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局勢一超多強會持續多久

國際局勢一超多強會持續多久

發布時間:2022-11-15 03:04:06

❶ 多極化和多元化 與一超多強 兩者有什麼區別

一超多強:一個超級大國和多個強國組成。
多極化是相對單極化和兩級化而說的,多極化是未來世界發展的一種趨勢.就現在而言是"一超多強"即以美國為一超級大國,其它國家或地區比如:俄羅斯 日本 歐盟以及以中國為首的第三世界是多強的主要構成部分.單極化是美國希望建立其單方面主導世界的一種格局.
兩極化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而瓦解.
多元化的簡要定義是,「任何在某種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人員的組合」。與一元化相對。指某種政治經濟及文化宣傳等體制中具有多種構成主體或利益主體。

多元化和多極化的區別:
國際形勢多極化,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化。 描述政治關系時用「極」,而在意識形態(如文化),需

❷ 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對世界的影響

應該看到,「9·11」之前,美國經濟經歷了10年繁榮,美軍事機器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現在的問題是美國動用軍事力量的意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在「一超多強」的格局下,美國是主要矛盾的碰撞點,其他大國都是圍繞美國來調整戰略的,歐美關系的同床異夢、俄美關系的停停走走、中美關系的多雲轉晴、日美關系的虛虛實實,都是同美國碰撞的反映。另一方面,「強強」聯手「制超」的勢頭也在增強。只要有共同利益,「強強」就能找到新的合作平台。如聯合國通過恢復對伊武器核查的1441號決議,就是「強強」合作的一個例子。大國關系中的實用主義,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梅兆榮:目前仍是「一超多強」的格局,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多極化的格局還沒有真正形成。我們都希望有一個多極化的世界,這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目前各國在處理國際事務時,都在迴避美國的鋒芒來保護自己的利益。盡管當前恐怖主義的問題很突出,但從根本上講,對和平的威脅主要還是來自霸權主義。

客觀地看,美國的單邊主義確實有了新的發展。柯林頓任期內,美國經濟多年持續大幅增長。這為美國政府目前的軍事擴張政策打下了經濟基礎。布希班子的「新保守主義」早在1992年就已經形成。當時五角大樓制定的「防務指導」就提出了「先發制人」的戰略。冷戰結束後,前蘇聯解體使此前長期存在的牽制力量消失;「9·11」事件為美國提供了擴張的「理由」,這都為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創造了條件。目前的國際斗爭是「多邊對單邊」,是在聯合國框架內解決還是美國一家說了算。這兩種政策的較量,有可能成為今後國際斗爭的一個特點。

閻學通:美國奉行單邊主義,總是和具體問題聯系在一起的。美國的單邊主義一直在發展,布希上台後,他將單邊主義推向極端,今年的表現更加突出。估計今後單邊主義還將繼續發展。為什麼?因為冷戰後,沒有一國能挑戰美國,美國發現用單邊主義、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阻力小、成本低、更有效。特別是所有大國都在謀求同美國改善關系,這也加劇了美國在政策取向上傾向單邊主義。

人們注意到,從1996年開始,各大國都在主動尋求與美國改善關系,只要美國不找麻煩,沒有一國願意挑戰美國,主動與美對抗。可以說,矛盾的主動權在美國手中。應該說,與冷戰時期相比,美國在國際關系中的讓步越來越小,「一超多強」的格局趨於穩定,多極化沒有新的發展。從整體勢力上講,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差距在拉大。

近期看,有兩個因素使大國關系比較穩定:一是「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因為力量懸殊,其他國家不會主動與美國對抗;二是核武器的威懾作用。目前核武器的威懾還存在,要發動戰爭必須先考慮到後果。美國正在研製導彈防禦系統,在該系統研製成功之前,局勢還是相對穩定的。我認為,國際間的合作,只是就具體問題的合作。「9·11」事件是個意外。

❸ 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病例已超一億,新冠肺炎還會持續多久

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病例已超一億,新冠肺炎還會持續多久?我相信沒有人能夠給出明確的時間點,因為新冠肺炎持續的時間給新冠疫苗,防控都有很大的關系。

新冠病毒的出現導致我們生活出現了改變,新冠病毒影響了全球經濟的發展,為了防止新冠病毒的傳播和蔓延,每個國家都在為疫情做出貢獻,新冠肺炎到底能夠持續多久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因為不同國家防疫政策完全不同,新冠能否被阻斷這個新冠疫苗的發展,共同防疫等有很大的關系,只有一個步驟沒有做好,新冠病毒可能就沒有辦法阻擋,因為新冠病毒傳染性非常強。

三、你認為新冠病毒還會持續多久。

我認為至少2年內,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消滅新冠肺炎,因為全球防疫還比較差,病毒還在不斷的擴散,新冠病毒疫苗數量還比較有限,很多人都還沒有辦法接種疫苗,這也導致新冠病毒還會有很大人繼續感染,至少2年內,我認為新冠病毒還會持續,不會被消滅。

❹ 分析一下當今國際形勢(軍事,政治)

當今國際形勢論
當今國際形勢,一言以蔽之,繼續保持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繼續保持其「霸主」地位,其他各強國紛紛對各自的內政外交進行調整,以圖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對中國而言,中國剛剛走過多災多難的2008年,卻又迎來了內憂外患的2009年。

首先,是外部環境使然,世界上的局部沖突的次數、范圍、強度不斷增加的一年,涉及到霸權、宗教、領土、能源、反恐等問題,都會使得戰爭一觸即發,部分國家國內矛盾的激化,需要戰爭掩飾、弱化國內矛盾。09年1月份的加沙戰爭,將東西方的陣營分化,以色列和美國陷入了無法收場的局面,可以說打就打,不能說結束就結束。

其次,外患今年尤其嚴重不可迴避。先看涉及到領土之爭的近鄰:2009年1月28日,菲律賓參議院通過立法吞並中國南沙群島以及黃岩島,至此菲律賓眾、參兩院全部通過「2699號法案」完成國內立法。菲律賓軍方在南沙群島問題上動作不斷:先是強化駐南沙群島菲軍的衛星通訊能力,接著開始擴建機場,再就是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參謀長親赴南沙群島視察。而菲律賓海軍副司令乾脆宣稱:會為南沙群島「戰至最後一人」 。這種公然挑釁,反映了中國在過去外交的低調已經不得直面戰爭,退無可退了,因為,這是一種危險的先例,有著極其惡劣的影響,如果任其發展而不予反擊,我國面臨周邊國家諸如俄羅斯、韓國、日本、印度、越南等,都以此強行立法,那中國的領土將被瓜分,必須面對,如何解決沖突,想必會有一個說法。

同樣的問題:釣魚島,日本媒體透露,海上保安廳從2月1日開始,已在釣魚島海域常駐可搭載直升機的PLH型巡視船,目的是"防範中國海洋調查船的入侵"。此次將海上保安廳PLH型巡視船常駐釣魚島海域,使得我國常規巡視船無法進入,中國將來的維權行動面臨嚴峻挑戰。

中俄關系淺談,世界在發展,中俄關系很微妙,一直也在調整,雙方之間既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也存在著互相防範和制約的基礎。兩國最終解決了長達4300多公里的邊界問題,掃清中俄關系的政治障礙。對於俄方擊沉運米的貨輪是中國的,但是懸掛的是獅子山旗幟,船長是印尼人,我國外交部的反應一直很謹慎,強調是中國船員遇險,要求俄方徹查,並沒有提到貨輪被擊沉,甚至是如何遇險。該貨船確實是在沒有取得許可的情況下,擅自穿越邊境,重點應該在於俄羅斯軍方的執法程序,至於上升到中俄關系的層面完全沒有必要,雙方還沒有利令智昏要成為對頭,因為雙方剛過磨合期,中俄領土的問題協商不錯,而且在政治、經濟、戰略上,高層緊密合作大於分歧,出現摩擦能互相謹慎對待,雙方在政壇上都會給足對方面子的。

中日是一衣帶水,也是一言難盡。 從前一階段看,高層剛剛回暖,但是民間看還是很冷。日本試圖進入聯合國成為常任理事國,增強其政治影響,無可厚非,但日本如果希望以重走軍國主義道路來達到強國夢,我們要警惕,上文提到的釣魚島,中方觀點: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日本不同意模糊的說法,愣要強占,中方應該拿出新辦法,盡快解決,畢竟雙方還沒有到武力解決的地步,日本明白靠美國也未必能站住釣魚島,中方釣魚台也有強硬的主戰派,而且很容易將13億人民怒火燒上身,後果嚴重。

中印之間關系比以前有好的發展,雙方可以坐下來談判,經濟上可以合作,但是,由於巴基斯坦的存在,雙方的基礎不是很牢,中巴友誼很磁石,而印巴矛盾一旦激化,意味著印度將中巴視為假想敵,局部戰爭的風險依存。

中國和韓國的關系,一句話,度過了蜜月期,進入現實階段,中國與韓國的「文化之爭」,以及民間的對立情緒,加上中朝友誼血濃於水,韓國和朝鮮一旦鬥法,就會牽扯六國神經,在政治、經濟、文化分歧不小,好與不好,取決於韓國心胸狹窄還是寬廣,中國近幾年一直很友好的態度處之。

中國與歐共體,會分為兩派分別示以笑臉和冷臉。對於能尊重中國,並能謀求雙贏取得新里程的,中國會送大禮包,雙方會互惠互利,強化合作與交流;對於公然挑釁的,則以牙還牙,給其冷臉色,讓其後悔吧,畢竟世界也要學會看中國的臉色行事。大洋洲一貫和歐洲以前的主子同一個鼻孔出氣的,是附屬型的,中國不太在意,最多鐵礦石要挾一下而已,最後還是讓步。

中美關系是重中之重的關系,既矛盾又統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方的分歧和摩擦將來還可能出現,但不可否認,美國對中國實行的是兩手政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合作與交往,另一方面是遏制與防範,美國很務實,當其政治地位下滑、經濟陷入困境,他就謀求改變,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使其在小布希時期轉移了國內矛盾,但當國內矛盾激化時,奧巴馬可能會對戰爭說不,這也是中美發展的很好時機,畢竟中美大國的舉動牽動世界神經。說到底美國對中國依然採取「兩面下注」的政策,在經濟危機來臨之際,強化合作與交流符合兩國發展的需要。奧巴馬新政府上台後,無論是否會有新說法,中美關系的實質都不會發生改變:既有所警惕和防範,又需要進行合作與交流。

最後是台灣問題。大陸與台灣正進行史上最美好的蜜月,馬英九把振興島內經濟放到第一位,對於大陸敏感的問題,低調處之,但是大家別迷惑,台海總拖著不是辦法,必須要解決,具體如何解決,會有新思路嗎?我們拭目以待,一句話:想說愛你,不容易。

中國,剛剛走入藍海,要想完美地解決上述問題,不是一件易事,但是,我們在主權問題上,立場要明確、堅定,不打則已,要打就要謀打贏,不管國際形勢多惡劣,拿出中國傳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更捍衛和平。

❺ 如何理解國際戰略格局呈現「一超多強」態勢和「多極化」趨勢「

要說道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這個概念,首先要從這個格局之前的世界格局談起,自二戰結束之後,世界格局定格於「雅爾塔構架」,二戰結束的前期,盟國的蘇美英三巨頭在前蘇聯黑海之濱的旅遊勝地雅爾塔舉行了一個決定戰後世界格局的重要會議,這就是雅爾塔會議,在這個會議中,三個巨頭確定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其中一個重要的架構就是,美國與西歐的強國組合控制世界的西方,前蘇聯及東歐的組合控制東方,兩方的分界就是東西德國之間的邊界。由此,形成了蘇美兩大超級大國平衡世界,這就是從1945年到1991年長達46年的兩強爭霸的世界格局。自1991年前蘇聯的解體,東西德國的合並,華約集團的解體,兩強獨霸的格局被打破,前蘇聯的衰落,世界進入了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獨霸的局面,這就是一超的概念,隨著前蘇聯的解體,西歐沒有了蘇聯對西歐的威脅,西歐強國逐漸走向了擺脫美國控制的勢態,這就是多強的形成,另外一個局面,這就是少數發展中國家的崛起,這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隨著這些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他們也在世界格局中擁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隨著美國對中東政策的變化,引起了國際石油價格的飛漲,這就為俄羅斯在石油輸出中獲得了極大的經濟利益,俄羅斯也逐漸從衰退中翻身,逐步恢復了元氣,也成為了最為重要的一個強國。以西歐強國英法德為主的歐洲,及東方的俄羅斯,中國,南亞的印度,南美的巴西等構成了多強。美國這個唯一的超級大國以及上述這些多強通過國際間的合作協調平衡,主導著世界戰略格局和主要的經濟政策。一戰、二戰對世界的極大傷害以及二戰之後的冷戰,這些歷史已經讓整個世界意識到了「熱戰」和冷戰對整個的巨大傷害,整個世界也逐漸學會了如何合作和妥協,通過合作獲得具有規則性的發展,通過妥協避免了激烈的紛爭。尤其是冷戰的兩超爭霸局面,雖然是避免的巨大的殺戮,但是,整個世界卻籠罩在兩超的核恐怖威脅之下,對於核恐怖的懼怕甚至超過了戰爭本身,這就是,現在,所出現的多極化趨勢,所謂多極化,不是簡單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共同協調平衡,而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國構成的多極化架構,由這個多極化架構平衡整個世界的戰略結構,在和平的條件的競爭和紛爭平衡。這些代表性的大國就是西歐的英法德意主導發達國家,歐亞大陸的俄羅斯,亞洲的中國,印度,南美的巴西構成了新型強國,它們主導著發展中國家,美國這個唯一的超級大國承擔著東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一些中間特性的國家,這些勢力就構成了所謂多極化的格局。在這個格局中,沒有超乎尋常的勢力,各個勢力處於相對的平衡之中,只能共同協同,形成在競爭中妥協和合作的特點,在動態的平衡中發展,這是整個世界性的共識。對於中國來說,多極化具有更好的發展條件,更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戰略的需求,為什麼這么說呢,自二戰結束以來的國際戰略勢態,對中國有很多的不利影響,首先,中國也是冷戰受害者,因為兩超都對中國進行遏制,與此同時,兩超所控制的勢力范圍中的國家也因此對中國實行遏制政策,因此中國處於了夾縫中的惡劣環境,而多極化的形成,中國的戰略空間豁然開朗,中國跟整個世界的關系從遏制中的封閉,走向了中國是多極化的一級,這個局面相對於近代及現代的歷史,是一個難得的好局面,好機會。

❻ 如果世界形勢繼續這樣下去,將來會怎麼樣

2020年

在歐洲的許多國家,山洪暴發的可能性將會大幅增加。在世界上的某些國家,由於降雨量急劇下降,將會導致這里的農作物產量減產50%以上。全世界的人口數量將會達到76億人。

2030年

在世界上一些低收入國家,因痢疾引起的疾病可能會上升約5%。受到氣候變化和其它環境災難的影響,全球約18%的珊瑚礁將會消失。在亞洲海岸線附近,珊瑚礁消失的比例將會達到30%。全世界的人口數量將會達到83億人。

受到地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非洲赤道附近的溫帶冰川將會徹底消失。在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的數量將會增加一倍,達到40億人。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數量也將會增加約20%。

2040年

在北極附近的海洋中,夏季將再也無法看到結冰,即使到了冬季,冰層的厚度也將會急劇降低。但另外也有一些科學家則表示,在2060年至2105年間,北極海域在夏天仍然可以看到結冰。

2050年

全球大部分小型高山冰川很可能會全部消失,而那些大型高山冰川則會減少約30%到70%。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科學家羅蘭德-佩塞勒稱,上述變化還只是一個保守的估計,最快在2037年,全球的小型高山冰川就會全部消失。

在澳大利亞,每年因為氣溫過高而死亡的人數將會增加3200人到5200人,尤其是那些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受到的沖擊尤其嚴重。在美國紐約,每年因氣溫過高而死亡的人數將會增加500到1000人。在英國則完全相反,那些因為氣候惡化降溫而死亡的人數會大幅增加。

全世界的人口數量將會達到94億人。

在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將會增加約20%,但在中亞以及南亞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則會減產約30%。相同的農作物產量變化也會發生在其它的一些洲。

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威脅,全球約四分之一的動植物將面臨滅絕之災。

2070年

由於冰川和河流的消失,再加上日益嚴重的乾旱困擾,世界上的許多水電站的發電量將會大幅下降。其中歐洲是受沖擊最大的地區,這里的水力發電量平均將會減少6%,而在地中海地區,水力發電量則會減少約50%。

由於氣候變暖、天氣乾燥,地球上旱災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將會顯著增加,發生火災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特別是在地中海地區,這些氣候災難會顯得尤為明顯。

2080年

當世界上的一家國家和地區面臨嚴重乾旱時,其它一些國家則可能會發生洪水災難。科學家們預測,全球20%的人口目前居住在江河流域的盆地,因此也就更加容易受到洪水的影響。據估計,全球每年將會有超過1億人受到洪水的困擾,而且這些災難大多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而那些生活在沿海的居民,則會更多地受到熱帶風暴的影響。

全世界生活在沿海的居民數量將會達到50億人,而在1990年,這一數量僅為12億人。

大約有11億到32億人將面臨水短缺問題,超過6億人將面臨飢荒。在美國紐約海岸線,海平面將會上升超過3英尺。美國的羅克威斯市、柯尼島以及南部的布魯克林地區也會面臨同樣的威脅。

2085年

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感染登革熱的人數將會增加到35億人。

2100年

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地球的生態系統將會達到極限。生態系統已經無法依靠自然力量來對氣候進行調節。

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將會比以往65萬年中任何時候都要高。

海洋的PH值很可能會大幅下降,降至0.5單位,這將會比以往2000萬年間的任何時候都要低。這將會使得一些海洋生物,如珊瑚、螃蟹、牡蠣逐漸消失。

受地球永凍帶融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地球大地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將會比它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高出很多。

如果地球的氣溫按照目前2到3度的溫度持續升高,到2100年,地球2007年統計的物種約有20%到30%會消亡。地球上約有四分之一的動植物物種將會滅絕,其數量超過100萬種。

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北部、歐洲部分地區、非洲以及中東地區的旱災很可能會持續增加,其濕度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2200年

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海洋洋流將會從赤道向地球兩極延伸,這將會使用每天的時間比目前減少0.12毫秒。由於地球的兩極更加接近地球的旋轉軸心,這將會增加地球的自轉速度。

❼ 當前國際局勢發展趨勢



西方主導了500年的國際大格局在二戰結束時開始發生變化。非西方力量經過70多年發展而逐步壯大,已經超越了臨界點。估計大約再過30年,非西方力量將與西方力量並駕齊驅,共同形成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國際大格局。但當前,世界經濟進入徘徊期,國際力量對比進入盤整期,國際機制建設進入爬坡期,困難和挑戰較前更多也更為嚴峻。因此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主要力量需要排除干擾,透過表象抓住本質,充分認識國際形勢的基本走勢,准確界定各自的和共同的戰略方位,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推進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建設。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上海國際問題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席楊潔勉,文章來源於《現代國際關系》2019年03期。



500年前的地理大發現和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軔催生了歐美(西方)主導的近代、現代國際大格局,這一狀況直到二戰結束後才開始發生變化。非西方力量經過70多年發展而逐步壯大,已經超越了臨界點。估計大約再過30年,非西方力量將與西方力量並駕齊驅,共同形成新的國際大格局。但是,當前正是充滿曲折、矛盾、競爭和斗爭的迂迴爬坡期。國際體系基礎發生變化,國際秩序面臨嚴峻挑戰,全球治理相對滯後,因此更需要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主要力量充分認識國際形勢的基本走勢,准確界定各自和共同的戰略方位,堅持多邊主義和反對單邊主義,爭取建立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國際大格局,進而推進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建設。

1

當前國際大格局的基本特點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大格局是國際體系和國際關系的基礎,也是我們觀察、分析和理解世界變化的重要切入點。

(一)國際格局的定義及時代意義。

國際格局指主要國際力量或主要國際行為體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乃至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力量對比態勢,一般指綜合實力的對比(即本文所述的「國際大格局」),但有時也可分為政治格局、經濟格局、安全軍事格局等。

當前國際社會對國際大格局的表述和定義尚未完全形成共識。美國較多採用「世界力量中心」或「世界力量對比」的說法。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早在1971年7月6日的一次演講中,就把美國、蘇聯、歐洲、日本和中國列為「世界五大中心」。當年認同尼克松「世界五大中心」之說的基辛格在近半個世紀後對世界主要力量有了新詮釋。他在《世界秩序》一書中把美國列為領導力量,歐洲、中國和亞洲列為重要力量,還從非國家的多種文明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看待世界的重要力量。歐盟認為,當今世界是歐、美、中三大力量並立的格局。俄羅斯和中國以「多極化」來概括當前國際格局,指出:「雙方相信,當前國際體系正在朝著多極化演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二)國際大格局具有相對穩定性。

國際格局一旦形成,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並發揮其影響。正確認識國際大格局的相對穩定性有利於堅持戰略方向,增強戰略定力。

第一,國際力量多極化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歷史進程。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國際力量對比開始從美蘇兩極向多極化發展,這一趨勢延續至今。冷戰結束近30年來,國際主要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正在走向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一方面,政治安全上的西強東弱和經濟科技上北強南弱的基本態勢尚未發生根本的轉變,西方在力量對比上仍處於相對優勢。另一方面,政治外交上的東升西降和經濟金融上的南上北下的國際力量對比趨勢也在繼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力量的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繼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崛起之後,非洲大陸崛起的勢頭也相當強勁,正在同亞洲崛起相互呼應,在氣勢上直逼美歐。而且,非西方力量的上升正在從經濟和政治領域迅速向科技、文化、教育、輿論等諸多領域迅速拓展。

第二,時代的主題和時代命題仍將長期保持不變。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領導人以傑出政治家的戰略遠見提出了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時代命題問題。數十年來,盡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和平發展依舊是時代主題和時代命題。從時代主題方面講,國際社會的主流要求不是戰爭和意識形態斗爭,而是謀和平、求發展、促合作。美國和俄羅斯在敘利亞有武裝對抗,美國和中國在經貿問題上有斗爭,但當今世界與爆發一戰、二戰和冷戰前夜的世界具有本質的不同。世界大戰或主要力量大規模武力對抗的可能性依舊很小,一些武裝、宗教和種族沖突仍在可控范圍之內。烏克蘭的艦艇在刻赤海峽遭到俄羅斯扣押,但美國的艦艇在大西洋航行不會遭到俄羅斯潛艇的攻擊。從時代命題方面講,天下遠非太平,國際社會面臨的戰爭、動亂、貧困、大規模疾病、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全球性挑戰正在以新的內涵和形式向縱深發展。而且,全球治理機制的赤字和滯後更是增加了時代命題的緊迫性和嚴峻性。

第三,科技進步和創新正在積聚巨大的促變能量。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時代」)之後,世界正在開啟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科技對經濟的促進和催化作用可望達到歷史的新高。正如中國領導人所指出的那樣:「當前,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抓緊制定新的科技發展戰略,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確實,當前的科技創新正在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新的消費和新的發展,其產生的促變能量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

(三)充分認識國際大格局變與不變的雙重特點。

國際大格局態勢和趨勢的相對穩定性說明,國際形勢發展具有自身發展的周期和規律,都需要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決定當代國際大格局的一些主要因素具有內在自動和外部互動的持續性,它們的存在和發展維護了轉型過渡期的相對穩定,避免了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崩盤,為新格局的形成和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前瞻和清醒地認識國際大格局,不僅能更加科學客觀地界定內政外交的戰略目標,而且還能為國際社會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促使國際社會在順應時代潮流中形成更多合作的正能量。而且,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國際大格局絕非任何一國之力所能單獨擔當,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建設。

需要指出的是,在國際關系中,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既要遵循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善用歷史機遇期。特別是在面臨重大變化時,更要與時俱進,從容和有效地應對,在變化中勝出。

2

國際大格局變化的動因

國際大格局的變與不變只是表象,我們需要透過表象認清其本質,並進而達到正確認識和有效應對的目的。正確認識國際大格局的態勢和趨勢是堅定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信心的基礎,准確把握這些態勢和趨勢又能堅定戰略定力和堅持戰略目標,從而在千變萬化的國際形勢中促進國際大格局朝著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方向繼續前進。

(一)世界經濟在曲折中發展。

物質是世界的第一屬性,經濟發展是國際社會穩定的壓艙石。近30年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既有增長的有利因素也有舉步維艱的困難。一方面,在上世紀90年代的信息革命、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顯現的國際合作意識和當前的科技創新等都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動力,在總體上避免了世界經濟的大衰退,並使美國、中國、印度等主要經濟體維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長。此外,國際社會雖然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功能和改革方面屢屢受挫,但創建了二十國集團峰會及有關機制以取代原有的西方七國集團而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台。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在其最具活力的亞洲發生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日本「失去的20年」,2008年爆發於美國的次貸危機終又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1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貿易投資等也深受影響。世界經濟有進有退,曲折前進。

(二)大國的動態平衡。

與二戰後和冷戰後相比,當前的大國力量對比的差距正在縮小。在政治方面,美國的領導力和主導力都在下降,歐洲的自主和自強意識在增強,俄羅斯力圖重振大國雄風,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在經濟實力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全球經濟體2018年排行榜前十名依次為:美國(20.412萬億美元)、中國(14.1萬億美元)、日本(5.167萬億美元)、德國(4.211萬億美元)、英國(2.936萬億美元)、法國(2.925萬億美元)、印度(2.848萬億美元)、義大利(2.181萬億美元)、巴西(2.138萬億美元)、加拿大(1.798萬億美元)。在國際機制方面,許多大國認識到相互的利益交匯和共處共生的客觀現實及需要,因而接受現有國際機制最低限度的約束,維持著國際政治、安全、經濟的基本秩序,注意發揮國際機制的作用,如維持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協議。

(三)社會思潮的正向動力和逆向阻力。

當前,一些國家朝野的思潮和動向都有新的表現和影響。美國民粹主義把特朗普送進白宮,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優先」的口號下,相繼(威脅)退出《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伊朗核協議和《中導條約》等,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沖擊了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也影響到許多國家和人民在世界范圍內合作共贏的思想和意願。英國的「脫歐」正在對戰後區域一體化領頭羊的歐洲形成強大的沖擊。此外,中東地區的極端主義導致暴恐主義的思想和行為有恃無恐,致使「伊斯蘭國」應運而生並為害世界。但是,我們仍需堅持兩點論。在美國特朗普政府「退群」中要看到國際社會對其舉動的批評和抑制,在英國「脫歐」中要看到英國國內的辯論和歐盟對地區主義的堅守,在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國」現象中要看到極端暴恐

❽ 結合歷史和現實,分析中日間是否會發生戰爭如果會有戰爭,中日戰爭結果會這樣

綜合國際大的形勢來看,不會。
1,現在世界的主題是發展,重點是發展經濟;中日兩國的戰略重點是經濟發展;未來很長時間都會這樣。
2,目前來看一超多強的國際局勢會保持很長時間;不具備爆發戰爭的國際大背景;
3,中日兩國間的矛盾都是可協商解決的,不必使用戰爭方式;
4,中日兩國具有深層次的貿易關系,戰爭必將破壞這種關系,對雙方都不利。
5,美國戰略東移,主要方式是利用周圍國家遏制(非戰爭方式)中國,美國不希望東北亞有戰爭。考慮美國的因素日本也不敢貿然發動對中國的戰爭。
6,中國長期以來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也不會輕易發動戰爭。
至於你說的應對問題,就看政府採取的措施了。(國家戰略層面的問題,我等談論沒有太大價值)普通人談不上如何應對,我們能做的就是:平時不做危害祖國安全利益的事;戰爭來時不要背叛祖國。不要忘戰,(忘戰必危)畏戰。
PS:對於國際爭端,妄言戰爭都是不理智的,戰爭的受害者只會是也永遠是老百姓,和平才是我們每個人需要的。

❾ 一超多強是什麼意思,說的詳細一點

一超多強是現今世界政治的一種格局,「一超」是指美國,「多強」是指中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等國家。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世界多極化作為一種歷史趨勢,大體上是在20世紀90年代後才出現的。

大國之間,包括冷戰期間敵對國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生重大的變化,眾多國家包括美國的盟國都要求美國與其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通過對話和合作,促進共同的發展和繁榮,這使美國推行單邊擴張政策越來越困難了。

(9)國際局勢一超多強會持續多久擴展閱讀

多極化的特點

1、世界多極化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趨勢 。

2、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將是一個漫長曲折的充滿復雜斗爭的演變過程。

3、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21世紀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

4、世界多極化目前只處在初期發展階段,21世紀前20年將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對多極化的形成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❿ 國際局勢的變化的趨勢是怎樣

一超(美)多強(俄、日、西歐、中)多極化趨勢演變發展,總體國際關系緩和,但局部仍不太平,為此我們必須推動世界政治多極化發展,努力發現本國經濟,提升國際地位,建立新的國際秩序。
1.兩極格局消失,多極趨勢出現:二戰後左右世界的是美、蘇兩超級大國為主所組成的集團的對抗,即兩極格局持續了40年。現在,蘇聯集團的突然垮台,與之相並存的兩極格局當然亦隨之消失,相應而起的則是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多極即美國、西歐、日本、俄羅斯與中國。不過這五極的力量還很不平衡,只能說是趨勢的出現,還不是相互制約,力量相對均衡的五極。

美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的綜合力量,仍然是首屈一指,無與倫比。西歐的經濟總體上雖與美國相當,但畢竟不是單一國家、多方制約、力量發揮不出來。日本雖然經濟實力較強,國民生產總值為美國60%,但戰敗國的地位,對自身侵略戰爭認識,政治上的作用與形象受到影響,軍事仍有所依附,所以作為一極來說,力量不充足。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領土、人口、政治、軍事、經濟力量都有所減少和下降,作用與影響已今非昔比。中國這幾年經濟增長較快,但總體實力還很弱。所以,目前的現實還是「一超多強」。

2.單一主要矛盾轉化為多重矛盾:原來兩極體系下,兩個超級大國的東、西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主宰著其他矛盾。現在則出現西方國家間的矛盾,西方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國家相互之間的矛盾。第一類的矛盾是美國、西歐、日本之間矛盾,三者之間由原來以美國為首,政治上和軍事上影響和控制西歐和日本,現在情況是,西歐與日本則與美國爭取相應的平等關系而出現的經濟、政治矛盾以調整彼此關系。西方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特別是與地區大國,其中主要是美與俄、中關系。俄、中雖然一個有所減弱,一個仍力量不強,但仍然是重要大國,雖然現在還不是名副其實的兩個極。因此,西方,特別是美國,要設法阻撓這種趨勢的發展,並通過限制和干涉內政等辦法來實現其意圖。第三類是地區性的各國之間,由於各種矛盾引起的沖突如果處理不好,沖突不僅會擴大,而且有意、無意卷進些大國,使矛盾復雜化。

3.全球經濟關系國際化、集團化、區域化:由於兩極體系的消失,政治、軍事矛盾的減弱,各國都將以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作為重要任務。但是,在經濟上,首先是打破了過去政治上的障礙,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加強,在資金、技術、商品方面的流通與交換呈加快趨勢,使世界經濟向一體化道路發展。

在經濟發展上,自從出現了西歐共同體以來,其經濟效益與優點日益明顯,同時也在不斷地擴大與加深。其作用一方面,吸引與促進其他地區的集團化經濟出現;另一方面,也迫使一些地區組成集團,否則就無法與之競爭及抗衡。例如,北美出現了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所以,世界上經濟的區域集團化發展近來特別突出。目前,大約有各種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24個,涉及的國家歐洲有31個,亞洲有34個,非洲49個,拉美有28個,北美與大洋洲各2個,共146個,占聯合國185個會員國的79%。可以說是把絕大多數國家卷了進去。

4.全球軍事對抗和大戰危險減少,地區性沖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由於冷戰結束,兩個超級的大量的核武器與運載工具的競爭局面亦隨之消失,面臨的是消減核武器與運載工具,以及防止戰略武器的擴散就成為迫切的任務。從近年來的形勢看,在消減和銷毀核武器方面取得較大進展。1995年5月,聯合國會議確定,無限期延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些情況表明大規模戰爭的可能在減少。於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原華沙條約二個軍事集團的成員國都在較大幅度地裁減軍備。所以,歐洲情況比較安全。不過東歐(如波黑)及原蘇聯則出現些沖突。除波黑外,多已趨於和緩。其他地區(如阿富汗)存在的沖突亦只限於局部或國內。不過,在中東、南亞、東南亞等地,由於原來存在的矛盾與可能出現的潛在矛盾,則出現不同程度的加強國防與軍備現象。因此,在全球性對抗與危險減弱的同時,地區性的沖突有可能出現與增多。

閱讀全文

與國際局勢一超多強會持續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