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芯國際14nm代工成本
中芯國際14nm單片平均代工成本在約為1307美元左右。
根據港股披露的2020Q1量產14nm中芯國際代工成本,初步估計單片平均成本在1307美元左右。如果單片成本不變,預計未來5年14nm晶元能夠為中芯南方帶來總計22.44億美元營收(摺合約157億人民幣)。當然,這項估計選擇性忽視了14nm良品率提升所帶來的潛在收益增長。
從財務角度講,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較低,在不考慮折現率和產能持續投入增長率的情況下,該項目的投入要在2038年才能實現成本回收。
因此,中芯南方的14nm項目並不能在近3年內為中芯國際的業績帶來大幅增長,但在總營收的貢獻比例會有所提升。
中芯國際任重道遠:
中芯國際所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無論是28nm晶元製程工藝,還是14nm晶元製程工藝,目前都依舊還處在「賠錢」狀態之中,因為在晶元代工領域,幾乎所有的高端晶元製造都被台積電、三星所壟斷。
即便是在中低端晶元代工製造領域,台積電、三星也處於絕對壟斷的地位,這對於其他晶元代工廠商而言,由於先進的晶元製程工藝研發投入資金太大,而市場蛋糕早已經被台積電、三星所瓜分,自然留給其他晶元代工企業的份額就不多了。
㈡ 中國晶元自主研發的情況
晶元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了,小到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大到電腦主機、超級計算器等設備都離不開晶元的功勞。晶元在電子設備中的地位就如同人類的大腦在身體中的地位一樣重要。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晶元設計和製造水平反映出來的是一個國家的電子水平。就例如我們國家的華為和中興兩大企業。這兩大企業都是由於自身強大的晶元設計技術,而最終被美國封殺。尤其是近期的華為晶元事件。讓我們認識到了只有設計水平還不夠,還需要做到晶元製造和設計水平齊頭並進才可以。正是由於美國技術的封鎖,導致華為的麒麟晶元不得不宣告停產。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我們也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決定大力發展半導體行業。實現晶元國產化,打造屬於自己的中國“芯”。那麼中國的晶元中,有多少是中科院做出來的呢?其技術含量又如何?
以上就是關於中國晶元的問題,歡迎各位補充。
㈢ 中芯國際現在最高能造己納米的晶元
據中芯國際透露,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14納米級晶元已經成功量產,其產能已經接近滿載,這意味著,我國研發的14納米級晶元成功獲得大量訂單。
眾所周知,在晶元的研發領域,中國起步較晚,綜合實力落後於美國、韓國等。近年來,國內晶元企業不斷探索、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科技人才、投入大量資金等,最終傳來喜訊,中芯國際14納米級晶元成功量產。
據了解,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距離全球最先進的7納米只落後兩代。國信證券認為,大陸晶元設計公司尋求大陸代工是必然趨勢。而作為大陸半導體代工龍頭,中芯國際產能充足、產線多樣。
適合眾多晶元代工需求。以14納米工藝的流片對於中芯國際是一個良好的開局,從風險量產到規模量產,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
(3)中芯國際的晶元怎麼製造擴展閱讀
中芯國際晶元製造工藝從28nm到14nm用了4年時間。在2019年年底才正式量產14nm晶元,中芯國際晶元製造的主要任務是提高14nm產能。5月中芯國際官方表示已經實現6000晶圓/月。為華為麒麟710A處理器代工完全可以勝任。
美國高盛公司發布信息預測中芯國際未來的技術升級路線。高盛認為中芯國際到2022年晶元製造工藝可升級到7nm,到2024年下半年工藝再次升級至5nm,2025年毛利率將提升到30%以上。
高盛作為一家知名的投資公司,得出一份投資預測報告自然不是一件難事。但在當下就中美半導體的合作情況,這樣的預測或許更讓美國再次深度向我國的科技企業施壓,設置更多的非商業性障礙。
不過話說回來,高盛的預測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即使中芯國際能如期實現5nm晶元的製造能力,假如其它半導體設備、材料、技術還不能擺脫美國限制或沒有有效的措施應對美國,也很難為我國的高科技企業服務。自然中芯國際的盈利能力也存在不確定性。
中芯國際是我國實現高端晶元極為重要的一環。中芯國際處在半導體產業鏈的中游,受上、下游產業鏈的影響。能不能為我國高科技企業服務,還受美國「實體名單」的影響。
中國「芯」不僅是缺少一台光刻機,也不僅是缺少中芯國際5nm晶元的製造工藝。晶元涉及的設計、材料、工藝、設備、相關技術都是缺一不可。美國也正是利用整個產業鏈的優勢地位,對我國高科技企業進行技術限制。
中芯國際作為晶元製造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美國的影響下,能否擺脫美國的限制在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統的自主能力。半導體產業生態的完整性、可持續性的形成,才是企業穩健發展的關鍵。總之一句話,中國晶元是一個團隊,不是單槍匹馬。
㈣ 中芯國際有什麼來頭是由哪裡控制的
中芯國際,是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的簡稱,該公司於2000年4月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總部位於中國上海。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企業。
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中芯國際是不是國企?中芯國際創立之初,屬於一家外國法人獨資企業,簡單來說就是外資企業。隨著中芯國際的不斷發展壯大,外資、國有資本開始入股中芯國際,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中芯國際的主要股東都是國有資本,外資成分大大降低,不足5%。
從股權結構來看,中芯國際的創始人是張汝京,但實際控制方應該是國企。最大股東是大唐電信(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純國資公司),持股17%,而第二大股東就是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控股的鑫芯香港持股比例15.76%,此外中投公司也持有不少股份,台積電以及所有其他外資的股權加一起還不足5%。
2010年年底,與台積電為長達八年的商業機密剽竊案達成和解協議,中芯除了賠償台積電兩億美元,更將無償授予台積電8%中芯股權,台積電可在三年內以每股1.3元港幣認購2%的中芯股權。
也正是由於張汝京的離開,中芯國際內部上演了更為精彩的「奪權」大戲,尤其是當大唐電信以1.76億美元的低價入股成為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之後,大唐電信和中芯國際原班人馬的爭鬥上升到白熱化。 中芯國際曾經的CTO的楊士寧與CEO王寧國之間,現任兩位聯合CEO趙海軍與梁孟松,均被傳過「不合」。 CTO楊士寧與CEO王寧國兩人甚至最後都離開中芯國際 。
2011年6月27日,中芯國際前任董事長江上舟因肺癌復發逝世。2011年7月15日,王寧國已辭任公司CEO職務,董事會委任執行董事張文義為公司董事長,並暫時署理公司CEO。2011年8月5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已委任前華虹NEC首席執行官邱慈雲為公司CEO兼執行董事,這也意味著紛紛揚揚的中芯國際控制權爭奪告一段落。
直到2016年12月20日,前台積電前共同首席執行官蔣尚義首次加入中芯國際,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2019年6月,中芯國際公告稱,蔣尚義因個人原因和其他工作承諾,將不再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