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什麼是高等教育國際化

什麼是高等教育國際化

發布時間:2023-02-22 18:43:24

Ⅰ 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發展,有效促進高等教育也朝著國際化邁進,各個大學之間形成了開放和交流合作態勢,成為發展趨勢,從現實來看,一些教育較強的國家,及實力較強的大學都出台了,國際化的戰略,鮮明的表面了,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但是教育國際化並不是占絕對優勢,還必須要從實踐中思考,而改進。
隨著WTO以後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斷提升,正逐漸融入到世界經濟的循環發展中,高等教育成為了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兩者互相依賴,促進價值,高新技術快速發展,迎來了信息時代,體力勞動轉化為腦力勞動,因此高等教育實現國際化成為了發展趨勢。
事實上,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屬於,立國之本,只有面向世界,以及未來才能夠真正實現跨民族跨國界跨文化的教育國際化,而且教育國際化,本來就是,經濟全球化發展,是經濟一體化,乘務,更是信息化社會發展,最終目標,但是高等教育實現國家,並不是真正的目的,要通過這種國際化培養出世界眼光,進而培養出知識素質以及能力全面發展,具備的國際競爭,直,優秀人才。
所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是利國利民的。

Ⅱ 申論熱點:高等教育如何應對國際化浪潮

悉尼大學的招生新政,與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的自主招生方式相似。剛剛出爐的2012年香港大學的招生章程指出:根據國家教育部規定應屆內地高考生均可申請報讀香港大學。港大的內地招生計劃不同於內地高校統一招生計劃,有其獨立的報名程序。在錄取過程中,香港大學會優先考慮申請人2012年的高考成績、申請人2012年的高考英語成績及其在面試中的綜合表現。 對於高校爭奪中國內地優秀生源這一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專家李家永說:「如果從國際化程度、英語國際化教學角度來講,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比香港大學要更加國際化。加之是英語國家,悉尼大學對北大、清華這些國內最有名的大學形成一個更大沖擊。」 澳大利亞已有十幾所學校認可中國高考成績,悉尼大學並非首創。啟德留學專家認為,悉尼大學作為世界排名前50的著名大學宣布承認中國高考成績,勢必帶動其他國家一些名校承認高考。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王輝耀認為:盡管高考不是最理想的考試,但還是可以提供一些錄取參考。李家永指出,認可中國高考成績是一種必然趨勢,相信其他國際化高校也會接受中國高考成績。 留學不只是教育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2012年各國紛紛頒布利好留學新政,招攬生源,悉尼大學此舉也開啟了一場人「財」之爭。李家永認為,近百萬元的本科學費與生活費將會推動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產業的發展。將高等教育國際化與高等教育產業化結合,是澳大利亞高校的一大發展策略。 在高等教育產業化加劇的背景下,海外高校逐漸加入生源競爭隊伍,對中國內地的高等教育將形成一個很大的沖擊。上海師范大學中小學教育實驗研究所所長李酉亭表示,海外高校逐步放開中國學生的申請,一方面是為了爭奪生源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對中國大學的改革也是一種推動。 就國內大學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李家永認為,目前來說,我們的高等教育市場相對來說是封閉的。只有把中國高等教育包容在國際大的競爭態勢之下,才能夠積極應對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

Ⅲ 1,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英盛觀察】「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中國教育反思
教育國際化是開拓國際關系,為國家謀福利的利器。綜觀中國近現代歷史,自世界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國門,讓中國淪為它們爭相瓜分的利益市場後,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經歷了屈辱、抗爭、封鎖、接納、開放再到主動面向的基本歷程。在不同歷史階段,教育國際化與中外關系休戚相關。改革開放,中國以派遣留學生、恢復和發展教育制度為開端,卓越的人力資源開發為中國面對多極化世界、分享世界市場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中國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的歷史轉折點,發出了近200年來中國夢的最強音,拉開了從封閉式國有經濟模式向開放式市場經濟模式轉型的序幕,提出了以中國為主導的洲際開發合作框架為基礎的「一帶一路」戰略。這是中國首次以大國姿態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的重大戰略。在這種狀況下,我國教育「面向世界」,主要是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管理、思想觀念、課程與評價、辦學經驗等。通過這些,盡管我國借鑒了外國教育的先進思想與經驗,初步完成了對世界各國教育制度的深入了解與初步對接,促進了我國教育對國際化標準的認同,但這種「面向世界」是被動而片面的。
教育是溝通世界的橋梁,也是世界秩序的建設者。「一帶一路」戰略需要教育發揮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人文溝通、人才培養、科技合作等方面,都應該為世界新秩序建設做出貢獻。
但是,目前的我國教育還不能更好地面對。原因在於教育國際化長期停滯在依附大國的淺層面:一是培養目標狹隘,培養的人才主要在國內就業創業,對外開拓性人才嚴重匱乏;二是教育交流主要是向國外輸送生源,教育輸出的中國文化是碎片化的,人力資源和創新技術的輸出極其有限;三是課程改革看重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課程標准,與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課程改革互不相關,嚴重缺乏對國際化課程體系的深度了解,教學質量更未達到國際化水準。在「一帶一路」戰略急需大量對外開拓性人才之際,不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技術教育,都會感到人才乏力,技術創新乏力。
「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教育國際化
推動教育國際化轉型,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迫切需要。「一帶一路」戰略向全球展示了實現中國夢的信心,為我國教育主動面向世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任務。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是新生智庫和智力服務的主力軍,中國教育要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必須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尤其是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和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其服務方向必須由主要服務於內向型經濟增長轉向主要服務於外向型經濟發展。
今天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擴大開放范圍與力度等,倒逼教育深層次改革。中國教育國際化作為教育發展模式轉型的時代課題,已經提到了議事日程。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帶一路」戰略已與全面深化治理改革同時按下了「快進鍵」。在倒逼教育深層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國際化必須面對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和對外拓展型需要的雙重壓力,必須與全面治理教育結構、學校布局和人才培養計劃等緊密耦合。
我國地域遼闊,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格局是東快西慢、海強陸弱。「一帶一路」戰略打開了新一輪對外開放新局面,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如何保證推進對外合作項目所急需的源源不斷的外向型人力資源和創新人才快速跟進,怎樣建立人力資源和人才聚集的長效機制,怎樣調整西部地區教育結構和學校布局,怎樣建立全國一盤棋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聯動機制,怎樣推進不同地區的教育向各種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轉型,等等,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深層改革的新課題。
推進教育國際化,既是對中國教育發展模式轉型的整體要求,也是對不同地區人才培養類型與規格質量的個性要求。破除教育模式同質化難題,推進區域教育人才培養特色化建設,加強實用人才培養和加強勞動者專業技能培訓,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深層改革的著力點。
目前,「一帶一路」的國內核心區域有16個省份,其他省份也正在爭取成為戰略支點,在經濟互補、區域合作、產業轉型、技術創新、環境保護、社會民生和政治安全等領域,為加入國際化的雙邊和多邊互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因此,推進教育國際化,各地教育既要服務國家經濟建設人才需要的總要求,又要切實保證服務地方戰略支點任務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形成各地教育國際化的基本特色。
「一帶一路」戰略激勵教育自信
「一帶一路」戰略給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年多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與沿線國家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務實合作,開啟了中國教育轉型的新時代。推進教育國際化改革,必須樹立中國教育自信。
一是實力自信。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強弱不單取決於軍事力量、經濟力量,更取決於綜合國力。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國防、外交、資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機關聯、相互作用的綜合體。皮尤研究中心調查數據表明,世界對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信心日增。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外交倡議力增強、戰略結盟國家增多、周邊關系改善、經濟軍事援助力提升等,綜合國力的持續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啟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得到如此廣泛的國際支持,就是有力見證。
二是制度自信。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走向強國的重要保證。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歷史比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在處於現代化進程之中的國家,一黨制度較之多元政黨體制更趨向於穩定,多黨制是脆弱的政黨體制;就政治發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黨的數量而是政黨制度的力量和適應性。處於現代化轉型的中國,目前的政黨制度是合適的,是符合國家演進一般規律的。我國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不僅提升了人口素質,也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根本保障。崛起的中國,主動面向世界,更大力度地實施教育改革開放,不僅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也是教育國際化建設的必然。我們堅信,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強有力的保障下,「一帶一路」發展到哪裡,人民幣就走到哪裡;人民幣走到哪裡,中國教育就會發展到哪裡。
三是文化自信。千百年來,古老的絲綢之路傳遞的不僅是絲綢、陶瓷和茶葉,而且是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在絲綢之路上,不同的文化交相輝映、相互激盪,積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開放、包容、互信、互利的絲路精神。絲路沿線的諸多國家,在過去曾是儒家文化的輻射區,在今天更是與中國利益相關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教育將為其服務,亦將因其發展而大放光彩。
四是教育自信。五千年的中國具有「人文化成天下」的優良傳統,教育交流與合作,文化積淀和浸潤,在中國周邊地區建立了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龐大的漢文化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質量的國際認可范圍不斷擴大。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而言,中國教育與科技具有相對優勢。中國政府已經提出要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深化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加強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整合現有資源,積極開拓和推進與沿線國家在青年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開發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凡此等等,將為中國教育「走出去」鋪平道路。
中國已經充當了亞洲和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教育已經進入國際化時代,我們沒有理由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樹立中國教育自信,以大思路、大戰略全力推動教育國際化。

Ⅳ 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中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產生了哪些有利的影響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其消極影響表現在哪

找來的幾個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你問的問題很嚴格,應該說這個東西需要自己歸納總結!
我感覺這些問題不單純是問題是一種課題研究的方向!

如下為我查找的資料!請查看!給予好評!
國內外學術界對大學教育國際化還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被普遍接受的定義,我們對大學教育國際化的理解是:
從內涵上說,「大學教育的國際化是指把大學的teaching(講授),learning(學習),research(研究),service(服務)和management(管理)置於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進行建設和管理的這樣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這是一個關於大學教育國際化的概念性定義,這個定義是從管理的角度給出的。
國際化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它的過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大學在不同的時期所要求達到的國際化的程度和目標是不同的。因此,還應該明確提出大學國際化的操作性定義,以便在實際操作中把握一個大學國際化的發展水平和目標實現程度。
從外延上說,「大學教育的國際化是指大學在teaching,learning, research,service和management方面的開放性、交流性和通用性」。這個定義可以測度一個大學在不同時期國際化實現的程度和水平。
「開放性」具體是指一個大學在teaching, learning, research, service, magagement五個方面對外開放的政策及結果。首先,一個大學是否已經制定相關的政策,允許大學在上述幾個方面真正的對外開放?其次,如果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政策,還要看具體的結果。比如,每年派出教師和學生的人數和比例,每年吸收外國教師和學生來本校的人數和比例。開放性是一個大學國際化的基礎和前提。「交流性」是指在開放性的基礎上,一個大學與國外的大學在五個方面進行對等的交流,做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交流性是測量一個大學國際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因為一個大學如果能夠實現「交流性」,表明該校的授課語言、知識體系、課程設置和教材及科學研究等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開放性」。「通用性」是指一國的大學能為其他國家的大學所承認和接受,包括學科和專業的設置要互通,課程計劃、教學標准及學歷掌分要互認,大學的服務和管理標准也要相互承認。通用性是大學國際化發展的一個較高階段,因為一個大學只有在五個方面達到較高的水平,才能得到國外著名大學的承認。
發展中國家大學國際化的途徑和目標與發達國家大學國際化的途徑和目標是不同的。許多發達國家的大學已經實現了國際化,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大學還沒有實現國際化。因此,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大學來說,更多需要做的是,通過與國外著名大學的合作,進一步擴大開放性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高對外交流的層次和水平,通過開放與交流,盡快在五個方面建立起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通用性標准。其測量的主要依據就是能否通過國際大學認證機構的評估認證以及在全世界
的排名。

(《光明日報》2003年6月3日王慶石、趙彥志文)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

劉海峰 (廈門大學高教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國際慣例接軌"是當今高等教育界的熱門話題之一。關於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含義,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本文所說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高等教育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增加留學生的派遣與接收,開展合作研究與聯合辦學的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高等教育也日益朝國際化方向發展。如何一方面積極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一方面又防止中國高等教育被同化或完全西化,即處理好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本上化或民族化的關系,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歷史上東西方本是基本互為隔絕的不同文明體系。作為東方文明體系的中堅代表,中國古代文化包括古代高等教育制度曾強有力地影響過周邊國家。文化教育落後的國家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模仿別國的榜樣是一種普遍的必然的現象,人類文明的傳播總是從先進國家傳人落後國家。從公元7世紀至17世紀1千多年間,中國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曾廣泛地影響過朝鮮(韓國)、日本、琉球、越南等國家,東亞國家文化教育的"國際化"實際上便是中國化,以至形成了古代漢字文化圈或東亞科舉文化圈。17世紀以後,西方強勢文化日漸東來,在文明落差頗大的情況下,西學東漸成為一種合理的歷史流動。中國自從清朝末年在被動打開國門之後,接納、抗阻與移植的矛盾演變。作為現代化"後發外生型"的國家,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從外國引進的。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章程》和1902年的《欽定大學堂章程》、《飲定高等學堂章程》是模仿日本高等教育學制的產物。曾經深受中國文化教育影響的日本,於19世紀比中國先行一步了西方近代文明,因此反過來又向相對落後的中國傳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清末民初以日本為中介的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移植到中國,逐步取代了中國固有的東方型高等教育體系。改書院、廢科舉、興學堂,將中國原有的高教體系基本轉型為現代高教制度,這是一個痛苦的、曾經引起劇烈動盪的變革。

1922年,中國教育再次轉型,新學制採用"六三三四"制,標志著中國教育從模仿日本轉變為效法美國。大學實行選科制、學分制,意在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個性自由和競爭意識。然而,由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同,盡管中國社會採用了美國式的學制,但卻難以吸收這一學制同時帶來的教育精神。結果,1931年頒布的《學分制劃一辦法》規定高等學校一律實行學年制兼學分制。另外,1927年曾力圖模仿法國的制度,在中國推廣大學區制,因不適應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國情,大學區制試驗不到兩年便不得不取消。

借鑒外國高等教育經驗應當考慮中國的具體情況,取長補短,為我所用。如果一味的模仿某國教育,甚至提倡"某國化",把本國高等教育的民族性都給"化"掉了,則不足取,也不可能長期行得通。50年代初,中國大陸掀起學習蘇聯的浪潮,認為蘇聯高等教育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到教學管理等各方面都十分先進,於是全面地、大規模地學習蘇聯,進行院系調整和專業設置改革。此次調整改革使學科專業結構趨於合理、大學規模擴大、辦學效益有所提高、區域布局相對均衡,但迫使理工分家,此後只有蘇聯模式的文理科綜合大學,沒有各國通常有的多學科的綜合大學,而且專業劃分過細過窄,不利於學科的互相滲透和交叉發展。當年中國大陸不得不又進行專業改革,合並一些過專過窄的專業,大學也出現合並和聯合辦學的改革,可以說這是再次與國際接軌的一次重大調整。

回顧20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仿日、學美、效法、學蘇幾個階段的變遷,有的階段幾乎還是全盤仿行某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國際化",往往是以某一先進國家的高等教育制度為藍本而加以模仿,其中積累了經驗,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它為中國高等教育在新世紀的國際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源。

二、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各國各地區間的文化教育交流也越來越密切。科學沒有國界,知識的創新與傳播是各國高等教育的共同任務。隨著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和信息交流的便捷,跨國和跨地區的網路教育正逐漸形成,這使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

受本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制約,以往中國高等教育雖曾多次以某國為榜樣實行當時歷史條件下的"與國際接軌",但還是保留了不少中國特有的制度,如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大學生住校制度、教職工校內居住方式以及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實行的助學金制度。50年代末期以後,經過多年相對獨立的發展,中國高等教育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其中有些是與中國國情適應的獨具特色的高教制度,也有些是與國際慣例相差甚遠的做法,如中央政府部門辦學體制,既是學習蘇聯的產物,更與隋唐至清末的部門辦學傳統一脈相承。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實際上是擺脫以往陳舊的蘇聯模式,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如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擴大生師比例、裁減行政機構和人員以提高辦學效率、後勤服務社會化等管理方面的改革,合並過窄過細的專業、增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專業等學科專業方面的改革。為了改變我國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的狀況,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走高等教育國際化道路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當今中國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開放性等方面還很不夠,還需大力推進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堅持留學生的派遣和擴大接受留學生的規模,提高大學的學術水平,使高等教育規章制度盡量與國際慣例接軌。作為現代高等教育"後發外生"的國家,國際化就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之一,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是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不過,我們在大力提倡和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時,也應有意識地注重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或民族化,即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或者說是建立一種適應中華民族特性的具有特定面貌的高等教育系統。因為國際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各有特色,即使是西方發達國家,美國與歐洲許多國家之間的高等教育也有不少差異,因此,借鑒外國時一定要結合本國國情,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教育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動因。從廣義上說,高等教育是制度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發展變化也必然要受文化的制約和影響,中國是一個具有5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積累。16至19世紀來華的西人就曾發現,沒有任何一種歐洲文字的書籍的數量可與中文書籍相比,現代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也認為1750年以前用中文出版的書籍比世界上所有其它文字的書籍總和還多。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地持續下來的文明,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典籍義蘊閎深,一個人只要走進一個較大規模的中文圖書館,就很自然會驚嘆中華典籍之豐富。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曾經是一種優勢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影響力,古代高等教育也形成了一些鮮明的特色。雖然近代以來西方文明領導世界發展之潮流,中國也不斷輸入西洋文化並使高等教育轉軌,但具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依託的中國高等教育,理應保持一些民族特色。經濟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各種文化間的差異會逐漸消除或形成一種全球一致的文化,相反,文化的多樣性還將長期存在並受到鼓勵。高等教育對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起著重要的作用,其自身也必將具備一定的多樣性。

今天,世界各國面對具有強大同化能力的強勢文化,多採取各種措施頑強地維護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在英語已逐漸取得"世界語"地位、美國文化無孔不入的情況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都極力捍衛本國的語言和文化,並力圖使自己的教育保存一些特色,甚至連英語的發祥地英國都在高等教育方面堅守自己的一些特色,擔心變成美國的第51個州的加拿大在文化教育上也盡力使自己與美國有所區別。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二戰後曾被動地進行美國化,現在則主動地進行國際化,但也考慮到在以美國高等教育為模式或進行改革時,不可忽視美國社會和文化的特殊性。日本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天野郁夫教授便認為,單純地把美國模式移植到日本的大學中去是困難的,因為國情不一樣。在國際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英語世界中強熱文化向各國全面滲透,我們既應順勢推進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又應有高等教育民族化的清醒認識,防止中國高等教育被完全同化。至於如何使中國高等教育民族化也受到重視,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注重人文教育,保持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文、史、哲等人文學科的教育內容,是最明顯地體現文化傳統的載體,一個注重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高等教育體系,一般是不會輕易喪失自身的民族特性的。中國文化寶藏中還有不少值得我們珍視甚至輸出的精華,加拿大學者許美德教授在《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一書末尾提出,希望中國的大學未來不僅僅是為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所需的新知識和新技術,而且要將中國文化中的精髓和由百年社會巨變得來的歷史教訓介紹給全世界。魯迅曾說: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當中國高等教育不僅拿來了西方有用的東西,而且使之本土化、民族化,並最終再度成為高等教育理念與方法的輸出國,文化交流真正變成雙向時,才算真正達到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第二,高教改革不可照搬西方,而應注意保持特色。國際化不能變成"某國化",否則,中國高等教育就可能喪失民族性,"化"成一種沒有特色的它國教育的附庸。我們在推進與國際接軌,革除原有高等教育中的積弊時,應防止將原有好的或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獨特性給"化"掉了。比如實行全國統一高考選拔大學新生是東亞更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自學考試是中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創舉,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途徑,就是值得我們加以改革和完善的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本土化、民族化不能代替國際化,不能成為落後體制、拒絕先進文化的理由,國際化也不能取消民族特色,排除本土化,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中國高等教育只有走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道路,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系統中佔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2.2 加強教師之間的國際交流
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國際交流方法。走出去,就是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國外進修、講學、搞合作研究,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院派出大批教師到國外高校訪問、進修、講學,大大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水平。請進來,就是請外國專家、教師到中國來講學,參加學術討論。我院還與外國的大學合作辦學,把外國教材、教師都引進來,取得了比到外國留學還要好的效果。自開展引進國外智力,對外交流以來,我院外事工作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 通過聘用外國文教專家和外國專家,加強了與國外的交往和聯系,提高了部分師生的外語水平和業務水平,活躍了學院的學術氣氛和學外語氣氛。通過與國外大學的學術交流活動,培養了一批批高層次國際型人才。
2.3 加強學生之間的國際交流
留學生教育及其規模已成為衡量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的高等學校應該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發展留學生教育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而且還能維護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我國高校應面對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現實,一方面積極鼓勵學生出國留學,充分利用外國的教育資源為我國培養人才服務;另一方面要制訂相應的政策,改善辦學條件,擴大招收外國留學生,讓他們到中國未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讓他們了解中國,促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友誼。
3 加強國際合作辦學
3.l 建立開放的辦學體制
開放式辦學,一是向世界開放,使高校成為東西方文化和科技、學術交流的橋梁;二是向國內開放,使學校為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使高校成為新技術的源泉,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建立開放的辦學體制應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高校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體,在對外交流中起著主導作用。我國高校在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但仍以政府為主體。這就需要進一步擴大高校自主權,尤其是對外交流的權力,以增強高校在國際留學生市場中的競爭力,使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符合國際競爭的需要。
3.2 促進中外合作辦學
中外合作辦學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較快地了解、吸取並實踐國際上通行的辦學模式、專業課程設置、師資培訓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中國高等教育應有選擇地引進外資與「外智」,舉辦多種類、多形式、多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實行不出國門的「留學」培養國際化人才。合作辦學還應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走出國門,與外國同行合作辦學,這有利於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4 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4.l 要確立適合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培養目標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努力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水平、高層次人才。要通過國際交流,努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觀念」。我國要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各級各類學校應制訂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培養目標。包括: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觀念、國際意識、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樹立向全球服務,向全球開放的觀點;培養學生具有國際交往的能力,能與外國人和諧相處,尊重外國的風俗和宗教信仰,維護中國的民族尊嚴和法律權威;培養學生至少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國際知識,了解外國的歷史、政治、地理、風土入情等。
4.2 要構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進入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市場,必須有科學合理的、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我國高等學校在課程體系和教育內容上,比較重視專業性和系統性,這是必要的。但我國高等學校要適應教育國際化的需要,必須在課程結構上作較大的改革。一是在公共基礎課和文化素質選修課中開設國際教育方面的課程。如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文化,以及介紹外國歷史、地理、風俗等方面的課程。二是應在本專業、本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及時補充國外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技成果。三是應選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教材,吸引外國專家、學者來講學。
4.3 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要主動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
面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高校教師流失嚴重,我國應當要盡快培養一支符合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的師資隊伍。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教學手段和技術現代化,大學教師是站在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的最前沿,應當具備國際意識,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技術和手段以及研究方法。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才會產生一流的科研成果。所以要對高校教師的管理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運用激勵手段,實現優勝劣汰,鼓勵人員流動。對教師的聘用、提升等都引用國際標准,吸引外國知名教授來我國授課。
參考文獻
1 葉傳項.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J].中國冶金教育,2001(1)
2 辛鏡敏.對經濟全球化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1(1)
3 薛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國家化[J].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1(3)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