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歌多久被翻譯出來的

國際歌多久被翻譯出來的

發布時間:2023-01-16 03:47:56

⑴ 國際歌歌詞是誰翻譯的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雙,後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於江蘇常州。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習。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主編中共中央另一機關刊物《前鋒》,參加編輯《向導》。1925年,先後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共領袖之一。

《國際歌》的傳唱:

早先唱響《國際歌》的中國人是1918年中國留法勤工儉學會的青年學生。而國內最早對《國際歌》進行翻譯的是列悲,他將《國際歌》進行翻譯後以《勞動歌》的標題刊登在了1920年由廣東共產主義小組主辦的周刊《勞動者》上面。

此後包括鄭振鐸、蕭三、陳喬年、瞿秋白等人都進行過翻譯,我們現在傳唱的版本是1962年4月28日有關部門組織專家根據蕭三1939年的譯文進行修改,經過集體審定後刊登在《人民日報》上。

⑵ 國際歌是什麼時候正式被全世界歌唱的誰做的詞

巴黎公社雖然失敗了,但《國際歌》誕生了。公社失敗後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國際歌》的歌詞。後來,經工人作曲家狄蓋特譜曲後,《國際歌》在全世界廣泛傳唱開來。最初《國際歌》,使用的是《馬賽曲》的曲調。1888年,在歐仁·鮑狄埃逝世後的第二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1848年-1932年)以滿腔的激情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從此,它便成了世界無產者最喜愛的歌。

⑶ 《國際歌》誕生的時間是﹖

《國際歌》(法文:L'Internationale)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原文(法語)的歌詞由歐仁·鮑狄埃在1871年所作,皮埃爾·狄蓋特於1888年為其譜曲。

⑷ 國際歌簡介

歐仁·鮑狄埃(1816-1887)出生於巴黎一個製作木器的手工業工人家庭,他在艱難的環境里刻苦自學,從他所能夠找到的書籍中吸取知識的營養。法國革命民主主義詩人貝朗瑞的詩,在他心靈里留下深刻的印記。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時,年僅14歲的他就寫出了他的第一首詩歌《自由萬歲》。從此,他開始用詩作為武器,踏上了革命的征途,並逐漸由一個民主主義者向社會主義者轉變,並於1870年加入了第一國際,成為第一國際巴黎支部聯合會的委員。

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革命爆發了。英勇的巴黎工人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3月28日,公社成立了。鮑狄埃先後擔任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委員、二十區中央委員會委員、公社委員。他在擔任公社社會服務委員會委員時,被人們稱譽為「最熱情的公社委員之一」。

巴黎公社失敗後,他在群眾的掩護下,躲進了蒙馬特爾我人基特家的閣樓,倖免於難。在這悲痛的日子裡,他的心情無法平靜,5月30日,他用戰斗的筆,寫了了震撼寰宇的宏偉詩篇--《國際》,正式宣告向敵人「開火」。

1887年,他在貧困中與世長辭,巴黎的群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在他逝世後的第二年,法國工人作曲家彼爾·狄蓋特以滿腔的激情為《國際》譜寫了曲子。從此,它便成了世界無產者最喜愛的歌,從法國越過千山萬水,傳遍全球,1890年出現了西班牙譯文的《國際歌》,1899年被譯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現了德文、英文、義大利文的《國際歌》,1906年正式傳入了俄國,為了便於傳唱,翻譯這首歌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黨員柯茨只選擇了六段歌詞中的一、二、六三段,1923年瞿秋白將它從俄文翻譯成了中文,因此我國所唱的《國際歌》也只有三段。

1923年,瞿秋白從蘇聯回到國內,擔任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刊物《新青年》主編,同時著手翻譯《國際歌》。

《國際歌》自1888年6月在法國里爾一次工人集會上第一次唱出後,這首法國工人的戰歌經四十多年的傳播,已成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戰歌,蘇聯人民就是唱著它戰勝敵人,最終走向新勝利的。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國際歌》並沒有流傳開來。《國際歌》傳入中國後,有兩種譯文,可惜都譯得不理想,歌詞晦澀不上口,廣大勞苦大眾很不容易接受。這也是這首偉大歌曲一直沒有能在中國傳唱開來的原因。

瞿秋白在蘇聯出席了第九次全俄蘇維埃大會,見到了列寧;他更在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裡受到了蓬勃發展的各項事業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他早就下決心,要將《國際歌》重譯,讓它在中國廣泛流傳,成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首戰歌。

重譯《國際歌》的宗旨,就是要讓翻譯過來的歌詞,既准確又易唱,讓它很容易在勞動人民中間流傳開來。當時,瞿秋白住在北京黃化門西妞妞房他叔叔的家裡。守著一架風琴,他開始著手譯《國際歌》了。他對照原文,一字一句的推敲。時而沉思斟酌,時而自彈自唱。每一句歌詞定稿,都要如此反復再三。他譯著,唱著,譯到「國際」一詞時,他站了起來。這個詞,漢語只有兩個字,而外文卻是老長一串音節。如果照例譯成「國際」一詞,配上原譜,將成為「國際———,就一定要實現」,「國際」一詞,拖得這么長,那將是很難唱也是十分不悅耳的一句。

瞿秋白為這個詞怎麼翻頗費思索,他在小屋裡來回走動,不時地哼著,想著。在莫斯科的經歷,又一幕幕浮現在他眼前:那嚮往社會主義而來到蘇俄的各國無產者激動歌唱的聲音,那解放了的蘇俄人民幸福歡歌的聲音,以及他自己為求真理而慷慨高歌的聲音,都匯集成一片氣勢磅礴、無往而不勝的雄渾壯麗的旋律,回盪在他的耳際。他忽然停下腳步,若有所悟地走到琴邊,手指按在琴鍵上,有力地彈奏著《國際歌》的這一段。隨著琴聲清晰的節奏,他用不很高的,卻十分庄嚴的聲音唱出了:「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歌詞和歌曲是那樣和諧地融和成一體了!瞿秋白終於用音譯的辦法,解決了這一難題。

《國際歌》譯成後,他曾對曹靖華說過:「『國際(英特納雄耐爾)』這個詞,在西歐各國文字里幾乎是同音的,現在漢語用了音譯,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時可以和各國的音一致,使中國勞動人民和世界無產者得以同聲相應,收萬口同聲、情感交融的效果。」

1924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學任社會學系主任,5月5日馬克思誕辰紀念日那天,在上海大學的紀念會上,瞿秋白登上高高的講台,在一群愛國青年中間,與任弼時等師生一起唱起了《國際歌》。從此,這首響遍全球的偉大旋律,就一直伴隨著中國人民向反動黑暗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直到取得最後勝利。

瞿秋白在重譯《國際歌》11年後,於1935年2月在江西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並殺害。臨刑時,他昂首高唱著自己翻譯的《國際歌》,他用歌聲向敵人宣布:「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

《國際歌》節奏抑揚頓挫,慷慨激揚,感情豐富,蘊涵深刻的道理。國際歌代表著社會底層人民的一種反抗精神,一種反抗壓迫反抗專制反抗剝削的一種精神.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專制,哪裡有剝削,哪裡就有著國際歌的聲音!

《國際歌》

[法]歐仁.鮑狄埃詞

[法]比爾.狄蓋特曲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讓思想沖破牢籠。

快把那爐火燒的通紅,趁熱打鐵才能成功!

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

一切歸勞動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蟲!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一旦把他們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國際歌》中文版的由來

由歐仁·鮑狄埃在1871年作詞,皮埃爾·狄蓋特於1888年譜曲的《國際歌》(法文L'Interna-tionale)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也是世界上最被廣泛傳唱的歌曲之一。

130多年來,《國際歌》被譯成多種文字,傳遍地球上每一個角落,響徹寰宇。它曾是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會歌;上世紀20年代,蘇聯以《國際歌》為國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國歌後,則把《國際歌》作為聯共(布)黨(1952年改名蘇聯共產黨)黨歌。

早在20世紀之初,中國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現過未曾署名的《國際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應該是鄭振鐸與其好友耿濟之在1920年10月翻譯發表留下來的。但是以詩的形式出現, 沒有附曲,不適合唱頌。

1923年6月,《新青年》第一期上發表了瞿秋白從法文譯來的詞和簡譜的《國際歌》,這便是我國最早能唱的《國際歌》。瞿秋白將法文「Internationale」(國際)一詞音譯為「英德納雄納爾」,如此,詞和曲和諧地融為一體,朗朗上口,使《國際歌》在社會上得以傳唱起來。

而我們今天在各種集會上所傳唱的《國際歌》,則是1923年詩人蕭三從俄文版轉譯,陳喬年配歌,副歌譯為:「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1962年,中國音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邀請有關專家,對《國際歌》譯文重新加以修訂。

⑸ 國際歌誰翻譯的



國際歌是瞿秋白翻譯的。最早將《國際歌》作為歌曲譯配為中文的,也是瞿秋白。瞿秋白雖然第一個將《國際歌》譯配到中國來,但因其譯詞是文言,因此沒有傳唱開來。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的蕭三與陳喬年譯配的版本,才真正開始傳唱。並隨著東方大學學生回國,逐步在國內傳唱開來。後來蕭三對《國際歌》進行修訂,傳唱到1962年又進行集體修訂,才成為如今通行的中文版《國際歌》。

⑹ 《國際歌》誕生的背景是什麼

《國際歌》誕生

《國際歌》是1871年由歐仁·鮑狄埃寫成的無產階級的戰歌,並用"國際工人協會"的簡稱"國際"來命名。歐仁·鮑狄埃(1816-1887)是法國工人詩人,巴黎公社的活動家。1816年10月4日鮑狄埃出生在巴黎一個赤貧的工人家庭,青少年時代用詩歌作武器向反動勢力斗爭。積極參加了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和六月起義。1865年加入第一國際,並參加了國際巴黎支部的領導工作。普法戰爭期間,他在詩篇中號召人民抗擊侵略軍,成立"紅色的公社"。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後,當選為公社委員,保衛公社英勇作戰。巴黎公社失敗後的第二天,他隱藏在巴黎城郊蒙馬特爾工人區一間簡陋的頂樓里,寫下了《國際歌》的歌詞。他在歌詞中揭露了資本主義"毒蛇猛獸"吃盡了勞動人民血肉的暴行;闡明了"從來就沒有救世主",是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表達了公社英雄們要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要為真理而斗爭"的決心;闡述了無產階級的團結戰斗,必然能使"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的偉大真理。歐仁·鮑狄埃貧困一生,於1887年11月6日病逝,葬於拉雪茲墓地。1888年6月,法國工人作曲家比爾·狄蓋特為這首詩歌譜了曲。從此《國際歌》就響徹全世界,激勵著各國無產階級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勇斗爭。1902年,俄國人科茨首次將它譯成俄文。1944年以前,它為蘇聯的國家。1920年瞿秋白又把歌詞從俄文重譯,使之准確易唱,廣泛流傳。

⑺ 國際歌的由來

《國際歌》的由來

1871年5月28日,凡爾賽反動軍隊攻陷了巴黎公社的最後一個堡壘——拉雪茲神甫公墓。革命失敗了,全城開始了大屠殺,無數烈士橫卧在血泊之中。面對著這一片白色恐怖,英勇的公社戰士、工人政府的委員、群眾愛戴的詩人鮑狄埃�1816—1887,懷著滿腔沸騰的熱血,奮筆疾書,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歌詞。
這首詩歌原名《國際工人聯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鮑狄埃的詩集《革命歌集》中。詩歌集出版後的第二年,法國北部工業重鎮里爾市的工人合唱團,委託工人業餘音樂家狄蓋特為這首歌譜曲,三天之後歌曲完成。1888年7月底,里爾市的一次工人集會上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不久就傳遍了整個北部工業區。1899年,法國共產黨在里爾召開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有德國代表出席。里爾反動的國家主義者企圖利用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煽起群眾對德國人的宿仇來達到破壞大會的目的。國家主義者與群眾發生了公開的沖突。他們唱著《馬賽曲》來蠱惑人心,而群眾則針鋒相對,唱起了《國際歌》。唱《國際歌》的人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響,最後以汪洋大海之勢徹底淹沒了《馬賽曲》。這一事件轟動了世界,從此,《國際歌》便威震海外,成為一首無產階級不朽的戰歌。
1920年中國首次出現由瞿秋白譯成漢文的《國際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據俄文轉譯、由陳喬年配歌的《國際歌》開始在中國傳唱。1962年譯文重新加以修訂。這首歌曲用分節歌形式寫成。高潮在副歌的最後一句,這是歌曲的主題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譯文都按音譯的一句:「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

==

蕭三與《國際歌》

1996年10月10日是我父親——《國際歌》中文譯者——蕭三誕辰100周年。重新熟悉蕭三的生平和詩文,近乎翻古的感覺。好像真的回到本世紀初,跟著他重新「走」了一遍他那漫長曲折的路。事事感到揪心,常常受到心靈的震撼。對蕭三和他同時代戰友,對他們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對他們追求真理的執著,心裡空前地肅然起敬。
蕭三那一代前輩,他們為著民族和人類解放的理想,是融化在血液中、吸進骨髓的。蕭三與《國際歌》,不僅僅是中國文人翻譯法國革命詩作的關系。
蕭三在青少年時代受到毛澤東的深刻影響:他們是同窗好友,相處10年,他們一起發起成立「新民學會」,一起參加「五四」運動,一起通過李大釗初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一起推動留法勤工儉學高潮。1920年5月,蕭三作為「新民學會」會員赴法。
1922年6月蕭三與其他進步留學生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即共青團),並於9月改名為「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1922年秋冬之交,趙世炎、陳延年、陳喬年、王若飛和蕭三等5人又加入了法共。也正在這里,在《國際歌》的祖國法國,蕭三和他的戰友第一次聽到、唱到「原汁原味」的這首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戰歌。蕭三為它折服、激動,那時已產生把它翻譯成中文的心願。
1922年冬,蕭三懷著對十月革命聖地的嚮往,隻身從巴黎經柏林千里迢迢來到了莫斯科。
1923年暑假,蕭三約陳喬年一起把《國際歌》翻譯成中文。「記得那時我們譯一句詞,配一句譜,積累而成三段正歌與副歌的整個譯詞,由當時在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大學中國班的同志練習唱會了。」蕭三後來寫道。
蕭、陳當時不知道,他們翻譯的嘗試並不是最早的,更不是唯一的。更早的有李大釗,還有另外兩個我至今未查清楚人名的譯者。幾乎與蕭、陳在國外譯歌的同時,1923年6月15日國內的《新青年》第一期發表了瞿秋白的譯詞。然而上述譯詞皆未傳開。蕭三後來回憶道:「從秋白同志的譯詞來看,他完全是根據俄譯再意譯為漢文的。我們則主要是根據歌詞的原文法文並參考俄譯而意譯為漢文的。」隨著「東大」學會唱《國際歌》的同志們先後回國派赴各地工作,這個譯詞也就被帶回來唱開了。這就是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起在全國各地唱出了這個譯詞的《國際歌》的由來。
蕭三回國後,被中央派往湖南任省委委員兼共青團省委書記,並與那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毛澤東久別重逢。此後,他參加了一系列國內革命斗爭,因得病後病勢加重,1927年到了海參崴。
蕭三這次離開災難深重的祖國,心情十分沉重。和他並肩戰斗多年、成了生死之交的許多卓越的革命家和忠貞的共產主義戰士,都先後被捕,紛紛壯烈犧牲,成了他心靈上終生不愈的傷口。如謝文錦、李大釗、趙世炎、汪壽華、羅亦農、向警予,還有曾與蕭三一起翻譯《國際歌》的陳喬年……這個名單可以無止境地列下去。
蕭三在海參崴被困一年多,此間一次嚴重腦震盪,給他留下終生後遺症。因誤傳「病故」,於1928年7月在瞿秋白、蔡和森、王若飛等同志的主持下,在莫斯科開六大的中共代表團為蕭三舉行了「追悼會」。後知「死而復生」,把他接到了莫斯科。蕭三花了好幾年工夫,才從三等殘廢狀態中找到出路,登上國際文壇。
在蘇聯期間,許多在一起並肩戰斗過的同志不幸犧牲的消息陸續傳來。他們中的許多人是高唱著《國際歌》英勇赴死的。這一次次噩耗,像刀子一樣扎在蕭三的心上,也不斷呼喚、激盪他心中的「國際歌」。此時《國際歌》對於蕭三已不只是革命的戰歌,它已被他親密的戰友和烈士的鮮血滲透、溢滿,「有著紅旗一樣的意義」,也已經是他自己的心聲,又有如自己心臟的跳動。
抗日戰爭爆發,蕭三歸心似箭。回到延安,與毛澤東等老戰友重逢,使他活力倍增。他運用革命與詩人的全部經驗,重新修改《國際歌》譯詞。在《國際歌歌詞修改說明》一文中寫道:「陳喬年同志為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及中國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犧牲了。他譯出的《國際歌》詞至今為中國人民大眾歌唱著。但是直到現在,每次開大會時,人們常常只唱歌詞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不好的。再則那時我們譯得也頗不周到,如因為太少音樂常識,有些配得不妥。現在正值慶祝十月革命22周年紀念時,特將從前譯的三章歌詞重新按照原文修改一遍(第一章因已唱出,很少變更)。現在沒有喬年同志合作了,這是很可悲痛的。我們在這里紀念他!在修改過程中,曾獲得我國著名音樂家呂驥、冼星海等同志及歌詞寫得很好的塞克等同志的顧問與贊助……希望國人全部地、一致地唱出來!」這個譯詞一直唱到60年代初。
然而歷史漩渦中戰士的命運常常是把握不定的。也許正因為「影響之大」和「我國少有」(林默涵語),蕭三在黨內、國內不時遭到莫名的非難。在中蘇公開分裂的60年代初,居然涉及到《國際歌》譯詞。蕭三至死對自己的譯文仍未滿意,沒有停止過追求完美、反復推敲和修改訂正的努力。此外,他多次提出,為了紀念陳喬年,「譯者」要補署他的名字,因為他畢竟最初參加過翻譯的。不料,1962年間,中國音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聯合公布「由有關專家加以修改和訂正」的新的《國際歌》中譯本(從那時至今全國唱的就是這個譯本)。理由是「歌詞中有些字句,原來翻譯得不夠妥切」。修訂工作沒有邀請蕭三,他顯然連「有關專家」都不是了。此外非但未增補譯者陳喬年的名字,而且把原有的蕭三也去掉了。
1967年6月至1974年10月,蕭三與他的中國籍德國妻子葉華「一地苦相思,人世稱稀罕」,互相隔離同在秦城坐牢。蕭三70歲「進去」,77歲他生日那天,倆人一起戴著「蘇修特務分子」的帽子釋放,又經街道管制5年後,於1979年徹底平反。而後奮力寫作,直到1983年2月去世。
蕭三說,革命的運動產生革命的詩歌。反過來,革命的詩歌又影響、推動革命運動。在我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漫長歲月里,《國際歌》起了戰斗的宣言和革命號角的作用,表現了工人階級的偉大抱負和氣壯山河、扭轉乾坤的豪邁精神。革命隊伍內外大家唱這支歌,多少革命者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昂首挺胸唱這支無產階級的正氣歌與贊美歌,把自己的鮮血灑在刑場。
蕭三盡了畢生的心血不斷修訂完善他們的譯作。他同時是死難烈士的代言人。
讓我們一起來紀念他們。[轉自鐵血讀書 http://book.tiexue.net]

⑻ 國際歌是如何誕生的

1871年,法國東普魯士發生戰爭,史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巴黎城下。法國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准備鎮壓人民。

同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起義工人很快佔領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

隨後,資產階級政府對巴黎公社發起了進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城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三萬多名公社戰士犧牲。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敗告終。

公社失敗後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詩歌《英特納雄耐爾》(又譯《國際工人聯盟》)。該詩曾使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1888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國際歌創作完成。

《國際歌》對我國的影響

1923年,瞿秋白從蘇聯回到中國,將《國際歌》重譯。

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紀念時,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政治部印行《國際歌》傳單,有三組歌詞,大致對應法文歌詞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詞中先音譯為「英特爾拉雄納爾」,再音譯為「英特爾納雄納爾」。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即中央蘇區)成立時,決定以《國際歌》作為國歌。

1962年,中國音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邀請有關專家,對《國際歌》譯文重新加以修訂。[1]

《國際歌》還是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演奏歌曲。從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幕時和黨的重大活動結束時,都會演奏《國際歌》。

⑼ 國際歌發表於

國際歌(法文:L'Internationale)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這首歌也曾經是世界上最被廣泛傳唱的歌曲之一。原文(法語)的歌詞由歐仁·鮑狄埃(1816年-1887年)在1871年所作(當時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皮埃爾·狄蓋特(1848年-1932年)於1888年為其譜曲。這首歌被翻譯成世界上的許多種語言。傳統上,唱國際歌時常舉手握拳致意。國際歌不僅僅被共產主義者所傳唱,而且在很多國家中的社會主義者和社會民主黨人中也廣泛流傳。這首歌被作為被壓迫者的戰歌。

這首歌曾經是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會歌(注意共產國際的會歌並不是此歌)。

1900年12月,列寧將《國際歌》的第一、二、六段和副歌歌詞原文登載在《火星報》上,1902年俄國詩人柯茨(Arkadiy Yakovlevich Kots)將其翻譯成俄文,發表在倫敦出版的一本俄國移民雜志Zhizn'(《生活》)第五期上面。開始在俄羅斯工人中間流傳。1912年彼得堡出版的《真理報》重新發表,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決定以俄文版的《國際歌》作為蘇聯的代國歌。1944年衛國戰爭中,在200多位應征作者中,選擇了《牢不可破的聯盟》取代《國際歌》,作為蘇聯的國歌。

此歌最廣為傳唱的中文版本,1923年6月15日由瞿秋白(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任總書記)自俄文版轉譯。此版本有三組歌詞,大致對應法文歌詞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 (國際的精神)在歌詞中音譯為「英特納雄耐爾」,原來是國際工人聯合會的簡稱,有時表示國際共產主義。此版本作為中國共產黨黨歌。

1926年(民國十五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紀念時,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政治部曾經印行國際歌傳單,有三組歌詞,大致對應法文歌詞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詞中先音譯為「英特爾拉雄納爾」,再音譯為「英特爾納雄納爾」。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時,決定以國際歌作國歌。

後來,中法大學教授、翻譯家沈寶基作出了較忠於原文法文的《國際歌》完整版中譯,其中Internationale在譯文中音譯為「因呆爾那西奧那爾」。

這首歌被各國的共產黨人,社會黨人和社會民主黨人廣為傳唱。基本上,每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前,都會演奏國際歌。此外,2005年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結束的時候,會場演奏了《國際歌》,曾參加抗日戰爭的中國老兵和來自世界各國的抗日老戰士和國際友人也高唱此曲。此外,2006年10月22日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結束的時候也演奏了此曲。

閱讀全文

與國際歌多久被翻譯出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