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歌 創作歷史背景是什麼
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史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城下。法國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准備鎮壓人民。
同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起義工人很快佔領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
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隨後,資產階級政府對巴黎公社發起了進攻。
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城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三萬多名公社戰士犧牲,史稱「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敗告終。
公社失敗後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詩歌《英特納雄耐爾》(又譯《國際工人聯盟》)。該詩曾使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1888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國際歌創作完成。
(1)國際歌第一段是到哪個位置擴展閱讀
1、歌曲鑒賞
《國際歌》熱情謳歌了巴黎公社戰士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氣概。該歌曲向資本主義宣戰,充分表現了革命無產階級不屈的豪邁氣魄。
《國際歌》這首歌曲為行板,降B大調,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貫穿首尾的旋律,為帶副歌的二段體結構。悲壯的前奏過後,深沉的第一主題昂首進入,表現出革命志士們不屈的氣節。
樂曲的中段旋律在調性上實際上轉為屬調(即F大調),始終庄嚴、雄渾,曲調中愈發透出光明與希望;最後,樂曲的前奏經過自然再現,在氣勢宏大的高潮中結束,預示著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實現。
2、社會影響
對蘇聯:
1900年12月,列寧將《國際歌》的第一、二、六段和副歌歌詞原文登載在《火星報》上。
1902年俄國詩人柯茨(Arkadiy Yakovlevich Kots)將其翻譯成俄文,發表在在倫敦出版的一本俄國移民雜志《Zhizn'》(《生活》)第五期上面。《國際歌》開始在俄羅斯工人中間流傳。
1912年彼得堡出版的《真理報》重新發表了這一作品。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決定以俄文版的《國際歌》作為蘇聯的代國歌。
直至1944年,蘇聯政府選擇了《牢不可破的聯盟》作為蘇聯的國歌,同時把《國際歌》作為蘇聯共產黨的黨歌。在蘇聯解體以後,《國際歌》成為俄羅斯共產黨的黨歌。
對中國:
《國際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轉譯自俄文版並於1923年6月15日發表,此版本有三組歌詞,大致對應法文歌詞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國際的精神)在歌詞中音譯為「英特納雄耐爾」,原來是國際工人聯合會(第一國際)的簡稱,有時表示國際共產主義。
2. 《國際歌》分為幾段,分別是什麼
《國際歌》的第1段以高亢有力、富於號召性的詩句開篇。「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起來,這是對世界無產階級的呼喚、動員;也是全歌的總起。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地位決定他們必然有要求解放的願望。「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形象地刻畫了覺醒了的無產階級具有高度階級覺悟和革命熱情,要為真理,亦即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斗爭。「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歌詞再度強烈地連用兩個起來,起來,猶如詩人吹響了前進的號角,喚起千百萬覺醒了的奴隸走上戰場,用革命的暴力奪取政權,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國際歌》正確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的思想,表現了巴黎公社的原則。
《國際歌》第2段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這鏗鏘有力的詩句,深刻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奴隸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表達了工人階級的解放應該由工人階級自己去完成的思想。這是工人階級在斗爭實踐中的科學總結。
《國際歌》的第3段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正義性和它的光輝前景。詩人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的階級對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這兩行詩句不僅控訴了舊世界的罪惡,也概括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現象。勞動群眾不堪於忍受被壓迫的地位,必然要起來革命,這是歷史的必然,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一定會勝利的。「一旦把它們消滅干凈,鮮明的太陽照遍全球!」展示了消滅剝削階級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之間的內在聯系。
3. 開會的時候國際歌怎麼放
會前國歌,會後國際歌,國際歌只要放第一段就可以以了。就是放到「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會實現!」就可以了。
4. 國際歌完整版歌詞
鏈接: https://pan..com/s/1fMhef8nGggvuRrog0Q-NLQ
國際歌完整版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