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有哪些商品是國際分工的

有哪些商品是國際分工的

發布時間:2023-01-12 20:28:05

『壹』 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

一、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發展速度的影響
從國際貿易發展來看,在國際分工發展快的時期,國際貿易也發展快;相反,在國際分工緩慢發展時期,國際貿易也發展較慢或處於停滯狀態。因此,國際分工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動力。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由於形成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體系,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對外貿易出現高漲,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從1820年的18%,提高到1870年的22%,而且貿易的增長還超過了生產的增長。相反,在]913—1938年間,世界生產發展緩慢,國際分工處於停滯狀態,國際貿易量在這個時期年平均增長率極低,只有0.7%。二次戰後,國際分工又有了飛速的發展,國際貿易量的發展速度也加快了,並快於以前各個時期。1948—1973年,年平均增長率為7.8%。
二、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的影響
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是指—一國或地區的對外貿易額在世界國際貿易額中所佔的比重,由此確定—國或地區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國際分工對於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有直接的影響。國際分工發展的過程表明,在國際分工處於中心地位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也占據主要地位。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英國—直處於國際分工中心國家的地位,它在資本主義世界對外貿易中一直獨占鰲頭。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1820年為18%,1870年上升到22%。隨著其他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國地位在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國際貿易中仍佔15%。從19世紀末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國際分工的中心國家,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一直居於支配地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出口中所佔比重1950年為60.8%,1980年為62.5%,1985年又上升到69.9%。
三、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影響
各國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與各國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變化。19世紀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國同殖民地等落後國家之間的分工,即前者出口工業品,後者出口農礦產品,我們叫它垂直型分工。這種分工形式決定了當時國際貿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國這兩類國家間進行。
二次大戰後,國際分工發生了變化,從出口製成品、進口原料為主變為工業部門生產專業化協作為主了,即從垂直型分工變為水平型分工。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變為以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居主導地位,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變為次要。從1913—1984年,前者在整個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43%上升到52%,而後者從52%下降到17.1%。
四、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的影響
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國際商品結構與各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發生變化。二次大戰後,這種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上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次大戰前.由於殖民主義宗主國與殖民地落後國家的國際分工以垂直型分工為主,故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一直高於製成品。從1953年起,工業製成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超過初級產品貿易所佔比重。
(二)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製成品增長
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工形式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製成品不斷增加,所佔比重從1970年的16.3%提高到1987年的49.6%。發展中國家出口製成品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也從1970年的5.5%提高到1987年的14.5%。
(三)中間性機械產品的比重提高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強,工業內部、公司內部貿易增加,中間性機械產品在整個機械工業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在各主要發達國家製成品貿易中占據很高比例。例如1972年,英國佔81.9%,聯邦德國佔76.0%,加拿大佔3.5%,美國佔57.3%。
(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服務貿易在近年來,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有了迅速的發展。服務貿易在各發達國家對外貿易中都占很大比例。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67年的700——900億美元劇增到1987年的9600億美元。
五、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利益的影響
國際分工可以擴大整個國際社會勞動的范圍,發展社會勞動的種類,使貿易參加國可以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有利於世界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節約全世界的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國際社會的生產力。因此,國際分工的發展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但是,由於國際分工的產生與發展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進行的,它代表了生產力發展的進步過程;同時,也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因此,國際分工也成為舊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之間的分工是比較平等或平等的關系。但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分工卻是中心和外圍的關系,兩者之間具有控制與被控制、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在這種不平等的分工關系中,發達國家享有國際貿易的大部分利益。
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在市場上的獨佔地位,在國際貿易中高價賣出,低價買進,進行不平等交換;通過對外貿易,轉嫁經濟危機,把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大部分,有時甚至是全部占為已有,使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大大影響了經濟發展。
二次大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獨立、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隨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的不斷斗爭,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貿易利益隨之增多,但是還未發生根本性、實質性的變化。
六、國際分工對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影響
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叫對外貿易系數。它是—國對外貿易額(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和)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各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首先,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尤其是二次戰後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整個世界貿易依存度都在不斷地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從1950年的8.5%提高到1980年的17.1%。它表明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世界經濟生活在不斷地國際化。其次,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國際分工已成為各國國民經濟運轉的一個必需條件,國際貿易的重要性有了顯著的增加。不同類型的國、家的出口依存度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增長。從1950年到1980年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依存度從7.7%增到26.8%,原蘇聯及東歐國家從4.6%增長到9.3%。此外,隨著國際分:正的深化發展,也使貿易方式向著多樣化發展。

『貳』 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是什麼關系

一、國際分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是國際分工。國際專業化分工能從各方面提高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從而導致單位時間內產成品的增加,間接的導致了國際間交換的必要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

二、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國際分工的細致化程度決定了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並且能從側面決定國際褒義的結構和內容。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化,國際分工也進一步的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使得國際貿易中工業製成品的比重不斷升高,技術貿易得到迅速發展。

三、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也產生重要影響

各國的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及在國際分工中所處位置密切相關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發達國家工業部門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形式,從而導致發達國家相互間的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而與發展中國家問的貿易呈現出下降趨勢。

四、國際分工還對國際貿易政策產生重要影響

國際分工的地位如果,是指定國際貿易政策的依據,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入與細致,誰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就更大。

『叄』 國際分工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

垂直型國際分工是指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的國家之間的分工。這類分工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分工。
在這種國際分工中,發達國家主要生產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工業製成品,而發展中國家則主要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的農礦業初級產品。發達國家使發展中國家成為其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並憑借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通過壟斷價格在不等價交換中獲取超額利潤。當然,發展中國家利用初級產品的自然優勢同發達國家進行貿易,可以擴大收入和進口本國所需的先進技術設備,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戰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雖有很大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未完全擺脫單一經濟狀態,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還很高,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原料並向其出口工業品的均數情況仍然存在。因此,垂直型國際分工仍是當前國際分工的一種重要形式。
垂直型國際分工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落後的農業國從事農業生產或初級產品生產,先進的工業國從事工業製成品的生產,由此形成國際分工合作體系,其特點是兩種不同類型國家的生產分別屬於兩種不同的產業;第二個階段是發展中國家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發達國家從事技術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從而在同一產業的不同部門間形成垂直型國際分工。
垂直型國際分工雖然使世界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但是在這種相互依賴的關系中,發達國家的利益明顯優於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且垂直型國際分工是以生產要素相對凝固為前提的,流動的只是產品,而各國經濟無法機密聯結在一起,經濟無法融合,經濟一體化處於較低的層次。
②水平型國際分工。經濟發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國家(如發達國家以及一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之間在工業製成品生產上的國際分工。當代發達國家的相互貿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的。水平分工可分為產業內與產業間水平分工。前者又稱為「差異產品分工」,是指同一產業內不同廠商生產的產品雖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程度,但其外觀設計、內在質量、規格、品種、商標、牌號或價格有所差異,從而產生的國際分工和相互交換,它反映了寡佔企業的競爭和消費者偏好的多樣化。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工業部門內部專業化生產程度越來越高。部門內部的分工、產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種加工工藝間的分工越來越細。這種部門內水平分工不僅存在於國內,而且廣泛地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後者則是指不同產業所生產的製成品之間的國際分工和貿易。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發展有先有後,側重的工業部門有所不同,各國技術水平和發展狀況存在差別,因此,各類工業部門生產方面的國際分工日趨重要。各國以其重點工業部門的產品去換取非重點工業部門的產品。工業製成生產之間的分工不斷向縱深發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國際分工。

③混合型國際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結合起來的國際分工方式。德國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它對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發展中國家進口原料,出口工業品,而對發達國家則是「水平型」的。在進口中,主要是機器設備和零配件。其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西歐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肆』 國際分工有哪些形式試舉例說明

通過國際分工,各參與國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取得絕對利益和比較利益,節約社會勞動,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 二、國際分工的形式 (一)垂直型是指出口原料、進口製成品或出口製成品、進口原料國家參加世界分工的形式。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與大多數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部門之間的分工就屬此種形式的分工。前者向後者出口製成品,從後者進口礦物原料和農業原料,後者是前者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這種形式的分工中,前者是主動的,後者是被動的,前者得益多於後者。 (二)水平型是指工業科技發展水平差不多的國家之間的分工,既有產業部門之間的分工,也有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生產專業化與協作)。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之間的分工多是水平型形式的。 (三)混合型是指同一部分國家是「垂直型」,而同另一部分國家是「水平型」的分工形式。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少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參加世界分工多屬此種形式。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發展的特點隨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出現了世界性的國際分工,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國際經濟機體的變化,國際分工不斷向深度與廣度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興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出現了發展中國家和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各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使國際分工出現了許多特點。 (一)工業國與工業國間的分工居於主導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工業製成品生產國與初級產品生產國間的分工居於主導地位,其次才是工業國與工業國間的分工。戰後科學技術和經濟的迅速進步與發展改變了戰前的國際分工格局,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為以現代化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 (二)各國間工業部門內部分工有逐步增強的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工業國家間的分工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各國不同工業部門之間的分工。各個工業國家在鋼鐵、冶金、化學、機械製造、汽車、造船、造紙、紡織等工業部門之間進行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原來的生產部門逐步劃分為更多更細的部門,在越來越多的生產領域中,以國內市場為界限的生產,已經不能符合規模經濟的要求。因此,一國國內部門之間的分工向部門內部分工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次部門走向世界,形成國際間的部門內部分工。 (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工業分工在發展,而工業國與農業國、礦業國的分工在削弱從國際分工產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殖民主義宗主國主要從事於工業製成品的生產,而殖民地、附屬國和落後國家則主要從事於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或礦產的生產。戰後的科技革命和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某些工業產品的生產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出現了高精尖工業與一般工業的分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分工。 (四)參加國際分工國家的經濟所有制形式發生了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參加國際分工的國家主要是以私有制經濟為主的資本主義國家,戰後,隨著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成立,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一統國際分工的時代結束了。為了發展生產力、實現經濟現代化,以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主義國家廣泛深入地參加國際分工。1979年後,中國加快了與其他國家分工的進程。 (五)國際分工的機制發生了顯著變化從國際分工產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形成與發展過程的機制:一是殖民統治;二是壟斷與資本輸出;三是價值規律下的市場自發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加強,國際分工的機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殖民統治力量大大削弱;二是跨國公司作用大大加強;三是出現了有組織的「協議式」的國際分工,如跨國公司所組織的跨越國界的分工,社會主義國家按國民經濟的規劃與發展,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性地參加的國際分工。 (六)國際分工從貨物的領域向服務和技術知識部門發展,互相結合、互相滲透(略) (七)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分工從垂直型的分工向水平型分工過渡(略) (八)國際分工的格局發生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工業國家處於國際分工的中心地位,殖民地落後國家處於外圍地位。

『伍』 國際分工及其類型是什麼

1、國際分工是社會分工跨越民族國家界限而形成的國與國之間的分工。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2、國際分工類型:

按參加國際分工經濟體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工業發展情況的差異來分類,可劃分為二種不同類型的國際分工形式。

按產業差異分工按照分工是否在產業之間或產業內部,則分工包括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

(5)有哪些商品是國際分工的擴展閱讀:

當前國際分工的主要特點是:

1、發達國家之間工業部門內部的分工向縱深發展,普遍實現產品專業化、零部件專業化、工藝專業化的分工。

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傳統的工業國與農業國之間的分工形式雖然存在,但已大大削弱。佔主導地位的是工業部門內部勞動密集型產品 (或工序) 與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 (或工序) 之間的分工。國際分工的發展,使社會勞動得到了節約,勞動生產率也得到了提高。

『陸』 國際分工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分工的特徵是什麼

1、萌芽階段;2、國際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場的建設階段;3、國際分工體系和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階段;4國際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場的擴大階段.
1、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萌芽
從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到產業革命的開始,是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萌芽階段.
地理大發現以前,只存在極不發達的地域分工,世界市場也還沒有出現.
地理大發現以後,西歐一些殖民主義國家積極推行殖民政策,把廣大的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區都捲入到國際貿易的行列,從而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和民族迅速增加,國際貿易的規模迅速擴大,國際貿易的商品種類顯著增多,從而形成的區域性的國際市場,也產生了國際分工的萌芽,出現了最初的國際分工形式即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分工.
2、國際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場的建立
從18世紀後半期到19世紀中葉,是國際分工形成和世界市場建立的階段.也就是產業革命開始到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結束(典型特徵是機器大工業的建立).
這個時期,隨著產業革命的完成,英、德、美等國先後建立起大機器工業,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最終確立,機器大工業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捲入到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之中,從而為國際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場的建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形成了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國和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國之間的分工.
3、國際分工體系和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
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工農業生產迅速增長,交通運輸工具發生了巨大變革,就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被捲入到世界市場和國際貿易中來,從而形成了一個把世界各國都聯系在一起的統一的世界市場,並在世界各國之間,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國際分工體系.
4、國際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場的擴大
二戰以後,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殖民體系的瓦解,資本的國際化與生產的國際化,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使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和國際貿易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世界市場不斷擴大.

『柒』 國際分工的發展條件主要有哪些

1,主要是分為:社會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
2,社會經濟條件包括了: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
3,自然條件包括了資源,氣候,土壤,國土面積等
拓展資料
一·、國際分工的影響:
首先,國際分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生產的國際專業化分工不僅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世界范圍內的商品數量,而且增加了國際交換的必要性,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
其次,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國際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不僅決定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而且還決定國際貿易的結構和內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後,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在這個時期,由於大機器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出現了許多新產品,如紡織品、船舶、鋼鐵和棉紗等。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後,形成了國際分工的世界體系,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首先是糧食貿易大量增加。其次,農業原料和礦業材料,如棉花、橡膠、鐵礦、煤炭等產品的貿易不斷擴大。此外,機器、電力設備、機車及其他工業品的貿易也有所增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國際分工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也隨之出現新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新產品大量涌現,技術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
再次,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也產生重要影響。世界各國的對外貿易地理分布是與它們的經濟發展及其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分不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後,以英國為核心的國際分工,使英國在世界貿易中居於壟斷地位。此後,法國、德國、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也顯著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內部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形式,因而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相互間的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它們同發展中國家問的貿易則是下降趨勢。
最後,國際分工還對國際貿易政策產生重要影響。國際分工狀況如何,是各個國家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依據。第一次科技革命後,英國工業力量雄厚,其產品競爭能力強,同時它又需要以工業製品的出口換取原料和糧食的進口,所以,當時英國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而美國和西歐的一些國家工業發展水平落後於英國,它們為了保護本國的幼稚工業,便採取了保護貿易的政策。第二次科技革命,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國際市場競爭更加劇烈,在對外貿易政策上,便採取了資本主義超保護貿易政策。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以貿易自由化政策為主導傾向;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貿易保護主義又重新抬頭。西方國家貿易政策的這種演變,是和世界國際分工深入發展分不開的,也是與各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地位的變化密切相關。

閱讀全文

與有哪些商品是國際分工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9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2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