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代國際關系的時間范圍與演變脈絡
時間范圍: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真正全球性國際關系是從近代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
演變脈絡:
三十年戰爭後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拿破崙戰爭後的維也納體系→
德意志帝國興起後的俾斯麥結盟體系→
一戰前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同盟國協約國兩極體系
Ⅱ 如何處理好國際關系談談你的看法
我國正確處理國際關系
1.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獨立自主為立場,以維護國家主權獨安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為目標,以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為宗旨,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准則。
2.我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進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把握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策,主張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
3.政府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積極參與聯合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項活動。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承擔國際義務。
Ⅲ 如何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毛概
1、把握思想文化交流交融頻繁的機遇,引導全球治理話語體系的轉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首先要求打破發達國家的「一言堂」模式,重構全球治理話語體系。
2、把握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的機遇,適時推動全球治理主體的變革。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與作用不斷提升。
3、把握國際關系領域多向性拓展機遇,完善深化全球治理的制度體系。
4、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日益凸顯機遇,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機制創新。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應當抓住日益凸顯的機遇,打破原有的由發達國家主導全球治理的決策機制,支持擴大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3)國際關系如何發展擴展閱讀:
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是對話而不對抗的新型關系,要求在求同存異中擴大全球利益。在國際體系正發生革命性變革的新時期,各國空前的相互聯系、交流和依存程度,使沖突與對抗性關系的成本代價難以估量,和則兩利、斗則兩傷與求同存異、合作對話,越來越成為普遍共識與優先選擇。
堅持以平等對話解決爭端、以相互協商化解分歧,不僅增進了共同利益,而且有效地維護了國際和平大局,擴大了全球利益。
Ⅳ 國際關系發展趨勢的表現
一、冷戰後的國際形式
1、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動
兩極格局——過渡期:多極化趨勢——多極格局
①為什麼新的格局沒建立?
這次格局的終結與以往有什麼不同?
②多極化的定義:
「極」——國際政治中,極的概念十分嚴格,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a、綜合國力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特別是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
b、具有巨大的國際影響力,在重大國際問題上有發言權。
「化」——指一種趨勢而非指現實。
2、政治多極化趨勢的原因
①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極化的物質基礎。
②多個經濟政治中心的出現
一超多強的局面
⑴一超
美: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軍事力量、科技力量,以及對國際事務的影響能力,被稱為「全能冠軍」的超級大國。「我們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聚集和平力量的國家,正是這一領導的重任及實力,使美國在一個尋求自由的世界中成為自由的燈塔」 —— 布希1999年《國情咨文》
⑵多強:
日 本—— 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謀求政治強國地位(日美歐三方主導)
歐 盟—— 一體化進程加快,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符合歐洲利益新秩序)
俄羅斯—— 強大的軍事力量,重振大國地位(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
中 國—— 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經濟實力有待提高(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
3、多極格局的必然性
為什麼從長遠看,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①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給予美國「單極世界」有力的制約。
②經濟上看,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會逐漸出現相對均衡化。
③政治上看,由一個國家主宰 世界事務不符合多樣性世界的內在發展。
4、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形勢發展的總趨勢
總趨勢:走向緩和,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盪並存的局面。
二、緊張與動盪
1991年1月17日 ,海灣地區爆發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戰爭。伊拉克和美國為首的十六國 ,雙方共出動了約140萬兵力,2000架飛機,15000輛裝甲車。動用80年代以來最新裝備的高科技武器。是二戰後捲入國家最多的一次,戰況慘烈。給阿拉伯人民深重的災難,給世界和平投下了短期內難以消除的陰影。
1、地區沖突的表現:海灣戰爭和科索沃危機等
2、呈現緊張動盪的原因:
①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固有的矛盾(種族、民族、宗教、領土等)。這些矛盾本來就存在,為什麼冷戰結束後沖突不斷,有上升的趨勢?
②美國的霸權主義
③國際恐怖主義勢力上升
三、緩和與和平
1、國際形勢緩和的原因:
①蘇聯解體後,美蘇兩大軍事集團全球軍事對抗基礎不復存在。
②冷戰後,大國之間的爭奪和角逐逐漸轉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
④第三世界力量日益壯大,和平力量增強。
⑤一些國際組織在促進和平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2、緩和的表現:國際裁軍的進展;朝韓關系的緩和
①國際裁軍的進展
材料:美俄核裁軍取得重大進展,雙方核武庫已大大縮小,兩國簽署
在導彈和戰略轟炸機核彈頭已從最初的1萬枚銳減至6000枚,美俄兩
方的核武器已減至2/3,兩個龐大核武庫的縮減意味著人類安全感增
加,故國際社會對此普遍表示歡迎。
②朝韓關系的緩和
Ⅳ 國際關系的發展歷程
斯坦利·霍夫曼的說法:「國際關系理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國際關系理論應該在國家出現以後不久就出現了。《左傳》中的「燭之武卻秦師」,《史記》中記載的「連橫」、「合縱」等等,以及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歷史中的一些事件,都具有國際關系理論的萌芽,只是都一直沒有被系統化。直到一戰以後,國際關系問題才逐漸形成一門學科並在西方一些大學中講授。這門年輕的學科,卻又是理論派別和分歧最多的學科之一。這些理論派別有兩個特點,一是相互關心的東西相差很大,二是相互之間攻擊的熱情很高。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國家出現就有了國際關系。但是古代對國際關系的研究沒有形成一個學科,而是主要散見於古典政治學,歷史學,哲學的某些部分。如:《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和中國古代的《戰國策》等。國際關系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是20世紀的事情。1919年英國威爾士大學設立第一個國際關系教席一般被認為是國際關系學科建立的標志。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它才有了比較象樣的可稱為一門學科的輪廓,國際關系學者們在理論體系,主要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對象等方面開始出現明顯的共同點。直至今天,國際關系仍不能算得上是一門比較成熟的社會科學,但是從現實中已經涌現的大量國際關系研究的專業機構,學術刊物乃至時事報刊看,國際關系已經成為了一門獨立性較強的學科。
國際關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現代的國家制度從那時開始發展。在這之前,歐洲中世紀的權力架構體制都是根基於模糊的宗教等級制度上。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主權的概念,主權意味著統治者或君主將不會認可任何在其領土之內地位同等和更高的權力存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權力架構類似於當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當代的國際關系在冷戰期間的非殖民地化後終於確立。不過,雖然民族國家制度被視為是「現代」的,但許多國家並沒有結合這種制度,因而被稱為「前現代」。除此之外,一些國家也已經發展超脫出民族國家之外,因而被稱為「後現代」。因此,國際關系是否有能力針對這些不同形式的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也經常是爭論的話題。
Ⅵ 如何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系
1、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國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沒有和平,中國和世界都不可能順利發展;沒有發展,中國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只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中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2、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世界各國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以富欺貧;要堅持多邊主義,建設全球夥伴關系,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