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說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原因有:
1、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東北至中原的要道。2、歷史基礎,它是聞名古都。3、經濟發達。4、地形平坦。5、交通便利。
北京,是華夏文化的北端地帶,「一牆之外,逼近大虜」,它背靠南部廣闊的漢文化區域,北視北狄,西拒西戎,東抗東夷。
北京(Běijīng)是文化中心的原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國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全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東南局部地區與天津市相連,其餘為河北省所環繞。北京是中國陸空交通的總樞紐和最重要的國內國際交往中心。北京已經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
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悠久歷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優越,是中華全國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
全球只有極少數城市像北京一樣長時間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列顛網路全書》將北京形容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而且斷言,「這座城市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過去的八個世紀里,不論歷史是否悠久,幾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築都擁有著不可磨滅的民族和歷史意義」。故宮、天壇、頤和園、北海等等數不勝數的古跡也為這座城市添加了更絢爛的色彩。
今日的北京,更已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世界500強企業中共有21家總部位於北京,高居全球第五;金融街、北京商務中心區等商務區更是北京對外開放和經濟實力的象徵。此外,中國國家大劇院、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鳥巢」等建築也成為了北京的現代符號。北京正以它古老又時尚的全新面貌,迎接每年超過1億4700萬的旅客。
⑵ 我國的首都是( ),它是中國的( )中心和( )中心,也是我國進行國際交往的中心.
北京
政治
科學文化
北京,簡稱京,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洞圓州。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是全國政治和科學文化的中心和全國最大的腔笑城市,也是國內國際交往的納蔽中心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亞歐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與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並列為中國六大古都)
⑶ 中國哪些城市是國際大都市
目前夠上國際化大都市標準的內地地區有北京,上海,國務院確定,將西安打造成我國第三個國際化大都市,這個在《關天經濟區規劃》中明確提出目標。西安目前正在從經濟總量,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按照國際化大都市標准全面建設中。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金融中心,西安是文化中心。
中國的這個城市,是被各國認定的國際大都市,但不是北上廣深?
中國國內有很多的城市,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名氣的,比如說北上廣深就是其中之一,他們都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並且除了北上廣深之外,也有一些其他的城市也是各國所不能夠忽視的。
北上廣深是公認的國際大都市,但是你們知道嗎?其實在中國的國際大多數當中,不僅僅只是有著北上廣深,還有一個城市也是著名的國際大都市,甚至在很多西方國家的人眼中,這個大都市才是當之無愧的。 可能大家在聽到這段話的時候都覺得非常的匪所思,甚至認為在中國國內可能並不會有夠超過北上廣深的國際,大多數的畢竟北京是我國的首都,而上海市經濟中心,深圳和廣州就更不用說了,是科技發達的城市。不過大家很顯然是忘記了香港。 香港是我國非常具有名氣的一個大都市,並且在世界各國人的眼中,香港的確是中國很多城市所不能夠比擬的,而全球最貴的兩條街之一的街道就在香港,這就是香港著名的銅鑼灣。 香港回歸是一部辛酸的血淚史,但是很顯然,在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給我國所帶來的驚喜也是非常多的,而想必很多人在聽到香港是國際大都市的時候,可能也並不會有太多的抵觸,因為香港本來就是非常厲害的一個城市,不是嗎?
⑷ 北京是全國的______、______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北京大致位於40°N、116°E,屬______氣候,冬夏長
北京市未來的建設發展目標定位於:國家首都(政治中心)、世界城市(國際交往中心迅租好)、文化名城(文化中心),並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因此北京的城市職型坦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國際交往中心.北京大致位於40°N、116°E,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冬夏長,春秋短.
故答畝鉛案為:政治;文化;溫帶季風.
⑸ 國際交往中心的北京特點優勢
當今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發展的新特點
(1)城市的國際分工日趨細化。
(2)經濟發展對全球國際交往中心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3)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交往舞台上的作用明顯增加。 國際交往中心是首都的基本功能
1.首都是國際、國內交往的橋梁和紐帶。
首都城市發揮政治中心的作用,主要依託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中心等方面的能力。只有提高和完善這些功能,首都城市才能體現國家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先進文化的發展程度,也才能具有較高的集聚度。
2.首都城市的國際交往能力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
政治中心主要體現在對外界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強,伴隨首都政治交往的同時,更多的是經濟、科技、信息、文化、體育等的交往,首都的政治影響力也被放大為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綜合影響力,其作用很大程度地體現於國際交往能力上。 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是世紀之交北京承擔起首都功能的重要戰略任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以嶄新的風貌體現改革開放的形象。
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在政治上,將首都的開放推向更高層次,作為我國在新世紀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國策的重要標志,可以樹立嶄新的對外開放形象;在經濟上,應該牢牢把握加入WTO的契機,充分發揮首都對外交往優勢,使之成為外向型經濟的窗口、輻射國際市場的戰略制高點,可以帶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布局的優化。
2.挖掘首都對外開放的潛力,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是北京對外開放工作的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是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提升對外開放層次的現實選擇。北京地處沿海和西部之間,對外開放既有區位、自然資源等先天不足這處,也有智力密集和功能完善等獨特優勢。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完全符合首都的性質與功能,一方面可以與沿海和西部地區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同時,也可以使北京的對外開放從企業、行業甚至是產業層次,提高到首都層次和國際交往中心城市層次,為北京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深度提供良好的空間載體。
3.促進北京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
①更高層次地配置現代經濟戰略資源;
②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
③加快城市現代化步伐;
④擴大就業、促進消費。 北京城市國際化突出的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
1.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是黨和國家賦予北京的神聖使命,也是世界經濟證章重心轉移的戰略需要。
2. 北京擁有特殊的國際交往資源。
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擁有全國最集中和第一流水平的科研單位、教育機構、文藝和體育團體和新聞媒體,每年都舉辦大量的國際國內文化、藝術、體育等交流活動,在亞洲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響;北京是全國的科技、信息中心,具有較強的知識生產和傳播能力,北京的科技、信息交流日趨頻繁。北京是世界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有著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觀光旅遊城市。
3.北京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
北京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一區五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各項規劃全面展開,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推進;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已成為推動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新經濟增長點。
4.北京具有基本的設施條件。
北京的電話普及率、人均電力消費量、人均綠地面積、環保直接投資佔GDP比重等指標快速提高,北京正在加緊建設「數字北京」工程。北京的城市建設仍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基礎設施能力的提高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創造了必要條件。
5.北京具有必要的產業基礎
北京是一座特大型綜合性產業城市,形成了基本完備的產業體系,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必要的產業支撐。
6.北京國際交往已初具規模
北京是我國的國際交往中心,是亞洲乃至世界重要的國際交往城市。
7.國際友好往來頻繁、友好城市眾多。
北京共有138個大使館,兩個名譽領事館,16個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189個外國新聞機構,6441家外國企業代表機構,15000餘家外商投資企業。全年接待國賓、黨賓112批,其中包括84位國家元首或首腦。與世界上23個國家的26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與130多個外國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關系,其中締結的友好城市數量在世界主要大城市中,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三。
8.常住和臨時來京境外人員數量穩定增長。
1993年以後,北京國際旅遊業進入平穩發展階段,遊客數量和外匯收入的年增長率分別為1.6%和3.5%。到1999年,在京的常住境外人員達到5萬人,年接待海外遊客到達252.4萬人次,外匯收入25億美元,兩項指標佔全國總額的20%~25%,居全國城市之首,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9.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居亞洲前列。
1994年,北京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接待外賓達3萬餘人。到1999年,北京擁有500座以上的常用會議場館25個,總座位數達22693個;常用展覽館6家,總面積達18萬m2,其中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展覽面積達9萬m2。北京舉辦的各類會議和展覽佔全國總數的80%以上,名列世界主要城市的第35位,在亞洲排在新加坡、香港和東京之後,列第四位。 北京與當代著名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相比,國際交往功能還有很大差距,一是國際交往活動數量少,二是檔次低,三是影響弱。北京僅有聯合國的代表處和1個國際組織總部,這反映出北京的國際影響還不夠大。
1.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指導思想與建設思路: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必須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批復精神,以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外交政策、促進國家對外開放為基礎,以為首都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為核心,以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己任,以廣泛開展各個領域的國際交流為手段,努力在下世紀中葉成為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綜合型國際交往中心,為推進首都現代化和國際化服務。
2.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主要任務和發展目標
根據中央提出的戰略任務和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結合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北京的實際情況,北京到2010年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建成亞洲一流和世界中等發達程度的現代化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成為世界性的國際政治中心、國際旅遊中心、國際科技貿易中心;亞洲的國際文化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和國際體育中心。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1)國際交流高級化。基本形成合理的國際交流結構,重點發展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流主體;主要領域的國際交流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爭取主辦世界博覽會、奧運會等國際大型盛會,積極創辦有廣泛國際影響的、具有北京特色和民族風格的節慶活動;國際組織、跨國集團總部(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數量大幅度增加,達到亞洲領先水平。
(2)服務體系功能完備化。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全市國際交往工作,按照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分級負責、協調配合的原則,建立完善的政府管理體系。基本建成高效廉潔的政府管理系統,使政府管理部門充分體現轉變職能、依法行政、精兵簡政原則,作好規劃編制、政策指導、執法監督、組織協調工作,及時為國內外單位和個人提供優質服務;建立符合國際規范的社會服務系統,大力發展信息咨詢、外語服務、中介組織、國際旅行社、國際語言學校、國際醫療救助中心等機構,形成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管理規范、高效便捷的社會服務系統。
(3)交流設施現代化。重點建設一批特大型國家會展中心、國家大劇院、奧林匹克中心、科技博覽中心、娛樂中心等標志性國際交流設施;規劃調整城市布局,集中建設長安街和商務中心,初步形成有一定規模的國際交流中心區;加快進行首都機場擴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和數字北京建設,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城市標識系統,創造良好的國際交流環境。
3.加快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統一思想、加強領導、統籌規劃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2)加強對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工作的領導,市委、市政府及在市委外事工作領導小組下,成立首都國際交往中心推進辦公室(可設在外辦),統一協調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
(3)編制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各部門的推進計劃
(二)突出重點、龍頭帶動
(1)以奧運為龍頭舉辦大型國際活動,提高國際交流的檔次和知名度。全力做好2008年奧運會的申辦和組織工作,以此為核心全面帶動各項交流上規模、上水平;繼續辦好「中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的組織工作,應盡快研究北京舉辦專業性和綜合性世界博覽會的方案,為北京「後奧運」時期繼續維持國際交往強勢做准備。
(2)大力吸引國際組織,提高國際機構的積聚程度。採取統一部署、分口負責的辦法,有針對性地吸引有國際影響的國際組織在北京落戶。研究制定吸引國際組織、跨國集團總部(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的稅收減免、擴大出口權、放寬市場准入度、放寬戶籍管理和優先辦理護照等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3)集中建設「兩區一街」,形成國際交往中心區。商務中心區(CBD)是當代國際城市的重要標志,需要盡快集中力量,規劃建設好與首都地位相適應的、具有21世紀水準的商務中心區。要率先高標准規劃建設好海淀園區,迅速佔領國際競爭的制高點。長安街是北京政治中心的重要的形象窗口,也是開展國際政治活動的標志性窗口。要以世界一流標准規劃建設好長安街,使之成為代表東方文明的世紀經典之作。
(4)大力興建重點交流設施,提高綜合接待能力。重點建成一批特大型國際會展中心、國家大劇院、奧林匹克中心、科技博覽中心等標志性國際交流設施,彌補北京國際交往設施方面的缺陷,為廣泛開展大型國際交流活動提供必要的硬體保證。其中,應優先建設特大型會展中心。
同時,加快進行首都機場擴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和數字北京建設,大力改善北京的環境質量,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城市標識系統,創造良好的國際交流環境。
(5)規劃建設大型現代娛樂中心,加速旅遊產品升級換代。本著設計超前、科技領先、面向大眾、生態健全、綜合娛樂的原則,集中力量建設一個大型現代化娛樂中心(主題公園),以改變北京旅遊產品老化、結構單一的落後局面。
(三)大力開展友城工作,充分發揮政府國際交往主渠道作用
(1)積極擴大友城規模。積極爭取中央的指導與支持,使首都友城工作成為國家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若干目標城市為工作重點,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建立工作責任制,有計劃地開展國際交流工作,積極擴大友城規模。
(2)建立工作系統,完善工作制度。系統收集整理友城的信息資料,建立北京友城資料庫和信息系統;在友城工作規劃基礎上制定友城工作的推進計劃,形成友城工作目標和計劃系統;有計劃地向重點友城派出工作人員,建立海外友城工作的組織系統。針對友城工作的特點研究制訂科學、規范的工作制度,推進友城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3)充分利用友城為首都經濟建設服務。一是友城工作為首都對外開放整體戰略服務。二是要增強友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利用友城的特殊優勢開展工作。要利用政府對外交流的規格高、影響大的特點,針對對外開放工作中一些關鍵問題和突出矛盾開展專項交流。同時,友城工作還要為社會、企業和民間的國際交往創造條件,引導和幫助它們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工作。
(四)建立多元投資體制、多種渠道籌措資金
(1)研究建立國際交往發展基金。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前期,需要政府的扶持,特別需要有相對穩定的資金支持。建議進行跨行業、跨地區資產重組,打造「航空母艦」。
(2)為了提升北京承辦大型國際交流活動的能力,政府應積極整合北京地區國際交流企業,形成幾個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母艦」,走聯合發展的道路。
(3)制訂產業政策鼓勵社會投資。
(五)完善政府管理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培育良好的交流環境
(1)明確思路、健全職能。為了實現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目標,全市涉外管理部門必須牢固樹立「首都大外事」意識,進一步強化服務觀念。利用外事部門的各種優勢,開拓創新,成為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核心力量。
涉外部門機構改革應當充分體現首都外事的特點,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服務,涉外部門應逐步完善領導職能、規劃職能、組織職能、協調職能和涉外管理職能,逐步建立健全新的工作體制和高效的運行機制。
(2)歸口管理、各負其責。建設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必須建立完善的工作網路,主要包括:以外事領導小組為首,以市委、市政府專職調研力量為核心,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規劃系統;以政府主管部門為主,民間機構為輔的申辦系統;以外事領導小組和推進小組為領導,相關部門和單位參與的協調系統;以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支持、配合的組織系統;以市委宣傳部為主,相關部門參與的宣傳系統;以政府管理機構為龍頭,社會接待、服務企業為補充的綜合服務系統。
(3)規劃協調、分級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互相協作原則進行。推進辦公室負責按照規劃統一進行協調。一是加強與中央單位的協調配合。二是加強與本市國際交往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協調配合。三是加強與兄弟省市協調配合。北京是全國的國際交往中心,必須充分體現面向全國、服務全國的原則,與兄弟省市聯合建立通暢的信息網路和辦事機構,為兄弟省市開展對外交流服務。
(4)綜合服務、整體優化。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點扶持一批對國際交往影響較大的綜合服務行業。政府應採取多種形式,在首都地區進行跨地區、跨行業和跨部門的資產重組,成立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國際會展服務中心、旅遊咨詢和服務中心,改善首都地區的服務環境。
(六) 營造良好的涉外環境
(1)建立和完善涉外法律體系。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首先要對現有涉外管理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創新,建立健全涉外管理的法律體系。其次,盡快研究出台《涉外家政服務的管理規定》、《外國留學生社會化管理規定》、《境外人員入境72小時免簽規定》等文件。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工作,為在京外國人提供法律服務,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2)切實改善生態環境。在對常住外國人和臨時來京的入境人員調查中,外國人普遍反映北京的環境污染、特別是大氣污染嚴重,將環境問題列為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主要差距之一。在北京申辦一些有國際影響的活動時,環境問題也是主要障礙之一。必須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大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工業布局、發展公共交通、城市綠化、水系治理等工作力度,改善北京的環境質量,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創造必要的自然環境。
(七)培養和引進各類專業人才
(1)有計劃培訓高級管理和經營人員。制定中長期培訓計劃,採取多種辦法加強培訓。繼續辦好赴美高級管理人才培訓班,並有針對性地選派政府公務人員和高級經營管理人員,到發達國家學習培訓;與高等院校合作,在國內舉辦專門培訓班,輪訓高級管理人員。
(2)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努力提高市民素質。搞好教育綜合配套改革,提高各類教育機構自我發展能力,著力提高全體市民的整體素質,廣泛開展市民講英語計劃,提高外語人口普及率,為國際化打好基礎。
(3)大力引進急需的專業人才。研究建立人才激勵機制,積極與國際教育組織和跨國集團合作,重點引進各類急需專業人才;建立國際級人才市場,吸引、優化人力資源。
⑹ 為什麼北京被稱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
最通俗的說法是,因為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中國的政府首腦部門都設立在北京,所以北京被稱為政治中心;還是因為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不光因為它是一座擁有漫長的歷史的城市,同時它作為中國面對外國的一個最主要門戶,政府會十分注重北京的文化建設,中國的各類文化都會在北京進行濃縮在面對外國友人,所以它是中國的文化中心;還是因為它是中國的首都,先不說各國的大使館都要設立在北京,國際友人要進入中國,第一站就是必須到達北京,所以它是國際交往中心。