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芯國際有幾個分公司
中芯國際有十八個分公司。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中芯國際目前在全球擁有18家分公司,分布在中國、美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Ⅱ 2022年,中芯國際終於等到了
大家都知道,現在全球市場都處於缺芯少片的尷尬局面。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有非常復雜的原因,在這里我們不過多展開闡述。
一旦市場上晶元的供應滿足不了需求,那麼就意味著晶元代工廠商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全球范圍內,大家都知道的晶元巨頭第一是台積電,第二是三星電子,他們壟斷了市場80%的供應。
剩下的20%的市場份額則由其他晶元廠商來爭搶,競爭壓力可是非常大的。具體到國內市場,中芯國際的壓力就可想而知了。
因為,一來中芯國際的技術水平在國內算是最先進的,這種壓力是首當其沖的。二來,華為手機在沒有晶元使用的時候,選擇了扶持和推動國產晶元供應鏈發展,中芯國際就是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很多人對中芯國際抱有非常高的期待!
但是,實事求是地說,中芯國際也是有苦不能言。因為,雖然自身的技術水平國內領先,但是裡面的技術有些還是來自漂亮國的,所以仍然會受到晶元規則的影響。不止如此,也因為中芯國際是純正的國產 科技 企業,所以EUV光刻機至今都沒辦法正常購買。所以,面對晶元規則中芯國際只能一邊承受放棄與華為合作帶來的失望、謾罵,一邊暗自努力、辛苦鑽研技術,推動晶元研發的國產化。
有人說,華為遭受了多久的限制,中芯國際就遭受了多少的非議。這是因為,當國產品牌需要國產供應鏈支持的時候,中芯國際沒有能力承擔起來這份沉甸甸的期盼,雖然不是中芯國際的責任,但是也只能默默忍受。
不過,這種局面到了2022年的春天,發生了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關於營收和利潤的
大家都知道,當華為手機選擇和中芯國際合作的時候,中芯國際憑借著華為對於14nm晶元的需求曾經有過短期的快速增長。畢竟,一個華為都可以為台積電貢獻18%的采購份額,更不要說養活一個中芯國際了。
不過,後來因為不能繼續供貨的緣故營收和利潤也出現了極速下滑;直到2021年策略調整以後,中芯國際的營收和利潤才迎來了止跌回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中芯國際的總營收超過54億美元,居全球前四,利潤指標更是超過32億美元,可以說是中芯國際成立以來最好的利潤表現。
良好的營收和利潤為企業在技術投入、規模擴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從而推動中芯國際的發展步入正軌。就像中芯國際最新表現的那樣,2022年前兩個月的營收就超過了12美元,2022年有望創造新紀錄。
第二個變化是晶元技術有了新突破
大家都知道,華為在選擇中芯國際作為14nm晶元供應商以前,中芯國際只有28nm晶元的技術是成熟且可以規模化生產的。14nm晶元製造技術都是在華為的推動下實現了小規模生產。
但是,現在的中芯國際已經完成了7nm晶元的理論開發技術,並且摸索出來了三條工藝道路。這三條工藝方式分別是7nm、N+1和N+2工藝,其中7nm工藝是台積電那種標准化的方案,而N+1和N+2這兩種工藝水平都要比標准方案更好。不僅如此,N+1工藝的晶元已經小規模量產,N+2工藝的晶元按照計劃也應該進入了試產階段。
再加上高達11億美元的光刻機設備的采購陸續到位,這意味著我們擁有國產5G晶元的日子很快就要來臨。
第三個變化是關於企業運營策略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芯國際扛著壓力研發14nm晶元,雖然在短時間內實現了技術的突破,但是因為資金分配的問題導致後續生產發力,進而影響到收益導致研發沒辦法持續推進。
這種竭澤而漁的方式在後面進行了有意識的調整,不盲目擴大14nm晶元的生產規模,而是將28nm晶元的生產規模做大,從而憑借質量和成本優勢去佔領更多的市場。這種做法遠比良率上不去、訂單上不來的14nm晶元更加穩妥。
不僅如此,配合著這種運營策略變化的還是企業高管的變動。根據相關信息顯示,周子學正式卸任了中芯國際董事長,高永崗順利成為新的董事長,這位掌舵者和首席執行官梁孟松的配合無疑更加默契。
這一點從年報信息中也可以看出來。根據2020年的年報顯示,中芯國際中收入最高的人是主持晶元研發工作的梁孟松,其他人包括董事長的薪資也遠遠不足梁孟松的一半。重視晶元人才,讓人才沒有後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到研發工作中,這或許才是後期晶元技術不斷突破的隱藏原因。
2022年, 新的董事長走上台前,梁孟松重新主持晶元研發工作,28nm晶元生產規模再次擴大,14nm晶元技術持續優化,7nm晶元開始進入應用和試產階段,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樣子。
這對於這家成立20多年的企業來說,太不易也太難得!外媒更是對此表示,中芯國際迎來發展新局面!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評論,我們一起學習交流!
Ⅲ 北京中芯國際有幾個分廠
3個
中芯國際(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成電路晶元代工和製造的企業,成立於2000年4月,總部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於2004年3月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國香港聯合交易所同時掛牌上市。
它的主要業務是為客戶製造集成電路晶元,曾獲《半導體國際》雜志頒發的「2003年度最佳半導體廠」獎。
2022年3月30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2021年凈利潤17.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7.8%。2021年全年營收54.43億美元,2020年同期為39.06億美元,同比增長39.3%。
Ⅳ 中芯國際是國企嘛為什麼要美國申請貢華為🦢晶元
中芯國際全稱為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它屬於外國法人獨資企業,所以屬於外企。而實際上,中芯國際的大股東是大唐電信和幾個國企,基本上屬於國家控股了。其總部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路,它是上海知名度最高的企業之一。
但是,中芯國際和台積電一樣,假如給華為代工晶元,都要向美國申請許可?因為美國掌握著全球數量最多/佔比最高的半導體技術和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技術是指以半導體為材料,製作成組件及集成電路的技術,包括晶圓的生長技術、薄膜沉積、光刻、蝕刻、摻雜技術和工藝整合等技術。
目前,中芯國際的先進製程工藝晶元代工業務,有很多是華為的訂單,至於120天後,到底會怎樣,誰也不知道。
Ⅳ 中芯國際有什麼來頭是由哪裡控制的
中芯國際,是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的簡稱,該公司於2000年4月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總部位於中國上海。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企業。
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中芯國際是不是國企?中芯國際創立之初,屬於一家外國法人獨資企業,簡單來說就是外資企業。隨著中芯國際的不斷發展壯大,外資、國有資本開始入股中芯國際,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中芯國際的主要股東都是國有資本,外資成分大大降低,不足5%。
從股權結構來看,中芯國際的創始人是張汝京,但實際控制方應該是國企。最大股東是大唐電信(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純國資公司),持股17%,而第二大股東就是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控股的鑫芯香港持股比例15.76%,此外中投公司也持有不少股份,台積電以及所有其他外資的股權加一起還不足5%。
2010年年底,與台積電為長達八年的商業機密剽竊案達成和解協議,中芯除了賠償台積電兩億美元,更將無償授予台積電8%中芯股權,台積電可在三年內以每股1.3元港幣認購2%的中芯股權。
也正是由於張汝京的離開,中芯國際內部上演了更為精彩的「奪權」大戲,尤其是當大唐電信以1.76億美元的低價入股成為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之後,大唐電信和中芯國際原班人馬的爭鬥上升到白熱化。 中芯國際曾經的CTO的楊士寧與CEO王寧國之間,現任兩位聯合CEO趙海軍與梁孟松,均被傳過「不合」。 CTO楊士寧與CEO王寧國兩人甚至最後都離開中芯國際 。
2011年6月27日,中芯國際前任董事長江上舟因肺癌復發逝世。2011年7月15日,王寧國已辭任公司CEO職務,董事會委任執行董事張文義為公司董事長,並暫時署理公司CEO。2011年8月5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已委任前華虹NEC首席執行官邱慈雲為公司CEO兼執行董事,這也意味著紛紛揚揚的中芯國際控制權爭奪告一段落。
直到2016年12月20日,前台積電前共同首席執行官蔣尚義首次加入中芯國際,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2019年6月,中芯國際公告稱,蔣尚義因個人原因和其他工作承諾,將不再連任。
Ⅵ 為什麼會有兩只中芯國際的股票
中芯國際,是在香港和滬市科創板都上市的股票,所以就會出現兩只的情況。
Ⅶ 有中芯國際 為什麼還會有華力一直不明白~~
中芯國際跟華力血緣不一樣。
中芯國際是台灣省人張汝京一手創建的,這意味著,對於SMIC而言,目前公司的絕大多數高管為台灣籍。中芯(SMIC)在不久以前因為多年沒有盈利,並且輸掉了跟台積電的專利官司,創始人張汝京或多或少因為這些原因去職,盡管如此,高管中還是相當數目的台灣籍占據這不少高管位置。
其實,在於集成電路這個行業,設備占據著較高的科技含量,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中國自己無法製造出這些精密的設備儀器;另一方面,大部分設備公司都是美國、歐美、日本等系列國家生產的,而美國之流是對此類科技產品有出口限制的管制政策。而且,晶元上下游:設備和晶元本身都被國外把持的話,中國就會受制於人,因為無論什麼電子行業,晶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中國上上下下的各級政府都有發展集成電路的意願,這與在台灣發展的不如意的張汝京來說,大家是一拍即合的,所以就有了成芯、武漢新芯。
那麼,中芯國際的存在,對於集成電路行業的壟斷,就有攪局的意味。
為什麼這么說,華力(華虹NEC及宏力共同投資)、華虹、宏力等都是國資占據重要地位的國資背景公司,講到這里就此打住,不再深入的講這些公司了,他們與SMIC最大的區別在於技術力量、其他支持基本都是大陸自己的而沒有多少台灣省籍的。
再說說中芯國際,張汝京建立SMIC的時候,同時在張江建了不少教堂,什麼叫教堂,玩教堂的人都是信奉基督的,張汝京認為這個動作能與美國等國家拉近距離,從技術、設備出口中獲取一定的實惠。當然,的確也如此,SMIC買來了不少的設備,無論是新還是舊,12寸的廠也拉起來了。中芯國際的規模化大大加深了集成電路行業的價格大戰,這樣的攪局,中國本身也是樂於支持的,無論是晶元還是設備、技術交流,就慢慢進入中國了,雖然當今設計方面中國做得並不出色,但是半導體類生產技能確實大大提升。
雖然講得有些朦朧,還是希望你能懂的。
Ⅷ 中芯國際是外企為什麼總說中國芯
因為第一大股東為國資。在晶元行業,國外對中國的限制是非常大的,不管是對中國的限制還是中國企業的限制,他們都有相關的協定。
因此,中國高科技企業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是完全性的自主研發,即通過這種方式去突破相關的技術封鎖。第二就是在外國建立公司,例如開曼群島等等,然後再國資入場進行收購。
(8)為什麼會有多個中芯國際擴展閱讀
中芯國際是外企的原因還是因為國外對中國的禁令導致的,一方面冷戰結束之後,西方國家在美國的主導下簽署了《瓦森納協定》,這個協定限制了先進材料、電子器件、軍品等各種商品或技術的出口。
而我們就是禁運國家。另一方面中芯國際本身只有是外資企業才能購買相關設備和技術,不然拿不到美國的出口許可。
中芯國際向全球客戶提供0.35微米到45/40納米晶元代工與技術服務。除了中芯國際高端的製造能力之外,我們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晶圓代工解決方案,以一站式服務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從光罩製造、IP研發及後段輔助設計服務到外包服務(包含凸塊服務、晶圓片探測,以及最終的封裝、終測等)。全面一體的晶圓代工解決方案務求能最有效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同時最大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