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
1、樹立獨特的民族觀、世界觀。中國的國際形象內容中需要非常有分量地表現中國特有的民族觀和世界觀。中國人在構建國際形象時,應該要有自己的思想,應該要有自己的政治語言,而不是盲目地跟隨西方的「全球化」口號,人雲亦雲。我們追求和提倡國際間的合作,我們力求和平與發展,但是我們不能糊里
糊塗地跟在別人後面跑。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民族的歷史、面臨的歷史使命以及承擔的世界責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能贏得尊重的國際形象,其力量不是來源於對西方的模仿,而是對自身民族性的尊重和對西方價值觀的修正和挑戰。正是通過這種民族性的國際形象,中國人的世界觀才得以表現。
2、加強思想與道德建設。一個有感染力的國家形象應該是一個具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我國的國際形象應該表現出一種道德和思想的力量和風范,這種力量和風范的特徵就是表現一個大國對世界和全人類發展的關切和責任感。我並不是提倡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一個「道德領袖」的角色,但在重大國際問題上中國應該有自己的立場,應該有自己的觀點,應該能夠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應該有勇氣在國際事務中伸張正義,應該在國際援助中展現中國的友好。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中展現中國的友好、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
3、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硬國力"和"軟國力"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基本的國土和人口資源、軍事力量、經濟總量、科技水平等,它們是有形的、可以用數字來衡量的;後者則包括政府的內政外交管理體制和領導能力、國民素質和士氣、文化被接受能力等,它們是無形的、難以具體測算的。國家綜合實力強了,才有能力在國際發生災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對國際伸出援助之手,可令世界各國對我國的國際形象大大改觀。
㈡ 如何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
但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的這個良好形象開始改變了,這主要是因為受到了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因素是,西方各國的經濟在此期間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挑戰與挫折,從而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失業,在普通民眾中造成了不安全感、挫折感和某種嫉妒情緒。與此同時,西方主流媒體、尤其是歐洲媒體對中國缺乏客觀的報道,則加深了民眾的這一情緒。通常,當經濟和社會形勢惡化的時候,人們很自然地要把情緒發泄在某些替罪羊身上,例如不論是在今天的歐洲還是中國,移民或遷移勞工都被當成替罪羊。
另一個因素是,中國在外交政策上正在慢慢地變得更加自信而堅定,更能展示自己的力量,有時還會用威脅性的口氣對西方人說話。這就在西方引起了越來越大的擔憂,有人擔心中國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希望把自身觀點強加給他人的超級大國——就像過去400年裡西方國家所做的那樣。
魏柳南:對於西方公共輿論與中國之間的誤解與猜忌的加深,媒體負有最大的責任。因為媒體總是把事情簡化,只強調中國各種政策的黑暗面。西方公眾對於中國目前還所知甚少,除了旅遊、文化交流和一些其他形式的交流之外,來往非常有限,然而媒體以一種過度簡化甚至歪曲的方式來表現中國。
魏柳南:我強烈地認為,不僅為了改善中國在西方的形象,而且為了改善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形象,中國應該做幾件重要的事情。首先也是我多次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必須改變自己與外界溝通和交流的方式,以一種西方人或者其他族群可以明白、可以理解的方式進行溝通。要實現這一點,關鍵在於制定良好的公關政策。
一些中國人告訴我,中國不需要調整自身來適應外部世界,因為外部世界最終會自行調整,以適應中國的方式。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不論是不是喜歡,我們必須明白,必須承認,西方文化已經主宰世界幾百年了,而今天世界的溝通方式仍是以西方的概念為基礎的。
擺在中國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或者是改變它的溝通方式,從而以一種和平的方式來改變自身的形象,使自身的政策與戰略能為外部世界理解,並按照自己的心願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如果中國不打算這么做,而是根本不關心自己受不受到理解,那麼只要這個世界依然是一個西方化的世界,中國和其他國家必然會朝著一場嚴重沖突的方向發展,而這將是一個所有人受損、無人獲益的局面。
魏柳南:我堅信中國可以在所有領域給國際社會帶來許多新概念,而各發展中國家現在正在以極大的興趣注視著中國的一舉一動。雖然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曾經為反對殖民主義而戰斗,但連續幾百年的西方統治仍給他們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仍然更熟悉歐美文化而不是中國文化。我認為現在「華盛頓共識」已經壽終正寢了,但「北京共識」依然處於萌芽狀態。
魏柳南:我的觀點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並不需要依靠經濟、科技或單純的硬實力,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影響人們的想像,給予人們夢想與期望。1945年之後的美國在這個方面是極為成功的,他們通過電影以及文字、聲音、圖像的宣傳在海外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這樣的軟實力是維持美國大國地位最有效的工具。
目前為止,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所限,中國的軟實力是極為有限的。中國的軟實力對外國政府、外國決策者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國的周邊地區,但還完全沒有影響海外的輿論、普通的民眾與年輕人。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外國媒體針對中國的宣傳攻勢,中國自身溝通技巧的欠缺,以及中國自身沒有做出足夠的努力來把自身形象定位為一種完善的經濟、社會與政治模式。
一個全球性大國不能是一個總在威脅別人的國家。看看美國的例子,美國侵略過不少國家,威脅其他國家,每當必須動武的時候就選擇動武,但就算是在那些美國的「敵國」里,普通民眾依然對美國充滿幻想,包括美國的生活方式、電影和汽車以及美國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等等。這些民眾被他們頭腦中關於美國的畫面所主宰,他們對美國的印象與真實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但單憑這些浮光掠影的印象,美國已足以主宰他們的頭腦。
有的時候中國似乎以為,通過將自身的觀點強加給別國政府,就可以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大國,這是錯誤的,施加影響應該以民眾而不是政府為目標。但要影響民眾,中國就必須向他們提供一個明晰的模式,這一模式應該既代表經濟發展,又代表某種生活方式,也代表對基本權利的尊重的結合。只有在這個領域具備一定的實力,中國才能與美國長期地競爭。
魏柳南:這就讓我們回到了原先的問題。中國價值觀是什麼?一方面,我們不能接受西方強國奉行的那種絕對人權主義的理念,這種理念在大多數情況下不過是掩飾最原始的商業利益與權力斗爭的外衣,但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對所有人類都很重要的、必須得到尊重的人權訴求,例如要防範官員的腐敗,想讓民眾有權享受公正的司法等。雖然中國中央政府採取了明顯的努力來改善這些基本人權,但一些權利在中國依然沒有得到合理的保障。
我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根本性的價值觀,例如對老人的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強調工作的社會價值等等,這些在西方社會被遺忘了,但在中國依然保持著,而且中國必須堅守這些價值觀。但中國如果想在經濟榜樣之外,也成為價值觀上的楷模,就必須為民眾提供更公平的待遇和保障。此外,美國的文化——而不是價值觀——在二戰之後保持強勁的一個重大原因是美國電影的影響。中國在這方面的實力還是太弱了。
㈢ 如何借「一帶一路」提升中國國際形象
1、「一帶一路」打開築夢空間。
2、 「一帶一路」有利於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優勢。
3、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無論是「東出海」還是「西挺進」,將使中國與周邊國家形成「五通」。
4、「一帶一路」戰略合作中,經貿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迎來共創共享的新時代。
5、「一帶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6、「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不限國別范圍,不是一個實體,不搞封閉機制,有意願的國家和經濟體均可參與進來,成為「一帶一路」的支持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㈣ 如何宣揚中國的國際形象
1、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宣傳思想戰線積極作為、開拓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2、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彰顯時代創新、體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當代中國故事也引來八方喝彩。
3、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
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責任擔當,也要遵循規律、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注、認同與日俱增,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噪音雜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4)如何提升中國國際社會中的形象擴展閱讀:
國家形象的重要性: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
㈤ 如何提高中國形象
1、樹立獨特的民族觀、世界觀。中國的國際形象內容中需要非常有分量地表現中國特有的民族觀和世界觀。中國人在構建國際形象時,應該要有自己的思想,應該要有自己的政治語言,而不是盲目地跟隨西方的「全球化」口號,人雲亦雲。我們追求和提倡國際間的合作,我們力求和平與發展,但是我們不能糊里
糊塗地跟在別人後面跑。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民族的歷史、面臨的歷史使命以及承擔的世界責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能贏得尊重的國際形象,其力量不是來源於對西方的模仿,而是對自身民族性的尊重和對西方價值觀的修正和挑戰。正是通過這種民族性的國際形象,中國人的世界觀才得以表現。
2、加強思想與道德建設。一個有感染力的國家形象應該是一個具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我國的國際形象應該表現出一種道德和思想的力量和風范,這種力量和風范的特徵就是表現一個大國對世界和全人類發展的關切和責任感。我並不是提倡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一個「道德領袖」的角色,但在重大國際問題上中國應該有自己的立場,應該有自己的觀點,應該能夠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應該有勇氣在國際事務中伸張正義,應該在國際援助中展現中國的友好。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中展現中國的友好、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
3、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硬國力"和"軟國力"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基本的國土和人口資源、軍事力量、經濟總量、科技水平等,它們是有形的、可以用數字來衡量的;後者則包括政府的內政外交管理體制和領導能力、國民素質和士氣、文化被接受能力等,它們是無形的、難以具體測算的。國家綜合實力強了,才有能力在國際發生災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對國際伸出援助之手,可令世界各國對我國的國際形象大大改觀。
㈥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如何樹立在國際上的良好中國形象
1,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與日俱增。
中國作為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已成為邁向多極格局的一極。鄧小平同志指出:「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也算一極」。中國可以作為「一極」的主要依據是:
第一,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
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發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
第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2,如何樹立在國際上的良好中國形象
樹立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從大的方面來講,我認為這要全社會營造一種公開、共贏、友好、積極的氛圍。公開透明盡可能詳盡並且有信心地報道在中國發生的事情,讓國際社會覺得我們並不是在躲避什麼問題,或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更透明更友好一些,讓外界更願意了解我們。還有就是要有積極的態度,這應該是媒體報道的一個大的原則,我覺得政府、老百姓、社會團體、階層都應該有這樣一個積極的態度。這其中媒體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媒體可以比較直觀地報道和宣傳政府的積極形象。但是只靠媒體還不夠,為什麼呢?因為老百姓私下的一些非議也不利於良好國家形象的樹立。因此,應該比較公正、透明地來做宣傳工作,這樣,我們國家的形象也就提升了,老百姓也高興。
㈦ 如何提高國家形象 申論
創新文化傳播方式 助推國家形象提升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重視其文化的國際傳播,這也是大國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共同規律。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緊密相連,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對外傳播的現實意義,多次強調要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共同維護文化多樣性。從2004年至今,全世界五大洲已建立孔子學院440所,孔子課堂646個。孔子學院成為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緊迫性。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問題愈加突出。美國學者喬舒亞·庫珀·雷默認為,國家形象問題,是中國當前最棘手的戰略問題。他指出,中國一些官員在展示本國文化時,仍然習慣於選用那些老掉牙的戲劇、功夫和茶葉等,他們還未意識到如何充分利用當代中國的文化先鋒。「假如把形象問題解決好了,那麼許多其他困惑和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理當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塑造這種大國的形象,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走向世界,不僅是宣傳國家形象的需要,也是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擴大經濟增長點等現實的需要。
近些年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成就十分顯著。「十一五」期間,我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從78.9億美元增長到116.7億美元,年均增長8.1%,文化服務出口從12.1億美元增長到30.1億美元,年均增幅20%;在眾多文化產品門類中,藝術品、網路游戲、電影、動漫等產業對外貿易額居前。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文化產品貿易發展迅速。同時,中國的各種對外文化交流這些年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在文化傳播方式上存在的不足。與其他國家「接地氣」的文化傳播方式相比,我國媒體目前仍側重於說教式、灌輸式的傳播方式。我國的各種形象宣傳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由於不是當地民眾自發或者自願去學習、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這很難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服。
樹立大國形象,要注重積極開展文化外交。一個國家的形象和軟實力,除了它在文化上的影響力,重要的是政治上、道義上的吸引力。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妥善回應外部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要開創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注重構建新的文化傳播符號和形象符號,改變以往除了孔子、功夫、中餐等形象之外,外國人對中國形象乏善可陳的狀況。
文化傳播,不僅是向國際社會展示民族文化,而且是在國家形象、對外開放、貿易投資、經濟效益、文化安全、尋求共識等方面尋求某種均衡。做好文化傳播創新,提升國家形象,才能更有力地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凸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基因與價值理念。
2016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創新文化傳播方式 助推國家形象提升
㈧ 何謂國家形象中國應如何塑造和改善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
我是國際政治專業的(畢業後工作難找),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
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 K.E.)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
通過上述定義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國家形象是社會交往與互動的產物;二、國家形象是在一系列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過程中產生的;三、國家形象是自我認知與國際認知博弈的結果。
目前的或者以前的世界霸主,如:英美蘇法等,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戰爭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建立新國際政治格局,如: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如今中國的崛起,能否通過和平的方式建立新的世界格局是眾多人關注的。
中國國力的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大的發言權,都表明中國在崛起。漢語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各地創辦孔子學院,儒學文化被全球接受,這說明什麼我想大家都知道。而如今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信譽度等均下降,而中國一舉超越日本成為美國的第一債權國,讓中美之間更加相互依賴。
丘吉爾曾說過:『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在國際政治中,只要不動不動就侵害別國利益,幫助欠發達國家,相信形象就會不錯,當然不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㈨ 如何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對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來說,樹立起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雖然我國近年來對這個問題越來越重視,但從實踐情況來看,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我們在樹立國家形象方面,「破」的方面做的工作較多,「立」的方面有明顯的欠缺。
具體而言,我們大都是在國際上出現關於我國的負面輿論之後,才開始「擺事實、講道理」,著力破除這些言論。這種消極被動的「破」的做法,與防患於未然、積極主動的「立」——在負面言論未出現之前,樹立起積極正面的形象——相比,只是退而求其次的辦法。
㈩ 如何樹立良好的國民形象
國民形象由國民素質、公民道德、價值觀念等構成,它是一國國民對另一國國民的印象、認識和了解。有時,一個人所反映的整體形象就可能影響其他國家的公眾對於這個人所代表的國家形象的認知。
一要加強對外國留學生的中文教育、提高他們的中文水平。外國留學生的中文水平提高了,他們才會收聽中國的廣播、收看中國的電視、瀏覽中文的網站,這些媒體傳播出來的信息才會被他們接受,進而才能對他們產生影響。
二要重視外國留學生的媒介接受喜好。國家形象的傳播與樹立離不開媒介,而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媒介接受喜好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留學生在媒介選擇上傾向於網路,所以我國應該重視網路傳播來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利用網路來傳播信息從而對外國留學生施加影響。相關部門也應該思考如何對新聞網站進行更好的管理。
另外,人際傳播也是外國留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調查發現,人際傳播對外國留學生如何看待中國影響很大。因此,在學生特別是外國留學生中保持良性的評價,對建構起積極的形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