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是什麼意思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簡稱PHEIC)是指「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公共衛生風險,並有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的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PHEIC是為了面對公共衛生風險時,既能防止或減少疾病的跨國傳播,又不對國際貿易和交通造成不必要的干擾,使相關國家地區遭受經濟損失。根據疫情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宣布PHEIC後隨時可以撤銷及修改。發布後有效期為3個月,之後自動失效。
(1)以下哪個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擴展閱讀:
確定流程:
世衛組織總幹事應根據最接近正發生的具體事件的專業和經驗的領域,從「《國際衛生條例》專家名冊」中選出若干專家,組成突發事件委員會(又譯為「緊急情況委員會」),召開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
是否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一個重要考量標準是,病毒是否具備持續的人際傳播能力。
世衛組織總幹事將徵求突發事件委員會的意見,最終決定某一事件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在某種疫情被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WHO總幹事和各成員國需要根據委員會的建議,採取行動應對危機。根據2005年的《國際衛生條例》,各成員國均負有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出迅速反應的法律責任。
在這之後,WHO總幹事有權力向其他國家發布建議,例如敦促它們不要在疫情爆發時關閉邊界,不要對疫情爆發國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其他國家實施這些限制,就形同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制裁,這可能會使疫情爆發國隱瞞疫情的真實情況,對於疫情的全球應對非常不利。
另外,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世界衛生組織會發布一個臨時建議,包括各國對人員、物品及交通工具應採取的衛生措施。並協調全球人力物力,必要時給予發生PHEIC地區指導與幫助,例如籌集外界援助資金等。
B. 新冠病毒疫情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有哪些影響
突發的衛生事件會讓我們的經濟有些影響。
譚德賽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主席親自指導和部署了防疫工作。中國始終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及時發布信息,快速識別病毒並共享基因序列,採取果斷有效的措施控制流行病的傳播,不僅體現了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高度責任。同時也大力支持全球疾病預防和控制。他認為中國將有效控制並最終克服這一流行病。中國在抗擊這一流行病方面的努力值得尊重和贊賞,值得學習和贊揚。實際上,中國採取的許多預防和控制措施遠遠超出了應對緊急情況的要求,為各國制定了新的防疫基準。
C. 什麼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對公眾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傳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疫病, 還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 , 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發公共事件。
國際關注的是范圍涉及廣的事件。
D.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只被宣布過五次,為什麼埃博拉疫情就佔了2次
因為死亡率太高。埃博拉出血熱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通過接觸病人的血液或其他體液,經皮膚、呼吸道或結膜感染的急性出血性傳染病,潛伏期2至21天,病死率高達50%至90%,臨床症狀為急性起病,發熱並快速進展至高熱,伴有乏力、頭痛、肌痛、咽痛等,並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等,病程第3至4天後會出現持續高熱,感染中毒症狀及消化道症狀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休克及多臟器受累。
不接觸血液、體液,以及被污染的物品;避免與動物的接觸,不吃不熟的肉類以及野生動物;經常用肥皂洗手,盡量不用手接觸眼睛、鼻子和嘴,必須接觸時請確保手的干凈;醫務人員接觸病人時要做好防護和自我保護,做好院內感染控制;疫區歸來的人員應提高警惕,如有不適,請迅速就醫或與疾控中心聯系。
E. 以下哪些屬於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具備的特徵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F. PHEIC有哪些
2009年以來至2020年1月,WHO共宣布了六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2009年——H1N1豬流感
2009 年甲型 H1N1 流感。4 月起,甲型 H1N1 流感開始在墨西哥爆發。隨後,該疫情迅速蔓延至中國乃至全球,成為了 PHEIC 的第一次實踐。2010年8月,世衛組織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已經結束。
2、2014年5月——骨髓灰質炎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僅有的兩個報告了脊灰炎病例的國家,而奈及利亞作為有脊髓灰質炎流行的第三個國家,自 2014 年7月24日以來,未發生過I型野生脊灰病毒導致的病例。
3、2014年8月—西非的埃博拉疫情
2014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在瑞士日內瓦宣布,在西非暴發的埃博拉疫情已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世衛組織還建議,所有報告有埃博拉疫情的國家都應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4、2016年—寨卡病毒
2014年2月,智利在復活節島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最終導致了 4000 例感染孕婦分娩了小頭畸形兒。
5、2019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博拉疫情
2019年7月17日,世衛組織將剛果(金)埃博拉疫情定為PHEIC,當時總病例2532例,死亡1705例,每周新發80例。3個月後再次評估決定延續。截至2020年1月20日,總病例已達3416例,死亡2237例。
6、2020年1月—中國境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當地時間2020年1月30日,世衛組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6)以下哪個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擴展閱讀
1、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簡介
根據2005年通過的《國際衛生條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的公共衛生風險並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的事件。」
該定義暗示出現了如下一種局面:當前事件情況嚴重、突然、不尋常、意外;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很可能超出受影響國國界;並且可能需要立即採取國際行動。
2、影響事件是否構成PHEIC的因素
疾病感染病例、死亡病例、傳染性、治療效果、疫區人口密集程度;病情發展速度;是否傳出國境;是否需要限制國際旅行及貿易等。
G. 歷史上有哪些「國際突發衛生事件」
2009年以來,WHO共宣布了六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第一次是在2009年,隨著H1N1豬流感大流行的爆發。
第二次是在2014年5月,當時小兒麻痹症似乎再次激增,威脅著根除工作。
第三次是2014年8月,當時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逐漸失控。
第四起事件與2016年的寨卡病毒有關。
第五起事件發生於2019年,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爆發的另一起埃博拉疫情。
第六起事件發生於2020年1月,中國境內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發展歷史:
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是21世紀第一次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各國在這次事件中意識到,當前人員流動速度快數量大,今天聚在一起的一群人,明天就可以分布到世界各地。公共衛生安全不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自己的事情,已經成為需要全球協作解決的問題。
為了再次面對相似事件時,各國能有效預防和應對,世界衛生大會在2005年將舊條例修訂為《國際衛生條例(2005)。
(7)以下哪個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擴展閱讀:
世衛警告六大級別:
一級:流感病毒在動物間傳播,但未出現人感染的病例。
二級:流感病毒在動物間傳播,這類病毒曾造成人類感染,因此被視為流感流行的潛在威脅。
三級:流感病毒在動物間或人與動物間傳播,這類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圍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現人際間傳播的情況。
四級:流感病毒在人際間傳播並引發持續性疫情。在這一級別下,流感蔓延風險較上一級別「顯著增加」。
五級:同一類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區(比如北美洲)至少兩個國家人際間傳播,並造成持續性疫情。盡管大多數國家在這一級別下仍不會受顯著影響,但五級警告意味著大規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應對疫情採取措施的時間已經不多。
六級:同一類型流感病毒的人際間傳播發生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地區。這一級別意味著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採取措施:
世衛組織繼續提供一切必要的技術和業務支持。國際多學科專家組協助調查疫情的動物源、人際傳播程度、病例篩查、研究疫苗及疾病治療。
專家組將向國際社會提供疫情局勢及其潛在的公共衛生影響。
H. 中國會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被確定為疫區嗎
截止至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沒有把中國列入疫區,但是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即PHEIC,「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宣布並不意味著中國成為「疫區國」。
世衛組織早就取消了「疫區國」的概念,將「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經濟制裁相提並論,是不正確的。事實上,世衛組織此次在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同時,強調不建議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根本上來說是警報機制,用以預警其他國家加強防控,而且發布後有效期為3個月,可根據疫情發展隨時撤銷或修改。一個不遠的例子是,2016年2月,巴西寨卡病毒疫情也被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這並沒有影響8月巴西奧運會的正常舉辦。
(8)以下哪個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擴展閱讀
PHEIC歷次事件
2009年以來,WHO共宣布了六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第一次是在2009年,隨著H1N1豬流感大流行的爆發。
第二次是在2014年5月,當時小兒麻痹症似乎再次激增,威脅著根除工作。
第三次是2014年8月,當時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逐漸失控。
第四起事件與2016年的寨卡病毒有關。
第五起事件發生於2019年,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爆發的另一起埃博拉疫情。
第六起事件發生於2020年1月,中國境內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