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式歐盟成員國嗎
美國不是。
歐盟成員國現有27個。奧地利 比利時 塞普勒斯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義大利 愛爾蘭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波蘭 葡萄牙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英國 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
❷ 美國為什麼不參加國際聯盟
他現在已經是土皇帝了,沒必要和一群小弟玩投票的游戲,他早就是事實的老大
❸ 為什麼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
由於《國際聯盟盟約》是《凡爾賽條約》的組成部分,美國參議院在1919年11月19日以53比38的多數拒絕批准和約。因而,國際聯盟的創立者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
❹ 一戰後美國為什麼不入國際聯盟
樓主好,讓我這個歷史專業的出生的人來回答這個熟悉的問題吧!
一、先說下背景,一戰後、被稱贊為「救世主」的威爾遜最先拋出了著名的「十四點原則」,其中有一條就是建立國聯。美國為什麼最先提出建立國聯?這和當時的國際局勢有著密切關聯。一戰時,無論是戰勝的英法還是戰敗的德國,都嚴重削弱了,統治世界400年的老歐洲已經元氣大傷,而此時,東方的小日本實力尚弱,根本無力角逐世界霸權,而此時的美國擁有無可比擬的超強經濟實力,經濟總量超過了英法德總和,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是世界最大的黃金儲備國,再加上美國向來以「上帝的選民」而自居,以拯救世界為己任,自認為是歐洲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因此,美國想當然的就認為,一戰後,拯救世界的責任責無旁貸就落在了美國身上了!這是美國傳統的理想主義與經濟實力急劇I膨脹的結合,產生了美國要攫取世界霸權的願望。
二、然而,美國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攫取世界霸權的願望落空了。為什麼呢?首先當然是以英法為首的歐洲國家聯合抵制美國的霸權, 英法此時雖然受到很大削弱,尤其是經濟力量,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英法稱霸世界幾百年,擁有世界最廣闊的殖民地,在國際上積累了巨大的威望和影響力,而且,英鎊仍然是世界貨幣,美國盡管在1870年代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一,但美國畢竟還是太年輕了,國際威望遠不及老牌歐洲強國。
三、在巴黎和會上,由於英法意荷等歐洲國家相對比較團結,美國就顯得比較孤立,在雙方反復討價還價之中,美國還是落了下風,畢竟,此時的美國的外交智慧還沒有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四、美國的軍事力量相對於老歐洲還是不夠強大,經濟力量轉換為軍事力量需要一定的時間,美國也對老牌歐洲強國心存敬畏,不敢採取十分強硬的戰爭政策來迫使歐洲就範。因此,最後巴黎和會通過的決議最終還是打破了美國獨自操控國聯的目的。
五、威爾遜不得已帶著決議回到美國,想竭力說服議員通過決議,但是,由於美國在國聯體制下將受到更多制衡,加入國聯得不償失,而且此時美國孤立主義勢力抬頭,竭力反對美國參與歐洲紛爭,因此決議最後被參議院否決了。
六、這是美國想攫取世界霸權的一次不成功嘗試。(還沒吃飯,一個字一個字給你打的)
❺ 美國是不是一直沒有加入國際聯盟
是的,但國聯的構思亦源於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原則》。
雖然威爾遜致力促成國聯的成立,並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但因與英、法爭奪領導權失敗,美國最終未加入國聯。1920年1月19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凡爾賽條約》及《國際聯盟盟約》,並否決加入國聯。
❻ 美國為何不加入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的一個國際組織,它是由美國總統威爾遜在他的「十四點綱領」里最早提出建立的。但是,美國最終卻沒有加入「國聯」,這是為什麼呢?
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以向國會發表演說的形式,提出了美國關於戰後世界的和平方案,也就是「十四點綱領」。在這份綱領中提出了包括建立國際聯盟在內的十四點主要內容。它的實質是一份在國際合作和國際安全的幌子下,限制和削弱英、法、日等競爭對手,抵消蘇俄《和平法令》的影響,以推行美國世界霸權的政治綱領。用威爾遜的顧問豪斯上校的話來說,就是要「按照我們的心願完成對世界地圖的重新繪制」。所以,美國不厭其煩地向世界兜售這份綱領,並且要求交戰各國以他的「世界和平綱領」作為議和基礎,但是它的歐洲盟國均不表示贊同。他們反對美國過多地干涉歐洲事務,特別是「十四點綱領」里沒有明確規定戰勝國的權利,比如索賠、割地等。但是由於當時的美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所擁有的強大實力,歐洲列強在結束戰爭和建立戰後世界新秩序等問題上離開美國是不行的。因此,協約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的激烈斗爭以後,最終還是同意以美國提出的「世界和平綱領」作為對德和談的基礎。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結束。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27個國家齊集在法國的首都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巴黎和會,以重新「安排」戰後的世界秩序。會議被法國總理克里蒙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美國總統威爾遜操縱。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和其他弱國在會上處於完全無權的地位。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重重矛盾,使會議持續了五個月。經過激烈的爭吵,於4月28日修改通過了由威爾遜親自擬制的國際聯盟的盟約草案,並且把它列入《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分。盟約規定國際聯盟政權由全體會員國代表組成的大會和行政院行使,行政院由美、英、法、日、意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大會按期選舉出的四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大會和行政院的一切決議只有經過各自的全體成員一致贊同方能生效。6月28日威爾遜總統在《凡爾賽和約》上簽了字。
根據和約規定,1920年1月,國際聯盟成立。但是,1920年3月由共和黨多數控制的美國參議院拒絕了對《凡爾賽和約》的批准,其主要理由是國際聯盟盟約構成了《凡爾賽和約》的一部分,美國不能接受超國家的力量的控制。這反映了當時美國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的一種擔心,也就是國際聯盟將會被英法所控制,那它就只會妨礙美國推行擴張政策。他們這種擔心的根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法兩國雖然受到嚴重削弱,美國成了世界上首富,但是,數世紀以來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還尚未被徹底打破,英法兩國在國際事務中仍扮演著主要角色,美國在海軍方面實力不如老牌的英國,陸軍方面的實力也不如法國,「領導世界」的霸主地位還沒有真正確立。因此,美國參議院對建立國際聯盟一直持反對態度。這種態度也就導致了對《凡爾賽和約》的徹底拒絕,所以,美國也就沒有加入國際聯盟,最後國際聯盟成為被英、法操縱的工具。
❼ 為什麼美國拒絕參加國際聯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各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他們厭惡戰爭,希望通過建立一個世界性的組織來防止戰爭,保證各國安全,促進世界和平。美國總統威爾遜利用人們的這一願望,於1918年1月8日向美國國會發表了一篇演說,提出了結束戰爭、締結和約、維持戰後和平的「十四點綱領」。其中的第14點,便是呼籲組織一個國際聯盟,以防止戰爭,保障世界和平。為此,1919年1 月威爾遜親自參加巴黎和會,並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起草國際聯盟盟約上,最後又使盟約列入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分,以便實現美國統治下的和平。然而美國最終卻拒絕參加它自己發起建立的國際聯盟,令人大感不解。
威爾遜的這番努力並無結果。民主黨人奉命反對批准經過洛奇修改並附有14項保留條件的和約;共和黨人則投票反對未作修改的和約。這樣,由於美國國會沒有批准凡爾賽和約,美國也就沒有參加國際聯盟。
❽ 美國人為什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協約國而不是同盟國呢
當時的協約國主要是英-法-俄。
而同盟國則是主要是德國和奧匈帝國。
德國陣型之所以稱同盟國,是在於原本在19世紀德,奧匈,沙皇俄國3國為了維系在歐洲內陸地區的霸權而簽訂了同盟關系,史稱「三皇同盟」後因巴爾干國家自土耳其獨立後,親俄的塞爾維亞和奧發生了矛盾,俄奧關系逐漸惡化,德國也在卑斯麥退位後,繼續維持對奧匈的友好政策,而放棄了俄德同盟。
至於「協約國」之名,是植根於英法間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摯誠協議」;以及後來法國GOV建議英俄間達成的解決兩國殖民地糾紛的「英俄諒解」。
美國方面:
在1914年戰爭在歐洲打響之初,美國由於軍事實力相對較弱,為了從交戰國中獲得經濟利益,選擇的是「中立」政策。但是,由於英軍掌握了制海權,尤其是大西洋的制海權,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美國逐步變成了協約國單方面的軍需供應國。----1915年12月8日,威爾遜批准了美駐英商務代表摩根申請的一筆龐大貸款。「向協約國的貸款總數達二十五億美元,可維持他們一年多的購買力。」,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中歐列強貿易的下降。
德國對美國此舉非常惱火,同時為了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最終進行了無限制潛艇戰,加上英國為代表的協約國,在美國的宣傳比起德國為代表的同盟國,遠為積極,導致美國民意也更多同情協約國。----「齊默爾曼密電」披露無非是此優勢的一次較強體現。
最終,隨著第一艘美國商船「豪薩頓尼克號」在1917年2月被進行無限潛艇戰的德國海軍擊沉,2個月後,美國對德宣戰。
另外,此為本人總結的美國支持英法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的戰略利益:
事實上按照美國國力尤其是軍事力方面在整個美洲大陸的優勢,她應該有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英國在美洲利益進行最大程度的侵蝕----也就是說當英國在一戰中以傾國之力對付德國陣型國家的時候,美國當時完全有理由以加入同盟國一方作戰,藉此機會吞並加拿大,甚至可以利用某一些南美洲國家為美國利益而戰,攻擊另一些南美洲國家,讓美國尋找統一整個美洲大陸的機會。如果美國人還是按照19世紀在美洲擴張領土的思維的話,絕對會那麼做的。
但美國人並沒有那麼做,他們選擇了更有遠見的方式,接受了馬漢《海權論》的基本觀點,逐漸把自己的遠洋海軍力量升級為有壓倒性優勢的能投放到亞歐大陸沿岸任何一個角落的全球性戰略力量。
不妨對這兩條道路的利弊做一些分析:
首先簡單看一下整個世界的地理概況,美洲大陸外加上孤懸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島,是被麥金德認為是「世界島」以外的地區,而就整體而言,相對來說比亞歐加非洲組成的「世界島」更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人口卻比較少,以歐洲移民後裔佔有優勢,普遍都實行典型三權分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而「世界島」內情況則相反,相對貧瘠很多,歐洲普遍偏冷,非洲偏熱,而亞洲則是山地高原和荒漠比重非常高,集中了世界近85%的人口,文化、宗教和社會制度都非常復雜,「世界島」內各國家之間的社會發展、經濟和軍事水平差距比「島外地區」明顯很多,註定是戰爭和沖突的中心。進入20世紀以後,歐洲列強已經基本完成對「世界島」歐洲以外地區的瓜分,而美國相對在這方面獲利比較少,雖然美國本土經濟和工業有了非常大的進展,但由於歐洲國家軍事實力更強大,所以美國當時基本只能在西半球有發言權,假如美國繼續想美洲擴張,或者說「一統西半球」,的確美洲有更豐富的資源,勞動力素質較高,而且軍事力都不強,人口普遍都集中在沿海城市,表面上這種方式可以讓美國在相對少戰爭成本情況下,擴張了領土和國內產品市場。但是,如果這個「美洲合眾聯邦」出現的話,不得不面臨很多問題,面積過於龐大,而且人口分居幾個大區域,雖然文化接近,但仍有很大不同。更重要是的確美洲土地「肥得流油」,「世界島」的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註定不會放過美洲大陸,即使是一個單獨某一個國家不能在那個「美洲合眾聯邦」獲取足夠大的利益,但那樣大而富裕的國家註定引起全「世界島」強國的足夠大的野心吸引力,促使她們聯合起來對付,人口較少,更由於實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美洲,而可能在爭吵中忽略發展軍事,難以對付聯合起來的「世界島」列強。那個方案的弊大於利。
而美國如果積極參與控制「世界島」事務尤其是歐洲事務,雖然說表面上會時刻面臨擁有更強大軍事實力的敵人,在戰爭中形成更慘重的傷亡,而且並不會獲得太多領土甚至是殖民地。但是,美國有經濟優勢和吸引高素質勞動力的先天條件,這給該國在經濟上和文化上控制「世界島」國家創造條件,而且美國作為強國介入「世界島」事務,對美洲其他國家,既是一種戰略安全上的保護,更會在軟實力方面對於美國在西半球領導地位產生一種認可,那樣實質上也能起到在「統一美洲」的作用。就因為那戰略上的利害關系,美國不再象19世紀那樣以擴張疆土,而是發展海洋力量為重,積極介入「世界島」的事務。
美國作為協議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本土遠離戰火所謂損失最小,加大了美國在經濟上的霸權,美國經濟開始迅速得向歐洲(尤其是一戰戰敗國德國)的滲透,到20世紀前50年,美國經濟已經很成功地對西歐進行滲透。
❾ 美國為什麼不是英聯邦國家
英聯邦成員國都是和平脫離英國管轄而取得自製的,但仍承認英女王。美國是靠武力取得獨立的,且不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不承認任何君主。
英聯邦,是一個國際組織,由53個獨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現任英聯邦元首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則身兼包括英國在內的16個英聯邦王國的國家元首,此16國構成了一個現代版的共主邦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勢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紛紛要求獨立,興起民族解放運動,本土與自治領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劇,殖民體系漸趨瓦解。為挽救頹勢,1926年,英國被迫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方面獲得獨立。自治領與宗主國以「共同忠於(英國)國王」而組成英聯邦,雙方權利平等,互不隸屬。
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決議,確定各英屬自治領都獲得完全獨立的主權,大英帝國名存實亡,英聯邦正式形成。英聯邦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中央政府。英王是英聯邦的君主與國家元首。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系。
(9)美國為什麼不是國際聯盟的成員國擴展閱讀:
英聯邦是國際合作的一種獨特試驗,促進來自不同種族、文化和環境的民族之間的協作。各成員國享有平等地位,但在處理英聯邦事務上英國常扮演主角。
成員國在許多領域進行商討和合作,包括貿易、金融、國防、教育、技術、科研、法律、醫葯和農業。但是成員國享有的主要利益為各種貿易協議和資本投資配置帶來的經濟效用。
英國和其他富裕的老成員國是新加入或貧窮成員國工業發展的主要資本來源。援助計劃由英聯邦開發公司(CDC) 等機構執行。
有些成員國根據英聯邦特惠制互相實行關稅優惠,以促進互相之間的貿易往來。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今歐盟),推出了英聯邦特惠制。根據協定,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可以與歐盟協商特別的貿易協議。
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建立,美國為什麼沒有參加
美國最先提出國際聯盟,這也是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一個偉大政治構想,但威爾遜總統沒有想到的是,1920年3月,由共和黨多數控制的美國參議院拒絕了對《凡爾賽和約》的批准,主要理由是國際聯盟盟約構成了《凡爾賽和約》的一部分,美國不能接受超國家的力量的控制。這反映了當時美國統治集團中一部分人的一種擔心,即國際聯盟將會被英法所控制,那它就只會妨礙美國推行擴張政策。他們這種擔心的根據是:一次大戰後,英法兩國雖然被嚴重削弱,美國雖然成為世界首富,但數世紀以來形成的歐洲中心的國際格局還未被徹底打破,英法兩國在國際事務中仍扮演著主要角色。加之在美國,孤立主義思想一直占據上風。因此,參議院對建立國際聯盟一直持反對態度。這種態度也就導致了對整個《凡爾賽和約》的拒絕,美國也因此未加入國際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