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中國的國際化在哪裡

中國的國際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2-19 02:13:04

1. 中國國際化城市有哪些

有四個城市, 這4個城市分別是香港和中國大陸的3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和重慶。香港作為東方之珠及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在國際上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並且是中國聯絡世界的最前台。此外,香港是中國收復失地並成立特別行政區的世界首次典範,為很多國家解決領土爭端提供了可靠的借鑒作用。光憑這幾點,香港出現在聯合國地圖上本就無可非議。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他要是不出現在地圖上,那就違反國際慣例了。這個不需多說,大家都承認的。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其影響力在全國的大城市中永遠擔任排頭兵作用,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典型代表。以上這3個城市均為大家所熟悉,在這里不用多解釋。現在本人主要談談重慶。面對中國大陸經濟板塊走勢,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錘煉,東部經濟發展格局和模式已經基本成熟。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了兩個箭頭,其他地區緊隨其後,形成不同城市的發展層次。同時,北方以北京為首的京津塘和以山東、遼寧等為代表的環渤海灣,形成中國經濟城市群。可是中國西部卻沒有國家的增長極。這個擔子毫無懸念的落在了直轄市重慶身上。西部怎樣發展呢?重慶萌動、成都思量、貴州積慮。最後三方開始了高層會晤,重慶也同成都開始了歷史性握手。最終形成了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帶動周邊城市的產業集群,這也被專家們稱做「中國第五增長極」。這幾年來重慶的發展相當迅速。在法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 家一致認為重慶市世界上發展最為顯著的4大城市之一。光這一點,重慶帶領西部的作用就不言而喻。另外,天津作為直轄市,卻沒有出現在地圖上完全是因為他 鄰居老大哥北京的燦爛光明所波及。但是總的說來,天津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城市,只是生不逢時和北京這個首都當鄰居而已。這也有點像重慶旁邊的成都,1997年重慶直轄後,成都作為四川的首府逐漸失去光芒。本身一座很好的城市,可是在直轄市面前,多說有點悲哀的感覺。現在面對重慶的告訴發展,成都以後相對與重慶來說,更是江河日下。

2. 為什麼古代的長安堪稱國際化大都市

長安城是各個國家往來的樞紐,它的包容度非常強,尤其是對其他國家的一些留學生。在長安城內,不會出現種族歧視和區別對待、留學生可以在這里生活的很好,而且,古時的中國人也是非常尊重、喜歡別國的留學生,並且自唐朝開始,長安的宏偉建築就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巔峰的時刻,如果按現在的說法,古代長安的繁華與榮華已經讓其變成了一座國際化的時尚魔都了。

長安城是古代留學生最喜歡待的地方,他們不僅可以享受長安的美食美景,不用為生計發愁,還能在長安收獲一份很好的事業,相信他們就算在自己國家也未必就會得以重用,所以長安城是名副其實的國之要塞、國際化大都市。

3. 2017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年會的國際化特徵體現在哪裡

本屆年會有非常顯著的國際化特徵,除了國際論壇外,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與美國全國汽車經銷商協會(NADA)將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繼續深化。今年8月,「2017CADA經銷商精英管理課程」在NADA總部美國麥克萊恩市正式開課

4. 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的發展戰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走向世界是大勢所趨。金融作為商品經濟的產物,同時作為管理商品經濟的一個基本手段,必然要隨正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一道走向世界。
一、 金融國際化內涵
所謂金融國際化就是指金融活動超越國界,從局部地區性的傳統業務活動發展為全球性的創新性的業務活動。其具體內容包括:金融機構的國際化,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務的國際化,金融資產和收益的國際化等方面。
1. 金融機構國際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業在海外廣設分支機構,開展金融業務,形成信息靈敏,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金融機構網路。在對等的條件下,允許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開放本國金融市場。
2. 金融市場國際化指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聯成一體,使國內金融市場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組成部分,使國內資金在更廣闊的市場上優化配置,同時吸收利用國外資金,參與國際資金大循環。
3. 金融業務國際化指國內金融業務向外進一步延伸和發展,從傳統的地區性業務,如存款、放款、投資,只不過其規模、性質和對象已有顯著差異。
4. 金融資產和收益的國際化指一國的金融業在海外的資產及所獲得的收益,占其整個資產和收益的比重達到一定規模,成為一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有了國際金融業的某些特色。
二、 我國金融國際化進程
金融國際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國要實現與世界市場經濟接軌的唯一途徑就是實現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國際化經營。國際貿易、生產國際化的迅速發展必然要求金融機構為其提供出口融資、貸款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相應的服務。三資企業日漸增多,外匯業務增多也要求國內金融業務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為一體,因此要求加速金融國際化進程,做到既經營人民幣業務,又經營外匯業務,既經營國內業務,又經營國際業務遵循國際慣例辦事,擴大對外聯系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市場。
我國從70年代末,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進行了經濟金融體制改革。這項改革通過行政力量,快速地以金融立法和管理條例的方式,建立一個以中央銀行為主體,地方銀行、外資銀行和其它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輔助的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很好地成為金融國際化的基礎。
1. 金融機構國際化進程
1) 我國陸續加入一些國際金融組織,如我國先後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亞洲開發銀行的會員。世界銀行1993年給中國貸款3.2億美元,1995年又向中國實施的第七個鐵路計劃提供4億美元的貸款。亞洲開發銀行對華投資項目已達39個,總金額達40億美元。我國農業銀行參加了亞太地區農貸學會和國際農業信貸聯合會,加強農業信貸業務的國際聯系。國時我國與外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它金融組織的聯系在不斷加強,與許多外國銀行建立了代理關系,以便更好開展國際業務,為經濟國際化服務。
2) 我國金融機構在海外已設立了一些分支機構。僅中國銀行在海外1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400多家機構,1992年2月,英國《銀行家》首次公布全球最大跨國銀行中中國銀行排名第8,1993年底其公布全球1000家最大銀行排名,中國大陸6家銀行上榜:工行13位、中行19位、建行39位、農行49位、交行145位、投資銀行527位。另外中資佔有大半股份的港銀集團下屬6家銀行亦榜上有名。
3) 外資、合資金融機構在我國佔有一定比例。據統計目前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家外國銀行在我國15個城市開設了40多家分行和225個常駐代表處。1992年秋上海巴黎國際銀行正式成立。這些外資金融機構整體實力強,國際業務量大,人員素質高,經營策略靈活,現代化水平高,並應用世界一流的科技和通訊設施,既對我國金融機構形成一定的競爭壓力,又可以使我國金融機構更好,更近地學習國外先進的金融管理和動作方法,有利於我國金融業向國際化發展。
2.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所謂金融市場是指從事金融資產交易活動的場所或領域。市場,永遠是經濟金融活動的最集中地,也是所有業績的最後反映場所,任何經濟實體和個人一刻也不能脫離市場。
我國真正意義的金融市場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後逐漸形成的,到現在只有十餘年時間,難免不正規,形態難免幼稚,因此要在進一步成熟和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基礎上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因為國際金融市場蘊含著巨大的資金潛力,擁有先進的金融工具,具有完善的管理體制,其客戶資源和經濟背景能為我國創造較好的機會,提供較公平的條件。當然盲目進入國際市場,運用不合理的戰略都會遭受損失,所以我們首先了解國際市場情況,其次學習使用國際金融工具,再次是創造條件,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
1)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看,環太平洋地帶將出現一批國際化貿易和國際金融中心,我國也希望擁有這樣的金融中心,加入國際競爭,因此,必須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的條件是:人民幣的自由兌換,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有效控制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保持良好。
Ø 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其核心是匯率問題。這方面我國走出了關鍵一步,即自1994年1月1日開始,實行匯率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這一舉措有利於國內商品價格接近於國際市場價格,有利於發揮匯率調節出口的作用,並應付復雜多變的的世界經濟變化;有利於成本核算、經營管理,使核算體系有較為統一的標准;杜絕外匯黑市交易,純潔外匯市場,有利於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的吻合;有利於中國入世並參與廣泛的國際經濟交往。
Ø 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國際收支狀況的良好。
我國改革開放的20年是飛速發展的20年,經濟增長率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總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時有效地控制了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呈順差趨勢,1994年我國出口達1210億美元,進口為1157億美元,同時外匯儲備為516億美元,正邁向經濟大國的行列,這都有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
2) 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我國許多金融機構多次在國際債券市場上成功發行了債券。籌集到大筆建設資金,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歐洲市場
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歐洲日元債券 1988.1 150億日元
上海市投資信託公司 歐洲日元債券 1988.6 150億日元
亞洲市場
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歐洲美元債券 1993.3 新加坡 1.5億美元
日元私募債券 1985.10 日本 100億日元
日元公募債券 1991.10 日本 150億日元
中國銀行 日元公募債券 1984.11 200億日元
1985.4 200億日元
1985.10 300億日元
1986.4 700億日元
1989.4 200億日元
東京美元債券 1985.10 1.5億美元
上海市投資信託公司 日元公募債券 1986.2 250億日元
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日元公募債券 1986.9 200億日元

1991年,我國向境外投資者發行了以人民幣計價,用外匯買賣的人民幣選種股票(B股),面值約3.8億人民幣,通過溢價發行吸納外匯2.4億美元。至1993年2月,上海10家上市公司資本總值為6.5億美元。1992年10月,中國華晨汽車控股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價值8000億美元的華晨股票超認購達12倍,10—12月間股價翻了一倍。1992.11中國國際旅行社在香港股票交易所發行股票融資4億港幣。1993.7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這是中國國營企業首次在港上市,接著首鋼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獲得成功,我國證券市場正在與世界接軌。
3) 我國逐步面向世界的保險業
新中國的保險市場自其形成之日就未中斷過與世界保險市場的聯系,即使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被取消,仍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的一個處一直為我國進出口業務服務。
在今天,保險市場在不斷發展、成熟的同時,面臨著新的走向世界的任務。眾所周知,對外中國已成功入世,對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兩者的最終結果是中國步入世界經濟序列。中國的目標是要獲得與政治大國相匹配的經濟地位,且離目標越來越近。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保險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保險業在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被不可預知的意外因素打斷時,發揮經濟補償作用,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舉足輕重。因此如何配合中國經濟國際化進程,保證本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順利接軌,同時完成自己走向世界的目標就成為中國保險業的新任務。
中國保險業步入世界保險市場已成為我國發展保險業的發展方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已代表我國參加了多個世界性的保險組織,並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建立了業務關系。通過再保險的往來,不僅使我國積極投入到了國際保險活動中去,而且擴大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例如:前幾年澳星發射緊急關車,星箭無損,但發射失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支付了600多萬美元的賠款,因向國外分保,分攤賠款,減輕了自己的責任。如大亞灣核電站這樣總保額20億美元的項目,則一定要國際市場將風險分散化。因此,中國保險業的發展不僅是一個自我完善的問題,還要與世界保險市場的發展趨勢相吻合。
三、 我國金融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1、 宏觀政策欠佳、綜合環境欠協調
政策和環境是金融國際化的兩大基石。目前,我國的對外金融政策總體上是有所松動,但離國際化的標准還有一段距離。對國際化金融機構、工具和人才的交流,項目的單獨與合作開發等均約束重重。同時,經濟、文化、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基礎設施等綜合環境因素也嚴重影響我國金融國際化的發展。面對現代世界信息網的形成和飛速發展,我國銀行業在辦公自動化、計算機化方面作了一些投資,對於及時了解國際金融信息,處理業務起到積極的作用,但與國際大銀行比差距甚遠,陳舊落後的設施難以與裝備先進的外資銀行抗衡,還會不同程度的限制國內業務的發展,對打開國際金融市場產生消極影響。
2、 金融體制的約束
我國金融體制的諸多弊端不僅是由於宏觀經濟政策的失誤,而且也歸因於體制本身缺乏內在約束力。經濟基礎的構造不合理。傳統的命令型經濟體制根本否定了市場經濟,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經濟運行不暢,效益低下,金融處於淺化狀態。中國金融改革滯後於企業改革,自身的企業化進程也較慢,內部制約機制不健全。我國目前金融業處於」准」企業化狀態,銀行缺乏獨立的產權,權力過分集中上級行,社會信貸活動背離價值規律而運行。經過初步的改革,喚醒了激勵機制,卻未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只有在政企分開的前提下,達到權責利的統一,才能搞活金融機構,走向世界。
3、 境外機構數量少,國外資產、負債規模小,國際化水平低,影響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化進程。
目前我國只有中國銀行國際化程度較高,在海外擁有較廣泛的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而其它銀行在海外分支行較少,對外匯資金的調撥,國際金融市場信息的收集,資金的拆借都產生不利影響。這樣既影響外匯資金的使用效益,制約中國跨國金融業務向縱深方向發展也難以使中國跨國銀行躋身於世界跨國銀行之列。我國的合資、外資金融機構雖有一定的發展,但所佔比例太小,發展速度遠不及三資企業,近6萬家三資企業雖帶來巨額的外資積集,但投產後的主要支持者仍是國內銀行,我國正在逐步對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正從風險小、收益大的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和外匯業務中走出來同國內銀行進行全方位的爭奪,中國NOKIA 公司提前還清了中國銀行的巨額貸款,轉投外資銀行貸款,這應給國內銀行一個警告。
4、 封閉已久的中國金融業不熟悉或不習慣國際通用慣例,不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要求。
我國許多作法與國際慣例不符。金融監督上,以行政命令為主,法制不健全;國際通行抵押貸款,國內發放貸款主要依靠信用擔保,甚至行政命令發放;貸款利率不反映資金供求實際情況,企業對貸款需求也沒有利率彈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銀行進軍海外,將面臨極其嚴峻的國際金融形式,可能會受到歧視性對待。我國在金融機構的監督、稽核、會計、統計、清算體系等方面沒有充分採用國際標准,國內外金融業無法在同一水平和基礎上競爭,也無法用同一標准衡量,這也是國際化進程上的一大障礙。
另外,人才問題是業務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其表現在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真正懂得國際金融和現代投資的人不多。同時在人才使用方面,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競爭機制。我國要實現金融國際化,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四、 對我國金融國際化的幾點建議
1、 深化國內改革,按國際慣例改造金融業,建立開放式的金融體系,完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
中央銀行應加強法規建設:如:《銀行法》、《中央銀行法》、《證券法》、《租賃法》、《信貸保障法》、《債務清償法》、《結演算法》、《票據法》、《外匯管理法》、《公司法》等,這些法規須符合國際標准和客觀規律與國際法規相銜接。
各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方向發展,加強專業銀行經營管理制度的建設,建立起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機制,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進行公平競爭。
2、 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動網路,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創造條件,將中國金融機構推向國際市場。
金融機構』派出去』為一項政治性強,風險大,程序復雜,涉及面廣的工作。我們不能盲目設點,倉促上馬,應立足現有機構網點,增設必要的機構,重點放在拓展健全其功能,及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設立海外分支機構有三種方式:跨國銀行、跨國銀行集團和跨國集團銀行。
3、 積極穩妥地擴大引進外資銀行、建立中外合資金融機構
外資銀行的進入有人擔心會擠跨本國銀行,而不允許其經營本幣業務,不經營本幣業務就不能算真正進入。香港外資銀行佔76%,非但沒有擠跨本地銀行,反而把本地銀行推上一個新的高度,造就了一個國際聯系廣、資金來源多、信息靈通的香港銀行業。當然,我國也應行使東道國主權,貫徹』適當保護,對等互惠,國民待遇,為我所用』的原則,參照巴塞爾協議,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結合具體國情,依法科學管理,促進中資、外資、合資金融機構的平等競爭。
4、 加強與香港金融市場聯系,培育本國金融中心
發展金融機構、開拓國際金融業務,必然與國際金融市場建立緊密聯系,一個發展外向型的國家,為積極有效地參加國際金融市場,開放本國市場,培育本國金融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業繁榮的香港無疑是我國的頭號金融中心,我國要利用其窗口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資金。同時在上海、廣州、大連等發達城市中培育出一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
5、 加強培養精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培養和造就一支復合型、專家型的金融隊伍。
金融的國際慣例,法律十分嚴格,相關專業人才是極為重要的。我國這方面人才的缺乏,已成為我國金融國際化的一個制約因素,盡快研究一套與國際市場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已是我國金融國際化迫在眉睫的問題。
五、 結束語
金融國際化是我國利用外資的極好形式。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及金融業自身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國際化。金融國際化是我國經濟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行經濟的騰飛,金融國際化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

5. 中國旅遊服務業國際化的態勢及對策探析 急!

1、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取得主導地位。
服務業的快速增長使得它的產出和就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上升,使服務業在整個經濟活動中逐漸取得了主導地位。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自60年代以來,服務價格比工業價格增長快三倍,美國服務業對GNP的貢獻率從50%上升到80%,其中63%的服務屬高技能地服務。

2、服務業日益凸現出知識經濟的特點。

在發達國家,以知識創新為動力的知識經濟正在取代傳統的工業經濟,其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越來越多地體現知識經濟的特徵。首先,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份額和就業份額不斷增加。近十年來,OECD國家中,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業服務業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從15.4%上升到了17.6%;教育、衛生、社會服務及其他服務業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從8.6%上升到10.1%。其次,知識型服務業發展迅速。有關數據顯示,在OECD國家中,產出增長最多的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部門,這些行業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務服務類。最後,服務業是新技術重要的促進者。

3、服務貿易進入高速發展期,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強,構成一國的競爭優勢。

知識經濟條件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傳統服務貿易的領域和范圍,另一方面簡化了交易過程,降低了交易費用,增加了服務貿易的流量。據WTO的統計,1990年—1997年間國際服務貿易額年均增長率為8%,高於同期世界貨物貿易的增長率。在今後20-30年間,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大約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預計21世紀30年代起,服務貿易的比重將趕上甚至超過貨物貿易的比重,服務貿易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和主要內容。

由於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服務逐漸成為多數產品增值的主要來源,世界市場地競爭也相應地由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諸如金融、技術、運輸、通訊、信息等生產性服務上升為服務貿易的主體,它們的發展狀況成為衡量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高的重要標志。服務貿易日益構成一國的競爭優勢。

4、國際服務貿易的方式、內容和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改變了服務貿易的方式、內容和構成。現代電信和傳遞技術使時間和距離的概念逐漸喪失其重要性,許多生產和消費原需同時進行的服務現在可以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分離,服務貿易的主要內容從運輸、工程建築等傳統領域轉向知識、技術和數據處理等不斷涌現的新興領域;以勞動密集為特徵的傳統服務貿易地位逐漸下降,以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為特徵的新興服務貿易逐漸發展壯大。

5、知識信息密集型的服務業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支柱。

隨著科技革命地深化,知識逐漸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與資本、勞動力、土地並列。經濟和產業結構日趨軟化即非物質化,這突出地表現為知識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務業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以美國為例,服務業吸收了75%以上的就業人口,消費者開支總額中有60%以上是購買各種服務的。

二、中國服務業國際化:現狀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服務業有了長足地發展,服務業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地增長。1989年我國的服務出口在全世界名列第27位,進口居第32位,到1999年服務出口266億美元,升至第14位,進口321億美元,列第10位。但我國服務業基礎差,服務貿易缺乏國內的產業支撐,主要表現在:

1、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服務業國際化程度低。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服務業不能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成比例發展。以當時的價格計算,服務業的增加值增長幅度很小;1990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增加值的31.3%,2001也只佔GDP增加值的33.6%。

中國服務業地發展不僅落後於本國經濟的其他領域,和其他國家相比也落後。2001年,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是33.6%,連美國的一半都不到(美國是70%)。而且和很多平均收入相近或低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甚至比它們還低。同時,2001年我國服務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27.5%,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比例。此外,我國服務業還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如旅遊、勞動出口、遠洋運輸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和資源稟賦優勢部門,而在全球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咨詢、郵電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服務行業,我國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2、服務業壟斷經營,在國際市場上不具競爭力。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服務業呈現「滯脹」的現象。服務業一方面在發展速度上落後於其他經濟領域,另一方面,許多服務行業的價格卻急劇上升,遠遠高於工農業產品的價格升幅。在過去10年裡,服務業的相對價格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增長了17%,與此同時,服務業的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長(16.8%)也兩倍於總體消費價格指數上漲速度(7.5%)。這些經濟指數說明,服務業的運營從整體上可定義為壟斷,因為壟斷行為的典型表現就是高價格、有限供給以及低質量。

3、服務貿易總體水平較低,出口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服務貿易額僅佔世界服務貿易額的3%,居世界排名15位之後,服務貿易亦處於逆差地位。1996年中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僅有279億美元,而進口則達423.4億美元,逆差達144.2億美元。同時,我國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也不合理。2000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中,國際旅遊收入162.3億美元,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53%,國際運輸收入36.7億美元,佔12%,旅遊和貨運兩項合占服務貿易出口的65%。可見,運輸、旅遊是我國服務貿易的支柱,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型服務業都是弱項。

三、中國服務業國際化:路徑選擇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服務業對於國家的未來繁榮具有戰略性地位。因此,迅速改變服務業和服務貿易落後的局面,提高服務業國際化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筆者認為,中國服務業國際化應該內外開放,合理保護,提高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1、充分認識加快服務業國際化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把它放到促進國民經濟現代化發展、提高經濟國際競爭力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地位加以認識。服務業在21世紀將成為我國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它的振興將大大改善我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同時也將有效地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2、大力發展服務業,在服務業國際化進程中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首先,國家要繼續制定和完善產業政策,使產業政策適度向服務業傾斜,並明確服務業發展的重點。要「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特別要「積極發展旅遊、信息、咨詢、技術、法律、會計服務等新興產業」,「規范和發展金融、保險業」,「健全資產評估、業務代理、行業協調等中介服務」。必須強調其關鍵是抓好信息產業。其次,要注意發揮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在發展服務業中的作用。最後,抓住有利時機,及時建立起一大批新興產業,提高傳統服務業的科技含量,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3、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業,奠定服務業國際化的技術基礎。現代信息技術業已成為任何國家制定服務戰略的首選目標。對於中國來說,信息技術的現代化建設,不僅是擴大服務出口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各種服務部門效率的先決條件。由於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使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生產和消費的最終分離成為可能。更為重要的是,信息技術自身發展具有某種程度的非連續性,例如數字網路技術、寬頻傳輸技術和數字壓縮技術的相繼問世,客觀上給跨越信息技術研製開發的初始階段提供了現實可能。

4、加快服務業管理體制改革,消除服務業國際化的體制性障礙。在金融保險、電信等基礎設施行業部門放鬆管制,加強競爭是一個世界性潮流,對外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應打破國有經濟的壟斷格局,積極鼓勵民間資本的進入,提高行業中各種所有制的競爭程度和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緩解服務業中一些基礎設施行業發展的瓶頸狀況。應改革由原來部委行使管制者職能的管制模式,盡快建立獨立的監管機構,在此基礎上,完善政府管制立法,建立健全公平競爭的法律和規則,依法實施管制職能。

5、建立統一規范的市場准入制度,加快服務業國際化的步伐。根據我國入世服務業開放的具體承諾,穩妥、慎重、有重點、有步驟、分階段地開放國內服務貿易市場,實行梯度開放的策略,包括行業梯度、地域梯度、業務梯度、股權梯度、數量和規模梯度。要著重抓好幾方面工作:一是在建立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規范市場秩序的同時,重點培育競爭力強的國有大企業和企業集團,鼓勵其與跨國大公司合資,成立控股子公司,發揮後發性效應,加快成長壯大。二是盡快開放私營經濟參與服務貿易地競爭。三是加大服務業利用外資力度。加快吸引FDI(外國直接投資),入世後中國服務業可成為FDI增長的引擎。

6、拓展服務業國際化的人力資本要素,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從本質上講,決定一國服務貿易比較優勢的根本性因素,在於該國的人力資本狀況,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屬性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發展服務業可以大量吸納相對過剩的勞動力,這種特殊的社會效應,對於就業問題突出的中國而言意義非同尋常。中國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但同時表現為接受正規教育勞動力的稀缺,這無疑是影響經濟長足發展的薄弱環節;然而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卻取決於教育普及程度和專門技能的培訓水平。為抓住服務業國際化所提供的歷史機遇,中國更需要採取切實措施來拓展技術性的人力基礎設施。同時,教育成為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

7、加強政府在促進服務業國際化中的作用。開放條件下的產業成長的業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的政策措施和產業界在技術進步和市場開拓諸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因而,在當前服務業發展進程中,收益與代價的大小取決於政府與產業界的主動的進取。經濟發展計劃應該把服務業的發展放在優先地位。

政府長時間以來直接地或通過國有企業間接地對許多服務行業實行嚴格控制,為服務業面對市場競爭提供了強大的保護傘。缺少競爭已經成為阻礙服務業發展、導致服務整體低效率的重要原因。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轉變政府職能,從直接的管理者轉變為協調者,讓服務業以企業方式操作,並允許民間投資者進入服務業市場,鼓勵競爭,同國際接軌。最後,應對服務業的相關法律體系進行適當修改,從而保證服務業改革計劃的順利實施。

6. 全球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在哪些方面

一、對資源、市場和資金的競爭加劇。

危機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製造業化、出口倍增等戰略,新興經濟體也更加看重開拓國際市場和吸引跨境投資。未來五年,新興經濟體消費增長尚難以彌補發達國家低速增長導致的國際市場需求疲弱,在全球范圍內對資源、市場和資金的競爭將日益加劇。

二、對技術創新和引領新興產業的競爭加劇。

為把握新技術革命的發展方向,在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和下一輪經濟上升階段占據主導優勢,危機後出現各國政府出台激勵政策和措施的高峰,搶佔全球技術創新與新興產業制高點的競爭不斷加劇。新興經濟體也不例外,據《全球研發投資預測》,未來新興經濟體研發投入增長率將明顯高於OECD國家,預計2013年美國研發投資將增長l.2%,而中國和印度的研發將分別增長11.6%和12%。

三、對利益分配和規則制定的競爭加劇。

隨著全球經濟日益融合和國際化生產的不斷發展,各國不僅關心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更加關心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經合組織(OECD)、亞行等國際組織和一些國家積極研究以增加值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以更加全面、清晰地反映各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國際貿易中的收益。

四、排他性有所增強。

雖然FTA加速推進有利於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但排他性特徵漸強引人關注。例如亞太區域一體化倡導兼容、開放,但近期有了一些變化。TPP雖然設立了「開放條款」,但實際上通過預設規則對新加入者進行資格審查,且強調高標准、全面一體化的理念,如要求服裝和鞋只有所用生產原料均來自TPP成員才能享受零關稅,對談判進程嚴格保密,都是排他性的表現。

五、是自由化標准更高、涵蓋范圍更廣。

在歐債危機重壓下,2012年底「歐洲經濟貨幣聯盟」路線圖的達成,意味著更緊密的一體化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美國在力推TPP的過程中將市場開放的重點轉向服務和投資,全面一體化涉及成員國國內經濟管理政策和體制等領域;美國在APEC。提出「下一代貿易和投資議題」將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關注點逐步轉向改善「邊境後」條件。

7. 上海給我們帶來什麼國際化都市的特徵是什麼

上海雖然從賽事本身難以贏利,至少在目前的投資期如此,加上F1嚴格的商業控制和壁壘,投資主辦賽事的企業要盈利太難。上海國際賽車場位於上海市區30公里外的嘉定區,車場是在一片草地和荒灘上建起來的,早先是一片水窪和沼澤,屬典型的軟土地基。為了抵抗不均勻沉降,保證路面的平整度和賽道的安全,賽道路面必須達到4米以內平整度最大誤差不超過3毫米的標准,可謂「豆腐渣上建賽道」。為此該賽道和設計也花費了更多銀子,設計是外國公司搞的,但施工和材料大多來源國內,相比巴林、馬來西亞等F1賽道建設完全依靠歐美國家技術和材料完全進口形成對比的是,據說這算節約了。至於「上」字車場投資超過26億元來看,造價高大概有幾個原因:賽場周圍的公路網,從上海A11方向(蘇州)出發到車場外交通管制區域,圍繞車場周圍修建了環繞車場的公路網,由立交和環線組成,同樣的地基上建起來,大概花了不少銀子;第二是15萬觀眾的看台,主看台周圍包括發車區、新聞中心,貴賓席、包廂,准備區等,修得非常好,後面還有車隊後備和生活區,一個個都是豪華獨立的單元,副看台(就是荷葉狀的H/K兩個區)大概能容納3萬人,其它區域的看台、草地看台都修得不錯,能容納15萬人,比起2008北京奧運主體育場或投資50億的國家大劇院,我認為應該相信上海國際賽車場投資的合理性。上海市政府專門說明,「上」字車場完全是市場化運作,政府沒有投資一分錢,政府主要的事就是服務和保障,從賽事運轉情況來看,的確不錯,為此在昨天的專門時段,上海的各個出入口都免過路收費一天,目的是促進消費和緩解交通壓力,15萬人在同一地點時段的聚會這在中國算頭一回,所以昨天感覺除了F1正式比賽後擁堵的幾個小時外,效率算高,感覺還不錯。

總投資近50億,除去賽場固定投資的26億外,賽事轉播權1億元(3年),申辦賽事資格11億(8年),也就是說,在2004年起的8年內,每年 F1的舉辦成本為7億元左右。關於申辦費用較高一事,我查了很多相關資料分析,因為全世界要求申辦F1的城市太多,包括美國在內(04賽季美國兩個城市申辦成功),亞洲日本鈴鹿、馬來西亞雪邦、巴林包括泰國韓國都在申辦,亞洲成為F1最主要發展的地區和市場,加之歐美,拉美等地申辦城市競爭很激烈,上海能超過F1組織評價的「摩洛哥站是F1最重要的一站,而上海顯然成為了第一」,無論起點、場地、預期都非常高。雖然個人認為F1在中國發展體現的是中國社會階層分化嚴重的具體實例,但F1「純商業」化後,上海能在這第一花錢運動爭辦到一席之地,無疑對上海經濟推動作用巨大。依個人看法來說:8年內收回成本或盈利是小事一樁,F1帶動整個上海或中國富人階層的消費潛力,指日可待。而每年一周的F1外,上汽車場可以舉辦其它賽事,雖然市場和盈利無法和F1相比,但依現有資源舉辦博覽會,車展等,相信國內汽車行業可以大有所為。

中國特色的「國際化」:

在上海觀看F1,主辦方和上海力圖實現「一切向國際化靠攏」的意願,所以到嘉定賽車場後,發現道路兩旁、停車場、賽場引導標志、賽車內標志、宣傳品、門票都是英文,只有少量中文,不過能很容易的找到具體位置。賽場周圍的移動專營店,F1專賣,食品,展示都是國際品牌,除了中國石化花費8000萬取得3年冠名權後的廣告外,還有CCTV等兩個國內品牌不起眼的廣告,幾乎見不到其它國內品牌,這體現了F1國際化的「門檻」,賽場中「松下」 「TOYOTA」等日本品牌的廣告最多。要在F1比賽期間在場地打上廣告,這需要獲得F1組織的認證,隨便一個贊助和廣告花費就達幾十萬美元,這和國內企業眼球經濟短期所需不太相符,所以場地內的廣告位國內企業暫時沒這個實力,不過2005年起,國內大概有6-7個企業會進入F1門檻,相信除了電信等部分外,國內企業大多國際化要求達不到,但如能通過F1邁向國際化跨國化經營的門檻,相信仍有作為。賽場內賓士,寶馬等汽車界大鱷的展示,朝日啤酒、美津濃運動服、松下數碼相機……全都搭起自己的帳篷和櫃台。肯德基,必勝客,從汽車到食品,外資企業的產品把F1上海站的外圍包得嚴嚴實實。上海國際賽車場外更像一個商販雲集的"嘉年華",鮮有中國企業的身影。盒飯是日資提供的,貴得離譜,30元一盒很難吃,最便宜的礦泉水也要10元一瓶,吃肯德基也要花平時數倍價格,且排隊就要一個多小時,吃是個大問題。

不過國內習慣和「國際化」相去甚遠,看台有上兩點感受:國外品牌和大企業居多,觀眾成分也大抵如此,從H看台最右面起,日本觀眾佔了很大一個位置,打出了太陽旗,瑞典,挪威…歐洲國家的車迷也打出他們的國旗。不過,場內最多的還是企業的標志,車迷都是臨時由企業組織,我們看台下面就是「555」 車隊的,他們統一服裝,打出旗幟,「555」車隊的巴頓奪得了第二名的成績,繞場一周時專門放慢車速向他們招手示意。看台上的車迷大多以不同企業劃分, 「賓士」「嘉士多」「殼牌」「萬寶路」「七星」「豐田」……等,都遣酷哥美女登場,具體作用,大抵和廣告作用相同,F1看台就是大秀場,商業甚過娛樂。

國際化是國際化了,大約外在重於實際,觀眾習慣明顯不同,懂得F1運動含義和比賽的並不多,差不多的國內觀眾在看台其實都在看熱鬧,連哪個車手領先也搞不清,法拉利車隊兩輛紅色賽車誰前誰後也並不清楚,其它車隊和車手就更說不清楚了,反正國外車迷叫好的時候,跟著大約也就明白了一二。觀眾習慣區別更大,我旁邊有四個瑞典車迷,其中的女車迷大約40多歲,專門用袋子裝食物或垃圾,他的男友拉開易拉罐啤酒的拉環,女的立即很自然雙手打開口袋讓他扔進去,同樣另一邊的幾個大連車迷看完比賽後坐位下留下了塑料袋、拉罐、方便拉麵等垃圾,一塌糊塗。此等「國際化」大約還停留在口頭,畢竟和國情習慣差異太大。

F1能對上海帶來什麼?

看了F1,感覺還是挺值的,不過依個人看法,利弊兩面明顯,對於這是初次由中國舉辦的15萬人在同時段,同地方的巨型「商業秀」,有如下看法:

1,F1的巨大商機,F1首次登陸中國,過程非常艱難,珠海國際賽車場建成當初就多次表示在積極申辦F1,但由於地域,硬體,關注度因素,投入產出比不成比例。沈陽老工業基地也曾經想搞F1,前期投入都是政府主導,花了不少錢,做了預算規劃在內的很多方案,不過由於好大喜功,根本拿不出錢來辦比賽,修場地,最後不了了之,無疾而終。看來沈陽市的領導想從F1從撈取「政績」一廂情願在市場面前泡了湯。相反上海政府明智得多,F1車場修在離市區30 公里外的嘉定,賽場建在荒灘塗上,資源有效利用,提高了嘉定區周邊的基礎建設和商業地位。完全市場化的運作,政府沒投入一分錢,至於有網友置疑政府在宣傳,媒體,疏導等方面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傾斜,我有理由相信這正是體現了現代行政良好的服務,為商業做後備保障一面,非常成功。這在下面分析。

2,關於上海政府對F1的態度。3天的F1比賽,吸引了國外大約4萬人,國外大企業近百家參與,26萬人同一時間湧入上海,8萬個客房一定而光,價格翻番,國內車迷企業大舉進入上海(即便此次主要在於考查),F1及其相關企業在上海的花費,新聞發布,他們視上海為最重要的發展區域,在新天地和市中心黃金商業地段展示和廣告,提升了上海商業層次,綜合起來,就F1極其相關產業在這幾天的帶動來說,上海應該是賺了錢。由此看,政府行為主要以「服務」為主,非常到位,並且應該加強。F1的上海企業主辦方由於未從票房和廣告等直接收入在第一年賺錢回來,但由於對整個上海間接經濟的拉動作用,貢獻非常巨大,由此上海政府除了在提供優質的服務保障外,應該在稅收,政策等方面採取傾斜措施,補償主辦方。當然如果隨後主辦方在8年內成功經營,對上海的貢獻會更大,由此政府在當中應該是一本萬利,毫無風險可言,對上海「國際化」進程和形象大有提高。

3,依個人看法,F1的上海企業主辦方雖並未從中賺錢,但初期基本建設投資26億,其它投資合計一共50億預計8年內收回,場地組織,表演等費用投入亦非常大,今年一年票房3億,冠名,廣告,等直接收入加起來不會超過4.5億元,但由於這是第一年投資期,要在第一年就收回平均每年7億的回報是不理智的。其實想像讓F1在中國賺錢並不是太困難的事:F1中,法拉利車隊舒馬赫一年車隊提供的工資收入3000萬美元,廣告和其它收入超過8000萬美元(《財富》雜志,舒馬赫超過伍茲榮登體育運動類第一),算起來他一年收入就到了10億人民幣,而一個車隊一年的運營成本需要1億歐元以上,即便如最低的索伯車隊一年也需要3000萬美元以上,賽事中的廣告,贊助達幾十億美元,F1掌門人個人資產就超過了40億歐元(英國財富榜第一),一個最小的廣告牌在 F1一個分站賽場就需要10萬美元。F1專賣產品和進入F1場地經營的產品都是天價,車隊的旗幟,標志,車迷的貼畫,車裝飾,紀念品都入場經營,一頂有法拉利車隊的專賣太陽帽就要400,T桖上衣一件就要600,一支有標志的普通筆就要100元,就上海車場里專賣的情況看,簡直可以用賣瘋了來形容,有的車迷一買就是幾十件,就跟不要錢一樣。市場非常廣闊。

4,上海站的比賽權獲得代價太大,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據「英國《F1商業》雜志最新刊登的數據,上海購買舉辦權費用每年高達3000萬美元,但與上海一樣在今年第一次舉辦F1的巴林卻只付出了1800萬美元。在亞洲舉行的其他兩站比賽中,日本鈴鹿站的舉辦權費用只有950萬美元,馬來西亞雪邦站的費用為 1500萬美元,都比上海低。歐美地區各個F1分站賽的舉辦權費用都只在1000萬美元左右,有的分站甚至不需要購買舉辦權,如摩納哥站和義大利蒙扎站。 」但由於F1競爭城市多,目前的市場情況不同往年,用不同年份的數據比較並不合理。但有值得指出的地方就是:上海主辦方在場地廣告權,收益,轉播費談判方面急於求成,的確喪失了大好利益,上海站在廣告費和其它收入方面的分成非常少,這和國內企業在投資國外經營情況一樣,缺乏對F1商業運作和市場容量的全面了解,對F1的談判規則,保護規則和壁壘了解不夠,市場運作方面,按照國內規則辦事,缺乏長遠的商業規劃和初期的市場深度挖掘,宣傳還停留在吸引眼球和低層次的炒作階段,沒有針對發展起來的中國富裕人群做針對性的前期培養和醞釀,高估了國外車迷和消費能力。按照F1「商業才是F1的靈魂」這樣理念,上海 F1主辦方還需要真正具有F1的商業意識,才能打造F1在中國的潛在巨大市場。

F1在中國的道德批判

F1在中國永遠屬於富人娛樂階層,早些年,大連一位老闆攜子游英國的一家F1賽車場,他的兒子提出開一圈F1戰車,車場老闆很生硬:想開,一圈3萬美元!大連人沖動拍出支票,開就開!他的兒子在陪教指導下,真的開上一圈,這里,有挑戰有自尊,但沒有平和及平等。

平均每張票價超過2000元。主看台分鑽石區、白金區、黃金區......價格從3100-3700元一張(三日套票)不等,副看台一般在 2000-2500元左右,到目前為止,主看台的黑市票價被炒到2萬元/張。賽車場周圍實施交通管制,近萬個車位數量有限,停車證已告售罄。停車證賣到 3000元一個的天價,加入中國石化富人賽事俱樂部吧,觀看第一天試車賽價格2萬元,觀看兩天比賽2.2萬元,觀看三天比賽2.9萬元,可以享受香檳、豪華西餐、VIP休息......在中國,看F1的上海人雖然很多,但不以上海本地人為主,至少可以這么說,F1的看台的大多數位置,尤其價格在2000元以上的,並不是以上海人為主。看F1的人大多也許並不需要花錢,70%以上的票已被大企業包辦,如今洋人也懂得在中國的公關策略了,F1由此也成為最好的 「禮尚往來」契機,賽場上,多的是達官顯貴,從北京,上海,天津,蘇州,廣州,成都,杭州......蜂擁而至。上海,成功的富人大狂歡吸引了眼球,4、 5星級酒店爆滿,房價高出平常一倍。

在不可否認的F1巨大商機背後,F1賽場在中國更本就沒有所謂「平民化特色」這么一說,完全以金錢和財富衡量成為F1的唯一標准。這為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集團「本土化」提供了一個「契機」,如何和官員溝通,如何採取中國特色的「公關」,乃至提供在上海支撐消費的腐敗孿生行為,伴隨F1巨大轟鳴的背後,真正自己花錢到現場看比賽的少數中國車迷成了真正的冤大頭,他們是其中的陪襯和花邊。

如今,這個世界最項昂貴的運動和人均較窮的最大發展中國家走到一起,F1正如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差異和特色——————「讓一部分人先玩兒起來」吧!

F1賽車尖嘯著駛過耗資26億元人民幣建造的上海國際賽車場,除了10多萬的各地觀眾以及紛至沓來的達官政要、社會名流之外——F1上海站的「輻射力」到底有多強

一名計程車司機評價F1說:

「F1比F4偉大。」盡管他並不清楚F1偉大在何處,但他知道F1是花了很多錢搞起來的,一定差不了。F1是否偉大暫且不論,但F1在上海留下的濃墨重彩,足以讓我們津津樂道好些天。世界上最燒錢的運動F1身上從此烙上的中國印,則可以讓不少人多了幾分自豪。

耗資26億元人民幣建造的上海國際賽車場在過去的3天里,儼然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舞台。20輛頂尖賽車、超過10萬人的各國觀眾,還有紛至沓來的達官政要、社會名流,這樣的壯觀場面,即便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也是難得一見。但在歌舞昇平、飛車狂飈的景象之下,我們也不會忘記上海主辦F1的初衷,那就是展現上海的國際形象,更好地發展上海乃至中國的經濟,以及促進中國的賽車運動發展,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等等。那麼,F1上海站真的能做到嗎?

遊客為上海帶來四五億美元

比賽剛一結束,記者便致電公務纏身的上賽場某權威人士(采訪對象要求匿名),這位官員告訴記者,根據已有的統計,這次因為F1而前來上海的境外遊客約有5 萬人,而原先估計的只在3萬人左右。遊客平均在上海逗留3天,在上海的酒店住宿、交通、餐飲、門票、商業等方面的總花費約在四五億美元,這是一個相當巨大的數字,而在F1馬來西亞站的相關收入是在2.6億到3億美元之間。這位官員解釋說,當然,我們接待的遊客數量也是馬來西亞站的兩倍左右。

這位官員還告訴記者,在F1上海站比賽期間,世界排名前500位的大企業中有120家公司在上海舉辦了各種推廣活動,或者把上海站的門票作為待客禮物,上海對大企業、大公司的影響和吸引力繼續擴大。這位官員也表示,正在打造上海汽車中心的嘉定也將因為F1比賽的進行進一步完善汽車城的設施,這對於上海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將十分有利。

在這位官員看來,F1上海站的成功舉辦,不管是對進一步提升上海的知名度、樹立國際化大都市形象,還是對上海經濟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F1落滬並非上海之福?

與世界盃足球賽、奧運會並稱世界三大運動的F1可以為上海提高知名度,招徠大批觀光遊客,對刺激上海的經濟發展有利。這樣的說法正在政府與民間廣泛流傳,但經濟學家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中國需要F1,並不代表上海需要F1,上海選擇F1並不利於上海經濟的發展,舉辦F1的現實結果並非是上海之福。

「大批遊客湧入上海,賓館、酒店生意興隆,房價高漲,但F1期間給上海帶來的高朋滿座不過是一個假日經濟現象。遊客改變的不過是時間流量上的組合,在旅遊方面的意義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樣大。」

談到城市知名度,張軍指出:「上海的知名度還不夠高嗎?花這么大的人力、物力再舉辦一個F1又能為本已光亮的上海形象再增色多少呢?」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市政府曾提出發展服務型的經濟,計劃到上世紀末要將服務業在上海GDP的比重提高到70%。但據上海市發改委今年6月公布的數字, 2003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8.4%,比2002年的51%下降了2.6個百分點。在2001~2003的3年中,上海服務業的發展速度不斷變慢。此外,與江蘇、浙江兩個周邊省份相比,上海引入外資的優勢也在不斷減弱,從製造業中心向服務業中心的轉變將是上海的必由出路。張軍指出: 「計劃經濟時代打造的上海是個製造業中心,但符合上海人力資本、適應上海生產力發展的應該是服務業,諸如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等行業,上海目前正處於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過程中,要打破計劃經濟時代30年的結構模式,重建上海的基本經濟結構,上海要付出巨大代價,此時弄來F1這樣一個一次性投入很大,利用率不是很高,需要社會去消化它的工程,會給上海增加一定負擔。」

但就F1來說,它應該能夠牽涉到旅遊等相關的產業,這難道不符合上海發展服務業的願望嗎?張軍認為,這還有一個投入產出的對比。

在現今的F1分站賽中,只有極少數國家是為F1專門興建賽道的,絕大多數賽道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賽道,都是利用現有的公園、城市道路,或是汽車公司的試車場。「毫無疑問,F1一定會帶來遊客,促進旅遊業。但我們的投入呢?26億元僅僅是第一期投資,根據官方的預計,上海站收回投資成本要10年到12年,我們一沒有賽車運動傳統,二沒有自己的品牌賽事,一旦F1賽事7年後離開上海(這並不是沒有可能),那麼誰能保證賺錢?到時候我們又該怎樣處理這個如同龐然大物的賽車場?」

上海當地媒體曾大幅報道過賽車場對周邊地產的提升作用,賽車場附近的地價據說上漲了10倍,但張軍認為對土地的過度開發於經濟有弊無利:「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會認為地價上漲是件好事,地價提升加重了商務成本,結果只能不斷開發新土地,但每個城市都是有邊界的,土地是有限的,上海一個區的區政府就曾經詢問我們,區里的土地都批完了,下一步的經濟靠什麼發展?」

張軍認為,F1落戶上海並非純粹的市場選擇,「F1是一個純商業化的賽事,它選擇中國我認為是必然的,但可能放在中小城市反倒更有積極作用」。

F1對中國汽車工業幾乎無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大學汽車工業研究專家告訴記者,F1對汽車工業的影響是顯著的,但要說到F1上海站的舉行對中國汽車工業有何推進作用,那就非常牽強了。

「除了像我這樣的F1車迷之外,高校研究汽車的專業人員或是中國汽車廠商的專業人員幾乎沒有人來上海看比賽。F1的特徵是高油耗、高污染,這是與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車藍�鄣摹!?

在汽車專家看來,F1既有的特質已經為先進的汽車工業所摒棄,「雖然F1的很多技術設計都被民間採用,不過,從汽車工業的發展大方向———低能耗和環保來看,F1已經失去它有利的一面」。

對整個汽車工業無利,對中國本地汽車工業就更沒有多少推動作用。「汽車工業實際上是第二產業中處於末端的行業,所以,不要以為汽車工業代表的是高新產業,汽車工業實際上是大工業、勞動密集產業。世界上很多大汽車公司設廠於中國,這是必然的。因為中國勞動成本低,技術人才也不匱乏。中國目前的年汽車產量已經突破400萬輛,未來幾年,隨著各大廠商不斷加大在華投入,中國的汽車產量還會大幅增加,這一趨勢顯然和F1落戶上海無關。」

當然,很多研發與技術中心也會落戶中國,不過代表汽車工業最先進的部分,如電動力、混合動力等汽車的研發仍然會留在發達國家,而這種先進技術目前還無法在F1身上看到。

汽車專家也指出,汽車運動在很多方面影響著汽車工業,許多尖端技術的應用最早都是從汽車運動開始的。但無論F1還能否代表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中國都有一個天生的缺陷,那就是沒有本地汽車商投身到F1中,無法利用F1為自己的汽車工業做試驗。如果說F1上海站對中國汽車工業有什麼積極影響,那應該就是F1 能更直觀地刺激中國觀眾,或許對中國的汽車銷售有利。

F1門票紅火的可持續性如何?

雖然上海賽車場內部分看台上仍有些許空座,但觀眾總數應該達到了組委會賽前公布的數字15萬人。然而,這裡面又有多少觀眾明年還會來呢?

由於今年是上海站的首度F1演出,F1門票也就成了熱門的公關道具,在賽場內最貴的主看台區,真正私人購票的除了台、港、澳人,以及國外的車迷外,國內觀眾持有的大多是贈票。記者的一位朋友在上海市某區體育局工作,單位給像他這樣的普通員工都發了價值超過3000元的主看台門票。他告訴記者,在主看台上一片片著裝統一的方陣中,多數都是像他這樣的,要麼是企業、單位買票當福利發給員工,要麼是公司大量購買後送給自己的客戶,有些單位則是直接接受上海賽車場的贈票。

按照國際汽聯的規定,F1各分站賽的門票收入都是上繳國際汽聯的(但據上海賽車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郁知非介紹,上海站門票收入均歸上海所有)。這一次,中國的不少企事業單位都為上海站3億元的門票收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今年的新鮮勁兒過去之後,明年門票銷售不知還能否如此紅火?

主看台上多數是看熱鬧的中國觀眾,而價錢最便宜的草地看台上卻集中了不少真正的中國車迷。烈日之下,這些車迷沒有太多的怨言,只是希望上海賽車場明年能夠開放宿營區。

把上海站當作中國的鈴木賽道?

當F1賽車尖嘯著在賽車場內高速疾馳時,這種刺激很可能將促使中國第一代親身感受過F1的車迷誕生。在中國汽聯主席石天曙看來,中國的賽車運動也將因此獲益。

石天曙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任何一個賽車運動發達的國家都離不開群眾基礎,「要有群眾基礎,就要培養群眾對賽車的興趣,F1如此強烈的刺激,一定會讓不少中國人,特別是來到現場的人,開始喜歡賽車運動」。

雖然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來賽場觀看的中國觀眾都是F1運動的門外漢,不少女觀眾更對賽車尖嘯的聲音很不習慣。不過,很多觀眾還是表達了對F1的極大興趣。在石天曙看來,國內的汽車運動已經具備了許多必需條件,比如大城市中家用汽車的普及、國內眾多級別的汽車賽事安排等,但中國賽車運動始終缺乏一種強力催化劑,F1的到來正好起到了這一作用。

賽車原本是歐美的傳統項目,但亞洲的日本也是世界賽車運動的強國,除了與本國發達的汽車工業有關外,石天曙認為,20年前F1在鈴木賽道的舉辦,為日本民間形成賽車熱潮起到了關鍵作用。從中國的賽車運動來說,石天曙希望上海站也能充當一回鈴木賽道的角色。

然而,不管各方的評價如何,F1已經在風馳電掣中完成了在上海站的處女秀,F1上海站的比賽也以其獨特的舞台吸引著世人的矚目。而且「演出」才剛剛開始,舞台還會不斷擴大,參與者還會不斷增加,機會也會不斷增多。如何在接下來的6年裡,不斷地完善自已,迎接挑戰,把握機會,對於正在蓬勃發展中的上海乃至全國都有重要的意義。

8. 中國社會組織如何走向國際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國際化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相比之下,目前中國社會組織國際化道路還比較遙遠。

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據,我國現有社會組織近60萬個,其中涉外機構不到600家,比例約為千分之一。

這其中,真正能在境外開展公益慈善項目的社會組織少之又少;參與國際交流的社會組織數量相對多一些,但質量方面目前較難判定;現今中國大陸有1000家社會組織加入了國際組織,台灣地區有1200家左右,從人口、社會組織數量來看,台灣比例要高得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做過一項統計,能夠參與到國際組織核心部分,並擔任副理事長或者常任理事的,我們人數不過300多人,與整個中國的大國地位很不相稱;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中,非政府組織的全面咨商地位、特別咨商地位和名冊咨商地位,我們現在所佔比例都很小,這限制了我們發聲、表達意願,很難有機會去參與國際事務。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簡稱「民促會」)的主要工作是進行國際交流、國際合作。過去5年中,民促會參加國際事務已達上百次,建立了中歐交流機制、中美交流機制以及中日韓合作機制,參加了很多較為重大的聯合國的相關會議。

從資金的支持上來看,公益慈善組織參與國際事務普遍存在一個問題—籌資難。首先是目標人群不易明確,各國國情有異,執行扶貧、救災、社區建設等相關項目時,在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有不同的標准;同時,在國際間做項目成本太高;此外,還要考慮到相關人員的家庭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在所在國的人身安全問題以及相關社會保險保障等問題。

國際視野、國際情懷,這是以「國際化」為戰略的社會組織的領導力需要具備的。有了國際化戰略,還要考慮自身是否具備配套的能力。

國內在理念層面能達到國際化程度的人才緊缺,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對國際視野、國際情操,或者用老話講,對國際主義情懷的培養不足,導致具備國際理念的人才缺乏;其次,中國人口結構決定獨生子女遠赴國外做項目也面臨很大挑戰;第三,到國際上做慈善項目,要突破語言和文化障礙,只掌握英語還不夠,到非洲還要講法語,到巴西要講葡萄牙語,到智利和秘魯要講西班牙語……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能否良性融合,這都是難題;在相關項目中,更要保證人才的專業化。

從宏觀環境來看,社會氛圍是否支持社會組織走出去,這也客觀地影響社會組織是否需要將「國際化」當做工作重點。

在中國大陸,中國扶貧基金會做得相對較好,青基會也已積累了一些經驗,壹基金剛剛開始走向國際。除本國的成功案例可供我們學習,一些在華的國際組織也是很好的樣本。

過去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是沒有法律依據的,除了《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很小一部分談到了境外非政府組織可以登記外,大部分都缺少法律地位,只能靠跟中國的某一個社會團體、基金會結對子,建立合作夥伴關系,或者設項目辦公室。包括蓋茨基金會、李嘉誠基金會、柯林頓基金會等等在內,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也就30多家。現在全國人大正在制定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後將有法可依,明確歡迎哪些組織來華,不歡迎哪些組織來華,但具體操作上,我希望能更加客觀、開放、寬容一些。我們既然歡迎外資企業來中國投資,為什麼不歡迎境外非政府組織來中國做好事呢,做慈善、公益、環保、救災、法律援助我們都該歡迎,同時,我們可以借鑒它們走向國際的成功經驗和成熟規則。

除了政府、社會組織兩方面的因素外,要推動中國社會組織國際化進程,也需要公民具備相關意識。現在世界對中國的印象可能是有錢、購物,去日本買馬桶蓋,在法蘭克福機場「掃貨」,加上一些同胞出國不太注意小節,諸如此類的問題難以避免,但盡量不要帶出去。我們過去講政府外交,逐步走向公共外交,又走向民間外交,現在正擴展到全民外交。每個人都是主體,無論是官員、工人、農民,你的面孔都會代表中國,我們應該有這種意識,這對社會組織國際化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9. 中國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第一章 全球化: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一、經濟全球化的內涵與表現
1.經濟全球化的內涵
2.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與特點
3.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軌跡
三、經濟全球化的深層原因
1.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沖動是經濟全球化的原始驅動力
2.科學技術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
3.市場經濟的普遍實行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條件
4.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和滲透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
5.國際經濟組織的形成和壯大是經濟全球化的促成因素
6.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
四、經濟全球化:矛盾與問題
1.經濟全球化面臨的基本矛盾
2.從西雅圖會議看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矛盾
3.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新問題
五、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推進
1.「9.11」事件影響全球化進程
2.APEC會議為世界經濟開啟一個新亮點
3.中國入世具有全球意義
4.多哈會議啟動新的多邊貿易談判為世界經濟注入活動
5.全球經濟相約「衰退」延緩經濟全球化進程
6.歐元啟動將進一步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

第二章 貿易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先導

一、迅速發展的國際貿易
1.歷史的回顧
2.今天的全球貿易
3.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4.國際貿易發展的特徵和趨勢
二、貿易自由化:國際貿易發展的主流
1.貿易自由化發展的原因
2.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3.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器
三、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正義
1.貿易自由化的矛盾
2.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沖突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的挑戰
四、中國入世: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
1.貿易大國的崛起
2.存在的問題及與貿易強國的差距
3.入世對中國外貿的總體影響
4.以入世為契機,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

第三章 生產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力

一、跨國公司:經濟全球化的主角
1.迅速崛起的跨國公司
2.跨國公司: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3.跨國公司發展的最新動向
4.巨型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二、從企業角度看生產全球化
1.科技進步、信息革命與生產全球化
2.世界生產體系的變革
三、跨國購並:國際直接投資的主導形式
1.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
2.第五次跨國購並流潮主導直接投資
3.跨國購並的時代特徵
四、參與國際大分工:中國企業融入世界生產體系
1.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
2.積極參與國際大分工:中國企業的戰略選擇

第四章 金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器

一、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與金融全球化
1.金融自由化的興起
2.金融自由化的持續推進
3.金融自由化促進金融全球化
4.金融創新推動金融全球化
二、金融全球化的原因與表現
1.金融全球化的深層原因
2.金融全球化的微觀表現形式:金融活動的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的趨勢
三、金融全球化與金融危機
1.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機之源
2.金融全球化背下的金融危機及其特徵
3.國際金融危機傳染
四、金融全球化與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1.金融全球化與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矛盾
2.各國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主張
3.我們的思考
五、中國金融開放與金融改革
1.繼續推進中國金融對外開放
2.中國金融業面臨金融全球化的挑戰
3.在改革發展中化解金融風險

第五章 信息全球化:世界零距離

一、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新變化
1.信息技術變革促進世界經濟巨變
2.世界正在進入信息時代
3.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社會發展發生飛躍
二、信息高速公路與國民經濟信息化
1.信息高速公路計劃
2.信息高速公路的內涵與特點
3.信息化與經濟發展
4.企業信息化:參與全球化的利器
三、互聯網使世界沒有距離
1.網路連接的世界
2.全球信息網路化
3.互聯網路帶來的憂慮
四、電子商務:信息全球化的橋梁
1.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
2.電子商務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3.電子商務: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器
五、後發效應:中國積極參與信息全球化
1.中國信息安全面臨威脅
2.加入世貿易組織將促進中國經濟信息化進程
3.大力發展我國的信息產業
4.促進產業與國際信息平台接軌
5.大力發展互聯網產業
6.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第六章 文化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延伸

一、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加深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2.經濟的全球化帶來文化的全球性發展
3.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往
4.東西方文化的溝通促進全球文化整合
二、文化全球化與文化的多樣性
1.全球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2.從亞洲金融危機看文化的全球化
3.文化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對立統一
4.網路文化對民族文化的影響
三、文化的全球化經營
1.文化市場的全球化趨勢
2.文化全球化的背後:資本的全球擴張
3.跨國經營中文化的滲透力
四、文化霸權與文化滲透
1.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矛盾
2.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的文化挑戰
3.警惕西方文化霸權
五、中國文化產業直面WTO
1.加入世貿組織的文化沖擊波
2.外資紛紛搶灘中國文化領域
3.來自互聯網的進攻
4.大力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

第七章 全球化中的區域合作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力
1.分工與貿易的發展要求擴大市場空間
2.跨國公司的出現要求在更廣闊的空間配置資源
3.科技經濟發展與產業傳遞轉移的影響
二、自由貿易區與經濟共同體
1.經濟一體化中的區域合作組織及其變化
2.自由貿易區:一體化進程中的初級形態
3.歐共體推進經濟一體化進程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1.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大了市場空間
2.區域經濟一體化不能提供免費午餐
3.中國應在一體化中趨利避害
四、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關系
1.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初級階段
2.兩者處於不同的發展層次,其歸宿點不同
3.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問題
五、中國與APEC
1.APEC及中國參與APEC的意義
2.中國在APEC進程中的貢獻
3.中國參與APEC進程面臨的挑戰
4.中國參與APEC的對策

第八章 經濟全球化與國家經濟安全

一、經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制約與侵蝕
2.全球化時代國家主權的新取向
3.國家主權原則具有不可超越性
4.國家的作用依然重要而且不可替代
二、經濟主權與國家經濟安全
1.國家經濟安全越來越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
2.國家經濟安全的內容
3.維護經濟安全是維護經濟主權的重要目標
4.美、日、俄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戰略的經驗
三、金融風險關系國家經濟安全
1.國家經濟安全的首要問題是金融安全
2.金融自由化擴大了金融風險
3.國際游資沖擊金融安全
四、外資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
1.外資與民族經濟的矛盾
2.外資流入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
3.國外利用外資的產業安全措施
4.東南亞國家的教訓
五、關注中國經濟安全
1.金融安全面臨考驗
2.外資安全不可忽視
3.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對策

第九章 利弊權衡: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是福是禍大爭論
1.樂觀主義者:經濟全球化是機會
2.悲觀主義者:經濟全球化是陷阱
3.經濟全球化:「一柄雙刃劍」
二、經濟全球化: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之源
1.空穴來風:來自發達國家的抱怨
2.發達國家:受益最大,沖擊最小
三、發展中國家能否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
1.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久論不衰的話題
2.發展中國家也能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
3.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
4.積極、理智地應對經濟全球化
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
1.比較優勢戰略
2.後發優勢戰略
3.技術創新戰略
4.可持續發展戰略
5.漸進式金融開放戰略
6.加強國際經濟協調與合作戰略
五、透視反全球化現象
1.反全球化運動:主流下的不平之音
2.反全球化的特點
3.正確看待反全球化現象

第十章 經濟全球化的協調機制

一、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世界銀行
3.世界貿易組織
二、不同類型的經濟協調機制
1.市場調節與國家調控機制
2.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機制
3.國際經濟組織的協調功能
三、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的發展趨勢
1.市場機制及其協調作用
2.政府幹預的手段越來越成熟
3.國際經濟組織調節職能的加強

第十一章 積極挑戰經濟全球化

一、入世:中國經濟全球化的回應戰略
1.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離不開全球化
2.全球經濟一體化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
3.入世:「借雞生蛋」,打造國際競爭力
二、經濟全球化下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1.經濟結構調整的一般趨勢及原因
2.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理論與實踐
三、經濟全球化下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
1.繼續擴大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2.打造自主知識產權,增強國際競爭實力
3.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一體化進程
四、經濟全球化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1.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2.轉變政府職能,為加快市場化改革創造條件
3.中國市場化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是關鍵
4.發揮民營經濟半邊天作用,不斷促進經濟繁榮

10. 中國在第一次全球化中的表現是什麼

承接了各個產業的製造環節,提供廉價勞動力和廉價資源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國際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