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絲綢之路是哪個國家的國際名言

絲綢之路是哪個國家的國際名言

發布時間:2023-01-05 08:16:36

Ⅰ 絲綢之路由中國和哪個國家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 西域開辟的以首都 長安(今 西安)為起點,經 甘肅、 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 德國地質 地理學家 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 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 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Ⅱ 絲綢之路資料,名言,典故30字

陸路絲綢之路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西域都護的設立: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 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Ⅲ 有關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指漢唐以來以中國首都為核心,向世界呈網狀分布的交通路線。因為中國的首都往往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交流中心,中國東部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朝鮮半島同樣也與這個網路聯系在一起,而傳統的絲綢之路更多的是強調中國與西方國家和地區的往來。 絲綢之路作為一個國際交通網路,首先是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物產和文化的交流,才漸漸向外發展開來的,最後在中國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因張騫出使西域而獲得全線開通。從此以後,絲綢之路空前繁榮起來,它把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幾個主要文化地區,如東亞、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聯系起來。不僅在物產上實現了互通有無,比如佛教東傳、中國四大發明西傳等,也使得各個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交流而蓬勃發展起來。長期以來,絲綢之路沿線的民族和國家,不僅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也都成了絲綢之路的受益者。 在人類各地區文明日益聯系緊密的今天,回顧絲綢之路的歷史不僅是一種古代知識的積累,也代表著不同地區文化之間寶貴的交流,因此,絲綢之路不僅成為憑吊歷史的旅遊熱線,也是世界各國學者研究人類文明的重要課題。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交通路線,這路線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各有重點,概括地說,絲綢之路可以分為綠洲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 各條路線上,其交通發達狀況與人文環境如種族、戰爭等有關,而更重要的是自然環境的因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礙,而絲綢之路的暢通,首先就是要克服這些自然障礙。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是逐漸增長的,利用畜力(如駱駝和馬)可以繞過沙漠,穿越戈壁,通過山口到達目的地。所以絲綢之路最早發達的路線是綠洲之路、草原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至於海上絲綢之路要到中國的宋元以後(10世紀以後),造船業和航海業取得巨大的突破的情況下,才發達起來。因為航海的成本低而運載力強,並且與世界一體化的進程相聯系,海上絲綢之路結果後來居上。 絲綢之路是一個歷史概念,但即使我們在現今的地圖上,沿著古老絲綢之路的路線行進,也會想起許多古老的民族和國度。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許多民族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如今已經渺無蹤跡。許多古國消失了,許多古代民族與其他民族融合之後喪失了原來的面貌,但它們在歷史上的世紀貢獻卻沒有消失。 絲路上的各國與民族之間,雖然時有紛爭,但亦同時攜手建設了絲綢之路。正如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擅於長途旅行,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而定居的民族則善於經營農業,提供各類產品。他們都為絲綢之路作出了不同的貢獻。 絲綢之路不僅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貢獻,更造就了一批以果敢的精神、堅強的毅力,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的絲路人物,千古為人傳誦。他們之中,有張騫、班超、王玄策這樣的傑出使者,有李廣利、高仙芝統帥的軍隊,有法顯、唐玄奘等偉大僧侶,有為國遠嫁的細君、文成這樣的公主,還有藝術家、詩人和探險家……。正因為這些人物,絲綢之路到了今天還令人嚮往、令人神馳。 在絲路上,使者為了和平,軍隊為了戰爭,僧侶為了真理,商賈為了利益……,他們的目標也許不盡一致,但都必須經過長途跋涉的考驗,才能達成目標。正因為他們這種堅毅的精神,天馬才成為神物,佛教才能在中國發揚光大。 絲綢之路溝通歐亞各個地區的文化,通過文化的交流,彼此支援,彼此貢獻。中國文明沿著絲綢之路西傳,就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中國文明西傳,媒介當然是絲綢之路,而具體的商旅、僧侶、使節、和親公主以至軍隊,都承擔著傳載的功能。中國文化的多種精萃都在西傳的隊伍之中,著名的如四大發明、絲綢、陶瓷,茶葉、葯品……等等。 中國文明西傳,不僅豐富了西方世界的物質生活,如茶葉和葯品便有利於改善日常生活,至於四大發明的西傳則有力地推動了歐洲文明的進步,特別是印刷術和造紙術的西傳,使西方學術、教育從修道院中解放出來,令知識普及。 中國從西方獲取新的文化元素,雖然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前已經開始,但畢竟是在張騫以後才掀起引進文化 *** 的。西瓜以至帶有「西」字和「胡」字的種種物產多來自西域。精神文化方面,是指中國引進外來文化;這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本身,比如引進佛教,實際上也為世界佛教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因為佛教在它的原產地曾經有過流失的歷史,正是由於中國的佛經翻譯活動,才保存了大量佛教的經典。至於西域來的藝術,不僅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生活,而且也給納入中國文化中。 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溝通的橋梁,不僅豐富了彼此的物質生活,也擴大了彼此的眼界,提升了彼此的精神文化。人們在絲路初通時的興奮,對遙遠世界的嚮往,對絲綢之路帶來的種種具體感受,無不躍然紙上,譜寫了一篇篇絢麗的樂章。包括有大唐國威的表現,如王維《送平澹然判官》詩句:「須令外國使,知飲月氏頭」,反映唐初強大的國力使西域諸國畏服;有遠嫁異邦公主的哀嘆,如《烏孫歌》:「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還故鄉。」有渴望立功者的心聲,如東漢馬援所說的:「男兒當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死於婦人女子手中耶!」有朋友分別時的惦念,如唐代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名句:「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些佳作名句至今仍然令人深受感動。 此外,亦不乏反映中原與邊疆文化交流盛況和記載邊疆景色的詩歌,對研究絲路歷史有重要意義。如唐代詩人岑參在《過磧》(即過戈壁沙漠)詩中說:「黃沙磧里客行迷,四望雲天直下低。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這首詩描繪出遼闊的戈壁大沙漠,天地相連,一望無際。在他的另一首詩《與獨孤漸道別》中亦有詩句:「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這里「花門」指回鶻,「葉河」指碎葉河水,詩中指葉河的「蕃王」懂得漢語,反映唐代漢番文化交流的情景。 絲綢之路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有無數的人從這條路上走過,然而多數人都沒有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法顯和唐玄奘都曾經寫過:在茫茫戈壁上不辨方向的時候,只能沿著白骨行進──許多人悄無聲息地在這條道路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旅程,這些白骨就是明證。只有那些到達目的地的成功者,他們留下的記錄為千百年後的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是古代人類交往的點滴證明。 在現有的絲路行紀中,因為作者的差異,對於絲路所做的記錄也多有不同。佛教僧侶比較重視沿途的佛教狀況。使者則關心與各個政權打交道的情形,如北魏時的《宋雲行紀》。對於各自如何度過道路的艱難與危險,有的人記錄詳細,有的竟然毫不在意。多數行紀是個人的記錄,也有是應邀而作,如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就是在唐太宗的要求之下完成的。比較《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後者是玄奘自述、弟子記錄的,其中關於佛法靈驗之事明顯是前者不重視的。不過,總的傾向是明清時期的記載反而越發詳細,而年代較早的記錄,常常留下的只是斷簡殘篇,如唐代杜環的《經行記》。 海上絲綢之路興盛以後,與世界性的大航海時代連接,在世界一體化的新局面下,絲綢之路漸漸成為歷史。雖然當地的人們依然繼續行進在這條古路之上,但同一條路已經再不具有原來的那種溝通世界的干線意義了。絲綢之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古老的絲綢之路在今天迎來了它的新價值──絲路旅遊方興未艾,憑弔古跡,發思古之幽情;看到敦煌古老壁畫的一個線條,高昌古城頹敗的一抹塵土,也許可以牽引起你的千年思緒。chiculture/0126b09/0126b09#
參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90804618
絲綢之路是指漢唐以來以中國首都為核心,向世界呈網狀分布的交通路線。因為中國的首都往往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交流中心,中國東部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朝鮮半島同樣也與這個網路聯系在一起,而傳統的絲綢之路更多的是強調中國與西方國家和地區的往來。 絲綢之路作為一個國際交通網路,首先是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物產和文化的交流,才漸漸向外發展開來的,最後在中國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因張騫出使西域而獲得全線開通。從此以後,絲綢之路空前繁榮起來,它把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幾個主要文化地區,如東亞、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聯系起來。不僅在物產上實現了互通有無,比如佛教東傳、中國四大發明西傳等,也使得各個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交流而蓬勃發展起來。長期以來,絲綢之路沿線的民族和國家,不僅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也都成了絲綢之路的受益者。 在人類各地區文明日益聯系緊密的今天,回顧絲綢之路的歷史不僅是一種古代知識的積累,也代表著不同地區文化之間寶貴的交流,因此,絲綢之路不僅成為憑吊歷史的旅遊熱線,也是世界各國學者研究人類文明的重要課題。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交通路線,這路線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各有重點,概括地說,絲綢之路可以分為綠洲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 各條路線上,其交通發達狀況與人文環境如種族、戰爭等有關,而更重要的是自然環境的因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礙,而絲綢之路的暢通,首先就是要克服這些自然障礙。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是逐漸增長的,利用畜力(如駱駝和馬)可以繞過沙漠,穿越戈壁,通過山口到達目的地。所以絲綢之路最早發達的路線是綠洲之路、草原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至於海上絲綢之路要到中國的宋元以後(10世紀以後),造船業和航海業取得巨大的突破的情況下,才發達起來。因為航海的成本低而運載力強,並且與世界一體化的進程相聯系,海上絲綢之路結果後來居上。 絲綢之路是一個歷史概念,但即使我們在現今的地圖上,沿著古老絲綢之路的路線行進,也會想起許多古老的民族和國度。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許多民族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如今已經渺無蹤跡。許多古國消失了,許多古代民族與其他民族融合之後喪失了原來的面貌,但它們在歷史上的世紀貢獻卻沒有消失。 絲路上的各國與民族之間,雖然時有紛爭,但亦同時攜手建設了絲綢之路。正如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擅於長途旅行,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而定居的民族則善於經營農業,提供各類產品。他們都為絲綢之路作出了不同的貢獻。 絲綢之路不僅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貢獻,更造就了一批以果敢的精神、堅強的毅力,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的絲路人物,千古為人傳誦。他們之中,有張騫、班超、王玄策這樣的傑出使者,有李廣利、高仙芝統帥的軍隊,有法顯、唐玄奘等偉大僧侶,有為國遠嫁的細君、文成這樣的公主,還有藝術家、詩人和探險家……。正因為這些人物,絲綢之路到了今天還令人嚮往、令人神馳。 在絲路上,使者為了和平,軍隊為了戰爭,僧侶為了真理,商賈為了利益……,他們的目標也許不盡一致,但都必須經過長途跋涉的考驗,才能達成目標。正因為他們這種堅毅的精神,天馬才成為神物,佛教才能在中國發揚光大。 絲綢之路溝通歐亞各個地區的文化,通過文化的交流,彼此支援,彼此貢獻。中國文明沿著絲綢之路西傳,就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中國文明西傳,媒介當然是絲綢之路,而具體的商旅、僧侶、使節、和親公主以至軍隊,都承擔著傳載的功能。中國文化的多種精萃都在西傳的隊伍之中,著名的如四大發明、絲綢、陶瓷,茶葉、葯品……等等。 中國文明西傳,不僅豐富了西方世界的物質生活,如茶葉和葯品便有利於改善日常生活,至於四大發明的西傳則有力地推動了歐洲文明的進步,特別是印刷術和造紙術的西傳,使西方學術、教育從修道院中解放出來,令知識普及。 中國從西方獲取新的文化元素,雖然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前已經開始,但畢竟是在張騫以後才掀起引進文化 *** 的。西瓜以至帶有「西」字和「胡」字的種種物產多來自西域。精神文化方面,是指中國引進外來文化;這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本身,比如引進佛教,實際上也為世界佛教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因為佛教在它的原產地曾經有過流失的歷史,正是由於中國的佛經翻譯活動,才保存了大量佛教的經典。至於西域來的藝術,不僅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生活,而且也給納入中國文化中。 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溝通的橋梁,不僅豐富了彼此的物質生活,也擴大了彼此的眼界,提升了彼此的精神文化。人們在絲路初通時的興奮,對遙遠世界的嚮往,對絲綢之路帶來的種種具體感受,無不躍然紙上,譜寫了一篇篇絢麗的樂章。包括有大唐國威的表現,如王維《送平澹然判官》詩句:「須令外國使,知飲月氏頭」,反映唐初強大的國力使西域諸國畏服;有遠嫁異邦公主的哀嘆,如《烏孫歌》:「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還故鄉。」有渴望立功者的心聲,如東漢馬援所說的:「男兒當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死於婦人女子手中耶!」有朋友分別時的惦念,如唐代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名句:「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些佳作名句至今仍然令人深受感動。 此外,亦不乏反映中原與邊疆文化交流盛況和記載邊疆景色的詩歌,對研究絲路歷史有重要意義。如唐代詩人岑參在《過磧》(即過戈壁沙漠)詩中說:「黃沙磧里客行迷,四望雲天直下低。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這首詩描繪出遼闊的戈壁大沙漠,天地相連,一望無際。在他的另一首詩《與獨孤漸道別》中亦有詩句:「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這里「花門」指回鶻,「葉河」指碎葉河水,詩中指葉河的「蕃王」懂得漢語,反映唐代漢番文化交流的情景。 絲綢之路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有無數的人從這條路上走過,然而多數人都沒有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法顯和唐玄奘都曾經寫過:在茫茫戈壁上不辨方向的時候,只能沿著白骨行進──許多人悄無聲息地在這條道路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旅程,這些白骨就是明證。只有那些到達目的地的成功者,他們留下的記錄為千百年後的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是古代人類交往的點滴證明。 在現有的絲路行紀中,因為作者的差異,對於絲路所做的記錄也多有不同。佛教僧侶比較重視沿途的佛教狀況。使者則關心與各個政權打交道的情形,如北魏時的《宋雲行紀》。對於各自如何度過道路的艱難與危險,有的人記錄詳細,有的竟然毫不在意。多數行紀是個人的記錄,也有是應邀而作,如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就是在唐太宗的要求之下完成的。比較《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後者是玄奘自述、弟子記錄的,其中關於佛法靈驗之事明顯是前者不重視的。不過,總的傾向是明清時期的記載反而越發詳細,而年代較早的記錄,常常留下的只是斷簡殘篇,如唐代杜環的《經行記》。 海上絲綢之路興盛以後,與世界性的大航海時代連接,在世界一體化的新局面下,絲綢之路漸漸成為歷史。雖然當地的人們依然繼續行進在這條古路之上,但同一條路已經再不具有原來的那種溝通世界的干線意義了。絲綢之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古老的絲綢之路在今天迎來了它的新價值──絲路旅遊方興未艾,憑弔古跡,發思古之幽情;看到敦煌古老壁畫的一個線條,高昌古城頹敗的一抹塵土,也許可以牽引起你的千年思緒。chiculture/0126b09/0126b09#

Ⅳ 首先概括出「絲綢之路」概念的是哪個國家的人

「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來的。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1905年)首先提出「絲綢之路」這個概念。也有人將其名字翻譯成奇霍芬或李約瑟。

Ⅳ 《絲綢之路》的作者是誰,是什麼國家的

萬翰,中國

Ⅵ 為什麼絲綢之路的主要動力來自羅馬帝國

西方有句名言
羅馬因為絲綢而瘋狂,也因為絲綢而滅亡。
在羅馬,絲綢和黃金是等重交易的,造成了後期貴金屬危機,最後經濟崩潰。
達官貴人,特別是婦女,都以能身著一件絲綢做的長袍為時尚。比如說凱撒……還有他老婆埃及艷後……
當一個國家購買絲綢形成了一種奢侈品習俗時,危機就形成了。人類簡史里說到奢侈品的陷阱這章時,就說了,最開始,人們只以為這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但是最後沒想到,卻成了不可或缺的東西。
另一個最明顯的奢侈品陷阱就是近代的茶葉,一開始,英國人只是好奇嘗新鮮品嘗了茶,他們最初一定也只是想著奢侈一下,對他們來說喝茶只是可有可無的。但是,他們錯了,當這種流行開了端,就再也無法結束,茶的購買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英國人從品茶變成了離不開茶葉,每年他們把從美洲搜刮來的巨額黃金白銀用來購買茶葉,最後流入了中國人的腰包,大英帝國,甚至整個歐洲的經濟,都有可能被中國人的茶葉給毀掉,最後,為了獲得茶葉,他們不得不發動戰爭,於是,鴉片戰爭打響了……
其實羅馬也是一樣的道理,但是這里做奸商的不是中國,而是夾在中間的安息帝國,安息帝國從東方購買絲綢,暴利賣給羅馬,這個國家通過絲綢之路,成為了僅次於羅馬和漢朝的超級帝國,雄霸中東地區。

Ⅶ 絲綢之路現在大致屬於哪些國家

中國歷史上廣義的絲綢之路有三條,分別是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一般我們說的絲綢之路是指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新疆,中亞,阿富汗,伊朗,土耳其,進入歐洲。
南方絲綢之路從成都出發,經過雲南,印度,西藏,巴基斯坦,阿拉伯地區,進入歐洲;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明州,泉州出發,經過南海,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沿海地區,一直到達歐洲和非洲。

Ⅷ 絲綢之路起源於哪個國家

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都長安(今天的西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它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

閱讀全文

與絲綢之路是哪個國家的國際名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