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政府與蘇丹的能源合作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石油產業的迅猛發展,首先帶動了蘇丹國民經濟的發展。近5年來,蘇丹國民經濟增長率每年都達到百分之八以上。而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推動了蘇丹的政治和解進程。在過去兩年中,蘇丹政府先後同蘇丹南部、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反政府組織簽署了和平協議,使國內形勢基本穩定下來。
中蘇能源合作還擴展到其他領域。中國幫助建設的吉利電廠一期工程已經完成,裝機容量為20萬千瓦,占蘇丹現有總裝機容量的四分之一。正在建設中的二期工程,其裝機容量也將達到20萬千瓦,將完全解決蘇丹首都喀土穆的電力需求。由中國承建的麥洛維大壩工程,水電設備裝機容量為125萬千瓦,2008年底建成後,不僅將解決蘇丹全國的供電不足問題,而且還有部分電力出口。
第三,中蘇能源合作大幅度增加了當地就業機會,其中直接就業人員超過10萬人。在中蘇石油合作公司甲方單位中,中方工作人員僅佔百分之十,而蘇方工作人員多達百分之九十。在乙方單位中,蘇方工作人員所佔比率也高達百分之六十五。而石油產業發展所產生的間接就業機會則更加可觀。
中國在幫助蘇丹開發能源和礦業的同時,也幫助培訓當地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為蘇丹的能源和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人員基礎。另外,中國公司還在當地修建公路、醫院和供水等配套設施,使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中國幫助蘇丹發展經濟,不附加任何條件,也不借機干涉蘇丹內政,為建立新型國際關系樹立了榜樣。
Ⅱ 中國電科院都有哪些分院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簡稱中國電科院)成立於1951 年,是國家電網公司直屬科研單位,是中國電力行業多學科、綜合性的科研機構。 新能源研究所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下屬從事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發電關鍵技術、新能源發電接入系統運行、規劃和控制技術研究的專業研究所,是國家電網公司新能源發電並網運行管理和規劃的技術支撐單位。研究所下設四個專業研究室,分別是新能源並網模擬與分析研究室、資源評價與功率預測研究室、可再生能源發電實驗室、新能源發電調度運行技術研究室。 為規范風電產業健康發展,解決大規模風電並網問題,國家能源局批准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建立國家能源大型風電並網系統研發(實驗)中心(《國家能源局關於設立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的通知》)。該中心將建設完善的風電模擬研究、風電試驗資料庫及數據處理和風電預測調度控制研究平台,實現對風電機組特性的檢測和風電場並網特性的檢測,為開展風電機組型式認證以及風電場的並網檢測提供技術手段。風電試驗基地具備風電機組全部特性的檢測能力,具有國際最先進的風電電氣測試手段,可以解決新生產風電機組產品的型式認證和入網檢測問題,為風電入網檢測制度的實施提供有效的技術保障。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是我國最早從事風力發電研究與咨詢工作的機構之一,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在風力發電接入系統規劃、運行和控制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承擔了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國家電網公司、省電力公司和其他相關部門委託的大
量風力發電方面的研究和咨詢項目,完成了10多個省(區)電網接納風電能力的研究和100多個風電場接入系統分析項目。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是國內最早開展風電機組特性檢測的機構之一。2008年9月,中心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實驗室認可資質,成為國內第一個獲得國際互認可資質的風電檢測機構。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二十餘個風電機組和風電場的檢測項目。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是國內最早進行風電場功率預測與調度控制技術研究的單位,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已經在吉林、江蘇、甘肅以及西北網省電力調度中心成功投入運行。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長期從事風能資源評估領域的研究工作,與國外知名機構,如丹麥可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丹麥EMD公司、挪威WindSim公司以及德國Decon公司等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並選派多名技術人員赴國外學習、培訓,建立了國內風能資源評估的專業團隊。目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是丹麥EMD公司和挪威WindSim公司在中國區域的技術支持中心。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是國內最早開展大規模光伏並網系統研究的單位,目前已經完成西藏阿里地區10MWp光伏電站建設技術專題研究、石林66MWp光伏電站試驗示範項目接入系統專題研究、石林100MWp光伏發電科研示範項目工程接入系統專題研究等項目。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承擔著多個國際合作項目,包括中德政府技術合作項目——「風電研究與培訓」、中德政府技術合作項目——「風能環境研究及培訓中心」、中丹政府技術合作項目——「風能開發」,中國
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建立風力發電機組檢測中心」。通過執行國際合作項目,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的風電研究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主要研究方向和領域 風力發電關鍵技術研究 光伏發電關鍵技術研究 風力發電接入電網的系統分析 光伏發電接入電網的系統分析 區域電網新能源發電接入能力及發展規劃 風電場控制技術研究 海上風電場接入電網關鍵技術研究 風電功率預測系統研究與應用 風能資源分析與風電場微觀選址 風電機組特性測試 風電場並網特性測試 光伏電站並網特性測試 風電場運行情況後期評估
具體園區可從官網查詢
Ⅲ 國家電網將再開工8項特高壓工程,在建項目投資突破萬億,都包含哪些項目
國家電網一直以來我們都離不開這個機構,我們所有的用電都來自於國家電網,我們要向國家電網去交電費,而國家電網在建設方面也是非常的努力,為了能夠讓百姓們用到更好的資源,他們也是不惜斥巨資,先後建設了非常多的項目。就在不久前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對外披露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宣布,向外宣布將會再開工8項特高壓工程,在建項目投資突破萬億元!這么大的一個投入,也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決心是有多麼的大,而我也相信也一定可以全面的完工。
Ⅳ 「一帶一路」背景下 電力企業的機遇在哪
「一帶一路」 是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以及與我國有優勢互補、願意參與中國經濟轉型成長的國家和地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的大格局下,探尋經濟增長之道,開創地區新型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促進世界和平的重大戰略。其基本內容包括了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促進實現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因此,中國電力行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尋找發展機遇,不能狹隘地理解為電力行業在基建、設備等方面過剩產能的轉移,而是在比較優勢中合作共贏。
我國電力企業在技術、設備、管理、人才等方面有一定優勢。如國內電力供應由短缺向相對富裕轉化,我國電力行業有強大的電力設備製造能力,電力工程的設計、建設和總承包能力。再如,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世界領先,研製成功了全套關鍵設備,建成多條特高壓交直流線路,技術標准成為國際標准。在世界范圍內,我國在智能電網研究與發展、清潔能源接入電網、火電超超臨界、大型空冷、循環流化床等技術、水電技術及設備、核電技術及設備、節能環保技術及裝備能力上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我國電力企業「走出去」積累了豐富經驗,投資范圍涉及水電、火電、風電、輸變電等領域。我國電網企業在菲律賓、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亞、義大利、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多個國家投資運營項目,特高壓技術走出國門;核電企業與多個國家簽署合作協議;電力建設企業對外工程承包項目遍及世界各地,通過電力項目建設,帶動了我國電力裝備和技術的出口,裝備製造技術水平保持世界領先。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屬於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年人均用電量低於5000 度,電源項目設備老化、管理不善等問題突出,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對電力投資具有剛性需求。這些國家能源資源豐富,比如中亞有豐富的煤炭、油氣資源,東南亞有豐富的水力資源等,與我國先進的電源項目施工、電力裝備製造、電廠運維能力形成優勢互補。因此,不論對發電企業、電網企業、電力建設企業、裝備製造企業,都是新的發展機遇。
在看到機遇的同時,也應注意存在的風險及挑戰:一是國家風險。主要包括徵收、國有化、戰爭、宗教矛盾以及恐怖活動等政治事件,這是對外投資最大的、最不可預測的風險。二是產業風險。主要包括項目開發環境、行業周期風險、產業配套風險、監管政策風險和競爭格局風險等。三是投資風險。包括項目審批風險,政策、金融、文化、人力資源等市場服務環境,政府運行效率以及價值取向等軟環境風險,建設過程中勞工、稅收、建設條件、設備和材料采購與供應、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風險等。四是整合風險。企業在建設和收購海外資產後,在公司管控結構、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方面要進行整合。在部分境外並購項目中,有的中國企業後期整合不力,導致經營上的困難或整合失敗。
國家對電力「走出去」已經有了明確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電力行業企業要加大「走出去」力度,另一方面企業要提高服務質量,同時政府要落實有關政策給予大力支持。加大「走出去」包括多個方面:
一是擴展項目。除了新建項目,國外很多國家電力裝機為二三十年前的老舊機組,已無法滿足正常運行和逐步提高的環保要求,老舊機組退役和改造將成為新的投資增長點。
二是加強管理、運維。目前不論是我國發電企業還是電網企業,在項目運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較高水平。電力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應打造專業化的運維隊伍,推動我國電力項目管理、運維「走出去」。
三是推動電力設備「走出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是電力工業欠發達地區,我國電力裝備製造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四是推動技術標准「走出去」。我國各電源種類、特高壓、智能電網等相關技術領域形成了完善的技術標准體系。在節能減排方面,技術不斷完善,標准不斷提高。技術標準的「走出去」,對加大電力行業「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
讓我國電力行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還需爭取國家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做好政府宏觀規劃指導。從立法的高度保護投資者利益,完善「走出去」相關政策及配套法律體系、提供宏觀政策指導、加快審批制度改革。建議相關部門協調合作,建立「走出去」系統化的相關管理制度。
二是完善相關產業政策。出台有關對外投資能源產業融資、稅收優惠、外匯管理等支持政策及明確的產業投資監管政策。
三是建立行業對外投資協調機制。建立有序的境外投資、工程承包管理協調機制,加強指導和協調,避免國內企業惡性競爭。組織協調國內發電企業、電網企業、電力建設企業、裝備製造企業等「抱團出海」,提高國際競爭力。
四是進一步發揮中電聯等行業協會的作用。這些行業協會可以加強協調,深化行業協會服務內容,為電力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為電力行業「走出去」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只要加強溝通協作,形成合力,更好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電力行業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Ⅳ 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的國際合作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需要中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在能源發展方面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中國的能源發展不僅滿足了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也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是國際能源合作的積極參與者。在多邊合作方面,中國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能源工作組、東盟與中日韓(10+3)能源合作、國際能源論壇、世界能源大會及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新夥伴計劃的正式成員,是能源憲章的觀察員,與國際能源機構、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國際組織保持著密切聯系。在雙邊合作方面,中國與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等許多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都建立了能源對話與合作機制,在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環保、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領域加強對話與合作,在能源政策、信息數據等方面開展廣泛的溝通與交流。在國際能源合作中,中國既承擔著廣泛的國際義務,也發揮著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中國積極完善對外開放的法律政策,先後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和《外資企業法》,努力營造公平、開放的外商投資環境。2002年制定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2004年修訂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鼓勵外商投資能源及相關的採掘、生產、供應及運輸領域,鼓勵投資設備製造產業,鼓勵外商投資中西部地區能源產業。
——完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對外合作。中國在石油天然氣資源領域,實行以產品分成合同為基礎的對外合作模式。2001年,中國公布了修訂後的《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和《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依法保護參與合作開採的外商合法權益。鼓勵外商參與石油和天然氣的風險勘探、低滲透油氣藏(田)、提高老油田採收率等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合作。鼓勵外商投資輸油(氣)管道、油(氣)庫及專用碼頭的建設與經營。
——鼓勵外商投資勘探開發非常規能源資源。2000年,中國發布了《關於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的若干意見》,進一步開放非油氣資源的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允許外商在中國境內以獨資或與中方合作的方式進行風險勘探。外商投資開採回收共、伴生礦、利用尾礦以及西部地區開采礦產資源的,可以享受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改善對外商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資源的管理和服務。
——鼓勵外商投資和經營電站等能源設施。中國鼓勵外商投資電力、煤氣的生產和供應。鼓勵投資單機容量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煤炭潔凈燃燒發電、熱電聯產、發電為主的水電、中方控股的核電,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電等電站的建設與經營。鼓勵外商投資規模容量以上的火電、水電、核電及火電脫硫技術與設備製造。鼓勵投資煤炭管道運輸設施的建設與經營。
——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中國政府信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承諾,在能源管理方面,清理了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不一致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透明度要求,放寬了公益性地質資料的范圍,並將進一步加強能源政策的對外發布,完善能源數據統計系統,及時公布能源統計數據,確保能源政策、統計數據以及資料信息的公開與透明。
——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領域。中國吸引外商投資開發利用能源資源,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進一步實現從投資化石能源資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從注重勘查開發領域向更多地發展服務貿易轉變,從主要依靠對外借貸和外國直接投資向直接利用國際資本市場方式轉變。
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際能源貿易仍將是中國利用國外能源的主要方式。中國將積極擴大國際能源貿易,促進國際能源市場的優勢互補,維護國際能源市場的穩定。按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開展能源進出口貿易,完善公平貿易政策。逐步改變目前原油現貨貿易比重過大的狀況,鼓勵與國外公司簽訂長期供貨合同,促進貿易渠道多元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鼓勵企業按照國際慣例和市場經濟原則,參與國際能源合作,參與境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穩步發展能源工程技術服務合作。
能源安全是全球性問題,每個國家都有合理利用能源資源促進自身發展的權利,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可能離開國際合作而獲得能源安全保障。要實現世界經濟平穩有序發展,需要國際社會推進經濟全球化向著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需要國際社會樹立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近年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大幅波動,影響了全球經濟發展,其原因是多重的、復雜的,需要國際社會通過加強對話和合作,從多方面共同加以解決。為維護世界能源安全,中國主張國際社會應著重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加強開發利用的互利合作。實現世界能源安全,必須加強能源出口國與消費國、能源消費國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國際社會應該加強能源政策磋商和協調,完善國際能源市場監測和應急機制,促進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以增加供應,實現能源供應全球化和多元化,保證穩定和可持續的國際能源供應,維護合理的國際能源價格,確保各國的能源需求得到滿足。
——形成先進技術的研發推廣體系。節約能源,促進能源多元發展,是實現全球能源安全的長遠大計。國際社會應大力加強節能技術研發和推廣,推動能源綜合利用,支持和促進各國提高能效。積極倡導在潔凈煤技術等高效利用化石燃料方面的合作,推動國際社會加強可再生能源和氫能、核能等重大能源技術方面的合作,探討建立清潔、經濟、安全和可靠的世界未來能源供應體系。國際社會要從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處理好資金投入、知識產權保護、先進技術推廣等問題,使世界各國都從中受益,共同分享人類進步成果。
——維護安全穩定的良好政治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是實現全球能源安全的前提條件。國際社會應攜手努力,共同維護能源生產國和輸送國,特別是中東等產油國地區的局勢穩定,確保國際能源通道安全和暢通,避免地緣政治紛爭干擾全球能源供應。各國應通過對話與協商解決分歧、化解矛盾,不應把能源問題政治化,避免動輒訴諸武力,甚至引發對抗。
Ⅵ 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合作有哪些
中國與發達國家加強「國際產能合作」,重點為四大領域。
對接雙方發展戰略,在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上取得突破。如推動中國「一帶一路」規劃與歐盟「容克投資計劃」對接,中歐這兩大戰略構想在諸多方面有較高的契合度和兼容性。此外,「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新工業法國」和「英國製造2050」等製造業振興戰略具有共同或相似目標。
以裝備製造為重點,在第三方合作上取得突破。如中國企業在其他發展中國家開展產能合作項目,一方面需要發揮自身中端裝備製造性價比高的優勢,同時也需要采購和集成發達國家的先進設備。
面向產業投資需求,在金融合作上取得突破。中國有充裕的外匯儲備和充分的意願,可以多種金融合作方式參與歐洲的投資與發展;發達國家同樣也可以金融合作方式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
在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上取得突破。本著互惠互利原則,穩妥處理好貿易摩擦等問題,中國與發達國家的貿易將更上層樓。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將中國的生產能力與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和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不僅促進雙方自身發展,也有利於共同推動更多的發展中國家進步,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
Ⅶ 新能源的國際合作
中英核能合作
英國核能發展居世界領軍水平,是核能企業尋求商務與技術合作的理想夥伴。英國的核能產業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其發展也獲得了政府機構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英國核能產業還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經驗以及人才基地;不僅如此,英國核能成套的產業鏈及完備的配套服務體系也為行業發展創造了穩定健康的環境。
在英國2008年通過的《氣候變化法案》中,規定了能源發展的長期目標:到2050年,英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80%。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英國正在進行一場巨大的能源重組計劃,即:將傳統發電廠退役,同時啟動包括核能在內的新能源發電項目。英國能源研究合作組織(ERP)、國家核實驗室(NNL)、英國工程與自然研究理事會(EPSRC)、核退役管理局(NDA)和能源技術研究所(ETI)組成的項目聯盟發布了《英國核裂變能技術路線圖:初步報告》。報告指出,英國必須制定一項明確具體的核能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路線圖,同時假設:英國若要在2050年之前擁有安全、低碳的能源結構,核電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倫敦時間2013年10月21日,英國政府正式批准了中國廣核集團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參與投資當地新核電站的計劃,這標志著中國核電企業終於如願登陸西方發達國家。此前,中英兩國政府在10月15日北京舉行的第五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EFD)之後簽署了《關於加強民用核能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英國財政部商業大臣戴頓勛爵(LordDeighton)作為英方代表參與了此備忘錄的簽訂,這為英國政府正式批准中國核電企業參與欣克利C角的建設作了鋪墊。
英國是民用核電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中國則是民用核電發展最快的國家。這項合作會同時使中英雙方受益。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核電裝備製造能力,同時擁有全球最為充沛的資金,這也正是中國核電企業走向海外的一大動力。
中俄能源合作
俄羅斯是世界主要能源資源富集國,天然氣儲量和出口量、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及煤、鈾、鐵、鋁等資源儲量均居世界前列。作為中國最大鄰國,俄羅斯與我國的政治關系成熟牢固,將我國視為主要合作夥伴,對華能源合作既有意願也有能力,還有天然地緣優勢和互補特點,是我國維護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可借重的合作夥伴。
隨著中俄關系的快速發展,兩國能源合作規模逐漸從小到大,從單純貿易到涉及油、氣、核、煤、電、新能源等各領域的全面合作。中俄原油管道2011年1月建成投產,俄每年對華輸油1500萬噸。中俄雙方正在商談通過管道增供原油項目。未來20年,這條能源動脈將累計對華輸油達數億噸。俄實現了石油出口多元化,我國有了穩定的陸路石油供應。除管道供油外,兩國石油上游開發、下游煉化領域合作逐步推進。中俄合作建設的田灣核電站項目安全高效運營。兩國煤炭、電力貿易大幅增長,2012年我國自俄進口煤炭2000萬噸,進口電力26億千瓦時。未來這兩個數字還會日益增大。
中法核能合作
2013年4月25日,中廣核集團與法國阿海琺集團以及法國電力集團簽署了長期合作聯合聲明,三家公司共同簽署的一系列文件中規定,他們將聯合研製先進反應堆,促進世界核電工業整體安全水平的提升。這是30年來中法開展的第三次重大核電技術合作。中法有30年的核電合作基礎。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法國電力公司就參與到中國大亞灣核電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中,在30年後的此次合作中,瑪氏路強調,法國電力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核電運營商,中廣核集團是世界最大核電發展計劃的擁有者,兩者有必要加強核電交流與合作,互利雙贏。
截至2013年4月,中廣核在運核電機組數量為7台,總裝機容量721萬千瓦,佔中國大陸在運核電總裝機容量的53%;在建機組15台,總裝機容量1775萬千瓦,佔中國大陸在建核電總裝機容量的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