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1、增加國民福利。
2、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
3、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4、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
5、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企業的作用:
1、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
2、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4、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
5、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五、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1)國際貿易如何增加產出擴展閱讀:
一、國際貿易的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二、國際貿易的發質感趨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②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麼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勞動生產率的可以說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1、絕對優勢理論
該理論可以看成是解釋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最早的理論,它第一次用勞動價值論說明國際貿易的利益和基礎,為互惠互利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絕對優勢理論倡導自由貿易,因此,它是反對重商主義的銳利武器,加速了近代工業的發展。
該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說明國際貿易並不一定是「零和游戲」,折射出了國際交往活動中的「雙贏」思想。
2、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繼承了絕對優勢理論的科學成分。如勞動價值論、專業化分工、自由貿易等,更為重要的是用比較成本概念代替了絕對成本概念。使自由貿易政策有了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為當時自由貿易政策取得最後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③ 在國際貿易中,什麼是絕對優勢,什麼是相對優勢
絕對優勢亦稱「絕對利益」。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一國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於另一國所產生的在該產品生產上的優勢。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絕對優勢理論中提出。
相對優勢亦稱「比較優勢」、「相對利益」。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於劣勢地位,相比之下劣勢較小的產品生產上具有的優勢。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在相對優勢理論中提出。
(3)國際貿易如何增加產出擴展閱讀:
在經濟學中,比較優勢原理是指一個生產者(個人,公司,或國家)能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比較優勢原理解釋了雙方進行貿易的好處,即使其中一方可以以比對方更少的資源進行生產,他也可以從貿易中獲益,因為他可以專門從事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活動。比較優勢是國際貿易理論的主要准則。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主要闡明了如下內容:
1、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
2、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
3、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在國際分工基礎上開展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會產生良好效果。
4、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相對優勢
④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怎麼樣才能夠從國際貿易中獲利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而復雜,在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動世界經濟的總體增長,促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進一步大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帶來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吸收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並最終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機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風險甚至災難,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經濟安全、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為經濟全球化付出沉重代價。本文將從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和挑戰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
二戰以來,發展中國家紛紛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經濟指標均有明顯改善。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科研開支、吸收的外國投資均得以大幅度增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亞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迅速,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縮小。如韓國的人均GDP由1980的1750美元顯著增長到1997年的10550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5.97∶1縮小到2.50∶1(發達國家這兩個時期的人均GDP分別為10450和26380美元)。這些國家科研開支所佔也逐漸上升,目前韓國已接近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新加坡也有1.1%(同時期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5%)。另外,發展中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也不斷增加,1997年曾高達1380億美元,佔到全球總額的30%。根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經濟前景與發展中國家》研究報告表明,1983~1994年的10年間,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東亞發展中國家都獲得了年均2%的經濟增長速度,東亞以外的其他快速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也取得年均1.5%的經濟增長率。
發展中國家利用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大發展、產業大轉移、資本大流動和技術大外溢,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起飛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多數發展中國家也因此而在不同程度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這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據聯合國公布的數字,1996年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達285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7.5%。而且投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私人資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在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構成中,國際私人資本已佔85%。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無疑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1983~1987年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額為年均42億美元,1994年則增加到386億美元,1996年更是達到510億美元的規模。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佔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比重也從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
第三,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范圍內經濟與技術開發區以及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等多種形式自由經濟區的發展。各類經濟區為數達230多個,遍及世界70多個國家,且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不僅成為吸引外資的「載體」,而且對解決這些國家的就業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有資料顯示,由於上述經濟區的發展,近10年間發展中國家的就業人數年均增長率提高了14%以上。
第四,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遵循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的有機統一,主動協調好世界范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產業升級的關系。既要繼續引進發達國家技術比較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增加國內就業,擴大出口,完成工業化進程;又要利用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機會,加大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學習,發展一批
⑤ 國際貿易問題,高手進
以下資料供參考
如何正確計算及評價外貿依存度
作者:沈利生
按照傳統的定義,外貿依存度是一國外貿總額與其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用於衡量一國經濟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2003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60.3%,有學者認為太高。如《半月談》(內部版)2004年第9期有文章說:「中國外貿依存度超過60%,非降不可」;並斷言,「目前中國外貿的增長速度依然快於GDP的增長速度,這種趨勢是不正常的,需要調整一系列政策加以糾正。如果我們不主動糾正,恐怕就要由劇烈的經濟震盪來糾正了。」該文發表以後被多家媒體轉載,各主要網站上更是隨處可見,極有可能對國家的外貿政策產生影響。 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並沒有高到60%,更沒有達到「非降不可」的地步;如果有關決策部門貿然採取降低外貿依存度的措施,將錯失當前國民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周期的大好局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做出這種判斷的理由是,傳統外貿依存度計算公式本身不科學,存在著重大缺陷。 按照傳統定義計算,2002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50.2%,高於美國的18.1%,日本的18.9%;但低於德國的56.0%,加拿大的67.1%;略高於英國的40.3%,法國的46.9%,義大利的41.8%,俄羅斯的48.3%。上述計算結果顯示,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的確比較高。但它是由存在著重大缺陷的公式計算出來的,根據上述結果並不能正確判斷一國經濟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例如,一國經濟依賴國外和國內兩個市場,對兩個市場的依賴程度之和是100%。然而,傳統定義下的外貿依存度卻可能超過100%。2002年,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的外貿依存度分別高達175.5%、105.75%、181.9%;以此判斷,這些國家的經濟完全依賴國外市場還不夠,對國內市場的依賴程度甚至為負,這顯然是荒謬的。 2003年4月,筆者提出了一個計算外貿依存度的新公式: 外貿依存度=外貿總額/經濟活動總量,其中 經濟活動總量=總產出+進口=(國內產品中間使用+國內產品最終消費+國內產品資本形成)+(國內產品出口+進口) 前一個括弧內包含了全部國內貿易,後一個括弧內包含了對外貿易。由新公式得到外貿依存度的同時,可立即得到 「內貿依存度」=1-外貿依存度這就可以正確地判斷一國經濟對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依賴程度。 根據上述外貿依存度新公式,可得如下計算結果。2002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16.5%、美國為9.7%、日本為9.8%、德國為24.9%、英國為17.3%、澳大利亞為16.2%、俄羅斯為24.4%;這些國家的內貿依存度分別為,中國83.5%、美國90.3%、日本90.2%、德國75.1%、英國82.7%、澳大利亞83.8%、俄羅斯75.6%。按照以上公式和計算結果,我國的內貿依存度僅比美國、日本低,與澳大利亞相當,高於德、英、俄等國,即我國經濟主要仍是依賴國內市場。 另外,我國經濟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表面上高於美國和日本,其中還有一個不可比因素,即加工貿易。2002年,我國的加工貿易占外貿總額48.7%,加工貿易的外貿依存度是8.0%。加工貿易對經濟的影響程度遠低於一般貿易。據專家根據1995年數據計算的結果,一般貿易出口1元得到的增加值是0.57元,而加工貿易出口1元得到的增加值是0.22元。因此,加工貿易的影響主要是在就業方面,對總體經濟的影響較弱。如果只考慮可進行比較的一般貿易,我國的一般貿易外貿依存度是8.5%,尚低於美國的9.7%和日本的9.8%。 雖然目前我國經濟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還在上升,但並沒有高到需要馬上就剎車的地步,整體經濟對國內市場的依賴程度仍在80%以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提供了極好的外貿環境,機不可失,時不我待;而決策部門切勿被有缺陷的傳統外貿依存度計算公式及其結果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