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怎麼看懂中國國際政治

怎麼看懂中國國際政治

發布時間:2023-03-10 11:47:08

❶ 如何看待中國在國際上的國際地位

1、經濟上,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美國的80%左右。

中國人均GDP將有望踏在2萬美元門坎上,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邁過「中等收入陷阱」。人民幣將成為全球三大貨幣之一。中國金融賬戶將實現全面開放與資本自由流動。

2、在政治上,世界開始普遍接受與深度認識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

共產黨治理不再像當前這樣,是在西方輿論場上的負面用詞。全面深化改革將取得階段性的成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中國將基本接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文化、教育、語言在世界上的普及度將會更高。

3、在世界舞台上,國際社會將更加認可中國角色與責任。

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組織等主要國際組織將會出現一系列有利於新興經濟體的改革。在這個進程中,中國將貢獻相應的智慧與方案。中美分歧將得到較為合適方式應對。

(1)怎麼看懂中國國際政治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主要經濟社會指標佔世界的比重大幅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斷前移,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際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住了各種重大挑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大,深刻改變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

❷ 如何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的國際戰略

一)時代主題的轉換
1.19世紀末至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生活的主題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時,列寧通過對帝國主義階段壟斷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的科學分析,指出壟斷資本主義形成後,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日益加劇,形成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政治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從而為無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由此,列寧提出當時國際生活的主題是戰爭與革命。
2.當今時代的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來,世界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力量超過了戰爭的力量。人類在20世紀中已經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也經歷了冷戰對峙的磨難,付出了沉重代價。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都不願意歷史的悲劇重演,都不願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區再發生新的熱戰、冷戰和動亂,都不願看到任何國家或集團再推進新的霸權和強權。反對霸權主義,爭取世界和平,這已經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和普遍要求,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共識。
其二,經濟的發展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關注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普遍認識到以經濟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對一個國家的世界地位的影響,紛紛把發展經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冷戰結束後,經濟問題成為國際關系的重點,經濟斗爭成為國際斗爭的主要內容,發展問題更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發展問題是當代世界的突出問題,具有全球的意義。謀求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和主流。
其三,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首先是在發達國家,而後便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幾乎各個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飛躍,產生了並在繼續產生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經濟出現巨大增長,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同時也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其他領域。各國紛紛制定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發展規劃,並把它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以及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四,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新科技革命的發生,引起了國際分工和經濟高度國際化的發展,使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各國的生產、流通、投資等日益連接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彼此間的經濟發展只有在相互依存和滲透的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世界經濟已經全球化並呈加速發展之勢。
鄧小平準確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深刻地考察了時代的要求,科學地概括了時代發展的新特點和內容,從而對戰後世界形勢的新變化,提出了新的理論概括。他在20世紀80年中期就多次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和平問題,是指在較長時期內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問題,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和制止局部戰爭的問題。現在雖然在較長時期內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可能的,但是人類仍然面臨著戰爭的威脅。和平問題是一個事關全人類的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
發展問題,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而且是整個世界的發展問題。我們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整個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
發展問題成為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的核心,相本原因在於長期以來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形勢惡化,貧困差距擴大。
和平與發展的關系,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其中,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保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人類才有可能集中力量求發展;發展是和平的基礎和根本途徑,只有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才能更加有力地反對霸權主義,消除誘發戰爭的種種不利因素,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要在和平環境下才能順利實現。和平離不開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和平力量才能不斷壯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戰。正如江澤民同志所指的:「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則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基礎。和平與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南北問題。」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就是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正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需要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爭取和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我國對外工作的首要任務。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3.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加快、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情況下,把世界的生產、貿易、金融等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開放。
經濟全球化不是主觀人為推動的,它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
(二)當代中國的國際戰略
1.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國際戰略
新中國建立前夕,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和中國革命幾十年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新中國即將奉行的國際戰略政策。1949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我們可以採取和應當採取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的方針」,「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的繼續存在」,「我們必須盡可能
地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同時也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對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立場作了明確規定,基於上述總政策和基本原則,以及國內外形勢的特點,新中國決定實施三大具體方針和政策措施,即「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2.鄧小平對國際形勢的新判斷
自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以後,鄧小平根據世界各種努力的實力對比消長與變化,根據世界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走向以及由此產生的新問題、新矛盾,對國家形勢作了一系列的新判斷。
第一,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60年代和70年代,由於美國擴大對越南的侵略戰 原蘇聯對我國的軍事威脅日益增加,我們一度認為世界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對國際形勢進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對戰爭與和平問題作出了新的判斷。鄧小平說:「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形勢,„„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期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對於總的國際局勢,,我的看法是,爭取比較長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鄧小平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這是他從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國際矛盾中,抓住了制約、影響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這是因為和平與發展問題不僅反映了世界形勢發展的大趨勢,而且還反映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
第三,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東歐劇變特別是蘇聯解體後,原有兩極格局瓦解,冷戰局面結束。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並沒有改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妨礙發展的主要根源。世界各國人民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第四,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瓦解,世界局勢發生急劇變化。蘇聯解體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終結,就格局已經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鄧小平提出,對於國際局勢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經過冷靜觀察和分析,他指出:「現在舊的格局在改變中,但實際上並沒有結束,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一家獨霸世界力不從心;歐洲聯盟的建立,加快了經濟、政治一體化進程成為國際經濟、政治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積極努力,爭取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邁進;俄羅斯現在的實力,決定它仍會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影響不容低估;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必將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正如江澤民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
動的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3.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在新的世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根本途徑是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國際秩序是指國際社會中的行為主體處理彼此間關系的原則、手段和相應的保障機制的總和。國際秩序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一般來說,特定的國際秩序是以特定的國際格局為基礎的。由於國際格局形成於特定歷史時期,是世界上各種重要的政治、經濟力量的對比和布局,具有相對穩定而又不斷變化的特點。現行的國際秩序即舊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是與當時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和世界格局相適應的。國際政治舊秩序的基本特徵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種舊的國際政治秩序嚴重危害著世界的和平、穩定和安全。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本特徵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剝削,這種舊的國際經濟秩序造成了南北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
由於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極端不公正、不合理,也兩極格局終結世界正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改變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便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國際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世界各國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紛紛提出了各自關於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要求和斗爭,建立什麼樣的國際新秩序,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
中國一貫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74年,鄧小平同志就在聯合國大會發言中講到國際新秩序問題。1988年9月21日,鄧小平同志在同斯里蘭卡總統談話時,首次提出需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主張。同年10月4日,鄧小平同志對來訪的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說,現在要研究提出建立一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問題。過去的國際政治是霸權主義,是集團政治。集團政治本身就不平等。經得起考驗、能夠維持和平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8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精闢指出:「世界總的局勢在變,各國都在考慮相應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霸權主義、集團政治或條約組織是行不通了,那麼應當用什麼原則來指導新的國際關系呢?最近,我同一些外國領導人和朋友都談到這個問題。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20世紀90年代以來,江澤民同志等中國政府領導人在各種場合多次聲明,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中的一員,願意同世界各國一道,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應該從當今世界的實際情況出發,應該反映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願望和共同利益,應該體現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應該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保障各國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
中國政府主張建立的國際政治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應當作為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參與國際事務;各國有權根據各自的國情,獨立自主
地選擇本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國與國之間應當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不幹涉別國的內政;國家之間的分歧和爭端應當遵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准則,通過協商和平解決,不得訴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
中國政府主張建立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各國有權對本國資源及其開發實行有效控制;有權參與處理國際經濟事務;發達國家應尊重和照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時不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加強南北對話與合作,在商品、貿易、資金、債務、貨幣、金融等主要領域作出必要的調整和改革,做到經濟上互惠互利。
國際秩序對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即對於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有著直接的重要關系。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會有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各國發展,而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秩序則會起相反的作用。國際秩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國際社會中各主要行為體力量關系對比的結果,所以要判斷國際秩序的性質,看其是否公正、合理,就只能以其是否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為惟一的標准。
中國政府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贊賞,也得到一些發達國家的有識之士的支持。但中國政府也清醒地看到,歷史上形成的國際舊秩序現在還占支配地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還在日益擴大的現實告訴我們,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要加強自身的團結合作,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還要抓緊時機發展自己,以增強談判地位,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4.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推進發展模式多樣化
鄧小平不僅積極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還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國際社會各種力量重新組合的時候,及時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以及「不舉旗、不當頭、不稱霸」的處理方針,使中國在維護國內政局穩定的同時,用自己的行動促進了國際關系民主化。
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形勢發生了戰後以來最為劇烈的變化,世界社會主義出現低潮。面對國際風雲突變,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中國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既堅決頂住了西方的壓力,又不同它們進行全面對抗;既團結發展中國家反對霸權,又避免自己當頭,避免把世界的一些矛盾集中到自己身上,保證我們掌握戰略主動權。
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凝聚各國人民的力量解決面臨的突出問題。歷史已經反復證明,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各國共同解決,全球性的挑戰需要各國合作應對;任何一個國家和一種力量,都不可能也沒有能力來獨自完成這個任務。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各國的事情要由各國人民作主;國際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平等協商。在事關世界和地區和平的重大問題上,應該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堅持通過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端;
尊重發展模式多樣性,保證各國和睦相處、互相尊重。各國人民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明。各種文明互相交流和借鑒,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應該而且可以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也不應該只有一種模式。一個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世界,只能是一個
各種文明相互交匯、相互借鑒,所有國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充滿活力而又絢麗多彩的世界。
5.樹立新安全觀
以軍事聯盟為基礎,以軍備為手段的舊安全觀,無助於保障國際安全,更不能營造世界的持久和平。
新安全觀的核心:互信、互利、平等、協作。

閱讀全文

與怎麼看懂中國國際政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