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分工陷阱及其可能性
應該是微笑曲線之類的。
B. 西方經濟學的主流觀點為什麼不談比較利益陷阱研究比較利益陷阱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比較利益陷阱也稱為「李嘉圖陷阱」。從廣義上說,「比較利益陷阱」,是指一國根據比較成本進行資本配置時可能出現的結構性缺陷。
比如,工業化進程中可能導致資源從農業等經濟部門過量地流出,以致會損害到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
就國際分工方面而言,「比較利益陷阱」則主要是指後進國家在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產業結構滯後。在這里,「陷阱」一詞的確是相當形象的比喻,對於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比較利益陷阱」並不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而是一種相當現實的風險。
研究的意義是如何避免陷入比較利益陷阱,在對外交易中獲得應有的利益。
C. 中國如何擺脫國際分工陷阱
中國擺脫國際分工的陷阱的方法有多種多樣,首先要弄清楚現今社會需要哪些,這個專業需要哪些的比較前沿的技術,然後把那些大公司聯合起來,各個分工,每一個企業往一個方向進攻,然後總結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那個我們國內的那個產基礎產業。
雖然在全球並購高潮中,發達國家實際上是在強化其在原有貿易格局中的既得利益,而發展中國家則被更加牢固地鎖定在國際分工鏈條的末端,進而掉入「國際分工陷阱」。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並不存在於國際分工的陷阱,因為對於中國來說現在的國際分工,中國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而且隨著中國產業升級正一步步的毀滅現在國際分工的格局。
影響
首先,國際分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生產的國際專業化分工不僅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世界范圍內的商品數量,而且增加了國際交換的必要性,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
其次,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國際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不僅決定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而且還決定國際貿易的結構和內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後,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在這個時期,由於大機器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出現了許多新產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際分工
D. 求大神來解決!國際經濟學書上遇到了難題,如果按照比較劣勢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會對世界帶來什麼凈影響
題中應該是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進行分工吧?
先說答案吧:如果要進行專業化分工,即每國各生產一種產品,則A國產X,B國產Y。
(當然,如果 允許兩國生產相同的產品,感覺這題就沒多大意義了,這時可以討論X與Y的相對 價格與X的機會成 本的關系)
分析: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每個國家都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則兩國的貿易能使兩國都受益。
雖然X與Y確切的相對價格取決於需求,但這一相對價格必定位於兩國用Y衡量的X的機會成本之間。3:6<12:8,(所以相對價格可以設為1),所以A國在X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一旦進行國際分工,最好的方式是A國生產X,而B國生產Y。
這樣,對A國來說1單位的本國勞動可以生產1/6單位的Y,而這1單位的勞動可生產1/3單位X,可以換取B國1/3單位的Y,1/3>1/6,賺了。
對B國來說,1單位勞動可以生產1/12單位的X,而如果用於Y的生產則可以生產1/8單位的Y,可以換取A國1/8單位的X,1/8>1/12,也賺了。
E. 在當前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實現了互利共贏還是使中國陷入了國際分工的陷阱
這個問題是事在人為,全看我國的自己變的應對能力,以萬變應不變。只要在我國的條件下能夠做到的都是在可變的區間,不搞教條主義,沒有被任何定跡所匡就能做到雙贏。
F. 請舉例說明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並說明什麼是比較優勢陷阱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中最早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中提出,是用國與國之間生產同一產品相對勞動生產率優勢解釋國際貿易原因的理論。兩者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共同點: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范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貿易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不同點:A: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B: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C:適用范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貿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D: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G. 討論分析當代的國際分工格局及其發展趨勢
1、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傳統生產要素的作用趨於減弱,而技術、信息、人才和創新機制等知識性要素的作用趨於增強,而這些要素具有高度的國際流動性。
這些要素在不同產業、同一產業不同產品和同一產品不同工序間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形成了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品和工序。
當代國際分工的深化,實際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包含不同部門之間、同一部門不同產業之間、同一產業不同產品之間以及同一產品不同工序之間分工的多層次國際分工體系。
2、在當代國際分工中,傳統分工的國家邊界已經明顯弱化,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成為分工的主體。
跨國公司體系內的產品、技術和人員等在遍布全球的各分子公司之間的流動性更強,分工聯系更為緊密,世界各國的生產經營活動通過跨國公司各分支機構的活動建立起了有機的聯系,形成全球生產體系的實體部分。
(7)什麼是國際分工陷阱討論題擴展閱讀:
世界經濟體系正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等級化結構。在過去十多年裡,資本主義由於失去了直接與之相對抗的力量,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統治地位更加加強了,美國、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生產、貿易和投資等領域遙遙領先,居於主體地位。
其中,美國一超獨霸,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和技術優勢。而與此同時,除少數發展較快的國家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被越來越明顯地「邊緣化」了。
特別是拉美和非洲一些國家長期面臨沉重的債務負擔,每年出口收入的相當一部分被迫用於還債,造成資本枯竭,經濟前景暗淡。非洲的人均收入一直在下降,過去幾年,還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15。
H. 比較優勢陷阱的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初級產品比較優勢陷阱。它是指執行比較優勢戰略時,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機會成本的大小來確定本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運用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從而只能獲得相對較低的附加值。並且比較優勢戰略的實施還會強化這種國際分工形式,使發展中國家長期陷入低附加值環節。由於初級產品的需求彈性小,加上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下滑,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甚至是貧困化增長現象的出現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種類型是製成品比較優勢陷阱。由於初級產品出口的形勢惡化,發展中國家開始以製成品來替代初級產品的出口,利用技術進步來促進產業升級。但由於自身基礎薄弱,主要通過大量引進、模仿先進技術或接受技術外溢和改進型技術等作為手段來改善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並有可能進入高附加值環節。但是這種改良型的比較優勢戰略由於過度的依賴技術引進,使自主創新能力長期得不到提高,無法發揮後發優勢,只能依賴發達國家的技術進步。
I. 運用比較優勢討論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問題
論當代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利益
[摘要] 當代國際分工格局呈現出以要素分工為主導的特徵。在這一分工格局下,人口較多的發展中國家,以勞動要素參與國際分工乃是必然選擇。但勞動受其自身特點的制約在利益分配中處於弱勢地位,因此要保障勞動參與國際分工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保障勞動參與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從長遠看,保障發展中國家分工利益的根本出路在於提高要素質量。
(世經評論·北京)當代國際分工無疑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國際分工,發展中國家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都必須融入,任何國家不可能孤立於這個分工體系之外。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發展中國家謀求分工利益應有更現實的態度、更開闊的視野。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就業崗位正在成為世界最稀缺的資源。近年來,發達國家誇大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對其國內就業狀況的影響,我國遇到的一系列國際經貿矛盾本質上都和對就業崗位的競爭密切相關。在貿易自由化引起就業崗位爭奪的同時,投資自由化也引起了發達國家國內對就業崗位輸出的憂慮。跨國公司的業務外移造成的崗位外流使發達國家內藍領工人和白領工人共同走上反經濟全球化的舞台。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與其它要素相比,勞動力是最難跨國界流動的要素。而發展中國家往往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人口和就業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迴避勞工問題奢談分工利益是難以回應現實挑戰的。因此,本文試圖闡明,勞工利益是當代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人口大國)所能獲取的最重要最基礎的利益,勞動作為一種要素參與國際分工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保障分工利益要有新的思路。
一、當代國際分工格局的基本特徵
隨著國際分工模式的演進,國際分工已經從產業間分工、產業內產品分工發展到要素分工,呈現出產業間分工、產業內產品分工與要素分工並存的格局。產業間分工與產業內產品分工都假定要素同質並在地區間不流動,在資本等要素可流動的條件下,分工模式發生變革,分工更加細化。
如果把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的互不相同但又互相關聯的經濟活動,其總和即構成企業的價值鏈。在要素分工模式下,價值鏈中的每個生產環節放到最有利於獲得競爭優勢的地點,國際分工的界限就由產品轉變為要素。在分工模式轉變中,跨國公司成為當代國際分工的微觀主體,擔當起全球經濟的「計劃者」「組織者」的角色。
隨著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便捷,要素分工逐步居主導地位。這樣,一國的要素稟賦更直接地決定了其在當代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與作用。
盡管生產呈現全球化、分散化、無中心化等特徵,但由於發達國家擁有的豐裕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稀缺性,發達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把握著主動。同時,由於發展中國家擁有的豐裕要素----勞動具有不可跨國界流動性,發展中國家主要以勞動要素參與國際分工對外來資本、技術等要素有著強烈的依附性。這樣,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流到哪裡,哪裡的發展中國家才有可能參與這種新型的國際分工。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普遍放棄了內向型的發展道路,採取各種措施吸引外來資本、技術,因而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具有內在的競爭性。
二、新格局下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利益所在
1.比較優勢依然是基礎
在當代國際分工條件下,比較優勢理論是否對發展中國家依然適用,這一問題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爭論。一些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按照比較優勢,生產並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在與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的貿易中,雖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穩定,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從而落入「比較利益陷慚』。
因此,比較優勢戰略不能改變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面貌,也無法改變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現象。發展中國家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貿易發展戰略,舍棄比較優勢戰略,實行競爭優勢戰略。所謂競爭優勢戰略就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升級為特徵,全面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分享國際貿易利益的一種強調貿易動態利益的貿易發展戰略。
另一些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最大約束是本國的資源稟賦結構,資源稟賦結構決定了一國生產的總預算和要素的相對價格,不管是開放還是封閉,一國應該發展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即密集使用其豐裕要素所生產的產品。
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一國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而改變的。並且,按比較優勢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就快,不按比較優勢發展升級就慢。由於發展中國家可以用引進技術的方式來升級產業,技術變遷的速度會比發達國家快,資金回報率會比發達國家高,資金積累、要素稟賦結構提升的速度就會比發達國家快,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傢具有後發優勢。
上述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承認按照比較優勢理論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能夠獲得分工利益;分歧點在於發展中國家獲得分工利益的多少、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兩種觀點所涉及的分工利益都沒有產品分工的范圍。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當代國際分工格局是多種分工模式並存,而要素分工日益居主導地位。在要素分工條件下,發展中國家雖然具有勞動要素豐裕的比較優勢,但發展中國家本國的勞動與外來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結合成為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由於資本。
技術等要素流動相對便利,發展中國家在短期內可以改變資本、技術等要素不足的狀況,但收入分配關系沒有本質的變化。資本、技術等要素總是要獲得其相應的收入,發展中國家所能獲得的分工利益主要集中在勞動要素所獲得的報酬上。
「發展中國家資本稀缺。資本回報率高」這一後發優勢理論的邏輯基礎就值得懷疑了。但必須承認,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依然存在,只是比較優勢的表現形式不再局限於勞動密集型產品,還在於各種產品的勞動密集環節。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發展中國家所獲得的利益和以往所獲得的利益有何差異?筆者認為,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發展中國家獲取分工利益的基礎依然是比較優勢,但通過本國比較優勢獲取分工利益的機會大大擴展了,即本國勞動豐裕的比較優勢有可能和外來要素相結合。同時,獲取分工利益的風險也增加了,即本國豐裕要素的使用不僅取決於本國的生產,還取決於能否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同時全球性生產對本國要素使用也存在波動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