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具有國際主義之精神的人有哪些
白求恩: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3月3日生於加拿大安達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一個牧師家庭。青年時代當過輪船侍者、伐木工、小學教員、記者。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曾在歐美一些國家觀摩、實習,在英國和加拿大擔任過上尉軍醫、外科主任。1922年被錄取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會員。1933年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他的胸外科醫術在加拿大、英國、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6年,冬志願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斗爭。1938年3月,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延安。1938年8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1938年11月底,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進行戰地救治。 諾爾曼·白求恩1939年2月,率領18人的「東征醫療隊」到冀中前線救治傷員,不顧日軍炮火威脅,連續工作69小時,給115名傷員做了手術。有一次,當某傷員急需輸血時,他主動獻了300毫升的血,並且他還倡議成立並參加了志願輸血隊。有些傷員分散在游擊區居民家裡,他就和醫療隊冒著危險去為他們做手術。4個月里,行程1500餘里,做了手術315次,建立流動醫院。1939年10月下旬,在淶源縣摩天嶺戰斗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後來給一個外科傳染病傷員做手術時受感染。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症,醫治無效,於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懷著崇敬的心情,想念著毛澤東。他握著周圍同志的手說:「請轉告毛主席,感謝他和中國共產黨給我的幫助。我相信,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一定會獲得解放。」1939年 白求恩像11月17日,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駐地群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題了悼詞,12月21日,毛澤東為八路軍政治部、衛生部於1940年出版的《諾爾曼·白求恩紀念冊》撰寫《學習白求恩》一文(建國後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時,題目改為《紀念白求恩》),高度贊揚了白求恩的共產主義、國際主義精神,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向他學習,毛澤東在文中莊重地指出:「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做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又名艾培,1915年出生於波蘭,自幼隨父母定居中國。1931年起在《京津泰晤士報》任新聞工作。1937年任美國聯合社記者。1939年在香港參加宋慶齡發起組織的保衛中國同盟,負責宣傳工作。抗日戰爭期間,他努力向世界人民報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解放區和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日本投降後,他在美國積極參加反對干涉中國內政的斗爭。1951年應宋慶齡之邀,回中國參與《中國建設》雜志創刊工作。1957年加入中國籍。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華網北京5月31日電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傑出的國際主義戰士,國際著名記者、作家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因病醫治無效,於5月26日上午11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著名的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夫人海倫·斯諾、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萊、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哈里森·福爾曼、傑克,貝爾登、西奧多·懷特(自修德),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岡瑟·斯坦因,德國記者漢斯·希伯等。他們歷盡辛勞訪問延安和抗日根據地,忠實報道中國軍民抗戰 情況,揭露日寇的殘暴罪行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行徑,在國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
抗戰時期在華開展醫療活動的國際友人,有姓名和事跡可考者達38人。其中加拿大美國醫療隊有白求恩(加)、帕森斯(美)大夫和瓊·尤恩(加)護士;印度援華醫療隊有愛德華(隊長)、巴蘇華、柯盛華、木克華、卓克華(後木克華、卓克華較早回國);國際紅十字醫療隊,有德國的貝爾、白樂夫、顧泰爾、馬庫斯、王道,波蘭的傅拉都、戎格曼、甘理安及夫人、陶維德,奧地利的富華德、嚴斐德、肯特,羅馬尼亞的揚固、何讓道及夫人,捷克的何理格、基什,保加利亞的甘揚道,匈牙利的沈恩,蘇聯的何樂經,英國的高田宜等;單獨來華或已在中國就地參加醫療工作的有美國的馬海德,加拿大的布朗、麥克盧爾、哈利生,紐西蘭的霍爾,奧地利的傅萊,朝鮮的方禹館等人。他們或到前方診治傷病員,或協助訓練醫務人員,或參與籌設醫療機構,都在多方面做出頗大成績。
參加各項建設在戰火彌漫的抗戰歲月中,還有一些國際友人來到中國參加各項建設。開展"工業合作社"建設。最早發起者是路易·艾黎。抗戰時期原北平燕京大學英籍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和另一英籍教授班威廉及其夫人克蘭爾就曾為我抗日根據地培養過技術人才。
綠川英子,日本世界語學者,在日本與東京高等師范的中國留學生劉仁結婚。抗戰初期來到上海。在"八一三"抗戰中她就寫了《愛與憎》表示願意加入中國軍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為中國民族解放而戰斗。4月,她到武漢參加國民政府宣傳處對日宣傳科工作,"用柔和嗓音製造出電閃雷鳴","用流暢日語把一把閃光的尖刀刺向侵略者的胸膛"。她訪問東北抗日女英雄趙老太太,稱頌她是"偉大時代的母親",號召日本婦女"阻止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去屠殺無辜的鄰人。"在重慶,她"繼續在郭沫若領導的國際宣傳處文委會下工作,她撰寫並翻譯了《戰斗的中國》、《黎明前的合唱》,《中日兩國婦女攜起手來》等論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號召人們為世界和平而斗爭。周恩來贊揚她為"日本人民的忠實女兒"、"真正的愛國者。"鄭律成,朝鮮人,1933年來到中國,參加朝鮮在華抗日團體。"八一三"上海抗戰時,他結識了愛國音樂家冼星海,投入了抗日救亡前線的宣傳活動。後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寫成一曲雄渾抒情的《延安頌》。這首歌曲當時雖未正式出版,卻迅速流傳,有不少熱血青年就是唱著它奔向延安。
在抗日戰爭期間不少國際友人包括戰斗員、指揮員及軍事觀察家等來到中國。在戰斗人員中,有以庫里申科為首的蘇聯志願飛行員大隊(連同技術人員700人,犧牲200人)(20),以羅伯特·山德爾、傑克·紐寇克為隊長的美軍駐華空軍人員(犧牲而有姓名可考者數十人);(21)在指揮人員中,有參加晉冀抗戰後被我軍授銜的原越南籍將領洪水,有美國政府派遣出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兼中緬、印美軍司令的史迪威;在軍事觀察人員中有抗戰時期來華的美軍陸戰隊的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有抗戰後期駐延安考察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謝偉思、多姆凱、戴維斯等。他們置身實際戰斗,或浴血奮戰,或擔任軍事指揮,或進行軍事觀察,對增加抗戰實力以及幫助國外了解中國共產黨。增強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協同作戰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希望這些資料對你有用。
㈡ 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有哪些人
馬克思,列搏明寧
諾爾曼·白鍵銀李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稿遲共產主義戰士
希望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