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芯國際外國法人哪個國家的
美國。中芯兆穗國際由美籍華人張汝譽猜盯京創辦,其國際外國法人是美國人。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集成電路製造業領導者,擁有領先的工藝製造能慶和力、產能優勢、服務配套。
㈡ 解碼「最強風投城市」:為何偏偏是合肥
如果放在十多年前,江蘇無錫的這支調研團或許不會把目光放在安徽合肥,這個距離300多公里的「小兄弟」身上。
無錫不這么做有其底氣,作為拿到蘇B牌照的非省會城市,無錫在上世紀80年代時是全國工業第二大市,「蘇南模式」的發源地。更早之前,作為民族工商業發源地,走出了榮氏等家族。
合肥市政府大樓,外形如張開懷抱,歡迎四方來客。
合肥是幸運的,但區別於外界簡單而迷人的「造神」敘事,合肥進擊的背後,不在於偶發的運氣因素,而是取決於其對自身定位、發展階段、科教優勢、產業理解、機會判斷的准確度,以及最終將這種理解判斷落地的組織效率。可供對比的是,同期其他地方政府進入了同一產業,卻因缺乏研判等出現「爛尾」、「暴雷」等殘局。
這或許能給包括無錫在內的諸多城市帶來啟發,無錫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助其成為全國第14個經濟總量過萬億的城市,但如今也面臨著同國內其他先發地區一樣的矛盾,如發展模式與創新能力、土地、環境、人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脫胎於「蘇南模式」下的無錫,擁有眾多細分領域的民營「隱性冠軍」,且較早在集成電路、物聯網等新興產業上布局,但同時也受困於產業「大而不強」、缺乏拳頭產品、終端產品、龍頭項目等問題。
今年9月,無錫正式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建設太湖灣科創帶,在約500平方公里的面積里 探索 新的增長可能,並為此啟動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赴外學習考察行動,為期一個月,先後走訪合肥、南京、常州、蘇州、湖州、上海等8個城市。首站選在安徽合肥。
無錫太湖灣科創帶
「合肥模式」
時至今日,12年前京東方項目的引進,仍然被當地認為是合肥發展 歷史 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從後來的實踐來看,2008年京東方6代線項目的落地,為合肥今後的發展帶來至少兩點意義,一是奠定了今後合肥的新型顯示產業優勢——京東方作為擁有頂尖技術的半導體顯示產業龍頭企業,為合肥帶動和集聚了上下游數百家配套企業集群。二是為合肥打通了產業發展與政府資本支持的關系,此後,合肥利用政府參與投融資的方式引進和創造了集成電路等等新興產業,「合肥模式」被擺上了上海交大商學院的經典案例。
什麼是「合肥模式」?有別於過去政府招引項目的傳統方式——主要給予土地、稅收等政策性支持,合肥引入京東方項目的突破在於,政府在政策性支持之外,還要提供資本支持,即拿出錢來參與項目建設,穩定市場信心,引導 社會 資金參與。
合肥承諾,京東方6代線項目計劃總投資175億元,其中90億由政府保底(政府先期投資60億元,30億面向 社會 定向增發,如定增未成功,這30億也由政府承擔),85億由銀行貸款,政府提供擔保。合肥當時財政收入不過兩三百億。這樣的誠意和勇氣,外加合肥的區位優勢和水電充足等條件,讓合肥最終獲得京東方的青睞。
京東方項目的成功引進,其實不能算是合肥當地的一次心血來潮之舉,或可算作其產業發展戰略的理性決策。
作為1952年才確定的年輕省會城市,合肥底子薄,基礎差,一直受到名不符實的困擾。在省內,合肥常被拿來與曾經的省會安慶、與江蘇地理位置更近的蕪湖等城市比較;省外,蘇南城市早已實現工業化。其他中部省會城市如武漢,GDP早在2001年就已超過千億元,而合肥2006年底才 歷史 性突破千億。2005年時武漢中心城區中心人口就超500萬,是當時合肥的兩倍還多。
落後的合肥,要如何實現突圍?
為合肥奠定基調的,是其2006年前後提出的「工業立市」戰略。當時新上任的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多番調研論證後認為,合肥只有發展工業,才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合肥過去偏重將擁有中科大等科教資源當做比較優勢,工業投資無論是總量還是佔全 社會 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都低於中部地區五省會城市。但孫金龍認為,缺少工業基礎和產業支撐的科教資源,並不會自動轉化為地區優勢。「合肥和國內大多數城市一樣,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
合肥市確定了幾個方向:一是拉開城市框架、解決發展容量問題。同時,清減繁瑣的行政審批程序,確立更可預測的規則。包括拆除違建,建設基礎設施,向南擴張,規劃190平方公里濱湖新區,2011年區劃調整後800里巢湖成為合肥內湖,加上劃歸的兩區縣,合肥面積增至11408平方公里。
二是招商引資,加大工業投資。合肥市基礎薄弱,在開放且聯系愈發緊密的市場環境下,僅依靠自生力量難以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基礎。而全球供應鏈的形成可以讓落後地區繞過從頭打造的艱辛過程。
合肥市希望抓住當時沿海產業的轉移時機和合肥承東啟西的地理優勢——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至東部以及國家確定的中部崛起戰略,聚焦供應鏈上的咽喉點,引進重大項目,幫助合肥完成工業積累,形成「合肥製造」的產業集聚和規模優勢。
占合肥市三分之一比重的家電產業,正是循此邏輯發展。合肥市政府給家電產業設立的目標是,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性的家電產業聚集地和最大家電製造生產基地。
此前,合肥本土的明星品牌——美菱和榮事達已經通過引入格林柯爾、美的和長虹等戰略投資者完成國企改制,後來,隨著合肥繼續推進「合肥製造」戰略,引進格力電器、美的、惠而浦等家電巨頭落地,到2011年合肥冰箱產量佔全國1/3、洗衣機佔全國1/4,超過青島、順德,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也就在這年,合肥市家電產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138億元,成為合肥市首個千億產業。
產業集聚帶來的好處是明顯的,培養了大量的產業工人、技術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夠快速匹配勞動者和企業的規模市場等等。直到今天,家電產業依然是合肥千億級產業的支柱產業。2019年,合肥冰箱、洗衣機等四大家電出貨量達到6664萬台,青島、佛山分別是3700萬、2462萬。
2008年秋天,合肥市政府對京東方項目的果斷引進,也正是源於其支柱產業家電產業的發展剛需——家電的核心零部件面板還是進口。不過如今京東方生產的液晶顯示屏與合肥本地的家電產業聯系不大,合肥家電產業的結構有待優化,未來智能家電的方向或有合作空間。
這十年間,合肥成為經濟增速最快的地級以上城市之一,GDP從2008年到現在增長近5倍。「從上個世紀100個城市中合肥是第97位,到2005年追到第62位,2019年追到了21位,省會城市中進入前十。」合肥市長凌雲表示。
但此時的合肥依舊還是默默無聞的追趕者,直到他一把抓住了長鑫存儲晶元及蔚來新能源 汽車 機會。
合肥長鑫存儲公司
「最強風投」背後
合肥以「最強風投城市」、「賭城」的封號走紅網路。但正如企業從來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城市亦是如此。這一連「押」對的幾個項目,亦有機緣巧合因素。但外界簡單的造神敘事可能帶來一個困擾,讓太多的人對這故事信以為真,而模糊了真正關鍵的一點,那就是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人,機會主義者不可能得到這種機會。
合肥當地政府官員坦言,合肥敢拿出真金白銀招引龍頭項目、支持產業發展,一方面受現實約束,不主動搏一把便沒有機會,另一方面與產業特性有關,對於一些投資大、風險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地方政府需要投入以給予市場信心。更重要的一點是,合肥相信,通過審慎盡職調查和技術設計,能夠確保決策理性,最大可能地提高成功率、降低風險。這也構成了合肥在招引龍頭項目時的比較優勢。
盡職調查原本是企業收購、投資等業內行話,指對目標企業進行經營、財務、法律關系等情況的調查分析,以評估收購行為的可行性。合肥介入上述新興產業的時機,其實也基本上是其他地方政府意識到產業重要性之時,但一些地方雖一腳踩准了產業賽道,卻因對項目判斷失誤而發生爛尾等。
2006年前後,TFT-LCD液晶面板的重要意義已為人所知,但當時受到地方政府歡迎的是日本夏普等擁有6代以上高世代生產線的公司。
合肥為何認准當時只能做5代線的京東方?合肥政府辦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選擇京東方,選的是「未來」。「當時京東方的生產線雖然低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他有自主技術資源,這決定了他有進行自我迭代的能力,自主產品與國外產品最大的區別是,不怕限制」。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後來在《新火》一書中分析,京東方之所以後來獲得成功,原因正是其通過收購韓國現代集團的液晶業務進入TFT-LCD工業領域,並在收購成功後立即建設5代線,吸收外部技術,成為當時唯一掌握主要知識產權、生成技術能力的大陸企業。
2016年正式官宣的合肥長鑫DRAM型存儲晶元項目,充分體現了合肥市政府這種基於產業剛需的決策理性。
集成電路產業代表目前技術水平的最高點,對未來的區域命運影響深遠。但其高門檻、重投資、周期長,迭代快、分工精細的產業特性,以及作為後進者所面臨的技術來源、專利障礙、起步市場、核心技術人員等問題,都意味著徘徊在外的地方政府必須謹慎選擇切入口。
合肥選擇的切入口是DRAM型存儲晶元。
數字晶元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被稱為設備大腦的CPU晶元,如英特爾的奔騰,高通的驍龍、華為的海思麒麟晶元等。
另一種是存儲晶元,按照斷電後是否能保留數據,可以簡化分DRAM和NAND兩種——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又叫動態隨機存儲器,代表產品有電腦、手機中的內存條。存儲的數據與CPU直連,主要存儲軟體運行數據,斷電後數據會消失。市場規模約800億美金。
NAND Flash,是快閃記憶體的一種,代表產品有快閃記憶體卡,斷電後數據不會消失,一般存儲著照片、音樂、等靜態大容量數據,市場規模大約650億美金左右。
據合肥多位內部人士介紹,合肥選擇DRAM型存儲晶元切入,基於幾個判斷:一是市場大。存儲晶元市場規模約800億美金,三大巨頭——韓國三星、SK海力士、美國美光 科技 佔全球市場份額合計接近95%,而國內自給率幾乎為零,「長鑫只要能佔百分之幾的比例就能支撐起一個產業」。
二是時機。相比於計算CPU晶元,DRAM型存儲晶元製程工藝迭代速度趨緩,這給了新進者一個較好的進入時機。存儲晶元核心在工藝,因此DRAM晶元生產以一體化IDM模式為主,即從前端設計到製造、封裝、銷售等都由廠商獨立完成。
方向確定後,合肥市政府開始在世界范圍內選擇合作企業——合肥市政府需要選一個懂行、靠譜的合作夥伴來主導項目運營,最終確定北京兆易創新的理由是,兆易創新主營業務也是存儲晶元,不過不是DRAM,而是快閃記憶體的另一個細分領域NOR flash ,由於其技術難度相對較低、市場有限,因此兆易創新也有志於進入DRAM領域 。
另一個關鍵理由是,北京兆易創新於2016年上市,當時科創板還未推出,對於合肥來說,項目合作方是上市公司,意味著合肥多了一條政府資金的退出通道。
至此,項目距離成立還遠遠不夠,集成電路的特殊性決定著難關還在後頭——人才、專利技術。
長鑫存儲董事長朱一明去年5月介紹自身知識產權體系時提到:「DRAM產業在全球發展了幾十年,製程技術持續進步,在架構、製程、設計、介面、測試、系統等方面存在很多專利,且絕大部分控制在三星、海力士和美光手中。新進者是否擁有合規的技術來源以及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立足發展的關鍵。」
據他當時披露,其最初的技術來源之一是奇夢達——德國英飛凌獨立拆分出的存儲器公司。該公司一度是全球第二大DRAM供應商,但2009年因經營問題和金融危機破產。
技術人才主要來源兩處:一是2012年底,日本存儲器企業爾必達因破產被美光收購,釋放出一大批人才,另外一批則是由合肥長鑫項目早期核心操盤手之一——中芯國際前CEO王寧國號召而來。
等到2016年合肥長鑫項目正式對外宣布時,「我們默默籌備醞釀了兩年,當時已經有幾百號人集聚在合肥。」合肥相關部門人士表示。3年後,合肥長鑫宣布量產DDR4內存晶元。
蔚來 汽車 項目的選擇邏輯也是如此,合肥市發改委人士介紹,蔚來 汽車 有技術、創始人有情懷、且與當地江淮 汽車 合作多年,經他們了解,蔚來前期虧損主要是管理成本的問題,作為合肥投資的條件,蔚來也承諾將會優化管理。如今蔚來 汽車 股價漲幅10倍。
多位合肥官員向澎湃新聞表示,合肥在投資重大項目時,主要把握兩點,能不能投,以及如何投,投多少。
能不能投,取決於產業前景和重要性,以及對項目及項目合作團隊的主客觀評價。這要求合肥市發改、經信、 科技 、投促、產投、建投等多個部門務實協作、積極向外腦和第三方尋求建議、做好外圍盡職調查,力求對產業和項目理解准確。
當地政府辦人士介紹,合肥目前推進的「鏈長制」前身——產業領導小組機制對產業和項目的把關起到很大作用,對於主要產業,市領導會牽頭跟蹤,包括對全球該領域最頂級的專家建一個資料庫,選擇項目時,請這些頂級專家來評價,「沒有專家的認可,政府不可能投資。」
如何投,投多少,如何在提供資本支持的情況下,讓核心團隊主導運營以及保持積極性,後續政府資金如何退出?「這就是技術操作上的問題。」合肥產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中亞向澎湃新聞表示。
政府權力會否越位,如何與市場有效分工,這是政府介入產業發展時普遍引發的疑慮。因此,合肥市在投入時堅持市場化運作,包括參與定向增發、海外並購、產業基金直投等方式,且設計了完善的退出機制。「從京東方項目開始,到維信諾、長鑫存儲、歐菲光等項目,合肥國資投入一直遵循『不謀求控股權、產業向好發展後及時退出,再投入到下一個項目』的路徑。」李中亞稱。
最後,在項目完成研判及方案設計完善後,領導敢於決策。
至此,項目前景的答案就有了一半,另一半則是實踐性的,留待時間檢驗,「說實話,我們現在也不能斷言這些項目就一定成功,但是我們既然選擇了正確的產業方向和發展路徑,就一定會持之以恆的做下去」。李中亞表示。
創新:大學與城市的互動
過去幾十年,像合肥這樣通過憑借成本優勢、主動融入供應鏈等方式實現經濟增長的中國城市其實並不鮮見。但合肥的啟示還在於,注重工業發展的同時,沒有忽視基礎研究和創新的重要意義。
2017年,合肥以僅次於北京的大科學裝置密度——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和穩態強磁場3個裝置等科研基礎,獲批成為繼上海之後第二個國家級科學中心,讓合肥似乎有些突兀地以令人艷羨的「領跑者」姿態站在聚光燈下——國家級科學中心意味著國家對這座城市會有規模龐大且穩定的研發投入和頂尖科研資源的集聚。合肥有望在量子信息、人工智慧和可控核聚變等可能顛覆未來的黑 科技 上取得突破。「合肥正如十年前的杭州,未來創新城市」有人這樣評價。
為什麼是合肥?
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陳林向澎湃新聞表示,「合肥其實不能算異軍突起,實際上這么多年來,合肥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人才的培養從來沒有斷過。這幾年中科大留在合肥的人越來越多。」
安徽創新館,2019年落成
安徽及合肥對於基礎研究的重視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理念上的——政府部門對於知識和科學的尊重。二是實踐上的——做好基本功,大力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真金白銀投入建設大科學裝置等平台,然後通過 探索 機制體制創新,促進大學與城市的有效互動,打通從知識到產業多個環節。
合肥與中科大最初的結合,早已傳為一段佳話。1970年,自身條件也較薄弱的合肥,敞開懷抱接受了當時從北京疏散出來的中科大,騰出師范學校的校舍,並在電力、暖氣等各個方面給予優先保障。合肥也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沉寂的時間里,因「中科大」在國內及世界科研版圖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1978年,那場被稱為迎來「科學的春天」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全國1200多項的 科技 成果,安徽省就佔到了兩百多項。「這讓當時的安徽省的領導被震撼和鼓舞到了」。安徽似乎找到了重塑尊重知識的 歷史 傳統的機會——這個在康乾年間還是富庶之地的省份,近代以來遭遇戰爭和水患等打擊,由盛轉衰、多年定位都是「農業大省」。代表著知識與科學的中科大,以及當時安徽小崗村「包產到戶」改革等,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改革開放初期安徽人重塑自己地方認同和精神坐標的起點。
這之後,合肥更加堅定地敞開懷抱,一批軍工院所遷移合肥,要地給地,要錢給錢,中電科系38所、16所等相繼搬來,逐漸形成了如今拉動安徽合肥創新的三架馬車——中科大系、中電科系、本地系(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等)。
如今類似中科大等學校整體搬遷的機會很難再有,但是在創新要素越來越全球化以及合作形式靈活的當下,如何集聚創新要素、挖掘已有資源,以及讓城市與大學更好地互動,產生化學反應,以提高生產率、創新能力的方式促進經濟增長,也是各地正在思考的命題。
安徽省及合肥市的切入點是,建設大科學裝置等前沿研究平台。大科學裝置是為科學家應用基礎研究、探尋自然科學中一些終極問題的平台。這類科研裝置科研意義巨大,但是投入強度超高,動輒數十億、上百億元。政府把錢投在這種大科學裝置上,幫助科學家降低科研成本,提供科研便利,也促進了人才和想法的聚集、碰撞。「好比戰國時期燕昭王築黃金台匯天下名士,我們把平台建好,人才自然就來了。」
當地政府官員介紹,十幾年前政府做這些事時幾乎看不到曙光,沒有浮躁地要求產出,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也從未斷過,如支持潘建偉院士出國留學、回國做出成果後支持轉化等等,十幾年後量子科學的重要性為人所知,科大人感慨「合肥最大的好是可以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這些科研人才匯聚起來的影響直接而深刻,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了諸多科學性原理的信息。「比如,京東方後來就發現,很多原理上的問題和診斷,在合肥本地這些高校中就可以得到解決或者牽線引薦。」
2012年,看到了科教資源之於地方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科大四部門簽訂協議,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
合肥承諾一次性給予支持經費20億元。而當年合肥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是389億元。這一年,後來也被當成是中科大與合肥的元年——此前,隨著大部分高校相繼遷回北京,中科大對去留與否尚存猶豫,「但有多少地方能一次性拿出20個億支持和重視基礎研究呢?」
共建協議簽訂後,合肥沒有將其束之高閣或丟在一邊,很快與中科大確立了高頻的互動機制,包括聯席會議、政府與學校的互訪、產業之間的聯系對接等等。其中,一項常態的互派掛職機制後來發揮很大作用,合肥從各個政府部門抽調骨幹力量前去中科大先研院掛職服務,要求至少三年以上,陳林等部分人員甚至干到了六七年。
去年底才回來的合肥市 科技 局總工程師潘學文向澎湃新聞回憶,他們首先幫助建立了27項制度,如明確 科技 成果轉化合作談判的門檻標准(300萬元起)、收益歸屬、人員薪資待遇等等,制度的建立讓新生機構很快走上正軌,3年時間成立了56個實驗室。
得益於這種互派機制下的深耕,他們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如何打通從知識走向市場的經驗,這些人後來成為安徽創新上「萬向節」般的存在。
當前,成果轉化率依舊偏低,主要原因是產權界定不清、科研與市場信息不對稱、沒有做好銜接、專利經紀服務缺乏等等。
2016年,中科大及合肥工業大學被財政部等列入試點,進行 科技 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的 探索 ,中科大及合工大享有對本單位 科技 成果的自主處置權。困擾高校專利無法盤活的症結之一——產權規則得以明確。
這種辦法同樣適用於研判產業和項目,陳林介紹,合肥在考慮是否做集成電路產業時——同樣通過這種專利梳理的方式,找出問題,「可以說合肥每一步是理性扎實的,基於一定的基礎和產業機遇來做的。」
展示功能之外,安徽創新館的定位是成果轉化平台。「打造一個科研和產業企業的橋梁。」通過為科研人員提供專利服務,越來越多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願意把他們的專利匯聚到安徽創新館,經由梳理組織後,提供專業建議,對接交易平台。
從想法做成產品,還要有政策配套支持。合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對應不同政策重點。合肥政府辦人士介紹,創新的第一步是想法到樣機,這一階段提供天使基金支持。第二步從樣機到初始產品,這一階段要完成多項認證,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合肥出台「借轉補」政策,這筆錢先借給創業者,產品出來後借款轉為補貼。第三步是市場化階段,「借轉補」資金無法支撐市場、廠房、設備的投入,政府提供補貼等作為「劣後資金」吸引市場資金,或者為其提供試驗平台。每年根據產業方向、資金配比等進行靈活調整。
合肥市長凌雲表示,合肥以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為切入口,後續引入清華啟迪科學城等,開啟了清華與合肥在電子信息、集成電路等領域的深度合作,他們還專程到北京,引進了清華附中,今年第22次清華校友工作會議也放在合肥召開。
過去幾十年來政府對知識的尊重,顯性影響如產業得到極大發展。更多變化則是潛移默化悄悄發生的,一些建築上的細節或許體現出政府對理性和開放的追求——當地政府大院沒有設置圍牆,甚至不足以稱為「大院」,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其2005年建起來的政府雙子樓,呈對稱狀的圓弧結構,寓意合肥張開懷抱、歡迎四方來客。一些局辦的走廊牆上,掛著的是科學發現的簡介,部分辦公室貼有三四張地圖,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安徽地圖、合肥地圖。
「創新像煲一鍋湯,有了好食材還不夠,放在一起也不夠,還要長時間文火慢慢熬,要有持續的溫度,火不能斷,要持續,這樣才能讓所有進了鍋的優質食材彼此作用、充分互動、充分融合、直到渾然一體。」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曾這樣闡述「創新」,在他看來,創新不僅要匯聚全世界的創新要素,更重要的是創新要素之間要有更密切的互動,要增加濃度。
校對:欒夢
㈢ 中芯國際和京東方哪個更值得選
中芯國際更值得選。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於2000年4月3日根據開曼群島法例注冊成立。2004年3月18日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2020年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鳴鑼上市。
中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於2015年7月28日,是中國內地規模大、技術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企業。
規模:
中芯國際已在上海建有一座300nm晶元廠和三座200nm晶元廠,在北京建有兩座300nm晶元廠,在天津建有一座200nm晶元廠,在深圳有一座200mm晶元廠在興建中,在成都擁有一座封裝測試廠。中芯國際還在美國、歐洲、日本提供客戶服務和設立營銷辦事處,同時在香港設立了代表處。
㈣ 中芯國際是哪個國家的
近來中芯國際7nm製程將於6月量產的消息令國人振奮。在國人眼裡,中芯國際一直肩負著國家晶元製造突圍的重任,寄希望於7nm製程的進展,能夠短時間突破美國對我們先進晶元製程技術的封鎖。晶元製造領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台積電從創立到現在經歷了20多年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從技術角度來看,中芯國際7nm製程的突破是全球產業鏈合作的結果。
中芯國際N+1工藝下的7nm製程在拋光、離子注入、擴散等諸多環節還是不可避免地使用了美國技術。按照美國的最新禁令,中芯國際7nm製程若向華為供貨則必須向美國商務部申請。因此中芯國際7nm製程的量產並不代表我國能夠自主可控生產高端晶元。那麼中芯國際7nm晶元量產的價值在哪裡?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測算,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銷售收入達到8848億元,平均增長率達到20%,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美國不斷升級的對華制裁,我們必須加速形成集成電路產業的「雙循環」新格局。即一方面通過國內設備廠家們通力合作,打造完全自主的晶元製造流水線。並在此基礎上培育整個晶元製造產業生態,實現「內循環」。另一方面,通過開放合作,打造協同高效的創新鏈「外循環」。因此,中芯國際7nm製程量產只是我們開放合作的成果,絕對不是我國高端晶元自主可控的標志。
即使是中芯國際7nm製程開始大規模量產,中芯國際仍然面臨著亟待突破的瓶頸。首先,中芯國際的7nm製程和台積電的7nm製程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梁孟松博士表示N+1工藝相比於14nm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邏輯面積縮小63%,SoC面積縮小55%,所以N+1隻是接近7nm的性能。中芯國際還需要進一步通過N+2工藝來提升性能。 同時梁博士也承認,沒有EUV的加持,7nm就是中芯國際的天花板,後續的5nm、3nm均無法研發。
另外,在供應鏈面臨美國商務部安全審查,EUV光刻機短期難以獲得的情況下,先進封裝技術成為了中芯國際努力的另一個方向。去年年底蔣尚義先生加入中芯國際,梁博士閃電辭職轟動了半導體界。對於這次人事變動,網上許多人把眼球聚焦到梁、蔣兩人的個人恩怨之上,並吐槽中芯國際卸磨殺驢。但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引進蔣先生是中芯國際的戰略選擇。
與精於集成電路結構的梁博士不同,蔣先生在先進封裝領域造詣極深,其履歷也十分耀眼,有著近45年的從業經驗,曾經擔任台積電研發部副總裁,並曾一度有望接班張忠謀掌舵台積電。中芯國際引進蔣先生,能夠在先進封裝領域發力,充分挖掘現有製程潛力。這對於中芯國際乃至整個中國晶元製造領域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幸的是,在中芯國際的斡旋下,梁、蔣兩人最終聯手,繼續留在中芯國際奮戰。
總之,中芯國際7nm進程即將量產的消息確實令人高興。但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的,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受美國安全審查,我國晶元產業被全面打壓的形勢下,一個點的突破並不代表整個系統的提升。我國晶元產業市場大、半導體材料領域覆蓋廣是我們的優勢,但在先進材料、先進設備和配套軟體方面的短板也十分明顯。因此,推動自主可控的「內循環」和在全球范圍內加強合作,打造協同高效的「外循環」的「雙循環」戰略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㈤ 中芯國際是哪個國家的
中芯國際是中國的企業。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紐約證交所股票代碼:SMI,香港聯合交易所股票代碼: 981)總部位於中國上海,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元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企業。中芯國際向全球客戶提供0.35微米到65納米及更先進的晶元代工服務。
中芯國際在上海建有三座8吋晶元廠和一座12吋晶元廠,該12吋晶元廠已開始試投產。北京建有兩座12吋晶元廠,在天津建有一座8吋晶元廠。中芯國際還在美國、義大利、日本提供客戶服務和設立營銷辦事處,同時在香港設立了代表處。此外,中芯在成都建有封裝測試廠以及有一座代為經營管理的8吋晶元廠,在武漢有一座代為經營管理的先進的12吋晶元廠。
㈥ 中芯國際是私營還是國營企業
中芯國際屬於股份制上市公司。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紐交所代號:SMI,港交所股份代號:981),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元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企業。
中芯國際是純商業性集成電路代工廠,提供 0.35微米到28納米製程工藝設計和製造服務。榮獲《半導體國際》雜志頒發的"2003年度最佳半導體廠"獎項。
(6)中芯國際在哪個省份擴展閱讀
中芯國際向全球客戶提供0.35微米到45/40納米晶元代工與技術服務。除了中芯國際高端的製造能力之外,我們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晶圓代工解決方案,以一站式服務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
從光罩製造、IP研發及後段輔助設計服務到外包服務(包含凸塊服務、晶圓片探測,以及最終的封裝、終測等)。全面一體的晶圓代工解決方案務求能最有效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同時最大降低成本。
公司與世界級設計服務、智能模塊、標准單元庫以及EDA工具提供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為客戶提供廣泛且高靈活度的設計支持。公司裝備了大陸最先進的光掩膜生產線,技術能力跨越0.5微米到45納米。我們的測試服務則針對邏輯電路、存儲器、混合信號電路等多種晶元。
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客戶,中芯國際還在美國、歐洲、日本和台灣地區提供客戶服務和設立營銷辦事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芯國際
㈦ 天津中芯國際工作強度大嗎 是說白班夜班 4個月一倒班嗎上兩天休息兩天保證能歇班班嗎 加班時候多嗎
按照現在中芯的訂單來說,每個月都必須加36個小時的班。北京中芯國際是這樣的。
㈧ 國產晶元在市場上的應用如何
多年以來,我國晶元行業與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相比一直處於弱勢地位。近年來,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研發投入逐漸增加,晶元市場規模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2019年,中國晶元市場規模佔GDP的比重為0.76%,2020年前三季度,這一比例進一步上升至0.82%。
我國晶元市場規模佔GDP比重有所上升
多年以來,我國晶元行業與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相比一直處於弱勢地位。近年來,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研發投入逐漸增加,晶元市場規模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2019年,中國晶元市場規模佔GDP的比重為0.76%,2020年前三季度,這一比例進一步上升至0.82%。
—— 更多數據來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晶元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㈨ 中芯國際江蘇有幾家分公司
中芯國際畝運江蘇有7家分公司,分別是南京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南京中芯國際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中芯國際物聯網晶元有限公司、南京中芯國際智能終端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蘇州分公司、南通分公司。南京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是中芯國際江蘇最大的分迅歷梁公司,也是中芯國際在江蘇省的總部,負責全部江蘇省的技術、市場、物流等各項工作。其他6家分公司分別負責中芯國際在江蘇爛岩省技術支持、市場推廣、物流服務等工作。
㈩ 本人是做晶元半導體這一塊業務的,怎麼去看待現在晶元行業的市場呢
本人是做晶元半導體這一塊業務的,怎麼去看待現在晶元行業的市場呢?可以說是欣欣向榮。
其實高端晶元用得不是很多,真正用的多的還是中低端的晶元,去年我們國家已經投入了1400億,加強和擴大半導體企業的研發和生產。等我們中國半導體企業能夠真正擺脫美國等國家控制,也是美國真正衰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