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投資額是一個什麼量

國際投資額是一個什麼量

發布時間:2023-01-30 08:30:10

Ⅰ 國際直接投資流量、存量各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量和流量是互為對稱的概念。存量是指在一定時點上存在的變數的數值。如「國民財富」是一個存量,表示某個時點的一國國民財富的總值。宏觀經濟學的分析可以從存量入手。存量分析是指對一定時點上已有的經濟總量的數值及其對其他有關經濟變數的影響進行分析。

流量是指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數變動的數值。如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均為流量,分別表示某段時間內所創造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宏觀經濟學也可以從流量分析入手。流量分析是指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投入、生產(或收入、支出)的變動對其他有關經濟總量的影響進行分析。

我們財管上的指標,比如流動比率,這是某一個時點上比如2008年末的指標,所以是一個存量指標,而現金流動負債比率,是一段時間(一年)內比如2008年取得的經營現金凈流量和年末流動負債的比率,強調的是一段時間內取取得的,所以是流量指標。

Ⅱ 論述:國際投資的驅動力量與特點和趨勢。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新特點及發展趨勢

一、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即發生國際收支行為的服務業經營活動,如國際間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等勞務的有償提供和接受。國際服務貿易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商品活動領域而迅猛發展的。隨著《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簽訂並生效,國際服務貿易日益得到各國的重視,已成為世界經貿競爭的又一熱點。據世界貿易組織1997年12月發表的1997年世界貿易年度報告顯示,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速,1996年增長5%,1997年預計增至7%,總額將達2.7萬億美元。縱觀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呈現如下趨勢:

1、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加大。服務貿易的發展是產業進步的標志。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當中,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分工的深化,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科技革命加劇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促使國際服務貿易以高於貨物貿易增長的速度迅速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後,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猛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為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部。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萬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2、國際服務貿易的領域不斷擴大。目前,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范圍包括:(1)國際運輸(海運、空運和陸運);(2)國際旅遊;(3)國際金融服務(包括保險);(4)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軟體資料服務;(5)國際咨詢服務(包括會計、律師等);(6)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7)國際電訊服務;(8)廣告、設計、會計管理等項目服務;(9)國際租賃服務;(10)商品的維修、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11)國際視聽服務(12)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服務;(13)商業批發與零售服務;(14)知識產權(工業產權和版權)服務;(15)國際投資服務;(16)其他官方國際服務等。

3、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平衡。首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一般說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順差國。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佔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遊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1996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的排名榜上,工業化國家佔了15位,美國則以出口額2,026億美元高居傍首。其次,行業發展不平衡。隨著服務貿易業全球市場的迅速擴展,在服務業的行業區別越分越細的同時,行業發展速度則高低不同。傳統的全球運輸服務業仍在增長,但增速已趨緩,年增長率僅為2%;旅遊業則增長了6%,而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及專利等的增長率則達到了7%。再次,新興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良好。就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領域處於明顯的劣勢,除了旅遊業和勞務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於勞務輸出之上的項目)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幾乎全部是逆差。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其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1996年亞洲各國和拉美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都達到了8%,高於北美和西歐各國。新加坡、韓國、中國、泰國和中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均跨入了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行列。

4、國際服務貿易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由於國際服務貿易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加大了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力度,並加強了對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研究。特別是自1986年國際服務貿易成為「烏拉圭回合」新議題以來,國際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更成為政府、工商界和學術屆關注的熱點。許多發達國家政府撥款資助學術屆和智囊機構對這一領域進行專項研究,分析國際服務貿易的經濟學涵義、現實發展狀況、爭奪世界市場的策略以及各種可能的政策行為等。而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對開放金融、保險、運輸及商業銷售等市場仍持謹慎的保護主義態度,另一方面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的研究,力圖在這一新的國際經貿領域中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以便在進入和開放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實踐中處於主動地位。 二、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說來,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60年代初,主要西方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後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移。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的更大規模的需求,使全球服務性產業的貿易總額有了高速增長的潛力。

2、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動。戰後半個多世紀以來,國際貨物貿易流量不斷擴大,以世界貨物貿易出口總值為例,1950年總計為611億美元,1990年達33949億美元,40年時間增長了近56倍,遠遠超過了同期世界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在貨物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運輸服務、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都相應地在規模上、數量上成倍增長。而國際投資的迅速擴大和向服務業傾斜,不僅帶動了國際貨物貿易的增長,而且帶動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增長。特別是國際投資收益作為要素服務項目,其迅速擴張本身就構成海外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動。新科技革命,特別是本世紀60年代興起的信息技術革命、有力地推動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首先,高新技術的發展廣泛應用到了服務產業,使許多原先「不可貿易」的服務轉化成「可貿易」的服務,從而使國際服務貿易的種類增加,范圍擴大,例如一些傳統的教育服務、健康服務一向被認為是:「不可貿易」的服務,現今可被儲存在磁碟或軟體中進行買賣。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還促使銀行、保險、商品零售等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業務,為跨國界服務帶來了機遇。其次,科學技術革命加快了勞動力和科技人員的國際流動,特別是促進了專業科技人員和高級管理人才向他國流動,推動國際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最後,隨著科技的進步,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逐漸向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高科技產業轉移,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利用本地區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賺取外匯服務收入,形成大規模的境內服務輸出。

4、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社會生活國際化的促進。世界經濟區域化、一體化的發展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現代人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國際化,出國旅遊、接受教育以及聘請專門人才等,即使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來說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在過去40多年間,旅遊業成為國際上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同社會生活國際化相關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凱恩斯革命
一百年以前,西方經濟學界還很少有人談及經濟學應有宏觀、微觀之分。而今天,西方經濟學家談論起宏觀和微觀經濟學時,卻顯得那麼自然,好像這個問題如同一天有白晝和黑夜之分那樣,無須爭辯。但是,任何事物、任何提法若要被世人公認,總是有一個過程的,那末宏觀經濟學究竟怎麼產生的呢?

1936年,西方經濟學界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J.M.凱恩斯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的通論》(以下簡稱《通論》)。凱恩斯在剛撰寫通論的時候就開始造輿論,他給戲劇家蕭伯納的信中曾提及此事,並頗為自負地說,此書也許會對世界上關於經濟問題的思考方法發生革命,引得世人拭目以待。果然,該書一出,的確轟動一時,西方經濟學界公認經濟學發生了一場「革命」。

凱恩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凱恩斯(John Mayoard Keynes,1883~1946年)的出生與馬克思的逝世剛好同年。凱恩斯不能算一個單純的經濟理論家,有人責怪他一生花費在經濟研究上的時間顯得太少。

凱恩斯交友廣泛,興趣多樣,當他還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念書的時候就是如此。凱恩斯曾在政府的印度事務部任過職,成績卓著。他搞過實務,在皇家學院當過教員,還當過財務主管。這些職務也是顯示他的才能的好機會,這個機構在1920年瀕於破產,可是到了凱恩斯逝世的那年,就擁有凈資產兩百萬英鎊,凱恩斯對戲劇、文學、音樂和芭蕾舞藝術均有興趣,他的夫人就是一名俄國芭蕾舞演員。凱恩斯對數學也有研究,大舉尚未畢業,他就寫過一本概率論的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凱恩斯曾任皇家印度財政大臣顧問團的顧問和英格蘭銀行的董事。戰後,他作為英國財政部的主要代表參加了巴黎和平會議,但不久便辭職,原因是他對凡爾賽條約的內容深感不快,不主張要求德國賠償。1944年,凱恩斯作為英國代表團的首席代表出席了布雷頓森林會議,在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方面都作過重大的貢獻。

除《通論》外,凱恩斯一生還寫過許多著作,如《貨幣改革論》、《通向繁榮之路》、《怎樣籌措戰費?》等。但凱恩斯最主要貢獻還是他的主要著作—反映他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主張的《通論》。

凱恩斯革命的背景

顧名思義,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研究大的經濟問題的,也就是以研究社會整體的經濟變數為己任的,凱恩斯的主要貢獻也就在於此。

但不能簡單地說,宏觀經濟問題研究只是從凱恩斯開始的。事實上,在凱恩斯之前,歷代的經濟學家諸如重商主義者、重農學派和以亞當·斯密、李嘉圖、馬歇爾為代表的古典學派,都研究過宏觀經濟問題。後人把亞當·斯密、李嘉圖、馬歇爾的經濟學說基本上歸屬於微觀經濟學,這雖說有幾分理,但總顯得牽強,倘若他們活著,未必會同意這樣判斷的。公正地說,古典經濟學家對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都具有歷史的局限性,他們從未奠定過宏觀經濟學的基石。

重商主義者所關心的問題可以說主要是宏觀經濟問題。他們的興趣所在是要了解決定整個經濟生產能力的主要力量是什麼?能否達到潛在的生產能力?因此他們強調經濟增長的本原和原因。他們崇尚政府,認為如果不靠政府的干預,整個經濟也許不能充分利用其潛力。他們極力主張,政府應當支配國內和國際的貿易,並強有力地控制貨幣的供應。

重農學派討論的問題也是宏觀多於微觀。重農學派以法國經濟學家魁奈為代表,也尋求經濟增長的本原和原因,但不贊成對國內外貿易實行管制。他們的興趣不在於貨幣,而在於引起經濟增長的真正力量是什麼?依他們看來,物質財富不是通過交換過程創造的,而是來源於農業或者自然界。著名的魁奈經濟表把整個經濟分成三個部門,農民、土地和非農業部門。這種分析方法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示。像馬克思的兩大部類的分析和列昂節夫的投入—產業表的經濟計量分析,都受到魁奈經濟表的啟發和影響。

亞當·斯密竭力反對重商主義者的觀點。他認為,在整個經濟中不存在一種會阻礙達到最高生產能力的內在力量。當時就有些重商主義者認為,消費水平過低,儲蓄過多,會引起蕭條。但亞當·斯密認為儲蓄會引起經濟增長,因為儲蓄與資本積累屬同步,一部分人的儲蓄意味著這部分錢讓與他人投資之用,因此儲蓄不會引起蕭條。他反對國家干預貿易,主張自由放任和競爭,並認為競爭會使資源達至最大限度利用的程度。顯然他研究的是宏觀問題。但他認為,整個社會由於競爭而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調節,起著政府幹預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在宏觀經濟上似乎沒有嚴重的任務。在當時,亞當·斯密力主政府要「廉潔」和減少干預。由於受他的思想影響,後人大多把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注意力從宏觀轉到了微觀。

西方經濟學家繼承了亞當·斯密的觀點,發展了經濟學的微觀方面。他們始終認為宏觀經濟決不會發生嚴重的問題,此論點以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提出的供應自身創造需求最為著名,幾乎他們都信奉「薩伊法則」。在他們看來,競爭的資本主義是最能有益於社會的。

但是、理論是要受實踐檢驗的。「看不見的手」和「薩伊法則」並沒有給資本主義社會的繁榮提供任何保證。事實教訓著死抱著舊的教條的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及發生了空前的經濟危機。西方國家一片混亂,百業蕭條,物價猛跌,工廠倒閉,人心恐慌,局勢動盪。至今,西方的人們談論起那次危機還心有餘悸。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說,「1929年中開始的那次經濟蕭條,對美國來說,是一次空前規模的災難。在1933年,經濟降到最低點之前,以美元計算的國民收入減少了一半。總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失業人數上升到勞動力總人數的25%的空前水平」。

危機動搖信念,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普遍懷疑,資本主義崩潰過程逐漸加速。在這種存亡危急的時刻,西方經濟學家被迫對現有的經濟理論進行反省和批判,並企求新的理論來解釋嚴峻的危機現實,以得出挽救資本主義的可行辦法。於是時勢造英雄,凱恩斯沒有錯過機會,他的理論伴隨的宏觀經濟學說就應運而生了。

凱恩斯的基本觀點和政策主張

凱恩斯的理論與傳統的經濟學說主要有哪些區別呢?

凱恩斯針對經濟危機期間所出現的嚴重失業狀況,提出了「充分就業」的概念。所謂充分就業,就是在一個具體工資水平上,人人有事做。

凱恩斯將失業的情況分為三種:一是由於某種專門勞動市場供過於求造成的,叫「磨擦失業」;二是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對現有的工作不喜歡而情願呆在家中,叫「自願失業」;還有一種是由於在現行工資水平上,人們願意工作而得不到工作,叫做「非自願失業」。磨擦失業可以通過對勞動力的技能訓練和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而迅速解決,自願失業則是勞動隊伍自身的選擇,所以這兩類失業不算真正的「失業」。因此只要解決了「非自願失業」的問題,就可說得上充分就業了。

要想做到充分就業,就要求一種達到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凱恩斯肯定,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取決於聚集的有效需求水平。在他看來,以前的理論之所以是錯誤的,就是假定供應會自行創造需求。當有人對薩伊法則提出疑問,認為過度的儲蓄或者過度的消費也許會導致蕭條時,古典理論總是這樣解釋:儲蓄的決策總會導致投資的決策,而利率的變動又會使儲蓄決策和投資決策之間平衡。凱恩斯對此則提出相反的結論。他認為,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而不是利率的變化合影響儲蓄和投資之間的平衡。這就是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

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既認為國民收入水平取決於聚集需求水平,又認為聚集的有效需求取決於對消費商品和投資商品的需求。就個人消費來說,「量入為出」,消費水平依賴於收入水平,消費額總是占收入額的一定比例,這種比例稱為「消費傾向」。一般地說,這種比例或傾向是相對穩定的。但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消費的開支會增加得比比收入速度慢。

由此而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當聚集的實際國民收入增加時,據聚集的消費水平也增加,但不會象國民收入增加得那麼快。這包含的意思就是邊際消費傾向(每增加一元國民收入所增加的消費金額)小於1。消費的速度不及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多餘的錢當然是用於儲蓄。於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儲蓄絕對額也增加。很明顯,聚集需求量與實際消費量之間出現了—個裂縫,如果儲蓄不及時轉化為投資,那末生產出來的東西就會發生過剩,有效需求就會出現不足的現象。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就會減少國民收入水平。

就此可以做出推論:國民收入的均衡不一定就是充分就業的均衡,只要需求不足,就會使社會資源利用不足,結果使在工人失業和資源閑置的條件達到國民收入的「均衡」。因此,在凱恩斯看來,如果僅僅依靠市場自行調節,那末充分就業的均衡只是一種特殊的情況,而通常的情況則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均衡。

那末,儲蓄會不會及時轉化為投資呢?按照傳統的理論,只要利率恰當,儲蓄必然全部轉化為投資。凱恩斯對此又大唱反調。他認為,投資的數量不完全取決於利率,而主要依賴於預期的利潤串。隨著投資助增加,資本的預期收益會發生遞減,這就叫做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利潤和投資數量關系時常顯得不穩定,因為投資決策是根據對將來的成本和銷售收入的估計做出來的,所以利潤期望值會對投資決策起相當大的作用。不肯定性、風險、期望、投資者的態度和信心都會對投資決策發生影響。因此,儲蓄金額多了,利率再下降,不一定就會直接引起投資的增加。

凱恩斯認為,一味依靠利息率降低來刺激投資並未能始終奏效,有時投資可不受利率的影響,如果預期利潤前景不妙,即使利息串再跌,只會造成儲蓄多、投資少的現象。因為儲蓄大於投資,所以導致國民收入水平下降。

對於利率機制的解釋,凱恩斯的見解與以往不同。以往的理論認為,利率是取決於儲蓄和投資的兩個函數的相互作用。在現行的利率水平上,儲蓄大於投資,利率就會下降;反之,投資大於儲蓄,利率就會上升。貨幣供應數量的變化既不影響長期的利率,也不影響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貨幣供應所能影響的只是價格水平。

凱恩斯的解釋是,利率取決於個人和企業持有貨幣的願望和數量,也就是說,貨幣供應數量影響利率。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上,人們對持有貨幣的不同需求,凱恩斯稱之為「靈活偏好函數」,它由三個動機組成:(1)出於交易的目的(個人購物,企業購買投入);(2)出於預防的目的(准備一筆錢以應付意外開支);(3)出於投機的目的(哪裡收益高,錢往哪裡投)。

出於前兩種目的而持有的貨幣對利率變化的反映是不敏感的,叫做完全缺乏利成彈性,出於第三種目的而持有的貨幣對利率變化的反映是非常敏感的,具有利率彈性。利率下降得越低,到了一定的程度,出於第三種目的而持有的貨幣變得對利率的變化完全富於彈性。這種情況是在蕭條時出現的,即貨幣數量的大量增加,不必再使利率下降。換言之,利率在低水平上維持不變,貨幣數量依然大量增加。人們手中持有貨幣增多,是出於第三種目的,因為利率如此之低;把錢存入銀行或放在手中得失相差無幾,不如握在手中為好。這種情況凱恩斯稱之為「流動性陷餅」。他以此批評傳統經濟學只看到交易性的貨幣需求(—前兩種目的),而忽視投機性的貨幣需求(第三種目的)。

以往的理論認為貨幣有價值貯藏的作用,但不是很強調。凱恩斯特別強調此點;他認為利率的高低受貨幣供應數量的支配。他最重要的、與古典學派關於利率問題的區別,就是關於貨幣投機需求的理論,即增加貨幣供應會導致利率下降,增加投資會增加國民收入,在非常低的利率水平上,貨幣供應全部會被投機需求所吸收。

概而言之,凱恩斯的理論基本上涉及到了四個概念:(1)消費函數;(2)資本邊際效率;(3)靈活偏好函數;(4)貨幣供應數量。只有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與充分就業總目標之間的關系,才算基本上掌握了凱恩斯學說。

還有一個必須提及的:凱恩斯的理論特色就是對經濟波動的分析。他強調投資的作用,即投資的某種變化會導致收入的變化,而且是以當初投資的某種乘數(倍數)來變化的。這里暫不介紹乘數理論是怎麼回事,先說說由來。這種乘數效應起初是由俄國經濟學家杜根一巴拉諾斯基等提出來的,但從未從理論上正式闡明過。1931年,卡恩,這位凱恩斯在劍橋大學的同事具體地發展了這種分析。凱恩斯後來在《通論》中充分採用了這種乘數理論,爾後廣為人所知曉。

基於這些理論,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他主張政府通過調節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在聚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他主張擴大政府開支,增加貨幣供應,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

應該說,這種主張基本上是符合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實際情況的,因此凱恩斯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他認為,平衡預算的概念對決定政策不起作用,呼籲財政政策要從舊式的預算平衡的概念中解放出來。於是,古典經濟學的預算平衡的原則從此被打破,許多國家的政府從不得已的預算赤字,逐步走向主動的、無所顧慮的赤字預算。赤字預算的確刺激了有效需求,但卻又產生了通貨膨脹等新問題,引起後來的經濟學家為此而爭論不休。

凱恩斯反對一味節儉。傳統的經濟理論和社會道德規范認為儲蓄、節儉是美德,極少宣傳消費是善舉,是刺激經濟的良策。他引用過孟德維爾的寓言:蜜蜂社會由於追求奢侈豪華的生活而繁榮;又由於節儉而衰落。以此說明節儉往往對社會不利。

為刺激經濟發展,凱恩斯主張物價上漲。因為通過物價上漲使實際工資下降的辦法,要比傳統的主張降低名義工資的辦法更為聰明、可取。降低名義工資也許會刺激企業的經濟活動,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就個別企業來說也許行得通,但從整個社會來說,這種做法並非良策。因為降低名義工資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資水平會相應地減少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導致市場和生產的進一步緊縮。

凱恩斯也主張「濟貧」。他認為,向富人征稅再救濟給窮人,有利於提高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因為富人的錢越多,儲蓄的錢會越多。而征稅後儲蓄會減少,再救濟結窮人,使之用於消費,把大部分的國民收入轉用於消費,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刺激生產,實現充分就業。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還不止這些。從上述可以看出他的政策主張與他的理論觀點是一致的。他的許多主張被西方國家當政者所採納,盡管有的沒有兌現,但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經濟學說史上,無論是贊成他的人也好,反對他的人也好,都不能不提到他和他的理論。歷史不會使他湮沒無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是凱恩斯。凱恩斯的思想一方面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受先輩經濟學家的啟發。關於有效需求刺激國民收入的問題並不是由凱恩斯首先提出來的。馬爾薩斯的思想對凱恩斯的影向至深,而凱恩斯對馬爾薩斯的欽佩之情則常常溢於言表。但西方經濟學界並不認為在經濟學上曾發生過「馬爾薩斯革命」,而只承認凱恩斯革命。因為是凱恩斯而不是馬爾薩斯對有效需求問題作了全面的論述,並提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相比之下,馬爾薩斯在許多方面是含糊不清的。除個人原因外,還應當從社會根源上找原因。凱恩斯和馬爾薩斯都遇到戰爭之後隨之而來的嚴重失業和蕭條,但凱恩斯碰到的問題比馬爾薩斯所遭遇的要嚴重得多。有人說,凱恩斯的經濟學是蕭條經濟學,也有人反對此說。不管如何,凱恩斯是通過對嚴重的蕭條進行思考而產生出這些理論的。

可見,宏觀經濟學是與以往的經濟學說的總體分析相對立而產生的。以往的理論其實並不能勝任總體分析,不能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產生蕭條相失業的現實。於是,作為「凱恩斯革命」的一種結果,宏觀經濟學承擔了這一任務。而以往的理論,規程則更多地用於解釋「微觀」——個別企業相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如此分工,似乎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可以各司其職,和諧共存了。
《國富論》研究

[size=3]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於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馬克思

"《國富論》與《聖經》,《資本論》同為人類不朽的智慧寶庫"

——加爾布雷思

碩士階段寫的東西,轉載請註明博客中國始發
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於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Ⅲ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資金流動的特點有哪些

1、國際直接投資高速增長
80年代以來,國際直接投資出現了兩個熱潮期是80年代後半期。據統計,1986-1990年國際投資流出量平均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長;每年流出的絕對額也猛增,1985年為533億美元,1990年高達2250億美元;國際直接投資累計總額從1985年的6836億美元,增至1990年的1.7萬億美元。二是1995年以來。1995年國際直接投資總量達3150億美元,增長40%,1996年達3490億美元,增長11%;1997年達4 240億美元,增長25%。1997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並沒有因亞洲金融危機而減少,而且各地普遍增長。

2、國際資本市場迅速膨脹
國際資本市場的規模主要指國際借貸(中長期)和國際證券投資的數量。至80年代末,該市場規模約5萬億美元,為1970年的34倍。整個80年代,金融市場資本量每年遞增16.5%,遠超過世界商品貿易每年5%的增長,進入90年代所,該市場進一步擴大。據資料顯示,截至1997年7月底,國際銀行放款總額達99698億美元,放款凈額達52350億美元。而至1997年12月,國際證券發行總量高達35314億美元。這里的證券發行包括國際債券、貨幣市場工具、歐洲票據等。如果再計算股票市場,則國際資本市場的規模將進-步膨脹。1997年多數發達國家股票市場達到了或接近創記錄的水平。美國道·瓊斯指數在1992-1996年間翻了一番,1998年又突破9000點大關。目前更高達11000點以上。債券、股市及銀團放款市場的興旺發達是1997年以來國際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3、國際外匯市場交易量擴大
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資金流動,尤其短期資金流動,已佔主導地位。貨幣資本已脫離世界生產和國際貿易而獨立運動,而由此形成的貨幣資本運動與商品運動相分離的現象,也構成了當代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特點。

4、跨國公司成為推動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角
代國際資本流動,尤其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角是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擁有巨額的資本、龐大的生產規模、先進的科學技術、全球的經營戰略、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世界性的銷售網路,其觸角遍及全球各個市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對「無國界經濟」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5、發達國家繼續保持國際直接投資的壟斷地位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一直是國際資本輸出的主導者,尤其在國際直接投資每年的流出中,始終居壟斷地位(98%),其中美、日、德、英、法5大國又占國際直接投資年流量的70%,是國際資金和技術輸出的最重要來源國。

6、國際資本投資主體多元化
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特徵,越來越明顯,而且投資主體層次清晰。這種多元化體現在:
(1)發達國家都是重要的投資主體,構成投資主體的第一層次
2)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群、石油輸出國組織、阿拉伯海灣產油國等
(3)其他發展中國家構成投資主體的第三層次,是補充的投資力量

7、國際資本流動方向發生重大變化
國際資本傾向於在發達國家之間流動,從80年代以來,國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1998年9月2日公布的統計數字。國際資本更多的是在發達國家之間互為流動,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在比率上有所下降,但其總量仍呈持續增長之勢

Ⅳ 什麼叫國際投資頭寸

國際投資頭寸指某個時點上一個經濟體居民對非居民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價值和構成,反映一個經濟體的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存量,這兩者的差額為凈國際投資頭寸。為正值表明該國為凈債權國 ,負值為凈債務國。

編制和公布國際投資頭寸表,可以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衡量自身的涉外經濟風險狀況提供基礎信息,對我國宏觀經濟分析和政策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4)國際投資額是一個什麼量擴展閱讀

國際投資頭寸表的編制和公布標志著我國對外部門統計信息的完整發布,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包括國民賬戶、財政統計、貨幣金融統計和國際收支統計在內的四大宏觀賬戶統計;

其次,國際投資頭寸表所反映的涉外經濟狀況是產業政策、貿易政策、經濟發展協調性等各種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可以為我國制定涉外經濟發展政策和調整對外資產負債結構提供基礎性信息;

第三,掌握我國涉外經濟存量及其結構,便於更加系統全面地反映我國涉外經濟發展和風險狀況。此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世界經濟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國對外資產負債狀況對於分析全球金融資本狀況也愈加重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投資頭寸

Ⅳ 經濟全球化的現狀

經濟全球化的現狀經濟全球化是指資本、信息、技術、勞動力、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流動、配置、重組的過程,是生產、投資、金融、貿易使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相互融合、相互依賴、相互競爭和制約的趨勢。它是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體現,是國際分工不斷朝橫向和縱向發展的結果。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潮流,任何國家只能適應這一潮流,而不可以迴避這一現實,否則就要被人類文明甩掉。但是,經濟全球化本身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有自己具體的表現形式。主要表現在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資本流動量的擴大、流動速度的加快;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革命使全球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等方面。二戰後,在美國發動下成立了關貿總協定(GATT),1995年改建為世貿組織(WTO)。經過多個回合的談判,成員國的平均關稅由1948 年的40%降至1997年的4%,加上全球生產大幅度增長, 貿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依存度已從1970年的不足20%達到1998年的38%。隨著科技的發展,國際貿易產品已經從傳統「硬」商品領域擴展到技術、專利、金融等「軟」產品領域。近幾年,出現了EDI (電子數據交換),e—business(電子商務)等便利快捷的電子化貿易手段, 這將會對國際貿易產生革命性影響。國際資本移動是指資本從一國或地區跨越國界向別國或地區移動、轉移,進行商品生產和金融等服務業方面的投資活動。二戰後,國際資本移動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其中75%部分為直接投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直接推動力。現在,國際投資額已近8 萬億美元。目前,許多國家仍在制定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在本國的投資。國際資本投資領域,也從傳統的自然資源開發,轉向製造業和商業、金融、保險、運輸等服務行業,並且開始向高技術工業部門集中。國際直接投資的產物——跨國公司,也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好載體。跨國公司憑借資本、技術信息、營銷戰略等壟斷優勢,再憑借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選擇最佳投資地點,使公司生產和銷售活動建立在全球戰略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使經濟全球化向深度和廣度方向邁了一大步。

Ⅵ 什麼叫國際投資 概念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投資的概念
投資是把資金直接或間接運用於生產經營活動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
二、投資的意義
①投資是企業獲得利潤的前提
②投資是企業求生存和求發展的必要手段
③投資是企業降低風險的重要途徑
三.投資的分類
①按投資回收期限的長短,投資可分為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
②按投資的方向,投資可分為對內投資與對外投資。
③按投資的方式,投資可分為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
④按照投資者的權益不同,可分為股權投資與債權投資;
⑤按照投資的目的不同可分為增加收益的投資與擴大股權的投資;
⑥按照投資所起作用不同可分為戰略性投資與戰術性投資等。

第二節 企業對內投資的形式
對內投資的形式是指將籌集的資金投資於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活動所形成的各項經濟資源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形式有:
一、流動資產
1.貨幣資金
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等。
2.短期投資
企業購入的各種能隨時變現、持有時間不超過一年的有價證券以及不超過一年的其他投資。
包括各種短期股票、短期債券和其他短期投資。
只有企業在短期內出現過量的現金時,才將其用於短期投資。其目的在於:
①儲備支付能力。
②增加閑置現金的收益。

3.應收款項
企業因銷售商品、產品或提供勞務等活動為客戶提供商業信用所形成的應收而未收的款項稱為應收款項,包括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 使用應收款項投資的原因:
①有利於企業擴大銷售和提高市場佔有率;
②有利於企業降低過量存貨以減少資金佔用和節約其保管費用;
③有利於取得期貨以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

4.存貨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為銷售或者耗用而儲存的各種資產。
包括商品、產成品、半成品、在產品以及各類材料、燃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等。
為保證生產、銷售活動的正常進行和增加收益,企業對內投資時安排一定數額的存貨是必要的。
缺點:①增加存貨儲備會增加營運資金佔用,
②會增加存貨損失及其保管費用,
③在存貨的市場價格下降時還會帶來降價損失。

二、固定資產
從投資的目的來看,固定資產包括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和生活福利用固定資產兩部分。
1.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
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作用的各項固定資產稱為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
①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主要物資技術基礎,
②是企業獲取收益的重要保證,企業對內投資時,往往優先安排。
2.生活福利用固定資產
企業逐步擺脫社會負擔,生活福利用固定資產方面的投資將會減少。

三.無形資產
1.概念及范圍
企業擁有的沒有實物形體但能獲得收益的資產稱為無形資產,主要內容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專營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
2.目的或優點
①無形資產是一種使用特權,如場地使用權、租賃權,擁有這種特權有利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②無形資產是一種技術特權,如專利權、非專利技術,擁有這種特權有利於企業保持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領先優勢;
③無形資產是一種獲利特權,如專營權、商標權、著作權、商譽,擁有這種特權有利於企業獲得超額收益。
3.不利或缺點
無形資產投資的風險大,這不僅因為無形資產投資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和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因為這類投資的成功率比較低。

第三節 企業對外投資的形式
企業對外投資的形式有多種,按照一定的標准分類,直接投資可分為:收購與創建、獨資與合資、分公司與子公司;間接投資可分為股票與債券。
一、收購與創建
按投資的法定程序不同,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式有收購和創建兩種。投資購買現有企業的股份或者現有企業,這種投資形式稱為收購;投資設立新的企業,這種投資形式稱為創建。
1.收購的優點
(1)能盡快在國內外形成新的生產能力;
(2)能盡快在國內外佔領新的銷售市場;
(3)能盡快擴大產品種類和開拓新的生產經營領域;
(4)能獲得被收購企業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品牌商標;
(5)能獲得穩定的貨源;
(6)投資額比較節省,特別是在低價購買不盈利企業或趁股價暴跌之機收購企業的場合,其投資額比創建會降低很多。
2.收購的弊端
(1)投資規模和企業地址難以達到投資者的目標。
(2)企業管理難以規范。
(3)失敗率高。
3.收購與創建的選擇
投資者在收購與創建之間作出選擇時,既要考慮投資利潤因素,又要考慮對被投資企業的控制權因素。

二、獨資與台資
1.合資的優點
(1)能獲得更大的財力、科研能力和物力方面的資源;
(2)能獲得新的銷售市場;
(3)能獲得當地的管理經驗;
(4)能利用當地投資者熟悉投資環境的優勢降低投資風險;
(5)能得到東道國政府的政策優惠;
(6)能減少或者避免東道國民族主義排外情緒所造成的損失。
2.合資的缺點
(1)投資者對合資經營企業沒有完全控制權(有些東道國政府規定,國外投資者在當地子公司中的股份不得超過49%),很難實現其投資意圖;
(2)投資各方在企業經營管理、利潤分配、原材料和產品的進出口等方面容易發生分歧;
(3)投資者將讓出部分生產技術,營銷管理經驗;
(4)不能通過內部轉移價格合理避稅。
3.影響選擇獨資與合資的因素
A.內部因素:
(1)在技術、產品、銷售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優勢越大,投資公司對股權的要求越強烈,因此,採用獨資這種投資形式的可能性越大;否則,宜採用合資形式。
(2)產品品種集中的公司,採用獨資形式比較有利,這樣可以避免因合資生產產品在出口市場上「撞車」的現象;執行產品多樣化戰略時,可採用合資形式。
(3)財力和資源充裕的投資公司,宜採用獨資形式;否則應採用合資,這樣更有利於利用當地資源。
B.外部因素:
(1)如果東道國不允許設立外商獨資企業,那麼,投資公司就只能選擇合資。
(2)如果東道國市場競爭激烈,以東道國為銷售市場的直接投資宜選擇合資。
(3)東道國有經營能力和工作效率較強的合作者宜選擇合資形式。
4.所有權結構的安排
獨資與合資,以及投資額在合資中所佔的比重,均屬所有權結構問題。
投資公司在安排所有權結構時,必須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以下事項:
(1)不同所有權結構的利與弊;
(2)投資公司進行直接投資的目的和實力;
(3)東道國合作者投資的目的、優勢和提供的條件;
(4)東道國有關法律和市場環境。

三.分公司與子公司
1.分公司與子公司的區別
(1)分公司只能是獨資的經濟組織;而子公司既可以是獨資的、也可以是合資的經濟組織。
(2)分公司是投資公司的派出機構,不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其經營活動全部由投資公司所控制;子公司則不是投資公司的派出機構,而是獨立的法人實體,但投資公司對子公司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有人把投資公司稱為一級法人,把子公司稱為二級法人)。
(3)分公司不是民事主體,法律責任由投資公司承擔;而子公司則是民事主體,其經營活動的全部法律責任應由自己承擔。
(4)分公司在經濟上由投資公司承擔無限責任;子公司則由投資公司承擔有限責任。
(5)分公司的利潤應全部計入投資公司的利潤總額;子公司獨立繳納所得稅,只向投資者分配股息(或利潤)。
2.分公司與子公司的比較與選擇
A.考慮因素:
(1)繳納的稅款不同。
(2)享受的政策優惠不同。
(3)對外業務披露不同。
B.結論:
①一般來說,在投資規模較小、對國際投資環境又不很熟悉的情況下,最好選擇商業性的分公司,因為這樣有利於投資公司了解和熟悉國際投資環境,探尋發展道路。
②在投資規模較大、對國際投資環境比較熟悉的情況下,則可以選擇生產性的子公司,這樣更有利於投資公司向國際化經營方向發展。

四.股票與債券
(一)股票投資
1.股票投資的優點有:
(1)投資收益高。
(2)能降低購買力的損失。
(3)流動性很強。
(4)能達到控制股份公司的目的。
2.普通股票的缺點是投資風險大:
①普通股票的行情受企業財務狀況、市場利率、經濟政策、政治變動、股民心理、投機者干擾等許多因素影響,很不穩定;
②普通股股利分配在優先股之後,當股份公司收益下降時,股東獲得的股利會減少,甚至承擔虧損責任;
③公司破產清算時,普通股股東對投資額的求償權在債權人、優先股股東之後,甚至無剩餘財產求償。
3.長短期股票投資的選擇
①短期投資以獲取股利和股票買賣差價為目的,不應冒風險將大量資金投資於某種股票,而應將資金分散投資於多種能隨時變現的優質股票,以利降低風險,提高收益。
②長期投資以實現參與股份公司的經營管理和控制股份公司為目標的,應集中大量資金投資於目標公司的普通股票,使投資額達到目標公司股本的一定比例,從而實現控制目標公司的目的。
(二)債券投資
1.債券投資的優點:
(1)投資收益比較穩定。
(2)投資安全性好。
2.債券投資的缺點:
債券投資公司不可能達到參與控制發行單位業務活動的目的。
(三)股票與債券的選擇
①敢於冒風險、追求高收益和力求擴充實力的投資公司應選擇長期普通股票進行投資;
②不願冒風險而又想獲得穩定收益的投資公司應購買債券投資,必要時可購買一些優先股票或短期普通股票,以利實現證券的最佳組合。

第四節 投資決策分析方法

一、 投資項目的現金流量(2003年新增)
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原始投資
原始投資即開始投資時發生的現金流量。
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流動資產投資、投資的機會成本、其他投資費用以及原有固定資產的變價收入。
(二)各年的現金凈流量
各年的現金凈流量=各年的現金流入量-各年的現金流出量
(三)終端現金流量
終端現金流量是指項目壽命終結時所發生的現金流量,包括固定資產的中途變價收入或期滿收回殘值、收回原墊支的流動資金等,表現為現金的流入。

二、投資決策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投資回收期法
1.若各年的現金凈流量相等
投資回收期(年)=投資總額÷年現金凈流量
現金凈流量=項目每年獲得的凈收益額+收回的固定資產折舊
2.若各年的現金凈流量不相等
投資回收期的計算,應考慮各年年末的累計現金凈流量與各年末尚未回收的投資額。
(二)投資回收率法
1.公式:投資回收率=年現金凈流量÷ 投資總額*100%
2.如果有關方案的年現金凈流量不相等,那麼,在計算投資回收率時,首先要計算出各年現金凈流量的平均值,再將其代人投資回收率計算公式。
(三)凈現值法
凈現值法是根據各方案凈現值大小決定方案取捨的方法。凈現值為正數的方案是可取的,否則是不可取的。在凈現值為正數諸方案中,凈現值數額最大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四)現值指數法
現值指數大於或等於1的方案是可取的,否則不可取。在現值指數大於1的諸投資方案中,現值指數最大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對於投資基數不同的方案,通常採用現值指數法去進行分析比較。
(五)內含報酬率法
1.內含報酬率是使現金流入量等於現金流出量的報酬率。
2.公式:
①以現值求內含報酬率的計算公式:參見教材p135。
②以年金求內含報酬率的計算公式:參見教材p135。

(六)期望值法
期望值是隨機變數各項取值以各自相應概率為權數計算的加權平均數。期望值法是通過計算和比較各風險型投資方案的損益(或成本)期望值評選最優投資方案的方法。

Ⅶ 一國國際投資頭寸的變化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導致的與一國國際收支的關系如何

一國國際投資頭寸的變化主要是由交易、價格變化、匯率變化及其他調整所致,國際投資頭寸表與國際收支平衡表一起,構成一個國家或地區完整的國際賬戶體系。
(一)影響一國國際投資頭寸的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投資頭寸是反映在某一時間點某一經濟體的居民對非居民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價值及構成的統計報表。國際投資頭寸記錄的是一個經濟體的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存量,這兩者的差額就是凈國際投資頭寸。而國際投資頭寸的變動是指由特定時期內表現為國際收支的金融賬戶變化的交易、價格變化、
匯率變化和其他調整(數量變化)引起的。國際投資頭寸的期末值等於期初值、本期交易、本期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其它變化即其它數量變化、匯率變化、價格變化之和。也就是說,一國國際投資頭寸,在期初頭寸的基礎上,如果期間產生交易、價格變化、匯率變化,或其他調整如儲備資產數量變化等,這些因素都會引起國際投資頭寸的變化。
(二)國際投資頭寸與一國國際收支的關系,表現在二者都是國際賬戶體系的一部分。國際投資頭寸表是反映特定時點上我國對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金融資產和負債存量的統計報表,其與國際收支平衡表一起,構成一個國家或地區完整的國際賬戶體系。國際收支平衡表反映的是在特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發生的一切經濟交易,而國際投資頭寸表反映的是特定時點上一個國家或地區對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金融資產和負債存量狀況。國際收支平衡表相當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組織的財務狀況變動表,反映的是交易流量情況;而國際投資頭寸表相當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組織的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資產負債存量狀況。

Ⅷ 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中,投資量是具體指的什麼投資量

投資量,顧名思義就是投入的資本數量,而資本的概念分為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又稱有形資本,是指設備、廠房、存貨等的存量。人力資本又稱無形資本,是指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投資,如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健康狀況等。一般指的是物質資本。

Ⅸ 國際投資的特徵有哪些

國際直接投資的特徵

二戰後,國際直接投資得到高速發展,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投資方式。尤其是70年代以來,國際直接投資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際直接投資的規模迅速擴大,增長速度快速提高

二戰以來,世界范疇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了空前的增長。據統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1960年為555億美元,1976年增至2872億美元,1981年達到5250億美元。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外國直接投資是外來資本的主要來源。根據對9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統計,1981年到1985年期間,外國直接投資在其長期資本流入總額中的比重為30%,而1986年到1990年期間,這一比重增加到74%,而且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以發達國家為主,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雙向流動

國際直接投資較之間接投資的風險更大,因此投資者除追求盈利外還尋求安全性。相對而言,發達國家的投資環境要優於發展中國家,投資者自然而然地就將發達國家作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市場。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基本上是單向的,通常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將其資本投向自己的附屬地、附屬國。二戰後,尤其是7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直接投資主要轉向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投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在國際直接投資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以美國為例,1950年美國私人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總額中,發展中國家佔48.8%,發達國家佔48.2%,1960年發展中國家佔34%,發達國家佔60.6%,1980年發展中國家佔24.7%,發達國家佔73.5%。據統計,1990年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0%,美、歐、日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3%,其吸收的外來直接投資額佔世界各國吸收直接投資總額的70%。1996年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95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85%,當年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為208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60%。可見,主要發達國家占據著國際直接投資的壟斷地位。在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格局中,美國的霸主地位逐漸喪失,歐、日地位不斷上升,形成了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盡管如此,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吸收國。

(三)亞太地區和拉美地區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的集中地區。

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不斷相對減少的同時,把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逐步集中在那些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容量較大、基礎設施較好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巴西、墨西哥、亞洲「四小龍」等。

拉美地區是吸收外國投資較早、較多的地區。拉美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在1950年為77億美元,到1980年增至625億美元,增長了8.1倍。80年代中期以後,拉美國家吸收外資的速度減慢,主要是墨西哥、巴西等國在利用外資政策上的失誤而造成巨額外債負擔的影響,以及一些國家政局不穩等因素所起的負面作用。但拉美經濟又有所改善,特別是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等國的經濟政策的變化,增強了國內、國外投資者的信心,刺激了這一地區外國直接投資的復甦。

亞太地區在1986年取代了拉美地區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國投資的地區。在1988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中,59%是投向亞太地區的。1995年流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達到650億美元,約佔全球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總額的2/3。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投資者曾紛紛撤資,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解決亞太地區又成為吸收直接投資的有力競爭地區。

(四)國際直接投資主要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和服務行業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採掘業和初級產品加工業。二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石油、礦產資源的國有化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外國壟斷資本對採掘業投資的比重逐漸下降,對製造業部門投資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在占國際投資絕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投資中,雖然投向製造業的比重仍然較大,比如截止1988年底,美國對西歐的直接投資44.6%集中在製造業,西歐對美國的直接投資42.8%也集中在製造業。但隨著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行業從傳統的製造業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如計算機、新能源、精密機械和生物工程等。出此之外,還繼續投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的行業。另外,第三產業中的一些行業,如金融、保險、不動產等也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點。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在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部門結構中之所以佔有較大比重,是與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關聯的。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對國外第三產業投資的增加,既是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結果和表現,又將推動東道國乃至整個世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Ⅹ 論述國際投資的起源和發現歷程

國際投資的起源和發展

一、形成和發展階段
形成過程:國際商品資本—國際貨幣資本—國際生產資本
1、初始形成階段(1870年—1914年)
1870年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為標志
特點:
(1)借貸資本和證券投資形式佔主導地位,約占國際投資總額的90%左右
(2)投資國主要是歐洲少數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債權國為英、法、德
(3)東道國主要是當時比較落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國家
(4) 投資產業主要是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

2、低迷徘徊階段(1914—1945年)
特點:
(1)國際投資總額有所增長,但幅度不大
(2)主要投資國地位發生了變化
(3)官方投資規模擴大。

3、恢復性增長階段(1945—1979年)
特點:出現第三次工業革命
(1)美國對外投資霸主地位進一步確立
截止1960年底,美國、英國、法國、原聯邦德國和日本的對外投資的累計額分別為662億美元、220億美元、115億美元、31億美元、5億美元;到1970年底,美國、英國、法國、原聯邦德國和日本的對外投資的累計額分別為1486億美元、490億美元、200億美元、190億美無、36億美元。
(2)國際直接投資所佔比重逐步提高
(3)一些發展中國家逐步走上對外投資舞台
到1969年,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跨國公司達到1100個。印度、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中國台灣省以及中東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對外投資。

4、迅速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
特點
(1)國際直接投資規模迅速擴大
(2)美、日在國際投資中地位發生變化
80年代後期,日本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債權國,而美國在1985年結束了其長達67年的債權國地位而淪為債務國,其在國際投資中的地位相對下降。
(3)國際投資重點向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移
(4)發達國家資本對流形成大趨勢。

5、高速增長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
(1)FDI的規模劇烈波動
(2)經濟高增長地區成為FDI的熱點
90年代,美國在國際投資中的地位再度上升,成為世界頭號對外投資國,而日本在國際投資中地位則下降。
(3)跨國公司在FDI中所承擔的角色日益突出
(4)FDI 的產業結構進一步高級化
(5)跨國並購成為FDI的主要方式。

二、「二戰」後國際投資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1 科技革命和國際分工的發展——決定性因素

2 生產資本的高度集中和壟斷——物質基礎

3 追求更高的資本利潤率——內在動因

4 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扶持和保護
(1)納稅優惠政策
稅收抵免(Tax Credit)
稅收饒讓(Tax Sparing)或稅收豁免(Tax Exemption)
稅收延付(Tax Deferral)。即投資國對海外公司的投資收入,在匯回本國之前不予征稅 。
(2)提供信息服務和情報
(3)實行海外投資保險制度。

5 東道國利用外資政策變化——國際投資的助推器
A、財政激勵
B、金融優惠(贈款、貸款擔保與補貼等)
C、建立經濟特區、科學園區等
D、提供法律保障和投資承諾
E、其它措施:如提供信息、為技術合作與技術擴散提供便利等。

6 金融市場一體化和交通通訊國際化——重要條件

7 國際投資環境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

三、國際直接投資新動向及發展趨勢
1 FDI規模總體上持續增長,但勢頭有所減緩
1990年OFDI存量為17214.6億美元
2000年OFDI存量為60864.3億美元
2003年OFDI存量為81968.6億美元
2007年OFDI存量已超過15萬億美元
2010年OFDI存量為18萬億美元
2、發達國家資本雙向滲透佔主流,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很不平衡(見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的前10位)原因:
(1)發達國家科技水平高
(2)集團內部相互投資增加
(3)發達國家投資環境優越

3 國際直接投資產業結構逐步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受到青睞
轉向服務業的原因分析:
A. 它體現了服務業在經濟整體上的地位上升:2001年,該部門平均占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72%,占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52%,佔中東歐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57%。
B. 許多服務是無法交易的,它們只能在消費當地生產。因此,通過外國直接投資是將服務帶入國外市場的主要方式。
C. 各國已放寬了服務業外國直接投資限制,使增加流入量成為可能,尤其是進入以往對國外關閉的行業。
D.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中東歐國營公用事業的私有化浪潮。

4 國際投資方式靈活多變,跨國戰略聯盟成為跨國公司的新形式
跨國戰略聯盟(Trans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跨國企業,在共同投入互補性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在某些方面形成協調運作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按形式分:
(1)合並式聯盟
(2)互補式聯盟
(3)項目式聯盟
按具體內容分:
(1)股權式聯盟
(2)產銷式聯盟
(3)技術式聯盟
組成戰略聯盟的原因:
(1)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的結果
(2)分攤巨額研發費用和投資風險
(3)增加新的市場機會,提高國際競爭地位。

5 國際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中國家對外FDI能力增強
典型代表:
(1)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較富有的國家和地區
(2)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海爾案例)
(3)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

6、國際投資政策自由化成為大趨勢,雙邊和多邊投資協調合作取得新進展
投資政策法規變化的影響:
(1)改善了市場進入的條件
(2)改善了外國投資者的待遇標准
(3)改善了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
(4)相對降低了國際直接投資風險。

7、 跨國並購投資潮起潮落
(1)跨國並購投資金額巨大。
(2)跨國並購涉及領域廣泛。
(3)跨國並購區位分布不平衡,歐美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並購較多。
(4)跨國並購動機趨向長期化,善意並購呈現上升趨勢。
(5)跨國並購方式多樣化,「強強」聯合逐步取代「強弱」聯合。

四、國際間接投資發展趨勢
1、總體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2、國際間接投資繼續大量流向發達國家,新興市場也受到投資者青睞
3、國際間接投資主體機構化趨勢
4、國際間接投資種類衍生化趨勢(雙刃劍)
5、國際間接投資方式的證券化趨勢(銀行信貸比重下降,債券、股票融資增多)

閱讀全文

與國際投資額是一個什麼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8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7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6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4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7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5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