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歌對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有什麼影響
一:世界上從事歌曲創作的音樂人數不勝數,真正有藝術生命力、能夠讓人們愛唱、傳唱的歌曲卻是為數不多。《國際歌》誕生於法國,它不僅僅是法國的一首歌曲,就像它的歌名一樣,已經成為了在國際上傳唱的一首革命歌曲了。《國際歌》對世界各國的革命運動,起著不可估量的巨大社會作用。回顧、研究《國際歌》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國有很多革命先烈唱著《國際歌》走向刑場,他們「面不改色心不驚」,從容不迫地面對敵人的槍口,英勇就義。中國共產黨的無數黨員,唱著它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這就是《國際歌》在我國產生的社會功能,這就是音樂的作用。
二:國際歌,毫無疑問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歌曲之一,其地位在共產主義世界毫無爭議,而今日卻發現一些不大不小的問題,或許我小題大做有些敏感,或許我搬弄是非過於「虛偽」 ,但是在我心裡這就是有問題的。
可見網易雲音樂第一首是唐朝樂隊版本的《國際歌》(並非黑子,本身也是搖滾樂迷,很喜歡唐朝),於情於理都不應當,國際歌雖然與國歌不同,但是其地位應當尊崇,其性質不應與其他歌曲相同。
國際歌含義自然是自由的,平等的,但它毫無疑問應是讓人尊敬的,凸顯的,他說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共鳴之曲,是引領方向的歌,他不應地位就如此之隨意,應有所不同。
誠然,我的發言多少有些偏激和「形式主義」,但至少在我心中,國際歌與國歌地位幾乎相同,國際歌應當受到重視。
B. 今天重溫國際歌,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國際歌版本的音樂響起來,仍然可以使人熱血沸騰。這是藝術的魅力,受眾的感化其實來源於藝術所表達的思想的深度和美感。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情況下,唱國際歌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有點兒與時代有點不相融。如果站在這種認識高度看待問題,不能與時俱進的將國際主義的精神與中國國情結合,與現在進行的法制民主建設有機結合,是不妥的。
現在社會同樣是十分復雜的,與幾十年前的舊民主革命時期的社會復雜程度是一樣的。勞資關系、干群關系、師生關系等等一系列的關系,都需要國際歌所表達的這種精神來解決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封建社會的一種教化民眾的思想,是一種針對平民百姓的一種從善的誘導。
從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封建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和思想在今天這個社會仍然是有巨大的借鑒意義,但是應該從本質上對其進行深刻剖析。如果是依靠愚化教育來教育人民的做法,只會讓社會忽視更加大面積的人們的利益,只會激化各階層的社會矛盾。
而國際歌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就是要讓人們自覺起來,去維護自己的利益,爭取解放和與不平等的社會做頑強的抵抗。現在對於中國人、美國人、或者全人類的不平等現象的社會現實是普遍的。只有每個人拿起法律武器和道德武器、爭取自己的利益和權力。
(2)唱國際歌意味著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史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巴黎城下。法國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准備鎮壓人民。同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
起義工人很快佔領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隨後,資產階級政府對巴黎公社發起了進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城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三萬多名公社戰士犧牲,史稱「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敗告終。
公社失敗後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詩歌《英特納雄耐爾》(又譯《國際工人聯盟》)。該詩曾使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1888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國際歌創作完成。
C. 國際歌象徵什麼
象徵著無產階級不屈不撓,反抗壓迫,勇敢戰斗,不怕犧牲,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民主,雄渾悲壯的氣節!!
多聽聽吧,太振奮人心了!!
1888年,在歐仁•鮑狄埃逝世後的第二年,法國工人作曲家彼爾·狄蓋特以滿腔的激情為《國際》譜寫了曲子。從此,它便成了世界無產者最喜愛的歌,從法國越過千山萬水,傳遍全球,1890年出現了西班牙譯文的《國際歌》,1899年被譯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現了德文、英文、義大利文的《國際歌》,1906年正式傳入了俄國,為了便於傳唱,翻譯這首歌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黨員柯茨只選擇了六段歌詞中的一、二、六三段, 130多年來,《國際歌》被譯成多種文字,傳遍地球上每一個角落,響徹寰宇。它曾是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會歌;上世紀20年代,蘇聯以《國際歌》為國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國歌後,則把《國際歌》作為聯共(布)黨(1952年改名蘇聯共產黨)黨歌。1923年瞿秋白將它從俄文翻譯成了中文,因此我國所唱的《國際歌》也只有三段。 這首歌曲為行板,降B大調,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貫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詞。這里選用的是管樂改編版。悲壯的前奏過後,深沉的第一主題昂首進入,表現出革命志士們不屈的氣節;樂曲的中段旋律在調性上實際上轉為屬調(即F大調),始終庄嚴、雄渾,曲調中愈發透出光明與希望;最後,樂曲的前奏經過自然再現,在雄壯而嘹亮的氣氛中結束。 《國際歌》是一首無產階級的不朽戰歌。1920年中國首次出現由瞿秋白譯成漢文的《國際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據俄文轉譯、由陳喬年配歌的《國際歌》開始在中國傳唱。1962年譯文重新加以修訂。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後一句,這是全曲的主題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譯文都完全按照音譯的一句:「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D. 我們國家往往在黨的重要會議閉幕時播放《國際歌》,這是為什麼
《國際歌》的歌詞記錄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坎坷曲折,展示著無數無產階級戰士的堅貞不屈,闡釋著共產主義理想的崇高偉大。寥寥數語,哀痛且沉重。而今,輕撫曾千瘡百孔的中華熱土,奮斗點滴歷歷在目。從艱難困苦中覺醒,在頑強拼搏間崛起,中國的偉大事業仍在繼續。
黨員再唱《國際歌》,就要像唱《國歌》那樣秉承正義情懷,在歌詞的字里行間品讀創作者與翻譯者的精神思想,重溫歷史、追尋初心、堅定信仰,始終如一地向世界發好「中國聲音」。
《國際歌》熱情謳歌了巴黎公社戰士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氣概。該歌曲向資本主義宣戰,充分表現了革命無產階級不屈的豪邁氣魄。《國際歌》這首歌曲為行板,降B大調,4/4拍子。
全曲只有一段貫穿首尾的旋律,為帶副歌的二段體結構。悲壯的前奏過後,深沉的第一主題昂首進入,表現出革命志士們不屈的氣節;樂曲的中段旋律在調性上實際上轉為屬調,始終庄嚴、雄渾,曲調中愈發透出光明與希望;最後,樂曲的前奏經過自然再現,在氣勢宏大的高潮中結束,預示著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實現。
E. 國際歌歌詞的深刻含義
國際歌》是一首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戰歌,鼓舞著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為徹底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世界而斗爭。「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就是指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今天,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革命遇到重大挫折,我們一定要堅信共產主義前途是光明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前進道路的曲折性,並始終不渝地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奮斗。 另: 大約在1920年,《國際歌》就傳到了中國,而且被翻譯成中文。但是, 這些翻譯的歌詞太文縐縐了,大多數工人很難理解它的含義,唱起來也很不 順口,所以並沒有「流行」起來。就在這一年,瞿秋白在去蘇聯考察的途中 ,第一次聽到了雄渾激昂的《國際歌》。那是一個幾萬人齊聲同唱的宏大場 面:人們的臉上帶著熱情和堅定的神情,歌聲慷慨嘹亮,使人熱血沸騰!瞿 秋白被這樣的場面深深地震撼,也被這首充滿革命精神的歌曲感染了。他想 ,一定要把《國際歌》翻譯成中文,讓中國的勞苦大眾都能傳唱。1923年, 瞿秋白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之餘,終於有空來翻譯《國際歌》了。瞿秋白知道 ,要把歌詞從法文翻譯成中文並不難,難的是要使這些歌詞的意思一讀就懂 ,要像平時說話一樣朗朗上口。瞿秋白對照著原文,一字一句地琢磨,終於 把幾大段歌詞都翻譯成了白話文。接著,他又用一架小風琴伴奏,一邊彈著 旋律,一邊輕輕地哼唱。可是,翻譯「國際」一詞卻把瞿秋白難住了。原來 ,在法文中,「國際」這個詞有五個音節,可是翻成中文的「國際」卻只有 兩個音節。瞿秋白把「國際」這個詞翻來覆去地念唱,但無論把哪個字拖長 音,總是覺得唱起來很別扭。怎麼辦呢? 瞿秋白的腦海里又浮現起在蘇聯親身感受萬人同唱《國際歌》的場面, 耳畔回響著當時聽到的歌聲。突然,他想到,可以用音譯的辦法來翻譯「國 際」這個詞,這樣就不會影響到歌唱時的節奏了!而且,這樣翻譯,能使全 世界的無產階級都能從歌聲中找到知音。於是,瞿秋白便根據法文的「inte rnationale(國際)」的讀音,將它譯成了「英德納雄納爾」(後來其他譯者
F. 全網唱國際歌是什麼梗
全網唱國際歌是復古風的再現。這首歌的風靡,代入的是年代感。歲數大的,在歌聲中能找到滿滿的回憶;年輕的一代則對歷史充滿好奇,通過歌曲傳唱,或多或少地能獲得一些時代的感應。
或者是,受到這首歌曲內涵的渲染,很多人突然明白了:以前總是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結果,失去的卻是自我的人生追求。正如歌曲唱到,「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人間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在如此強勁明晰的啟迪下,大徹大悟者大有人在。
也或許是,時代發展到今天,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現實痛點。人們在渴求幸福生活的同時,更希望懲惡揚善,剔除弊端,從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高唱巜國際歌》,傳遞出的就是這種吶喊。
《國際歌》原為法語歌。詞由歐仁·鮑狄埃在1871年所作,創作之初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後來,皮埃爾·狄蓋特於1888年為其譜曲。
這首歌因其旋律高亢激昂,雄壯渾厚;作詞宛如刀鋒,字字誅弊,鼓動性極強。所以一經唱響,便被翻譯成許多種語言,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G. 為何黨員會議前要奏國際歌
《國際歌》的歌詞記錄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坎坷曲折,展示著無數無產階級戰士的堅貞不屈,闡釋著共產主義理想的崇高偉大,因此奏《國際歌》起著銘記作用。
《國際歌》曾是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會歌,1920年中國首次出現由瞿秋白譯成的中文版《國際歌》。1923年由蕭三在莫斯科根據俄文轉譯、由陳喬年配唱的《國際歌》開始在中國傳唱。
從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幕時和黨的重大活動結束時,都會演奏《國際歌》。
(7)唱國際歌意味著什麼擴展閱讀
《國際歌》原版有六段歌詞。1906年,將《國際歌》譯成俄文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員柯茨,只選了六段歌詞中的一、二、六3節。隨後俄文版《國際歌》一直就只有三節歌詞。因此流傳較廣的中文譯本(蕭三版)的《國際歌》也只選用了三節歌詞。
《國際歌》全曲只有一段貫穿首尾的旋律,為帶副歌的二段體結構。悲壯的前奏過後,深沉的第一主題昂首進入,表現出革命志士們不屈的氣節。
樂曲的中段旋律在調性上實際上轉為屬調,始終庄嚴、雄渾,曲調中愈發透出光明與希望;最後,樂曲的前奏經過自然再現,在氣勢宏大的高潮中結束,預示著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實現。
H. 吳孟超靈堂放的是「國際歌」,這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吳孟超院士是我國的肝膽外科之父,在醫學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他去世後,很多人都去悼念,據說他最大的一個學生,都已經有86歲的高齡。不過在追悼會上,有一個奇怪的事情,當時並沒有放哀歌,而是響起了《國際歌》。
雖然打破了傳統,但是這首歌確實符合吳孟超院士的身份。《國際歌》一共分為六段,每一段都表達了不同的意思,表達了英勇不屈的革命氣概。主歌部分可以說慷慨激昂,副歌部分深沉悲壯,用於一些大事件或者偉人去世,是非常合適的。
3、吳孟超院士吳孟超院士,可謂是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醫學行業。據說在去世前不久,吳老還站在手術室給別人做手術。
同事:“這么大瘤子,別人都不敢做,你做啊,萬一出了事,這可是要毀名譽的。”
吳老:“名譽算什麼,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職!”
面對一些疑難雜症,吳老絲毫不顧自己的聲譽,把治病救人當成了自己一生的事業。在追悼會上放《國際歌》,也代表著吳老希望年輕一輩的醫生甚至其他職業,都能夠勇往直前。
I. 吳孟超靈堂播放他愛的《國際歌》,從這首歌中體現出了什麼
《國際歌》是吳孟超老先生生前最愛的一首歌,根據報道,吳孟超靈堂並沒有播放哀樂,而是放了這首他生前最愛的《國際歌》,這首歌體現的也正是吳老先生的精神——共產主義精神。
我們致敬這位奉獻自己一生於醫學事業的吳老先生,也會秉持每一位先驅的信念,弘揚共產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