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人才社會保障指數由什麼構造

國際人才社會保障指數由什麼構造

發布時間:2022-11-29 02:00:44

1. 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社會保障體系,這對民生有什麼影響

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社會保障體系,這對民生影響是:

1.能夠保障退休之後的生活有保障,好好度過晚年;

2.能夠減輕大家看病就醫的負擔,讓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

3.能夠實實在在保障老百姓的權益,讓他們享受更好的生活條件。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我們的社保體系也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多的人晚年生活有了保障,這樣能夠讓他們渡過一個幸福的晚年。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社會保障體系,這讓老百姓的權益得到了保障,老百姓退休之後享受的生活條件一定會越來越好;同時也能夠減輕老百姓的看病就醫負擔,讓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從而為老百姓減負;最重要的就是退休之後老百姓生活會有保障,他們的晚年不會陷入窘迫。

三、能夠實實在在保障老百姓的權益享受美好的生活

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能夠保障老百姓的權益,讓他們到了退休年齡好好享受生活,這是國家給予他們的福利,這也是國家強大的標志,這是真正的民生工程,為老百姓服務。

2. 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社會保障體系是指社會為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質幫助的各項措施的統稱。作用在於保障全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要,特別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可以綜合歸為四個部分:

1.社會保險:社會保障的基本目標,指由國家依法建立的,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傷殘、生育和失業時,能夠從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制度。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一種從搖籃到墳墓的生命保險,包括生育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和死亡喪葬待遇等。

2.社會福利:這是社會保障的最高目標,旨在改善和提高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受國家經濟發展的制約。

3.社會救濟:是社會保障的最低目標,指國家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會成員給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4.社會優撫:社會保障的特殊目標,如對軍人及其家屬、烈士家屬等,他們與國家的安全相關,必須享有特殊的保障政策。

測一測你的抗風險指數,專家為你免費解讀!

3. 社會進步指數的介紹

社會進步指數(Index of Social Progress),縮寫為ISP,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理查德·J·埃斯蒂斯(R. J. Estes)教授在國際社會福利理事會的要求和支持下於1984年提出的,它涉Index of Social Progress),縮寫為ISP,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理查德·J·埃斯蒂斯(R. J. Estes)及10個有關的社會經濟領域。社會進步指數包括10個社會經濟領域的36項指標。10個領域分別為教育、健康狀況、婦女地位、國防、經濟、人口、地理、政治參與、文化、福利成就。未加權社會進步指數的計算,實際上是將每個指標的權數看作1,假定各指標在描述國家的發展水平方面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加權社會進步指數是在ISP的基礎上,對各子領域的指數值作因子分析得到一組統計權數,然後對各子領域得分進行加權,最後得到加權社會進步指數值。根據埃斯蒂斯的計算,1983年中國的未加權ISP為74,屬124個國家中的第77位,加權ISP為37,屬124個國家中的第71位。

4. 城市生活指數如何得出的有哪些角度和意義

3.1 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的概念 生活質量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既反映人們的物質生活狀況,又反映社會和個體的心理特徵。因此,對城市生活質量的評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將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用數量化的方法以至用某種「指數」加以分析、度量和比較,是對理論和理論應用的一種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對城市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有系統的理論理解和抽象的理論把握,從而找到真正能夠說明問題、反映城市生活質量本質的指標來進行數量分析;另一方面,又必須獲得有意義的數據使理論體系得到真正有意義的應用,使模型能夠建立起來。而在實踐中,理論變數要找到正確的、有意義而又可獲得的對應數據,往往是件極其困難而且成本極高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這個指標體系不可能囊括城市生活質量的方方面面,反映城市生活質量的全部過程。而是盡可能地找到影響城市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以廓清城市未來發展的脈絡,進而為城市制定發展戰略、對策提供依據。 當然,對城市生活質量的度量,應該根據城市發展階段和狀態有所側重。此外,城市生活質量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此項生活質量的指標體系,雖然從短期來看要維持其相對穩定,從而保持指數的可比性,但從長期來看將是一個動態的不斷修正和調整的過程。 3.2 「指數」和「相對指數」的概念 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不同於一般的「統計指標」。統計指標是要對客觀存在的數量加以調查、統計、匯總、計算,盡可能精確地表現出那些客觀存在的數量特徵,而「城市生活質量指標」則是一個特殊的統計指標,與一般的統計指標相比有以下一些特徵: 第一,它是由一組不同的數量指標通過某種方法聯系起來(加權計算)所構成的一個統一的數量化指標。 第二,在使用指數反映城市生活質量的時候,如果我們無法直接獲取某些數量指標,有時可以藉助人們對這一事物評價的抽樣調查結果進行統計歸納進行量化,來間接地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的狀態。比如,關於「城市生活質量滿意度」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通過問卷調查獲取數據。 第三,指數具有近似性和動態性的特徵。由於影響城市生活質量的因素具有多面性,在現實中也不可能獲得所有的有關信息,只能利用可獲得的數據,通過有限的信息加以分析和度量,有時甚至採用問卷調查和專家評估的方法加以主觀性評判,因此指數具有一定的近似值。它可能近似地表明了城市生活質量的主要動態趨勢和一些主要的差別,但永遠不可能精確而完整地度量事物的狀態。 3.3 「權重」的概念 為了比較全面地反映城市生活質量的狀態,我們在客觀評估部分選取了多個指標從不同方面對城市生活質量進行度量,並分階段對單項變數指數、層面指數、總指數進行了合成。所選取的測度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數據可獲得性的影響。在可用的指標中,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和真實程度可能存在差異。不同指標之間可能既存在互補關系,又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交叉和重合,這些現象是難免的。因此,在測算中很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選取各指標的權重,也就是如何決定「哪個因素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在任何「指數」的研究和分析中,權重的選擇是個難點。本研究報告採用了國際計量經濟學界普遍承認的「主成份分析法」來測算權重,即依據各因素的實際數據對所測算總指數的貢獻度,將各種指標的數據帶入模型,由這個數據本身的相互關系自動生成它們在這一體系中的權重。採用主成份分析法確定權重,其最大特點和優勢在於客觀性,即權重不是由人而是由數據及相關的計算機程序所確定的。 「主成份分析法」在決定變數權重時最主要的特點是:一方面,它給那些存在差異較大的變數以較大的權重,而對那些影響城市生活質量較小的變數,則給以較小的權重,從而使最後生成的指數更能體現差異性。由於城市生活質量反映的就是各個城市的差異,這一方面對我們特別有利;另一方面,各變數之間是存在相關性的,而主成份分析法可以根據各變數之間的關系,剔除一部分變數之間的相關性或「重合性」,從而有利於避免不適當地誇大差異。 3.4 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的計算過程 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為一個綜合指數,包括客觀評估和主觀評分兩部分。客觀評估部分根據參評城市的基本統計數據運用數學和統計方法計算得分,主觀評分部分根據網上調查結果對各參評城市的評分。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由客觀評估和主觀評分兩部分得分加權累加得出。 計算指標得分的方法如下: 在客觀評估部分,由於各項指標數據的量綱不同,因此,要對這些指標進行綜合集成,所有指標數據都必須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在無量綱化處理時採用效用值法,效用值規定的值域是[ 0 , 1 ],即指標最優值為 1 ,最差值的效用值為 0 。計算公式為:①正效指標標准化指標=(實際值-最小值) / (最大值-最小值)②負效指標標准化指標=(最大值-實際值) / (最大值-最小值) 負效指標指其指標值越大。則效用越低,如城鎮登記失業率。 綜合測評方法採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獲得。數量統計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原來是用於處理多維隨機變數在線性變換下其分量相關問題的,它通過求協方差陣或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徵值與特徵根運算,按指定的貢獻率求出集中原來隨機變數主要信息的、相互無關的主成分。它可以用來計算多變數樣本的相對數值,即構造樣本的指數。由於 Z 各分量之間相互無關,且當 X 服從多元正態分布時相互獨立,所以主成分分析法對於剔除觀測資料中的重復信息也有良好的作用。而且由於各分量之間相互無關 , 給由子系統數學模型拼裝調整得到大系統的數字模型帶來很大的方便。計算城市生活質量子系統的相關矩陣,通過相關矩陣得到特徵值和累計特徵值,及主成分的載荷。根據最初幾個特徵值在全部特徵值的累計百分率大於或等於百分率的原則,決定選取主成分的具體數值。根據這些個主成分的對應的特徵值進行加權累加即構造一個城市的生活質量指數客觀評估部分的初步得分。 在主觀評分部分,首先剔除掉出現異常波動的數據點,然後將剩餘數據運用多種分析方法進行匯總評分,將結果進行標准化處理,得出主觀評分部分的最終得分。 在客觀評估和主觀評分兩部分得分分別得出後,按照專家評定權重進行加總即得出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最終得分。 4. 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推出的現實意義 國際上關於生活質量評價問題的探討由來已久。聯合國在 1990 年建立有關健康、教育、生活等一整套人文發展指數,這套指標體系的缺陷在於它沒有採用主觀指標,整個體系無法真正評價社會效果。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的「社會關注清單」,因為運用了大量的主觀指標,為更多人所接受。 1994 年 2 月,世界衛生組織( WHO )生活質量研究組在比利時召開了「國際生活質量協會」成立大會,並概括了生活質量領域的 6 個主要研究方向,即身體機能,心理狀況,獨立能力,社會關系,生活環境,宗教信仰與精神寄託。此外,美國海外開發委員會、美國社會衛生組織以及英國著名的默瑟人力資源咨詢公司等機構都把目光投向了「生活質量」,並提出了一系列生活質量的評價標准,也是國際上比較權威的關於生活質量評價指標的研究。 國內關於生活質量的評價目前剛剛起步,還停留在概念的討論階段,尚未形成可量化的指標分析成果。因此,本報告設計的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具有創新性特點: 第一,先進性。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為一個綜合指數,包括客觀評估和主觀評分兩部分。既滲透了城市生活質量方面的最新理論和研究成果,較為真實地還原了城市生活質量的「全貌」,也充分尊重了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二,超越性。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超越了傳統的生活質量評價體系。如把社會保障、就業機率作為專門的考察指標加以設計。整個指數設計在充分吸收其他評價系統先進元素的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 第三,社會性。城市不僅是經濟發展的舞台 , 更是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綜合及協調的發展過程。為此,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特表主要考慮與社會發展以及影響生活質量直接相關的因素,其指標選取也突破了傳統的 GDP 考核框架,強調社會事業優先發展。 第四,對策性。用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來衡量城市發展,絕不是為了給城市排名。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推出的意義在於給城市提供一個衡量自身發展狀態和發展定位的坐標系,以讓各城市在發展進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便為制定戰略對策提供依據。 正因為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所具備的特點,決定了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不以排名為目的,而是通過生活質量指數化評價模式,描述城市在以人為本方面的狀態和層次。它有助於改變傳統的對城市價值的理解,賦予城市以新的內涵,因而它是真正體現科學發展觀的一種城市觀念體系。

5. 北京「十四五」將供應百萬套住房,新增居住用地5000公頃

北京市發改委日前發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社會公共服務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新增各類居住用地5000公頃,供應各類住房100萬套左右,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套數佔比不低於40%,推進北京安貞醫院、宣武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等中心城區大型醫院向資源薄弱地區疏解等。

制定共同富裕實施方案

《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普惠性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生活服務更好滿足多樣化需求,整體推動公共服務更盡心、更精心、更貼心、更稱心。《規劃》從「保基本、擴普惠、提品質、優布局」四個方面構建「十四五」時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框架,提出了40項重點任務舉措。

保基本方面,《規劃》提出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針對「十三五」以來本市「七有」「五性」仍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要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建設,以應對因新冠肺炎疫情等對本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帶來的挑戰,計劃出台《北京市傳染病防治條例》,完善全市應急救災儲備庫布局,建立醫學觀察隔離點、方艙醫院等儲備清單,實現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遷建工程建成投用等。全面推進健康北京建設,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資源薄弱區疏解,推進積水潭醫院、安貞醫院、北京口腔醫院等一批優質醫院新院區建成投用。

同時,促進全民健身設施開放共享,打造百姓身邊「15分鍾健身圈」,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超過53%。全面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實施中小學建設專項行動,持續增加優質資源覆蓋面,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大幅擴大郊區優質高中資源,持續加快重點產業功能區和人才聚集區優質學校建設。推進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化,構建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規劃》還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方案,完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設計,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出台包括開辟老年人綠色通道、推動線上服務適老化改造等一系列實的舉措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數字鴻溝」問題。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繫上,本市將優化重大公共文化設施空間布局,織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構建以公共圖書館、綜合書城、特色書店、社區書店等為支撐的15分鍾現代公共閱讀服務體系。

《規劃》還提到,千方百計穩就業促增收,確保年新增就業人數達到26萬人,制定共同富裕實施方案,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持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和待遇計發政策,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健全工傷、生育保險政策,健全四級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

此外,多舉措增加住房供給,新增各類居住用地5000公頃,供應各類住房100萬套左右,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套數佔比不低於40%。

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將達90%

擴普惠方面,《規劃》提出要聚焦基本公共服務不能有效滿足的服務需求,著力擴大重點領域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支持公辦和民辦普惠托育機構建設,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招收2至3歲幼兒,到2025年底每千常住人口擁有托位4.5個;實施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實現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課後服務上,統籌校內校外資源,完善中小學課後服務,開展假期託管服務;實施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推動一批培訓療養機構轉型養老服務設施;增加產科、兒科、口腔、精神等專科醫療服務供給,規劃建設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型醫院,加快建設一批研究型病房。

提品質方面,《規劃》提出為不斷滿足市民消費升級需求,要積極發展生活服務,提升優質服務供給。鼓勵服務供給社會化,規范發展民辦教育,促進健康服務提檔升級,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豐富高質量文體服務,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推動服務發展國際化,加快發展國際教育和國際醫療,滿足國際人才、引進人才公共服務需求,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合作,講好北京故事,大力舉辦高水平國際品牌賽事活動,打造國際體育賽事之都。

推進大型醫院向資源薄弱地區疏解

優布局方面,《規劃》圍繞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區域布局。推動中心城區功能優化提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優先補充民生設施短板。推進北京安貞醫院、宣武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等中心城區大型醫院向資源薄弱地區疏解,優化老院區功能。實現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北京市文化中心、北昆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東單體育中心整體改造、月壇體育場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二期等公共文體設施項目建成投用。

同時,提升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務品質,推進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等一批優質教育、醫療設施建設。高質量完成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建設,建成路縣故城遺址展示保護工程,依託環球影城、台湖演藝小鎮等增強副中心文化吸引力和輻射力。

此外,提升多點新城公共服務承載力,聚焦回天、城南、新機場等重點區域,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編制實施平原新城公共服務補短板項目清單,繼續推進北京工商大學良鄉校區、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昌平校區等高校項目建設,做強區域教育資源支撐。加快建設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二期擴建、清華長庚醫院二期、房山區中醫醫院新院區等項目,增強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進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等項目建設,打造文化休閑新地標。

《規劃》提出,補齊生態涵養區公共服務短板,健全全民覆蓋、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一零一中學懷柔校區、北京市八一實驗學校等基礎教育項目建設。推進懷柔、平谷婦幼保健院與密雲中醫醫院遷建,加快懷柔醫院二期等醫療項目建設。推動京津冀區域公共服務協同發展,發揮北京優質資源輻射作用,推進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服務共建共享,帶動提升區域公共服務水平。

特點

發展純市場化供給的生活服務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規劃》有5個特點,首先是突出首善標准,推動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規劃》對標對表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發展目標和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提出「十四五」時期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2.8歲,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8年,「七有」「五性」民生保障指數達到120等20項民生發展指標,目標設定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同時,《規劃》突出分類推進,按照服務供給的權責屬性,將社會公共服務進一步細化分類,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樣化需求。基本公共服務聚焦群眾基本生存和發展需求,主要由政府兜底保障。普惠性公共服務主要著眼於群眾生活品質升級有需求、政府不能有效滿足的需要,由政府、市場共同提供,實現品質更優質、價格可承受。《規劃》還針對群眾高品質服務需求,提出了發展純市場化供給的生活服務,推動健康、養老、托育、文化、體育等重點領域服務業品牌化、連鎖化發展,提升服務國際化水平,政府主要負責營造公平市場環境、引導產業規范發展。

此外,《規劃》突出統籌發展,從更廣領域和更大區域加強社會公共服務頂層設計;突出效率提升,做優增量與盤活存量相結合,充分挖掘現有設施利用效率;突出短板彌補,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資源布局。

內存

「十三五」時期增學前教育學位23萬個

《規劃》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本市社會公共服務提升成效。「十三五」時期,本市累計增加學前教育學位23萬個,全市四級文化設施平均覆蓋率達99%,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57平方米,民生短板加快補齊。北京電影學院、同仁醫院等一批中心城區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向薄弱地區和新城疏解,公共服務資源布局進一步優化。冬奧會、冬殘奧會競賽場館及相關基礎設施基本完工,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帶建設有序推進,一批重大民生工程順利推進。

此外,創新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形成「回天有我」社會治理品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萬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低收入農戶收入全面過線、低收入村全面消除,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2.43歲,常住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12.6年,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邁上了新台階。


原標題:《本市「十四五」將供應100萬套住房》

6. 誰知道企業人才發展指數包括哪些指標內容

客觀評價指利用客觀指標或客觀方法來評價一個人才能力的方法。
客觀評價包括績效評價、現有知識與潛在能力測量和心理評價。它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招聘的初試階段,是對應聘者進行初步篩選。主要目的是測試應聘者掌握了多少擔任經營管理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各種知識、興趣愛好、智商以及發展潛力等。
1、 績效考核。績效考核,就是根據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過去的經歷所取得的績效進行考核、評價。經過量化分析指標數值來說明經營管理人才的企業經營管理績效優劣情況。在績效考核中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就是績效的來源及真實性。應聘者為了獲得職位,可能對以往的績效有誇張的情況出現,這就要求評價者對績效的真實性要有較強的鑒別能力,有比較靈通的信息收集系統。
績效考核指標構成:從經營管理角度考核企業經理(廠長)的企業業績的評價指標主要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長能力四方面進行;從政府主管部門、投資者角度考核董事長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主要從銷售狀況、利潤狀況、資產狀況、發展狀況等方面進行。評價績效的相關因素應參照以下系數:
(1) 管理難度系數(含員工素質系數)
包括職工老化程度、職工技能指數、職工工資水平指數、冗員比例。
(2) 產品生命周期指數
包括產品技術先進性、產品有無可替代性、產品的市場屬性、產品技術含量。
(3) 企業復雜系數
包括企業規模、市場規模、企業的成熟度、工廠地域分散度、設備新舊系數、企業獲政策的支持程度、營銷體系的完善度。
(4) 有效決策系數
包括治理機構的完善度、企業領導班子的向心度、信用置信度。
(5)企業運用慣性系數
包括效益的增減幅度、市場佔有率增減幅度、資產的膨脹系數、產品更新能力提高度、職工素質的提高速度、年均工資增減額、近兩年人均勞動生產率。
2、 知識能力評價。知識能力評價主要反映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知識掌握程度及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狀況。通過知識能力評價,運用各種客觀性的測試方法量化分析指標數值,說明被評價人員是否具有經營管理知識與能力的基本水平。
知識能力評價指標構成:主要有經營管理知識和經營管理能力這兩大考核,最基礎、最關鍵的測評指標。具體講,經營管理知識有12個方面,即:經營戰略、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國際貿易、財務管理、會計學、金融、人力資源、公共關系、城市管理、新科技。經營管理能力有9個方面,即:戰略觀念、投資和經營決策能力、市場分析能力、開拓創新能力、應變決策能力、財務分析能力、組織指揮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及公關意識。
3、 心理評價。心理評價,主要反映經營管理人才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成就動機、管理潛力、工作態度、創造性氣質、領導潛力、社會活動能力以及智力情況。運用心理評價手段,通過量化分析指標數據,說明經營管理人才是否有從事企業經營管理的心理特徵。心理評價指標構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 基礎心理素質:支配性、上進心、社交性、自在性、自信心、獨立性、男女氣質、管理潛力、工作態度等。
(2) 個人風格及水平:風度、遵循社會規范程度、實現水平程度等。
(3) 各類素質的水平:社會活動能力、智力活動情況等。
(4) 各種素質和幾種特殊品質:管理潛力、工作態度、創造性氣質、領導潛力。
以上評價內容,可以採用考試、考查的辦法進行(最好採用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評價結果以數值的形式反映,通過各項指標的數值,對被評價人員進行定性分析,作出優劣評價。

7. 社保平均繳費指數怎麼計算

均繳費指數=(視同繳費指數×視同繳費月數+實際繳費指數之和)÷(視同繳費月數+實際繳費月數)。
(2)視同繳費指數。分為一般人群和特殊群體。
①一般人群,即1993年底前參加工作,1993年底前已按規定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並繳費的參保人(含1993年底前調到企業的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和安置到企業的復轉軍人)。
視同繳費指數按1993年底前參保所在統籌區分別計算,其中:市本級統籌區為1.201,花都統籌區為0.962,番禺統籌區為1.305,增城統籌區為:1.021,從化統籌區為:0.772
②特殊群體,指1994年1月1日後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前按國家規定計算的連續工齡可視同繳費年限的,由本省安置到企業的復員轉業軍人、流動到企業的原機關工作人員、以及改制前參照依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
工作人員。
【拓展資料】
計算公式:
視同繳費指數=本人復員轉業、單位改制或離開原單位前12個月月平均基本工資÷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計算結果大於3.0的取3.0。
(3)實際月繳費指數計算。
實際月繳費指數=本人月繳費工資÷上年度全省職工(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4)補繳年限的指數計算。
補繳應參保未參保期間或中斷繳費期間所欠養老保險費的,補繳年限的指數計算公式:
補繳年限的指數=補繳時計征的月平均繳費工資基數÷補繳時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計算結果大於3.0的取3.0。
什麼是社保:
社會保險(Social Insurance)是指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社會保險計劃由政府舉辦,強制某一群體將其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保險稅(費)形成社會保險基金,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可從基金獲得固定的收入或損失的補償,它是一種再分配製度,它的目標是保證物質及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社會的穩定。
在中國,社會保險 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另外,社會保險是一種繳費性的社會保障,資金主要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本人繳納,政府財政給予補貼並承擔最終的責任。但是勞動者只有履行了法定的繳費義務,並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況下,才能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險待遇。

8. 關於人才指標構成的內容

1)人才的資質。資質的內涵是比較豐富的,包括基本能力、個性、價值觀是不是與公司的文化匹配,趨動力是不是與公司的文化吻合等,當然,還包括他所掌握的技能是不是公司所需要的。

2)人才的能力。評估一個人是不是適合一定的工作。勝任力本身包括很多的東西,它是一個大的概念,包括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和動機等等。

3)評估中心是一套用於候選人在標準的條件下對指定的工作展示對成功起到關鍵作用的技能及能力的測試技術。 歐倍德的員工能力模型是,由壓力承受能力,敬業精神、解決問題能力、團隊精神、談判技能、員工管理、誠信、溝通能力、客戶導向、專業知識這十種能力組成的核心能力。我們在評估的時候,主要就是評估這些方面。

4)測評中心主要是測資質,如果想來看一個人是不是能勝任現在的工作,那就測他現有的資質,如果是想看一個人是不是適合將來的工作,那就看他的潛能。 所謂現在的表現,根據評估中心所的說法,應該是一個人在評估中的狀態,而他在工作當中的表現是由其他的工具去測評,比如360度評估,180度評估等等,或者是績效管理。

5)一個過去業績很好的人,我們如果加上對他學習的動機、發展願望、接受能力方面的測評,那我們其實也能了解到他的發展潛力。

6)測評也不是只關注個人,一個人在組織裡面能不能成功,這跟用人單位在測評中有沒有考慮到文化的因素,個人的要求是不是與組織一致的關系很大的。

7)在設定一個測評內容的時候,實際上是考慮到一個組織對一個特別職位的要求。我們在設定一個勝任力模型,就是要考慮根據公司目前的情況,這個特殊的職位是需要怎樣的能力的組合。比如一個銷售代表在一個成熟的企業,可能是靠系統賣東西,我們就看他的團隊精神怎麼樣,如果他在一個發展中的企業,那主要是看他個人的能力。

8)資質要講匹配,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職位就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而且個人要與整個組織匹配,在DDI過得過很好的人,在PDI可以過兩天就要被刷掉。因此,在評估之前,要有一個資質模型。現在不管外資也好,內資也好,百分之九十五的企業是沒有資質模型的。在沒有資質模型的情況下就去做評估,多數是在盲人摸象,不知道測出來是什麼東西。

9)低層員工的資質可能是以操作能力為主,中層員工的資質是以管理能力為主,而高層領導可能是以戰略領導為主,但具體要看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階段。我們與DDI的根源是很接近的,很多東西都很類似。我認為,不同的企業所需要的資質是不一樣的,比方一名高級經理,在一個快速消費品的公司里,是非常注重速度取勝,他所需要的資質模型可能是跟進取心、開拓性有關的。但如果是在另一個公司,像IBM可以是需要領導要有團隊精神,有戰略思維。其次,一個企業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它所需要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

10)任何企業隨時都在判斷一個人對還是不對,一個人能幹還是不能幹,到底有沒有潛力,這些就是在評估。當然,有的評估是直覺而主觀的,有的評估是科學而系統的,要看企業有沒有專業的評估人員,有沒有條件、有沒有必要去使用評估中心。

11)什麼時候用人才評估更能體現它的價值呢?以下幾種情況,評估中心對企業是特別重要的:如招聘非常關鍵的崗位或是第一次出現的職位。如判斷一名主管是否有做總經理的潛能,企業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衡量一個人是否合適,候選人目前擔任的職位和他所要應聘的職位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距。如內部調動或企業合並之後,公司發生很大的變革,雖然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但工作可能會跟原來有很大的不一樣。

12)評估中心有六階段:職位分析和能力模型應用——確定評估指標——評估工具組合——評估者培訓——實施——評估整合。歐倍德事先有準備把一些標准都定好了,那麼就好辦一點,因為有一個的員工資質模型,特別的方案也設計得非常清楚。因此最後決策的時候,是制度說了算,是由公司的終極目標說了算。

13)誰適合去做評估,一般在國外都是專業的人士承擔,然後由他們訓練公司內部的人,,被訓練過的企業內部人做了也有一點半專業化,再合起來一起做。如果全部是內部人做評估,可能會有失公平或權威,如果全部是「空降兵」來做,價格昂貴,而且可能對公司的情況不太了解。所以,由專業機構與內部負責人員結合起來的做法比較被大家所認可。有一點是:做評估的人肯定是要受過訓練的。沒受過訓練的人就去做評估,有時還不如一個管理有經驗的人的直覺。

14)評估的工具有很多,包括第一印象、以前的業績、績效、180度或360度工具,還有評估中心。

15)其實人才測評的早就有了。國家教委、勞動部、人事部還有關於發展中的人才測評事業這方面的文件。

16)人才評估是古已有之,但人才評估、人才測評滿天飛是這兩年的事,為什麼?因為需求來了。需求早就有了,那便說明企業重視了。這個重視是有一個發展進程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說明企業對人才是真重視還是假重視。當然,現在人才評估越來越時髦,而做人才評估的人也越來越多,「江湖郎中」也多了起來,他們往往以專家的身份煞有其事地給人評估,誤人子弟。希望以後有法律法規在這方面把關。但總的來說,人才評估的興起,也反映了企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http://www.emm.com.cn/zznews/Shownews1.asp?num=rsb-200468125240

客觀評價指利用客觀指標或客觀方法來評價一個人才能力的方法。
客觀評價包括績效評價、現有知識與潛在能力測量和心理評價。它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招聘的初試階段,是對應聘者進行初步篩選。主要目的是測試應聘者掌握了多少擔任經營管理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各種知識、興趣愛好、智商以及發展潛力等。
1、 績效考核。績效考核,就是根據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過去的經歷所取得的績效進行考核、評價。經過量化分析指標數值來說明經營管理人才的企業經營管理績效優劣情況。在績效考核中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就是績效的來源及真實性。應聘者為了獲得職位,可能對以往的績效有誇張的情況出現,這就要求評價者對績效的真實性要有較強的鑒別能力,有比較靈通的信息收集系統。
績效考核指標構成:從經營管理角度考核企業經理(廠長)的企業業績的評價指標主要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長能力四方面進行;從政府主管部門、投資者角度考核董事長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主要從銷售狀況、利潤狀況、資產狀況、發展狀況等方面進行。評價績效的相關因素應參照以下系數:
(1) 管理難度系數(含員工素質系數)
包括職工老化程度、職工技能指數、職工工資水平指數、冗員比例。
(2) 產品生命周期指數
包括產品技術先進性、產品有無可替代性、產品的市場屬性、產品技術含量。
(3) 企業復雜系數
包括企業規模、市場規模、企業的成熟度、工廠地域分散度、設備新舊系數、企業獲政策的支持程度、營銷體系的完善度。
(4) 有效決策系數
包括治理機構的完善度、企業領導班子的向心度、信用置信度。
(5)企業運用慣性系數
包括效益的增減幅度、市場佔有率增減幅度、資產的膨脹系數、產品更新能力提高度、職工素質的提高速度、年均工資增減額、近兩年人均勞動生產率。
2、 知識能力評價。知識能力評價主要反映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知識掌握程度及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狀況。通過知識能力評價,運用各種客觀性的測試方法量化分析指標數值,說明被評價人員是否具有經營管理知識與能力的基本水平。
知識能力評價指標構成:主要有經營管理知識和經營管理能力這兩大考核,最基礎、最關鍵的測評指標。具體講,經營管理知識有12個方面,即:經營戰略、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國際貿易、財務管理、會計學、金融、人力資源、公共關系、城市管理、新科技。經營管理能力有9個方面,即:戰略觀念、投資和經營決策能力、市場分析能力、開拓創新能力、應變決策能力、財務分析能力、組織指揮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及公關意識。
3、 心理評價。心理評價,主要反映經營管理人才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成就動機、管理潛力、工作態度、創造性氣質、領導潛力、社會活動能力以及智力情況。運用心理評價手段,通過量化分析指標數據,說明經營管理人才是否有從事企業經營管理的心理特徵。心理評價指標構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 基礎心理素質:支配性、上進心、社交性、自在性、自信心、獨立性、男女氣質、管理潛力、工作態度等。
(2) 個人風格及水平:風度、遵循社會規范程度、實現水平程度等。
(3) 各類素質的水平:社會活動能力、智力活動情況等。
(4) 各種素質和幾種特殊品質:管理潛力、工作態度、創造性氣質、領導潛力。
以上評價內容,可以採用考試、考查的辦法進行(最好採用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評價結果以數值的形式反映,通過各項指標的數值,對被評價人員進行定性分析,作出優劣評價。

9. 社會保障學的問題

回1.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均有從當地人民政府獲得基本生活物質幫助的權利。城市的法定范圍包括城市和建制鎮。對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人、撫養人的城市居民,可以全額享受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回2.
1.客觀相對貧困標準的測定

所謂客觀相對貧困是指從事實上看,某些人的生活低於社會上其他人的生活水平。測定的基本途徑有兩個,即收入定義和商品定義,具體的方法有3種:

⑴.收入等份定義法

首先把國民按收入分成幾個(通常是5個或10個)等份,再輔以基尼系數進行差異比較,從而確定總人口的百分之多少為貧困人口;再根據這個百分比,利用家庭收入調查資料,求出貧困標准。

⑵.收入平均數法

把居民人均收入按不同水平進行統計分組,以全部居民人均生活費用除以2或3作為最低生活費標准,再從統計分組中得出與之對應的貧困率。

⑶.商品相對不足法

它的根據是,一個缺乏普通必須品的家庭必然是貧困的,因此先選定某個標準的消費模式作為社會普遍狀況的代表,再與它相比,一個家庭缺少的東西越多,不足的程度就越大,也就越貧困。

2.客觀絕對貧困標準的測定

所謂客觀絕對貧困是指從事實上看,某些人的生活水平低於一個確定的最小值。測定的基本途徑有兩個,即確定貧困線和編制貧困指數,具體方法有7種:

⑴.熱量支出法

以每人每日所需攝入的熱量為基準,按人均生活費用分組,算出各組的熱量攝入量,再找出攝入熱量最接近基準熱量的組,該組的人均生活費用即為貧困線的標准。

⑵.基本需求法

根據一個人的食品、衣著等「基本需求」的最小值,比照市場價格,計算出這些必需品的最低費用,即定為貧困線。

⑶.恩格爾系數法

恩格爾系數是家庭食品支出與總收入的比值,它隨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即恩格爾系數越大就越貧困。因此即可以把恩格爾系數的某個值(現在國際上一般確定為60%)直接定為貧困線;也可以依據恩格爾系數間接地用收入金額來表達貧困線。後者的具體辦法是:按營養學知識確定一個最低飲食標准及其相應的飲食費用,然後用它除以恩格爾系數的貧困值(如上述的60%),其商就是貧困線標准。

⑷.超必需品剔除法

根據住戶消費調查資料,從住戶全部消費支出中逐一剔除那些「超必需品」,將剩餘部分作為最低生活費用標准即貧困線。

⑸.總支出與總收入之比法

這種方法認為入不敷出的人就是貧困者,因而把貧困定義為總支出與總收入之比大於1。

⑹.編制貧困指數法

以生活質量為度量標准,根據居民對自己生活狀況的評價來確定最低生活費用標准即貧困線,具體的方法是選取幾個同收入高度有關的問題,向居民作問卷調查,給每個詢問項目打分,以確定最低生活費用標准。

⑺.數學模型法

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經濟計量分析模型與營養攝入量分析模型。

①.經濟計量分析模型是根據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提出的「線性支出系統」(LSE),建立人均生活費收入與食品、衣著、高檔耐用消費品、其他各種物品、燃料、服務費、福利費7大類支出的數學模型,這個模型直接給出了維持基本需求的支出和超過基本需求的支出兩大部分,從而來確定最低生活費用標准即貧困線。

②.收入與營養攝入分析模型則基於這樣的認識:人們的工作能力和狀況同營養的攝入數量和結構密切相關,而工作能力和狀況又和收入有聯系,因此收入同營養的攝入數量和結構也有聯系;如果能恰當地確定營養必需量,就可以確定必須的最低收入,也就可以確定相應的貧困線。該模型就著力於描述收入同營養攝入數量和結構之間的聯系。

3.主觀貧困標準的測定

見於構造客觀貧困標準的困難,70年代以後理論界開始了「自我感覺生活需要不足」的貧困測量。常用的具體方法有兩種:

⑴.主觀最小收入定義法

通過社會調查,詢問各家庭認為其收入「足夠」和「不足」的數量,對這兩種數量作幾何平均,就可以得到我們認為「正好」的主觀最小收入水平,如果他們的實際收入低於這個水平即被認為處於貧困。

⑵.主觀最小消費定義法

通過調查,詢問人們什麼是他們的基本需求,以及滿足這些需求需要多少「收入」,然後將其同他們的實際收入相比較,判斷出他們是否屬於貧困。[15]

二.阿爾柯克提出的三種度量貧困的方法

在英國的彼特·阿爾柯克所著的《認識貧困》一書中提出了三種確定貧困線的方法:

1.標准預演算法(Budget Standard)

標准預演算法建立在試圖確定一張生活必需品清單的基礎上,是否缺少這些必需品就被用來當做貧困的界線。早期的標准預演算法的基本理念是每周采購一籃子商品,它是朗特里在約克郡進行調查時提出的。在營養學家的幫助下,他們提出了一份一周飲食的菜單,但這個生活標准未免過於簡朴,曾經引起了碼頭工人的抗議。後來美國的瓦茨委員會提出,不用有前提的專家判斷為基礎,而用全社會的現實的消費模型來決定標准預算,他們根據消費模型,制定了三個消費的不同標准,即處於中間層次的「普通家庭標准」、低於它50%的「社會最低標准」和高於它50%的「社會富裕標准」。但是,這種方法仍然沒有在「必需品」的定義問題上取得進展,也未能在屬於正常消費的「非必需品」的取捨問題上取得進展。

2.收入替代法(Income Proxy Measure)

在人們試圖將貨筐方式或消費模型建立在收入水平的基礎上時,他們實際上已經向用收入水平替代標准預算或消費模型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因為這就是收入替代法的基本理念。19世紀末,德國的恩格爾比較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消費模型,她發現收入較低的家庭在生活必需品上花的錢占他們的收入的比例更大,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花在必需品上的收入比例下降,而更多地去購買非必需品。這就是著名的「恩格爾曲線」。美國的奧珊斯基論證,專用於必需品消費的平均數可用於確定貧困水平。她提出,一個家庭的食品開支要佔到其收入的30%以上,這個家庭就是貧困的。當然,這個比例不一定非是30%或者需要度量的不僅是食品的開支,例如加拿大的貧困標准就是用於衣食住的開支的比例是62%。但是,這種方法仍然有其武斷的地方,因為這個收入替代點不能自己從恩格爾曲線上表現出來。

3.剝奪指標法(Deprivation Indicators)

剝奪指標法是湯森在60年代關於英國貧困問題的著作中提出來的,這種方法的理念基礎是需求的滿足和不足是相對應的。這種被排除在日常生活方式之外的相對需求是可以客觀地確定和度量的。因此他制定了與收入高度相關的生活標准基本指標的清單,然後進行問卷調查,讓人們回答「是」與「不是」,清單上的指標的遺缺就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的證據。以上述指標給不同的家庭的需求不足評分,並概括為各種收入類型的家庭的典型評價,然後與這些家庭的收入相比較,來求出貧困線。但是,批評者則指出,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以行為主義為基礎的,是以對家庭的消費調查中揭示的行為模式為依據建立起來的,它所指定的生活必需品仍然根據專家的判斷而定。[16]

三.莫泰基提出的常用的4種確定貧困線的方法

莫泰基在《香港貧窮和社會保障》一書中也提出了四種最常用的確定貧困線的方法:

1.市場菜籃式(Shopping Basket Method)

「市場菜籃式」的主要理念是制訂出一系列的必需品和服務,作為受益人每月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從而計算出在市場購買這些必需品所要支付的金額。事實上,在早期的公援制度發展當中,大部分的國家都是採用這種方法,而且特別是由營養學家來計算所需的起碼食品物種。

2.生活形態式(Life Style Method)

生活形態式的主要理念是以社會大多數人的觀念來確立哪些生活形態是屬於貧窮的,再以調查方式找出哪些人是符合這些生活形態,然後找出這些個人或家庭的收入界限,使以此在該地區的貧窮線了。

3.食費對比式(又稱「恩格爾系數法」,Engle's Ratio Method)

食費對比式的計演算法是採用「恩格爾系數」來作為基礎的。恩格爾系數法是以實物費支出作為整體生活消費額的百分比;如某人每月總消費是1000元,而食物支出是400元,那麼該人的恩格爾系數是40%。食物對比式是先計算出現時公援受益人的食物支出,然後把它代入中下層的恩格爾系數的分子來計算出下一年度的公援基本金額。

4.國際貧窮標准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

國際貧窮標准線基本上是以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的一半作為該地區的貧窮線,並以此訂為公援金額的標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CED),曾於1976年調查該會員國,發現大多數國家的公援標准相約於個人中位收入的三分二,於是提出以此為貧窮線的起點,推論出二人夫婦的公援金額應以個人中位收入為標准,以便各國進行相互比較。國際標準的精神,基本上認為單身公援人士應超過個人中位工資的一半,而二人公援家庭應為個人中位工資金額,或二人家庭中位月入的一半;而三人公援家庭則為三人家庭中位月入的一半,依此類推。
3.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均有從當地人民政府獲得基本生活物質幫助的權利。城市的法定范圍包括城市和建制鎮。對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人、撫養人的城市居民,可以全額享受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回4.中國社會救助工作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經常性的社會救助工作,主要是包括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農村特困戶生活救助以及城鄉醫療救助等專項救助。二是緊急救助制度,主要是指發生自然災害時對災民緊急救助和應急救助行動。三是臨時性的救助,主要指對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工作和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包括流浪兒童的救助。四是通過支持慈善事業的發展,培育和發展公益性的民間組織,以及倡導開展群眾之間經常性的互助互濟活動

10. 社會保障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取決於哪些因素

最重要的當然是勞動要素的價格,即工資

勞動要素的供給數量,處在勞動年齡的人口數量

另外,技術變化,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勞動力的流動性,以及經濟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等。

建議你參考下西方經濟學中的相關章節,成本論,和宏觀經濟的 失業與通貨膨脹的章節。
在短期內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
是生產成本,特別是生產成本中的工資成本.在長期內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是生產能力,即經濟潛力的增長.因此,供給管理包括控制工資與物價的收入政策,指數化政策,改善勞動力市場狀況的人力政策,以及促進經濟增長的增長政策.
其他因素:
價格
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
生產成本:要素價格
相關商品的價格:替代品與互補品
預期價格
政府的稅收與補貼政策

影響需求的因素:

影響某種商品需求的因素,除了其自身的價格以外,還有下述一些主要因素:

(一)消費者的收入。一般來說,在其它條件不變的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收入越高,對商品的需求越多。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需求結構會發生變化,即隨著收入的提高,對有些商品的需求會增加,而對有些商品的需求會減少。經濟學把需求數量的變動與消費者收入同方向變化的物品稱為正常品,把需求數量的變動與消費者收入反方向變化的物品稱為劣等品。

(二)消費者的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對該商品的需求數量就會增加。相反,當偏好程度減弱時,需求數量就會減少。人們的偏好一般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及當時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等因素有關。

(三)相關商品的價格。當一種商品本身的價格不變,而和它相關的其它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這種商品的需求數量也會發生變化。如果其他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替代品,如牛肉和豬肉、蘋果和梨子等。由於它們在消費中可以相互替代以滿足消費者的某種慾望,故一種商品的需求與它的替代品價格成同方向變化,即替代品價格的提高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增加,替代品價格的降低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減少。如果其它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互補品,如汽車與汽油、影碟與影碟機等,由於它們必須相互結合才能滿足消費者的某種慾望,故一種商品的需求與它的互補品的價格成反方向變化,即互補品價格的提高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降低,互補品價格的下降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增加。

(四)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在將來某一時期會上升時,就會增加目前的需求,當消費者預期某商品的價格在將來某一時期會下降時,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

此外,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商品的需求,如人口的數量、結構和年齡,政府的消費政策等。

閱讀全文

與國際人才社會保障指數由什麼構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