢。二十年代末,電傳打字電報機傳入中國,從1927年至1937年的這十年,國家著重整修改建電報舊線、新架線路5000公里,共有電報局所達1500處。抗日戰爭期間,內地電報局所亦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壞,直到抗戰勝利後,各大城市才開始恢復並開辦特快電報、國際電報、夜信電報等業務
1949年全國解放後,電報通信得到一定的發展。國家投入使用了一批蘇聯和德國生產的電傳機,並相繼推出真跡傳真業務。為了加強國際間的聯系,1950年2月7日,我國與蘇聯簽訂了《建立電報電話聯絡協定》,於1959年1 月2日開通北京至莫斯科國際用戶電報電路。
國內最早研製投產的電傳機當數1955年問世的55型電傳機;1959年又生產出載波電報機。1964年搞出雙機頭自動發報機;次年推出晶體管載波電報機。各地電報局所採用的為撕斷紙條半自動轉報設備,組成了國內較為龐大的電報通信網。至此,國產電報機逐漸成為內地市場的主流。
1967年初,在電傳電報通信中全都改用數字保護電碼,進而大大提高了電報通信質量。 1969年,郵電部門研製出較先進的中文電報解碼機,節省了電報從業人員譯電之手續。
傳真電報簡稱傳真。使用傳真可直接傳送發報人文件、圖形、表格、照片等。它之所以受到歡迎,主要在於通信速度快、操作簡便,對方只需一台傳真機就能接收與原樣相同的復製件。其傳輸方式分直流電報和載波電傳傳輸。若實施電報通信,一定不能缺少兩部分設備。一是電報通信的終端設備,如人工電報機、電傳打字機、五單位自動發報機等;二是電報通信的傳輸設備,如通信線路、載波電報機、無線收發信機等。
電傳打字機包括兩大類。一是機械式電傳打字機,此類打字機依靠電動機帶動一系列的機械動作來完成接收或發送信號;另一類是電子式電傳打字機,它的發報、收報及各部分動作的協調均由電子邏輯電路控制完成。常見的傳真機包括真跡傳真機、相片傳真機、用戶傳真機、信函傳真機、電子式電傳機、電子計算機自動轉報機等。
八十年代初,郵電部決定恢復使用人工電報電碼符號、國際通報用語和公電密語。1982 年,國內有些城市開辦國際真跡傳真業務,主要對象有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及地區。 1984年6月,西藏自治區試辦藏文電報業務,同年8月1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256路程式控制自動轉報系統在上海電報局運行。翌年,郵電部524廠成功地推出漢字電傳機,該機具有自動漢字譯電功能。次年12月,全國第一個省內公眾快速傳真通信網在江蘇省建成,後發展為18個省會城市開辦省際真跡傳真業務。1988年1月6日,郵電部決定自2月1日起,在國內33個城市推出「禮儀電報」新業務,適應了當時人們的需要。
進入九十年代,中國電信業得到迅速發展。電報業務也有了新的開拓,開辦了請柬電報業務。1990年11月7日,西寧公眾電報自動轉報系統亦正式投入運營。除拉薩以外的各省會城市公眾電報自動轉報網宣告建成。
但是隨著有線電話和行動電話及無線尋呼等業務用戶的不斷增長,電信業務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局面。因此,電報這一傳統業務受到極大的沖擊。如今,人們去郵局發電報的已很少,代之而起的傳真機大量走進尋常百姓家。「有急事,發電報」的情形只能成為人們的記憶了。

【五針式電報機】
五針式電報的工作原理:兩根指針指同一個字母正在傳送
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拍發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激動得有些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傾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 發出了:「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一語。 1871年 -最早傳入中國的電報通信
英國、俄羅斯、丹麥敷設的香港至上海、長崎至上海的水線,全長2237海里。於1871年4月,違反清政府不得登陸的規定,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出面,秘密從海上將海纜引出,沿揚子江、黃浦江敷設到上海市內登陸,並在南京路12號設立報房。於1871年6月3日開始通報。這是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第一條電報水線和在上海租界設立的電報局。
1873年 -中國最早的漢字電碼
由於漢字由許多部首組成,結構復雜,字型繁多,一個字一個面孔,拍電報不直接用電碼來表示。因此,採用由四個阿拉伯數字代表一個漢字的方法,簡稱四碼電報, 中國漢字多達6萬字,常用的漢字只有一萬個, 所以用10的4次方(10,000)來表示(四碼電報的來歷)。1873年,法國駐華人員威基傑(S·A·Viguer)參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選了常用漢字6800多個,編成了第一部漢字電碼本,名為《電報新書》。後由我國的鄭觀應將其改編成為《中國電報新編》。這是中國最早的漢字電碼本。
1873年 -中國人最早研製的電報機
1873年,華僑商人王承榮從法國回國後,與福州的王斌研製出我國第一台電報機,並呈請政府自辦電報。清政府拒不採納。
1875年 -中國最早的電報學堂
福建巡撫丁日昌積極倡導創辦電報。1875年在福建船政學堂附設了電報學堂,培訓電報技術人員。這是中國第一所電報學堂。
1877年 -中國第一條自建的電報線路
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利用去台灣視事的機會提出設立台灣電報局,擬定了修建電報線路的方案,並派電報學堂學生蘇汝灼、陳平國等專司其事。先由旗後(即今高雄)造至府城(即今台南)。負責工程的是武官沈國光。於1877年8月開工,同年10月11日完工,全線長95華里。這是中國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條電報線,開創了中國電信的新篇章。
1879年 -中國大陸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電報線路
1879年(清朝光緒5年),國內外戰事頻起,沙皇俄國乘機強占我國伊犁,並派軍艦竄入我國領海。清朝政府為了溝通軍情,派李鴻章多次與在我國開設電報局的丹麥大北電報公司交涉,由中國出錢,委託其修建大沽(炮台)、北塘(炮台)至天津,以及從天津兵工廠至李鴻章衙門的電報線路。這是中國大陸上自主建設的第一條軍用電報線路。
1880年 -中國最早設立的電報總局
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派盛宣懷為總辦。並在天津設立電報學堂,聘請丹麥人博爾森和克利欽生為教師,委託大北電報公司向國外訂購電信器材,為建設津滬電報線路作準備。
1881年 -中國的第一條長途公眾電報線路
1881年4月,從上海、天津兩端同時開工,至12月24日,全長3075華里的津滬電報線路全線竣工。1881年12月28日正式開放營業,收發公私電報,全線在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濟寧、鎮江、蘇州、上海七處設立了電報分局。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長途公眾電報線路。
1887年 -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海底電纜
在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的主持下,花費重金敷設了長達433里的福州至台灣的電報水線--閩台海纜,於1887年竣工。它使台灣與大陸聯通一氣,對台灣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海底電纜。
1899年 -廣州在國內最早使用無線電通信
我國最早使用無線電通信的地區是廣州。早在1899年,就在廣州督署、馬口、前山、威遠等要塞以及廣海、寶壁、龍驤、江大、江鞏等江防軍艦上設立無線電機。
1905年 -天津開辦中國最早的無線電學堂
1905年7月,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開辦了無線電訓練班,聘請義大利人葛拉斯為教師。他還托葛拉斯代購馬可尼猝滅火花式無線電機,在南苑、保定、天津等處行營及部分軍艦上裝用,用無線電進行相互聯系。
1906年 -我國開通最早的民間無線電通信
1906年因廣東瓊州海纜中斷,在瓊州和徐聞兩地設立了無線電機,在兩地間開通了民用無線電通信。這是中國民用無線電通信之始。
1908年 -上海地區開設無線電台
1908年,英商在上海英租界的匯中旅館私設了一部無線電台,與海上船舶通報。後由清政府收買,移裝到上海電報總局內,這是上海地區最早的無線電台。
1911年 -中國最早的遠距離無線電報通信
1911年,德商西門子德律風公司向清政府申請,要求在北京、南京設立無線電報機,進行遠距離無線電通信試驗。
電台分設在北京東便門和南京獅子山,通報試驗結果良好。辛亥革命時,南北有線電通信阻斷,南北通信就靠這兩地的試驗電台溝通。 電信改屬交通部
1912年,民國政府接管清政府郵傳部,改組為交通部,設電政、郵政、路政、航政四個司。這一年:
◆ 上海電報局開始用打字機抄收電報。
◆ 京津長途電話線路加裝加感線圈(即普平線圈或負載線圈),提高通話質量。
◆ 國際無線電報公會規定我國無線電的呼號范圍為XNA--XSZ。
1913年 -最早的郵電學校和無線電報局建立。
8月,交通部傳習所設有線電工程班和高等電氣工程班,分別學習有線電、無線電各項工程。同年,北京設立郵電學校。設高等班(二年畢業)和中等班(一年畢業)。1919年4月增設電話專修班(入學學生以國內外大專學校電機科畢業生為限),招收學員20名。成立北京無線電報局,裝設5千瓦無線電發報機,地址在東便門外。
1919年 -設立無線電遠程收報處
1919年4月,北京無線電報局遷至天壇。在北京無線電報局東便門原址設立遠程收報處,應用真空管式無線電接收機直接接收歐美各國的廣播新聞。6月28日,將直接收到的中國出席巴黎和會代表拒簽對德和約的消息,傳報給正在總統府前靜坐示威的學生,鼓舞了五四後的反帝愛國運動。從此打破了外商大北、大東、太平洋三家電報公司壟斷傳遞國外新聞的局面。
1921年 -1月7日,中國加入國際電報公約(萬國電報公約)。
1924年 -沈陽開始建設遠程無線電台
1924年,在沈陽故宮八角亭先建立了無線電接收機,接收世界各國的新聞,並與德國、法國訂立了單向通信(即單向接收歐洲發至中國的電報)。同年秋天,北大營長波電能台竣工,裝設了10千瓦真空管發報機,實現了與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和雲南的遠程通信。
1927年 -中國與歐洲實現雙向通報
1927年6月,沈陽大型短波電台竣工,裝設了10千瓦德制無線電發報機。年底,成立了沈陽國際無線電台,與德國建立了雙向通報電路。這是中國與歐洲直接通信之始。1928年,又增設了美製10千瓦短波發報機。沈陽國際無線電台承接轉發北京、上海、天津、漢口等各地的國際電報,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國際電台。
1930年 -上海國際電台建成。
1930年12月,與舊金山、柏林、巴黎建立了直達無線電報通信。正式開通中美、中德、中法電路。這是當時唯一由國家經營的國際電信通信機構。
1933年 -中國電報通信首次使用打字電報機。
1937年 -中國在長途干線上開始裝用單路或三路載波機。 解放以後, 新中國的電報業務蓬勃發展,1969年,「中文電報解碼機」問世,可以自動把電碼譯成漢字的機器,從電報局收到的電報,報文已經不是一組阿拉伯數字了,而是直接印出的漢字。中文電報解碼機的個工作流程:首先,象電傳打字機一樣, 把收到的電報電碼自動翻譯成數字或者字母, 然後,象電譯員一樣, 將四數字自動翻譯成漢字, 並控制印字機印出漢字。
中文解碼機的譯印速度相當驚人,每分鍾高達2800個漢字,平均速度為每分鍾1500個漢字。它的出現, 解決了電報傳輸過程中由四碼自動譯成漢字的問題。
但是,至於電報發送過程中由漢字自動譯成數碼,它卻無能為力了,因此,在為了同時實現發報和收報的過程中的自動化譯電,80年代初,中國研製了「中文電傳打字機」,也叫「漢字電報機」漢字電報機的外形和普通的中文打字機相似,機器面上有一排漢字,按下那一個鍵,響應的漢字信號就能自動地發往對方。收方能收到的信號,按照報文格式直接在紙上印出漢字, 還可以用復寫紙復印幾份。用漢字電報機還可以口述指令,它的通報速度比當時的電子電傳機還高。
2001年8月1日:從今天起,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取消公眾電報業務中的特急和加急業務。此舉預示著受飛速發展的新興通信產業的沖擊,傳統電報業務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40年來,東方紅,太陽升的優美樂曲總會在整點時間在北京西長安街的上空回盪,北京電報大樓幾乎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而今天,這座著名的電報大樓里的電報業務櫃台 蜷縮在一個很不顯眼的地方,每天打電報的用戶也只有幾位。
1985年以前,北京電報局的公眾電報業務量最多時每月可達300萬份,占電報局業務總量的一半。近幾年來,雖然電報部門開發的鮮花禮儀電報等新服務深受用戶歡迎,但受諸多更具時效通信手段的沖擊,城市居民總體電報業務量直線下降。公眾電報業務量每月只有40萬份左右,僅占電報局業務總量的3%。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如今北京市普通電話、行動電話、傳真、電子數據交換、計算機通信、衛星通信等新興通信手段發展迅速。快速發展的技術和層出不窮的業務產品有力地促進了通信消費結構的升級。我國電話普及率正以每年1至2個百分點的速度迅速提高,全國固定電話用戶超過1億,成為國內最大的用戶群。同時,行動電話以其方便、快捷和個人化的特點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人均消費已達到73元,比1995年增長8倍。我國互聯網用戶已達2600萬。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據與多媒體通信的消費增長也很快,人均達到3.6元,比重由1997年的0.9%上升到1.7%。而傳統的電報業務則日薄西山,下降明顯,由人均1.6元下降到0.2元,比重下降到0.1%。對電報行業的前景,信息產業部的有關人士表示,我國西部通信設施還較落後,傳統電報業不會馬上消失。回顧中國的電報發展史,我們看到,電報為中國的發展還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3年7月17日,記者探訪了上海電信大樓和上海電信博物館,了解到擁有142年歷史的中國電報業務雖也大幅萎縮,但「星星之火」仍在閃亮:在上海延安東路1122號電信大樓,還有一家營業廳可以收發電報,平均每月有二三十人前來拍電報。 2006年02月06日美國西部聯盟公司宣布,停止電報業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該公司是在互聯網上公布這個消息的。而互聯網這一高科技通信手段恰恰就是導致電報「退場」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越來越少的人使用電報,這個消息竟然足足被人忽略了一個星期之久,才引起公眾媒體的注意。
據西部聯盟公司透露,最後10份電報的內容包括生日祝福、對死者的哀悼和一次緊急事件通知。其中,不少發電報的人並非忠實的電報擁躉,是沖著「發出美國歷史上最後一封電報」而來的。
美國西部聯盟公司創建於1855年,當時電報是先進、流行的通訊手段,後來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該公司也是美國最後一個提供電報服務的公司。

⑶ 國際電信聯盟公約的中國與公約

中國於1920年加入國際電信聯盟(當時為國際電報聯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席位曾一度被非法剝奪。1972年5月30日,電聯理事會通過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一組織的一切權利,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加入1965年瑞士蒙特勒《國際電信公約》。1973年,中國政府派員參加電聯在西班牙馬拉加-托雷莫里諾斯舉行的全權代表大會,簽署並批准了新的《國際電信公約》。1982年,中國政府又派員參加電聯在肯亞內羅畢舉行的全權代表大會,簽署了修改後的《國際電聯公約》。1989年,中國政府代表又參加了電聯在法國尼斯舉行的全權代表大會,並簽署和批准了這次全權代表大會通過的《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和《國際電信聯盟公約》。
在1998年明尼阿波利斯召開的國際電信聯盟全權代表大會結束時,中國代表團對《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和《國際電信聯盟公約》作出如下聲明和保留:「在簽署最後文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保留其政府為維護其利益採取其可能認為必要的任何行動,如果任何會員國以任何方式不遵守經全權代表大會(1994年,京都)和全權代表大會(1998年,明尼阿波利斯)修訂的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及公約(1992年,日內瓦)的要求,或所附附件,或其他國家的保留危害其利益的話」

⑷ 電信日是什麼時候

每年5月17日被定為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5月17日是1865年簽署第一份《國際電報公約》和創建國際電信聯盟的紀念日。在1969年,這一天被確定為世界電信日。自2005年信息社會世界高峰會議(WSIS)和2006年國際電聯全權代表大會之後,每年5月17日被定為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⑸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

1969年5月17日,國際電信聯盟第二十四屆行政理事會正式通過決議,決定把國際電信聯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5月17日世界電信日,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

電信是指利用電報、電話、傳真、無線電設備和互聯網路等手段傳遞信息的通訊方式。1844年電報正式用於公眾通信。為了使電報發揮更大的作用,歐洲一些國家先後成立了「德奧電報聯盟」和「西歐電報聯盟」。

1865年5月17日,法國、德國、俄國、義大利、奧地利等20多個國家在法國巴黎簽訂了《國際電報公約》,並宣告國際電報聯盟正式成立。

隨著電話和無線電的廣泛應用,國際電報聯盟於1932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第五屆代表大會上,決定將「國際電報聯盟」改名為「國際電信聯盟」。1947年聯盟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國際電信聯盟目前共有191個成員,中國於1920年加入該組織。

為了紀念國際電信聯盟的建立,強調電信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國際電信聯盟在1968年第23屆行政理事會上,決定把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根據國際電信聯盟所確定的電信日主題開展紀念活動,宣傳電信的重要性,普及電信科學技術,培養年輕一代對電信的興趣。

1969年5月17日,國際電信聯盟第二十四屆行政理事會正式通過決議,決定把國際電信聯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在每年5月17日開展紀念動。

1973年國際電信聯盟再次通過決議,要求各會員國繼續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活動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每年世界電信日期間,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各個成員國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推動本國網路通訊產業的健康發展、普及共享。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

ITU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5年。為了順利實現國際電報通信,1865年5月17日,法、德、俄、意、奧等20個歐洲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簽訂了《國際電報公約》,國際電報聯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 ,ITU)也宣告成立。

隨著電話與無線電的應用與發展,ITU的職權不斷擴大。1906年,德、英、法、美、日等27個國家的代表在柏林簽訂了《國際無線電報公約》。

1932年,7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會議,將《國際電報公約》與《國際無線電報公約》合並, 制定《國際電信公約》,並決定自1934年1月1日起正式改稱為「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經聯合國同意,1947年10月15日國際電信聯盟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其總部由瑞士伯爾尼遷至到日內瓦。中國於1920年加入該組織。

為了紀念國際電信聯盟的建立,強調電信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國際電信聯盟在1968年第23屆行政理事會上,決定將該組織的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根據國際電信聯盟所確定的電信日主題開展紀念活動,宣傳電信的重要性,普及電信科學技術,培養年輕一代對電信的興趣。

1969年5月17日,國際電信聯盟第二十四屆行政理事會正式通過決議,將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在每年5月17日開展紀念活動。

;

⑹ 國際標准化機構的國際電信聯盟簡介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
國際電信聯盟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也是聯合國機構中歷史最長的一個國際組織,簡稱「國際電聯」、「電聯」或「ITU'』。
該國際組織成立於1865年5月17日,是由法、德、俄等20個國家在巴黎會議上為了順利實現國際電報通信而成立的國際組織,定名「國際電報聯盟」。
1932年,70個國家的代表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會議,決議把「國際電報聯盟」改寫為「國際電信聯盟」,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1947年在美國大西洋城召開國際電信聯盟會議,經聯合國同意,國際電信聯盟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由瑞士伯爾尼遷至日內瓦。另外,還成立了國際頻率登記委員會(IFR。
為了適應電信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國際電報聯盟成立後,相繼產生了3個咨詢委員會。1924年在巴黎成立了「國際電話咨詢委員會(CCIF)」;1925年在巴黎成立了「國際電報咨詢委員會 (CCIT)」;1927年在華盛頓成立了「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 (CCIR)」。這三個咨詢委員會都召開了不少會議,解決了不少問題。1956年,國際電話咨詢委員會和國際電報咨詢委員會合並成為「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即CCITT。
1972年12月,國際電信聯盟在日內瓦召開了全權代表大會,通過了國際電信聯盟的改革方案,國際電信聯盟的實質性工作由三大部門承擔,它們是: 國際電信聯盟標准化部門(ITU-T)、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門和國際電信聯盟電信發展部門。其中電信標准化部門由原來的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和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CCIR)的標准化工作部門合並而成,主要職責是完成國際電信聯盟有關電信標准化的目標,使全世界的電信標准化。
我國於1920年加入了國際電報聯盟,1932年派代表參加了馬德里國際電信聯盟全權代表大會,1947年在美國大西洋城召開的全權代表大會上被選為行政理事會的理事國和國際頻率登記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的合法席位一度被非法剝奪。1972年5月30日在國際電信聯盟第27界行政理事會上,正式恢復了我國在國際電信聯盟的合法權利和席位,我國積極參加了國際電信聯盟的各項活動。

⑺ 世界電信日起源於

世界電信日起源於電報的發明。
1865年3月,德奧電報聯盟和西歐電報聯盟合並成國際電報聯盟,5月17日,法國、奧地利、德國、義大利、俄國等20多個國家,在法國巴黎簽署了國際電報公約,宣告國際電報聯盟正式成立。1968年,國際電聯決定將原國際電報聯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

隨著電話和無線電的廣泛應用,國際電報聯盟於1932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第五屆代表大會上,決定將國際電報聯盟改名為國際電信聯盟。1947年聯盟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國際電信聯盟目前共有191個成員,中國於1920年加入該組織。

為了紀念國際電信聯盟的成立,1968年電聯第二十三屆行政理事會議上決定,把國際電信聯盟建立之日即每年的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從1969年開始確定每年主題,各國組織紀念活動。

⑻ 五月十七日是什麼日子

五月十七日是世界電信日。

1969年5月17日,國際電信聯盟第二十四屆行政理事會正式通過決議,決定把國際電信聯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每年5月17日都要開展紀念活動。2006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把世界電信日和世界信息社會日合並為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發展歷史

電信是指利用電報、電話、傳真、無線電設備和互聯網路等手段傳遞信息的通訊方式。1844年電報正式用於公眾通信。為了使電報發揮更大的作用,歐洲一些國家先後成立了「德奧電報聯盟」和「西歐電報聯盟」。

1865年5月17日,法國、德國、俄國、義大利、奧地利等20多個國家在法國巴黎簽訂了《國際電報公約》,並宣告國際電報聯盟正式成立。

隨著電話和無線電的廣泛應用,國際電報聯盟於1932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第五屆代表大會上,決定將「國際電報聯盟」改名為「國際電信聯盟」。1947年聯盟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國際電信聯盟目前共有191個成員,中國於1920年加入該組織。

閱讀全文

與國際電報聯盟中國什麼時候加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