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碳中和相關政策
法律分析: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力爭在 2030 年前達到「碳達峰」、2060 年實現「碳中和」以來,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社會, 逐步實現「碳中和」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中央高度重視「碳中和」承諾,多次 在重要性講話上提及「碳中和」目標,各部委也出台多項綱領性文件,為實現「碳中和」 目標提供指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
第三條 能源開發利用應當與生態文明相適應,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遵循推動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製革命和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的發展方向,實施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綠色低碳和創新驅動的能源發展戰略,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第四條 國家調整和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和低碳化發展。
『貳』 實現碳中和的措施
法律分析:抓緊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明確工作任務、建立工作機制、完善保障措施,明確地方和重點行業的達峰目標、路線圖、行動方案和配套措施,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支持國家自主貢獻重點項目建設,切實把實現國家目標轉化為地方、部門和行業的實際行動。同時, 生態環境部將在這一過程中強化監督考核,要把達峰行動有關工作納入中央環保督察。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持續推進實施,通過做好達峰行動這項重要工作促進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同時, 生態環境部還將牽頭開展2060年前碳中和戰略研究,進一步明確我國實現碳中和的重大領域、關鍵技術、關鍵產業、重大政策和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今後一個五年計劃接一個五年計劃持續加以落實,把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轉化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重大機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二十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和治理任務,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未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重點區域、流域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限期達標規劃,並採取措施按期達標。
第二十九條 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予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三十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並予以實施。引進外來物種以及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第三十一條 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國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確保其用於生態保護補償。國家指導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生態保護補償。
『叄』 碳中和國家政策支持
碳中和國家政策支持:碳交易進行配額和定價,綠色金融作為支撐與杠桿。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四條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肆』 碳中和政策
法律分析:碳中和政策正式聲明了我國針對巴黎協定所要承擔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國要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的峰值,2060年碳中和。
法律依據:《IPCC全球變暖1.5℃特別報告》碳中和是指在全球范圍內用人為二氧化碳移除來抵消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達到二氧化碳相對零排放。
『伍』 2021年國家碳中和政策
法律分析: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碳達峰是指在某一時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隨後逐步回落。本質上碳中和和碳達峰都是為減少碳排放量所設定的目標。
法律依據:《2021年31省市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匯總及解讀》 碳中和、碳達峰國家政策規劃: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碳達峰是指在某一時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隨後逐步回落。本質上碳中和和碳達峰都是為減少碳排放量所設定的目標。早在2005年我國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要節能減排,而我國首次明確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
『陸』 碳中和政策
法律分析: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十四五」期間,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進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
『柒』 實現碳中和的措施有哪些
實現碳中和的措施:
1、節能
主要包括降低和提高效率。減排主要包括乘坐公共交通,節能減排。效率提高主要是指提高生產、轉化、運輸、儲存和利用的效率。
2、移除
主要包括物理去除和生物移除。物理移除是碳的捕獲、儲存和利用技術。生物去除是通過各種植物和土壤來固定植物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
3、替代
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能源電力行業為例,即清潔能源發電代替化石能源發電,用電代替化石能源消耗。
實現碳中和的巨大影響
1、電力工業
電力行業是碳減排技術最成熟、成本最低的行業,承載著先實現碳中和甚至負排放的預期,這意味著必須安裝碳捕集裝置。碳中和的實現將帶來電力需求的長期高速增長。在2060年之前,中國的電力需求將是今天的2-3倍,這意味著電力系統的規模將翻一番。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增長率遠未達到碳中和。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每年新增風電和太陽能裝機2億千瓦,目前只有5000萬千瓦左右。為了應對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有必要對現有的燃煤發電進行全面靈活的改造。在充分利用燃煤動力的靈活性後,電化學儲能將進行大規模開發。
考慮到設備壽命20-30年,最遲2030年以後不能再安裝新的燃煤動力設備。考慮到產業鏈發展的20年成熟期,最遲要在2035年開始大規模部署碳捕集設備。
2、交通行業
中國交通能源需求將長期持續快速上升,2060年前仍有50%的增長空間。考慮到汽車的10-15年壽命,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從2045年開始不再銷售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至少是2019年的20倍。
碳中和要求鐵路運輸快速電氣化,即電力機車;交通運輸將是氫能的第一個大規模應用產業,交通運輸的碳減排將促進氫能產業的初步發展和成熟。;生物質燃料將長期發揮作用,特別是在飛機、輪船和其他不適合發電或制氫的設備中。
『捌』 2021年國家碳中和政策
我國面臨「碳中和」壓力。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推進,目前我國碳排放總量大,且目前仍呈上升趨勢。我國既要保障經濟增長,又要實現規定時間內的「碳達峰、碳中和」任務,就面臨著「減排」的嚴峻挑戰——以較低的峰值實現「碳達峰」,進而在規定時間內實現碳中和。
「雙碳」目標的完成對我國具有經濟意義、政治意義。首先,重壓下的轉型有助於我國實現從「高增長」過渡到「高質量」的模式;其次我國是碳排放大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最後積極參與不僅體現大國擔當,對提升國際話語權同樣意義重大。
我國「碳中和」政策體系雛形基本建立
頂層設計加強,「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核心議題。十四五規劃提出落實2030 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錨定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基於國家戰略規劃和各部委「碳中和」政策,經濟發達、碳排放基礎較好地區制定了提前實現「碳達峰」的時間目標?以能源革命、產業結構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為主要抓手推進節能減排。短期內,節能減排是「碳中和」政策重點。1、能源方面推進能源革命,限制化石能源使用,促進風能和光伏等清潔能源發展;2、高排放行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壓減產量,限制非必要新增產能,淘汰落後產能;3、綠色交通方面提高新能源汽車使用率,優化配套設施建設。
「碳吸收」政策以提高生態碳匯能力為主要政策落腳點。發改委發布我國2021-2035 年生態系統修復規劃,多地建立明確生態修復目標。
不斷完善綠色金融與碳排放交易等配套設施。碳交易市場是碳中和重要的配套設施,7月將啟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上海環交所已經出台了《關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規定了碳排放配額(CEA)的相關交易規定。多地政府均出台政策明確加快建設碳交易市場建設。綠色金融政策引導能夠有效引導資金流向低碳產品和服務。我國綠色金融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政策支持仍需完善。
政策建議
產業結構政策在深度和廣度上需繼續延伸。在廣度上,部分政策工具(如碳稅)仍在討論階段,尚未開始實施;在深度上,首先,部分地區設立了「碳中和」相關發展目標,但具體執行規定尚未充分建立;其次,綠色科技對我國「碳中和」路徑具有長遠意義,但相關政策支持不足。
碳排放交易政策需逐步形成廣覆蓋、多主體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逐步引入更多行業,納入CCER市場。將汽車產業「雙積分」制度與碳排放交易並軌,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靈活性、有效性。
持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五大支柱」。以「碳中和」為邊界,以包含綠色金融標准體系、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政策激勵約束體系、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五大支柱」為政策發展方向,建立合理、靈活、有效的綠色金融體制。
『玖』 碳中和補貼政策
一、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印發《2021年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工作方案》,今年生物質發電中央補貼資金總額為25億元。根據《方案》20億用於非競爭性存量項目,5億用於競爭性配置項目,其中分配給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將佔大頭,佔比將超過60%。二、投建成本國家支持30%:國家發改委印發《污染治理和節能減碳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明確將農林剩餘物為主的農業循環經濟項目作為重點支持目標。根據《管理辦法》支持標准,秸稈(農林剩餘物)綜合利用項目工程按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30%控制,生物質熱電和秸稈收儲運將是支持重點。三、清潔能源供熱補貼: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及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聯合印發《關於組織申報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項目的通知》。根據《通知》要求,北方地級以上城市清潔能源供暖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疇,補貼標准:省會城市7億元、一般地級市3億元,連續支持3年。四、秸稈綜合利用補貼:2021年,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資金27億元,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在縣域范圍內培育壯大一批秸稈綜合利用市場主體。農業部會同財政部實施的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對於困擾生物質發電廠收儲運成本問題將帶來一縷春風,進一步緩解電廠資金鏈壓力。
法律依據:
《關於印發《2021年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 第二條 補貼項目條件,申報 2021 年中央補貼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分為非競爭配置項目和競爭配置項目。2020 年 1 月 20 日(含)以後當年全部機組建成並網但未納入 2020 年補貼范圍的項目及 2020 年底前開工且 2021年底前全部機組建成並網的項目,為非競爭配置項目;2021 年 1 月1 日(含)以後當年新開工項目為競爭配置項目。所有申報補貼項目均須符合以下條件:(一)納入生物質發電國家、省級專項規劃(沼氣發電項目除外)。(二)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產業政策、技術標准等要求,配套建設高效治污設施,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所在城市已實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三)申報情況屬實,並提交信用承諾書(見附件 1),沒有且承諾不出現弄虛作假、違規摻燒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