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化創業為什麼如此重要

國際化創業為什麼如此重要

發布時間:2023-01-28 23:06:00

A. 為什麼跨國企業要研發國際化(本國得到了什麼好處世界其他國家又得到什麼好處整個世界又得到什麼好處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 , 跨國公司尋求增強競爭力的要素 , 已經從銷售、生產領域延伸到技術的研究開發領域 , 境外技術投資 , 已成為跨國公司增強競爭力 , 實施全球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與開發 (R&D) 國際化 , 已經成為繼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金融資本化之後 ,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新趨勢。探究跨國公司 R&D 國際化的動因 , 可以從經濟性要素和制度性要素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經濟性要素的動因

從經濟性要素角度對跨國公司 R&D 國際化的動因進行分析 , 我們認為資源要素和稅收要素是跨國公司 R&D 國際化的重要動因。其中資源要素又包括財務資源 (financial resource) 、物質資源 (physical resource) 和無形資源 (intangible resource)。

(一) 資源要素的動因

跨國公司可以採用很多方法進行創新活動 , 一方面 , 可以通過大規模的內部投資產生足夠數量的產品 , 以攤薄單位產品的 R&D 成本 , 或者通過採取其他與公司職能相關的活動來實現產品創新 , 如改進設計、質量控制和工程工作等。另一方面 ,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利用外部資源進行 R&D 國際化 , 如通過許可證協議獲得資本設備和中間產品。另一種介於外部市場和內部組織之間的形式 , 是國際間的 R&D 國際合作協議 , 如和東道國公司、大學、研究機構和政府 , 部分進行合作開發針對東道國市場的產品。

利用內部資源比外部資源更有效 , 因為跨國公司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原因 , 就是其具有相對的技術優勢 , 在 R&D 所進行的創新 , 包括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過程中 , 如果因為利用外部資源而導致 R&D 成果被其競爭對手掌握 , 對跨國公司將會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尤其是在 R&D 國際化過程中 , 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市場進行開拓的重要原因 , 就是具有所有權優勢 , 所有權優勢的根本就是先進的技術 , 所以即使短期看投資成本更高 , 跨國公司仍然願意獨立投資建立 R&D 實驗室 , 這對公司的長遠發展非常重要。

當然 , 在利用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之間存在一種動態的平衡關系。盡管利用外部資源會削弱公司的自身 R&D 能力 , 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會促進公司盡快獲得先進技術 , 而且很多時候因為東道國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限制 , 或者東道國企業的區位優勢和公共關系優勢 , 跨國公司在 R&D 國際化過程中必須要進行合作 , 否則根本就無法取得東道國市場的准入權。

因此 , 在跨國公司 R&D 國際化過程中 , 存在更多的是內部和外部資源的補充關系 , 但前提是公司必須要有足夠的吸收轉化能力 , 以將其 R&D 成果成功地與當地市場條件相結合 , 和跨國公司其他市場 ( 如母國市場和其他國家市場 ) 相結合 , 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跨國公司的 R&D 全球化戰略。下面 , 我們將著重對影響跨國公司 R&D 國際化的三種主要資源的特性及其影響進行分析。

1. 財務資源

財務資源包括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未分配利潤等 , 對公司來說 , 這些都是以資金形式存在的外部資源 , 其資金來源方為債權人和股東 , 可以分為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按照交易成本和代理理論 , 債權融資的收益成本比小於股權融資 , 所以跨國公司在 R&D 國際化過程中 , 更傾向於在東道國進行股權融資 , 即合資建立 R&D 研究機構 , 最常見的形式是跨國公司以現金形式投資 , 東道國政府、大學或研究機構以實物形式 ( 如土地、房屋、設備、人員等 ) 投資 , 共同建立跨國公司控股的 R&D 研究機構。

負債形式的融資結構會嚴重製約 R&D 項目的進展 , 由於 R&D 項目的高風險性和不確定性 , 一旦 R&D 項目在進展過程中出現資金短缺問題 , 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後續資金支持 , 就很可能中途夭折 ,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最先進的 R&D 成果 , 都是由資金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所完成就是一個例證 , 因為大跨國公司由於其全球戰略性和長遠考慮 ,在R&D 投入上會對在東道國的 R&D 機構提供無條件的股權形式的資金支持。

Williamson 認為 , 一個 R&D 項目的融資途徑取決於資產的特性:股權融資更適合投資於特定的 R&D 項目 , 債權融資更適合投資於非特定的項目。非特定性的 R&D 項目容易被取代 , 所以股東更願意採用銷售或清算的方式來獲得 , 這類項目一般只能獲得債權融資。特定的 R&D 項目由於採用收購方式成本太高 , 所以股東更願意投資從頭開始進行創新。

但對於很多資金充裕的跨國公司來說 , 跨國 R&D 投資的資金 , 包括特定性項目和非特定性項目 , 都會採取股權融資方式 , 因為很多現在看來是非特定性的基礎性 R&D 項目 , 對於跨國公司的長遠發展卻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 , 所以這類跨國公司在 R&D 國際化過程中 , 會盡量選擇股權融資方式 , 在國際競爭中佔領制高點。比如微軟中國研究院 , 其主要職能就是為微軟公司在全世界的 R&D 提供基礎的理論研究 , 其成果主要並不是為微軟 ( 中國 ) 服務 , 而是立足於全球。

總之 , 財務融資和 R&D 國際化的關系是:財務融資 ( 包括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 ) 能提供國際化 R&D 投資的初始資金來源 , 至於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分別適合於何種 R&D 投資 , 則視該項目是否具有特定性而決定。

2. 物質資源

總的看來 , 公司規模越大 , 其所能承擔的 R&D 投資就越大 , 但由於產品生命周期和勞動生產率的不同 , 中等規模和小規模的跨國公司在 R&D 國際化中間仍能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 , 在 R&D 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

規模大的跨國公司在 R&D 國際化中的主要優勢有:由於掌握大量最新基礎知識而產生的 R&D 投資的失敗可能性較小;由於市場份額巨大 , 所以能夠將 R&D 成果應用到廣泛的市場中去獲得技資回報;由於 R&D 機構中研究人員較多 , 他們之間可以有效地交流和討論相關的知識 , 從而得出最優的結果。

但大量的研究表明 , 規模大的跨國公司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在 R&D 國際化過程中獲得其應有的效益 , 而是那些中、小規模的跨國公司反而取得了不錯的 R&D 成果。規模小的跨國公司在 R&D 活動中會更積極 , 更注意 R&D 資金投入的效率和回報 , 因而能更快地產生市場回報。

由於產品的種類和所處生命周期的不 同 , 公司規模和 R&D 國際化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規模大的跨國公司更願意在資本集中度和廣告集中度高的 , 處於成熟期的產品上進行 R&D 國際化投資 , 而規模中等或較小的跨國公司更願意在資本集中度不高的 , 處於萌芽期和成長期的產品上進行 R&D 國際化投資。

總之 , 物質資源和 R&D 國際化的關系是:規模大會增加跨國公司進行 R&D 國際化投資的可能性 , 但在具體的領域或產品周期 , 規模中等或較小的跨國公司也能夠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3. 無形資源

無形資源是指公司的形象或其擁有的科學和技術知識。從戰略角度來看 , 它是公司進行 R&D 國際化的最重要因素 , 因為相對其他資源 , 無形資源是稀缺的 , 並且很難被競爭對手模仿。當然 , 無形資源也是最難被外部觀察者所准確計算和度量的資源 , 因為它不會體現在書面的財務報表上。

無形資源體現為兩個能力:第一是吸收能力 , 即公司對外部認識和開發新產品的能力;第二是轉化能力 , 即公司根據產生的技術機會不斷地重置其產品組合的能力。

無形資源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第一種是人力資源 , 包括與公司 R&D 有關的經驗、知識、判斷和風險預期能力。在跨國公司進行 R&D 國際化時 , 除了前文所說的財務資源和物質資源以外 , 更重要的是具有一支由合格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因此 , 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是跨國公司 R&D 國際化的必要條件。第二種是公司在客戶眼中的形象 , 這在 R&D 國際化中通常能夠成為 , 順利推出新產品的一種補充資源 , 比如一個在其本國具有相當知名度的跨國公司 , 當它在東道國推出新產品時 , 良好的信息傳播網路 , 會使東道國的消費者 , 迅速地接受並認可該產品。

跨國公司 R&D 國際化程度和國外市場規模成正比 , 高度的 R&D 國際化能增加公司的市場規模 , 因而能迅速地取得 R&D 投資的回報。同時 ,R&D 投資回報的增加 ,又會使公司加大其 R&D 國際化的程度 , 同時促進國外市場規模的更大增長。所以三者之間是一種良性互動關系。

(二) 稅收要素的動因

由於經濟的、政治的、歷史的、文化的原因 , 各國的稅收體制存在很大的不同 , 由於 R&D 投資的特殊性 , 大多數國家都有專門針對 R&D 投資的特殊稅收政策。對於跨國公司進行國際化 R&D 來說 , 有時稅率的差別會決定 , 跨國公司將 R&D 實驗室設立在何國。各國對於 R&D 的態度和政策千差萬別 , 而規模巨大的跨國公司 , 在執行其全球戰略時 , 必須要考慮各國的稅收政策 , 因為這對於降低其全球總的 R&D 投資成本大有幫助。總的說來 , 跨國公司當然會優先考慮那些對 R&D 實行各方面優惠措施的國家 , 但是在實際的 R&D 投資過程中 , 稅收只是其決定進行 R&D 國際化的一個因素 ,其他的諸如政治的穩定性、文化的協調性、消費者的消費結構和消費能力等因素 , 也是其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制度性要素的動因

近年來的研究已經大大拓展了我們對於 R&D 決定因素的了解 ,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論表明 , 單純用經濟利益最大化 ( 包括短期、中期和長期利益的最大化 ) 已經無法對R&D 國際化現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 需要我們從制度性要素 ( 專利保護、經濟開放和民族文化 ) 角度 , 對跨國公司 R&D 國際化的動因進行分析。所謂制度性要素 , 就是一系列由日常習慣、慣例、規則、法律法規等所組成的混合體 , 目的是規范個人和組織之間的關系。制度又是游戲規則 , 它是通過禁止或鼓勵 R&D 創新來規范公司之間的行為。一部分制度是人為設計出來的 , 如專利保護和經濟開放政策;還有些制度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如民族文化。

我們把制度性要素分為專利保護、經濟開放和民族文化三種 , 分別從三個方面闡述制度性要素對 R&D 國際化的影響。我們採用 R&D 密集度 (R&D 支出佔一國 GDP 的比重 )作為 R&D 國際化程度的標志 , 主要原因是:R&D 密集度本來是用來度量一個公司或一個國家的 R&D 投入 , 占公司銷售額或是國家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大小的一個數量指標 , 但由於近年來 , 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國外 R&D 支出的增長數量和增長比例 , 都遠遠高於在其母國的增長數量和增長比例 , 所以 R&D 密集度的提高主要原因就是 R&D 國際化程度的提高。R&D 密集度越高 , 表示跨國公司 R&D 國際化程度越高;反之 , 亦然。

1. 專利保護

所謂專利保護制度 , 是指一國政府為保護當地創新者 , 所實行的一種排斥模仿者競爭的制度 , 目的是通過給予創新者有限的壟斷 ( 包括時間范圍和地域范圍 ) 而保護創新。專利保護制度能夠減少 R&D 國際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 能夠使 R&D 產生的信息 ,在傳播和使用中遵循既有的規則和軌道 , 讓 R&D 投資主體得到其應有的回報 , 使其他市場主體通過制度允許的形式 , 使用該新信息並支付相應的代價。

跨國 R&D 投資者目的是獲得超額經濟利潤 , 而產品的定價能力取決於 R&D 投資者的壟斷能力 , 壟斷能力越強 , 其獲得的超額經濟利潤就越高;然而 , 只有在專利保護制度完善的環境下 , 才可能取得超強的壟斷能力。

Ginarte 和 Park 1997 年曾經使用專利權保護系數 (patent rights protection index, 簡稱 PRP) 和 R&D 密集度這兩個指標 , 對專利保護和 R&D 國際化之間的關系 , 進行了定量分析。

在確定 PRP 時 , 主要考慮以下因素:專利保護制度的覆蓋范圍;參與國際專利保護協定 的程度;懲罰機制;專利保護制度的持久性 , 通過對上述因素進行加權評估和匯總 ,得出 PRP( 取值范圍為 0 到 5, 數值越大表示專利保護制度越完善 )。R&D 密集度採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98 年的數據。

我們將表中的國家分為三類:1 到 5 號 為第一類 , 代表具有完善專利保護制度的國家;6 到 10 號為第二類 , 代表初步建立專利保護制度的國家;11 到 15 號為第三類 ,代表專利保護制度不完善的國家 ,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 專利保護制度完善的國家 , 其 R&D 密集度也非常高 , 平均達到 2.6% ,專利保護制度不完善的國家 , 其 R&D 密集度也非常低 , 平均只有 0.4% , 所以專利保護和 R&D 投資之間是正相關關系。

2. 經濟開放

我們假定:國際之間的人員流動 , 對知識集合的邊際生產率 , 有正的影響作用;知識集合的邊際生產率 , 對 R&D 投資有正的影響作用;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 , 這樣一個政策變數 , 對於國內生產者獲得國際知識非常重要。所以 , 一個國家的經濟越開放 , 該國知識集合的邊際生產率就越大 , 新的 R&D 投資慾望就越強烈。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 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范圍內知識的創新分享和使用 , 成為了世界經濟的主旋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 一個國家的生產率和競爭力 , 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 R&D, 而且取決於其競爭對手的 R&D 。

為度量國家經濟開放程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Sachs 和 Warner 在 1995 年提出了一系列指數 , 如平均關稅水平、關稅配額范圍、出口市場邊界和黑市外匯升水 (black market exchange rate premium, 簡稱 BMP) 等。在本文中 , 我們採用 BMP 作為度量經濟開放程度的變數指標 , 以探求其和 R&D 投資國際化之間的關系。

BMP 是一種外匯市場管制的衡量指標。BMP 越高 , 說明對進口者的管制越嚴格 , 進口者就越難買到其非常需要的國外先進技術產品 , 一國和別國之間就越封閉。

分析結果我們發現 , 經濟開放程度較高的國家 , 其 R&D 密集度也非常高 , 平均達到 2.6% , 經濟開放程度不高的國家 , 其 R&D 密集度也非常低 , 平均只有 0.8% ,所以經濟開放程度和 R&D 國際化投資之間也是正相關關系。

3. 民族文化

除了專利保護和經濟開放以外 ,R&D 國際化投資還受國外創新知識的國內轉化成本的影響 , 轉化成本越高 ,R&D 國際化投資程度就越低。那麼 , 影響轉化成本的因素有哪些呢 ? 首先 , 在一個組織中總是存在與新產品和新過程相關的成本 , 即該項值總是大於零;其次 , 人們按照新技術而改變現有行為的意願 , 取決於對新技術的態度 , 即民族文化所固有的 , 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

民族文化就是一群人區別於其他人的 ,在幼年時所形成的價值觀和信念 , 因此它每天每時每刻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 並且可以用來解釋人們對新技術的 R&D 投資的態度。在本文中 ,我們採用 PDI(Power Distance Index) 作為度量民族文化特徵的變數指標 , 以探求其和 R&D 投資國際化之間的關系。

PDI 由 Hofstede 在 1984 年提出 , 他在 1968 年和 1972 年兩次大規模調查了IBM 公司在海外超過 40 個國家的 116,000 名雇員 , 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 , 研究了這些雇員的多方面的民族文化特徵 , 得出了被各方廣泛接受的研究成果。PDI 是通過中低級職員的接受程度 , 來度量上層管理者和其下屬之間的影響力 , 進而反映決策者的思想被大多數人所分享和接受的程度 , 而後者是決定 R&D 國際化投資的重要因素。

PDI 的取值范圍是 (0 , +∞) , 取值越大 , 表示該民族文化越封閉 , 上級和下級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思想溝通越少 ,R&D 國際化投資的可能性就越小。

分析結果我們發現 , 民族文化具有較強開放性 , 上級和下級之間信息交流和思想溝通較多的國家 , 其 R&D 密集度也非常高 ,平均達到 2.6% , 民族文化具有較強封閉性 , 上級和下級之間信息交流和思想溝通較少的國家 , 其 R&D 密集度也非常低 , 平均只 有 0.6% , 所以民族文化特徵和 R&D 國際化投資之間也存在密切關系。

B. 企業為什麼要國際化

企業國際化經營
什麼是企業國際化經營?
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是指企業為了尋求更大的市場、尋找更好的資源、追逐更高的利潤,而突破一個國家的界限,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從事生產、銷售、服務等活動。
企業國際化的動因
不同的企業走向國際化的具體原因千差萬別,出於各自不同的考慮,受到各種不同因素的驅使。但是,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從根本上說都是出於整體戰略的考慮,即為了尋求更大范圍的競爭優勢。企業國際化的動因包括三個:
(一)為現有的產品和服務尋找新的顧客。
企業從事國際化活動最直接的動因是開發海外市場,在國內市場趨於飽和時為現有的產品和服務尋找新的顧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在需求偏好和消費習慣上有趨同的傾向,這使得企業有可能將產品和服務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二)尋找低成本的資源。
企業在海外市場尋找更優質和更低廉的資源,以降低生產成本,獲得低成本優勢。可以帶來低成本優勢的資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勞動力和技術。
(三)打造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是企業比競爭對手更優秀的根本性的原因。企業將經營活動領域從單一的國內市場擴展到海外市場,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學習新的技術、管理經驗,積累對顧客需求的認識,由此打造出更強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國際化經營環境分析
企業國際化經營環境遠比國內環境更為復雜和多變。國際經營環境的復雜多變性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交織而成的,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所以,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必須對環境變數給予更加充分的重視,要在深入考察各環境變數的基礎上精心准備應對之策。
(一)政治法律因素。
國際化經營中涉及的政治法律因素主要包含:
1.政治制度;
2.國家安全;
3.商品檢驗法規;
4.勞工法案;
5.知識產品保護。
(二)經濟因素。
需要特別予以重視的經濟因素包括:
1.經濟體制;
2.經濟發展水平;
3.經濟穩定性;
4.匯率變化;
5.稅收政策;
6.通貨膨脹率。
(三)社會文化因素。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社會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居民共有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塑造了國民的行為方式和認知世界的方式。民族文化和企業文化哪一個對員工的影響更大?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對員工的影響大於企業文化對員工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必須深入地了解東道國當地的文化,並以尊重、包容的態度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在國際化進程中,企業面對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在不同國家的多樣化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制定並實施有效的國際化戰略。
國際化經營戰略選擇
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的選擇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本公司的國際化戰略;二是選擇適當的國際市場進入方式。
(一)國際化戰略。
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是公司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的發展規劃,是跨國公司為了把公司的成長納入有序軌道,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環境適應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決策的總稱。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國際化進程,決定企業國際化的未來發展態勢。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可以分為本國中心戰略、多國中心戰略和全球中心戰略三種。
1.本國中心戰略。在母公司的利益和價值判斷下做出的經營戰略,其目的在於以高度一體化的形象和實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獲得競爭優勢。這一戰略的特點是母公司集中進行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協調,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經營決策權由母公司控制。這種戰略的優點是集中管理可以節約大量的成本支出,缺點是產品對東道國當地市場的需求適應能力差。
2.多國中心戰略。在統一的經營原則和目標的指導下,按照各東道國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生產和經營。母公司主要承擔總體戰略的制定和經營目標分解,對海外子公司實施目標控制和財務監督;海外的子公司擁有較大的經營決策權,可以根據當地的市場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這種戰略的優點是對東道國當地市場的需求適應能力好,市場反應速度快,缺點是增加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的協調難度。
3.全球中心戰略。全球中心戰略是將全球視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在全世界的范圍內獲取最佳的資源並在全世界銷售產品。採用全球中心戰略的企業通過全球決策系統把各個子公司連接起來,通過全球商務網路實現資源獲取和產品銷售。這種戰略既考慮到東道國的具體需求差異,又可以顧及跨國公司的整體利益,已經成為企業國際化戰略的主要發展趨勢。但是這種戰略也有缺陷,對企業管理水平的要求高,管理資金投入大。
(二)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
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可以通過進出口商品、許可協議、並購、合資以及建立新的全資子公司。每一種方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選擇最合適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對於公司能否達成預定的國際化經營目標至關重要。
國際企業全球化戰略的種類
國際企業的全球化戰略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從初始階段到完全的國際化經營階段,國際企業的經營戰略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產品出口戰略;契約協議戰略;對外直接投資戰略;國際戰略聯盟。這四種戰略表現了國際企業的縱向成長軌跡,但四者又不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關系。
產品出口戰略
產品出口戰略不僅為試探國際市場行情的中小企業所廣為採用,對於大企業,這一戰略也是國際經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全球化戰略的起點,為更深層意義上的國際合作奠定了基礎。
對於大多數國際企業而言,通過出口直接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依然是一項重要的戰略。然而維持國內生產基地,大力推動出口的本質特徵已發生變化。比如從本土出口越來越少,而從建在其它國家的工廠的出口卻在增加。這證明在全球經濟市場中出口戰略的日趨復雜性以及這一戰略與其它戰略之間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優點
1、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降低了國內市場萎縮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2、通過將國內產品直銷海外,企業可保持對研究、設計和生產決策的很高程度的控制;而若生產設施分建在世界幾個地區,或企業與國外公司有某種形式的經營瓜葛,這種宏觀控制關系就不分有這樣牢固。維持對研究與生產決策的緊密控制,對企業至關重要。因為這有利於保護關鍵性技術,並促進產品快速更新換代。
3、 出口戰略使企業能夠保持國內生產規模,繼續利用國內生產資源。
缺點
1、企業必須對付外國市場的各種障礙,如關稅及各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等。
2、匯率方面的不定期波動也使得國內企業在出口貿易上面臨風險。
3、國外進口商保持成功的合作關系比較困難或代價高昂。
4、出口所需支付的各種名目的開支也會加重企業的負擔。
契約協議戰略
通過簽訂合作性契約協議這一貿易關系形式可以使企業無須在外國領土上進行大規模資金、技術投入也能在國際市場上分獲一杯羹,成為國際企業實施全球化戰略的又一選擇。這種戰略在用來避開外國政府設置的進口限制或投資障礙等方面成效卓然,同樣也是國際企業建立更高層次的戰略夥伴關系的前奏曲。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合作性契約協議主要有許可證貿易、特許經營和分包這三種形式。
1.許可證貿易
指通過簽訂許可合同(Licensing Contract),由享有專利產品、服務或技術的輸出方將一定限度的生產和銷售權出售給輸入方,輸入方支付給輸出方專利權使用費。
國際許可證貿易最初是在不同國家中的壟斷企業之間進行,互換許可證以避免二者在競爭中形成直接沖突。最近在高新技術企業中,許可證貿易成為彌補研發費用的有效途徑。
優點:
(1)不必耗費大量投資即可從現有的產品或技術中獲利。
(2)它是穿透國外市場障礙的有力武器。
缺點:
(1)控製程度低
(2)培育競爭對手
2.特許經營(Franchising)
是許可證貿易的一種變體,特許權轉讓方將整個經營系統或服務系統轉讓給獨立的經營者,後者則支付一定金額的特許費(Franchising fee)。
在美國,特許經營正成為增長最快的貿易形式。
優點:
(1)它是不需大規模資金投入即可打入國際市場的十分快捷的方法。
(2)通過出售一攬子特種經營權,提高了特許專業公司的知名度。
(3)特許經營使用費往往被記入到企業所收到的「預付款」中,可以說這是企業所獲得的一筆十分可觀的額外營業基金收入。
缺點:
(1)特許經營主要適用於那些服務行業,而對於高技術產業或一般製造業則不適宜,也很難推而廣之。
(2)與許可證貿易相似,一旦特許經營協議簽字生效後,管理上也易於出現失控現象,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由於政府幹預經濟或政局不穩等給監控當地經營活動帶來困難。再則,文化和語言障礙也有可能抑制特許經營在國外的有效發展。
3.分包(Sub-letting)
是指一家企業將一具體的生產任務或將企業某一經營部門承包給另一家公司。
優點:
(1)精悍主業
(2)降低成本
(3)獲得技術競爭優勢。
缺點:
(1)自身生產能力的弱化,以及引致辭的將來企業整體運營的靈活性和管理控制能力的下降。
(2)生產經營的空洞化。
對外直接投資戰略
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是指企業在國外進行的以控制企業經營管理權為核心,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的投資。其最大特點是投資者對所投資的企業擁有經營控制權,即投資者在所投資的國外企業中擁有控股權,能夠行使表決權,並在經營管理中享有發言權。
對外直接投資已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發動機。對外直接投資的蓬勃發展主要得益於世界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信息技術革命的日新月異,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斷推進,只要這一趨勢不變,國際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仍將作為全球化的引擎,推動世界經濟向前發展。
國際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進行擴張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採取新建(Greenfield)的辦法;另一是兼並和收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辦法。
1.新建企業(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
即獨資企業,其所有權全部屬於投資者,投資者提供全部資金,獨立經營,獲取全部利潤。
優點:
有效克服進口限制,比出口能更深入地打入目標國市場,營利機會要比使用許可證貿易更多。並且可以更深入地熟悉當地的銷售網路和經營方法。
缺點:
創建新企業耗資大、速度慢、周期長、不確定性大。
特別是在許多國家實施各種吸引外資政策的影響下,新建企業成為國際企業實施全球化戰略的一種重要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的日益顯現,新建企業在FDI中的主體地位已為另一種形式--合並與收購所取代。
2.跨國並購(M&A)
企業並購是企業兼並與收購的總稱,前者是指在競爭中占優勢的企業購買另一家企業的全部財產,合並組成一家企業的行為;後者是指一家企業通過公開收購另一家企業一定數量的股份而獲取該企業控制權和經營權的行為。
目前國際企業的跨國並購領域廣泛、規模巨大。這種空前的並購規模將有可能導致一個行業、一個區域甚至全球經濟模式的重大轉變。
優點:
(1)並購可以使企業迅速進入目標國市場。
(2)並購可以迅速擴大產品種類。
(3)並購與「當地化」戰略相輔相成。
(4)並購可以從被「吃」企業的資產價值低估中獲取好處。
缺點:
(1)並購過程中價值評估困難。
(2)各國企業在地理、傳統、文化、企業形象等方面存在差異,並購很難使兩個企業間的差異很快得到大的改善,並購後往往會出現貌合神離的局面,導致企業面臨經營控制不靈的風險。
(3)企業並購使企業出現兩極分化,會造成「太少的企業、太少的競爭和太高的價格」的格局,從而形成產品市場價格上漲,要素市場失業者眾多,而企業則會出現惰性滋生,創新動機減弱,以及因規模過大而產生效率低下等問題。
國際戰略聯盟
國際戰略聯盟是指某個企業的結盟對象超越了國界,在世界范圍內與自己發展有利的企業結成合作夥伴。這些企業的聯盟是為了資源共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實質上是以合作代替對抗,是更高形式的、更為激烈競爭的開始。
1897年通用電氣公司的創始人托馬斯愛迪生與科寧玻璃制業聯合建立了一個合作企業。東芝公司也早在1906年就開始熱衷於建立聯合企業。而締結國際戰略聯盟最早是在1979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與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結成第一家國際戰略聯盟。
1.國際戰略聯盟的形成條件
各自的比較優勢
相近的戰略目標
獨立的法人資格
長期的合作夥伴
聯盟的協同效應
面向全球的市場導向
2.國際戰略聯盟的類型
研究開發戰略聯盟
具有充分獨立性的兩個或多個國際企業,共同開發新技術和共同研製某種新產品,共同提供、共同分享開發所需資源、共擔風險,共享研製所產生的利益,但不組成經營實體。
製造生產戰略聯盟
國際企業間通過相互提供用作生產投入品的零部件及相關技術而進行合作的一種形式。這一聯盟將合作領域轉移到了中游--產品的製造生產。在生產製造戰略聯盟中,常見是產品品牌的聯盟。
聯合銷售戰略聯盟
國際企業間達成相互銷售對方產品(或合作生產的產品)的協議。這是聯盟合作領域進入下游所產生的狀態。
合資企業戰略聯盟
是指國際企業將各自不同的資產組合在一起,共同生產、共擔風險和共享收益。
3.優點
(1)提升競爭力。
(2)分擔風險並獲得規模和范圍經濟。
(3)擴張市場。
(4)防止競爭過度。
(5)挑戰「大企業病」
4.缺點
(1)合作難度大。
(2)利益平衡很難達到。
(3)合作開發的技術被濫用。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
(一)中國企業國際化進入新階段。
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前三季度全國出口總值達到10245.1億美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3.7%,其中出口5464.2億美元,增長31.3%,進口4780.8億美元,增長16.0%;累計貿易順差683.4億美元。對外貿易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5個百分點。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海外並購活動進入活躍期。
(二)中國企業國際化面臨的主要障礙。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雖然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國際化程度還不高,發展還不成熟,同全球著名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影響中國企業國際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礙包括以下方面:
1.資金障礙。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普遍面臨資金不足的障礙,導致發展速度低,投資規模小,生產經營不成規模,海外並購對象質量不高等情況長期存在。
2.人才障礙。國際化企業需要國際化的人才,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面臨國際化人才匱乏的突出問題。國內企業現有人才不能適應海外市場,這是目前最令企業頭疼的問題。由於缺乏具有國際化經營經驗的營銷人才、國際經營管理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嚴重限制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3.管理障礙。國際化經營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國企業普遍缺乏跨國管理的經驗,組織現有的管理能力很難適應企業國際化的需要。管理障礙突出表現在:一沒有全球化的組織架構;二缺乏跨文化整合能力;三不具備全球化思維模式。
4.品牌障礙。品牌價值是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如何讓自己的品牌得到海外消費者的認可,是幾乎所有中國企業必須跨越的障礙。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途徑
中國企業國際化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1.培養國際化經營人才。
2.建立全球組織架構。
3.進行跨文化整合。
4.從事國際品牌推廣。
5.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希望我提供的這份資料能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國際化創業為什麼如此重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