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正確理解十八大確立的海洋強國戰略
進入21世紀,海洋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海洋的國家戰略地位空前提高。順應世界潮流,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逐步把我國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強國」的宏偉目標。如何對海洋強國的內涵再認識、再定位,堅持「以海興國」的民族史觀,使中國崛起於21世紀的海洋,是事關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繁榮與進步、強盛與衰弱的重大戰略問題。實現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歷史跨越,是時代的召喚,也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
一、當前國際海洋管理形勢的基本判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世界性問題的凸現,世界各國對海洋的認識逐步深化。海洋越來越明顯地顯示出海洋在資源、環境、空間和戰略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海洋將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新空間,成為沿海各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成為影響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因素。「21世紀是海洋世紀」的論斷已經成為全球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科學家的廣泛共識。
也正是由於海洋在政治、經濟和戰略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引發了世界范圍內對海洋權益的激烈爭奪。1973年開幕的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基本達成了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生效後,直接造成了全球范圍內的「藍色圈地運動」。據估計,各國按照《公約》規定合法擴大的海域,佔去了原屬公海的1.3億平方公里的面積,使地球上約36%的海面變成了沿海國的管轄海域。可以說,《公約》使人類在歷史上第一次通過和平方式對海洋進行了「瓜分」,並導致世界海洋管理呈現出以下幾個基本態勢:
(一)海洋在全球中的戰略地位日趨突出。世界主要沿海大國紛紛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環境列為本國的重大發展戰略。如美國於1999年提出了「回歸海洋,美國的未來」的內閣報告,強調海洋是保持美國實力和戰略安全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加拿大於1997年出台了《海洋法》,並制定了21世紀海洋戰略開發規劃。澳大利亞制定了以綜合利用和可持續開發本國海洋資源為中心的21世紀海洋戰略規劃。日本的中心目標就是在21世紀成為海洋強國。
(二)海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現代化高新技術在海洋開發過程中的應用,使得大范圍、大規模的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成為可能,向海洋要食品、要資源、要財富的藍色革命,海洋經濟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並以明顯高於傳統陸地經濟的比例快速增長,相當一部分國家的海洋產業成為國家支柱產業。世界海洋產業總產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億美元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1.8萬億美元,已經佔到世界GDP的4%。
三)世界各國海洋綜合管理的力度顯著增強。1998年以來,聯合國秘書長每年都要向聯大提交專門報告,向世界各國倡導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在國際潮流的推動下,各沿海國家紛紛出台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管理制度,美、俄、法、日、韓、加等國制定的關於海洋權益、管理規劃、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海洋法律都在十部以上。為提高海上執法能力。如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組建了海岸警備隊,加拿大、韓國、印尼等國成立了海洋與漁業部。
(四)世界各國圍繞海洋權益的斗爭日趨尖銳,軍事控制力度增強。正是基於海洋的特殊戰略地位,冷戰結束後雖然各主要國家大量裁軍,但加強海軍建設的軍備競賽卻呈上升趨勢。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間的海洋爭端此起彼伏,熱點突出,為爭奪漁場、島嶼和劃分海洋疆域引起的國際沖突連接不斷。如我們耳祥能熟的英阿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伊米亞島之戰,日韓間的竹(獨)島之爭、中日間的釣魚島之爭、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南沙群島之爭,世界各國圍繞漁業的糾紛對峙更是此起彼伏。
縱觀世界海洋史和國際海洋新動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第一,海洋戰略事關國運興衰。英、美、俄、日四個靠海起家的世界強國的發家史,和我國封建王朝「閉關鎖國」和「遷界禁海」導致的民族屈辱史,以強烈的反差,雄辯的事實證明了一個國家的地位高低與其海洋戰略觀、海上實力密切相關。海上力量強大,國家就強大,國際地位就高;否則,就難以擺脫受人欺凌和任人宰割的命運。第二,海洋與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密不可分。《公約》規定的各項管理制度和規則,實際就是對佔地球表面71%的海洋空間和海洋寶藏的一次重新分配,誰在這場資源和空間的分配中掌握了主動權,誰就對本國、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掌握了更大的主動權。第三,海洋管理是國家職能的重要環節。海洋管理與國家權益、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不可分割,必須重新審視海洋綜合管理的重要性。
二、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歷史條件
縱觀國際、國內形勢,可以看出,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具有天時、地理、人和的良好條件。
(一)天時—良好的國際環境
從國際形勢看,冷戰已經結束,總體趨向緩和,世界加快向多極化方向發展,新的格局日漸明朗。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進一步增強,大國關系在進一步調整。世界要和平,人類要進步,國家要穩定,民族要團結,經濟要發展,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呼聲。21世紀是海洋世紀,發展海洋產業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內容。當今一股空前的「海洋熱」席捲全球,世界沿海國家都把開發利用海洋作為加快經濟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二)地利—優越的區位和自然條件
太平洋時代隨著21世紀的到來悄然而至。美國、日本、韓國、東盟各國、澳大利亞等環太平洋國家,都對「太平洋時代」的觀點持積極的認同態度。太平洋地區將成為21世紀經濟的重要舞台和世界經濟技術中心。我國既面臨太平洋,又處在東北亞經濟圈及太平洋經濟圈的重要位置上,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我國沿海地區是改革開發的前沿陣地和對外經濟合作的窗口。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幾年間,沿海地區以僅佔全國13%的土地面積,養育了佔全國40%的人口,創造出佔全國6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我國擁有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1.4萬公里的島岸線,擁有廣闊的海洋活動空間和豐富的海洋資源,豐富的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經濟優勢潛能巨大。
(三)人和—國內海洋開發與管理形勢喜人
海洋開發與管理工作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實施海洋開發」的戰略部署。為推動這一戰略的實施,2003年5月9日,國務院批准並印發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首次明確提出了「逐步把我國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強國」的宏偉目標。海洋開發與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以及《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的白皮書的發表,標志著我國海洋事業全面走向依法治海、面向世界和發展經濟的軌道。
海洋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九五」期間,沿海地區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累計達到1.7萬億元,比「八五」時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長16.2%,高於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2005年全國海洋產業總產值已突破1.6萬億元,增加值7200億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4%,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在海洋強國戰略的指引下,沿海各省逐鹿海洋、競爭海上、深度開發海洋資源的高潮已經到來。
三、海洋強國戰略的意義和歷史定位
海洋強國戰略是我國在海洋上所追求的利益的最高選擇。對我們這樣一個海洋大國而言,海洋國家利益的得失直接決定或影響著國家政治、經濟、安全、文明進步的走向,決定或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一)從國家政治上看,憑借海洋或通過海洋能使一個民族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
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海洋事務直接影響國家主權和生存發展空間。海洋開發情況是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標志。《公約》的生效,使世界范圍內的海洋開發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世界各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海洋,海洋成為21世紀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根據《公約》的有關規定,可屬我國管轄的海域約300萬平方公里。這一重大變化不僅使海洋主權利益份額加重,也意味著我國未來的生存、發展空間有了更大的拓展。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參與國際海洋事務的政治地位顯著提高,國家對外開放會獲取更多的海洋利益,海洋在國家利益中的政治份額將更加突出。
(二)從國家經濟上看,海洋是人類尋求解決陸地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人口膨脹三大難題的希望所在。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能源、空間、旅遊、礦產等資源,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潛力巨大,科技拉動海洋產業升級的前景十分廣闊。海洋是實施經濟國際化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對增強國家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後勁,建立開放型特色經濟,實現由海洋經濟大國向海洋經濟強國跨越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海洋與陸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產基地,海洋農牧化道路是解決人多地少、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措施和符合我國國情的正確選擇。迅猛發展的海岸帶經濟也為解決就業作出了更大貢獻。
(三)從國家安全上看,海洋是一個國家的前哨和門戶,具有重要戰略作用。
進入21世紀,海洋軍事力量和軍事活動的發展呈現出以海制陸的巨大優勢。海洋安全戰略地位空前提高,斗爭將會更加激烈。海上力量是否強大,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重要標志,將決定和影響國家安全利益。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影響最大、范圍最廣又難以解決的熱點多阿發生在海洋或沿海地區,海洋成為國際戰略競爭的新高地。
(四)從社會文明看,海洋作為人類生命支持系統,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提供了巨大而厚實的基礎。
海洋文明在整個人類文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意識是一種開拓創新意識、政府戰略取向意識、冒險競爭意識、進取求實意識。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的走向。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輝煌的黃河文明,又要增強海洋意識,為我國文明的持續進步做出貢獻。
四、海洋強國戰略的內涵
開發半壁江山,建設海洋強國是國家的大事,民族的大事。實現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歷史跨越,是海洋國家利益的最高戰略選擇,是中華民族走上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
(一)海洋強國戰略的指導思想、戰略原則和目標任務
制定21世紀海洋強國戰略,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著眼於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發展大格局,服從我國「三步走」的現代化總戰略,堅持海洋經濟和海洋安全同步建設的原則,牢固樹立建設海洋強國的民族意識,把走科教興海之路、開發和保護海洋,強化海洋綜合管理,增強海防實力、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作為歷史使命和神聖責任,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全面振興海洋產業,使海洋經濟領域和海防建設率先實現現代化,從而實現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建設海洋強國應遵循以下戰略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陸海一體化原則、質量效益原則、健康協調發展原則、海洋科技先行原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經濟建設與安全同步原則。
(二)海洋強國戰略的總目標
到21世紀中葉,使我國海洋經濟增加值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4,使海防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進入世界海洋軍事強國之列,從而使我們在擁有一個960萬平方公里的「陸上中國」的同時,擁有一個在約300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上聳立起來的「海上中國」。
具體可分三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2006—2020年為起步階段。這個階段的發展戰略目標是使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海洋經濟體系;海洋綜合管理得到強化,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形成,多職能、現代化的海洋執法隊伍初具規模;海洋國防力量得到加強,海防裝備的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第二階段,2021—2035年為全面發展階段。新興的海洋高技術產業形成,一個各具特色的臨海經濟產業群、高新技術產業帶和海陸一體化城鎮體系基本形成;這個階段的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左右,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環境保護達到沿海發達國家水平;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海防戰略體系基本建成,我國的海防軍事實力和海防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進入區域性海洋軍事強國行列。
第三階段,2036——2050年為海洋事業全面騰飛階段。這個階段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上,新興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進入全面開發階段;海洋研究、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管理、海洋環境、海洋產業綜合實力居世界領先水平;海洋國防實現現代化,中國由一個海洋大國跨入世界海洋強國之列。
五、建設海洋強國戰略舉措
為實現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建議實施以下戰略舉措:
(一)把建設海洋強國納入基本國策
建設海洋強國是國家、民族獲取海洋國家利益的最高戰略目標,也是國家、民族利益在海洋領域的直接體現。為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步伐,國家應將建設海洋強國納入基本國策。要把海洋強國與對外開放、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等列為同等重要的發展戰略,把海洋、海島大開發與西部大開發擺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組織實施。國家要制定加快海洋開發與管理的若干政策,出台《關於加快海洋產業發展的決定》,制定《海洋強國建設規劃》、《21世紀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規劃綱要》,並把建設海洋強國和實施21世紀海洋發展戰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遠景目標綱要中。
(二)要加強對海洋強國建設的組織領導
建設海洋強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海洋開發與管理工作涉及政治、經濟、外交、科教、文化等各個方面。目前,海洋開發和海洋綜合管理的任務越來越重、矛盾越來越突出,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海洋綜合管理部門來組織實施對海洋的開發與管理,將直接影響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進程。為此,建議組建國家海洋管理委員會,由國務院副總理出任國家海洋管理委員會主任,綜合指導、協調海洋事務,對海洋開發規劃、海洋權益安全、海洋通道安全、海洋生態安全、海洋災害安全、涉海部門協作、國際合作等重大涉海事務進行決策、調度、指揮。同時,國家設立海洋部,沿海省、市、縣對口組建海洋廳局,具體組織實施海洋開發與管理。
(三)加強海洋強國戰略的研究
建議以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為主要力量,吸收涉海職能部門、重要海洋院校和有關專家學者參加,組建國家海洋戰略發展研究院,專門從事海洋發展戰略的研究,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決策參考。也鼓勵有條件的教學、科研機構,積極參與海洋開發與管理的戰略研究。建議國家盡快對關系國家海洋安全和重大海洋政策制定以及敏感海洋熱點問題列專題研究。
(四)著力加強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實施五大海洋建設工程,加快海洋開發。國家應重點組織實施海洋農牧化建設工程、海洋能源基地建設工程、港口和海運開發工程、濱海旅遊開發工程、海洋綜合開發工程,加快海岸帶、中國海域及大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港口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步伐。
二是積極應對海洋安全戰略新挑戰。面對日益復雜化的國際關系格局,以及日益激烈的海洋權益、海洋安全競爭,我國的國防戰略應調整為海陸並舉,優化陸軍,重點發展海空軍,強化對中國海的制海權、制空權。鑒於海島、海上通道的特殊安全戰略地位,國家應盡快建立海洋安全應急機制,保護海洋通道安全。要加強對南中國海的主權控制及資源開發,建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新機制。
三是構築21世紀我國人才制高點。21世紀海洋將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現代海洋開發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海洋科學技術的突破和進展程度。海洋領域的競爭,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軍事的,歸根到底是科技的競爭。海洋科技競爭領域表現最激烈的是人才爭奪戰。構建有利於培養、吸引、留住海洋人才的軟、硬環境,優化發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從業者的素質,成為當前我國構築21世紀海洋人才制高點的首要迫切任務。
四是再造中國海生態的良性循環。目前,我國海洋開發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和挑戰。海洋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要從強化全民的海洋可持續發展意識入手,積極推進依法治海,合理利用海洋資源,提高海洋開發的科技水平,加強海洋生態環境整治與保護。盡快使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步入良性軌道。當前十分緊迫的任務是海洋生態環境的整治與保護,要以渤海綜合治理為突破口,在全國實施「碧海工程」,打一場整治與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人民戰爭。
五是強化海洋綜合管理,加速與國際接軌。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通過決定,批准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約》的生效,為我國開發利用海洋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為我國加強海洋管理提供了國際法律依據,標志著我國海洋事業全面走向依法治海、面向世界和發展經濟的軌道。因此,強化海洋綜合管理,加速與國家接軌,是建設海洋強國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
總之,海洋強國戰略是一個時代的命題,是一個需要全民族為之奮斗的共同目標。我堅信,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一個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國防牢固的海洋強國一定會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Ⅱ 如何理解海洋權對國家的意義
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當今國際環境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完全的脫離海洋而獨立於世界之上,即便內陸國家依然如此。海權緊密的聯系於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具體如下:
1政治方面:實際上一百多個瀕臨海洋的國家,而其中、國與國的地緣政治又以海洋、海權為最終代表,對於重要的深水良港、關鍵的海上交通要道、戰略意義重大的海峽、海灣,哪個國家掌握了實際的控制權力,哪個國家就掌握了發言的話語權,當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資本和政治身價,因此海洋的地緣戰略就決定了一個海權國家的政治力量。
2經濟方面: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資的輸送、特別是重要的能源戰略物資的運輸,都要通過海洋來實現,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網輸送等,都要牽扯海洋本身的資源佔有,要想經濟發展必須海洋發展,推動海洋的發展必然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因此海權的確立和爭奪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想經濟長遠發展,必須確保海權的掌握。
3安全方面:「制空權是制海權的基礎,制海權是陸地安全的基礎,陸地安全才是國家安全的基礎!」這一句話深刻反映了海洋對於一個國家安全的構建是多麼重要的一個環節,小的戰術戰役可以使制海權抗拒敵方的登陸,大的戰略制海權可以消除敵方的長期威脅和構建安全、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因此可以說制海權掌握多少、國家安全就會掌握多少。
Ⅲ 為什麼會有南海之爭
南海之爭主要是南海周圍的國家,中國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存在領海歸屬爭議。
南海之爭具體是中國提出的九段線作為中國的領海邊界,但不被南海周邊其他國家承認。所以造成了爭議。其中有資源問題,也有各國實際控制力的問題。
1:南海問題的九段線其實在民國時期就提出了,國民政/府根據英美早期的測繪,劃定了九段線作為中華民國南海的邊界。當時周圍的國家越南,菲律賓等國都沒有獨立,所以自然不可能提出異/議。所以這條九段線是能劃多遠就劃多遠。甚至離別國30公里。離我們1500公里的地方都劃了進來。但是國民政/府當時並沒有能力去控制這么遠的范圍,所以九段線只是在地圖上的邊界,實際上國民政/府無能力去管轄這個邊界。
2:新中國成立後沿用了這條九段線,但在70年代之前,南海的狀況和之前民國時期區別不大。但在70年代後,周圍的國家都實現了獨立,所以自然對這條九段線開始有了意見。但是中國當時也沒有能力去管轄如此龐大的海域。所以周圍的國家分別占據了離他們較近的一些島嶼。。其中越南因為抗美的獲勝,獲得蘇聯大力支持,海軍實力突出,所以占據了較大的范圍。
3:新中國在70年代之後,海軍有所發展,所以開始和越南在西沙和南沙逐步開始沖突。中國在74年和88年分別贏得兩次小規模海戰,奪取了越南占據的部分島嶼,並且利用美軍對越失敗,從菲律賓撤出的機會,占據了菲律賓失去控制的少數島嶼。
4:隨著深海石油開採的逐步被重視,南海也逐步被各國重視。但南海被多個國家分別占據的局勢已經形成了。但中國在90年代後,逐步有了在南海巡航的能力。所以還是占據一定主動權的。但是九段線劃的確實過分,爭議太大,基本不可能談攏。我國也不太可能一下控制離我們1000公里外的地方。所以提出「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提議。所以南海雖然資源爭奪激烈。但是大多是深海採油技術的比拼。各國沖突主要存在於漁民和漁政船之間,很少上升到軍艦沖突的級別。
5:未來南海的形式,因為南海石油資源雄厚,中國肯定不會放棄九段線主張。但是隨著我國國產深海油井將要開始使用,南海的實際控制必然是出於攻勢的。但是美國不希望中國擴張,而越南等國自己沒有深海技術要求助於西方。所以西方必然不希望中國擴大實際控制。所以矛盾必然存在。一段時間後是有可能出現武力沖突的。
Ⅳ 為什麼各國都想爭奪南海
南海之所以出現目前這種多方爭奪、群雄逐鹿的局面,其原因不外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南海本身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資源,南海主權爭端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南海素有「亞洲地中海」之稱,是溝通兩大洋和聯系三大洲的海上樞紐,南沙群島地處南海交通線上,扼守西太平洋至印度洋通道的要塞,戰略地位十分突出。在資源方面,經多年的勘探和實際開采表明,南海地區確屬世界上除波斯灣、墨西哥灣以外的又一個蘊藏巨大油氣資源的海域。根據我國國土資源部的估計數字,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在230億~300億噸,而且基本位於水深200~1000米之間的大陸架向大陸斜坡的過渡帶上,開采條件十分理想。此外,南沙附近水域還有1000多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的漁業和鐵、銅、鉛、錳、磷等重要礦產資源。
其次,南海問題的長期存在與國際法存在缺陷也有關。1982年制定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沒有給予明確的界定,還規定一個島嶼(漲潮時露出海面的島嶼)可以為一國提供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這樣,東盟各國幾乎都單方面根據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制度劃定了各自的范圍,基本覆蓋了整個南海。而南海某些海島的特徵是島嶼或岩礁不夠明確,缺乏基本的地理情報。
Ⅳ 英國為什麼要和西班牙爭奪海上霸主地位
資本原始積累迅猛增長,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日益強大。英國和西班牙在擴大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的活動中,發生越來越尖銳的矛盾。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必須謀求海上霸權。因此英國急欲取代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西班牙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殖民帝國。擁有1千萬人口,殖民地勢力范圍已伸向歐、亞、非、美四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西班牙之所以能夠稱霸世界,任意干涉歐洲和世界的國際事務,壟斷許多地區的貿易,主要是憑借它掌握的海上霸權,有一支龐大的艦隊。
Ⅵ 為什麼爭奪海洋資源
海洋是一個聚寶盆,不誇張地說,海洋中幾乎有陸地上所有的各種資源,而且還有陸地上沒有的一些資源。據估計,世界石油極限儲量1萬億噸,可采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1350億噸;世界天然氣儲量255萬億~280萬億立方米,海洋儲量佔140萬億立方米。20世紀末,海洋石油年產量達3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0%;海底還有煤、鐵等固體礦產,日本海底煤礦開采量佔到它總產量的30%;另外,海濱沉積物中也有許多貴重礦物,如金紅石,獨居石,鋯鐵礦、鋯英石、黃金、白金和銀等。在陸地資源逐漸枯竭的情況下,大力開發海洋就成為人類走出資源困境的必然選擇。
Ⅶ 為什麼世界上不論大小國家都在爭奪海洋
海洋蘊含潛在的資源,而且海洋上的航道可以為各國交通提供便利。
Ⅷ 當前我國海洋權益爭端的現狀及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我國海洋權益爭端的現狀 黃 海 黃海,總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應劃歸中國管轄的有25萬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劃界問題上,韓國主張等距線為界。如果按此劃分,他們可以多劃18萬平方公里,因此中國與朝鮮和韓國存在著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區。韓國去年開始在遠離朝鮮半島西部海岸大陸架勘探石油,勘探地點越過兩國等距線50千米。可以看出韓國在與中國爭奪海洋資源咄咄逼人的態勢。在大陸架劃分問題上,韓國採取的是實用主義的態度,它在處理與日本的海底底土時主張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而在處理與中國的海底底土問題時就「忘記」了這一原則。韓國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中國大陸邊緣自然延伸的大陸架延伸到距朝鮮半島較近的地方,以大陸自然延伸原則劃分大陸架對其不利。 此外,在領海劃分上我國與朝鮮以124°10′6″E為領海分界線,存在的問題是我國船隻一出海就是朝鮮水域,雖然兩國確定在123°59′E至124°26′E間兩國一切船舶可自由航行,但這畢竟是一個被動的權宜之計。中朝在專屬經濟區(朝鮮稱為經濟水域)的劃分上存在較大分歧,朝鮮在1977年6月頒布的「關於建立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經濟水域的政令」中聲稱其經濟水域在不能劃至200海里的海域劃至海洋的半分線,即中間線,這是我國不能接受的,在北黃
海,中國一側岸線長度為688公里,朝鮮一側僅為414公里,其比例為1∶0.6,且黃海沉積物大部分來源於中國大陸,按中間線法劃分顯然有失公平。 東 海 東海,總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它是中、日、韓三國陸地領土環繞的一個半封閉的海域。東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韓國和日本都提出以等距離原則為根據提出對東海大陸架進行劃分,而我國堅持自然延伸原則和公平原則,雙方(三方)有極大分歧。按日本的無理要求,日本與中國有16萬平方公里、韓國與中國有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這其中以我國與日本的爭端最為激烈,日本故意忽視沖繩海溝單方面宣稱與我國是共大陸架國家,妄圖爭奪我大陸架。近年又因中國在東海的正常開采活動製造事端,進而提出在日中等距線兩側共同開發的方案,企圖使等距線劃分事實化。日本無理指責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船在該海域從事海洋科學考察活動為侵犯其管轄海域。此外,我國在東海作業的漁船、海洋科學考察船經常遭到日本海上自衛隊和海保廳艦機的無理騷擾、跟蹤和監視。 1895年日本趁甲午戰爭清政府敗局已定,在《馬關條約》簽訂前三個月竊取這些島嶼,劃歸沖繩縣管轄。1943年12月中、美、英發表的《開羅宣言》規定,日本將所竊取於中國的包括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在內的土地歸還中國。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就意味著日本將台灣、包括其附屬的釣魚諸島歸還
中國。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卻同美國簽訂了片面的《舊金山和約》,將釣魚諸島連同日本沖繩交由美國託管。對此,周恩來總理兼外長代表中國政府鄭重聲明,指出舊金山和約是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對日單獨和約,不僅不是全面的和約,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約。中國政府認為是非法的,無效的,因而是絕對不能承認的。1971年6月17日,日美簽訂"歸還沖繩協定"時,這些島嶼也被劃入"歸還區域",交給日本。對此,我國外交部於1971年12月30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日兩國政府公然把我釣魚諸島劃入"歸還領域",嚴正指出"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明目張膽的侵犯。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容忍。"美日兩國在『歸還』沖繩協定中,把我國釣魚島等島嶼列入『歸還區域』,完全是非法的,這絲毫不能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釣魚島等島嶼的領土主權"。其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歸還沖繩的施政權,對尖閣列島(即我釣魚島)的主權問題不發生任何影響"。 近年來,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製造事端,企圖將非法佔有的釣魚島變成其合法領土。 南 海 南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海,北瀕中國大陸和台灣,東臨菲律賓群島,南以連接西南婆羅洲到蘇門答臘的一條線為界,西南是從馬來西亞到馬泰邊界再到越南南端和越南南部沿岸。南海的總面積350萬平方公里。島嶼大都狹小, 其中最大者為東沙島,12平方公里,其他各島面積要小得多。西沙最大的永興島為1.85平方公里。南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漁業資源同時蘊藏著大量的油氣資源,因此被周邊國
家覬覦。我國在南海的傳統海疆線(既地圖上的不連續線),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我國於1946年11 月—12月從日本手中接管西沙和南沙群島時劃定的。1947 年我國內政部公布了南海諸島170多個島、礁、沙、灘的名稱。同年10月內政部還公布了「我國四至地點及其經緯度、我國與各鄰國之境界線之名稱與起迄地點」,同年12月內政部方域司繪制的南海諸島位置圖(1948年2 月出版)、西沙群島圖、中沙群島圖、南沙群島圖,在南海諸島的周圍明確標繪了斷續國界線。當時南海的周邊國家並未提出任何異議。但是隨著1982年《海洋法公約》的制定,國家管轄范圍內的海域明顯擴大,南沙的周圍鄰國紛紛覬覦南沙群島,悍然侵佔南海海域。截至目前為止,越南已佔據了約21個島礁,菲律賓佔了約8個, 馬來西亞佔了約3個,汶萊和印度尼西亞我國南海的島礁也都提出領土要求。 目前東南亞國家為了鞏固「既成事實」,進一步擴大它們在南海的海洋權益,千方百計地使南沙問題「國際化」。而某些國家竟然提出用「南極模式」來解決南海問題,甚至要求對南海進行國際共管。這都是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 二、我國海洋權益爭端的主要原因 1、 歷史原因:二戰後形成的波茨坦-雅爾塔體系是現今世界政治關系的基礎,也是東亞大多數國家領土及領海邊界的劃定依據。我國與周邊國家疆界的劃定也是以這個體系中的一系列公告作為法律依據的。根據波茨坦公告中國應當收回自1895年後所有被日本侵佔的領土。因此東海的台灣以及釣魚島群島,南海的西沙、南沙都是屬
於中國的領土。但是由於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出於封鎖,圍堵共產主義中國的需要,長期霸佔釣魚島,後轉讓給日本,埋下今日的東海爭端的伏筆。而後又鼓動東南亞國家敵視中國,促使其侵佔中國在南海的島礁。而日本則希望通過繼續佔領二戰時所掠取的中國領土-釣魚島來突破雅爾塔體系,擺脫戰敗國陰影。 2、 周邊國家對資源的覬覦:中國的近海大陸架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必然會被周邊國家覬覦。而南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鳥糞石以及石油天然氣資源,同時是戰略要道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周邊國家借國際海洋法規的名義,瓜分我國大陸架以及經濟區,甚至公然島嶼也就不足為奇了。 3、 我國長期以來對海洋權益的漠視也是現階段與周邊國家海洋權益爭端白熱化的原因。由於我國是傳統的大陸國家,因此對海洋並不重視。由於不斷的國內政治斗爭,在我國宣布領海後並沒有有效的行使主權。因此,南海的諸多島嶼被東南亞國家偷偷佔領。而在改革開放後,為了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我國宣布對領海爭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沒有及時收回被侵佔的島嶼,也是產生現在的被動局面的原因之一。
Ⅸ 為什麼海洋是國際斗爭主要舞台
21世紀,海洋的戰略地位將更加突出,海洋斗爭也必將更加激烈。
海洋維系著中華民族崛起的諸多重大安全和發展利益。這些利益主要包括:保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防禦敵對國家從海上的打擊和入侵;保衛支撐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海洋資源的安全,維護海洋權益;維護我對外貿易海上航運通道、石油航線以及重大海外利益的安全。
此外,還有打擊海上恐怖主義、海盜、走私和跨國犯罪等問題,營造和平、良好的地區海上安全秩序;改善海洋環境,維護我國可持續發展和生存空間的質量;等等。
未來,世界各國對海洋的關注將進一步加強,有的注重海洋本身,有的注重於通過控制海上通道和航行進行擴張或者掠奪,以維護陸上利益。海洋的戰略地位所以越來越重要。
海權主要具備3種功能:
(1)外交功能。即「顯示國家主權」,進行威力顯示、目標選擇、接觸反應和表達意圖。
(2)警察功能。即「維護國家主權」「保衛國家資源」「准備參與國際維和行動」。
(3)軍事功能。即包括「向敵國岸上投送兵力並對岸上施加影響」「能夠控制據以對敵國陸地發起攻擊的沿海水域」「有效控制敵國船舶可能航行的國際海洋水域」。
其中,軍事功能是基礎,外交功能和警察功能是軍事功能的延伸和擴展。顯示國家主權的存在以及對他國施加外交影響,維護國家主權和保衛國家資源都需要依靠強大的海上實力,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後盾,海權的外交功能和警察功能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實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海權
Ⅹ 國際上為什麼要爭奪海洋和島嶼
海底有豐富的油氣、礦產資源和漁業資源,只要擁有1平方米的小島就擁有了方圓半徑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也就是領海,而且有些地方是海上交通要道,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就象釣魚島附近海域,是中國海軍進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如果被日本控制的話在戰時中國海軍就無法自由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