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雙循環投資哪個主線好

國際雙循環投資哪個主線好

發布時間:2023-04-06 20:02:46

㈠ 雙循環發展格局是什麼 雙循環發展格局介紹

1、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這是適應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適應國際環境復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是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

2、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增進人民福祉的主動選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需要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以更好地滿足國內消費和發展作為落腳點之一。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變,經濟發展要更加關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從美國、日本、德國等這些大國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一旦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必須要逐步從外向型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模式。十多年前這一規律開始顯現,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從2006年的超過60%下降到2019年的31.8%,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配置要求大體一致。

3、過去,我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現在,我國城鎮化率超過60%,總體上進入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階段。靠原有發展模式無法實現新的目標,必須更好地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新的雙循環發展格局,讓發展成果更好地為全體人民所共享,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4、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特別是消費升級換代的迫切需要。我們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強勁,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形成國內大循環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於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

5、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目標,我們有著充分的主動權,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對這些優勢,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判斷、認識和信心。應當說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補上消費市場的短板,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於更好解決我國社會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

㈡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成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率先探索區

9月1日下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央電視台對這次會議的報道時長近十分鍾,可見會議的內容之豐富。

毫無疑問,這次會議中,「雙循環」是一條主線,在深改會上,國家領導人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雙循環」新發展格茄察局代表著改革開放邁入新境界,這也是這次會議提出的「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所指明的方向。而如何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這次會議提出「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 歷史 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防範風險挑戰。」

這是從整個國家層面來說的,而城市群、經濟圈、都市區、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等重點區域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率先 探索 區。在這次會議上,國家領導人強調「要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銜接起來,在有條件的區域率先 探索 形成新發展格局,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那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我國的「第四極」,也要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率先 探索 區。


中國改革開放的 歷史 進程,重塑了中國,也重塑了世界。就中國內部而言,東部沿海自環渤海至粵港澳瓊形成了一條沿海開放弧線,而西部內陸由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串聯成了一條內陸開放弧線。長江經濟帶不但連接起沿海開放弧和內陸開放弧,還因為其以佔全國約兩成的面積,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四成,是中國生產力布局的中心,以及人口和資源要素的聚集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

目前長江經濟帶形成了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三大城市群,2019年這三大城市群的GDP超過了日本,可以說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定海神針。

長江經濟帶對中國經濟的作用不但體現在經濟規模,還體現在生產能力,國家層面近年來在長江經濟帶重點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 汽車 、家電、紡織服裝五大世界級產業集群,這主要依託於長江經濟帶區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核心城市,並利用整個長江經濟帶區域內的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形成產業協同,共同打造產業鏈完備的跨區域產業集群。

同時,長江經濟帶還是產業從東向西轉移的一條大通道,重慶在通過垂直整合模式承接了東部筆電產業的轉移,並依託強大的筆電工業基礎,拓展智能終端手機產業;江西南昌從觸摸屏產業集群向上拓展,形成「品牌、代工、配套」為一體的移動智能終端產業生態。成渝地區和長江中游城市群近年來依託日益完善的工業基礎和交通網路,承接東部的高端電子產業等優勢產業,推動形成區域價值鏈。

此外,長江經濟帶還形成了一條「創新帶」。根據國家 科技 圖書文獻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長江經濟帶11省知橡市科研表現監測分析報告》,2009年至2018年,長江經濟帶科學論文整體發文全國佔比由48.84%提升至52.12%,總被引次數及影響因子復合佔比由48.57%提升至53.67%,國際科研合作、重要成果發文佔比與影響也持續提升。

而任正非為了推進華為的晶元和人工智慧戰略,在近期密集拜訪了位於長顫猛茄三角的上海交大、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再加上培養出任正非這樣的大型科創企業領軍人才的重慶大學,以及為華為輸送了大量創新型人才的華中 科技 大學,長江經濟帶的創新能力在全國首屈一指。

而長江經濟帶還是暢通「內循環」和「外循環」的關鍵樞紐,其中成渝地區起到聯結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重要作用。「一帶一路」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動脈,而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脈,這兩個大動脈的結合非常重要。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GDP之和超過12.0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比例超過16.0%;人口總數超過32.1億人,超過全球總人口的43%;對外貿易總額超過全球貿易總額的21%。

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任務就是發揮好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這兩條中國經濟、全球經濟大動脈的聯結點、樞紐、門戶功能。 一是做好創新驅動 。通過把握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趨勢,發揮成渝地區的後發優勢,將「雙城圈」建設成為智慧型經濟圈,以智能化大數據做好區域經濟的創新驅動。

二是做好投資驅動 。進一步厚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兩新一重」建設,積極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讓成渝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更強大的微觀基礎。

三是做好消費驅動 。積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涵養消費升級醫院,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消費品工業和在線消費業態發展,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消費業態發展,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發展。

四是做好開放驅動 。積極 探索 開放通道的走深挖潛和開放平台升級,加強服務業擴大開放,推動服務業「走出去」以為製造業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積極打造國際規則發源地,加快取消影響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的跨區域壁壘,強化對內開放能力。

五是做好生態驅動。 將成渝地區的大山大川、快慢生活、物產豐富、佛道融會的優勢發揮好,打造生態型、休閑型、康養型經濟圈,做好綠色產業、綠色建築、綠色金融、海綿城市及生態城區的建設,推動跨區域生態環境共建共治。


目前與長江經濟帶的其他兩大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規模和地均、人均指標上都有需要提升的空間。 首先是區域面積上還要繼續提高50%—60%。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未來有與關中城市群、滇中和黔中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幾個方向融為一體的趨勢。可以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不能做大做強,關繫到長江經濟帶能不能最終成型,以及長江經濟帶的區域大循環能不能建成的大問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僅要注意經濟圈內的聯動,還要注重與經濟圈外的各大經濟區域的互聯互通,做好相關的路橋建設、數據通道銜接和供應鏈體系的對接。

其次是人口還要再提升30%—50%。 這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對人口、人才的吸引力,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解決成渝地區在落戶、住房、教育、醫療、養老、交通、環境等方面的瓶頸,讓城市更宜居、宜業。另一方面是要做好產業結構的提升,加強高端產業和高端環節的打造,提高行業利潤率,可以為高端人才進一步提供高薪酬崗位,通過服務業的發展和技能培訓來解決城鎮化率提升和人口流入所加劇的就業問題。

再次是地均指標要提升一倍。 目前成渝地區的地均GDP高於長江中游城市群,但僅為長三角的一半左右。成渝地區要注重區域性增長級的打造,提升兩江協同創新區、重慶高新區等重點區域的單位面積產值,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優質企業、高生產力企業的培育和聚集,不但有高端製造業,也要有高端服務業,天府新區的獨角獸島、兩江新區的寸灘國際郵輪母港顯示好的規劃有利於高產值區域的培育,經驗值得推廣。同時,在嚴守綠水青山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丘陵、山地因地制宜的垂直開發,發揮好「金山銀山」的作用。

再次是人均指標要提升60%—70%。 進一步通過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賦能,推動成渝地區傳統產業的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在智能硬體和智能系統、新家電新家居、精細化工、納米科學和材料科學、智能 汽車 和智慧交通、綠色製造與先進製造、精準醫學等方面加強培育和集聚力度,在商業服務、工程服務、消費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 健康 服務、金融服務、文旅服務、運輸服務等方面做好相關新業態新服務的打造,用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從而提升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

最後,是重慶要實現三大升級:

1.實現城市的升級,從網紅之城轉變為有高級感的城市。 重慶近年來通過「網紅城市」的打造,成功地為城市進行了引流,並培育出洪崖洞、千廝門大橋、解放碑、輕軌穿樓等一批網紅打卡地。而重慶的進一步發展,要推動城市的管理理念從從工業時代的注重高樓大廈、城市硬體的思維變成更適合創意經濟、數字經濟、服務經濟發展的思維,做好各方面的智能化、精細化、品質化提升。

要在城市盲道、廁所提質、垂直綠化、城市風道、濱水生態、智能治堵等方面彰顯城市的智能化、精細化、品質化水平,用好直轄市的地方立法權為相關改革和建設做好法治保障。同時,最大的「高級感」來源於人,一批自律、昂揚、 時尚 、禮貌、自信的市民,是彰顯城市高級感的最好的名片,也是城市服務業提質的最好的支撐,要做好「人」的培養工作。

2.企業的升級,要善於在「雙循環」中培養大企業。 重慶目前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相比,在大企業數量、上市公司數量、獨角獸企業數量、科創型企業數量等方面尚有不足,要用好「雙循環」的機遇實現趕超。

國內大循環的海量市場、關鍵領域進口替代有利於大型企業的發育,而國內的海量大數據又有利於智能化系統的迭代升級、國內豐富的應用場景和用戶群體也有利於產品的不斷提升,成渝地區要用好「雙循環」的機遇培育一批大企業、上市公司和知識資產、行業標准,為這批企業將來的「走出去」成為跨國公司打下能力基礎。

3.開放的升級,從歐亞大陸的新變局中謀新篇、布新局。 抓好歐亞大陸崛起的機遇。據西班牙媒體的計算,2019年歐亞大陸名義GDP佔全球55%以上,其中歐盟(21%)、中國(16%)、日本(6%)、東盟(4%)和印度(3%),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東盟合計佔12%。同時,中國、印度和東盟的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45%,整個歐亞大陸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60%以上。與之相比,美國2019年名義GDP約佔世界的25%,人口佔比不到5%,美墨加三國名義GDP佔世界的28%,其總人口佔世界的6.5%。

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歐亞大陸GDP佔全球的比重為近60%,而美國僅為15%,美墨加僅為20%。歐亞大陸的巨大市場和龐大供應鏈體系,使得美國的後院南美一些國家與歐亞大陸的經貿往來甚至超過了其與北美的經貿往來,比如巴西與歐亞大陸的貿易量是其與美墨加三國貿易量的約2.5倍。

美國對付歐亞大陸的胡蘿卜加大棒政策正在失效,據統計美國對中國、朝鮮、緬甸、伊朗、巴基斯坦、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土耳其等超過15個國家有不同程度的經濟制裁,這反而激起了歐亞大陸多國支持「一帶一路」,推進歐亞大陸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決心。

在新的 歷史 時期,重慶對開放的謀劃,要把打造面向歐亞大陸的交往中心、供應鏈樞紐作為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抓手。目前火熱進行的2023年亞足聯中國亞洲杯重慶賽區籌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要進一步加強對歐亞大陸區域性合作機制的謀劃,積極向國家層面建言獻策,吸引歐亞大陸的知名機構、企業、高校、賽事匯聚到重慶,做好陸上貿易規則等重慶源發性規則的推廣,加強重慶的高新產業合作、高端市場開發、能源合作、向新興市場的低端產業轉移等方面的全球合作能力建設。從而,爭取重慶在推動歐亞大陸的交往和經濟一體化建設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㈢ 國內國際雙循環有哪些商機

國內國際雙循環有數字消費、智能消費、時尚消費、共享消費、育兒康養消費、綠色生態安全消費、定製化判埋仿消費等都是未來的商機。面對波譎雲詭的掘纖國際形勢,面對發展機遇和挑戰的深刻變化,對於我國而言,只有堅定地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液祥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更好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我們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要更積極、更深度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

㈣ 國際國內雙循環是什麼

國際國內雙循環是指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避免過於依賴中國以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將我國市場規模和生產體系優勢,轉化為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這就要求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

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當前全球正處於一個高度精密運作的綜合體,割裂本就無從談起,而我們也從來沒有動搖過開放的決心。

㈤ 什麼是雙循環

雙循環(社會的新發展格局)一般指國內國際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指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避免過於依賴中國以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的融入世界市場,賺取了不少的外匯收入,但是相對而言內需的發展是不足的,我國不僅是「全球工廠」,也正在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雙循環是符合我國經濟情況的。內循環的重點在於擴大消費,從具體的內容來看,衣、食、住、行、娛,而在這幾大方向中衣食住已經基本完成內循環,傳統的一些鋼筋水泥等還處於過剩的狀態,一些高端高質的產品則存在需求不足的局面。
【拓展資料】
「雙循環」是在國內外形勢發生劇變的條件下提出來的,是對國內國際大循環新的不平衡格局的主動調整、主動謀劃的大戰略。當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復雜,如何讓國際循環和國內循環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一、保障經濟安全謀劃增長新空間
首先,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外部環境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利用我們產業基礎實力雄厚、產業鏈條完整,戰略迴旋空間大,超大市場規模的特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推動實現內部自我循環,包括供需循環、產業循環、區域循環、城鄉循環與要素循環等。其次,要形成國際大循環新格局,擺脫過度依賴傳統國際大循環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南方國家,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大循環模式。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市場加大對全球的開放,繼續和世界分享中國市場機遇;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繼續為世界提供中國製造、中國創造,形成國內國際大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二、內需供給兩端發力內循環
中國需要積極擴大內需,擴大有效投資,恢復市場信心,促進經濟供需內循環,但要轉變投資領域與投資方式,避免造成新一輪的過剩。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升級,即便像北京上海這種國內最發達的城市,也還是有很大的升級空間,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從需求側要擴大有效需求,那麼從供給側需要做什麼來促進構建內循環為主體的格局?最重要的是要穩定優化產業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這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
三、牢牢把握第四次產業革命機遇
在雙循環中,創新中心是重要的節點,直接關系著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提升。第四次產業革命帶來的是新基建、新投資、新就業、新消費的經濟發展機遇。第四次產業革命也會重新塑造產業鏈與價值鏈。各種類型的平台型企業通過數字賦能的方式,延伸到研發、製造、配送與銷售各個環節,已經成為產業鏈生態的組織者、價值鏈的重塑者,顛覆了傳統微笑曲線的價值鏈分工方式。
四、構建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
「一帶一路」將成為世界新的貿易軸心和產業協作、共同發展國際大平台,也成為我們推進國際大循環的最重要戰略平台。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等,繼續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布局國內國際兩個生產、兩個市場。逐步擺脫過度依賴中國作為生產製造中心,歐美作為金融研發中心、消費中心的傳統國際循環模式,轉向更均衡、更多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化模式。同時,要構建「一帶一路」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加大沿邊地區開放,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推動中國形成東西雙向、海陸並進多層次多渠道的開放新格局,推動內外循環相互促進。

㈥ 什麼是國內國際雙循環

所謂國內國際雙循環,簡單說就是既開發國內市場,又拓展國際市場,兩條腿走路,兩方面相互促進。
在國際環境發生劇變的條件下,要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更好地保障中國經濟安全,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立足於擴大內需,維護國內虧臘的產業鏈安全與供應鏈安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需要通過積極推動新中游型全球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賣空銷促進國內循環、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全球大循環。

㈦ 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什麼

「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將勝利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局的重要歷史節點,會議做出兼顧短期落實、中期謀劃、長期布局的戰略性判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從外部環境看,境外疫情快速蔓延,疊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的最新預測分別下降4.9%、下降5.2%,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0年世界投資報告》預計,今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將同比下降近40%,這也使得該數據自2005年以來首次低於1萬賀謹億美元。

從內部運行看,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加上疫情沖擊,目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

「上半年經濟增速、消費增速、投資增速等主要指標仍處於下降區間,疫情沖擊的損失尚未完全彌補,推動經濟回歸正常水平還需付出艱苦努力。」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說,世界經濟重啟舉步維艱,國內需求恢復仍受到一定製約,穩企業、保就業壓力仍較大,還是要堅持底線思維。

從發展機遇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過,專家認為,盡管當前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但疫情等外部沖擊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我國經濟韌性仍強勁。隨著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有序推進,我國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經濟發展呈現穩定吵卜轉好態勢,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升拍穗過去。只有努力幫助市場主體認識並適應這些新變化,才能使經濟企穩回升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說,市場主體只有辯證、客觀、長遠地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善於把握和利用發展規律,才能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㈧ 「十四五」規劃劃重點 20個主要目標下的投資機會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3月12日,《規劃綱要》全文播發。
《規劃綱要》全文共十九篇、六十五章,不僅設定了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20項主要指標,還明確了包括102項重大工程項目在內的若乾重大舉措和重大部署。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導向貫穿了「十四五」《規劃綱要》全篇。

在「雙循環」主導下「,十四五」期間消費行業可能會呈現出新的特點和投資機會。
《規劃綱要》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設立了20個主要目標,主要涵蓋「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綠色生態」「安全保障」五個方面。相較於「十三五」規劃,《規劃綱要》擴大了板塊覆蓋,同時精簡了指標總量。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體現的政策轉向,是各家機構解讀《規劃綱要》的重中之重。
在經濟發展方面,《規劃綱要》首次沒有設定斗汪5年GDP年均增速預期性指標,而是代之以「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況提出」的表述。
同時,「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兩項指標的目標設定,也掛鉤GDP增長,前者要求「高於GDP增長」,後者要求「與GDP增長基本同步」。
對此,華泰證券固收/宏觀團隊指出,不預設GDP增速目標,體現了《規劃綱要》「重質輕速」。
「一方面是考慮到外部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較大,另一方面意在引導重視發展質量、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為推進改革任務與經濟轉型留有空間餘地,減少政策刺激飲鴆止渴,以短期換長遠。」華泰證券稱。
在「創新驅動」方面,《規劃綱要》要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指標要<7%,「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實際」。
在將「十三五」規劃中「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改為「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的同時,《規劃綱要》新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指標,並設定了2.2%的增長目標(從2020年的7.8%提升至2025年的10%)。
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研發投入仍有提升空間。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的研發支出佔GDP比重為2.19%,低於美國和日本同期的佔比(分別為2.84%和3.26%)。
粵開證券策略團隊指出,上述變動意味著從政策端對加大研發投入給予支持,未來政策將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數字經濟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在整體指標數量較「十三五」時期鏈銷扮有所精簡的情況下,《規劃綱要》將「民生福祉」擺在了突出位置。在20條主要棚灶指標中,「民生福祉」類包含7條,佔比超過三分之一,為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指標覆蓋了就業、收入、教育、醫療、養老、托育、健康等各領域。
《規劃綱要》納入「城鎮調查失業率」指標,設定目標為年均不高於5.5%。對此,浙商證券指出,調查失業率的目標更加明確,此次規劃就業目標的重要性已經大過於經濟增長。
同時,《規劃綱要》也新納入「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等指標。
粵開證券指出,這一方面體現了對於提升醫療水平的關注,另一方面, 也體現了針對當前老齡化趨勢,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方向。
《規劃綱要》將「資源環境」板塊更名為「綠色生態」,精簡了部分國土開發和污染物排放指標。粵開證券和浙商證券等機構均指出,此部分指標的設定,更加關注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
「綠色生態目標更為聚焦於『低碳』,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是重點,與碳達峰、碳中和的中長期目標不謀而合。」浙商證券稱。
「安全保障」是本次《規劃綱要》新設立的板塊,共有「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能源綜合生產能力」兩項指標,分別訂立了「<6.5億噸」和「<46億噸標准煤」的目標。
對此華泰證券指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6.5億噸」的目標是底線思維的體現,重點是災害防治、穩定產量;而我國能源產量在2019年僅達39.7億噸標准煤,達到2025年「<46億噸」的目標還需要2020~2025年均復合增速在3%以上,較過去5年增速仍需再上台階,這主要是為了應對目前我國油氣資源對外敞口過大的局面。
多方熱議投資機會
除了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新的20個目標,《規劃綱要》還以數十章、數萬字的篇幅一一指明戰略任務和舉措,同時專門辟出章節規劃實施保障。
那麼,本次《規劃綱要》指明了哪些產業方向?圍繞《規劃綱要》,投資策略應如何布局?近日來,多家機構就上述問題作出解讀。
「『十三五』著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十四五』則圍繞國內國際雙循環高質量發展布局。」 嘉實基金研究部副總監、消費基金經理吳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投資機會的把握需要結合產業周期的節奏。
「『十四五』時期除去預期充分的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科技領域外,要更加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基建、新能源綠色產業及數字化發展等領域,比如糧食安全、工業元件安全、能源安全等細分賽道。總的來看,硬科技、大消費仍然是未來投資主旋律,碳中和、碳達峰將帶來能源結構調整等新機會。」吳越稱。
光大證券十二個研究團隊聯合對《規劃綱要》相關的投資機會作出解讀。其提出了四大核心關注點:「創新作為首位任務,如何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內需上升為『戰略基點』,內循環如何打通堵點?新增數字經濟佔GDP比重目標,5G如何能為中國賦能?『十四五』期間,如何有序邁向碳達峰目標?」
對此,光大證券環保電新團隊指出,生態環境更強調質量約束,碳減排擺在重要位置。在2025年非化石能源佔比20%目標明確的情況下,光伏、風電依然是重要倚仗。與「十三五」相比,以光伏、風電為核心的新能源裝機將進一步快速提升。
光大證券汽車團隊指出,新能源汽車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22年以電動車為載體的智能網聯技術將開啟行業第三輪朱格拉周期。建議關注乘用車中電動化轉型積極、車型周期強勢的個股,以及具備全球供應研發能力,卡位電動智能優質賽道的零部件龍頭。
光大證券計算機團隊指出,從「十四五」規劃設計的數字經濟重點產業來看,未來5年人工智慧、雲計算、工業互聯網仍有望保持較快增長。未來5年需要突破關鍵數字技術和關鍵應用場景,關鍵數字技術聚焦高端晶元、操作系統、人工智慧關鍵演算法、感測器等關鍵領域。
招商證券從產業趨勢角度解讀了「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對A股的影響。其指出,根據「十四五」規劃,未來五年值得關注的產業趨勢主要涉及科技、消費、醫葯、製造、能源五大領域。
例如在消費領域,招商證券指出,要關注消費個性化、品質化;關注日化、服裝、消費電子領域高端品牌崛起;關注消費配套的冷鏈物流建設;關注外循環相關的跨境電商。
對此,吳越表示,在「雙循環」主導下,「十四五」期間消費行業可能會呈現出新的特點和投資機會。
「消費升級仍將是消費板塊的投資主線。從大的資產結構來看,與居民文化生活相關的教育、醫療保健、養老、娛樂等消費服務業會迎來更快速的發展,與傳統的商品消費一起,構建起更完整更堅實的『衣食住行康樂教』居民消費生態場景。」吳越稱。
中信建投證券也組織了旗下六大研究團隊聯合解讀本次《規劃綱要》中的投資機會。
中信建投軍工及新材料首席分析師黎韜揚認為,當前軍工行業正站在供需拐點和成長起點上,「十四五」期間有望成為大行業。
「在供需拐點方面,重點推薦符合『實戰需求旺、儲備型號多、量產節點至』三大標準的整機及核心配套公司,以及在實戰化練兵背景下需求集中釋放的相關公司。在成長起點方面:重點推薦符合『行業空間大、國產化率低、轉化效率高』三大標準的相關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 黎韜揚稱。
中信建投房地產首席分析師兼建築首席分析師竺勁指出,在房地產行業,《規劃綱要》主要強調了「平穩健康發展」和「保障民生」,體現了中央對於房地產行業的管理在不斷精細,要求在逐步提升。

㈨ 如何打造「雙循環」格局財富管理新生態

國內循環和與國際循環沒有完全打通。內銷、外貿的循環系統並不相同。外貿出口轉內銷,既沒有銷售渠道、銷售網路,也沒有品牌。內外循環不暢,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外資企業是雙循環的結合部、推進雙循環的樞紐。只要外資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張,中國的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性就會提高,內外循環會更加暢通。

中國證券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安青松表示,在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金融開放是對內放鬆管制、對外放開限制的更高水平開放,以健全具有更高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現代金融體系為目標。證券業應當發揮好投資銀行促進「雙循環」的作用,支持中資券商融入國際循環發展,支持外資券商融入國內循環發展。

安青松建議,支持證券公司開展跨境業務,逐步放寬具備相應能力的證券公司直接參與國內外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的限制。放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適當放寬證券公司境外發債在額度、結匯等方面的要求;允許境內證券公司利用更多手段管理跨境資金。支持證券公司開展海外並購,加快國際市場布局等。

㈩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是什麼

第一、將「科技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創新」是「十四五」期間的核心產業政策主線。預計會落在兩個方面: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數字經濟是未來十年產差舉業升級的主圖景;

第二、「十四五」期間,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成為新主線。以「全面促進消費裂鎮」為主著力點。「全面促進消費」主要是供給創造需求,而非從需求端入手;

第三、「十四五」期間,對「綠色發展」理念濃墨重彩,「能源革命」是產業升級三大著力點之一。「綠色發展」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手段和應有之義,環保政策走向制度肆慶粗化;

第四、「十四五」期間,產業升級的核心目標是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以交通強國、能源革命、數字化發展作為三大突破點。方向有三個:製造業升級、高質量供給、數字經濟發展;

第五、「十四五」期間,世界主要經濟體份額佔比承繼「東升西漸」態勢,中國對美國趕超態勢更明顯。會議公報體現出更加強調國防、軍隊建設,強調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軍費相關支出或有大規模增長;

在此基礎上,十四五規劃可能挖掘的五條主線包括:(1)綠色發展理念之下的新能源等;(2)數字經濟,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爆發式增長;(3)醫葯、旅遊等養老、幸福產業;(4)農業產業化、土地改革加速;(5)依託大都市群、大都市圈,更加集聚的區域發展思路下,傳統基建精準補短板。

閱讀全文

與國際雙循環投資哪個主線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