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中後期,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是好事還是壞事
是好事,但是要有好的操作才行。
白銀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中國的經濟,大家看生產絲綢,瓷器,茶葉這么賺錢,比種糧食合算多了,於是都改稻為桑,為茶,生產經濟作物。但是這樣一來,糧食的價格就上漲了,糧食儲備就減少了。一旦發生天災,沒有糧食儲備,糧食價格又高,會出大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國家對出口的產品大量收稅,將稅收作為補貼,應對災荒。
萬曆皇帝基本就是這個做法,將大批太監派出去,作為海關的稅收人員,收上來的稅收不入國庫,叫內帑,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如救災,戰爭,或者大型水利項目,就從這筆錢中支付,不會對國庫預算造成影響。
但是這個做法,要求皇帝親自控制,對各個鄉紳,士族,官僚機構都是不利的(他們撈不著了),因此,皇帝的能力和控制力是很關鍵的,在萬曆皇帝死後,小皇帝基本不能堅持,最後國家收不上這筆錢,導致遇到災荒就崩潰了,外敵入侵也沒有錢組織軍隊了......
② 初中歷史總復習提綱(人教版)
初中歷史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歷史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合集。適合各階段學生日常輔導,中考沖刺,技能提升的學習。
③ 永樂大帝朱棣,究竟是如何通過鄭和下西洋來賺錢的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航程最遠的海上活動,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中國在世界的地位空前提高,發展了航海技術和造船業,促進了國內經濟的增長。但當時的統治者並不單單因為這些才派鄭和下西洋的,其主要原因還是:有利可圖。
再換到大量的資金後,商隊又會采購很多當地特有的產品,甚至動物。再回到國內後,向皇帝上交一部分貢品,皇帝賞賜官員一些,剩下的都流入國內市場,大部分都會被國內的富商和官員搶購,而且價格非常高,據記載胡椒的價格可以買到產的的20多倍價格。這些錢大部分都流到了國庫,去掉下次出征的費用,還會有很多剩餘。
④ 列舉一個明朝時對外開放的典型事例什麼同時它也是世界上航海史上的一個壯舉
五百年前,明王朝實行最嚴厲的海禁政策,王直的海盜武裝走私集團經營的寧波雙嶼島(今舟山六橫島)卻是全球性的貿易中心,來自歐洲和日本的白銀源源不斷運到這里,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
當時的雙嶼島,僅葡萄牙人就有1200人,歷史學家稱之為「十六世紀的上海」,全球的商品在這里交換、中轉和集散。台州蛇蟠島曾是雙嶼島的分埠。
當時歐洲處在蒸汽機發明前200年,日本有66國爭雄,嘉靖年的明王朝是全世界最強盛的帝國。1548年浙江巡撫朱紈率大軍搗毀了雙嶼島。對海上貿易執著的葡萄牙人,經蛇蟠島向南轉移到福建的浯嶼港、月港,繼續與王直集團合作。
漳州附近,成了新的貿易中心。此後,明朝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又將葡萄牙人趕到了廣東珠江口。這時,都指揮使黃慶收受賄賂,允許葡萄牙商人在澳門安頓下來,經商貿易。
500年前的中國,曾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貿易中心,假如當時的明朝政府,不去攻剿雙嶼島,而是打開國門,放開海禁,利用中國的壓倒性貿易優勢,富民強國,中國的世界貿易中心地位,可能保持500年至今,鴉片戰爭以後的所有民族災難或可避免。
康熙皇帝收復台灣後,曾經開放海禁,晚年再次禁海。而同時代的俄羅斯彼得大帝,則勵精圖治,瘋狂地推動海外貿易和工商業。此時,距英國用槍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只有一百多年了。
中國在全球化中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強勢地位的機遇,始於寧波雙嶼島,終於康熙晚年的禁海。面對五百年來的滄桑,我們不得不承認:曾經,中國人有機會把全球化的主動權和船舵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我們曾離成為世界財富中心如此之近。
二、從「勘合貿易」到武裝走私――開放的大門漸漸關閉
明初以後,朝廷厲行海禁,同時實行古怪和有限的朝貢勘合貿易。即外國商人隨「貢使」來到中國,由市舶司將其貨物以「貢品」名義「朝貢」給朝廷,中國方面則把商品回賜給這些「仰慕天朝威儀」的外國人,貿易的規模、利潤、效率統統不計。嘉靖初為三年一貢,允許每次三條船200人。後因日本商貿使團間「爭貢之役」,朝廷停止中日勘合貿易。
同一時期王直集團沖破貿易壁壘,武裝走私經商海外。王直先後居留日本20年,事業鼎盛時以平戶為基地,稱霸海上,屢敗明軍,稱「徽王」。這一時期,王直承襲徽商傳統風范,在日本發揚光大。日本史稱王為「大明國的儒生」。
王直學習日本語言文字,研究日本的商品市場,以信義取利。在王直麾下,也有一些日本人俯首聽命於王直的調遣,學習經商本領。以誠待客,以信接物,以義取利的「東方商人」的精神風貌,被日本商界視為典範。
在今天的日本,還以畫冊、書籍、卡通和游戲軟體等多種形式敘述王直的故事,在平戶,有王直的住宅舊址供人觀瞻。
三、關鍵人物王直:從徽商到徽王
500年前的這場對外開放之爭中,有一個關鍵性人物,他就是王直,明嘉靖年徽州歙縣人。史書描述王直「少任俠,壯多智略,樂善好施」。
王直早年按徽州習俗經商服賈,南下廣東,造巨艦販運硝黃、絲綿等抵日本、暹羅、西洋等國,對外貿易使王直的財富迅速積累。
明朝嘉靖年「片木不準下海」,官府的海禁與壓迫,將漁農工商逼上絕路,中國沿海各地爆發大規模的武裝走私活動,王直在寧波雙嶼港為許棟集團掌管船隊。及浙江巡撫朱紈發兵攻剿,李光頭被捕,許棟兄弟逃亡,王直收其餘眾,發展成為江浙海商武裝集團的首領。
公元1550年,王直以靖海、剿匪有功,叩關獻捷,請求松動海禁,通番互市,反遭朝廷偷襲和圍攻。王直突圍後逃亡日本,積蓄力量,兩年後重返浙洋,在沿海商民支持下,攻城略地,威震江浙。
王直在定海稱凈海王,又稱徽王。官軍莫敢攖其鋒,浙直(「直」即現安徽、上海一帶)閩廣幾不可支,張經、周珫、楊宜三任總督被先後撤職。盡管此時海禁依舊,但對外貿易卻以武裝走私的形式被延續著……
四、王直被殺開放大門徹底關閉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明王朝在與王直武裝集團的交戰中屢遭失敗,三易督帥,被迫改變策略,決定招撫王直。新任浙閩兩江總督的胡宗憲受命謀劃。
胡宗憲釋放在獄的王直的老母妻兒,給予豐厚的待遇,同時派使團前往日本宣諭並招撫王直。王直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歸順朝廷,遣人賚疏胡宗憲「代為疏請通商」。疏文強烈要求明朝廷解除海禁,開市通商,並求都督職使,「使得稽壓海上,開市息兵」。
經多輪談判,王直遂於公元1557年9月下旬率數千驍勇由日本駕艦回國,泊舟山岑港,不久往錢塘總督府接受招撫。胡宗憲以禮留居王直,隨後上疏對王直赦免。但此時朝中一些重臣已變換嘴臉,對胡宗憲進行激烈的彈劾,言其受王直賄賂而徇私。
胡宗憲陷入危境,被迫交出王直。王直被捕入獄,公元1559年12月被斬於杭州官巷口。徐光啟為王直鳴不平,說「招之使來,量與一職,使之盡除海寇以自效」。
清人朱克敬在《邊事匯鈔》中評說「斬汪(王)直而海寇長,推誠與懷詐相去遠矣」。王直臨死時預言:「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
五、胡宗憲:開放之爭的又一個天才冤魂
胡宗憲(1512-1565),明徽州績溪人,嘉靖年官至兵部尚書、七省總督、加太子少保、少保銜。任上不畏豪強權貴,潔已奉公,持法正事,為整頓和加強北國邊防屢建功勛,為整治藩王和平反冤獄恪盡職守。胡廣攬人才,徐文長、戚繼光、俞大猷等皆為重用。
他博學深思,除著述多卷詩文奏稿,主編集定了《籌海圖編》,記述明代中日關系,分省御倭,用兵、城守、剿撫、互市和沿海布防形勢等,並附詳圖。此書點燃了當時
⑤ 明代為什麼會出現限制他國朝貢貢期與貢品數量的情況
明朝時期,出現了限制他國朝貢貢期與貢品數量的情況,他國在朝廷進貢的次數大大減少,貢品數量統計數據也出現大幅度地下滑,這與當時明朝實行的政策有關。國君不僅有自己的氣度,在別國面前也有自己的尊嚴,絕對不允許出現自己的回禮比別國的貢品掉價的情況,再加上明朝社會流行的風向,這些婉拒他國貢品的場景極為常見。
按照明朝當時發展的情況來說,國君做出這一政策確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不僅保全了國家的財產,也讓當地的百姓知道「天理才是王道」。在天理面前,人的私慾就顯得微不足道,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這是國家的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時刻牢記的觀點。
⑥ 瀏陽夏布的起源和歷史
摘要 早在明朝,瀏陽夏布就聞名於世,商賈爭購。「明末清初,瀏陽夏布暢銷各埠年可銷萬筒」。咸豐年間山東「謙益祥」在瀏陽設庄收購夏布,年均7萬余匹。當時,瀏陽在京、滬、粵、漢等地設立的鞭炮庄均兼營夏布。醴陵所產夏布多由布販從民間采購,轉手販與瀏陽商人漂白後,再成捆外銷。在明代即被列為朝廷貢品。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瀏陽夏布開始遠渡重洋,銷往日本、朝鮮、南洋等地。瀏陽夏布當時質量居全國第一,在1910年南洋勸業會上獲得優獎。
⑦ 明朝時幾乎全球都在使用白銀,為何朝鮮卻下令禁止白銀呢
因為當時的朝鮮經濟十分落後,對貨幣需求量並不大,都是用米和布作為貨幣使用的,所以基本上是用不到白銀的。朝鮮半島的經濟水平自古以來就非常落後,很少製造自己的錢幣。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對錢幣的需求很小,商品流通很少,而且他們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易貨時代。盡管朝鮮有一些貨幣,但它們很少流通,主要是以物易物。
最後一點就是出於對明朝恢復金銀進貢的擔憂,所以朝鮮才會開始禁止使用白銀的。為了防止明朝恢復金銀進貢,朝鮮的君主和官員們便認為應對這個的最好辦法就是禁止白銀。結果,整個朝鮮都找不到任何白銀,那明朝自然也沒有理由恢復金銀貢品制度了。不但白銀不允許作為貨幣流通,任何器具上面也都不允許出現金銀這種材料。就連當時朝鮮的那麼多寶塔和佛像,也都被嚴格禁止使用金銀作為材料。對朝鮮來說,禁止白銀已經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經濟發展。
⑧ 鴉片如何進入的中國
鴉片
鴉片在中國原本是一種葯,從唐朝開始,四川就種植罌粟,產鴉片,叫做阿芙蓉。當時的人已經知道服用過量的話有毒,到明朝時期它仍然是一種貴重的葯品。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鴉片由葯品變成了春葯。明朝的皇帝,尤其是中後期的一些皇帝,以淫亂出名,一旦發現鴉片有壯陽作用,他們一定是欣喜若狂。但是國產鴉片極少,難以滿足皇室的需要。因此,明朝的鴉片,是通過朝貢關系,從當時中國的一些藩屬國的進貢渠道取得的。鄭和當年率領船隊浩浩盪盪下西洋,采購了大量的高級奢侈品,其中包括葯材,或許就有鴉片。
《大明會典》確實記載了當初亞洲藩屬國給明皇室進貢鴉片的事。暹羅、爪哇、孟加拉,他們的國王定期向中國派出朝貢使團,拿著黃金鑲邊的國書,向明朝進貢當地土產的各種寶物,以取悅宗主國,貢品中就有鴉片,不過《大明會典》把它叫做「烏香」。暹羅每次給皇帝進貢兩百斤,皇後一百斤,其他兩個國家進貢的數量史無明文。但是這個數量並不能滿足皇室的需要,皇帝還要派出太監到處尋覓采購鴉片,而當時的鴉片價格與同等重量的黃金同價。
明朝列為藩屬「貢品」,作為葯物。清初傳至民間。至少在1729年雍正皇帝就下令禁止鴉片,此後多位皇帝一直強調禁煙。十九世紀,英國商人為彌補中英貿易逆差,從印度向中國走私鴉片,最終導致鴉片戰爭。但是鴉片戰爭的失敗導致鴉片和其它毒品的進一步流毒,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鴉片才基本上被消除。
⑨ 明代中後期為何世界白銀流入中國
明代中期以後(成弘之際,約為15世紀末16世紀初)國內市場上的白銀流動開始頻繁起來。在16世紀中葉上下外國白銀大量流入之前,國內白銀流動的市場先期建立起來。然而從以下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國內白銀存量的不足始終制約著明代經濟的發展和起速,最終由於海外白銀的流入加上國內外白銀流動市場的切合終於使得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連為一體,明代蓬勃的經濟發展也有了可靠的潤滑劑。
1、國內白銀市場的先期建立
通過上文所講,在國內市場上明代白銀的使用一直存在。但是囿於國家為了維持寶鈔地位而不斷施行禁銀令的制約,白銀只能在某些特定的領域流通。政府的課稅、土地買賣市場、江南富商大賈的貿易買賣[45]等數額較大的方面可以見到白銀的蹤跡,很顯然在明前期白銀的使用在國家法令的嚴禁之下是較為零星稀散的。尤其是永樂時期,政府禁銀比較徹底,以至於民間契約上只見寶鈔、縑帛、穀物等。到了宣德、正統時期,白銀的使用明顯增多,促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便是鈔法的敗壞。宣德時規定:
「凡以金銀交易及匿貨增直者罰鈔」 。但是, 「戶部言民間交易, 惟用金銀, 沙滯不行。乃益嚴其禁, 交易用銀一錢者, 罰鈔千貫, 贓吏受銀一兩者, 追鈔一萬貫。」[46]
盡管在課稅、賞賜方面,白銀仍在使用。但是國家法令有時候也會出現矛盾不一致的地方。從洪武到宣德,在民間仍然有鼓勵犯罪罰銀的規定[47],可謂是國家一定程度承認了民間用銀的合法性[48]。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實物貨幣在宣德皇帝統治時期是運用最廣泛的,尤其是縑帛和穀物,這從契約和記載中可以知道[49]。黑田明伸說過:「實際上,通貨不穩定迫使人們轉向物物交換的現象,即使到了20世紀,也是反復出現的」[50]。很顯然明中前期通貨的不穩定一直影響著市場運行的狀態,使得實物貨幣大量存在。市場運行的不暢反過來又制約著人們對於更高通貨的需求,最終使得社會經濟發展的遲滯和貨幣制度運行的混亂。
然而在此,我們關注的重點並不是這一復雜混亂的貨幣使用狀況,而是要知道從何時起,白銀逐漸取代其他通貨逐漸在流通領域取得主要地位使得一定規模的白銀市場建立起來。從契約的情況來看,正統時期寶鈔已經不見蹤影,白銀已經取得主幣的地位。景泰、天順時期民間使用白銀率是極高的。有學者指出:「至成化年間,90件契約中,無一例外地使用白銀交易,從而說明民間交易中完全實現了貨幣白銀化。」[51]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明代經濟是如何受制於它的通貨規模的。中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切合一般認為是在16世60年代,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的嘉、隆之際。這時期海外白銀的流入不僅有日本,還有後來加入的馬尼拉、南亞、中亞等地。學界曾對此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些成果使得我們更能清晰的看到白銀流入中國的路線和大致過程[62]。
我們先來看看海外白銀流入的路線問題。弗蘭克指出白銀流入中國的路線主要有三條:日本-中國、美洲-馬尼拉-中國和歐洲-中亞和印度-中國,同時他認為中國在18世紀以前獲得了相當於世界產量一半大約60000噸的白銀[63]。近年來大多數學者,傾向於把流入中國白銀的路線主要歸結為兩條:日本和馬尼拉,這條路線上的白銀又包含兩條小路線,即西屬美洲-馬尼拉和歐洲-馬尼拉路線。萬明把這些路線總結性的概括為:中國-東南亞-日本、中國-馬尼拉-美洲和中國-果阿-歐洲[64]。總所周知,海外白銀的主要來源有兩個地方,即:日本和西屬美洲。因此為了方便白銀流入數量的估算,大家傾向性的用這兩條源流來分析和估算白銀流入的大致數額。
從中外的史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在明代中後期中國通過各種類型的貿易從海外大量輸入白銀。然而在中國傳統時代,由於缺乏數字統計手段使得我們難以確切知曉到底有多少數額的白銀流入中國。因此,關於白銀數量的估算引起了中外許多學者的矚目和研究。目前,我們從這些研究當中可以得到許多信息,這不僅僅是白銀流入數量的問題,更是中外幾代學者孜孜不倦融會中西方資料和進行廣泛學術交流的見證。
布羅代爾說過:「貴金屬的作用似乎從來沒有像16世紀那樣重要,當時的人們毫不猶豫地把貴金屬放在首位。」[67]如今學界就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在16世界中葉以後逐步形成的論點已經達成共識,其實質恐怕沒有人能夠否認白銀流動在其中的作用,正是這種「絲綢之路上的錢幣」[68]流通使得中國與世界逐步形成一個共同的經濟體系。從此,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改變。就中國而言,蓬勃興起的市場貿易和規模擴大的商品經濟使得晚明社會發生了深遠影響的社會變遷。
對於明代中後期白銀世界范圍內的流動,尤其是這種流動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意味著什麼卻出現了不同的解釋。以往白銀貨幣化論者(白銀進步論者)認為正是中國的白銀貨幣化需求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白銀的開采和周轉,從而使中國是以一個主動的姿態參與構建世界的經濟體系。然而有人卻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由於明代前中期一直存在的通貨不足和經濟體制問題使得通貨結構經歷著異常危險的狀態,由於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使得中國的市場經濟和通貨制度才得到挽救。同時他們對明代白銀貨幣化的論點提出質疑,認為這是一種白銀進步論的觀點,是對歐洲經驗的簡單解讀[69]。
筆者以為,對於明代白銀問題及其中後期流動的考察,應該從中國獨特的貨幣結構和社會制度框架來進行解釋。日本學者說:「無論是貨幣還是市場都不能獨立於制度而存在,對於制度而言也是一樣」[70]。明代的白銀在其中前期一直處於實物貨幣階段,這種實物貨幣的存在體現了明政府貨幣制度設計構架的不合理。這種不合理的制度設計同時導致了明代前中葉錢鈔貨幣結構的不穩定性。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雙重壓力使得明代的貨幣結構面臨著急需轉變的境地,而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最終為明代貨幣結構的轉變提供了可能,使得白銀得以擺脫實物貨幣的地位從而走向貴金屬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白銀流動的意義無法低估。
⑩ 明朝琉球國究竟進貢了什麼,惹得朱元璋很生氣呢
明朝琉球國不是給朱元璋送的,而是給朱棣送的,送了幾個太監,應該是好心,但是沒想到辦了壞事,你送幾個美女啊,送幾個太監是咋想的,送過來給朱棣,他是用還是不用呢?明朝缺太監嗎?隨便拽出來到處都是,遠道而來的太監,想像不到這個琉球國究竟咋想的。
這送禮啊還是要小心一點,人家喜歡茶葉你非要送酒,人家喜歡酒你卻要送糖,這不明顯的跟人對著干嗎?錢花了,還讓人生氣,讓人反感,最後可能事沒辦成,還失去了一個有用的朋友,琉球國就是這樣的,送什麼不好,你送太監,還給皇帝帶來了難事,留也不是,不留也不是,送來了煩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