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前國際形勢熱點有哪些
(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
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並保持相對穩定。美歐、美俄之間因伊拉克戰爭出現的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並未消除;中美關系在台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略夥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態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幹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勢。相對穩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峻的一面。地區性的戰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戰亂、動盪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環境。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環境。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霸權主義仍是當今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權主義在伊拉克雖遭受挫折,但元氣未傷,其謀求單極世界霸權的勢頭仍將延續相當一段時期;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後遺症、巴以沖突的持續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
(三)、國際恐怖主義反彈強烈,國際反恐斗爭形勢嚴峻。
冷戰結束後,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已成為國際社會一大公害。近年以來,國際反恐形勢出現若干新動向。首先,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襲擊規模擴大。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先後遭受嚴重恐怖主義襲擊,舉世震驚。
(四)、全球性軍事戰略深入調整。
當前,世界上一些軍事大國正在進行二戰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軍事戰略調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強軍事實力,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作用,謀求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在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B. 求當前國際關系熱點問題
試分析當前國際關系中的熱點問題:
①朝鮮半島問題;②日本極右勢力發展,軍國主義復活問題;③克什米爾問題與印巴緊張關系;④巴勒斯坦問題和中東和平統一進程;⑤北約東擴及其確立的21世紀新戰略;⑥歐洲統一問題;⑦美國新霸權主義;⑧中美、中日、美日關系;⑨和平與發展時代主流問題;⑩伊朗核問題
【 標 題】當前國際關系調整中若干趨向
【 作 者】徐堅
【內容提要】國際關系當前處於深刻調整期。美國外交向強化單邊主義調整,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和沖擊最大。世界面臨國際安全體系遭受重創、國際集體決策體制弱化、國際法體制受到沖擊、全球化負面影響突出等嚴峻挑戰。大國關系出現積極調整,總體趨於改善和穩定。國際地緣政治發生新變化,歐洲和亞太兩大板塊相對平穩,處於其間的中東、中亞、南亞地區是動盪、沖突不斷的脆弱鏈條。國際戰略格局之爭更加尖銳,當前是單極和多極之爭的相持階段,從長遠看,多極化趨勢將逐漸勝出。
【 正 文】
一、美國國際戰略出現重大調整
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是對當前國際關系沖擊最大的因素。從其性質特點、動因和影響看,美這次政策調整的力度和深度異乎尋常,超過了冷戰結束以來的任何一次政策變化。第一,這次調整有比較系統的思想作為理論基礎,主要體現在美國務院政策規劃司長哈斯提出的「整合主義」和布希今年六月一日在西點軍校發表的演講。整合主義是布希上台以來美官方人士首次提出的系統對外戰略構想,融合了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等重要政界人物的思想。布希在西點軍校的講話被視為布希主義形成的標志,實質體現了整合主義在美對外戰略的具體應用和發揮。第二,戰略目標明確。美政要人士公開提出,要以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為核心,對國際體制和行為規范進行全面而不是局部的調整,建立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整合到美主導的世界秩序中來。冷戰結束後,如此毫不隱諱地鼓吹和謀求單極國際秩序,對美國來說尚屬首次。第三,有通盤策略考慮,將美國對外戰略目標的實現同三類基本因素聯系起來:實力因素、制度因素和價值觀因素。實力因素被視為實現美戰略目標的前提。賴斯在霍普金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認為美在當前國際形勢中所面臨的機遇大於挑戰,美國要憑借強大的實力,促使國際格局形成對美更加有利的新力量平衡。制度因素則被看成美戰略目標的重要保障。布希和賴斯等人均強調要按新的規則和准則處理國際關系,提出美國的安全不能再單純依靠威懾和遏制理論,還要有「先發制人」新思維和與此相適應的國際規范,要在主權問題和國際干預等問題上重新制定國際准則。價值觀因素則被視為推行新的國際規范和准則的基礎。布希等提出要參照二戰後改造德、日的經驗,用經濟自由和政治民主等「共同的價值觀」來團結美國的盟友和改造俄、中等國家,在此基礎上爭取「建立牢固的大國關系」,但美國要保持在必要時單獨行動的權利和能力。第四,政策調整跟進快。美廢棄反導條約,重塑美俄關系,加大對中亞、中東和南亞地區的滲透與控制,拒絕接受京都議定書和國際常設刑事法庭,均不同程度地體現出布希主義的烙印。美國防部今年五月出台的《防務規劃指導》,提出「提前威懾」戰略,更是對「先發制人」思想的直接運用。
布希主義的出台與美國對外戰略的這次調整,是國際國內一系列因素的產物,其中最根本的是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冷戰結束十載有餘,美國不僅保持了一超地位,在某些方面還進一步擴大了對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優勢:20世紀90年代的超長經濟繁榮期使美國恢復了在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優勢和火車頭地位,美國利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最近的阿富汗戰爭,強化了其在世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並使其在國際地緣政治中占據了更加有利的位置。這一切一方面助長了美國的霸氣,同時也促使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努力避免與美對抗,韜光養晦,以爭取時機,發展自己。
美戰略調整特別注重製度因素,反映了國際力量對比與國際關系基礎框架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現有國際機制和行為規范體系的主體結構是在二戰後期和冷戰時期成形的,冷戰結束後雖有新的發展,但基礎框架未變。二戰後期形成的國際機制以維護大國集體主導下的國際穩定為出發點,最典型的是以安理會五常國為核心的聯合國體制。冷戰時期形成的國際機制,則以保持美蘇兩強之間的戰略穩定為出發點,如與美蘇《反導條約》有關的國際軍控機制。這兩類體系的共同特點是排斥一國主宰國際關系。這同美國一超獨大的狀況格格不入。布希上台時,美經冷戰後十年高速增長,正值國力鼎盛時期,這種結構性矛盾愈顯突出,故布希對於如何解決這種矛盾,比其前任顯得更加關注和迫切。
「9•11」事件進一步加速了美戰略調整。「9•11」襲擊固然對美本土安全和社會心理帶來巨大沖擊,但沒有撼動美國的實力地位,反而助長了美大國沙文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抬頭。布希上台通過的是一次美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選舉,而「9•11」後布希的國內支持率一度陡增到百分之九十幾。這種反差表明,「9•11」後美國內背景變化,有利於拉姆斯菲爾德等鷹派勢力主導美對外政策。
二、國際秩序面臨嚴峻考驗
由於美對外戰略調整注重製度因素,當前國際秩序面臨四大問題:國際安全體系瀕於崩潰,國際集體決策體制軟弱無力,國際法體系面臨重大挑戰,全球化負面問題更加突出。
國際安全機制近來連受重創。美國退出1972年美蘇《反導條約》,抽掉國際戰略穩定一重要基石,對國際安全引發雪崩效應。一位美國觀察家指出:「隨著反導條約的消失,一切軍控條約都名存實亡。」(註:羅伯特•巴特利的文章:「外交新時代的發端」,新華社聯合國2002年6月17日電。)此話並非言過其實。近來受美單邊主義和其他國際因素影響,國際安全體系日趨脆弱。美國國會拒絕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對印巴挑戰《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採取雙重標准,動搖了國際社會對核不擴散體系的信心。美國對《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和《化學武器公約》持消極態度,拒絕接受《禁止殺傷地雷國際條約》,使生化武器和常規武器限制受阻。在此背景下,廢棄《反導條約》必然加重國際安全局勢的混亂。日本在這方面的動向尤其值得注意。日本利用「9•11」後的國際形勢,不斷加強其參與國際安全事務的力度,並欲突破「無核三原則」。日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今年5月3日公開表示:「如果是用於專守防衛,日本可以擁有小型原子彈」。日本外相川口順子稱福田上述說法「沒有錯」。目前,國際安全的戰略均衡與穩定框架已被打破,國際安全無序可循、無規可遵的狀態將日益嚴重。
國際關系面臨的另外一個主要問題是,美單邊主義對國際集體決策體制沖擊嚴重。近來,聯合國在處理重大國際問題上的作用遭到美國的不斷削弱。美發動阿富汗戰爭繞過了聯合國批准程序。聯合國對於阻止巴以沖突持續升級亦顯無力,主要原因是美控制了中東問題的主導權。美在向伊拉克發起戰爭的問題上,同樣我行我素,不把聯合國的權威放在眼裡。與此同時,許多應由聯合國決定的問題,卻被美國提到它主導的國際多邊機制中,越俎代庖。美國試圖在八國峰會上定奪巴勒斯坦未來政治領導人問題。美國的單邊主義使國際政治秩序陷入困境,傳統權威機制缺乏效力,而美國主導的機制卻在覬覦權威。在未來一段時期,這種矛盾還會有新的發展,美國和伊拉克之間一觸即發的戰爭將是重要考驗。如果與這場戰爭有關的國際態勢不是按照美國的單邊意志發展,而是受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支配,聯合國對事態能發揮實質性影響,則將有利於重振聯合國和國際集體決策機制的權威,遏制美單邊主義勢頭。相反,若美單邊主義在事態的變化過程中始終占據支配地位並再次順利贏得這場戰爭,對以聯合國為基礎的傳統國際政治秩序來說,則無異於雪上加霜,美單邊主義在國際關系中的影響力將進一步膨脹。
美對國際法體系的挑戰是當前國際秩序面臨的又一問題。布希提出的「先發制人」理論,是對「新干涉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布希主義和新干涉主義的共同之處是都強調「有限主權論」,但從法理上看,布希主義比新干涉主義走得更遠。一方面,布希主義不僅在理論上否定現行國際法體系賦予主權國家的平等地位,而且還進一步固化到具體國家,用布希的話說,美國要「點邪惡者的名」。凡是被點到名的,特別是被列在「邪惡軸心」黑名單上的國家,都被視為美國的敵人而應予鏟除。這意味著這些國家的主權可以不被承認、不受尊重。另一方面,布希所強調的「先發制人的行動」,以主動發起軍事進攻為特徵。這不僅在性質上與新干涉主義主張的人道主義干預行動有別,而且超越了聯合國憲章賦予主權國家的「自衛權」,甚至也超越了一般國際法「先行自衛」概念所指的行動范圍。這使國際社會面臨雙重問題:首先,美試圖凌駕於現行國際體系之上,把自己作為法律的准繩,自定國際規則。其次,「先發制人」戰略若成為各國普遍效仿的國際規則,國際形勢將更加動盪不安。
全球化中的負面因素日益突出,也是當前國際秩序面臨的嚴重問題。全球化的根本問題是各國如何在利益與風險、權力和義務之間選擇平衡。在這方面,全球化的有關規則存在許多不公正因素。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在全球化進程中始終保持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總體上則明顯處於不利地位。通過主導和控制全球化的游戲規則,美國在全球化中占盡先機,成為最大受益者,使美在世界上比歷史上許多有形帝國更具影響力。近來,全球化中的這種矛盾又有新的發展。一方面,全球化不公正因素使南北分化更加嚴重。「9•11」恐怖襲擊事件的深層國際背景,與此有直接關系。另一方面,對於全球化中權力與義務的平衡問題,美國和部分發達國家採取了更加自私的態度。美國拒絕接受京都議定書和國際常設刑事法庭,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向歐、日、中、韓等二十個國家挑起鋼鐵貿易大戰,都會加劇全球化已有的矛盾和不平衡性。受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和極右排外勢力抬頭影響,歐洲和日本的全球化政策也更加趨於保守。
三、大國關系同向調整
近來國際關系也出現一些積極動向,最突出的是大國關系同時出現不同程度的改善,總體趨於穩定。
從廣度和深度看,俄美關系調整最為顯著,幾乎涉及雙邊關系中所有重大領域,從反導條約問題到進攻性戰略核武器的削減問題,從俄與北約的關繫到美勢力介入中亞地區,從反恐合作到雙邊能源合作與經貿合作。經過調整,俄美在國際戰略平衡中的地位和雙方的交往基礎均發生重大變化。俄美關系調整直接促進了俄與北約、歐洲及整個西方的融合。
「9•11」後,中美關系也有所改善,政治、安全領域中的溝通與對話逐步恢復和加強,經貿合作與科技文化交流穩步擴大,雙邊關系總體上趨於相對穩定。其他的大國關系,如中俄、中日、中歐關系,則在既定框架內穩步發展。
大國關系總體改善,與大國之間相互依存日益加強分不開,尤其同中、俄參與國際一體化的進程有關。美國戰略調整注重「建立牢固的大國關系」,也有利於大國關系的改善。此外,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使各國在處理對美關系時更加謹慎,客觀上也有助於大國關系穩定。
不過,當前大國關系的改善,也有其脆弱的一面。布希在西點軍校的講話雖然在論及大國關系時顯示出積極姿態,但卻強調以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為核心整合大國關系,這有悖於其他大國的長遠利益。美試圖以自身利益和價值觀為核心重整國際秩序,也給美和其他大國關系發展增添了摩擦因素,近來歐洲對美單邊主義的不滿越來越強。從長遠看,大國關系中的深層矛盾和不確定因素仍很突出。
四、國際地緣政治顯現新特徵
受美國全球戰略變化和大國關系調整等因素影響,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也在發生變化,基本特徵是:一方面,歐洲和亞太兩大板塊總體保持平穩,但差異加大。另一方面,處於歐亞之間的中東、中亞和南亞地區,則局勢動盪,沖突不斷,是歐亞之間的脆弱鏈條。
美國專注於反恐和大國關系調整,促進了歐洲和亞太的穩定,對世界形勢有全局意義。不過,由於大國關系調整幅度和深度不同,歐洲和亞太地緣政治形勢的差異也日益明顯。一是歐亞安全架構不同。隨著俄美、俄歐關系的調整,冷戰留在歐洲安全架構的殘餘明顯淡化,北約已由以外向軍事防禦為主導的軍事同盟轉向以推廣西方民主政治和維護歐洲社會穩定為主的政治軍事同盟。未來俄美、俄歐、俄一北約之間難免會有新的矛盾和問題,但這些問題將會在新的框架、新的環境之下以新的方式加以解決和處理。與歐洲不同,亞太地區仍以冷戰遺留的安全架構為基礎,主體是美日、美韓、美澳軍事同盟。冷戰後發展起來的若干多邊安全合作機制(東盟地區論壇、上海合作組織等),雖對地區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影響尚不足以取代前者。二是歐亞安全面對的主要問題不同。目前,歐洲安全的主要問題已不是冷戰時期的常規安全問題,甚至也不是科索沃戰爭前大國如何利用歐洲民族宗教爭端爭奪勢力范圍,而是如何應對恐怖主義等非常規安全問題和歐洲周邊的地區性沖突。相反,在亞太安全中,常規安全問題仍是主要因素,其中許多是冷戰遺產。恐怖主義等非常規安全問題也是亞太安全關注的問題,但尚不是主導因素。亞太安全機制轉型困難,與該地區安全形勢的這種特點是分不開的。三是安全觀念不同。隨著安全形勢和機制架構的變化,歐洲安全冷戰思維顯著減退。有關各方不再相互預設假想敵,也不再以此構想各自的安全戰略。與歐洲不同,冷戰在朝鮮半島至今尚未停止,冷戰思維在整個亞太安全中更是揮之不去。甚至在中美關系改善、中美合作基礎不斷擴大的形勢下,美國仍有不少人將中國視為美國的「半個威脅」。日本某些右翼人士也在一旁吶喊助威,試圖亂中漁利。冷戰思維與亞太多邊安全合作提倡的共同安全理念格格不入,是地區多邊安全機制建設和發展的最大障礙。
處於歐亞之間的地區熱點問題對全球形勢雖不起決定作用,但對當前國際關系的潛在沖擊不可低估。美對伊拉克軍事攻擊問題牽動國際關系中的許多重大問題。印巴沖突則涉及未來核軍備的控制問題。中東問題對國際能源戰略格局意義重大,不僅關系中東能源地位,也是影響俄美、中俄、俄歐能源合作的關鍵因素之一。美國介入中亞,對中亞戰略格局和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巴以沖突則涉及美和伊斯蘭國家關系,影響地中海和北非局勢。
五、國際格局之爭更加尖銳
布希政府推行極端單邊主義,使國際格局的多極化與單極化之爭更加尖銳,國內外對國際格局的現狀與前景的爭議也更加激烈。一種觀點認為,盡管美大搞單邊主義,但多極化趨勢仍在加速發展,因為國際力量對比的發展有利於多極化。另一種觀點則截然相反。用某些美國學者的話說,美當今的實力「在任何一個關鍵方面都是無與倫比的」,在「主權國家體系中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如此程度的統治地位」,「如果說美國今天的霸權地位還沒有形成一個單極世界的話,那麼一切的一切都形不成單極世界」。(註:斯蒂芬•布洛克和威廉•沃爾福斯「全面衡量美國的霸權地位」,美國《外交》雜志2002年7/8月。)這兩種觀點同時以國際力量對比作為依據,結論卻針鋒相對,表明對於每一種國際格局應有何種國際力量對比關系這個問題,並不存在一個客觀標准。這說明「國際格局」與「國際力量對比」不能混為一談,否則容易導致認識誤區。
國際格局是指特定狀態下的國際權力關系,而不僅僅是指國家間實力對比關系。國際權力關系反映的是指國家間相互影響的方式和力度,它離不開國際力量對比關系,但各國實力不會自動轉化為國際權力,因為國際權力的形成還受其它因素制約。歸納起來,決定國際權力關系的因素大體有四類:一是各國的實力及相應的國際交往與行為能力。這與綜合國力密切相關,是國家間交往活動和相互影響發生的基礎。前資本主義時期,由於交往能力有限,某些文明之間很少甚至沒有交往,在它們之間也就談不上權力關系或國際格局。二是交往與行為動機。即使交往能力相同,但若動機不同,國際權力關系仍會不同。鄭和下西洋與西方殖民者探險的動機不同,對國際權力關系的影響也不同。影響一國對外交往動機的因素非常復雜,包括國內外社會、經濟、文化、軍事、自然條件、乃至認知和心理因素,是國內外綜合環境的產物。這就涉及到決定國際權利關系的第三類因素,即交往環境。其內涵既有社會的,也有自然的,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交往環境對於各國的交往能力和動機均有制約。並且,在不同時代不同條件下,同樣的環境因素對國際交往活動與權力關系的制約會有很大差異。國際市場對於自然經濟或計劃經濟無足輕重,但對市場經濟體卻至關重要。全球性生態目前是許多國家都不得不關注的問題,而在世界工業化初期,幾乎沒有國家重視這個問題。四是交往規則。有交往必有規則。規則反映的是程序、秩序。國際規則的總合就是國際秩序,由法律規范、道義准則及相關機制構成,或經各方共同協商制定,或是部分國家強加於他方。一般說來,國際規則是國際力量對比、各國交往動機和各國對外交往環境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是制度化的國際權力關系,因而也是國際格局的核心與最終體現。國際格局與國際秩序在性質上必然是一致的。多極化國際格局不可能與單極化的國際秩序並存,反之亦然。
美謀求單極世界,至少面臨三類難以克服的障礙。一是美超強地位的非連續性與不平衡性。美超強實力在各個領域不是連貫的,特別是其經濟優勢遠不如其軍事優勢突出。這種不平衡性決定了美單邊主義只能是有選擇的,不可能包羅萬象。二是美單邊主義擺脫不了國內外環境的制約。全球化是一個因素,美在其中有重大利益,不可能放棄國際市場和國際合作,而要合作就不得不考慮互利互惠。和平與發展潮流又是一個因素。在注重經濟發展的時代,軍事超強地位的意義必然會受到一定限制。此外,美是多元化社會和民主政治國家,鷹派勢力經常要面對國內各種壓力,其政策要受各種牽制。三是國際制度因素的制約。美試圖以自身利益為核心建立單極國際秩序,必將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凌駕於國際准則之上,縱然可以滿足美某些利益,但破壞現有秩序引起的混亂最終也會損害美自身利益,也是美不願看到的。另一方面,要避免出現大混亂,美就不得不繼續依靠現行的基本國際規范體系,因為美找不到別的體系來替代它。以美利益和價值觀為核心會給國際帶來無序,不會帶來秩序。這意味著,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制度化和秩序化的單極世界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存在。它已永遠成為歷史。這恐怕是布希主義的設計師沒有意識到的。
不過,認為多極化趨勢在加速發展,也不客觀。這種看法低估了極端單邊主義與美超強實力結合給國際關系帶來的沖擊。在未來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美國在世界上一超獨大的地位不會發生根本變化,這大概已是國內外的共識。而極端單邊主義反映的是進攻性現實主義思想,其世界觀、安全觀、戰略策略思想均更具攻擊性。它對國際秩序的破壞性影響,會干擾和延遲多極化的正常發展。
目前世界既不是單極格局,也遠未實現多極格局,而是進入了多極與單極之爭的相持階段。在這個階段,矛盾的雙方斗爭更加激烈,任何一方短時期內都難以取得壓倒性的優勢。然而從長遠看,多極化趨勢必將隨著國際力量對比和其他因素發生有利變化逐漸勝出,而單極化可以造成混亂,不會贏得秩序。多極化發展趨勢的曲折性、長期性和必然性就在於此。多極化與單極化之爭是當前國際關系中的根本性矛盾和主要矛盾。矛盾的一方將始終是美國,另一方則是抵制美單邊主義的各種力量,但主要代表在不同階段會有所變化。這反映了國際矛盾關系的變與不變。
「反恐」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9•11」事件和「打恐」戰爭爆發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當前國際形勢的特點可以用三個總體、三個局部和三個繼續來概括。那就是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世界和平、發展潮流繼續發展,世界多極化、全球化趨勢繼續推進,對大多數國家而言,國際形勢中機遇大於挑戰的態勢繼續存在。也就是說,和平、緩和與發展,合作是當前國際形勢的主流。
大國關系基本穩定,並趨於改善和發展。「9•11」事件和「反恐」戰爭為大國增進良性互動和加強合作提供了新的動力和契機。「9•11」事件促使美國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思和調整,重點是反思與調整其對大國的政策思路。布希政府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上台之初對中、俄採取的強硬態度,將其對中、俄政策基調由消極面較多轉為積極面增加。布希在發動對阿富汗戰爭四個月後接連兩次來華同江澤民主席舉行會談,雙方就中美發展建設性合作關系、建立高層戰略對話機制、全面擴大雙邊合作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副主席胡錦濤年內訪美等重大問題達成共識。中美關系走出了「撞機事件」造成的低谷和陰影,回歸基本正常發展的軌道。最近,胡錦濤副主席對美國進行了成功訪問,中美關系出現了新的良好發展勢頭。美俄關系明顯改善,兩國元首實現互訪,雙方對進一步削減戰略核武器和建立新的戰略關系框架立場接近,達成初步共識,尤其在反恐戰爭中進行了全面合作。兩國雖在美發展國家導彈防禦問題上分歧依舊,但普京總統明確表示,美退出《反導條約》不會影響俄美關系。這些標志著美俄關系進入了以加強合作、協調為主要特點的新階段。美國還密切了同歐盟與日本等主要盟國的關系,相互合作、協調明顯增強。歐、俄、中、日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合作也有新的發展。主要大國之間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帶動世界地緣政治重心地區——歐亞大陸局勢趨向穩定與緩和。
各國特別是大國的安全觀念發生重大變化,促使其朝著削減國與國對抗,促進國際合作和世界總體安全的方向調整軍事和國家安全戰略。「9•11」和反恐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安全觀。這可從三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是各國尤其是美國等西方國家重新認識什麼是對其安全的現實威脅。在此之前,它們一直把中、俄等非西方國家視為對其威脅之源,並主要以此展開其安全戰略布局。「9•11」後它們開始認識到國際恐怖主義才是對其安全的真正威脅,才是它們的主要敵人。美及其盟國表示,打擊恐怖主義是它們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內的當務之急和中心目標。同時,對付國際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挑戰非一國之力所能奏效,必須進行和加強國際合作。這使得國與國安全關系中的「零和」性質降低,共存與合作共贏意識增強。第二個層面是各國重新認識怎樣才能維護國家安全。在傳統認識上,一個國家擁有龐大軍事力量就能克敵致勝,維護本國安全。「9•11」打破了這種傳統理念。美國軍事力量世界第一,不但擁有最強大的進攻性武力,還擁有最先進的防禦系統,並竭力謀求絕對軍事優勢以確保其絕對安全。但在恐怖分子奇襲下,所有這些最強大和最先進的攻防手段都不起作用,美國本土遭到空前慘重的打擊。這表明,在現代條件下,在恐怖分子非對稱手段襲擊下,即使掌握絕對優勢軍力的國家,也無法確保本國的「絕對安全」。現在全世界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連世界上軍事力量最強大的美國都無法確保其本土不受災難性打擊,那麼出路何在?怎樣才能確保國家安全?答案並不復雜。一個國家要維護本國安全,除了維持必要的軍力外,還需要尊重別國的安全,少樹敵,不樹敵。一個沒有仇恨和敵人的國家最安全。這就要求一個國家必須奉行明智、正確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在國家安全中的作用和分量越來越重。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對待別國,尊重別國的安全和主權,不搞干涉、欺侮、侵略別國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才是對本國安全的最好保障。即使美國也會朝這個方向有所反思,將來總有一天也會這樣想、這樣做。第三個層面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重新安排其國防戰略布局的輕重緩急。以前美國戰略布局是外向型的,把重點放在海外,向國外大量派兵,建立軍事基地和經營軍事集團及聯盟,認為這樣做守可以御敵於國門之外,攻便於進擊敵國,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本土防禦。現在美國戰略布局重點發生變化。美國在「9•11」後出台新的《國防戰略報告》明確把防衛本土安全作為優先戰略目標。這當然不表明美國將從海外收縮,美國要推行全球戰略,勢必會繼續重視與加強海外軍事部署。但其軍事布局重點的改變是明確的。西方國家這些安全觀念上的變化很可能帶動其軍事思想和防務戰略一定的調整和轉型,可能使其防務政策逐漸著重本土防禦,這將有利於緩解與消除國與國之間的對立和對抗危機,促進世界總體安全。
同時,西方國家重新認識南北問題,考慮調整南北關系。南北問題的核心是南北差距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認識到,南北貧富鴻溝擴大,不少發展中國家貧困化加深,是滋生國際恐怖主義的溫床和土壤,是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全局的嚴重挑戰。這種狀況再惡化下去,不但會影響發達國家的再發展,也會影響其國家安全。形勢迫使發達國家關注和重視解決這一問題,推動它們考慮將其對外經濟政策和對外經濟關系朝著有利於遏止世界貧富差距擴大、緩和南北矛盾的方向轉變。美國和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表示要採取適當行動幫助最不發達國家解困脫貧,以促進改善南北關系
C. 當前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08年到09年的熱點有以下幾個:僅供參考 1 國際油價大起大落 2 緬甸遭風暴襲擊 3 泰國政局動盪 4 朝核問題一波三折 5 格俄戰爭 6 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 7 奧巴馬當選美總統 8 印度爆發恐怖戰爭 9 索馬裏海盜 10 H1N1 11 中美南海對峙 12 中印邊境局勢緊張 13 鐵礦石談判 14 中美艦艇相撞 15 宏都拉斯
D. 求20個近期的國際熱點問題
1、中東危機:敘利亞問題 2、美國回歸亞洲 1、中東危機:敘利亞問題 內亂原因 最新局勢 周邊局勢 各方較量 何去何從 內憂外患原因 內因:.經濟困局難解,教派分歧,家族獨裁統治,雖然表面看上去敘利亞實行的是民選的總統制政府,可真正當選總統的無非是前任總統的直系親屬,家族式的經營模式,缺少真正民族意願的政府。 外因:中東是大國必爭之地,中東的不穩定,說明中東大國爭奪角力的激烈程度。敘利亞問題,不過是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為了進一步掌控中東地區,建立穩定的安全體系,最大限度維護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新的戰略行動。 最新局勢 「和平」抗議變成「武裝起義」 國內暴力事件持續升級 阿盟決定經濟制裁敘利亞 航母出動,干預行動或在即 中東局勢緊張 阿拉伯國家聯盟經濟和社會委員會2011年11月26日召開緊急會議並達成一致,決定對敘利亞實施經濟制裁。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就是否制裁敘利亞尚存爭論,制裁能否落實仍存變數。 面對多方外力干預,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繼續強硬姿態,政府軍開始在土耳其、敘利亞邊境增兵。 以色列蠢蠢欲動,敘利亞內亂,中東各方勢力發生巨大變化,伊朗失去盟友。 美俄兩大國的暗中較量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圖片) 已有3艘俄羅斯軍艦駛入敘利亞附近塔爾圖斯海域。此外,2011年11月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被派到地中海東部海域執行任務。 美海軍「布希」號航母(圖片) 2011年11月,作為美國海軍最新建成的航母,編號為CVN-77的「喬治·布希」號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喬治·布希」號從霍爾木茲海峽附近駛往敘利亞近海一帶。 希拉里中俄對敘利亞的態度令人惡心(圖片) 2012年1月22日,阿盟外長會議倡議結束敘利亞國內暴力沖突,敦促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將所有權力移交給第一副總統,並要求敘當局在兩個月內組建包括反對派在內的國民團結政府。2月4日,阿盟以這份倡議為藍本起草的一份決議草案在聯合國安理會表決中遭到中國和俄羅斯否決。這一幕2011年10月4日也曾上演。 2 安理會:中俄否決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視頻) 中俄聯手投否決票的原因 1、西方國家將昨天的利比亞經驗套用到今天的敘利亞身上,豈不是要聯合國為它們的軍事干涉再開一次綠燈?那麼明天又該輪到哪個國家呢?這類干涉一旦盛行,國際關系和世界和平必將陷入巨大的混亂。 2、俄外長拉夫羅夫講,中俄實際上投這個反對票是必然的,但是中俄雙方是想有一個緩沖期,當時俄羅斯代表在聯合國表示給出三至四天時間,俄高級代表團訪問了大馬士革以後,再進行表決,但是包括西方一些國家在助力推這個,要堅決進行表決,所以中俄投了反對票。 3、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其實,中國的反對票既非「跟隨俄羅斯」,也不是「同情巴沙爾」,為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2月5日,約兩萬人參加環球網就「你怎麼看中國在聯合國否決敘利亞決議草案」的投票調查,其中91%的網友表示「支持」中國這次動用否決權。 4、美國參議員麥凱恩近日在慕尼黑說,「阿拉伯之春」應當進入中國。美國的這種聲音越來越多,不斷強化中國社會的一個巨大擔心:搞垮中國最終將成為美國的頭號國家目標和外交「總政策」。不管這種擔心與美國的真實意圖有多少對應性,它都在中國社會里很真實,而且在逐漸變得緊迫。 敘利亞何去何從 3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一份有關敘利亞問題的主席聲明。聲明重申,尊重敘利亞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原則,歡迎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作為聯合特使斡旋敘利亞危機,支持安南為實現停火、人道准入和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所做出的努力。該聲明沒涉及敘利亞政權更迭和武力干涉敘利亞危機的用語。 中俄難以阻止事態的發展。從最早的南聯盟到後來的伊拉克,到利比亞再到今天的敘利亞,到甚至以後的伊朗,其實是一場世界的群毆,西方國家聯合起來對這些國家的一個群毆,它們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再者,要看俄羅斯能堅持多久,因為每一次都是俄羅斯,特別是南聯盟的時候,非常的義正言辭,最後它就撤了,這種劇情已經上演好幾次了。 2、 美國回歸亞洲 2011年,美國「回歸亞洲」步伐加快,「回歸亞洲」戰略涉及外交、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外交上,專注於南海問題,旨在擴大問題的復雜性;軍事上,加大在澳大利亞駐軍,向菲律賓出售武器等;經濟上,美國力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而中國的迅速崛起,讓美國感到了不安。我國應該冷靜觀察,穩住陣腳,從戰略上藐視來自美國的「包圍」,推動自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奧巴馬高調回歸亞洲,中美關系小摩擦不斷(視頻) 一、美國確立「回歸亞洲」戰略的緣由 第一,全球戰略部署的需要,美國全球戰略部署的勢力滲透只剩下亞洲了。 第二,亞洲占據的重要地位,亞洲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穩定劑」。 第三,解決美國自身的困難,亞洲的發展和繁榮與美國息息相關。 第四,平衡潛在的對抗力量。 美國回歸亞洲實質就是遏制中國 在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進攻性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米爾斯海默就認為,隨著實 3 力的增強,中國總有一天會發起對現有霸權國的挑戰,也就是對美國的挑戰。 亞洲:美國實施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圖片) (二)美國「回歸亞洲」戰略的部署及行動 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就跨越重洋來到亞洲。先是高調訪問印度,將美印關系升級到「3.0版」,隨後又抵達泰國,並高調出席正在普吉召開的盟地區論壇部長會議,代表美國簽署了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此舉正式吹響美國「回歸」亞洲地區事務的號角。 2010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表示,美國深切關注中國與東盟「在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的爭端」 。 這是美國政府首次公開明確表示介入南海爭端。 2011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這是美國又一次主辦APEC領導人會議。峰會上美國力推新的自由貿易協定――「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 ,簡稱TPP。 美國「回歸亞洲」就是借道亞洲回家 如果美國回歸亞洲戰略失敗,那也就意味著其稱霸全球的失敗。近年來,美國不但沒有能夠征服世界,反而為霸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更糟糕的是拖累了美國的經濟發展;美國國內的政治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美國目前的戰略實際上就是「借道」亞洲的「回家」戰略,主要是想把亞洲當成美國的前沿陣地,防止美國本土的安全受威脅。所以說,美國的回歸亞洲戰略實際上就是借道亞洲回家的一個過程。 外交攻勢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南海問題」。美國插手南海問題,意在挑起中國和相關國家的爭端,在外交上孤立中國。 軍事上進行包圍帶來的挑戰。首先是增兵澳大利亞。加緊與日本和韓國建立雙邊軍事同盟,繼續加大對台灣的武器銷售。 經濟上強行干預帶來的挑戰。美國意圖在於通過TPP幫助美國增加出口,建立一個有利於自己的跨太平洋地區的自由貿易區,進而主導亞洲的經濟秩序。 外交 軍事 經濟 美國「回歸亞洲」戰略對中國的挑戰 奧巴馬訪"三八線"眺望朝鮮(圖片) 中國完全可以從戰略上藐視來自美國的包圍 最重要的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我們謹記當年鄧小平的教導,同時提出: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 (三)中國對美國「回歸亞洲」戰略的應對
E. 當前的國際貿易熱點問題有哪些
當前國際貿易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經濟合作領域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10+1)的合作研究
1)、合作動因(互補性分析)
2)、合作機制
3)、比較研究——與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等成熟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對比
4)、前景分析——與10+3機制可能性研究。
2、亞太經濟合作的路徑選擇
1)、APEC與次區域合作的關系
2)、東亞區域合作的福利分析
3、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對亞太經濟合作的借鑒意義
4、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分析
二、WTO問題
1、綠色貿易壁壘問題
2、WTO發展回合談判舉步維艱的原因研究
3、發展中國家在未來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新一輪談判形式展望
5、我國入世三年對國內的各產業的影響
三、貿易政策問題
1、關於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2、開放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實證
四、中國問題
1、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看中國的貿易政策選擇
2、WTO爭端解決機制對中國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3、中美雙邊貿易額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相關度分析
4、貿易與FDI的實證關系——替代OR 互補
5、中國參與東亞經濟合作的各種方案(三個10+1、10+3等)的福利比較
6、我國2004年進出口形勢綜述以及對2005的預測
7、影響我國貿易條件的因素
8、對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認識
五、貿易爭端問題
1、圍繞三種主要的爭端形式展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
2、我國對外經濟摩擦的特點及對策研究
六、產業研究
1、服務貿易
2、農產品、紡織品貿易
3、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方向
七、地方經貿
1、天津市出口貿易的發展戰略
2、區域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政策研究
F. 當今世界有哪些熱點問題(詳細的)
1.就當今世界各點問題闡明了中國的看法、主張和舉措,備受國際社會關注.2.亞太經合組織(APEC)新加坡會議3.中非合作論壇舉行中國的承諾4.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向世界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答卷
1.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 2.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3.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鯨合國力逐步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中國形象已經為國際社會所公認。4.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5.我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郜分,對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6.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機遇,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努力奮斗。7.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需要中國;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樹立全球觀念和平等、開放、參與的國際意識。 8.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要學會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 競爭合作求雙贏.
9.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以愛國主叉為核心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是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G. 國際地區熱點和難點問題
地區熱點: 中東、美日中韓、俄歐
難點問題:能源、石油、貿易壁壘
H. 當前影響國際格局穩定的地區熱點有哪些(形勢與政策)謝謝
1、金融危機的後續問題。
2、全球能源危機問題並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
3、伊朗核問題。
4、朝鮮核問題並半島朝韓危機。
這三個體系的相同之處:
1、背景:都是戰爭的產物;都是在實力的基礎上確立的,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2、形成方式:都是以召開國際會議的方式;
3、內容:都包括劃分世界版圖、宰割弱小民族、劃分勢力范圍的內容;
4、組織:都建立了維護這一體系的國際組織。
(8)國際熱點難點問題有哪些擴展閱讀:
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戰勝國通過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建立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其內部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劇,這一體系逐漸瓦解。1931年,日本沖破華盛頓體系的限制,發動「九·一八事變」。
侵佔中國東北,並於1933年退出國聯,為發動大戰作準備。1935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擴充軍隊,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之瓦解了。
I. 新時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到底有哪些
(一)社會熱點具有時代性
社會熱點能夠反映當前社會的最新變化,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是廣大群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我國目前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新舊體制的碰撞衍生出具有時代特點的各種矛盾,有很多突出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反腐敗問題、房產政策問題、醫療改革問題、生育二胎問題等等,這關繫到每個社會成員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國情,非常容易成為社會熱點。
(二)社會熱點具有廣泛性
社會熱點能夠引起廣大社會成員的普遍關注,社會熱點的關注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社會輿論,進而形成一種社會心理,社會心理以社會心理氣氛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就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普通民眾的社會情緒,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表現出共同的感受和體會,對一些社會熱點大家感同身受,產生共鳴。甚至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角色。比如某演員的離婚案曾一度成為社會熱點,觀眾的留言刷爆各大門戶網站,可見關注的廣泛性。
(三)社會熱點具有復雜性
從引發社會熱點的原因來看是多重的,具有復雜性。收入差距、環保問題、老齡化問題、科技創新、社會道德、法治建設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引發社會熱點的原因;從社會熱點涉及的領域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民生、自然事件等方面,是不同屬性的社會事件的融合;社會熱點的內容往往具有交叉性,同一個社會熱點可能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即使是自然事件,也可能關繫到政治、外交等問題;關注社會熱點角度的多維性,人們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往往是從自身實際出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難達成共識。
(四)社會熱點具有可導性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不再受地域和傳播媒介的限制,但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溝通越來越少,因此人們對於社會熱點的評價易受他們所接受的信息的影響,輿論的走向非常容易被引導。正如古斯塔夫所說,「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
因此,社會熱點出現時,應該把理性的、符合社會上層建築要求的觀點放在公眾面前,而不是讓其在繁多的信息中自行選擇。對社會熱點的正確引導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從而弘揚正能量;反之則會產生消極影響,對社會公序良俗的形成起反面作用,甚至影響民主法治的完善和社會穩定。
二、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
(一)國內外大事
大學生對國際、國內大事關注較多,比如利比亞難民問題、朝鮮半島局勢、中印邊界對峙等;國內比較關注反腐倡廉、房產政策等。大學生在關注國內外大事的同時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表現出他們逐漸成熟的一面,開始有了家國胸懷,有了社會使命感。
(二)教育改革問題
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中,教育改革是非常受關注的,也是頗有爭議的。大學生最熟悉的就是校園,因此教育改革一直是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從九年義務教育、高考改革到高校擴招等等,尤其是大學的教育改革,大學生生活在大學校園,學校的微小變化也會引起其注意,對於與他們自身有直接關系或影響的改革非常敏感,比如教育收費、學術造假、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脫節等。在關注這些熱點的同時大學生也會對這些問題不斷思考討論,提出合理化建議,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三)倫理道德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但一些負面思潮也隨之蔓延,比如道德滑坡、拜金主義、自私自利等,這給思想單純的大學生帶來了迷茫和困惑,比如,公共交通工具上讓不讓座的問題、老人跌倒扶不扶的問題,很多學生對此類問題非常關注,傳統的助人為樂、尊老愛幼教育遭遇了現實的挑戰,他們對此類問題很無奈,也很糾結。當然大學生也同樣關注傳播正能量的社會熱點,比如對於「感動中國」的人物,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獲獎人物等等,對這些人充滿敬仰。
J. 世界各國當前面臨著哪些共同的國際問題
一、國際安全形勢總體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
首先,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促使各國人民下定決心維持和平,以使後代免除戰 爭的浩劫。其次,核 武器的大規 模殺 傷力和威懾力足以將地球毀 滅很多次,因此誰也不願意因打核 戰爭與地球同 歸於盡。再次,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使世界各國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領域擴大,進一步減小了爆 發世界性大 戰的可能性。
二、傳統安全領域中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並有新的表現
首先是局部沖突與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尤其是這些熱點問題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或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更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和變數。其次是各國的國防開支逐年增長。這種狀況意味著各國仍然把軍事發展作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 大國進一步加強戰略力量,全球核 武擴散問題依然嚴重,這對世界安全構成了極大隱患。
三、非傳統安全構成的威脅甚至超過戰 爭
首先是國際恐 怖主義問題。2012年以來,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及襲擊規模擴大;恐怖襲擊方式令人防不勝防;國際反恐斗爭中雙重標准問題使得國際反恐陣線有破 裂的傾向。其次是環境安全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引發世人對環境安全的極大擔憂。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氣候災害頻發,甚至使部分小島嶼國家生存面臨威脅。再次是金融安全問題。這次金融危機不僅重創了發達國家,也嚴重打擊了新興市場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虛擬經濟及實體經濟,並引發了諸多社會及政治問題。最後還有愈演愈烈的販 毒走私、嚴重傳染性疾 病擴散、肆無忌 憚的海 盜活動,以及日益嚴重的非法移民等問題,這些都對國際安全產生了很大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