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該技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怎麼表達呢
The technology is a lead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 .
The technology is in a leading field in international.
⑵ 國際先進與國際領先是一個概念嗎
不是一個概念。
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國際先進,意為技術和達到國際上中上水平;國際領先,意為在國際上為上等水平。此外還有延伸詞為領先國際,意為成為國際第一。
事實上國家有一部,由該法派生的一個概念叫做科技成果鑒定,而這個科技鑒定將科學技術分為四個等級: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國內領先。
國內先進(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國內先進)而這些鑒定結果除了要有書面材料支撐(國內外專利查新報告等)外有的項目還要組織專家評審會,最終為項目確定鑒定結果。
(2)國際領先技術如何評價擴展閱讀:
世界主要經濟發達國家的國家標準是指: 美國國家標准(ANSI)、聯邦德國國家標准 (DIN)、英國國家標准 (BS)、日本工業標准 (JIS)、法國國家標准(NF)、蘇聯國家標准 (ΓОСТ) 等。國際上通行的團體標准較多。
比較有名的有: 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標准 (ASTM)、美國軍用標准 (MIL)、英國勞氏船級社《船舶八級規范和條例》 (LR) 等。此外,還有其他國家的某些世界先進標准,如瑞士的手錶材料國家標准,瑞典的軸承鋼國家標准,比利時的鑽石國家標准等。
以及國際上先進的公司企業標准。國外先進標准、反映了國際上當前的先進技術水平。積極採用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準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技術經濟政策,是技術引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技術進步,提高質量和社會經濟效益,擴大對外貿易,提高標准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⑶ 有哪位高人指點一下:科技成果鑒定中"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國內先進"四個鑒定水平的確切含義!
領先比先進要好,你查領先這個詞就行了,領先意味著你走在最前面,國際領先意味著某個方面,你走在國際這個范疇內的最前面;而先進就是說你超越了平均水平或者現有整體水平。
⑷ 中國在哪些科技領域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術。我國激光技術世界第一,領先全世界15年(上市公司大族激光)。
2、超級稻及其他農作物雜交技術。超級稻被世界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上市公司隆平高科)。
3、高原鐵路建設技術。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世界唯一高原鐵路施工商中國中鐵)。
4、巨型水電站建設技術。我國建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代表世界水電技術的最高水平(長江電力)。
5、排灌機技術。安裝在駱馬湖的抽水機直徑8米,計劃再安裝直徑12米的機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6、移動通信技術,代表企業:華為、中興,競爭對手:愛立信。
7、核電技術,第三代核電技術購買自美國,已經掌握。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已經成熟,示範堆在清華大學,商業堆在山東,在建。中子堆、核聚變示範裝置都已建成。伏波堆在研。
⑸ 安全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怎麼寫
下面分七個方面向大家綜合介紹一下這套指標體系及其應用軟體。
一、指標體系的設計目的和指導思想
企業的發展要靠兩個輪子,一個是「管理科學」,一個是「技術進步」,我國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進行的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也體現了這兩個宗旨,企業只有遵循這兩個原則,才能取得最好的經營成果和樹立最佳的企業形象,企業才能有發展後勁。
這套評價體系力求全面考核企業的「管理科學」,和「技術進步」程度,並力求對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考核企業經營成果的指標體系進行改革。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集中,企業的主要任務就是執行國家下達的總產值指標,這就決定了企業必然要把總產值最大化作為生產經營的主要目標,這樣就造成了企業只講產值、不講效益;只抓生產、不抓銷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潛。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1983年,國家曾制定過工業企業16項經濟效益指標,1992年又制訂了6項經濟效益指標體系,這在當時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起到了推動作用。1993年,國家改革了財務會計制度,頒布實施了《財務通則》和《會計准則》,出台了新稅制,同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工作也正在逐步展開。這些重大舉措使得企業的統計指標、財務指標、產權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使原來政府考核企業經營成果的指標體系,無論從引導企業方面,還是從評價企業方面都不再適應新的形勢,迫切需要設計出新的指標體系,對企業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以加強政府對企業的宏觀指導、引導企業的經營行為和建立起企業的自我約束機制。
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和利益主體,企業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合理經營,在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報酬的情況下不斷增加企業財富,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化,這就是我們設計這套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
這套指標體系緊緊抓住了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根本目標是追求自身價值最大化的這個核心,打破了原有的指標體系不把企業作為獨立的法人實體,而是作為政府部門的基層預算單位的陳規,將考核的中心指標由資金利稅率轉為資產凈利率,將考核重點由企業行政目標的實現程度轉移到企業是否具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綜合素質上來。不僅考核企業即期經濟效益和資金營運情況,又考慮了企業將來償付債務情況和後續發展情況。
二、指標體系的設定及評價方法
我們將企業的價值歸納為四種能力,即獲取利潤的能力(獲利能力),資金綜合運營能力(營運能力),償付債務的能力(償債能力)和後續發展能力(發展能力),並通過這些能力的達到程度來綜合評價某一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
在四個能力中,獲利能力是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其它三個能力的來源與歸宿,在整個體系中占據最重要的位置。償債能力既反映企業經營風險的高低,又反映企業利用負債從事經營活動能力的強弱。營運能力反映了企業資金周轉的快慢,是企業資金運用水平的體現。發展能力反映了企業的發展後勁,是企業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為了科學的標定企業所具備的四個能力,我們從企業30個財務和統計數據中,選定出12個比率來構成這一體系。
我們用資產凈利率、資本金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來表述企業的獲利能力。
資產凈利率等於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表現了企業運用全部資本帶來的收益。這個比率是評價企業獲利能力的核心指標,也是整個體系的靈魂指標。
資本金利潤率是稅後利潤總額與資本金總額的比值,反映了企業的出資者向企業投入的全部資本金的獲利能力。
成本費用利潤率是稅後利潤總額與成本費用總額的比值,即企業所得與所耗的比率,綜合反映了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投入產出關系。
三個指標,分別說明了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投資者回報狀況及投入產出水平,結合在一起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企業的獲利能力。
我們用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來表述企業的償債能力。
資產負債率是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值,顯示負債佔全部資產的比重,既反映企業經營風險由誰承擔,又反映企業利用債權人提供的資金從事經營活動的能力。這一比率是償債能力的核心指標。
流動比率是流動資產總額與流動負債總額的比值,用來評價企業流動資產在短期債務到期前可以變為現金用於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
速動比率等於(流動資產一存貨)與流動負債的比值,用來評價企業流動資產可以立即用於償付流動負債的能力,與流動比率相比,更能反映企業流動資產的變現能力。
這三個比率結合在一起,綜合反映了企業長期、短期、即期償債能力,對企業的經營風險做了較為完整的描述。
我們用營運資金占總資產的比率、固定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來反映企業的營運能力。
營運資金占總資產的比率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差額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反映企業的營運資金是否能夠維持企業經營活動的正常運營。這個比率是營運能力的核心指標。
固定資產周轉率是銷售凈收入與平均固定資產凈值的比值,反映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
流動資產周轉率是銷售凈收入與平均流動資產總額的比值。為了更真實地反映企業流動資產的營運狀況,我們用應收帳款周轉率與存貨周轉率兩個指標的組合來代替這個比率。
應收帳款周轉率是銷售凈收入與平均應收帳款余額的比值,反映應收帳款變為現金的速度,也說明收帳效率。
存貨周轉率等於銷售成本與平均存貨余額的比值,是衡量企業存貨數量是否合理以及銷售能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比率。
我們用全員勞動生產率、技術進步經濟效益以及凈資產增長率來反映企業的發展能力。
全員勞動生產率是一定時期工業增加值與同期全部職工平均人數的比值,反映了企業活勞動的消耗效率。這個指標是發展能力的核心指標。
技術進步經濟效益是本期增加值增長額與本期總資產增長額的比值。這個比率可以判明企業是集約型增長還是粗放型增長。
凈資產增長率等於(期末凈資產一期初凈資產)與期初凈資產的比值。這個比率反映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
這套評價體系的評價方法,是對傳統的評價方法進行分析、對比、取捨、綜合基礎上形成的,其主要特點是「比率分析,總分評定」。對各個比率,我們參照國際標准、行業標准和預算標准,確定了它們分別應達到的標准值,根據企業各個比率達到程度,確定這個比率的得分情況,綜合得分設定為100分,分布在0—100分之間,得分越高,說明企業的經營成果越好。
為了將評價結果直觀化,使非專業人員更易於理解、接受這樣的評價結果,我們這套體系除採用總分評定法外,還採用了雷達圖、直方圖法和文字診斷的方法。這樣更適用於政府部門進行宏觀政策分析和企業的管理部門對企業進行自我評價。
三、指標體系的幾個突破點
從技術上看,這套指標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突破點:一是這套體系擺脫了以資金利稅率為核心的傳統的考評企業模式的約束,不再服務於對企業進行檢查評比和施加行政干預的目的,而是按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所應具有的行為導向、基本素質對企業進行綜合評價。
之所以選用資產凈利率為核心指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必然要求。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總價值的公式,企業的總價值與企業每年所獲凈利潤成正比,因而它是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的首要條件。
二是博採眾家之長,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分析方法上,繼承了國際上慣用的比率分析法的長處;在評分方法上,將功效評分與總分評定綜合起來,既解決了總分評定法分數跳躍的弱點,又克服了功效計分的「比率越高越好」這一與經濟學中利潤最大化的概念相悖謬的弊端。
評價體系所用的比率、使用的術語、數據來源盡量採用國際通用的財務、統計指標和規范報表中的數據,以免理解上的分歧,防礙指標體系的推廣。
三是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內實際與國際標准相結合,力求評價結果更能真實地反映出企業的實際情況。
《財務通則》中給定八個考核工業企業的比率,我們採用了七個,在此基礎上又做了必要的補充,既符合國際慣例,又考慮了中國國情。
銷售利稅率,因稅制改革,占稅收比重最大的增值稅已由價內轉到價外,因而這一比率不再能反映企業通過銷售業務除補償成本與費用支出外所創造的凈收益水平,因而我們未予採用。
營運資金占總資產比率,在國內尚屬首次採用。這個比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解釋當前企業資金普遍緊張根源,並引導宏觀經濟部門轉變思想觀念。企業只有真正產生營業盈餘,營運資金才會有穩定來源,才能具備正常的支付能力,如果企業不具備相應的「造血」機能,無論如何注入資金,都會無濟於事,而且事與願違,非但銀行信貸安全得不到保障,企業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時,對於經濟效益核算不實的企業,這個比率也是一個很好的制約。企業在利潤上搞虛盈實虧,對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額的影響不大。而且企業潛虧,必然要靠借貸支撐,則營運資金數額必然下降,進而揭示了企業真實的資金營運能力。
四是較為充分地體現了「嚴謹」、「求實」的原則,做到了「設計有依據、數據有來源、結果有驗證」。94年5月初,我們向全省大中型企業發了一套調查表,共包括7個方面,180個數據,共有1132戶大中型企業填寫了調查表。我們組織力量將這些數據全部錄入了計算機,並進行了資料歸檔。這個具有18萬個數據的資料庫,是我們工作起步的原始數據來源。七月份,我們又將全省1357戶大中型企業的統計年報全部調來,做了進一步分析研究。對一些具有明顯行業特徵的比率的參考值做了實際測算。8月份,我們將評價結果分送省直有關工業廳局和各市經貿委,請他們對評價結果吻合程度加以驗證。從反饋結果看,除數據填報不準的企業外,評價結果與企業的實際運行狀況基本吻合,證實了這套評價體系的可靠性。
四、經濟綜合部門和企業如何開展綜合評價活動
為了更准確、方便地評價企業的經營情況,和這套評價體系相配套,我們設計了一套應用軟體,企業只要定期將相關的31個數據錄入計算機,即可得出企業的綜合得分、評價結果、直方圖、雷達圖及相應的診斷結果、改進措施。
經濟綜合部門可定期將下屬企業的經營數據上調,利用這套綜合評價應用軟體的綜合版,方便地測算出本地區、本部門的綜合評價情況,得到相應的經濟分析表及相應的診斷措施。
總之,我們認為這套評價指標體系的推廣,對全面提高企業素質、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促進企業挖掘自身潛力、實施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戰略管理方面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將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
附:考核企業12項指標的測算方法、標准值及得分權數
項目測算方法標准值國際標准
得分權數
獲
利
能
力
(1)資產凈利率=稅後利潤
總額/平均資產總額
0.05
0.0816
(2)資本金利潤率=稅後利潤總額/資本金總額
0.150.188
(3)成本費用利潤率=稅後利
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
0.07
0.108
償
債
能
力
(1)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
產總額
0.30~0.600.30~0.6012
(2)流動比率=流動資產總額/流動負債總額
1.50~2.501.50~2.506
(3)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總額)/流動負債總額0.08~01.500.08~1.506
營
運
能
力
(1)營運資金占總資產比率=(流動資產總額—流動負債總額)/平均資產總額
0.01~0.300.20~0.4012
(2)固定資產周轉率=銷售凈收入/固定資產凈值
2.003.006
(3)流動資產周轉率
應收帳款周轉率=銷售凈收入/平均應收帳款余額
5.008.003
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平均存貨余額
3.005.003
發
展
能
力
(1)全員勞動生產率=本期工業增加值/平均職工人數
20.0050.0010
(2)技術進步經濟效益=增加值增長額/總資產增長額
0.300.405
(3)凈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額/期初凈資產
0.100.155
(本文選自《工業企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應用軟體》一文)
⑹ 如何評判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
你要評判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實際上你要想清楚科技是怎麼樣作用於社會的,它實際上有好幾個層次,首先是基礎研究,這是底層的推動力,然後是應用研究,把它應用到生產中,然後就有工業企業把它實際做出來,最後反應到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通過研發的投入來實現的。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五個角度來認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業技術、日常生活、研發投入。我們主要來介紹下基礎研究的現狀。
基礎研究的成果大部分都是以科學論文的形式來衡量,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可以看出其質量。世界上大部分的論文被應用的次數基本為零,只有少數好的論文被引用幾百次幾千次,甚至上萬次。所以人們就設計指標來衡量基礎研究的優劣,一種就是自然指數,這個主要體現在論文上,准確的說它度量的是發表在68種一流期刊上的論文。第二種叫做研究前沿,這個研究對象也是論文,但是如果有若干論文經常被一塊引用,它們就組成一個研究前沿。第三個是高引用研究者,這個不同於前兩個看論文,這個是看人,就是看那些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我們主要介紹一下自然指數是怎麼回事。
有一個國際著名的頂尖的學術期刊它是創建於1869年的《自然》雜志(Nature)是國際領先的科學周刊,也是自然科研這一品牌的核心期刊。2014年它搞了一個指數,叫做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自然指數是依託於全球68本頂級期刊,統計各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的資料庫。它覆蓋的領域:物理、化學、地質學、生物學、天文學。它只是普通意義上的自然科學,所以沒有數學。
自然指數有三種計數方法,第一種叫做文章指數(AC),有一個出現在這個作者名單里,這篇論文就算你的,就給你加一分。第二種叫做分數計數(FC),如果有一篇文章有N個作者,就把它分成N等份,每一個作者我們都認為他有N分之一的貢獻。第三種叫做加權的分數計數(WFC),在這68家一流期刊當中,天文學期刊很多,大約是其他領域的五倍,所以它還要再做一個修正,把天文學論文的權重降低五倍,乘以一個0.2,就變成了一個加權的分數計數。
加權的分數計數(WFC)是這個自然科研最重視的指標,基本思路是合理的,更能反映全球各個國家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成果的貢獻率,所以作為了評判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准。2016年根據加權分數式計量(WFC),中國是全球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第二大貢獻國,僅次於美國,排在中國之後的是德國、英國、日本和法國,所以中國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佔有很高的水平了。
⑺ 怎麼證明產品技術國際領先
我也剛剛遇到這個問題了,在申報一個項目的時候,需要填寫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產品數量,我們有3個,但是沒辦法證明,後來通過查詢和多方面打聽,得知:最主要的還是國際市場銷售量的證明,以及您銷售網路覆蓋的證明,國際市場佔有率證明文件等等,這些證明都必須是實打實的紙質材料,而且需要自己去想辦法證明,比如銷售合同和發票就可以拿來證明您的銷售量和覆蓋區域,而不是空口平說……基本就是這樣了!
⑻ 如何判斷科技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所謂科技成果是指人們在科學技術活動中通過復雜的智力勞動所得出的具有某種被公認的學術或經濟價值的知識產品。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的含義界定為: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
⑼ 誰知道啥叫「國際領先」水平
國際領先水平,就是在世界上處在前列的技術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