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幾國際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成立,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參加該組織的工作,並逐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組織指導思想。由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簡稱為「國際」,歷史上即稱為「第一國際」。
1871年,第一國際法國支部參加並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第一國際也日漸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社會黨國際」,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開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為工人斗爭的武器。
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1919年3月在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於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並於5月25日公開宣布《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聲言這是為了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便於各國共產黨獨立處理問題。5月26日,中共中央發表決定,完全同意解散共產國際
第四國際,全稱為第四共產國際,由流亡海外的蘇俄領袖列夫·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創建的國際性聯合組織,創建於1938年9月,與斯大林所控制的第三國際相抗衡。在托洛茨基遇刺身亡後,第四國際不斷分裂,今日的世界上有諸多國際托派組織繼續沿用這個稱號。
第四國際的前身是1929年托洛茨基等人開創的國際左翼反對派運動,在政治上宣稱繼承第三共產國際前四次大會的政綱和決議〔共產國際前三次大會的宣言乃至共產國際前身(即齊美爾瓦爾德國際)的宣言的主要執筆人正是托洛茨基〕,全稱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
B. 第一二三國際有什麼區別
第一國際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成立,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參加該組織的工作,並逐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組織指導思想。由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簡稱為「國際」,歷史上即稱為「第一國際」。
1871年,第一國際法國支部參加並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組織也日漸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社會黨國際」,1889年在巴黎開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為工人斗爭的武器。歐戰時各國的國家社會主義派違背了「非戰」的決議,反而幫助資產階級去從事國際戰爭,於是第二國際幾同無形消失。及歐戰終了,各國社會黨會議,通過《擁護國際聯盟案》,並籌備恢復第二國際。1920年在日內瓦召開大會,第二國際才恢復起來。
第二國際並未正式宣布解散,只是停止活動,但列寧在1914年8月4日德國社民黨議員在德國國會投票通過軍事預算案消息後,宣布:「第二國際已死,第三國際萬歲!」
第三國際
* 第三國際成立於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當時俄國無產階級已經革命成功,建立蘇維埃政府。第三國際本名「共產國際」,以別於第二國際底本名「工人國際」。第三國際初成立時各國支部差不多皆為第二國際原有的支部分裂出來的,即第二國際中的革命派發展為第三國際,正式拋棄改良主義,而號召世界革命。
* 第三國際的領導是保加利亞人基米特洛夫,真正權力中心在斯大林。
*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為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並考慮各國斗爭情況的復雜,需要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面臨的問題,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個決定。同年6月10日,鑒於共產國際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反對協約國而創,而美國此時成為蘇聯拉攏以反對法西斯德國的非常重要對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第四國際
第四國際全稱為第四共產國際,由流亡海外的蘇俄領袖托洛茨基創建,與斯大林所控制的第三國際相抗衡,在托洛茨基遇刺身亡後,第四國際不斷分裂,今日的世界上有諸多國際托派組織繼續沿用這個稱號。
C. 四大fic全稱
如下:
縮寫英文全稱中文全稱 FICFiber Interface Card光纖介面卡 FICFirst International Computer,Inc.第一國際計算機公司 FICFiber Interface Card光纖介面卡 FICFirst Internati
D. 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具體什麼意思
國際工人協會(英語: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縮寫為IWA),史稱第一國際(First International),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實際上的領袖。由於會名太長,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國際」,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
第二國際(英語:Second International),正式名稱是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是一個由世界各國工人政黨組成的國際聯合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成立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斗爭的武器。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
共產國際(俄語: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縮寫為Коминтерн),通稱第三國際(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1919年3月在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於蘇聯莫斯科。
第一國際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1848年革命後,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具有國際性質。與此同時,全世界勞動人民遭受的壓迫日益加劇,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加強。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實踐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敵人,而以往分散的斗爭常常使他們遭到同樣的失敗,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范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這種國際主義意識促進了國際工人協會的產生。
第二國際所作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制運動。1916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內部分裂,該組織陷於瓦解。一戰結束後,原第二國際左派組建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中派組建了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維也納國際、第二半國際),右派重組了社會主義國際(伯爾尼國際、黃色國際)。
第三國際為自己規定的任務是團結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推翻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確立世界范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第三國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成員最多時包括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組織、400多萬黨員,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13次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並於5月25日公開宣布《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聲言這是為了適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便於各國共產黨獨立處理問題。
參考自:第一國際-網路第二國際-網路第三國際-網路
E. 第一國際的全稱是
第一國際
社會主義先覺者很早就主張各國工人運動有國際的聯絡和國際的組織之必要了。把這個必要說得最明白,最不含糊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遠在1847年,即距今99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起草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斷言「無產階級無祖國」,就喊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口號。自此以後,他們的思想和斗爭就浸透這種國際主義精神。
到了1864年,這種國際主義精神第一次表現為組織形式。這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決議創立一個「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為諸國工人團體聯絡機關。這個新團體底名稱直譯應為「工人底國際的聯合會」,這里「國際」二字是作形容詞用的。即「英法德意諸國工人聯合會」之意。馬克思當時代表德國工人參加這個新團體工作,漸漸以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整個組織了。不久,會務大大開展,小國工人也來參加這個組織,遂成為世界上一種勢力,為諸國政府所畏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字,簡稱為「International」(「國際的」)以後成了習慣,整個團體就叫做「國際」了。這是第一次,這個形容詞變成了名詞。
1871年,巴黎工人暴動,「國際」底法國支部不僅參加,而且占據領導地位。可是這次有名的「巴黎公社」失敗了,「國際」受了極大打擊,外面資產階級政府底取締,裡面小資產階級思想底進攻,遂使組織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終於在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馬克思領導的這個「工人國際會」在工人運動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國際」,以別於後來的幾個工人國際組織
F. 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的區別
1、成立時間不同: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1889–1916)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領導創建,存在於1919~1943年。
2、成立地址不同:第一國際、第二國際成立地址是在巴黎。第三國際總部位於莫斯科。
3、成員不同:第三國際成員最多時包括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組織、400多萬黨員,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13次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第一國際成員是工人和各國無產階級。
(6)第一國際的全稱叫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國際對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貢獻:
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密切相關的,世界無產階級與世界資產階級是密切相關的,甚至是同生共存的。因此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及其相互關系,就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演化中的基本命題。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野中,共產主義事業是國際性的或世界性的。這是因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經濟狀況是國際性的,面對的階級敵人是國際性的,解放條件是國際性的。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如果不就內容而就形式來說,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首先是一國范圍內的斗爭。
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還密切關注中國革命、俄國革命與歐洲革命甚至世界革命的互動特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國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國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國際
G. 什麼是第一國際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實際上的領袖。由於會名太長,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國際)」,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
第一國際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1848年革命後,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具有國際性質。與此同時,全世界勞動人民遭受的壓迫日益加劇,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加強。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實踐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敵人,而以往分散的斗爭常常使他們遭到同樣的失敗,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范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這種國際主義意識促進了國際工人協會的產生。
1871年,第一國際法國支部參加並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組織也日漸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中文名
第一國際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
實稱
國際工人聯合會
創始人
馬克思
H. 什麼是「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
第1國際:又馬克思恩格斯建立,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即國際工人協會。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K.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和實際上的領袖。它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實踐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以往分散的斗爭常常使他們遭到同樣的失敗,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范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
第二國際
SecondInternational
1889~1914年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其名稱起自20世紀初,是相對於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而言。
第二國際前期活動中,由於對改良主義派批判不力,以致這種思潮日益滋長,進而發展為從理論上系統修改馬克思主義革命原理的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內部,因對時代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認識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義派,以E.伯恩施坦為代表;左派,即堅決反對修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派,以V.I.列寧、R.盧森堡和K.李卜克內西為代表;中派,即對修正主義採取調和折衷態度的中間派,以K.考茨基為代表。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幾個主要政黨領導機構中日益占居上風。第二國際使社會主義運動由西歐、北美擴展到東歐、拉美和東亞。在第二國際中最強有力、最有影響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政府「保衛祖國」,促使各交戰國無產階級互相殘殺,從而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帶頭之下,第二國際大多數政黨紛紛表態支持本國帝國主義政府,這標志著第二國際瓦解。戰爭期間第二國際在組織上停止活動。戰後,1919年恢復活動的第二國際已經完全蛻變為主張改良主義並與革命的第三國際相對抗的組織
第三國際 即「共產國際」。全世界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陷於破產,列寧為團結各國的革命左派、建立共產國際進行了一系列工作。十月革命的勝利,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和各國共產黨的建立,進一步為第三國際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19年3月2日於莫斯科召開有30個國家的工人政黨和組織代表參加的國際共產主義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共產國際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和《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宣告第三國際成立。第三國際的任務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團結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為推翻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剝削制度而斗爭。總部設在莫斯科。凡參加第三國際的各國共產黨都是它的支部,以後隨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原有組織形式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經各國共產黨一致同意,於1943年6月正式解散。
I. 何為"第一國際"
第一國際
First International
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即國際工人協會。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K.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和實際上的領袖。它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實踐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以往分散的斗爭常常使他們遭到同樣的失敗,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范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
第一國際成立大會
成立過程波蘭1863年反對沙俄的起義推動了第一國際的成立。1863年7月22日,工人聯合會倫敦理事會召開群眾大會,抗議沙皇俄國鎮壓波蘭起義,聲援波蘭人民的正義斗爭。1864年9月28日,英國工聯在倫敦聖馬丁堂召開群眾大會,出席大會的有法國、德國、義大利、波蘭、愛爾蘭的工人代表以及一些資產階級民主人士。大會根據英法工人代表的提議,決定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工人協會,並選出一個有21個成員的臨時委員會(該委員會從1864年10月18日起稱為中央委員會,1866年夏改名總委員會),國際工人協會宣告成立。1864年10月5日,國際舉行臨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代表各國的委員,連同原已選出的委員,共50人;會議還選出一個由9人組成的起草章程的專門委員會(小委員會)。馬克思出席國際成立大會,並被選入臨時委員會和小委員會。馬克思為協會起草《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和《協會臨時章程》(1866年9月日內瓦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稱為《國際工人協會章程》,1871年9月倫敦代表會議修改後稱作《國際工人協會共同規章》),並於1864年11月1日中央委員會會議上獲得通過。
《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和《協會臨時章程》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階級統一戰線思想,闡明無產階級運動的目的是推翻資本主義,建立工人階級政權;宣布工人運動的基本原則是工人階級的解放應該由工人階級自己去爭取。規定在追求共同目標即追求工人階級的保護、發展和徹底解放的前提和條件下,允許一切工人團體參加。協會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馬克思在國際內的正式職務是總委員會委員。實際上他領導著協會總委員會的全部工作,是國際的真正領袖,每屆總委員會的「靈魂」。總委員會所發表的一切文件幾乎都出於馬克思的手筆。F.恩格斯在1870年10月4日被選為總委員會委員。
主要活動協會的目的是聯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為反對壓迫者而斗爭。協會成立後,總委員會把對敵斗爭放在首要地位。協會支持各國工人的罷工斗爭,聲援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保衛巴黎公社和救援巴黎公社成員等等,突出地表明國際的無產階級性質和國際主義本質。
在對外部敵人進行斗爭的同時和前提下,協會總委員會在內部對各種非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進行斗爭,主要是反對蒲魯東主義和巴枯寧主義。
鑒於巴黎公社後歐洲大陸上反動勢力猖獗,以及布朗基派極左分子企圖利用國際進行冒險活動,大會決定將總委員會遷往紐約。總委員會委員全部更新,核心由北美聯合會的領導人F.A.左爾格等組成。海牙代表大會實際上是國際的最後一次代表大會,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組織上和思想上對各種小資產階級宗派社會主義的勝利。
第一國際是無產階級解放斗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國際把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各國工人中去,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同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使各國工人逐漸擺脫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取得主導地位作好了准備。第一國際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在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而斗爭的重要階段。在巴黎公社後形成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工人運動面臨的直接任務是在各個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建立群眾性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馬克思和恩格斯考慮到,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國際的組織形式已經過時,它的繼續存在會成為工人運動的一種桎梏,必須讓國際這種組織形式退到後台去,而過渡到新的組織形式。國際於1876年在美國費城召開的代表會議上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第三國際見下面的網站:
http://www.kewon.com/ke/info/D/D1048.htm
http://www.n318.com/e/freeja/cz/banianji/rjbxkblssc/200605/e_322903.html
J. 第幾國際是什麼意思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1864-1876,總不在倫敦
第二國際:國際工人代表大會,1889由恩格斯號召組織成立的,1914隨著一戰爆發,各國共產黨組織紛紛支持本國的戰爭,第二國際解散。總部巴黎
第三國際:共產國際,1919由列寧組建,1943斯大林將其解散。設於莫斯科
所謂第一國際,就是「國際工人協會」,簡稱「國際」,在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國際,第二國際指國際工人代表大會,也稱「國際」,為區別於1864年的「國際」,所以又稱為「第二國際」。後來的「第三國際」是指「共產國際」,因為都有無產階級性質,所以有時候把「共產國際」稱為「第三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