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31年9月8日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反污中國軍隊.隨後炮轟東北軍北大營.中國軍隊害怕事件擴大,又在蔣介石的命令下,採取不抵抗政策.日軍三個月佔領東三省!
1931年9月8日```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黑龍江省督軍馬佔山將軍組織了齊齊哈爾(當時的黑龍江省會)江橋抗戰。當時共產黨員姚挺樞和李裕昌,從北京和濟南來到黑河,他們雖然同黨失去了組織聯系,但他們積極串聯從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流亡到黑河的青年學生...
B. 國際聯盟成立的時間具體是幾幾年幾月幾號
國際聯盟(英文:League of Nations;法文:Société des Nations;簡稱LON或國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宗旨是減少武器數目及平息國際糾紛。但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所取代。
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會宣布《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國際聯盟宣告成立,其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
盟約規定,美國、英國、法國、中國等32個一戰協約國及自治領是國聯創始會員國,並邀請阿根廷、智利等13個國家加入。由於美國政府沒有批准《凡爾賽條約》,美國也就沒有參加國際聯盟。同年1月16日,國際聯盟第一次大會在日內瓦召開。
先後有63個國家加入國聯。1934年9月28日~1935年2月23日,國際聯盟會員國最多時達58個。中國於1920年6月29日加入國際聯盟。1924~1942年,先後有17個國家退出國際聯盟。
C. 德國法西斯
一戰剛剛結束,在戰敗國德國,極左派和極右派之間沖突不斷,雙方都僱用了從一戰戰場歸來的士兵作為准軍事部隊。
1918年11月,在戰爭的廢墟上,在美國總統威爾遜堅決主張廢除君主專制政體的強大壓力之下,德國建立了由社會民主黨執政的魏瑪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規模不大的陸軍與極右翼政黨的軍隊一起,把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試圖建立蘇維埃共和國的努力,絞殺在血泊之中。
1919年,在魏瑪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了一部憲法,這就是「魏瑪憲法」。
然而,在《凡爾賽和約》強權條款的遏制下,德國局勢卻在進一步惡化。
1920年3月,德國的一位軍方高級將領及其黨羽試圖顛覆共和國政府。政府被迫從魏瑪逃到了德累斯頓。
另一方面,巴黎和會以後,德國戰爭賠償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又在1921年作出新決定,要求德國在30年內賠償戰勝國330億美元巨款。同一年,德國交付了首次賠款之後,便向協約國提出延期支付下一年賠款的請求。
由於52%的德國賠款將支付給法國,因此法國非常關注這個問題。
法國的高層政要和工業金融寡頭,一向不滿足《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限制,一直蓄意尋找機會與德國發生沖突,企圖佔領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
1923年1月11日,法國以德國故意不履行煤炭供應義務為借口,與比利時共同出兵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地區。
德國士兵向希特勒宣誓效忠
本來,《凡爾賽和約》已經給德國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致使馬克極度貶值,到1920年8月份,德國貨幣由原來7000馬克兌換一美元上漲到了100萬馬克兌換一美元,法比兩國佔領魯爾區,更使德國經濟雪上加霜。
在英國和美國的默許與支持下,德國對於魯爾問題採取了消極抵抗政策。聲明:停止繼續向法、比兩國賠款以及提供礦石原料。
然而,德國也很快意識到,對戰勝國的任何反抗都會導致國內經濟的全面崩潰,因此被迫重新開始了賠款。
實際上,對於魯爾區的佔領,法國和比利時並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實際利益;另一方面迫於強大的國際壓力,它們最終從那裡撤軍。
透過魯爾事件,德國極左翼和極右翼都感到了政府的軟弱無能,因此暴動不斷。
巴伐利亞地區的沖突尤其嚴重,內戰也促使右翼組織迅速發展。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道夫·希特勒開始了他的政治冒險生涯。
這里是奧地利和德國邊境的小鎮布勞瑙。
1889年,希特勒就出生在這個小鎮。
少年時期的希特勒曾經夢想成為一名畫家,一度流浪在維也納街頭。
這是他年輕時的水彩畫作品。
華爾街股市暴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是德國巴伐利亞後備步兵第十六團的一名下士;1919年他在慕尼黑參加了成立不久、成員還不到100人的德國工人黨。
希特勒在「德國工人黨」前面加上了「國家社會主義」的字眼,變成了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
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人們也許會誤認為希特勒要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事實上,納粹黨的社會主義口號,不過是希特勒爭取底層民眾、騙取工人選票、最終奪取政權的一種手段。
憑借富有煽動性的演講和強硬的政治手腕,希特勒很快就成為了納粹黨領袖。對於《凡爾賽和約》的抨擊,又為他贏得了眾多支持,甚至還獲得了曾經任德軍參謀長的魯登道夫的賞識。
希特勒認為武裝奪取政權、重新建立大德意志帝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因此,1923年11月8日,他和魯登道夫共同策劃了一場政變。
這就是德國歷史上著名的「啤酒館政變」。
希特勒和魯登道夫本來希望通過政變,奪取魏瑪政權,撕毀《凡爾賽和約》。
然而,事與願違,政變失敗了,他們被送上了審判台。
雖然這僅僅是歷時數天的一次短命政變,卻是希特勒日後登上政治舞台的預演。
政變失敗後,魯登道夫被指控犯有叛國罪,希特勒則被判處五年監禁,關押在慕尼黑城外的蘭斯堡要塞。
納粹王牌飛行員司令戈林
由於政府高層中納粹同情者的斡旋,以及魯登道夫一戰英雄的特殊身份,最後他被無罪釋放;希特勒的刑期也被從五年減到了九個月。正是利用獄中的這段時間,希特勒口述了他的政治宣言《我的奮斗》。
但是,希特勒出獄後,一度被禁止在公開場合演講。
國際局勢似乎也有利於德國。
1924年五月,美國預算局局長道威斯提出了戰後德國賠償的修訂計劃。
道威斯計劃不贊同外國貸款2億美元給德國償付債務,只是要求德國盡自己的能力支付條約規定的賠款。
法國和英國也表示支持道威斯計劃。
在這項修訂計劃的縱容下,德國經濟開始復甦,國際地位也穩步上升。
1926年9月,德國正式加入了國際聯盟。不久,又成為國際聯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國。
這一年,禁止希特勒在公眾場合演講的限制也被解除。希特勒決定放棄武裝暴亂奪取政權的策略,通過議會斗爭,達到自己的政治意圖:使納粹黨成為 執政黨,進而統治德國。
不過,這條道路並不像希特勒想像的那樣平坦——1928年5月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只贏得81萬張選票,在國會中也僅僅佔了12個席位,是位居第九的最小黨。
然而,一年之後爆發的美國華爾街股市大崩潰,給希特勒所謂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轉機。
希特勒發表演講
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華爾街股市股價暴跌,隨之企業相繼倒閉,銀行破產。
脆弱的德國經濟遭受的打擊更為慘重。
在整個經濟危機期間,德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百分之四十點六,農業生產下降了百分之三十。
到1933年希特勒出任總理時,德國經濟幾乎陷於停頓,全國6600萬人口中,幾乎有一半掙扎在飢餓和貧困線上。
然而,德國人的苦難卻變成了希特勒實現野心的籌碼。
他把這一切轉化為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
從1930年到1933年,他離至高無上的權力寶座越來越近。
1930年,德國國會大選時,納粹黨和左翼政黨所取得的票數都不足以組建新政府,希特勒便利用沖鋒隊顯示納粹黨的實力。
選舉中,充斥著身穿褐色襯衫的沖鋒隊與左翼政黨之間的暴力沖突。
1932年春天,希特勒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他參加了總統大選,並且獲得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票數。
這一次,他的對手是已經年邁卻受人尊敬的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從1925年以來,他連任了兩屆總統。
希特勒醞釀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就在這一年的國會大選中,盡管納粹黨沒有獲得絕對多數的席位,卻最終確立了最大黨地位。
事態的發展,出人意料。
馮·興登堡認為打破政治僵局的惟一出路就是勸服希特勒出任總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接受了總理職務,但是,內閣成員中,納粹黨僅僅佔了兩個名額。
一個月後,國會大廈發生了一場神秘大火,據說縱火犯是一個半瘋的荷蘭人。希特勒趁機指控左翼政黨是大火的幕後策劃者,並說服興登堡對他們進行政治限制。
但是,即使有總統的命令鋪路,納粹黨仍然沒有在1933年的大選中獲得絕大多數席位。
不過,希特勒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以國會大火為由逮捕了左翼政黨代表。隨後,其他政黨也被逐一禁止活動。
1934年8月,馮·興登堡辭世,這意味著對納粹黨的最後束縛被徹底解除。
希特勒繼任德國總統,集總統、總理和軍隊最高統帥職務於一身,所有人尊稱他為「元首」,他宣布自己是「德國人民至高無上的審判者」。至此,希特勒完成了對德國國家政權的絕對控制。
希特勒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納粹黨的25點綱領,這個綱領無所不包,幾乎能滿足每個人的任何一項要求。
貫穿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與土,換句話說就是狂熱的種族主義和領土擴張政策。
希特勒在檢閱納粹空軍
在當時的德國,這不僅吸引了陸軍以及工業巨頭,即使對生活在戰敗國陰影籠罩下的普通公民,也有巨大的欺騙性和誘惑力。
早在1933年2月1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的第三天,他便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
另一方面,盡管德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希特勒卻准備決心重建德國的武裝力量了。
1933年,德國組建了「國家秘密警察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蓋世太保」。到1939年,秘密警察已經發展到3萬多名成員,他們滲透並控制著德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及德國佔領區,擁有大量監獄和集中營。
《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必須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
然而,希特勒上台之後,根本無視這個規定,首當其沖的就是大肆擴張軍隊,重新實行義務兵役制。
其中最顯赫的是希特勒建立的三個裝甲師。
並且,為了吸取一戰的教訓,德國的治軍理念也被重新改寫:每一名士兵都經過精心挑選,並接受可以承擔比自身軍銜高兩級的士官或者軍官的工作訓練;所有士兵都必須向希特勒個人宣誓效忠。
這確立了軍方在國防體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也為軍隊的迅速擴張搭好了平台。
沖鋒隊參謀長羅姆認為:他們是納粹革命的骨幹力量,應該以其為基礎,組織一支站在國防第一線的軍隊,並由他親自領導。
這與希特勒的想法大相徑庭,他認為:沖鋒隊應該是一支政治力量而不是軍事力量。
希特勒對羅姆這個潛在的政治對手的實際動機開始了懷疑,最終決定血洗沖鋒隊。
1934年6月,在海因里希·希姆萊和黨衛軍的協助下,希特勒迅速逮捕並處決了沖鋒隊的高層領導人。
他給羅姆所定的罪名是——破壞政黨和國防軍之間的關系。
此後,黨衛隊便成為了負責保衛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的化身,一個將納粹種族主義轉化為行動准則的獨立機構。
這個比沖鋒隊更加傲慢的殺手精英團體,滲透到德國的黨、政、軍各個領域,參與國內外的各種血腥鎮壓活動,成為了納粹黨統治的重要支柱。
在對外關繫上,希特勒也日益加緊了撕毀《凡爾賽和約》的步伐。
《和約》規定,德國不得擁有空軍。
然而,德國和蘇俄1922年簽訂的《拉巴洛條約》打破了這個規定。
在此前的魏瑪政府統治期間,德國並沒有空軍。
但是,從1922年起,戰勝國允許德國發展民用飛機,於是,德國組建了漢莎國家航空公司,飛機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後更是大力支持成立滑翔俱樂部,德國由此掀起了飛行熱。
滑翔俱樂部有助於滲透發展空軍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德國有機會在蘇聯秘密訓練軍事飛行員,同時,還可以利用蘇聯的裝備研究軍用飛機的設計。
接下來,希特勒命令秘密籌建了德國納粹空軍,並任命他的忠實追隨者赫爾曼·戈林,負責空軍事務。
赫爾曼·戈林,是一戰時期的戰斗機王牌飛行員,1933年協助希特勒取得政權後,主管蓋世太保。1935年任空軍總司令。1940年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地位僅次於希特勒。
本來,按照和約規定:德國海軍只能保留輕型水面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希特勒擔任了納粹元首之後,這一狀況卻發生了變化。
1935年6月英德簽訂了海軍協議,同意德國把水面艦艇的數量限制在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規模的三分之一內,而潛艇力量則與英國相當。
由於致力於擴軍備戰,納粹德國急需鎢、銻等戰略物資。而中國華南各省的這些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恰好適應了德國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正面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也非常需要從德國進口先進的武器和裝備。因此,20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納粹德國與中國南京國民政府之間,曾經在軍火和戰略物資方面交易頻繁。
20世紀30年代中期,希特勒表面上呼籲和平,成功地擾亂了對手的視聽,使得英國和法國對其採取了綏靖政策,錯誤地認為納粹的野心尚在控制之中。
1933年10月19日,希特勒宣布德國退出國際聯盟,這越發標志著:對於希特勒而言,《凡爾賽和約》已經失效了,而國際聯盟作為維護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已經名存實亡。
希特勒正為製造一場德國的、也是全人類的巨大災難,悄悄地准備著。
D. 世界各國加入聯合國的時間都是什麼時間
全體會員國和它們的加入日期如下:
會員國--(加入日期)
阿富汗--(1946.11.19)
阿爾巴尼亞--(1955.12.14)
阿爾及利亞--(1962.10.8)
安道爾--(1993.7.28)
安哥拉--(1976.12.1)
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11.11)
阿根廷--(1945.10.24)
亞美尼亞--(1992.3.2)
澳大利亞--(1945.11.1)
奧地利--(1955.12.14)
亞塞拜然--(1992.3.2)
巴哈馬--(1973.9.18)
巴林--(1971.9.21)
孟加拉國--(1974.9.17)
巴貝多--(1966.12.9)
白俄羅斯--(1945.10.24)
比利時--(1945.12.27)
貝里斯--(1981.9.25)
貝南--(1960.9.20)
不丹--(1971.9.21)
玻利維亞--(1945.11.14)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1992.5.22)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7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波札那--(1966.10.17)
巴西--(1945.10.24)
汶萊達魯薩蘭國--(1984.9.21)
保加利亞--(1955.12.14)
布吉納法索--(1960.9.20)
蒲隆地--(1962.9.18)
柬埔寨--(1955.12.14)
喀麥隆--(1960.9.20)
加拿大--(1945.11.9)
維德角--(1975.9.16)
中非共和國--(1960.9.20)
查德--(1960.9.20)
智利--(1945.10.24)
中國--(1945.10.24)
哥倫比亞--(1945.11.5)
葛摩--(1975.11.12)
剛果--(1960.9.20)
哥斯大黎加--(1945.11.2)
象牙海岸--(1960.9.20)
克羅埃西亞--(1992.5.22)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8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古巴--(1945.10.24)
塞普勒斯--(1960.9.20)
捷克共和國--(1993.1.19)
--捷克斯洛伐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92年12月 10日,該國常駐代表寫信通知秘書長,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從1992年12月31日起停止存在,作為繼承國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將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接到捷克共和國的申請後,於1月8日建議聯大接納該國為會員國。這樣,捷克共和國便於1月19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9.17)
剛果民主共和國--(1960.9.20)
丹麥--(1945.10.24)
吉布地--(1977.9.20)
多米尼克--(1978.12.18)
多明尼加--(1945.10.24)
厄瓜多--(1945.12.21)
埃及--(1945.10.24)
--埃及和敘利亞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58年2月21日,埃及和敘利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成為一個會員國。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恢復了獨立國家的地位,同時恢復了它自己的聯合國會員資格。1971年9月2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將國名改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薩爾瓦多--(1945.10.24)
赤道幾內亞--(1968.11.12)
厄利垂亞--(1993.5.28)
愛沙尼亞--(1991.9.17)
衣索比亞--(1945.11.13)
斐濟--(1970.10.13)
芬蘭--(1955.12.14)
法國--(1945.10.24)
加彭--(1960.9.20)
甘比亞--(1965.9.21)
喬治亞--(1992.7.31)
德國--(1973.9.18)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國於1973年9月18日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10月3日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後,兩個德國即合並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迦納--(1957.3.8)
希臘--(1945.10.25)
格瑞那達--(1974.9.17)
瓜地馬拉--(1945.11.21)
幾內亞--(1958.12.12)
幾內亞比索--(1974.9.17)
蓋亞那--(1966.9.20)
海地--(1945.10.24)
宏都拉斯--(1945.12.17)
匈牙利--(1955.12.14)
冰島--(1946.11.19)
印度--(1945.10.30)
印度尼西亞--(1950.9.28)
--1965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亞來信宣布,「在現階段和當前情況下」決定退出聯合國。1966年9月19日,它發來電報宣布,決定「恢復同聯合國全面合作,並重新參加它的活動」。1966年9月28日,聯大表示注意到這一決定,並由聯大主席邀請印度尼西亞代表返回其在聯大的席位。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45.10.24)
伊拉克--(1945.12.21)
愛爾蘭--(1955.12.14)
以色列--(1949.5.11)
義大利--(1955.12.14)
牙買加--(1962.9.18)
日本--(1956.12.18)
約旦--(1955.12.14)
哈薩克--(1992.3.2)
肯亞--(1963.12.16)
吉里巴斯共和國--(1999.9.14)
科威特--(1963.5.14)
吉爾吉斯斯坦--(1992.3.2)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1955.12.14)
拉脫維亞--(1991.9.17)
黎巴嫩--(1945.10.24)
賴索托--(1966.10.17)
賴比瑞亞--(1945.11.2)
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1955.12.14)
列支敦斯登--(1990.9.18)
立陶宛--(1991.9.17)
盧森堡--(1945.10.24)
馬達加斯加--(1960.9.20)
馬拉維--(1964.12.1)
馬來西亞--(1957.9.17)
--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1963年9月16日,在接納新加坡、沙巴(北婆羅洲)和沙撈越加入之後,新的聯合邦將國名改為馬來西亞。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成為獨立國家,並於1965年9月21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馬爾地夫--(1965.9.21)
馬里--(1960.9.28)
馬爾他--(1964.12.1)
馬紹爾群島--(1991.9.17)
茅利塔尼亞--(1961.10.27)
模里西斯--(1968.4.24)
墨西哥--(1945.11.7)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91.9.17)
摩納哥--(1993.5.28)
蒙古--(1961.10.27)
黑山共和國--(2006.6.28)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由大會2000年11月1日A/RES/55/12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通過並實行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憲法,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
--2006年6月28日,黑山共和國由大會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摩洛哥--(1956.11.12)
莫三比克--(1975.9.16)
緬甸--(1948.4.19)
納米比亞--(1990.4.23)
諾魯--(1999.9.14)
尼泊爾--(1955.12.14)
荷蘭--(1945.12.10)
紐西蘭--(1945.10.24)
尼加拉瓜--(1945.10.24)
尼日--(1960.9.20)
奈及利亞--(1960.10.7)
挪威--(1945.11.27)
阿曼--(1971.10.7)
巴基斯坦--(1947.9.30)
帛琉--(1994.12.15)
巴拿馬--(1945.11.13)
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10.10)
巴拉圭--(1945.10.24)
秘魯--(1945.10.31)
菲律賓--(1945.10.24)
波蘭--(1945.10.24)
葡萄牙--(1955.12.14)
卡達--(1971.9.21)
大韓民國--(1991.9.17)
摩爾多瓦--(1992.3.2)
羅馬尼亞--(1955.12.14)
俄羅斯聯邦--(1945.10.24)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俄羅斯聯邦總統鮑里斯·葉利欽在1991年12月24日的信中通知秘書長,俄羅斯聯邦在獨立國家聯合體11個成員國的支持下,承續蘇聯在安全理事會和聯合國所有其他機關的成員資格。
盧安達--(1962.9.18)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1983.9.23)
聖露西亞--(1979.9.18)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1980.9.16)
薩摩亞--(1976.12.15)
聖馬利諾--(1992.3.2)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9.16)
沙烏地阿拉伯--(1945.10.24)
塞內加爾--(1960.9.28)
塞爾維亞共和國--(2000.11.1)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由大會2000年11月1日A/RES/55/12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通過並實行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憲法,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根據塞爾維亞和黑山憲法憲章第60條規定,塞爾維亞共和國將承續塞爾維亞和黑山在聯合國、包括聯合國系統內所有機構和組織的成員資格。
塞席爾--(1976.9.21)
獅子山--(1961.9.27)
新加坡--(1965.9.21)
斯洛伐克--(1993.1.19)
--捷克斯洛伐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92年12月10日,該國常駐代表寫信通知秘書長,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從1992年12月31日起停止存在,作為繼承國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將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接到斯洛伐克共和國的申請後,於1月8日建議聯大接納該國為會員國。這樣,斯洛伐克共和國便於1月19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斯洛維尼亞--(1992.5.22)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6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索羅門群島--(1978.9.19)
索馬里--(1960.9.20)
南非--(1945.11.7)
西班牙--(1955.12.14)
斯里蘭卡--(1955.12.14)
蘇丹--(1956.11.12)
蘇利南--(1975.12.4)
史瓦濟蘭--(1968.9.24)
瑞 典--(1946.11.19)
瑞士--(2002.9.10)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1945.10.24)
--埃及和敘利亞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58年2月21日,埃及和敘利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成為一個會員國。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恢復了獨立國家的地位,同時恢復它的聯合國會員國資格。
塔吉克--(1992.3.2)
泰國--(1946.12.16)
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1993.4.8)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大會1993年4月8日A/RES/47/225號決議決定接納該國為聯合國會員國,在該國國名引起的爭端解決之前,該國在聯合國內暫時稱為「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
東帝汶--(2002.9.27)
多哥--(1960.9.20)
湯加--(1999.9.14)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2.9.18)
突尼西亞--(1956.11.12)
土耳其--(1945.10.24)
土庫曼--(1992.3.2)
吐瓦魯--(2000.9.5)
烏干達--(1962.10.25)
烏克蘭--(1945.10.24)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71.12.9)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45.10.24)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1961.12.14)
--坦噶尼喀從1961年12月14日起就是聯合國會員國,桑給巴爾從1963年12月16日起成為會員國。在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批准之後,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共和國成為一個會員國,1964年11月1日改名為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美利堅合眾國--(1945.10.24)
烏拉圭--(1945.12.18)
烏茲別克--(1992.3.2)
萬那杜--(1981.9.15)
委內瑞拉--(1945.11.15)
越南--(1977.9.20)
葉門--(1947.9.30)
--葉門於1947年9月30日加入聯合國,民主葉門於1967年12月14日加入聯合國。1990年5月22日兩國合並成為一個會員國,稱為「葉門」。
尚比亞--(1964.12.1)
辛巴威--(1980.8.25)
2000年9月5日,吐瓦魯加入聯合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1945.10.24),其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成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2000年11月1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2002年9月10日,瑞士加入聯合國。
2002年9月27日,東帝汶加入聯合國。
2006年6月28日,黑山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2011年7月14日,南蘇丹加入聯合國。
E. 德國與歐盟有什麼關系 什麼時候德國才進入的歐盟
歐洲聯盟(英文名稱:European Union;法文名稱: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y,又稱歐洲共同市場)發展而來的,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荷盧比三國經濟聯盟、歐洲共同體、歐盟。其實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 ,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德國是12個歐盟創始國之一。
現今歐盟的人口達3.72億,相當於我國人口的1/4,面積為32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面積的1/3,但其經濟實力遠遠超過我國,佔世界的23%。歐盟的貨幣儲備佔世界的32%,汽車生產佔世界的27%,貿易出口佔世界的19%(不包括歐盟內部的貿易)。此外,歐盟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援助資金佔世界提供總額的53%,
德國是歐盟中最強大的經濟實體,也是歐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占歐盟總人口的20%,它向歐盟提供的財政支出占歐盟總預算的28.5%。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歐盟的30%,占歐元區11國的42%。長期以來,德國一直是世界排名第一位的出口大國,德國馬克不僅享有堅挺可靠的信譽,作為各國的外匯儲備僅次於美元,超過日元和英鎊與法郎的總和,並且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其份額也大幅超過日元,穩居世界第二。德國憑借上述實力,在推進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例如在歐盟機構改革、歐元的建立和啟動、歐盟的東擴、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等領域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F. 德國成為國際聯盟常任理事國的原因
國聯理事會擔當了「執行者」的身份,並指導全體大會的事務。國聯的理事會最初有四個常任理事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及四個非常任理事國,她們需從非常任理事國選舉勝出,而且任期只有三年。而首任非常任理事國為比利時、中華民國、希臘及西班牙。美國本來有望成為第五個常任理事國,但因1919年1月20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接納《凡爾賽條約》,拒絕加入國聯,這降低美國在國聯的參與度。
後來理事會架構有變,非常任理事國數目於1922年9月22日升至六個,1926年9月8日更升至九個,德國於該日加入國聯,並成為常任理事國。之後,在德國及日本於1933年退出國聯後,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由九個升至11個。
德國會從一戰敗國而加入國聯,主要是源自羅加諾公約。
羅加諾公約是在1925年10月5日至16日歐洲多國在瑞士羅加諾商議的七項協議,在同年12月1日於倫敦簽署,隔年9月14日於日內瓦批准生效。一戰中的歐洲協約國與中歐及東歐新興國家嘗試確認戰後領土界線,並爭取與戰敗的德國恢復正常關系
法國也分別與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條約,並承諾協助兩國抵抗德國侵略。如此,新條約重新確認法國與兩國分別在1921年2月19日和1924年1月25日簽訂的條約。
縱然東歐局勢仍然緊張,羅加諾公約被認為為1924年至1930年期間西歐各國關系之改善提供基礎。公約之成功,可見於德國在1926年獲得成為國際聯盟第六個常任會員國;以及盟軍在1930年6月完全撤出德國西部的萊茵蘭。作為維持世界和平、鼓勵國際合作的首個正式機構,國聯之能接納德國者,誠然創造維持歐洲和平的契機。
然而1930年之後極端民族主義崛起,「羅加諾精神」宣告幻滅。
G. 歷史上的9月8日有什麼大事
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秋七月壬辰)睿宗傳位於太子隆基,八月庚子隆基(玄宗)即位,尊睿宗為太上皇。
819年——安道爾獨立日。
1380年——俄羅斯莫斯科大公得米特里與宗主國蒙古軍會戰於涅普利雅德瓦河與頓河匯合處的庫利科夫平原,獲得勝利。得米特里自此被稱為「頓斯科伊」。(意即頓河上的)
1565年——西班牙遠征軍在今佛羅里達聖奧古斯登陸,並建立北美第一個永久的定居地。
1860年——清政府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與英法議和。固禮給在天津的伊格那提耶夫送情報說清軍集結通州。
1900年——颶風襲擊美國得克薩斯州加爾夫斯頓地區,致使6000人死亡,財產損失2000萬美元。
1904年——收回利權運動興起
1911年——成都鄰縣民團數萬,聚集省城外,秦載賡等率保路同志軍包圍成都,川省各地人民紛紛舉事,成都閉城,電報不通。
1926年——德國獲准加入國際聯盟
1934年——莫羅城堡號客輪失火,130人喪生
1943年——盟軍司令艾森豪威爾和義大利巴多格里奧政府分別廣播停戰宣言,宣布義大利無條件投降。規定義大利應盡一切努力拒絕給予德國人對抗盟國的便利條件,盟軍有權自由使用義大利的飛機場和海軍基地。
1944年——德國第一次向倫敦發射V—2火箭。此種火箭可攜帶一噸炸葯超音速飛行。(「v」是德文復仇武器一詞字首)
1945年——美國遠東軍司令兼駐日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執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的政策,以駐日盟軍總司令名義,在東京建立駐日盟軍總部。
1945年——對美廣播員東京玫瑰被捕
1946年—— 保加利亞舉行公民投票,表決廢除君主政體,並於9月15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年輕的國王西米昂二世流亡國外。
1947年——印度成了大屠場
1948年—— 金日成當選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次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1年——舊金山對日和約簽訂
1951年——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和日本首相吉田茂在舊金山簽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允許美軍無限制、無限期地駐扎日本。條約規定日本未得美國同意,不得允許任何其他國家在日本擁有基地或軍事權力。
1954年——美國同英、法、泰、菲、澳、新(西蘭)、巴基斯坦在馬尼拉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禦組織條約》。
1956年——中國成功試制新型噴氣式飛機
1960年—— 東德宣布,永遠禁止西德公民去東柏林旅行;西德公民在進入東柏林前必須取得東柏林公安局的通行證。
1961年——巴黎發生刺殺戴高樂的陰謀
1966年——第一個國際掃盲日
1967年——日本政府出動警察、暴徒打傷我國駐日工作人員。
1973年——巴黎——北京航空線正式通航。
1974年—— 美總統福特宣布,他已無條件地赦免尼克松在任總統期間時美國「已犯下的和可能犯下的」一切罪行。
1979年——中國運動員、十七歲的陳肖霞在墨西哥城舉行的第十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女子跳台跳水比賽中獲金牌,為中國運動員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贏得第一枚金牌。
1982年——第五屆世界技巧賽在英國倫敦舉行,中國運動員林向遠、何繼東、陳鐵、梁建坤獲男子四人單套第一套冠軍。
1987年——我國第一次拍賣土地
1992年——日本二戰後首次向海外派兵
1993年——馬家軍狂掃世界記錄
1994年——綠色和平組織披露美向日提供核技術
1997年——海地發生特大海難
1999年——英國女王任命伍冰枝為加拿大第一位華裔女總督
2000年--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通車,它向北連接武黃高速公路和滬蓉國道主幹線,向南連接107、316國道。
2003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幕。
出生 [編輯本段]
1474年——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詩人阿里奧斯托出生。
1588年——法國神學家、數學家、音樂理論家馬蘭·梅森出生
1767年——德國作家奧古斯特·史萊格爾出生
1841年——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出生
1860年——德國東方學家勒科克(A.von Le Coq,Albert von)出生
1893年——中國現代數學家陳建功(1893~1971)出生
1901年——作家王任叔(巴人)出生
1963年——中國體操王子李寧出生
1990年——童星容韻琳出生
逝世 [編輯本段]
394年——羅馬帝國將領阿波加斯特
1894年——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
1943年——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戰士、民族英雄、作家尤利烏斯·伏契克
1951年——美國老一輩藝術家約翰-斯隆
1954年—— 野獸派畫家的重要代表之一法國畫家德蘭
1981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1907~1981)
1995年——張愛玲
H. 國際聯盟的成立
國際聯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成立的一個國際組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些資產階級和平團體積極主張建立一個調解國際糾紛的機構。美國總統威爾遜非常贊成這個主張,並將此納入他的「十四點原則」,力主建立國際聯盟這樣一個組織。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以後,威爾遜堅持首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的問題,並主張把《國聯盟約》列為《對德和約》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在英法兩國的操縱下,巴黎和會決定設立一個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由威爾遜擔任主席,這樣,威爾遜首先建立國際聯盟的要求未被採納。《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收到許多國家和團體提出的草案和陳述書,並就對戰敗國的殖民地和附屬地實行委任統治問題、「門羅主義」列入《盟約》問題、反對在移民問題上的種族歧視問題等展開激烈的爭論。《國聯盟約》經過26次修改之後,於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通過。《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分就是《國際聯盟盟約》。《盟約》中確定了國際聯盟的組織機構、職能、原則和會員國的義務。1920年1月10日和約正式生效的這一天,在威爾遜主持下國際聯盟宣告正式成立。凡是在大戰中對德奧集團宣戰的國家和新成立的國家都是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這樣,國聯共有44個會員國,後來逐漸增加到63個國家,總部設在日內瓦。中國於1920年6月29日加入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的主要機構有大會、理事會、秘書處,並附設國際法庭、國際勞工局等,其中最主要機構是理事會。《盟約》規定,美、英、法、意、日五國為常任理事國,另外還有四個非常任理事國。美國雖然是倡議國之一,但因與英、法爭奪領導權失敗而未參加,因此,1926年德國加入國際聯盟之前只有四個常任理事國。國際聯盟主要受英法兩國操縱。根據《國聯盟約》,理事會的職責是:草定裁軍計劃,審核承擔委任統治的各國提出的年度報告,保障會員國領土完整,向大會提出解決國際爭端的議案,對侵略者實行經濟和軍事制裁等。
國際聯盟雖然是各國為防止武裝沖突、加強普遍和平與安全而建立國際機構的第一次嘗試,但在實踐中並沒有起到維護和平的作用。《盟約》規定將德國殖民地由國際聯盟實行委任統治,事實上等於把這些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國實行殖民統治,它的作用只是幫助帝國主義重新劃分勢力范圍,鞏固了戰後帝國主義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隨著帝國主義之間矛盾的發展和激化,國際聯盟不可避免地走向破產的境地。1946年4月國聯宣告解散,財產和檔案全部移交給聯合國。
I. 一戰後,戰敗的德國憑什麼僅7年加入國際聯盟
一戰結束後,德國與蘇聯建交,立刻觸動了西方社會的敏感神經,對其採取了“恩威並施”的做法。一方面,“魯爾危機”讓德國意識到協約國強硬的一面,另一方面,實施《道威斯計劃》,在經濟上進行拉攏,試圖控制德國不要越走越遠。
德國盡管在國際貸款的支援下,國力不斷地恢復,但十分清楚要想不受制於人,就必須在歐洲恢復大國地位,否則還會有第二個“魯爾危機”。為了達到此目的,德國一再宣稱,如果得不到平等地位,那隻好“投到蘇維埃的懷抱里”。
當然,德國能走到這一步,與其實力密不可分。盡管戰敗,但其工業體系沒有誇,軍事體系沒有散,成為戰後迅速崛起的關鍵。說白了,就是元氣未傷。說到底,一戰中沒有佔領其全境,徹底瓦解德國,才是英、法等國無可奈何的重要原因。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J. 世界各國加入聯合國的時間都是什麼時間
一下圖片標明了世界各國加入聯合國的時間: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漸發展起來,也因此有很多國家想要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但想要加入聯合國,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那麼加入聯合國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
首先聯合國主要以五大戰勝國組建而成,分別都是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這五個國家。並且他們都是二戰的戰勝國,也就是說在二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說白了,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非常大貢獻的幾個國家。
其次,加入聯合國的國家必須要有一定的潛力,比如中國。在聯合國剛剛建立的時候,中國各方面的條件根本不滿足於加入聯合國,但全世界各國都知道中國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國家,事實證明,人們的觀點和想法都是非常正確的。
最後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當然這也是三個條件中必不可少的硬要條件,畢竟聯合國的成立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對於一個創始國來說,在國際上還是有一定分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